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2803U -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 Google Patents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2803U
CN219522803U CN202223323043.2U CN202223323043U CN219522803U CN 219522803 U CN219522803 U CN 219522803U CN 202223323043 U CN202223323043 U CN 202223323043U CN 219522803 U CN219522803 U CN 2195228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ie
mold
assembly
p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30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柯乐
赵星
戴会新
孙云
吴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Xingtu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Xingtu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Xingtu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Xingtu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230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28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28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28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模具,模具加热装置包括解热组件和驱动组件,其中,加热组件包括多个加热件;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和驱动部,连接部用于固定在压机的底座上,驱动部与加热组件相连接,驱动部可向远离模具的方向移动,加热件与驱动部联动并可脱离于模具。通过以上结构,驱动组件可分离加热好的模具与加热组件,便于模具快速冷却后取出,减少生产时间,提高模具更换效率和机器使用率。

Description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背景技术
模压成型工艺是塑性材料最常见、历史最悠久的成型方法之一,并且是研究材料性能最常采用的一种工艺方法。它具有成型装置简单、设备投资小、模具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一种最为普及的生产手段之一。
而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产品需求日趋丰富,对生产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相关技术中,采用加热体对模具进行加热的结构中,加热体是固定在模具内的,而且上模和下模分别固定在上压板和下压板上,通过上模或者下模的移动对模具内的物料施加压力。而将上、下模分别固定在上、下压板上,更换模具比较费时。再加上加热件固定在模具内,其外部走线也影响了模具的更换效率,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和机器使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模具加热装置更换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模具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模具;
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和驱动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固定在压机的机架上,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部可向远离所述模具的方向移动,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驱动部联动并可脱离于所述模具。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模具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驱动组件,其中,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模具。驱动组件包括连接部和驱动部,连接部用于与压机的机架连接,以使得连接部与压机相对固定。加热组件与驱动部连接,并且驱动部可向远离模具的方向移动,当驱动部相对连接部移动时可带动与其连接的加热组件远离模具,以使模具与加热组件分离,从而使得加热组件不再对模具进行加热。当加热组件与模具分离后,一方面,加热组件不再对模具进行加热,有利于模具冷却,方便更换模具;另一方面,模具与加热组件相互独立,互不连接,也有利于方便更换模具。通过以上结构,使得加热组件可与模具分离,便于模具快速冷却,更换模具时有利于操作人员操作,可缩短更换模具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热组件和模具相互独立,更加有利于模具的更换,从而提高了模具更换效率和机器使用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固定板,一侧与所述驱动部连接;
多个加热件,沿着所述固定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加热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驱动部的一侧,所述加热件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固定板的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温度检测部件,每一所述加热件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用于与所述压机的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加热件电连接;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加热件上的温度,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加热件的加热功能的开启或关闭。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件,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上,并设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加热件之间,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模具内的温度。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置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固定板之间,并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固定板均连接,所述隔热件用于隔绝所述加热件上的热量向所述驱动部传输。
一种压机,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所述压机还包括:
机架;
支撑板,可活动地支撑于所述机架上;
上压板,与所述支撑板间隔设置,并固定支撑在所述机架上;
模具,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并位于所述上压板的下方;
动力组件,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支撑板向靠近所述上压板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上压板共同作用力于所述模具上。
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压机,其包括如上的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机架、支撑板、上压板、模具及动力组件,其中,机架用于支撑模具加热装置、支撑板及上压板,并连接动力组件。通过将支撑板可活动地支撑于机架上,动力组件与支撑板连接并可相对于机架移动,将模具直接放置在支撑板上,模具位于上压板的下方,通过动力组件驱动支撑板向靠近上压板的方向移动,以使放置于支撑板上的模具靠近上压板的侧面可抵靠于上压板,并由动力组件通过支撑板对模具施力,使得模具向上压板施加作用力并同时受到上压板施加的反作用力,以使支撑板与上压板共同作用力于模具,以实现对模具内的物料进行保压,从而完成模具内物料的成型。由于模具直接放置在支撑板上,动力组件完成作业后带动支撑板及放置在支撑板上的模具下落,此时模具与其他部件没有任何连接关系,从而可直接将放置在支撑板上的模具拿下来,并更换另外的模具。通过以上结构,相对相关技术来说,在更换模具时只需直接拿走放置在支撑板上的模具,无需拆卸螺栓等固定件,从而减少了模具更换的步骤,节省了模具更换的时间,提高了模具更换的工作效率。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模具包括:
下模,包括用于容纳物料的模腔,所述下模被支撑于所述支撑板上;
下压块,可置于所述模腔内;
上压块,可置于所述模腔内,并位于所述下压块上;
上模,一端可置于所述模腔内,并抵靠于所述上压块上,另一端露出于所述下模背离所述支撑板的侧面。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模具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下模的外表面上。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下模包括多个加热孔,所述加热孔与所述加热件一一对应,所述加热件可插入至所述加热孔内。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
所述支撑板上朝向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设置有限位导向槽,所述限位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加热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垂直,所述限位导向槽沿着自身延伸方向的一端敞开设置,所述模具的部分侧壁与所述限位导向槽导向配合,并且所述限位导向槽的侧壁可限制所述模具移动。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压机还包括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支撑底座,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连接底座,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
隔热垫块,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并且与所述连接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隔热垫块设于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连接底座之间,所述隔热垫块用于隔绝所述连接部上的热量向所述机架传输。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冷却组件,各所述冷却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冷却组件可向所述模具吹出冷却空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包括模具加热装置的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组件示意图。
驱动组件100;驱动部101;连接部102;加热组件200;加热件201;固定板202;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机架300;支撑板301;上压板302;顶板303;垫板304;模具400;下模401;下压块402;上压块403;上模404;隔热组件500;连接底座501;支撑底座502;隔热垫块503;动力组件600;冷却组件700;固定件701;冷却件702;隔热件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具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加热装置,模具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组件200和驱动组件100,加热组件200用于加热模具400;驱动组件100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102和驱动部101,连接部102用于固定在压机的机架300上,驱动部101与加热组件200相连接,驱动部101可向远离模具400的方向移动,加热组件200与驱动部101联动并可脱离于模具400。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模具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组件200和驱动组件100,其中,加热组件200用于加热模具400。驱动组件100包括连接部102和驱动部101,连接部102用于与压机的机架300连接,以使得连接部102与压机相对固定。加热组件200与驱动部101连接,并且驱动部101可向远离模具400的方向移动,当驱动部101相对连接部102移动时可带动与其连接的加热组件200远离模具400,以使模具400与加热组件200分离,从而使得加热组件200不再对模具400进行加热。当加热组件200与模具400分离后,一方面,加热组件200不再对模具400进行加热,有利于模具400冷却,方便更换模具400;另一方面,模具400与加热组件200相互独立,互不连接,也有利于方便更换模具400。通过以上结构,使得加热组件200可与模具400分离,便于模具400快速冷却,更换模具400时有利于操作人员操作,可缩短更换模具400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热组件200和模具400相互独立,更加有利于模具400的更换,从而提高了模具400更换效率和机器使用率。
驱动组件100为可以做往复直线、摆动或回转运动的元件,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0为气缸,其包括缸体、活塞和活塞杆,其中缸体为连接部102,活塞及活塞杆为驱动部101,通过在活塞两侧交替供气,推动活塞杆伸出或返回。当驱动部101的活塞在其中一侧供气使得活塞杆伸出时,与驱动部101连接的加热组件200同时伸出,使得加热件201可以插入对模具400进行加热,当驱动部101的活塞在另一侧供气使得活塞杆返回时,与驱动部101连接的加热组件200同时缩回,使得加热件201脱离模具400,此时模具400与加热件201分离,便于对模具400进行更换。
加热组件200还包括固定板202和多个加热件201,其中,固定板202的一侧与驱动部101连接,多个加热件201沿固定板20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加热件201连接于固定板202背离驱动部101的一侧,加热件201的一端向远离固定板202的方向延伸。具体地,通过设置多个加热件201,可对模具400多个区域分别进行同时加热,使得模具400均匀受热,以改善加热体加热时模具400加热不均匀的现象。各加热件201沿着固定板20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加热件201的一端向远离固定板202的方向延伸。即可通过固定板202,连接多个加热件201,通过固定板202与驱动部101连接以实现加热件201与驱动部101的连接。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加热组件200的集成性,便于安装加热组件200。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02与加热件201及驱动部101可通过螺栓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粘连或焊接等方式连接各个组件。加热件201可为多个加热棒,其通过电阻丝发热,外部可采用不锈钢外壳。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为满足对不同规格模具400的加热需求,加热件201也可设置为环形及其他形状。
加热组件200还包括多个第一温度检测部件,每一加热件201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用于与压机的控制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与加热件201电连接;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用于检测加热件201上的温度,控制单元用于根据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控制加热件201的加热功能的开启或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每个加热件201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件,便于对每个加热件201周围区域的温度进行测量,并传输给控制单元,以便控制单元根据多个第一温度检测部件传输的信号对加热件201进行温度调整,改善加热温度的均匀性和准确性。具体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为热电偶,其可直接检测温度,并传输给压机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根据其传输的信号,调整加热件201的温度以使得其温度均匀。
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连接于固定板202上,并设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加热件201之间,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用于检测模具400内的温度。
具体地,将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设置于任意两个加热件201之间,可对正在加热的模具400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反馈给控制单元,若模具400内的温度高于要求的温度范围时,可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加热件201停止加热,若低于要求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时,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加热件201对模具400进行加热。通过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与第一检测部件反馈的温度信号双重反馈,与第一检测部件传递给控制单元的信号互为补充,以便控制单元对加热件201温度的调整更为准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设置在固定板202的中间位置,这样第二温度检测部件203可检测模具400中间区域的温度,从而更加有利于控制模具400内温度的均匀性。
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隔热件800,隔热件800置于驱动部101和固定板202之间,并与驱动部101和固定板202均连接,隔热件800用于隔绝加热件201上的热量向驱动部101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加热件201通过固定板202与隔热件800螺栓连接,隔热件800与驱动组件100的驱动部101也就是活塞杆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使得驱动组件100与加热组件200连接实现联动。隔热块可采用30-50mm厚度的云母板,其可防止加热组件200的温度传递给驱动组件100,保护驱动组件100,提高驱动组件100的寿命。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括模具加热装置的压机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机,其包括模具加热装置、机架300、支撑板301、上压板302、模具400和动力组件600。其中,支撑板301可活动地支撑于机架300上;上压板302与支撑板301间隔设置,并固定支撑在机架300上;模具400放置于支撑板301上,并位于上压板302的下方;动力组件600与支撑板301连接,并可驱动支撑板301向靠近上压板302的方向移动,以使支撑板301和上压板302共同作用力于模具400上。
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压机,其包括如上的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机架300、支撑板301、上压板302、模具400及动力组件600,其中,机架300用于支撑模具加热装置、支撑板301及上压板302,并连接动力组件600。通过将支撑板301可活动地支撑于机架300上,动力组件600与支撑板301连接并可相对于机架300移动,将模具400直接放置在支撑板301上,模具400位于上压板302的下方,通过动力组件600驱动支撑板301向靠近上压板302的方向移动,以使放置于支撑板301上的模具400靠近上压板302的侧面可抵靠于上压板302,并由动力组件600通过支撑板301对模具400施力,使得模具400向上压板302施加作用力并同时受到上压板302施加的反作用力,以使支撑板301与上压板302共同作用力于模具400,以实现对模具400内的物料进行保压,从而完成模具400内物料的成型。由于模具400直接放置在支撑板301上,动力组件600完成作业后带动支撑板301及放置在支撑板301上的模具400下落,此时模具400与其他部件没有任何连接关系,从而可直接将放置在支撑板301上的模具400拿下来,并更换另外的模具400。通过以上结构,相对相关技术来说,在更换模具400时只需直接拿走放置在支撑板301上的模具400,无需拆卸螺栓等固定件,从而减少了模具400更换的步骤,节省了模具400更换的时间,提高了模具400更换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机架300包括框架结构的机架本体以及固定连接在机架本体顶部的顶板303。其中,动力组件600可为电缸,其通过电机驱动,电缸的缸体及电机固定在机架本体上,丝杆与支撑板301连接。当电机开启时,丝杆带动支撑板301沿着丝杆的轴线移动,由于支撑板301可移动的支撑在机架300上,也就是说支撑板301可相对机架300移动。具体地,支撑板301可移动地支撑在机架300的顶板303上。使得当电缸驱动支撑板301向靠近上压块403的方向移动,支撑板301可以带动置于其上的模具400向靠近上压板302的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电缸的丝杠朝向支撑板301的一端设置有一连接板,在连接板上固定连接有四个导向柱,各导向柱背离气缸的一端与支撑板301相连接。在动力组件600也即是电缸对支撑板301施加作用力使支撑板301向上移动时,多个导向柱可对支撑板301的移动起导向作用,且进一步保证支撑板301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模具400包括下模401、下压块402、上压块403和上模404,其中,下模401包括用于容纳物料的模腔,下模401被支撑于支撑板301上;下压块402可置于模腔内;上压块403可置于模腔内,并位于下压块402上;上模404一端可置于模腔内,并抵靠于上压块403上,另一端露出于下模401背离支撑板301的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下模401置于支撑板301上,以通过支撑板301来支撑整个模具400,下模401包括用于容纳物料的模腔,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模腔还具有容纳下压块402、上压块403以及部分上模404的作用。下压块402置于模腔中,用于封闭下模401底部排气孔,便于物料成型。在需要对物料进行成型压制时,先将下模401置于支撑板301上,然后将下压块402置于下模401的模腔内,再在模腔内填充需成型的物料后将上压块403置于物料上。而后上模404部分置于模腔内,其抵靠于上压块403,另一段露出于背离支撑板301的侧面,并由动力组件600施加压力通过上压块403对模具400进行保压,当加热组件200作业时,其通过压力对物料产生定型效果。上压块403用于封闭下模401的进料口。
模具400还包括把手,把手连接于下模401的外表面上。具体地,在下模401的外表面上安装把手,在更换模具400时,方便操作人员通过把手施力,进而方便模具400完成加热后的拿取或放置,以提高模具400更换时的便捷性。
下模401包括多个加热孔,加热孔与加热件201一一对应,加热件201可插入至加热孔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机架300的顶板303上固定设置有一垫板304,支撑板301可移动地设置在垫板304的中间位置,两个模具加热装置分别设置在如图2所示的支撑板301的两侧,并且两个模具加热装置在模具400的前后方向上(以图2为例进行理解)是错开设置的。而在下模401的前后侧壁上,沿着高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加热孔。前后侧壁上的加热孔与前后侧壁对应的模具加热装置上的加热件201相对应,加热件201可插入至加热孔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下模401的四个面上均设置加热孔,那么在垫板304上就要设置与四个面相对应的四个模具加热装置。其另外的实施例中,模具加热装置的数量以及下模401上设置加热孔的面可以视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在此不做限制。通过如上设置,使得与驱动部101连接的加热件201移动时,以便于连接驱动组件100的加热件201插入加热孔,对模具400进行加热。通过设置多个加热孔,使得与加热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加热件201可伸入至加热孔内对模具400进行同时加热,并在加热完成后通过驱动组件100中的驱动部101带动加热件201从加热孔内脱离模具400,使得加热组件200与模具400之间相互独立,在可提高模具400的冷却效率的同时可方便对模具400进行更换。
支撑板301上朝向上压板302的侧面上设置有限位导向槽,限位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加热组件200的移动方向相垂直,限位导向槽沿着自身延伸方向的一端敞开设置,模具400的部分侧壁与限位导向槽导向配合,并且限位导向槽的侧壁可限制模具400移动。
限位导向槽用于在切换模具400时,对模具400的安装进行导向,并对放置在支撑板301上的模具400进行限位以防止由于设置振动等原因导致的模具400的移动,而且限位导向槽还具有对模具400在支撑板301上的放置位置进行定位的作用,使得安装于限位导向槽的模具400的位置,能够便于加热组件200上的加热件201与模具400上加热孔的位置相对应,确定其加热位置便于加热。而将限位导向槽的延伸方向设置成与加热组件200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形式,有利于避开模具加热装置,使得在切换模具400时,模具400不会与模具加热装置干涉,以有利于拿取模具400。由于限位导向槽可与模具400部分侧壁导向配合,对于待切换的模具400可通过限位导向槽直接拿取,而无需反复定位,从而减少模具400切换时间。
压机还包括隔热组件500,隔热组件500包括支撑底座502、连接底座501、隔热垫块503,其中,支撑底座502与连接部102固定连接;连接底座501与机架300固定连接;隔热垫块503与支撑底座502连接,并且与连接底座501固定连接,隔热垫块503设于支撑底座502和连接底座501之间,隔热垫块503用于隔绝连接部102上的热量向机架300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底座501与机架300连接,其靠近驱动组件100的侧面可用于放置支撑底座502和隔热垫块503,以及模具加热装置。支撑底座502为两块相垂直的金属板构成,其中一个板的侧面与隔热垫块503连接,另一个板的侧面与驱动组件100的连接部102相连接,并在其相靠近垂直面分别设置两块相间隔的三角形板以增强其支撑力。以此固定驱动组件100的位置,并保证模具加热装置在加热时的稳定性。隔热垫块503放置于驱动组件100和连接底座501之间,采用耐高温一次性压制成型的云母板,用于隔绝加热组件200的高温散发至设备整体,便于操作,且提高结构安全性能。支撑底座502、隔热垫块503、连接底座501及驱动组件100之间均可采用螺栓连接。
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冷却组件700,各冷却组件700固定连接于机架300上,冷却组件700可向模具400吹出冷却空气。
具体地,冷却组件700包括固定件701和冷却件702,冷却件702和固定件701可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件701可以为槽钢,固定件701可通过螺栓与机架300顶板303上的垫板304相连接。冷却件702可调节冷却风向,可设置于机架300上朝向模具400的部位,并向模具400吹出冷却空气,以便对模具400冷却。在本实施例中,在垫块的四个角上,以及上压板302的四个角上均可设置上述的冷却组件700,以使模具400温度快速冷却至室温,提高冷却效率,冷却件702可为万向节风嘴,以便对其冷却部位进行调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模具;
驱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和驱动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固定在压机的机架上,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部可向远离所述模具的方向移动,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驱动部联动并可脱离于所述模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固定板,一侧与所述驱动部连接;
多个加热件,沿着所述固定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加热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驱动部的一侧,所述加热件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固定板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温度检测部件,每一所述加热件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用于与所述压机的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加热件电连接;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加热件上的温度,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加热件的加热功能的开启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件,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上,并设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加热件之间,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模具内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置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固定板之间,并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固定板均连接,所述隔热件用于隔绝所述加热件上的热量向所述驱动部传输。
6.一种压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所述压机还包括:
机架;
支撑板,可活动地支撑于所述机架上;
上压板,与所述支撑板间隔设置,并固定支撑在所述机架上;
模具,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并位于所述上压板的下方;
动力组件,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并可驱动所述支撑板向靠近所述上压板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上压板共同作用力于所述模具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
下模,包括用于容纳物料的模腔,所述下模被支撑于所述支撑板上;
下压块,可置于所述模腔内;
上压块,可置于所述模腔内,并位于所述下压块上;
上模,一端可置于所述模腔内,并抵靠于所述上压块上,另一端露出于所述下模背离所述支撑板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下模的外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多个加热孔,所述加热孔与所述加热件一一对应,所述加热件可插入至所述加热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朝向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设置有限位导向槽,所述限位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加热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垂直,所述限位导向槽沿着自身延伸方向的一端敞开设置,所述模具的部分侧壁与所述限位导向槽导向配合,并且所述限位导向槽的侧壁可限制所述模具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机还包括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包括:支撑底座,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
连接底座,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
隔热垫块,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并且与所述连接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隔热垫块设于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连接底座之间,所述隔热垫块用于隔绝所述连接部上的热量向所述机架传输。
12.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加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冷却组件,各所述冷却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冷却组件可向所述模具吹出冷却空气。
CN202223323043.2U 2022-12-12 2022-12-12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Active CN2195228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3043.2U CN219522803U (zh) 2022-12-12 2022-12-12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3043.2U CN219522803U (zh) 2022-12-12 2022-12-12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2803U true CN219522803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86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3043.2U Active CN219522803U (zh) 2022-12-12 2022-12-12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28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58800U (zh) 一种冷却效果好的塑料注塑模具
CN110253837B (zh)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机电一体化模具
CN214448029U (zh) 一种具有翻转定位结构的注塑件模具
CN210999857U (zh) 一种高效快捷注塑模具
CN219522803U (zh) 模具加热装置及压机
CN110523991A (zh) 一种一体式电感成型机
CN210676594U (zh) 一种新型的挡头卡扣成型模具
CN219171537U (zh) 一种熔管生产用模具
CN116277815A (zh) 一种注塑模具数字化闭环式冷却系统
CN111923324B (zh) 插头电源线注塑生产线
CN114103027B (zh) 一种异型天线模具取芯机构
CN213891045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注塑模具
CN213166478U (zh) 一种聚四氟乙烯制品模压工艺模具
CN221212495U (zh) 一种热插机
CN218020000U (zh) 一种精密橡胶模具注塑机温度可视化控制系统
CN214137093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注塑模具
CN218803601U (zh) 一种可降温的模具限位用注塑机架
CN220373842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5849490U (zh) 一种注塑机中心合模机构
CN219188277U (zh) 一种铝材成型模具的冷却装置
CN219706050U (zh) 一种零件精确热成形模具
CN214000618U (zh) 一种注塑键帽压装机用散热机构
CN220095438U (zh) 一种注塑模具冷却装置
CN217495023U (zh) 一种矫正器的电源开关的成型注塑模具
CN209224438U (zh) 一种汽车电路用连接托架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