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4635U -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4635U
CN219534635U CN202223219681.XU CN202223219681U CN219534635U CN 219534635 U CN219534635 U CN 219534635U CN 202223219681 U CN202223219681 U CN 202223219681U CN 219534635 U CN219534635 U CN 219534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battery cell
cell module
distanc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968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房伟嘉
罗峥
陆其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968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4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4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4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包括:冷却部件、多个电芯以及导热胶层;所述冷却部件从内向外呈螺旋状设置,并形成多个卷绕层,相邻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具有容纳间隙;多个所述电芯依次排布,并容置于所述容纳间隙中;所述导热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之间,所述导热胶层用于连接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仅可以减少所述电芯之间热积累、热蔓延的安全风险,另外,通过填充导热胶层提高了电芯模组的换热效率,同时进一步起到了固定电芯和冷却部件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对动力电池大功率充电的追求,目前的电芯在快充倍率、电芯容量、电芯尺寸方面均获得了大幅的提升。对于电芯的这些变化,对电芯模组的热管理设计与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技术中,电芯模组大多为方形模组,其电芯以同个方向并列平行组合放置,如平躺于电池底部、电芯立式放置等。这样的电芯模组,相邻电芯之间间隙小、热量累积大,且电芯与冷却部件的接触面积小,换热效率低、有热蔓延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电芯模组热量累积大、换热效率低、有热蔓延风险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模组,包括:冷却部件、多个电芯以及导热胶层;
所述冷却部件从内向外呈螺旋状设置,并形成多个卷绕层,相邻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具有容纳间隙;
多个所述电芯依次排布,并容置于所述容纳间隙中;
所述导热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之间,所述导热胶层用于连接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
可选地,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冷却部件通过所述导热胶层与所述电芯的部分连接。
可选地,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冷却部件通过所述导热胶层与所述电芯的中间部分连接。
可选地,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冷却部件的高度与所述电芯的高度的比值满足预设范围;
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0.2且小于1。
可选地,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电芯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冷却部件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侧靠近所述第二端;其中,
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电芯的高度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为大于或者等于0.2且小于或者等于0.4。
可选地,所述冷却部件包括冷却部件本体、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
所述冷却部件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冷却液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端,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第四端,所述冷却液入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均沿所述冷却部件本体的同一侧凸出设置;
其中,所述冷却液入口用于向所述冷却部件本体内注入冷却液,所述冷却液出口用于将所述冷却部件本体内的所述冷却液排出;
所述冷却部件本体内开设有多条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冷却流道用于所述冷却液的流通。
可选地,所述冷却部件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部件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所述电芯为圆柱电芯,多个所述圆柱电芯依次间隔排布在所述容纳间隙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圆柱电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柱电芯的半径。
可选地,所述电芯为圆柱电芯,相邻的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满足以下条件:0.8≤2R/L≤1;
其中,R表示所述圆柱电芯的半径,L表示所述第四距离。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冷却部件、多个电芯以及导热胶层,所述冷却部件从内向外呈螺旋状设置,并形成多个卷绕层,相邻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具有容纳间隙;多个所述电芯依次排布,并容置于所述容纳间隙中;所述导热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之间,所述导热胶层用于连接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这样,可以通过冷却部件的卷绕层对所述电芯进行分隔,可以使得所述电芯之间距离增大,所述电芯之间热积累减小。而且,由于所述导热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之间,所述导热胶层不仅可以用于连接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还可以将所述电芯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冷却部件,提高所述电芯模组的换热效率,避免所述电芯模组出现热蔓延的风险。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的任一种电芯模组。
所述电池包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任一种电池包。
所述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芯模组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芯模组的冷却部件的高度及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电芯;20-冷却部件;30-导热胶层;201-冷却部件本体;202-冷却液入口;203-冷却液出口;A-第一端;B-第二端;C-第一侧;D-第二侧;E-第三端;F-第四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部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部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至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电芯模组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模组可以包括:冷却部件20、多个电芯10以及导热胶层30,冷却部件20从内向外呈螺旋状设置,并形成多个卷绕层,相邻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具有容纳间隙;多个电芯10依次排布,并容置于所述容纳间隙中;导热胶层30,设置于电芯10和冷却部件20之间,导热胶层30可以用于连接电芯10和冷却部件20。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冷却部件20的卷绕层对电芯10进行分隔,可以使得电芯10之间距离增大,电芯10之间热积累减小。而且,由于导热胶层30设置于电芯10和冷却部件20之间,导热胶层30不仅可以用于连接电芯10和冷却部件20,还可以将电芯10的热量传导至冷却部件20,提高所述电芯模组的换热效率,避免所述电芯模组出现热蔓延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电芯10通过导热胶层30与冷却部件20连接,以通过导热胶层30将热量传导至冷却部件20,以达到冷却电芯10的目的。由于多个电芯10与冷却部件20均呈螺旋状卷绕,当电芯10为圆柱电芯的情况下,圆柱电芯10与导热胶层30之间、以及导热胶层30与冷却部件20之间的接触面均为弧形面,接触面积增大,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电芯10的换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导热胶层30不仅可以将电芯1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冷却部件20,提高冷却部件20对于电芯10的散热效率。而且,导热胶层30还可以起到连接和固定电芯10和冷却部件20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所述电芯模组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导热胶层30可以为导热结构胶,所述导热结构胶的材料可以为聚氨酯结构胶,聚氨酯结构胶具有导热能力强、成本低廉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部件20可以为液冷板。液冷板是一种通过液冷交换热量的部件,其散热原理是在金属板材内加工成流道,然后将待散热部件安装在液冷板的表面,液冷板内部的冷却液从液冷板的进口进入,再从液冷板的出口排出,带走待散热部件的热量。液冷板具有安静、降温稳定、对环境依赖小等优点。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冷却部件20可以通过导热胶层30与电芯10的外壁的部分连接。在具体的应用中,冷却部件20可以通过导热胶层30与电芯10的主要发热部位连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冷却部件20对于电芯10的冷却效率,而且,可以减小冷却部件20的体积。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方向指的是电芯10的高度方向。冷却部件20的位置可以根据电芯的实际发热情况设定。例如,在电芯10的主要发热部位为沿其轴向的中间部分时,冷却部件20可以通过导热胶层30连接在电芯10的中间部分。又如,在电芯10的主要发热部位为其轴向的顶部时,冷却部件20可以通过导热胶层30连接在电芯10的顶部。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冷却部件20连接于电芯10的外壁的中间部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电芯10发热严重的地方为中间部分,通过冷却部件20对电芯10发热严重的中间部分进行针对性散热,可以提高所述电芯模组的散热效率。而且,由于避免了将冷却部件20设置于电芯10的全部外壁,还可以减小冷却部件20的整体高度和体积,简化了冷却部件20的结构,降低了冷却部件20的成本。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指的是电芯10的高度方向,所述中间部分指的是在电芯10的高度方向靠近电芯10中部区域的部分。由于电芯10的主要发热区域为在电芯高度方向靠近电芯中间部分的区域,因此,将冷却部件20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可以针对性的对主要发热区域进行散热,从而提高电芯模组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冷却部件20的高度与电芯10的高度的比值满足预设范围。这样,在针对性对电芯10中间部位的主要发热区域进行散热时,可以合理选择冷却部件20的高度,进而在达到预期散热效果的前提下,同时节约成本,避免冷却部件20的冷却性能过剩。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指的是电芯10的高度方向,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模组的冷却部件的高度及位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假设电芯10的高度为H1,冷却部件20的高度为H2,那么H2/H1的比值满足预设范围。在预设范围内,冷却部件20可以在满足电芯10的散热要求的前提下,同时避免冷却部件20的冷却性能过剩,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预设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范围大于0.2且小于1。这样,在0.2至1的预设范围内,可以在满足电芯10的散热要求的前提下,同时避免冷却部件20的冷却性能过剩,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H2/H1的比值小于0.2的情况下,冷却部件20的冷却效果会因为尺寸限制而大打折扣。在H2/H1的比值大于1的情况下,冷却部件20的冷却性能过剩,冷却部件20与电芯10的接触面积已达最大,多出部分无法实现对电芯10的有效冷却,而在0.2至1的预设范围内,可以在满足电芯10的散热要求的前提下,同时避免冷却部件20的冷却性能过剩,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H2/H1的比值,即根据电芯10数量、电芯10类别、电芯10发热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冷却部件20的高度,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电芯1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冷却部件2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C和第二侧D,第一侧C靠近第一端A,第二侧D靠近第二端B。其中,第一侧C与第一端A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第二侧D与第二端B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第一距离h1、第二距离h2与电芯10的高度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这样,可以将冷却部件20连接于电芯10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使得冷却部件20针对性地对于电芯10发热严重的中部区域进行散热,可以有效提高电芯10的散热效果。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1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其中,第一端A可以为电芯10本体的顶部,第二端B可以为电芯10的底部。冷却部件2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C和第二侧D,其中,第一侧C可以为冷却部件20沿电芯模组轴向的顶部,第二侧D可以为冷却部件20沿电芯模组轴向的底部,其中,所述电芯模组轴向为电芯10的高度方向。
如图3所示,在冷却部件20连接于电芯10的情况下,第一侧C与第一端A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第二侧D与第二端B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即,冷却部件20的顶部相距电芯10的顶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冷却部件20的底部相距电芯10的底部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第一距离h1、第二距离h2与电芯10高度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这样,可以使得冷却部件20在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方向位于电芯10的中间部位,从而使得冷却部件20针对性地对于电芯10发热严重的中部区域进行散热,可以有效提高电芯1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为大于或者等于0.2且小于或者等于0.4。这样,冷却部件20可以至少对电芯10的发热严重的中间部位进行散热,可以有效提高电芯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10的主要发热部位位于电芯10的中间部位,因此,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可以为大于或者等于0.2且小于或者等于0.4,以使冷却部件20的位置位于电芯10的中间部位,对所述中间部位进行针对性散热,进而提高电芯10的散热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冷却部件20的散热能力、电芯10的发热情况、电芯10的发热区域等来确定第一阈值的具体数值。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部件20可以包括冷却部件本体201、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冷却部件本体201包括相对的第三端E和第四端F,冷却液入口202设置在第三端E,冷却液出口202设置在第四端F,冷却液入口201和冷却液出口202均沿冷却部件本体201的同一侧凸出设置;其中,冷却液入口202可以用于向冷却部件本体201内注入冷却液,冷却液出口203可以用于将冷却部件本体201内的所述冷却液排出。这样,可以通过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可以将冷却液注入或者排出冷却部件本体201,从而将电芯10的热量通过所述冷却液传导出所述电芯模组。通过将冷却液入口202与冷却液出口203沿冷却部件本体201的同一侧凸出设置,可以使得冷却液在冷却部件本体201内的流道更长,从而提高冷却效率。而且,将冷却液入口202与冷却液出口203沿冷却部件本体201的同一侧凸出设置还有利于外部循环系统的安装,避免冷却液入口202与冷却液出口202位于冷却部件本体201的不同侧时导致的外部循环系统安装不便的问题。
具体的,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部件本体201呈螺旋状卷绕并包绕电芯10,冷却部件本体201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三端E和第四端F,冷却液入口202设置在第三端E,冷却液出口203设置在第四端F。这样可以使得冷却液从冷却部件本体201的第三端E进入,流经整个冷却部件本体201,然后从冷却部件本体201的第四端F流出,从而使得整个螺旋状冷却部件本体201内均有冷却液流经,使得螺旋状冷却部件本体201的冷却效果更加均匀。
其中,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均沿冷却部件本体201的同一侧凸出设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冷却液在冷却部件本体201内的流道更长,从而提高冷却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电芯模组通常安装于电池箱内,如果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设置于冷却部件本体201的不同侧时,对于外部的循环系统会造成一定的安装困难和使用不便。另外,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凸出设置也可以便于与外部循环系统的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部件本体201内开设有多条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的一端与冷却液入口202连接,所述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冷却液出口203连接,所述冷却流道用于所述冷却液的流通。这样,开设多条冷却流道可以使冷却液在冷却部件本体内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得与冷却部件本体连接的电芯的热量传导更快,提高了电芯模组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冷却部件20包括一个冷却液入口202和一个冷却液出口203的情况下,为了使冷却液流经冷却部件本体201内部时,可以使冷却部件本体201不同位置的冷却效果均匀,可以在冷却部件本体201内设置多个冷却流道,以使冷却液在冷却部件本体201内分布均匀,进而提升冷却部件本体201的散热能力。
其中,冷却流道可以为直线流道,也可以为蛇形流道,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部件20可以为多个,多个冷却部件20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间隔排布。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冷却部件20可以进一步增加冷却部件本体201内冷却液流道的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所述电芯模组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部件20可以为多个,多个冷却部件20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间隔排布,其中,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为电芯10高度的方向。在单个冷却部件20中,每个冷却部件20均包括一个冷却液入口202和一个冷却液出口203。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冷却部件20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间隔排布,不仅有利于在单个冷却部件20上设置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而且,还可以避免相邻的两个冷却部件20出现接触传热的现象,有利于冷却部件20的散热。
在实际应用中,在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方向,多个冷却部件20间隔排布,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个间隔排布的冷却部件20分别注入和排出冷却液,从而简化冷却部件内部的冷却流道设计,避免冷却部件高度过高,以至于内部冷却流道不易布置,降低了冷却部件20的制造难度。另一方面,使用多个冷却部件20还可以适应不同高度的电芯10,只需要增加或减少冷却部件20的数量即可,不需要重新制造模具,生产不同高度的冷却部件20,提高了冷却部件20的通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冷却部件20还可以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依次堆叠设置,并将冷却部件20上的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设置在侧面。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多个冷却部件20的设置方式和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电芯10为圆柱电芯,多个所述圆柱电芯依次间隔排布在所述容纳间隙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圆柱电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柱电芯的半径。这样,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所述圆柱电芯之间的第三距离较为合理,即可以避免电芯10出现热累积过大的问题,又可以在有限的容纳间隙内布置尽可能多的电芯10,提高所述电芯模组的能量密度。
可选地,所述电芯为圆柱电芯,相邻的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满足以下条件:0.8≤2R/L≤1;其中,R表示所述圆柱电芯的半径,L表示所述第四距离。这样,就可以使得电芯10与冷却部件20之间的间隙尺寸较为合理,既可以利于冷却部件20对电芯10的散热,同时,又可以使得电芯10与冷却部件20之间的导热胶层20的厚度较为合理,便于加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模组至少包括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冷却部件、多个电芯以及导热胶层,所述冷却部件从内向外呈螺旋状设置,并形成多个卷绕层,相邻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具有容纳间隙;多个所述电芯依次排布,并容置于所述容纳间隙中;所述导热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之间,所述导热胶层用于连接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这样,可以通过冷却部件的卷绕层对所述电芯进行分隔,可以使得所述电芯之间距离增大,所述电芯之间热积累减小。而且,由于所述导热胶层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之间,所述导热胶层不仅可以用于连接所述电芯和所述冷却部件,还可以将所述电芯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冷却部件,提高所述电芯模组的换热效率,避免所述电芯模组出现热蔓延的风险。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的任一种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放置于所述电池箱内,所述电池箱用于容纳所述电芯模组。
所述电池包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任一种电池包。
所述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冷却部件(20)、多个电芯(10)以及导热胶层(30);
所述冷却部件(20)从内向外呈螺旋状设置,并形成多个卷绕层,相邻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具有容纳间隙;
多个所述电芯(10)依次排布,并容置于所述容纳间隙中;
所述导热胶层(30)设置于所述电芯(10)和所述冷却部件(20)之间,所述导热胶层(30)用于连接所述电芯(10)和所述冷却部件(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冷却部件(20)通过所述导热胶层(30)与所述电芯(10)的部分外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冷却部件(20)通过所述导热胶层(30)与所述电芯(10)的外壁的中间部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冷却部件(20)的高度与所述电芯(10)的高度的比值大于0.2且小于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所述电芯(1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B,所述冷却部件(20)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侧C和第二侧D,所述第一侧C靠近所述第一端A,所述第二侧D靠近所述第二端B;其中,
所述第一侧C与所述第一端A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所述第二侧D与所述第二端B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所述第一距离h1、所述第二距离h2与所述电芯(10)的高度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一阈值的范围为大于或者等于0.2且小于或者等于0.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件(20)包括冷却部件本体(201)、冷却液入口(202)和冷却液出口(203);
所述冷却部件本体(201)包括相对的第三端E和第四端F,所述冷却液入口(202)设置在所述第三端E,所述冷却液出口(203)设置在所述第四端F,所述冷却液入口(202)和所述冷却液出口(203)均沿所述冷却部件本体(201)的同一侧凸出设置;
其中,所述冷却液入口(202)用于向所述冷却部件本体(201)内注入冷却液,所述冷却液出口(203)用于将所述冷却部件本体(201)内的所述冷却液排出;
所述冷却部件本体(201)内开设有多条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入口(202)连接,所述冷却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203)连接,所述冷却流道用于所述冷却液的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件(20)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部件(20)沿所述电芯模组的轴向间隔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10)为圆柱电芯,多个所述圆柱电芯依次间隔排布在所述容纳间隙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圆柱电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圆柱电芯的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10)为圆柱电芯,相邻的两个所述卷绕层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满足以下条件:0.8≤2R/L≤1;
其中,R表示所述圆柱电芯的半径,L表示所述第四距离。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以及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模组。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包。
CN202223219681.X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Active CN219534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681.XU CN219534635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9681.XU CN219534635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4635U true CN219534635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29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9681.XU Active CN219534635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46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53786B1 (ko) 히트 싱크가 일체형으로 결합된 모듈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JP5779793B2 (ja) 優れた放熱能力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KR101560561B1 (ko) 콤팩트한 구조와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US10632848B2 (en) Battery module of improved safety
EP2366202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cooling means, an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containing the same
CN210123771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9066956U (zh) 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N219534635U (zh) 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218632215U (zh)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7656011U (zh) 电池模块
US20230076751A1 (en) Battery, apparatus using battery, and manufacutring method and manufacutring device of battery
CN115117510A (zh) 一种电池包及包括其的电动装置
CN219476784U (zh) 一种三面液冷的大圆柱电池系统
CN218548659U (zh) 一种侧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20895615U (zh) 用于电池包的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CN219575750U (zh) 一种液冷组件及电池模组
CN112117508B (zh)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419211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9591490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7655953U (zh) 冷却结构、动力电池包和动力装置
CN219163517U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CN219066940U (zh) 电池的壳体及其电池
CN218472085U (zh) 电芯、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267752U (zh) 液冷板及具有该液冷板的液冷散热pack结构
CN219497901U (zh) 局部散热组件及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7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