CN219564695U -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4695U
CN219564695U CN202320655857.1U CN202320655857U CN219564695U CN 219564695 U CN219564695 U CN 219564695U CN 202320655857 U CN202320655857 U CN 202320655857U CN 219564695 U CN219564695 U CN 219564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etal
metal part
shock
shock absorber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558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秀凤
胡敏
李畅
李航
徐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558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4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4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4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塔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包括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车身两侧的减震塔上;所述连接横梁分别通过连接机构与相邻减震塔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搭接板,所述连接横梁通过搭接板与减震塔相连接;所述搭接板上设有连接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横梁的设置,增加了减震塔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另外,通过搭接板的设置,方便了连接横梁与相邻减震塔之间的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连接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前舱,从而提高该结构处的局部刚度,降低了由于该区域刚度不足所导致的车内的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塔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关于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方面的日益严苛,各车企均已开启了研发新能源车型的工作。
新能源电车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轻量化的结构就是绕不开的命题,追求更轻的车身将会是各大车厂统一目标,因此钢铝混合车身应运而生。
另外,新能源车不同于以往传统车的结构和配置,塑料流水槽的应用,使得前端结构较弱,整体结构缺少支撑,前减震塔之间没有很好的支撑连接。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冲击振动通过轮胎传递给悬挂系统,再通过减震塔与车身连接处传递到车身上,车身受到减震器连接点传递来的激励后,车身钣金件产生振动,向车内辐射噪声。
因此减震器与车身连接点附近的结构极其重要;如果此区域结构刚度不足,会导致减震器安装点到车内的传递函数过高,影响车辆的NVH性能,也直接影响驾乘人员的驾驶感受和评价。
所以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就需要对现有减震塔总成进行优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车身两侧减震塔连接的减震塔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车身两侧的减震塔上;所述连接横梁分别通过连接机构与相邻减震塔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搭接板,所述连接横梁通过搭接板与减震塔相连接;所述搭接板上设有连接孔。
所述搭接板包括连接在连接横梁端部的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所述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相对分布在连接横梁两端。
所述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之间呈间隔分布,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贴合在连接横梁两侧,所述上钣金件与下钣金件之间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设置在上钣金件与下钣金件之间的支撑柱销。
所述上钣金件包括上基板,所述上基板两侧设有上层翻边,所述下钣金件包括下基板,所述下基板两侧设有下层翻边,所述上层翻边与下层翻边相互贴合布置。
所述上层翻边通过上桥接弧板与上基板相连接;所述下层翻边通过下桥接弧板与下基板相连接;所述上钣金件与下钣金件竖直截面呈几字型结构。
所述连接孔包括多个单体孔,至少有一个单体孔贯穿上钣金件、下钣金件以及支撑柱销设置。
所述搭接板上设有定位柱销。
所述连接横梁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上横梁与下横梁相对布置。
一种减震塔连接总成,包括两个减震塔,两个减震塔之间通过所述减震塔连接结构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横梁的设置,增加了减震塔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另外,通过搭接板的设置,方便了连接横梁与相邻减震塔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连接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前舱,从而提高该结构处的局部刚度,降低了由于该区域刚度不足所导致的车内的噪声。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塔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塔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减震塔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塔连接结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1-2、连接横梁,1、上横梁,2、下横梁,3、右搭接上钣金件,4、右搭接下钣金件,5、左搭接上钣金件,6、左搭接下钣金件,7、支撑柱销,8、热泵热管理模块安装支架,9、热泵热管理模块安装孔,10、膨胀箱安装孔,11、电加热器安装孔,12、焊缝孔,13、第一螺栓,14、连接孔,15、进风风道安装孔,16、焊点,17、减震塔,19定位柱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车身两侧的减震塔上;所述连接横梁分别通过连接机构与相邻减震塔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搭接板,所述连接横梁通过搭接板与减震塔相连接;所述搭接板上设有连接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横梁的设置,增加了减震塔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另外,通过搭接板的设置,方便了连接横梁与相邻减震塔之间的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连接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前舱,从而提高该结构处的局部刚度,降低了由于该区域刚度不足所导致的车内的噪声水平,有效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
具体,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塔连接结构两端分别搭接在车身两侧的减震塔17上;所述减震塔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横梁1-2,所述连接横梁1-2两端分别连接在车身两侧的减震塔17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减震塔连接结构主要是实现车身两侧减震塔17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塔连接结构主要包括连接横梁1-2,连接横梁1-2两端搭接在减震塔17上,起到很好的桥接连接作用,更好的保证了整车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横梁1-2分别通过连接机构与相邻减震塔17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搭接板3-7,所述连接横梁1-2通过搭接板3-7与减震塔17相连接;所述搭接板3-7上设有连接孔14;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机构的设置,方便了连接横梁1-2与相邻减震塔17之间的连接,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机构主要包括搭接板3-7,搭接板3-7一端连接在连接横梁1-2上,另一端连接减震塔17上,通过上述设计,方便了连接横梁1-2与减震塔17之间的连接,同时,在搭接板3-7上设有连接孔14,连接孔14起到连接固定作用,方便了搭接板3-7与减震塔17之间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搭接板3-7包括连接在连接横梁1-2端部的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所述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相对分布在连接横梁1-2两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使得搭接板3-7与连接横梁1-2具有两个侧面的贴合区域,更好的保证了搭接板3-7与连接横梁1-2的贴合面积,从而能够更好的保证搭接板3-7与连接横梁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之间呈间隔分布,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贴合在连接横梁1-2两侧,通过上述设计,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后续连接时,连接横梁1-2可以插入上述间隙内;方便了连接横梁1-2与搭接板3-7之间的连接,不仅可以保证连接横梁1-2与搭接板3-7之间的连接,还能使得两者具有相互定位能力,保证连接横梁1-2与搭接板3-7安装时相对位置的准确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钣金件3-72与下钣金件3-71之间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设置在上钣金件3-72与下钣金件3-71之间的支撑柱销7;支撑部的设置,主要是起到支撑作用,目的还是保证搭接板3-7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方便后续对应单体孔的穿接设置,保证后续与减震塔17连接后连接处的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钣金件3-72包括上基板,所述上基板两侧设有上层翻边,所述下钣金件3-71包括下基板,所述下基板两侧设有下层翻边,所述上层翻边与下层翻边相互贴合布置;在实际布置时,上基板与下基板贴合在连接横梁1-2侧面上,上层翻边与下层翻边相互贴合,用于实现上钣金件3-72与下钣金件3-71之间的连接;另外,上钣金件3-72与下钣金件3-71相互挤压固定在连接横梁1-2上,保证了连接横梁1-2与搭接板3-7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层翻边通过上桥接弧板与上基板相连接;所述下层翻边通过下桥接弧板与下基板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上桥接弧板和下桥接弧板起到桥接作用,方便上层翻边与上基板以及下层翻边与下基板的错位分布,方便上钣金件3-72与下钣金件3-71和连接横梁1-2间的相互限位;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钣金件3-72与下钣金件3-71竖直截面呈几字型结构;这样的设置,使得上钣金件3-72下侧具有一个凹槽结构,后续连接时上钣金件3-72相当于卡接在连接横梁1-2上,起到很好的限位定位作用,更好的实现上钣金件3-72与连接横梁1-2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孔14包括多个单体孔,至少有一个单体孔贯穿上钣金件3-72、下钣金件3-71以及支撑柱销7设置;每个单体孔都是一处连接点,方便搭接板3-7与减震塔17之间的连接;而要求一个单体孔贯穿上钣金件3-72、下钣金件3-71以及支撑柱销7设置;使得支撑柱2-21具有很好的导向定位作用,不仅方便了搭接板3-7与减震塔17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还方便了螺栓13更好的穿过搭接板3-7实现搭接板3-7与减震塔17之间的连接。
因为本实用新型搭接板3-7是由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组成,并且上钣金件3-72与下钣金件3-71呈间隔分布;如果中间不具有支撑柱2-21,螺栓13穿过搭接板3-7时,螺栓13倾斜时会与上钣金件3-72或下钣金件3-71发生安装干涉,不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另外,在实际布置时,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减震塔17相连接,要求先使用螺栓穿过设置在支撑柱2-21销上的单体孔,基于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减震塔17间的相互定位,更好的保证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减震塔17安装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避免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减震塔17安装时,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减震塔17发生时发生安装偏转。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搭接板3-7上设有定位柱销19;定位柱销19为一个纵向柱销结构,在后续使用时,搭接板3-7通过定位柱销19插接在减震塔17上,实现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对应减震塔17之间的安装定位,方便实现减震塔连接结构与减震塔17间的安装定位。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横梁1-2包括上横梁1和下横梁2,所述上横梁1与下横梁2相对布置;通过这样的布置方式,方便了连接横梁1-2的拼装焊接,进而实现连接横梁1-2的组装操作。
具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震塔17连接总成,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塔17连接总成主要包括减震塔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塔连接总成主要是用于车身两侧减震塔17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前减震塔连接结构,主要包括连接横梁1-2,连接横梁1-2包括连接上横梁1,连接下横梁2;同时,上述减震塔连接结构还包括搭接板3-7,搭接板3-7包括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上钣金件还包括左搭接上钣金件5和右搭接上钣金件3,下钣金件3-71还包括左搭接下钣金件6和右搭接下钣金件4;如附图所示。
同时为了保证搭接板3-7的强度,在本实用新型中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之间设有支撑柱销7。
同时在连接横梁1-2上还设有热泵热管理模块安装支架8,热泵热管理模块安装孔9,膨胀箱安装孔10,电加热器安装孔11、进风风道安装孔15;设置上述安装孔的目的是方便连接横梁1-2与相邻部件间的连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横梁1-2相连接,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边缘处也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
具体,上钣金件3-72和下钣金件3-71分别通过焊缝孔12与连接横梁1-2相连接。
具体,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横梁1-2包括上横梁1和下横梁2两块结构,基于这样的设计,简化模具开模,通过焊缝连接,形成封闭截面,以增加连接刚度和强度。
连接上横梁1、连接下横梁2与右搭接上钣金件3、右搭接下钣金件4、左搭接上钣金件5、左搭接下钣金件6通过上下表面及侧边焊缝连接;右搭接上钣金件3、右搭接下钣金件4之间通过焊点16共十个焊点16连接,左搭接上钣金件5、左搭接下钣金件6之间通过焊点16共十个焊点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主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要去,减震塔连接结构的安装高度与减震器安装点保持平齐,且横梁截面要保持连续;因此,右搭接上钣金件3、右搭接下钣金件4之间有空腔截面,螺栓13穿过支撑柱销7连接右搭接上钣金件3、右搭接下钣金件4、右铸铝减震塔17。
左搭接上钣金件5、左搭接下钣金件6之间有空腔截面,螺栓13穿过支撑柱销7连接左搭接上钣金件5、左搭接下钣金件6、左铸铝减震塔17。
支撑柱销7可以有效支撑横梁Z向,加强横梁的刚度,利于力的传递。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连接结构是与铸铝减震塔17搭接的重要连接点,是力传递关键路径,右铸铝减震塔17三个搭接孔通过螺栓与横梁连接结构上的连接孔14贯通连接;左铸铝减震塔17三个搭接孔通过螺栓与左搭接上钣金件5、左搭接下钣金件6的连接孔14贯通连接。整个连接结构通过导向销在总装工装定位,精确装配到右铸铝减震塔17,左铸铝减震塔17。
所述连接结构上,设有热泵热管理模块安装孔,膨胀箱安装孔,电加热器安装孔,进风风道安装孔,用于安装新能源车重要零部件。
这种横梁结构可以有效支撑左右减震塔17,增加减震塔17处的动刚度和强度,同时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从而抑制副车架此连接点振动,以此来降低传递到车身内振动,改善NVH性能。另外,可用于新能源车安装热管理系统模块等零部件,最大限度地优化空间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上横梁1与连接下横梁2两块结构,后续连接时,上横梁1与下横梁2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形成封闭截面,可以增加连接横梁1-2的刚度和强度。
连接横梁1-2同时与右搭接上钣金件3、右搭接下钣金件4、左搭接上钣金件5、左搭接下钣金件6搭接处通过焊缝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减震塔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减震塔连接结构设计布局合理,工艺合理,制造方便,适合大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量、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塔连接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前舱,从而提高该结构处的局部刚度,降低了由于该区域刚度不足所导致的车内的噪声水平,有效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横梁连接结构可用于新能源车安装热管理系统模块,最大限度地优化空间布置。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可靠,力传递路径合理,不仅能满足NVH、强度、疲劳等性能、还能满足布置、工艺等的要求,提升顾客对整车的噪声性能和振动性能的满意度。
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在车身两侧的减震塔上;所述连接横梁分别通过连接机构与相邻减震塔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搭接板,所述连接横梁通过搭接板与减震塔相连接;所述搭接板上设有连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板包括连接在连接横梁端部的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所述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相对分布在连接横梁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之间呈间隔分布,上钣金件和下钣金件贴合在连接横梁两侧,所述上钣金件与下钣金件之间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设置在上钣金件与下钣金件之间的支撑柱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钣金件包括上基板,所述上基板两侧设有上层翻边,所述下钣金件包括下基板,所述下基板两侧设有下层翻边,所述上层翻边与下层翻边相互贴合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翻边通过上桥接弧板与上基板相连接;所述下层翻边通过下桥接弧板与下基板相连接;所述上钣金件与下钣金件竖直截面呈几字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包括多个单体孔,至少有一个单体孔贯穿上钣金件、下钣金件以及支撑柱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板上设有定位柱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横梁包括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上横梁与下横梁相对布置。
9.一种减震塔连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减震塔,两个减震塔之间通过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减震塔连接结构相连接。
CN202320655857.1U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Active CN219564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5857.1U CN219564695U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5857.1U CN219564695U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4695U true CN219564695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8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55857.1U Active CN219564695U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46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5926B (zh) 汽车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CN1970329A (zh) 载货车的汽车车架
CN111697172A (zh)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CN219564695U (zh) 一种减震塔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减震塔连接总成
CN112590690B (zh) 汽车后防撞梁连接结构及后防撞梁安装方法
CN114313022A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铝挤压型材车身结构
CN212447804U (zh) 一种汽车悬置支架安装结构
CN201736794U (zh) 一种轿车散热器下托架总成
CN116252866A (zh) 一种前减支撑结构、减震塔连接总成及其安装方法
CN115257948A (zh) 一种平台化减震塔连接结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09776577U (zh)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板结构
CN109291996B (zh) 电动汽车的框梁及电动汽车
CN214822885U (zh) 一种新能源铝合金车型大灯安装结构
CN210258554U (zh) 一种副车架结构
CN220447970U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安装结构
CN103568833B (zh) 一种汽车传动轴中间支撑结构
CN218806123U (zh) 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19584304U (zh) 纵梁前端板、机舱框架和车辆
CN212766088U (zh) 汽车前横梁总成
CN113978562B (zh) 一种门槛梁结构
CN219467854U (zh) 一种汽车a立柱加强结构
CN220374635U (zh)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20924314U (zh) 车身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3799909U (zh) 一种汽车用轻量化镁合金前纵梁总成及其连接结构
CN217100188U (zh) 车身前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