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4037U -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4037U
CN219524037U CN202321171379.3U CN202321171379U CN219524037U CN 219524037 U CN219524037 U CN 219524037U CN 202321171379 U CN202321171379 U CN 202321171379U CN 219524037 U CN219524037 U CN 219524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back door
reinforcing plat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13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13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4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4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4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Securing Of Glass Pan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包括:D柱内板、D柱加强板、侧围流水槽和支撑加强板;所述侧围流水槽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一侧面连接,并设有撑杆安装点;所述D柱加强板背对所述侧围流水槽的另一侧面与所述D柱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支撑加强板支撑设置于所述空腔,与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本申请通过将支撑加强板支撑设置于D柱加强板和D柱内板之间的空腔内,可以对撑杆安装点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提高了撑杆安装点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在后背门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能够尽量避免因撑杆安装点变形而导致撑杆晃动,大大提升了后背门运动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后背门造型和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当前汽车后背门的附件增多、尺寸变大,使得后背门的重量较大。
现有汽车的后背门撑杆通常布置在侧围流水槽上,由于后背门自身的重量和后背门撑杆所施加的外力都作用在侧围流水槽的撑杆安装点上,因此,提高撑杆安装点处的结构刚度,对后背门结构的稳定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能够尽量避免因撑杆安装点变形而导致撑杆晃动,大大提升了后背门运动的稳定性。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包括:
D柱内板、D柱加强板、侧围流水槽和支撑加强板;所述侧围流水槽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一侧面连接,并设有撑杆安装点;所述D柱加强板背对所述侧围流水槽的另一侧面与所述D柱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支撑加强板支撑设置于所述空腔,与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由此,通过将支撑加强板支撑设置于D柱加强板和D柱内板之间的空腔内,可以对撑杆安装点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后背门和撑杆所施加的外力可以依次传递至侧围流水槽、D柱加强板、支撑加强板和D柱内板,从而增加了力的传递路径,使撑杆安装点处应承受的外力得到分散,提高了撑杆安装点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可选地,所述支撑加强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板;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D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由此,后背门和撑杆所施加的外力在传递至支撑加强板处时,可以分别经两个第二支撑板以不同的力传递路径传递至D柱内板,使得力进一步得到分散,大大提高了支撑加强板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可选地,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包括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D柱内板固定连接。由此,能够增加支撑加强板与D柱内板连接的接触面积,使得支撑加强板与D柱内板安装的更加稳固。
可选地,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翻边的凸耳;所述D柱内板包括朝所述D柱加强板延伸的凸缘;所述凸耳的边缘焊接于所述凸缘。由此,可以增加第二支撑板与D柱内板的连接面积,以提高支撑加强板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安装部,所述侧围流水槽和所述D柱加强板分别对应设有至少两个装配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与至少两个所述装配部一一配合连接。由此,便于将侧围流水槽、D柱加强板和第一支撑板连接在一起,并提高了装配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支撑加强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结构加强部。由此,能够增强支撑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支撑加强板抵抗弹性变形以及断裂的能力。
可选地,所述结构加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且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之间的加强凹槽。由此,可以提高第一支撑板的刚度。
可选地,所述支撑加强板还包括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均相连。由此,可以增加撑杆安装点处与支撑加强板之间的力传递路径,使力得到有效分散,以提高支撑加强板的刚度,增加了支撑加强板的耐久性。
可选地,所述加强凹槽自所述第一支撑板延伸至所述第三支撑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支撑加强板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支撑加强板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由此,加强凹槽既可以为支撑加强板的安装部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还可以延伸至第三支撑板,以增加加强凹槽的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加强板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可选地,所述支撑加强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电泳液孔。由此,通过在第三支撑板增设电泳液孔,既可以保证电泳液能够进入该空间内进行涂装,还可以保证在涂装完之后能够将多余的电泳液顺利排出。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通过将支撑加强板支撑设置于D柱加强板和D柱内板之间的空腔内,可以对撑杆安装点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提高了撑杆安装点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在后背门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能够尽量避免因撑杆安装点变形而导致撑杆晃动,大大提升了后背门运动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的爆炸图。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为呈现本申请之构思,并不代表本申请构思下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呈现本申请构思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顶部”、“底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元件或者物件,本申请中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包括D柱内板10、D柱加强板11、侧围流水槽12和支撑加强板13;所述侧围流水槽12与所述D柱加强板11的一侧面连接,并设有撑杆安装点;所述D柱加强板11背对所述侧围流水槽12的另一侧面与所述D柱内板10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支撑加强板13支撑设置于所述空腔,与所述D柱内板10和所述D柱加强板11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支撑加强板13支撑设置于D柱加强板11和D柱内板10之间的空腔内,可以对撑杆安装点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后背门和撑杆14所施加的外力可以依次传递至侧围流水槽12、D柱加强板11、支撑加强板13和D柱内板10,从而增加了力的传递路径,使撑杆安装点处应承受的外力得到分散,提高了撑杆安装点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在后背门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能够尽量避免因撑杆安装点变形而导致撑杆14晃动,大大提升了后背门运动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经测试结果表明,本申请提供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撑杆安装点处在后背门开启时的刚度能够提升至3225N/mm,在后背门关闭时的刚度提升至6250N/mm,大大高于撑杆安装点处的刚度目标值1500N/mm。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强板13包括第一支撑板13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31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板132;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1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3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D柱内板10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31与所述D柱加强板11连接。由此,后背门和撑杆14所施加的外力在传递至支撑加强板13处时,可以分别经两个第二支撑板132以不同的力传递路径传递至D柱内板10,使得力进一步得到分散,大大提高了支撑加强板13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板131和两个第二支撑板132可以分体加工再固定连接再一起。当然,考虑到加工组装的效率问题,优选地,第一支撑板131和两个第二支撑板132为一体成型件,例如一体冲压件或一体铸造件等。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132包括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的翻边1321;所述翻边1321与所述D柱内板10固定连接。由此,能够增加支撑加强板13与D柱内板10连接的接触面积,使得支撑加强板13与D柱内板10安装的更加稳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翻边1321焊接于D柱内板10。当然,也并不限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132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翻边1321的延伸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翻边1321的凸耳1322;所述D柱内板10包括朝所述D柱加强板11延伸的凸缘;所述凸耳1322的边缘焊接于所述凸缘。由此,可以增加第二支撑板132与D柱内板10的连接面积,以提高支撑加强板13的连接稳定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凸耳1322的边缘采用点焊的方式焊接于D柱内板10的凸缘。当然,也并不限于此。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31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安装部1311,所述侧围流水槽12和所述D柱加强板11分别对应设有至少两个装配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1311与至少两个所述装配部一一配合连接。由此,便于将侧围流水槽12、D柱加强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1连接在一起,并提高了装配的稳定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311为沿第一支撑板13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安装孔;装配部为沿侧围流水槽12、D柱加强板1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装配孔,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穿过安装孔和装配孔后,与连接件例如螺母固定连接,以将侧围流水槽12、D柱加强板11和第一支撑板131连接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311还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31的焊接螺柱,焊接螺柱设有外螺纹,焊接螺柱穿过装配孔与连接件例如螺母连接。当然,安装部1311的结构也不限于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撑杆14也可以设有固定孔,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穿过固定孔、安装孔和装配孔后,与连接件例如螺母固定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强板1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31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板132的结构加强部。由此,能够增强支撑加强板13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支撑加强板13抵抗弹性变形以及断裂的能力。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加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31且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1311之间的加强凹槽134。由此,一方面,不仅可以避免因结构加强部凸出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31的表面时,减少了第一支撑板131与D柱加强板11装配时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第一支撑板131和D柱加强板11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因结构加强部凸出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31的表面时,在后背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与D柱加强板11发生磨损后,降低结构加强部的自身刚度。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结构加强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32的加强凸台,或者结构加强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32的加强凹槽134。由此,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支撑板132的强度和刚度。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结构加强部还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31和/或第二支撑板132边缘位置的加强筋135。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强板13还包括第三支撑板133,所述第三支撑板13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31和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132均相连。由此,可以增加撑杆安装点处与支撑加强板13之间的力传递路径,使力得到有效分散,以提高支撑加强板13的刚度,增加了支撑加强板13的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兼顾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装配效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在第一支撑板131和D柱内板10之间增设更多的支撑板,以尽可能地增加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的刚度。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凹槽134自所述第一支撑板131延伸至所述第三支撑板13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31的第一部分1341和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133的第二部分1342;所述第一部分1341沿所述支撑加强板13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1342沿所述支撑加强板13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由此,加强凹槽134既可以为支撑加强板13的安装部1311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还可以延伸至第三支撑板133,以增加加强凹槽134的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加强板13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强板1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133的电泳液孔136。由于支撑加强板13将D柱加强板11和D柱内板10之间的空腔形成一个半封闭或全封闭的空间,由此,通过在第三支撑板133增设电泳液孔136,既可以保证电泳液能够进入该空间内进行涂装,还可以保证在涂装完之后能够将多余的电泳液顺利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D柱内板、D柱加强板、侧围流水槽和支撑加强板;所述侧围流水槽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一侧面连接,并设有撑杆安装点;所述D柱加强板背对所述侧围流水槽的另一侧面与所述D柱内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支撑加强板支撑设置于所述空腔,与所述D柱内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加强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板;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D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包括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D柱内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还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翻边的凸耳;所述D柱内板包括朝所述D柱加强板延伸的凸缘;所述凸耳的边缘焊接于所述凸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安装部,所述侧围流水槽和所述D柱加强板分别对应设有至少两个装配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与至少两个所述装配部一一配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加强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结构加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且位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之间的加强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加强板还包括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均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凹槽自所述第一支撑板延伸至所述第三支撑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支撑加强板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支撑加强板长度方向延伸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加强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电泳液孔。
CN202321171379.3U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Active CN219524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1379.3U CN219524037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1379.3U CN219524037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4037U true CN219524037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29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1379.3U Active CN219524037U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4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524037U (zh) 一种后背门撑杆支撑加强结构
WO2018161696A1 (zh) 驾驶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341445B (zh) 后背门电动撑杆的安装结构
CN210634375U (zh) 一种集成型安装加强板结构
CN205395726U (zh) 中门内蒙皮上加强件
CN212422912U (zh) 一种汽车主驾电动座椅背板
CN220053696U (zh) 一种车身后流水槽加强结构、车身组件及汽车
CN220785921U (zh)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105923054A (zh) 一种天窗总成与车身的连接结构
CN218229155U (zh) 电动背门撑杆安装加强件及车辆
CN219989330U (zh) 抗扭杆支架及车辆
CN219467502U (zh) 一种尾门铰链加强板
CN219706641U (zh) 无轨滑门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8906874U (zh) 后背门框架、后背门和车辆
CN220518414U (zh) 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
JP6372514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08630512U (zh) 全包裹式汽车c柱内板总成
CN213413954U (zh) 加强板和车辆
CN211922794U (zh) 一种挖掘机平台底部加强结构
CN216131072U (zh) 一种摩擦焊电动泵、手动泵支架总成及应用该总成的车辆
CN219635023U (zh) 座椅安装结构、座椅连接总成和车辆
CN219754335U (zh) 车门铰链安装板、车门结构以及车辆
CN216580737U (zh) 一种车身外板与车身内板连接结构
CN216301239U (zh) 一种汽车后背门撑杆车身安装点结构
CN216842835U (zh) 一种后减震器座加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