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0815U -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0815U
CN219550815U CN202320592654.2U CN202320592654U CN219550815U CN 219550815 U CN219550815 U CN 219550815U CN 202320592654 U CN202320592654 U CN 202320592654U CN 219550815 U CN219550815 U CN 219550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water
water outlet
seat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926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时强
赵伟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er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er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er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er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926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0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0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0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加热模组包括安装壳体、加热组件和温控组件;安装壳体内部设有安装腔;加热组件穿设于安装腔内;加热组件包括输水管和加热套管,输水管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加热套管套设于输水管外侧并与输水管围合形成分别连通于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的加热腔;温控组件设有弧形的贴合面,贴合面与加热套管的外侧贴合连接。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模组中,通过在温控组件的一侧设置弧形的贴合面与加热套管的外壁接触,相较于现有的速热加热管模组,可以使温控组件与加热套管之间采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有效提高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温控组件的控制效果,使用效果好。

Description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速热加热家电设备是具备能够对水流进行快速加热的装置的设备,例如:速热饮水机、速热咖啡机、速热热水器等,其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饮用水、用水快速加热需求而研发的即热式加热设备。速热加热管模组是速热加热家电设备中的主要加热部件,该模组的加热性能直接影响到速热加热家电设备中的使用体验和安全性能,因此确保速热加热管模组的性能十分重要。
在现有的速热加热管模组中起保护作用的部件主要为温控器,当日常使用中速热加热家电设备中的水泵出现烧坏或停止工作时,一旦温控器无法有效控制加热管便会产生干烧问题,容易导致加热管出现烧毁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火情或电路网络短路等不良情况;技术人员发现,现有的温控器的感应端通常为平面结构,而例如加热管或加热胆等加热容器的外壁为弧形结构,这就导致温控器在接触加热容器时两者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线接触,接触面积受到限制,当受到装配误差或是在使用过程中两者发生偏移时,温控器便无法有效传导加热容器的温度信号,而导致加热容器出现烧毁现象,安全性能不佳,使用效果不好。
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以改变现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用于解决现有速热加热管模组中温控器与加热容器之间接触范围有限而影响温控器的使用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模组,包括:
安装壳体,内部设有安装腔;
加热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输水管和加热套管,所述输水管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所述加热套管套设于所述输水管外侧并与所述输水管围合形成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水端口和所述出水端口的加热腔;以及
温控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且所述温控组件设有弧形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所述加热套管的外侧贴合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壳体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安装腔的安装开窗,所述安装开窗在所述进水端口至所述出水端口的方向上设于靠近所述出水端口的一侧,所述温控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开窗内并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组件包括温控器和导热块,所述温控器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性连接,所述贴合面设于所述导热块的一侧,且所述导热块设于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加热套管之间,且所述导热块远离所述贴合面的一侧与所述温控器的感温端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包括封盖、罩壳和复位杆,所述罩壳套设于所述封盖上,且所述罩壳分别与所述封盖与所述加热套管接触并用于将所述加热套管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封盖上,所述封盖用于接收所述罩壳传导的热量并产生形变驱动所述复位杆移动以控制所述温控器的电路通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套管远离所述加热腔的一侧设有加热线路,所述加热线路电性连接于所述温控组件,且所述加热线路沿所述进水端口至所述出水端口的方向上环绕所述加热套管的外圆周壁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输水管包括输水内管、进水座和出水座,所述输水内管的相对两端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水座和所述出水座,且所述输水内管的外壁、所述进水座、所述出水座和所述加热套管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加热腔,所述进水端口设于所述进水座上,所述出水端口设于所述出水座上,且所述进水座和所述出水座分别与所述加热套管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水座开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水端口和所述加热腔的进水导流孔,所述出水座开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出水端口所述加热腔的出水导流孔;所述进水座还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通于所述输水内管的一端,所述出水座封堵于所述输水内管的另一端,所述进水导流孔和所述出水导流孔分别环绕所述输水内管的外侧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两个密封座,所述加热套管的相对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密封座内,其中一个所述密封座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水座和所述加热套管,另一个所述密封座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出水座和所述加热套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壳体还开设有多个散热孔,且所述散热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所述散热孔在所述加热套管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加热套管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即热式加热设备,包括输水管路以及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模组,所述加热模组连通于所述输水管路;所述加热模组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加热模组的所述出水端口位于所述进水端口的上侧。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模组中,通过在温控组件的一侧设置弧形的贴合面与加热套管的外壁接触,相较于现有的速热加热管模组,可以使温控组件与加热套管之间采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有效提高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温控组件的控制效果,使用效果好。另外,通过将输水管设于加热套管内以形成加热腔,可以降低加热套管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加热的水量,从而提高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加热模组的加热能力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热模组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热模组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热模组的部分结构爆炸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温控器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加热模组;
100、安装壳体;110、安装腔;120、安装开窗;130、散热孔;
200、加热组件;210、输水管;211、输水内管;212、进水座;2121、进水端口;2122、进水导流孔;2123、连接孔;213、出水座;2131、出水端口;2132、出水导流孔;220、加热套管;221、加热腔;222、加热线路;230、密封座;
300、温控组件;310、温控器;311、封盖;312、罩壳;313、复位杆;320、导热块;321、贴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模组10,其包括安装壳体100、加热组件200和温控组件300;安装壳体100内部设有安装腔110;加热组件200穿设于安装腔110内并连接于安装壳体100;加热组件200包括输水管210和加热套管220,输水管210具有进水端口2121和出水端口2131,加热套管220套设于输水管210外侧并与输水管210围合形成分别连通于进水端口2121和出水端口2131的加热腔221;温控组件300连接于安装壳体100,且温控组件300设有弧形的贴合面321,贴合面321与加热套管220的外侧贴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模组10中,通过在温控组件300的一侧设置弧形的贴合面321与加热套管220的外壁接触,相较于现有的速热加热管模组,可以使温控组件300与加热套管220之间采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有效提高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受热面积,进而提高温控组件300的控制效果,即提高温控组件300的反应灵敏度,使用效果好。另外,通过将输水管210设于加热套管220内以形成加热腔221,可以降低加热套管220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加热的水量,从而提高加热组件200的加热效率,加热模组10的加热能力得以提高。
接下来针对“提高加热组件200的加热效果”做进一步解释,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模组10中,通过将输水管210穿设于加热套管220的内部,并且由于加热腔221形成于输水管210和加热套管220之间,参阅图3所示,可以通过输水管210占用加热套管220的内部空间,以使加热腔221小于加热套管220的内部空间,相较于将水流直接通过加热套管220进行传输的方案,在加热腔221内部充满水流时可以减少加热套管220需要加热的水的总体积,这样在不改变加热套管220的加热功率的前提下便可以达到提高加热套管220的整体加热效率的目的。
具体地,参阅图1至图3所示,安装壳体100开设有连通于安装腔110的安装开窗120,安装开窗120在进水端口2121至出水端口2131的方向上设于靠近出水端口2131的一侧,温控组件300穿设于安装开窗120内并连接于安装壳体100。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壳体100作为安装载体以用于固定安装加热组件200和温控组件300,通过在安装壳体100上设置安装开窗120,可以通过安装开窗120对温控组件300的安装进行定位,并且可以使安装壳体100与温控组件300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以缩减安装壳体100的总直径大小;当温控组件300穿设于安装开窗120内并通过安装开窗120进行定位之后,便可以通过紧固件将温控组件300固定于安装壳体100上,装配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2所示,加热模组10为避免出现干烧通常需要垂直安装,即水流是从下往上流,加热腔221的上部温度会比下部高,在有水干烧测试时发现,加热腔221的上部温度会比下部高约100-300摄氏度,通过将温控组件300设于加热套管220的上部可以使温控组件300快速反应,使用效果好。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体10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安装开窗120,例如沿安装壳体100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安装开窗120,此时加热模组10可以分别在多个安装开窗120内各设置有一个温控组件300,以在水流的输送路径上获取多个位置的水流温度,并且多个温控组件300彼此可以设置为不同的通断温度,以对加热腔221内不同位置的水流进行阶梯化控制;当然,当温控组件300的数量为一个时,也可以根据加热模组10的应用需求调整温控组件300的安装位置,从而提高加热模组10的温控精度和控制效果,装配人员无需对安装壳体100进行额外加工,拆装便捷。
进一步地,参阅图3和图4所示,温控组件300包括温控器310和导热块320,温控器310连接于安装壳体100并与加热组件200电性连接,贴合面321设于导热块320的一侧,且导热块320设于温控器310与加热套管220之间,且导热块320远离贴合面321的一侧与温控器310的感温端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温控器310与加热套管220之间设置导热块320,导热块320通过设置的贴合面321与加热套管220接触,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以相应的提高导热块320与温控器310之间的受热面积,缩短了加热套管220传导至温控器310上热量的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温控器310的反应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温控器310的感温端即是温控器310用于与待传导热量的物体接触的部位
具体地,参阅图5所示,温控器310包括封盖311、罩壳312和复位杆313,罩壳312套设于封盖311上,且罩壳312分别与封盖311与加热套管220接触并用于将加热套管220上的热量传导至封盖311上,封盖311用于接收罩壳312传导的热量并产生形变驱动复位杆313移动以控制温控器310的电路通断。
通过设置罩壳312和封盖311配合,当罩壳312受热后将热量传导到封盖311,封盖311未起作用时为外凸形状,其相对两侧采用不同受热性能的金属材料组成,当封盖311受热时,外层金属涨大的速度比里层快,以使封盖311产生内凹变形并驱动复位杆313朝向远离加热套管220的方向移动来使回路断开。
具体地,参阅图4所示,加热套管220远离加热腔221的一侧设有加热线路222,加热线路222电性连接于温控组件300,且加热线路222沿进水端口2121至出水端口2131的方向上环绕加热套管220的外圆周壁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线路222可以通过例如刻蚀、焊接、粘接等方式成型于加热套管220的外表面上,当加热线路222与供能电路导通之后,可以使加热线路222产生发热并将热量传导至加热套管220的加热腔221内,以对加热腔221内的水流进行加热;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线路222为片状结构,通过在加热套管220的外表面应用此种结构,可以使加热组件200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参阅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输水管210包括输水内管211、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输水内管211的相对两端分别密封连接于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且输水内管211的外壁、进水座212、出水座213和加热套管220的内壁围合形成加热腔221,进水端口2121设于进水座212上,出水端口2131设于出水座213上,且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分别与加热套管220密封连接。
装配本实施例的输水管210时,可以首先将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两个座体中的任一个插设于加热套管220内,之后将输水内管211与上述座体插接定位,随后将另一个座体扣设于输水内管211的另一端,并使该座体与加热套管220连接,此时即可将输水管210与加热套管220连接,在本加热组件200中,输水内管211相当于悬置于加热套管220内部,并通过进水座212、出水座213和加热套管220围合形成截面呈环形的加热腔221,以提高加热组件200的加热效率,装配便捷,在后期维护时,当输水内管211、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中任一个出现故障时,无需对输水管210整体进行更换,使用成本也得以降低;另外,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根据加热模组10的实际应用场景对选用输水内管211、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选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例如输水内管211采用金属制成,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采用塑料制成等,从而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
进一步地,进水座212开设有分别连通于进水端口2121和加热腔221的进水导流孔2122,出水座213开设有分别连通于出水端口2131加热腔221的出水导流孔2132;进水座212还开设有连接孔2123,连接孔2123连通于输水内管211的一端,出水座213封堵于输水内管211的另一端,进水导流孔2122和出水导流孔2132分别环绕输水内管211的外侧设置。由此设置,参阅图2和图3所示,当水流自进水端口2121进入输水管210内之后,水流可以通过进水导流孔2122进入加热腔221内,在通过加热线路222之后经由出水导流孔2132从出水端口2131输出;此时部分水流可以连接孔2123进入输水内管211内部,由于输水内管211远离连接孔2123的端口通过出水座213进行密封,所以可以有部分水流填充于输水内管211内部,在单位时间内的加热过程中,这部分水流可以视为输水内管211内的填充物,当加热时间较短时,这部分水流可以对加热腔221内的热水进行热传导,以对加热腔221内热水的加热进行保护,当加热时间较长时,输水内管211内的水流也可以通过连接孔2123再输送至加热腔221中并由出水端口2131输出。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两个座体均为分体结构,该座体由外部连接座和内部连接座两部分组成,外部连接座盖设于加热套管220的端部并与安装壳体100连接固定,内部连接座用于与输水内管211连接固定,由此设置可以便于加热组件200的拆装组合。
参阅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0还包括两个密封座230,加热套管220的相对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密封座230内,其中一个密封座230分别密封连接于进水座212和加热套管220,另一个密封座230分别密封连接于出水座213和加热套管22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密封座230与输水管210和加热套管220配合,可以提高加热组件200的密封效果;当进水座212和出水座213两个座体采用分体结构时,密封座230可以嵌设于外部连接座朝向输水内管211的一侧。
进一步地,参阅图1所示,安装壳体100还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30,且散热孔130连通于安装腔110,散热孔130在加热套管22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加热套管220重合。
可以理解地是,通过在安装壳体100上设置散热孔130,加热套管220发出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孔130进行散发,以避免热量在安装腔110内部堆积而使加热模组10损坏,同时也可以降低安装壳体100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即热式加热设备,其包括输水管路以及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加热模组10,加热模组10连通于输水管路;加热模组1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加热模组10的出水端口2131位于进水端口2121的上侧。
本实施例中的即热式加热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即热式饮水机、净饮机、咖啡机、即热式热水器,相应的,输水管路可以与饮用水管路、非饮用水储水箱连接。可以理解地是,在本实施的即热式加热设备中,通过设置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加热模组10,加热模组10通过在温控组件300的一侧设置弧形的贴合面321与加热套管220的外壁接触,相较于现有的速热加热管模组,可以使温控组件300与加热套管220之间采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有效提高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受热面积,进而提高温控组件300的反应灵敏度,以提高即热式加热设备的使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壳体,内部设有安装腔;
加热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输水管和加热套管,所述输水管具有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所述加热套管套设于所述输水管外侧并与所述输水管围合形成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水端口和所述出水端口的加热腔;以及
温控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且所述温控组件设有弧形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所述加热套管的外侧贴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安装腔的安装开窗,所述安装开窗在所述进水端口至所述出水端口的方向上设于靠近所述出水端口的一侧,所述温控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开窗内并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包括温控器和导热块,所述温控器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性连接,所述贴合面设于所述导热块的一侧,且所述导热块设于所述温控器与所述加热套管之间,且所述导热块远离所述贴合面的一侧与所述温控器的感温端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包括封盖、罩壳和复位杆,所述罩壳套设于所述封盖上,且所述罩壳分别与所述封盖与所述加热套管接触并用于将所述加热套管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封盖上,所述封盖用于接收所述罩壳传导的热量并产生形变驱动所述复位杆移动以控制所述温控器的电路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套管远离所述加热腔的一侧设有加热线路,所述加热线路电性连接于所述温控组件,且所述加热线路沿所述进水端口至所述出水端口的方向上环绕所述加热套管的外圆周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包括输水内管、进水座和出水座,所述输水内管的相对两端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水座和所述出水座,且所述输水内管的外壁、所述进水座、所述出水座和所述加热套管的内壁围合形成所述加热腔,所述进水端口设于所述进水座上,所述出水端口设于所述出水座上,且所述进水座和所述出水座分别与所述加热套管密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座开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进水端口和所述加热腔的进水导流孔,所述出水座开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出水端口所述加热腔的出水导流孔;所述进水座还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通于所述输水内管的一端,所述出水座封堵于所述输水内管的另一端,所述进水导流孔和所述出水导流孔分别环绕所述输水内管的外侧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两个密封座,所述加热套管的相对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密封座内,其中一个所述密封座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水座和所述加热套管,另一个所述密封座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出水座和所述加热套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还开设有多个散热孔,且所述散热孔连通于所述安装腔,所述散热孔在所述加热套管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加热套管重合。
10.一种即热式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输水管路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模组,所述加热模组连通于所述输水管路;所述加热模组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所述加热模组的所述出水端口位于所述进水端口的上侧。
CN202320592654.2U 2023-03-20 2023-03-20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Active CN219550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2654.2U CN219550815U (zh) 2023-03-20 2023-03-20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2654.2U CN219550815U (zh) 2023-03-20 2023-03-20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0815U true CN219550815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28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92654.2U Active CN219550815U (zh) 2023-03-20 2023-03-20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0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32746B (zh) 一种蒸汽加热的烹饪器具及框式蒸汽饭煲
CN219550815U (zh) 加热模组及即热式加热设备
KR20120057007A (ko) 소형 온수보일러의 온수 가열장치
CN110114621A (zh) 具有热风发生功能的储水式电热水器
CN210871035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218442826U (zh) 热水供应装置
CN111543854A (zh) 水冷式电热水壶结构
CN215909428U (zh) 陶瓷电加热式内胆组件及电热水器
CN216557650U (zh) 电热水器
CN216080405U (zh) 双胆热水器
CN109429381A (zh) 一种高导热电加热器壳体
CN210471913U (zh) 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饮水机
CN219353621U (zh) 一种热罐
CN220379964U (zh) 热水器
CN112682945A (zh) 加热组件及热水器
CN220958888U (zh) 电热水器
CN219014631U (zh) 电热水器
CN219962579U (zh) 一种防溢效果好的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9177987U (zh) 一种热水器
CN219177965U (zh) 双胆电热水器
CN216020537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蒸汽烹饪器具
CN218500836U (zh) 冲牙器
CN218040664U (zh) 热水器用固线结构及热水器
CN218410314U (zh) 一种改进的泵盖结构加热器组件
CN219177990U (zh) 一种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