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4551U - 一种滑轨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滑轨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4551U
CN219544551U CN202320254680.4U CN202320254680U CN219544551U CN 219544551 U CN219544551 U CN 219544551U CN 202320254680 U CN202320254680 U CN 202320254680U CN 219544551 U CN219544551 U CN 219544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bracket
assembly
upper rail
anchor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5468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文金
秦浩亮
刘�东
沈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iper Changshu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per Changshu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per Changshu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iper Changshu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5468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4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4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4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轨总成,其包括下轨、相对于下轨可移动的上轨、以及用于实现该移动的丝杆,丝杆的后端通过丝杆后支架安装在下轨上,其中,丝杆后支架提供下抱箍,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轨的内部的抱箍支架,抱箍支架的末端提供上抱箍,上抱箍和下抱箍在安装状态保持间隔开而在碰撞过程中抱合在一起以增强滑轨的剥离强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轨总成,下抱箍集成在下轨的内部的丝杆后支架上,结构简单成本低,能有效减少滑轨碰撞上安装点变形位移量,提升滑轨的垂直刚度;上抱箍通过内置在上轨总成中的抱箍支架提供,其位于上轨的内部,从而实现更高的剥离强度和更小的安装点位移。

Description

一种滑轨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滑轨总成。
背景技术
电动智能汽车主动要求对于刹车距离要求越来越短,整椅配置越来越多,导致座椅的碰撞能量密度越来越大,对于强度和假人位移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电动地滑轨,由于轨更长,轨内的间隙比传统滑轨更大,导致碰撞过程中对于滑轨剥离强度要求更高,对于安装点的位移要求越来越小,受到布置影响外置抱箍无法布置,内置抱箍又受到行程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外置抱箍无法布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轨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轨总成,其包括下轨、相对于下轨可移动的上轨、以及用于实现该移动的丝杆,丝杆的后端通过丝杆后支架安装在下轨上,其中,丝杆后支架提供下抱箍,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轨的内部的抱箍支架,抱箍支架的末端提供上抱箍,上抱箍和下抱箍在安装状态保持间隔开而在碰撞过程中抱合在一起以增强滑轨的剥离强度。
优选地,抱箍支架具有朝下延伸的侧壁,其通过弧焊连接固定在上轨的内侧面上。
优选地,丝杆后支架的前端侧向朝外伸出以形成下抱箍,侧壁的末端侧向朝内伸出以形成上抱箍。
优选地,丝杆后支架铆接在下轨上。
优选地,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轨上的连体支架,上轨具有上轨后槽口,抱箍支架具有抱箍支架槽口,连体支架的后端的朝下伸出的凸起插入该上轨后槽口中配合并插入该抱箍支架槽口中焊接。
优选地,上轨还具有与上轨后槽口间隔开的上轨前槽口,连体支架的前端的朝下伸出的凸起插入该上轨前槽口中配合。
优选地,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轨的前端以对上轨进行加强的加强支架。
优选地,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下轨的前端以螺纹支撑丝杆的丝杆前支架。
优选地,丝杆与丝杆后支架焊接。
优选地,该滑轨总成还包括用于驱动丝杆的马达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轨总成,下抱箍集成在下轨的内部的丝杆后支架上,结构简单成本低,能有效减少滑轨碰撞上安装点变形位移量,提升滑轨的垂直刚度;上抱箍通过内置在上轨总成中的抱箍支架提供,其位于上轨的内部,从而实现更高的剥离强度和更小的安装点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滑轨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是图1的第一局部爆炸图。
图4是图1的第二局部爆炸图。
图5示出了上下抱箍间隙的配合。
图6是图5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滑轨总成在舒适形成最后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的移动。
图8示出了上下抱箍抱紧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滑轨总成包括下轨总成1、上轨总成2和移动总成3,其中,下轨总成1固定安装在车辆地板上,上轨总成2通过移动总成3可纵向平移地安装在下轨总成1上。
如图3所示,下轨总成1包括下轨11、丝杆前支架12和螺栓13,其中,丝杆前支架12通过螺栓13安装在下轨11的前端。具体地,螺栓13穿过下轨11上的孔位,与丝杆前支架12的螺纹孔固连。
如图3所示,下轨总成1还包括丝杆后支架14和铆钉15,其中,丝杆后支架14通过铆钉15安装在下轨11的后端。具体地,铆钉15穿过丝杆后支架14中的过孔和下轨11上的孔位,采用铆接的方式和下轨11固连。特别地,如图4所示,丝杆后支架14的前端侧向朝外伸出以形成下抱箍141,参见图5。
如图3-图4所示,上轨总成2包括上轨21和连体支架22,其中,上轨21和连体支架22通过激光焊接连接。具体地,上轨21具有彼此间隔开的上轨前槽口211和上轨后槽口212,连体支架22的前端的朝下伸出的凸起插入该上轨前槽口211中配合,连体支架22的后端的朝下伸出的凸起插入该上轨后槽口212中配合。
如图3-图4所示,上轨总成2还包括加强支架23,其通过激光穿透焊固定连接在上轨21的前端的下方以对上轨21进行加强。
如图3-图4所示,上轨总成2还包括抱箍支架24,其通过激光穿透焊固定连接在上轨21的后端的下方。具体地,抱箍支架24具有与上轨后槽口212对齐的抱箍支架槽口241,连体支架22的后端的朝下伸出的凸起插入该抱箍支架槽口241中通过弧焊连接。抱箍支架24具有朝下延伸的侧壁242,其通过弧焊连接固定在上轨21的内侧面上。特别地,侧壁242的末端侧向朝内伸出以形成上抱箍243,参见图5。
如图3所示,移动总成3包括滑动组件31,其被设置在下轨11和上轨21之间以支撑上轨21相对于下轨11的滑动。
如图3所示,移动总成3还包括马达总成32和螺栓33,其中,马达总成32通过螺栓33固定安装在连体支架22上。
如图4所示,移动总成3还包括齿轮箱组件34,其通过弧焊和上轨21连接固定。
如图3-图4所示,移动总成3还包括丝杆35,其前后两端通过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4进行安装。具体地,第一支架12具有支架螺纹孔121,丝杆35的全端插入支架螺纹孔121中配合。另外,齿轮箱组件34具有齿轮箱螺纹孔341,丝杆35的中部插入齿轮箱螺纹孔341中配合以通过齿轮箱组件34被马达总成32驱动。
下面简要描述滑轨总成的安装过程。连体支架22激光焊接在上轨21的上方,使得连体支架22前后端的凸起分别插入上轨21的上轨前槽口211和上轨后槽口212中。齿轮箱组件34弧焊连接在上轨21的中部的下方。加强支架23和抱箍支架24分别激光穿透焊连接在上轨21的前后两端的下方,抱箍支架24的抱箍支架槽口241穿过连体支架22后端的凸起并通过弧焊连接,抱箍支架24的侧壁242和上轨21内侧面同样通过弧焊连接以提供上轨总成2。上轨总成2和下轨11进行配对并通过滑动组件31进行支撑,确保上轨总成2能在下轨11上进行前后滑动。螺栓13穿过下轨11上的孔位,与丝杆前支架12的螺纹孔和下轨11固连,丝杆35从后端通过螺纹旋入齿轮箱组件34的齿轮箱螺纹孔341,直至旋入丝杆前支架12的支架螺纹孔121中。
图5示出了上下抱箍间隙的配合,参见图6,铆钉15穿过丝杆后支架14中的过孔和下轨11孔位,采用铆接的方式和下轨11固连,铆接方向垂直于下轨11的底面外表面,铆接过程中通过工装控制上抱箍243和下抱箍141的间隙A,B,C,公差通过铆钉15的直径D(参见图6)和丝杆后支架14的过孔,下轨11的孔位的间隙吸收;最后将丝杆35和丝杆后支架14通过弧焊连接。
如图7所示,由于座椅通常在最后位置和中间位置做安全带静强度实验,假人碰撞通常也是在最后位置和中间位置;因此在布置方案时只需要确保舒适行程调节最后位置到中间位置(即调节形成的一半),上抱箍243能够和下抱箍141有足够支撑剥离强度的抱合重叠量即可。
如图8所示,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安全带会使滑轨后端产生斜向上的剥离,由于上抱箍243能够和下抱箍141先抱合在一起,从而增强滑轨的剥离强度,也能减小安全带固定点的位移,进而减少碰撞过程中假人的位移,提升碰撞过程中人体的安全系数。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下抱箍141集成在下轨11的内部的丝杆后支架14上,结构简单成本低,能有效减少滑轨碰撞上安装点变形位移量,提升滑轨的垂直刚度。本实用新型的上抱箍243通过内置在上轨总成2中的抱箍支架24提供,其位于上轨21的内部,从而实现更高的剥离强度和更小的安装点位移。通过调节抱箍支架24(上抱箍243)的长度,可以有效调节需要增强的行程区间,可以在丝杆类滑轨上广泛推广。
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上抱箍243和上轨21激光焊接相连,整个上轨总成2和下轨总成1配对后,在丝杆35入滑道之后,与丝杆后支架14进行焊接,最后通过铆钉15铆接丝杆后支架14,与常规滑轨总成的装配工艺保持一致,具备制造可行性。而且,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市场上所有丝杆类的电动滑轨,起到增强滑轨剥离剥离强度,减少滑轨剥离位移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滑轨总成,其包括下轨、相对于下轨可移动的上轨、以及用于实现该移动的丝杆,丝杆的后端通过丝杆后支架安装在下轨上,其特征在于,丝杆后支架提供下抱箍,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轨的内部的抱箍支架,抱箍支架的末端提供上抱箍,上抱箍和下抱箍在安装状态保持间隔开而在碰撞过程中抱合在一起以增强滑轨的剥离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抱箍支架具有朝下延伸的侧壁,其通过弧焊连接固定在上轨的内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丝杆后支架的前端侧向朝外伸出以形成下抱箍,侧壁的末端侧向朝内伸出以形成上抱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丝杆后支架铆接在下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轨上的连体支架,上轨具有上轨后槽口,抱箍支架具有抱箍支架槽口,连体支架的后端的朝下伸出的凸起插入该上轨后槽口中配合并插入该抱箍支架槽口中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上轨还具有与上轨后槽口间隔开的上轨前槽口,连体支架的前端的朝下伸出的凸起插入该上轨前槽口中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上轨的前端以对上轨进行加强的加强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滑轨总成还包括固定安装在下轨的前端以螺纹支撑丝杆的丝杆前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丝杆与丝杆后支架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滑轨总成还包括用于驱动丝杆的马达总成。
CN202320254680.4U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滑轨总成 Active CN219544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4680.4U CN219544551U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滑轨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4680.4U CN219544551U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滑轨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4551U true CN219544551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08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54680.4U Active CN219544551U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滑轨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45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85358B1 (ko) 차량 섀시
EP0800956B1 (e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pper portion of automobile
US8596403B2 (en) Motor mounting assembl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electric veh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EP3789238B1 (en) An energy absorbing mounting structure
US20120193965A1 (en) One-piece seat bottom chassis
JP2596235Y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5011216B2 (ja) ルーフレールの取付構造
JP4853147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CN112753125A (zh) 具有耦合元件的机动车
CN219544551U (zh) 一种滑轨总成
KR101676600B1 (ko) 모터 비히클용 시트 조정 장치의 드라이브
WO2011093336A1 (ja) 車両用ブラケット
EP2774808A1 (en) Assist grip attachment structure
KR20220032189A (ko) 차체와 섀시프레임의 결합구조
KR101754001B1 (ko) 프레임 타입 자동차의 바디와 프레임 결합구조
JP2007131135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210394706A1 (en) Vehicle Sea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Vehicle Seat Structure
JPH0237635Y2 (zh)
US20140021745A1 (en) Releasable tunnel brace for a vehicle
CN219215176U (zh) 尾门总成及车辆
KR20070110679A (ko) 자동차용 리어쇽업소버의 차체 결합구조
KR20190113221A (ko) 자동차용 필러트림과 루프 접합부의 보강구조
KR100478043B1 (ko) 자동차의 카울 크로스 바 결합구조
CN211223634U (zh) 一种汽车地板组件
CN219312570U (zh) 座椅安装支架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