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0392U -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0392U
CN219520392U CN202320603892.9U CN202320603892U CN219520392U CN 219520392 U CN219520392 U CN 219520392U CN 202320603892 U CN202320603892 U CN 202320603892U CN 219520392 U CN219520392 U CN 2195203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ing
discharging
plate
runner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389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海
黄宝贤
陈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taihua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taihua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aihua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taihua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0389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03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03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03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一种上料装置,包括底板、连接于底板的出料机构和上料机构,出料机构包括甩筒和出料件,甩筒设有出料口,出料件围设于甩筒的外侧,出料件设有连通出料口的出料流道;上料机构包括上料件和挡料件,上料件的一端连接于出料件,上料件设有连通出料流道的上料流道,挡料件可滑动地连接于上料流道,用于在其中一个螺柱移至预设位置时封闭上料流道。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铆合装置。上述上料装置和铆合装置中,通过甩筒转动将螺柱从出料口甩至出料流道内,再从出料流道流至上料机构的上料流道内,实现螺柱自动上料,提高上料效率,同时通过设置挡料件,滑至上料流道阻隔下一个待移至所述预设位置的螺柱,降低多个螺柱同时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导致卡住的风险。

Description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产品铆螺柱工艺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工手动铆合,在铆合过程中人工放置的螺柱位置精度差,导致铆合时损坏产品或铆合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提高螺柱上料时的位置精度。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料装置,用于传递螺柱至预设位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底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出料机构和上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和所述上料机构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
所述出料机构包括甩筒和出料件,所述甩筒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甩筒用于收容待传递的所述螺柱,且所述甩筒侧壁设有多个与所述螺柱的外轮廓相适配的出料口,所述出料件围设于所述甩筒的外侧,所述出料件设有出料流道,所述出料流道连通所述出料口,用于接收所述甩筒甩出的螺柱;
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件和挡料件,所述上料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料件,所述上料件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出料件延伸设置,所述上料件设有上料流道,所述上料流道连通所述出料流道,用于接收所述出料流道传递的螺柱并供所述螺柱沿所述上料流道移至所述预设位置,所述挡料件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上料流道远离所述出料流道的一端,所述预设位置设置于所述挡料件背离所述出料件的一侧,所述挡料件用于在其中一个所述螺柱移至所述预设位置时封闭所述上料流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的技术效果:上述上料装置中,通过甩筒转动将螺柱从出料口甩至出料流道内,再从出料流道流至上料机构的上料流道内,实现螺柱自动上料,提高上料效率;同时通过设置挡料件,待其中一个螺柱移至所述预设位置时,挡料件滑至上料流道上以阻隔下一个待移至所述预设位置的螺柱,降低多个螺柱同时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导致卡住的风险,提高螺柱上料时的位置精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料流道包括接收区域和聚集区域,所述接收区域绕设于所述甩筒的周侧,且所述接收区域连通所述出料口,所述聚集区域的一端连通所述接收区域,所述聚集区域的另一端连通所述上料流道,且所述聚集区域沿上料流道朝向接收区域的方向呈扇形扩散设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聚集流道,使得出料流道上的螺柱一一集合排列,并依次进入上料流道内,减少多个螺柱并列移动导致铆合失误的情况的发生。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个第一吹气件和两个第二吹气件,每个所述第一吹气件邻近所述接收区域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吹气件设于所述接收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吹气件用于吹动甩出所述出料口的螺柱沿所述接收区域的轨道移动至所述聚集区域,每个所述第二吹气件邻近所述聚集区域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二吹气件设于所述聚集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吹气件用于吹动位于所述聚集区域上的螺柱沿所述聚集区域的轨道移动至所述上料流道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两个连接于所述出料件的第三吹气件,每个所述第三吹气件邻近所述上料流道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三吹气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交错设于所述上料流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用于吹动位于所述上料流道上的螺柱沿所述上料流道的轨道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的技术效果:通过在出料流道上设置第一吹气件,聚集流道上设置第二吹气件,上料流道上设置第三吹气件,给予螺柱朝向预设位置移动的动力,提高上料效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件包括上料板和盖设于所述上料板上的第一盖板,所述上料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上料流道开设于所述上料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吹气件连接于所述上料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板包括第一上料板以及第二上料板,所述第一上料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上料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板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所述第二上料板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一上料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容置于所述间隙内,以形成所述上料流道。
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第一盖板,使得螺柱在第二上料板和第一盖板之间移动,降低了螺柱在移动过程中脱离上料流道的风险,同时减少外部杂质进入上料流道导致螺柱移动受阻的情况的发生。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料件包括驱动部和挡料板,所述驱动部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挡料板连接于所述驱动部的传动端,所述挡料板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料面和第二挡料面,所述第一挡料面设于所述挡料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出料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料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驱动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挡料面设于所述挡料板背离所述出料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料面平滑设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的技术效果:通过在挡料板朝向出料机构的一侧设置倾斜的第一挡料面,作用是将待安装至料带上的螺柱与下一个待安装至料带上的螺柱分开,从而减少多个螺柱同时进入安装孔处并铆合至料带上导致料带或模具损坏的情况的发生。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连接于所述上料流道远离所述出料机构的一端,所述限位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预设位置的两侧,用于限制位于所述预设位置的螺柱。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出料件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感应件,所述感应件设置在所述上料流道上,用于感应经过所述上料流道的螺柱。
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感应件用以感应上料流道上是否有螺柱,在发现没有螺柱时及时警示,减少漏装螺柱的情况的发生。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铆合装置,包括铆合机构和上述上料装置,所述铆合机构连接所述上料装置且用于将位于所述预设位置上的所述螺柱铆合至产品上。
上述上料装置和铆合装置中,通过甩筒转动将螺柱从出料口甩至出料流道内,再从出料流道流至上料机构的上料流道内,实现螺柱自动上料,提高上料效率;同时通过设置挡料件,待其中一个螺柱移至所述预设位置时,挡料件滑至上料流道上,第一挡料面以阻隔下一个待移至所述预设位置的螺柱,降低多个螺柱同时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导致卡住的风险,提高螺柱上料时的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上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上料装置的出料机构和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上料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挡料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铆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铆合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上料装置 100
铆合装置 200
铆合机构 201
螺柱 10
底板 20
预设位置 21
出料机构 30
甩筒 31
出料口 311
筒体 312
导向槽 3121
筒盖 313
出料件 32
出料流道 321
接收区域 3211
聚集区域 3212
第二盖板 322
转板 314
驱动件 33
导向杆 34
上料机构 40
上料件 41
上料流道 411
上料板 412
第一上料板 4121
凸起部 4121A
第二上料板 4122
第一夹板 4122A
第二夹板 4122B
间隙 4122C
第一盖板 413
挡料件 42
驱动部 421
挡料板 422
第一挡料面 4221
避让槽 4221A
第二挡料面 4222
尖端 4223
第一吹气件 50
第二吹气件 60
第三吹气件 70
限位件 80
第一限位部 81
第二限位部 82
检测机构 90
第一方向 X
第二方向 Y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顶”、“底”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当描述两组件平行/垂直设置时,两组件之间的夹角相对于标准的平行/垂直允许存在±10%的公差。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装置,用于传递螺柱至预设位置,上料装置包括底板、连接于底板的出料机构和上料机构,出料机构和上料机构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
出料机构包括甩筒和出料件,甩筒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甩筒用于收容待传递的螺柱,且甩筒侧壁设有多个与螺柱的外轮廓相适配的出料口。出料件围设于甩筒的外侧,出料件设有出料流道,出料流道连通出料口,用于接收甩筒甩出的螺柱。
上料机构包括上料件和挡料件,上料件的一端连接于出料件,上料件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背离出料件延伸设置。上料件设有上料流道,上料流道连通出料流道,用于接收出料流道传递的螺柱并供螺柱沿上料流道移至预设位置。挡料件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上料流道远离出料流道的一端,预设位置设置于挡料件背离出料件的一侧,挡料件用于在其中一个螺柱移至预设位置时封闭上料流道,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上述上料装置中,通过甩筒转动将螺柱从出料口甩至出料流道内,再从出料流道流至上料机构的上料流道内,实现螺柱自动上料,提高上料效率。同时通过设置挡料件,待其中一个螺柱移至所述预设位置时,挡料件滑至上料流道上以阻隔下一个待移至所述预设位置的螺柱,降低多个螺柱同时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导致卡住的风险,提高螺柱上料时的位置精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装置100,用于传递螺柱10至预设位置21。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柱10也可替换为其他小件,包括圆柱状工件、球体状工件等,但不限于此。
上料装置100包括底板20、连接于底板20的出料机构30和上料机构40,出料机构30和上料机构40沿第一方向X依次连接。
出料机构30包括甩筒31和出料件32,甩筒31可转动地连接于底板20,甩筒31用于收容待传递的螺柱10,且甩筒31侧壁设有多个与螺柱10的外轮廓相适配的出料口311。出料件32围设于甩筒31的外侧,出料件32设有出料流道321,出料流道321连通出料口311,用于接收甩筒31甩出的螺柱10。
出料机构30还包括连接于底板20的驱动件33(参图5),驱动件33以驱动甩筒31转动。甩筒31包括筒体312、盖设于筒体312上的筒盖313和转板314,转板314设于筒体312和底板20之间,且转板314连接于驱动件33的传动端,出料口311设于筒体312与出料件32接触的周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出料口311大体为“凸”字型,螺柱10的形状与出料口311大体一致,从而降低螺柱10从出料口311甩出出料件32的过程中翻转导致螺柱10安装方向错误的风险。
出料机构30还包括导向杆34,导向杆34设于筒体312的内部,导向杆34的一端连接于转板314,导向杆34的另一端朝向筒盖313延伸设置。筒体312内壁凹设有至少一个导向槽3121,导向杆34在筒体312随转板314转动时滑动连接于导向槽3121,用于限制筒体312在转板314上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件33可以设置为回转气缸,回转气缸与转板314通过联轴器(图中未示出)连接,回转气缸与外部一控制设备电连接。具体的,甩筒31在使用时,螺柱10容置在甩筒31内,通过控制设备控制回转气缸,回转气缸带动转板314和转板314上的甩筒31作顺时针和逆时针往返重复旋转,带动螺柱10在甩筒31内不断的做翻炒式运动,从而使得螺柱10从出料口311旋转出来。
出料流道321包括接收区域3211和聚集区域3212,接收区域3211绕设于甩筒31的周侧,且接收区域3211连通出料口311。聚集区域3212的一端连通接收区域3211,聚集区域3212的另一端连通上料流道411,且聚集区域3212沿上料流道411朝向接收区域3211的方向呈扇形扩散设置,使得聚集区域3212的螺柱10一一集合排列,并依次进入上料流道411内,降低多个螺柱10并列移动导致卡住的风险。
出料件32还包括第二盖板322,第二盖板322盖设于出料流道321上,用于覆盖住接收区域3211和聚集区域321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盖板322朝向底板20的一侧表面与出料流道321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螺柱10的高度,螺柱10沿出料流道321移动过程中,第二盖板322与螺柱10之间不会产生摩擦,但第二盖板322在螺柱10翻转时起到阻挡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二盖板322,降低螺柱10在移动过程中脱离出料流道321的风险,同时减少外部杂质进入出料流道321导致螺柱10移动受阻的情况的发生。
上料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于底板20的两个第一吹气件50和两个第二吹气件60,每个第一吹气件50邻近接收区域3211设置,且两个第一吹气件50呈镜像对称结构设于接收区域321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第一吹气件50用于吹动甩出出料口311的螺柱10沿接收区域3211的轨道移动至聚集区域32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吹气件5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3、4、5等其他数值,以提高接收区域3211上螺柱10的流动速度。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
每个第二吹气件60邻近聚集区域3212设置,且两个第二吹气件60呈镜像对称结构设于聚集区域3212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第二吹气件60用于吹动位于聚集区域3212上的螺柱10沿聚集区域3212的轨道移动至上料机构40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吹气件6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3、4、5等其他数值,以提高聚集区域3212上螺柱10的流动速度。
上料机构40包括上料件41和挡料件42,上料件41的一端连接于出料件32,上料件41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X背离出料件32延伸设置。上料件41设有上料流道411,上料流道411连通出料流道321,用于接收出料流道321传递的螺柱10并供螺柱10沿上料流道411移至预设位置21。挡料件42设于上料流道411远离出料机构30的一端,且挡料件42沿第二方向Y可滑动地连接于上料流道411,预设位置21设置于挡料件42背离出料件32的一侧,挡料件42用于在其中一个螺柱10移至预设位置21时封闭上料流道411,降低多个螺柱10同时移动至预设位置21的风险,提高螺柱10上料时的位置精度。
上料装置100还包括两个连接于出料件32的第三吹气件70,每个第三吹气件70邻近上料流道411设置,且两个第三吹气件70交错设于上料流道41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用于吹动位于上料流道411上的螺柱10沿上料流道411的轨道移动至预设位置21。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吹气件7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3、4、5等其他数值,以提高上料流道411上螺柱10的流动速度。
上料件41包括上料板412和盖设于上料板412上的第一盖板413,上料板412连接于底板20,上料流道411开设于上料板412朝向第一盖板413的一侧,第三吹气件70连接于上料板412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盖板413朝向上料板412的一侧表面与上料流道411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螺柱10的高度,螺柱10沿上料流道411移动过程中,第一盖板413与螺柱10之间不会产生摩擦,但第一盖板413在螺柱10翻转时起到阻挡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一盖板413,降低螺柱10在移动过程中脱离上料流道411的风险,同时减少外部杂质进入上料流道411导致螺柱10移动受阻的情况的发生。
上料板412包括第一上料板4121和第二上料板4122,第一上料板4121连接于底板20,第二上料板4122连接于第一上料板4121和第一盖板413之间。第二上料板4122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板4122A和第二夹板4122B,第一夹板4122A和第二夹板4122B之间形成间隙4122C,间隙4122C用于容置和夹持螺柱10。第一上料板4121背离底板20的一侧设有凸起部4121A,凸起部4121A容置于间隙4122C内,以形成上料流道4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上料板4121、第二上料板4122和第一盖板413大体为长方体。
可以理解的是,上料流道411的宽度略大于螺柱10的横截面宽度,以使螺柱10可沿上料流道411移动且降低螺柱10在移动过程倾斜的风险。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料件42包括驱动部421和挡料板422,驱动部421连接于底板20,挡料板422连接于驱动部421的传动端,通过驱动部421带动挡料板422对螺柱10进行分离。
挡料板422设有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料面4221和第二挡料面4222,第一挡料面4221设于挡料板422在第一方向X上朝向出料机构30的一侧,第一挡料面4221沿第二方向Y朝向驱动部421倾斜设置,以使挡料板422远离驱动部421的一端形成尖端4223,用于插入相邻的两个螺柱10之间,从而将螺柱10分离。
第一挡料面4221用于在其中一个螺柱10移至预设位置21时抵持下一个待移至预设位置21的螺柱10,第二挡料面4222背离出料机构30设置,第二挡料面4222用于限制位于预设位置21上螺柱10的位置。
第一挡料面4221还设有一避让槽4221A,为待移至预设位置21的螺柱10提供避让空间,降低在尖端4223插入相邻的两个螺柱10之间时,第一挡料面4221顶偏螺柱10的移动轨迹。第二挡料面4222平滑设置且用于抵持位于预设位置21的螺柱10。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421为微型笔式气缸,利用微型笔式气缸的往返动作带动挡料板422对螺柱10进行分离,从而保证螺柱10运行顺畅。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料装置100还包括限位件80,限位件80连接于上料流道411远离出料机构30的一端,限位件80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81和第二限位部82,第一限位部81和第二限位部8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于预设位置21的两侧,用于限制位于预设位置21的螺柱10,降低螺柱10偏移预设位置21的风险。
上料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于出料件32的检测机构90,检测机构90包括感应件(图中未示出),感应件设置在上料流道411上,感应件对上料流道411中不断输送的螺柱10进行检测。
检测机构90还包括警示灯(图中未示出),警示灯与感应件电性连接,当警示灯亮绿灯时则表示上料流道411中的螺柱10正常输送。当警示灯亮红灯时,则表示螺柱10在上料流道411中输送异常,警示灯提醒操作人员螺柱10的传递信息,在发现没有螺柱10时及时警示。
请一并参阅图1、图5和图6,本申请还提供铆合装置200,包括铆合机构201和上述上料装置100,铆合机构201连接上料装置100且用于将位于预设位置21上的螺柱10铆合至产品上。
铆合装置200在使用时,待铆合的产品先通过冲床进行冲孔加工,并将加工后的产品输送至铆合装置200中,先通过上料装置100将螺柱10输送到预设位置21(即对应本实施例中的铆合位置),铆合机构201将位于预设位置21的螺柱10铆合至产品上。
可以理解的是,铆合装置200中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上料装置100,以对铆合机构201传递多个螺柱10,以提高上料效率和铆合效率。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上料装置,用于传递螺柱至预设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底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出料机构和上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和所述上料机构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
所述出料机构包括甩筒和出料件,所述甩筒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甩筒用于收容待传递的所述螺柱,且所述甩筒侧壁设有多个与所述螺柱的外轮廓相适配的出料口,所述出料件围设于所述甩筒的外侧,所述出料件设有出料流道,所述出料流道连通所述出料口,用于接收所述甩筒甩出的螺柱;
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件和挡料件,所述上料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料件,所述上料件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出料件延伸设置,所述上料件设有上料流道,所述上料流道连通所述出料流道,用于接收所述出料流道传递的螺柱并供所述螺柱沿所述上料流道移至所述预设位置,所述挡料件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上料流道远离所述出料流道的一端,所述预设位置设置于所述挡料件背离所述出料件的一侧,所述挡料件用于在其中一个所述螺柱移至所述预设位置时封闭所述上料流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流道包括接收区域和聚集区域,所述接收区域绕设于所述甩筒的周侧,且所述接收区域连通所述出料口,所述聚集区域的一端连通所述接收区域,所述聚集区域的另一端连通所述上料流道,且所述聚集区域沿上料流道朝向接收区域的方向呈扇形扩散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个第一吹气件和两个第二吹气件,每个所述第一吹气件邻近所述接收区域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吹气件设于所述接收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吹气件用于吹动甩出所述出料口的螺柱沿所述接收区域的轨道移动至所述聚集区域,每个所述第二吹气件邻近所述聚集区域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二吹气件设于所述聚集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吹气件用于吹动位于所述聚集区域上的螺柱沿所述聚集区域的轨道移动至所述上料流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两个连接于所述出料件的第三吹气件,每个所述第三吹气件邻近所述上料流道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三吹气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交错设于所述上料流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用于吹动位于所述上料流道上的螺柱沿所述上料流道的轨道移动至所述预设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件包括上料板和盖设于所述上料板上的第一盖板,所述上料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上料流道开设于所述上料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吹气件连接于所述上料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板包括第一上料板以及第二上料板,所述第一上料板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上料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料板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所述第二上料板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一上料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容置于所述间隙内,以形成所述上料流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料件包括驱动部和挡料板,所述驱动部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挡料板连接于所述驱动部的传动端,所述挡料板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料面和第二挡料面,所述第一挡料面设于所述挡料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出料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料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驱动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挡料面设于所述挡料板背离所述出料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料面平滑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连接于所述上料流道远离所述出料机构的一端,所述限位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预设位置的两侧,用于限制位于所述预设位置的螺柱。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出料件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感应件,所述感应件设置在所述上料流道上,用于感应经过所述上料流道的螺柱。
10.一种铆合装置,包括铆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上料装置,所述铆合机构连接所述上料装置且用于将位于所述预设位置上的所述螺柱铆合至产品上。
CN202320603892.9U 2023-03-17 2023-03-17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Active CN2195203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3892.9U CN219520392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3892.9U CN219520392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0392U true CN219520392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45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3892.9U Active CN219520392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03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520392U (zh) 上料装置及铆合装置
CN111452383A (zh) 口罩耳带输送组件及焊接装置、口罩制造设备
CN112537635A (zh) 物料供应装置
CN206871984U (zh) 一种物料分离输送装置
CN217262855U (zh) 一种自动化上下料生产线
CN113786929B (zh) 一种猪饲料加工用原料预处理装置
CN108177951B (zh) 传递筛选装置
CN210360108U (zh) 一种送料机构及装配设备
CN214878649U (zh) 一种煤仓自动放煤装置
CN210557614U (zh) 车载摄像头分拣输出装置
CN210730261U (zh) 一种刷粉机
CN203975833U (zh) 一种钢管加工多入口多出口自动交叉分流输送系统
CN210548081U (zh) 粉末送料机构
CN114476614A (zh) 一种自动化上下料生产线
CN208413172U (zh) 一种送料装置
CN219078222U (zh) 一种连接件定量出料装置
CN217291215U (zh) 板状材料装配机构
CN220165052U (zh) 一种拉链头防刮花供料装置
CN213084667U (zh) 上料装置及磁路机
KR200361364Y1 (ko) 비접촉식 정제 마킹 장치
CN220011126U (zh) 一种压缩机脚垫分拣输送装置
CN201907823U (zh) 多出口块状物料输送机
CN215556858U (zh) 一种防孔环堆叠的孔环进给机构
CN213678706U (zh) 视觉轴心供料机
CN217024311U (zh) 螺丝分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