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3996U -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3996U
CN219553996U CN202320691393.XU CN202320691393U CN219553996U CN 219553996 U CN219553996 U CN 219553996U CN 202320691393 U CN202320691393 U CN 202320691393U CN 219553996 U CN219553996 U CN 219553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hell
connector
side wall
f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9139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9139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3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3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3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本申请所公开的连接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可插接入所述第二壳体内,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插接端设有防呆槽,所述防呆槽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且所述防呆槽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内凹陷;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至少有一者的插接端设有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对应,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第一壳体周向上除所述第一侧壁之外的侧壁;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插接配合的情况下,二者的插接端间通过所述抵接凸起实现相互抵压。上述方案能够降低连接器壳体的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Description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连接有源设备的器件,用于传输电流或信号。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收容于壳体内的电路板,由壳体提供对电路板的保护。
相关技术中,连接器的壳体包括两个可插装对接的子壳体,其中,作为公端的子壳体在其插接端的周向设有多个凸肋,如此,在连接器壳体组装到位后,两个子壳体间在插接部位通过凸肋实现抵压,以提升二者间的装配可靠性。然而上述连接器壳体在使用过程中,其插接部位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能够降低连接器壳体的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可插接入所述第二壳体内,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的插接端设有防呆槽,所述防呆槽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且所述防呆槽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内凹陷;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至少有一者的插接端设有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对应,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第一壳体周向上除所述第一侧壁之外的侧壁;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插接配合的情况下,二者的插接端间通过所述抵接凸起实现相互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防呆槽对应设置的部位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呆槽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方向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呆槽槽壁间的交接处呈弧形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凸设于其插接端内表面的第一定位部,且所述第一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电路板定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凸起为抵接肋,所述抵接肋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插接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插接端的外周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壳体插接端的内周面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插接端设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台阶面设有所述抵接凸起;和/或,所述抵接凸起为弧形凸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器壳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器壳体中,通过在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设置防呆槽,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仍可通过第二侧壁的抵接凸起实现相互抵压,如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既提升了装配可靠性,同时又通过防呆槽提升了第一壳体的插接端以及其整体的强度,从而降低了连接器壳体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其二,第一壳体可通过防呆槽与第二壳体实现防呆配合,从而确保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正确的相对位置实现组配,这样能够确保电路板在连接器壳体内正确安装,以避免因电路板反向安装而导致连接器无法与对接连接器正常电连接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壳体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壳体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第二壳体和电路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器的装配示意图(隐藏部分第二壳体);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壳体与电路板的配合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母端连接器、20-公端连接器、
100-连接器壳体、100a-抵接凸起、
110-第一壳体、110a-插接端、111-防呆槽、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加强部、115-第一定位部、115a-定位槽、116-台阶部、116a-台阶面、117-第一卡接部、
120-第二壳体、120a-插接端、121-第三定位部、122-第二卡接部、123-防呆凸起、
200-电路板、210-第二定位部、
300-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在相关技术中,连接器的壳体包括可插装对接的两部分子壳体,为了提升子壳体间的连接可靠性,作为公端的子壳体在其插接端沿周向布置有多个凸肋,通过凸肋在两个子壳体的插接端侧壁间进行占位、并实现相互抵压,从而提升二者间的装配可靠性。然而在实践中,上述连接器壳体容易存在插接部位损坏的情况,从而致使连接器无法正常使用。
经过研究,发明人发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连接器壳体的插接部位长期承受高内应力所造成。具体而言,由于需要通过子壳体插接端周向上的抵接凸起使子壳体的插接端间产生相互抵压作用,这就导致连接器在组装完成后,其壳体的插接部位始终变形状态,而为了确保子壳体(通常为作为公端的子壳体)的插接端能够实现变形,其插接端通常设置得较薄,这就导致强度较低,从而无法具备一定的抗损坏性能。
对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器壳体可以为公端连接器的壳体,也可为母端连接器的壳体。
请参见图1~图8,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器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可插接入第二壳体120内,其中: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设有防呆槽111,防呆槽111设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侧壁112,且防呆槽111朝向第一壳体110内凹陷;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中,至少有一者的插接端设有抵接凸起100a,抵接凸起100a与第一壳体110的第二侧壁113对应,第二侧壁113为第一壳体110周向上除第一侧壁112之外的侧壁;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插接配合的情况下,二者的插接端间通过抵接凸起100a实现相互抵压。
可以理解,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通过插接配合而构成连接器壳体100,并在二者间限定出收容腔,以收容电路板200等构件,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沿图示的虚线箭头实现对接配合。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对接组配,具体地,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卡接部117,第二壳体120设有第二卡接部122,其中,第一卡接部117为卡接孔,第二卡接部122为卡接凸起,当然,卡接结构类型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上可进行调换。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也可通过粘接、螺纹配合等方式实现组配。
为了便于示出结构间的布局关系以及相关方位关系,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中构建了空间坐标系,但其并非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结构布局以及方位关系进行限制。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0、电路板200和第二壳体120沿X轴方向进行组装,此时,X轴方向位于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也即第一壳体110、电路板200和第二壳体120的组装方向(也即电路板200的安装方向)大致位于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当然,上述三者的组装方向也可位于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也可位于连接器的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是指其插接入第二壳体120的一端,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是指其与第一壳体110插接配合的一端。如图7所示,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插接到位后,抵接凸起100a处于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和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之间,其通过占位相当于实现了过盈配合,通过结构配置以实现抵接凸起100a对应处对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的抵压,从而产生抵压力F,如图8所示。
关于抵接凸起100a,其可仅设于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或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例如,如图3和图6所示,抵接凸起100a仅设于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或者,抵接凸起100a也可在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和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均设置有。
关于防呆槽111,其是连接器壳体100的防呆结构,第一壳体110可通过防呆槽111与第二壳体120实现防呆配合,从而确保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可以正确的相对位置实现组配,其作用在于,这样能够确保电路板200在连接器壳体100内正确安装,而电路板200若反向安装,则会导致连接器无法正常使用,具体可表现为与对接连接器无法正常电连接。如图2和图7所示,第二壳体120上可设有防呆凸起123,以与第一壳体110上的防呆槽111实现防呆配合。
与此同时,由于防呆槽111朝向第一壳体110内部凹陷,可参见图3,这就确保了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插接配合过程中,防呆槽111不会如抵接凸起100a一样强化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和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间的抵压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防呆槽111的存在,第一侧壁112的横截面在对应防呆槽111的部位存在弯折结构,如此,相较于第一侧壁112在防呆槽111处呈平面过渡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侧壁112的截面面积得到显著增大,从而提升了第一侧壁112的强度。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二侧壁113与第一侧壁112连接,第一侧壁112也对相连的第二侧壁113起到连带的加强作用,从而实现了对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整体强度的提升。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100中,第一壳体110通过在其插接端110a对应第一侧壁112设置防呆槽111,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仍可通过第二侧壁113的抵接凸起100a实现相互抵压,如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100既提升了装配可靠性,同时又通过防呆槽111提升了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以及其整体的强度,从而降低了连接器壳体100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设有加强部114,加强部114与第一壳体110上防呆槽111对应设置的部位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防呆槽111设于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如此布局下,加强部114也延伸至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从而可提升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的整体强度,进一步地降低了连接器壳体100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此外,第一侧壁112对应防呆槽111的部位存在形状突变,应力集中的程度增大,而在该实施例中,加强部114可对应防呆槽111所在部位实现加强,从而防止该部位因应力集中而受损。
如图3~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呆槽111设于第一壳体110的厚度方向上。在图示中,第一壳体110的厚度方向可参考Z轴方向。
可以理解,在连接器壳体100的结构布局中,其厚度尺寸常指其最小数值的尺寸,也即是说,第一壳体110的厚度尺寸是小于其宽度尺寸的,具体参见图3~图5,第一壳体110的厚度尺寸即为其大致位于Z轴方向上的尺寸,第一壳体110的宽度尺寸即为其大致位于Y轴方向上的尺寸。如此,第一壳体110处于厚度方向上的侧壁相较于其处于宽度方向上的侧壁的长度更大。
由于受限于弯矩特点的影响,第一壳体110处于其厚度方向上的侧壁因长度更大,所以更易弯曲变形而受到破坏,这就导致第一壳体110处于其厚度方向上的侧壁的强度较低。在该实施例中,正是由于将防呆槽111设于第一壳体110处于厚度方向上的侧壁,如前所述,防呆槽111能够起到提升结构强度的作用,从而弥补了第一壳体110厚度方向上的侧壁的强度缺陷,进一步地降低了连接器壳体100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呆槽111槽壁间的交接处呈弧形过渡。
如前所述,第一侧壁112对应防呆槽111的部位存在形状突变而增大了应力集中的程度,该形状突变是由于防呆槽111的槽壁弯折所形成,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防呆槽111槽壁间的交接处弧形过渡,避免了槽壁间的交接处存在形状突变,从而缓解了应力集中问题,进一步地降低了连接器壳体100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具有凸设于其插接端110a内表面的第一定位部115,且第一定位部115设于第二侧壁113,第一定位部115用于与电路板200定位配合。
可以理解,在连接器的装配过程中,第一壳体110可通过第一定位部115对电路板200进行定位,以避免电路板200在装配到位后出现偏斜的情况。如图2和图3所示,电路板200具有与第一定位部115匹配的第二定位部210,第一壳体110和电路板200通过第一定位部115和第二定位部210实现定位配合。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定位部115具有定位槽115a,第二定位部210为定位凸起,当然,定位结构类型可在第一壳体110和电路板200上进行调换。
如图6所示,电路板200可预先安装于第二壳体120内,第二壳体120可通过第三定位部121与电路板200的第二定位部210定位配合。其中,如图6所示,第三定位部121为定位凹槽结构,当然其也可为定位凸起结构。
如此布局下,由于第一定位部115凸设于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其相当于加强结构,这样就提升了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的抗损坏性能,进一步地降低了连接器壳体100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值得强调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定位部115设于第二侧壁113而非第一侧壁112,正是为了与防呆槽111分别设于不同的第一壳体110上的侧壁,从而避免防呆槽111直接对相应侧壁起到加强作用。
同时,该实施例的布局无需在第二侧壁113上直接开槽,也避免了降低第二侧壁113的强度。此外,相较于在第二侧壁113上直接开设定位槽115a的方案,其受限于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的厚度,该实施例可通过配置第一定位部115的尺寸而将定位槽115a的槽壁设为更大的尺寸,以防止电路板200脱出,且能够优化卡接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图5所示,抵接凸起100a为抵接肋,抵接肋沿连接器壳体100的插接方向设置。在图示中,该插接方向可参考X轴方向。
可以理解,由于电路板200与连接器壳体100的配合路径通常也位于插接方向上,如此布局下,抵接肋也就对应该配合路径延伸布置,在连接器的组装过程中,随着电路板200与第一壳体110的第二侧壁113上的第一定位部115逐渐配合,抵接肋也会在该配合路径上逐渐施加抵压力,从而能够在电路板200与连接器壳体100的配合路径上,避免电路板200与对应的第二侧壁113间仍存在装配间隙,以进一步地优化电路板200与连接器壳体100的装配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的外周面尺寸大于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的内周面尺寸。
如此布局下,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在与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配合时,可实现二者的过盈配合,也即实现胀接,再结合抵接凸起100a在二者的插接端表面的占位,则强化了基于抵接凸起100a产生的抵压力F,进一步地确保了连接器壳体100与电路板200能够可靠抵压,从而进一步提升二者的装配稳定性。
当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未限制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与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的尺寸配合关系,只要二者能够通过抵接凸起100a实现过盈配合即可,例如,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的外周面尺寸与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的内周面尺寸大致适配。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设有台阶部116,台阶部116的台阶面116a设有抵接凸起100a。
可以理解,台阶部116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对接组装过程中可起到导向作用,可确保电路板200与第一定位部115实现对准,以提升装配效率。同时,第一壳体110通过台阶部116插装入第二壳体120内,可配置第一壳体110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120的外表面齐平设置,以提升美观性、优化握持手感。
值得强调的是,相较于在第二壳体120上设置抵接凸起100a,设于台阶面116a上的抵接凸起100a相当于加强结构,其可强化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的强度,以弱化在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设置台阶部116导致强度下降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抵接凸起100a延伸至台阶部116的侧面。如此布局下,抵接凸起100a延伸至台阶面116a和台阶部116的侧面的交接处,这样就进一步增大了实体结构的截面尺寸,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强度,确保台阶部116在承受抵压力F的同时也不会被损坏。
和/或,如图3~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凸起100a为弧形凸起。可以理解,在连接器装配到位后,第一壳体110的插接端110a和第二壳体120的插接端120a通过抵接凸起100a实现过盈配合,第一壳体110和/或第二壳体120在与抵接凸起100a的抵接处均呈弧形面型变形,如此可缓解应力集中问题,从而避免连接器壳体100内部对应抵接凸起100a的部位出现损伤,进一步地降低了连接器壳体100的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请参见图1~图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前述任一方案所提及的连接器壳体100。如此,就使该连接器具备了前述连接器壳体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电路板200具有第二定位部210,第二定位部210与第一定位部115定位配合。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器可以为母端连接器10,当然,其也可以为公端连接器20,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连接器均可基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器壳体100的结构布局,降低插接部位的受损风险。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连接器可采用直接装配于电子设备的结构形式;当然,如图1所示,连接器也可包括有线缆300,其通过线缆300与对应的电子设备连接。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以及前述任一方案所提及的连接器,连接器与电子设备连接。如此,就使该电子设备组件具备了前述连接器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其可以为智能手机、便携式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还可以是医疗类电子设备,例如医疗设备用主机、显示器等。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为内窥镜。本申请实施例的内窥镜可以为支气管镜、肾盂镜、食道镜、胃镜、肠镜、耳镜、鼻镜、口腔镜、喉镜、阴道镜、腹腔镜、关节镜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内窥镜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可插接入所述第二壳体内,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的插接端设有防呆槽,所述防呆槽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且所述防呆槽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内凹陷;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至少有一者的插接端设有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壁对应,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第一壳体周向上除所述第一侧壁之外的侧壁;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插接配合的情况下,二者的插接端间通过所述抵接凸起实现相互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防呆槽对应设置的部位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呆槽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呆槽槽壁间的交接处呈弧形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凸设于其插接端内表面的第一定位部,且所述第一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电路板定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凸起为抵接肋,所述抵接肋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插接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插接端的外周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壳体插接端的内周面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插接端设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台阶面设有所述抵接凸起;和/或,所述抵接凸起为弧形凸起。
9.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壳体。
10.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设备以及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
CN202320691393.XU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Active CN219553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1393.XU CN219553996U (zh)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1393.XU CN219553996U (zh)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3996U true CN219553996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32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91393.XU Active CN219553996U (zh)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39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84C (zh) 电连接器
JP525045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308259B2 (ja) 基板対基板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85151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037987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端子構造
JP200220364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755319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9553996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JP2009048922A (ja) ジャック用コネクタ
JP2004247304A (ja) ボード対ボード型コネクター
KR100395897B1 (ko) 전기접속용 커넥터 핀 결합구조
CN219553994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0007050U (zh) 充电连接器及充电连接器组件
CN116315818A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9553992U (zh) 连接器壳体、母端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EP1804344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e mating portion
CN219553995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0296733U (zh) 连接器公头壳体
CN219477081U (zh) 端子模块、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JP2009289627A (ja) コネクタ
CN213936731U (zh) 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CN2746593Y (zh) 微型通用串行总线电连接器
CN216794062U (zh)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16981013U (zh) 电连接端子及具有该电连接端子的电连接器
JP2003168520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