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4668U -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4668U
CN219564668U CN202320611781.2U CN202320611781U CN219564668U CN 219564668 U CN219564668 U CN 219564668U CN 202320611781 U CN202320611781 U CN 202320611781U CN 219564668 U CN219564668 U CN 219564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bead
layer
sidewall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1178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锋
李永香
毛道钰
孙艳慧
孙建超
杨宝忠
朱丽艳
滕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1178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46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4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46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包括胎冠;胎侧,胎侧包括胎侧橡胶层、胎侧填充层和增强体;胎圈,胎圈包括胎圈钢丝和胎圈填充体;胎体,胎体包括胎体橡胶层和胎体填充层;增强体嵌设于胎侧填充层内并与胎圈填充体相对设置。本申请在一方面,通过设置胎体橡胶层和胎体填充层,能够将胎圈包覆于胎体中,从而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胎侧橡胶层和胎侧填充层,能够从轮胎外侧对胎圈钢丝和胎圈填充体进行保护,进一步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最后,增强体与胎圈填充体相对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轮胎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背景技术
半钢子午胎是胎体帘线按子午线方向排列,有帘线周向排列或接近周向排列的缓冲层紧紧箍在胎体上的一种新型轮胎。
通常的轮胎胎圈外缘部位一般包括:胎侧,所述胎侧从胎圈径向向外延伸至胎冠,用于承载与轮辋结合产生的冲击力;胎圈,旨在与安装轮辋相接触,用于将轮胎固定到轮辋上;一种胎圈填充料,置于每个胎圈钢丝的外侧并且在胎体增加件卷曲空间内。
车辆在非铺装路面行驶时,为确保轮胎胎圈部位的耐久性能,通常采用双复合胶料,增强轮胎对泥、石的耐扎。长期高载重行驶状态下的轮胎,容易发生胎圈分离、爆裂故障。此外,在非铺装路况行驶时,人们会选择通过采用降低轮胎气压的方法,提升轮胎抓着力,导致更容易发生胎圈分离的现象,降低整车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该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包括:
胎冠;
胎侧,设置于所述胎冠的两侧并与所述胎冠连接,所述胎侧包括胎侧橡胶层、胎侧填充层和增强体,所述胎侧橡胶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侧填充层的外侧;
胎圈,设置于所述胎侧上,所述胎圈包括胎圈钢丝和胎圈填充体,所述胎圈填充体包覆设置于所述胎圈钢丝的外部;
胎体,设置于所述胎冠和所述胎侧的内侧,所述胎体包括胎体橡胶层和胎体填充层,所述胎体填充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圈填充体的外部,所述胎体橡胶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体填充层的内侧,所述胎侧橡胶层和所述胎侧填充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体填充层的外侧;
所述增强体嵌设于所述胎侧填充层内并与所述胎圈填充体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胎侧橡胶层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1,所述胎圈填充体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2,所述增强体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3,其满足:
1/3H1≤H2≥1/2H1,1/4H1≤H3≥1/3H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强体的厚度沿轮胎径向方向从中部至两侧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强体的外侧设置有凸出体,所述凸出体与所述增强体一体连接并嵌设于所述胎侧填充层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体包括:
上倾凸出体,设置于所述增强体背离所述胎侧橡胶层的一侧,其末端朝向远离所述胎圈钢丝的方向倾斜设置;
下倾凸出体,设置于所述增强体背离所述胎圈填充体的一侧,其末端朝向远离所述胎冠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倾凸出体和所述下倾凸出体均设置有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胎圈填充体包括:
胎圈三角胶,包覆设置于所述胎圈钢丝的外部;
胎圈延长胶,沿轮胎径向方向与所述胎圈三角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还包括:
轮辋保护条,设置于所述胎侧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辋保护条与所述增强体的中部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辋保护条包括:
粘接层,与所述胎侧橡胶层连接;
弹性层,包覆设置于所述粘接层的外侧;
耐磨层,包覆设置于所述弹性层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在一方面,通过设置胎体橡胶层和胎体填充层,能够将胎圈包覆于胎体中,从而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胎侧橡胶层和胎侧填充层,能够从轮胎外侧对胎圈钢丝和胎圈填充体进行保护,进一步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最后,通过设置增强体,增强体与胎圈填充体相对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示范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示范实施例中为显示胎圈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示范实施例中为显示增强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示范实施例中为显示轮辋保护条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胎冠;21、胎圈钢丝;22、胎圈填充体;221、胎圈三角胶;222、胎圈延长胶;31、胎体橡胶层;32、胎体填充层;41、胎侧橡胶层;42、胎侧填充层;43、增强体;4311、上倾凸出体;4312、下倾凸出体;5、轮辋保护条;51、粘接层;52、弹性层;53、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半钢子午胎是胎体帘线按子午线方向排列,有帘线周向排列或接近周向排列的缓冲层紧紧箍在胎体上的一种新型轮胎。通常的轮胎胎圈外缘部位一般包括:胎侧,所述胎侧从胎圈径向向外延伸至胎冠,用于承载与轮辋结合产生的冲击力;胎圈,旨在与安装轮辋相接触,用于将轮胎固定到轮辋上;一种胎圈填充料,置于每个胎圈钢丝的外侧并且在胎体增加件卷曲空间内。车辆在非铺装路面行驶时,为确保轮胎胎圈部位的耐久性能,通常采用双复合胶料,增强轮胎对泥、石的耐扎。长期高载重行驶状态下的轮胎,容易发生胎圈分离、爆裂故障。此外,在非铺装路况行驶时,人们会选择通过采用降低轮胎气压的方法,提升轮胎抓着力,导致更容易发生胎圈分离的现象,降低整车安全性能。
为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参照图1,其主要包括胎冠1、胎侧、胎圈、胎体和轮辋保护条5,其中,胎冠1设置于胎体的外侧圆周面上,胎侧设置有两处并分别与胎体的两侧连接,同时,胎侧的外缘与胎冠1连接;胎圈设置有两个并与胎体连接,用于保持轮胎内圈形状并与轮辋连接;轮辋保护条5一方面用于保护轮毂不受刮蹭,另一方面能够对胎圈实现进一步的保护。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在示范实施例中,胎圈包括胎圈钢丝21和胎圈填充体22。其中,胎圈填充体22包覆设置于胎圈钢丝21的外部。
进一步地,参照图2,胎圈填充体22包括胎圈三角胶221和胎圈延长胶222。其中,胎圈三角胶221包覆设置于胎圈钢丝21的外部;胎圈延长胶222沿轮胎径向方向与胎圈三角胶221固定连接,胎圈三角胶221能够对胎圈钢丝21起到直接保护作用,从而改善胎圈钢丝21易变形的缺点,胎圈延长胶222能够将胎圈钢丝21和胎圈三角胶221固定于胎体中,从而使胎圈受力时能够将应力传递给整个胎体,从而提高胎圈的受力受压性能。
具体地,在示范实施例中,胎体设置于所述胎冠1和所述胎侧的内侧,胎体包括胎体橡胶层31和胎体填充层32。其中,胎体填充层32包覆设置于胎圈填充体22的外部,胎体橡胶层31包覆设置于胎体填充层32的内侧,胎体填充层32和胎体橡胶层31依次包覆胎圈三角胶221和胎圈延长胶222,从而加强对胎圈的保护作用。
具体地,在示范实施例中,胎侧设置于胎冠1的两侧并与胎冠1连接,胎侧包括胎侧橡胶层41、胎侧填充层42和增强体43,胎侧橡胶层41和胎侧填充层42包覆设置于胎体填充层32的外侧。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增强体43嵌设于胎侧填充层42内并与胎圈填充体22相对设置,胎侧橡胶层41包覆设置于胎侧填充层42的外侧,即胎侧橡胶层41、胎侧填充层42和增强体43能够对胎圈实现三层保护作用,以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胎侧橡胶层41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1,胎圈填充体22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2,增强体43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3,其满足:1/3H1≤H2≥1/2H1,1/4H1≤H3≥1/3H1,即胎圈填充体22的径向高度应位于胎侧橡胶层41的径向高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若过高,可能增强成本和影响胎体的一体稳定性,若过低,则可能导致胎圈受力时无法将应力传递给整个胎体,影响胎体对胎圈的受力保护作用;增强体43的径向高度应位于胎侧橡胶层41的径向高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若过高,不仅会提高成本,还会影响胎侧与胎体的连接稳定性,若过低,增强体43的径向高度与胎圈填充体22的径向高度相比过小,会导致增强体43无法对整个胎圈填充体22提供保护。
进一步地,在示范实施例中,增强体43的径向高度与胎圈填充体22的径向高度保持一致,且两者相对设置,以使胎侧受力时,增强体43能够首先接收应力,然后传递给胎体和胎圈,从而对胎圈填充体22提供保护。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增强体43的厚度沿轮胎径向方向从中部至两侧逐渐减小,即减小胎侧不易受力处的增强体43尺寸,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进一步地,增强体43的外侧设置有凸出体,凸出体与增强体43一体连接并嵌设于胎侧填充层42内,以加强增强体43与胎侧填充层42的连接稳定性,并使增强体43的受力能够更充分地传递给胎侧填充层42,以达到缓冲避震的目的。进一步地,凸出体包括上倾凸出体4311和下倾凸出体4312。其中,上倾凸出体4311和下倾凸出体4312均与增强一体连接;上倾凸出体4311设置于增强体43背离胎侧橡胶层41的一侧,其末端朝向远离胎圈钢丝21的方向倾斜设置;下倾凸出体4312设置于增强体43背离胎圈填充体22的一侧,其末端朝向远离胎冠1的方向倾斜设置,上倾凸出体4311和下倾凸出体4312的不同设置方向能够使增强体43受到不同斜向力作用时,仍能够稳定将受力传递给胎侧填充层42,也能够加强增强体43与胎侧填充层4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受不同斜向力作用时,增强体43与胎侧填充层42发生分离。进一步地,上倾凸出体4311和所述下倾凸出体4312均设置有多个,在示范实施例中,上倾凸出体4311和所述下倾凸出体4312均设置有三个。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4,在示范实施例中,轮辋保护条5设置于胎侧的外侧,进一步地,轮辋保护条5与增强体43的中部相对设置,以将轮辋保护条5的受力传递给增强体43尺寸最大的部位,从而加强载荷承受能力。
进一步地,轮辋保护条5包括粘接层51、弹性层52和耐磨层53。其中,粘接层51具体为橡胶粘胶,其与胎侧橡胶层41固定粘接;弹性层52包覆设置于粘接层51的外侧;耐磨层53包覆设置于弹性层52的外侧。
综上所述,首先,通过设置胎体橡胶层31和胎体填充层32,能够将胎圈包覆于胎体中,从而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其次,通过设置胎侧橡胶层41和胎侧填充层42,能够从轮胎外侧对胎圈钢丝21和胎圈填充体22进行保护,进一步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另外,通过设置增强体43,增强体43与胎圈填充体22相对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最后,通过设置轮辋保护条5,能够加强对胎侧及胎圈的保护作用,进而改善胎圈受力时易变形或与胎体和胎侧分离的情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胎冠;
胎侧,设置于所述胎冠的两侧并与所述胎冠连接,所述胎侧包括胎侧橡胶层、胎侧填充层和增强体,所述胎侧橡胶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侧填充层的外侧;
胎圈,设置于所述胎侧上,所述胎圈包括胎圈钢丝和胎圈填充体,所述胎圈填充体包覆设置于所述胎圈钢丝的外部;
胎体,设置于所述胎冠和所述胎侧的内侧,所述胎体包括胎体橡胶层和胎体填充层,所述胎体填充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圈填充体的外部,所述胎体橡胶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体填充层的内侧,所述胎侧橡胶层和所述胎侧填充层包覆设置于所述胎体填充层的外侧;
所述增强体嵌设于所述胎侧填充层内并与所述胎圈填充体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侧橡胶层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1,所述胎圈填充体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2,所述增强体的径向高度设置为H3,其满足:
1/3H1≤H2≥1/2H1,1/4H1≤H3≥1/3H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体的厚度沿轮胎径向方向从中部至两侧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体的外侧设置有凸出体,所述凸出体与所述增强体一体连接并嵌设于所述胎侧填充层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体包括:
上倾凸出体,设置于所述增强体背离所述胎侧橡胶层的一侧,其末端朝向远离所述胎圈钢丝的方向倾斜设置;
下倾凸出体,设置于所述增强体背离所述胎圈填充体的一侧,其末端朝向远离所述胎冠的方向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倾凸出体和所述下倾凸出体均设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填充体包括:
胎圈三角胶,包覆设置于所述胎圈钢丝的外部;
胎圈延长胶,沿轮胎径向方向与所述胎圈三角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轮辋保护条,设置于所述胎侧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保护条与所述增强体的中部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保护条包括:
粘接层,与所述胎侧橡胶层连接;
弹性层,包覆设置于所述粘接层的外侧;
耐磨层,包覆设置于所述弹性层的外侧。
CN202320611781.2U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Active CN2195646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1781.2U CN219564668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1781.2U CN219564668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4668U true CN219564668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2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11781.2U Active CN219564668U (zh) 2023-03-22 2023-03-22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46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21622B2 (ja) ビード/リム境界部を改良した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US8905102B2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with round crosssection lower filler surrounding bead core
JP5049050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2275465B (zh) 零压轮胎
CN107415591B (zh) 一种提升耐久力性能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JP608964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747818A (ja) 大型車両用タイヤ構造
JP200021132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5586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付き車両
CN219564668U (zh)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JP580990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6035603A1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CN116691234A (zh) 一种改善胎圈分离的半钢子午胎
JP451097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S5946801B2 (ja) 空気タイヤとリムの組立体
JP3977817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S624B2 (zh)
JP4430826B2 (ja) タイヤとリムの組立体
CN211641724U (zh) 一种无内胎全钢子午线轮胎载重趾口结构
JP3647977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0025410A (ja) ニューマチック形クッションタイヤ
JP2013154819A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KR20030042060A (ko) 비드내구성을 향상시킨 중하중용 래디알 타이어
CN218558460U (zh) 一种高速航空轮胎的胎面结构
JP2774766B2 (ja) 高速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