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0905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0905U
CN219510905U CN202320948545.XU CN202320948545U CN219510905U CN 219510905 U CN219510905 U CN 219510905U CN 202320948545 U CN202320948545 U CN 202320948545U CN 219510905 U CN219510905 U CN 219510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compressor
heat exchanger
conditioning system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485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野正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485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0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0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09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能够实现冷暖自由功能,室外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可以通过控制外机膨胀阀打开或者完全关闭,来启用或者停用其中的部分子换热器。因此能够使得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节,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室外换热器采用一个独立的换热器导致的换热能力难以匹配,容易过剩或不足的问题,进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楼宇中不同房间对于制冷或者制热的不同需求,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冷暖自由空调系统,即空调系统中不同的内机可以同时以不同的模式(制冷或制热)运行。现有的冷暖自由机中使用一个室外换热器,而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需要与压缩机以及各个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匹配。但是在冷暖自由机中存在部分内机从一个模式转换到另一个模式的情况,此时对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的需求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但相关技术中的冷暖自由机的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是难以大幅调节的,很容易导致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过剩或不足。这会反过来要求内机的换热能力进行调整来适应外机,从而影响内机的换热能力,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能够提升室外换热器的适配性,从而改善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多个室内换热器,不同的室内换热器能够同时制热或制冷以及同时分别制热和制冷;室外换热器通过换向阀可选择性地切换与压缩机的排气侧或吸气侧连通,室外换热器包括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各个子换热器分别搭载于外机支线上,子换热器远离压缩机的一侧的外机支线上设置有外机膨胀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外机膨胀阀打开或者完全关闭,来启用或者停用其中的部分子换热器。因此使得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节,改善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一个独立的换热器导致的换热能力难以匹配,容易过剩或不足的问题,进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液管分流器、高压气管分流器以及低压气管分流器,多个室内换热器一一对应地搭载于多个内机支线上,室外换热器远离压缩机的一侧通过液管分流器与各个内机支线的一端连通,各个内机支线的另一端通过低压气管分流器汇流,并且低压气管分流器与压缩机的吸气侧连通或通过换向阀与压缩机连通,每个室内换热器与低压气管分流器之间的内机支线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高压气管分流器的进气端与压缩机的排气侧连通,高压气管分流器的多个出气端通过多个高压气体支线一一对应地接入多个内机支线,高压气体支线与内机支线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阀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高压气体支线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包括与室外换热器数量对应的至少两个换向阀,每个外机支线分别通过对应的换向阀与压缩机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各个换向阀来控制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态冷媒是否进入对应的外机支线中,从而实现针对性地启用子换热器。并且,还可以避免大量冷媒进入到停用的外机支线以及子换热器中导致循环运行中的冷媒量降低。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包括一个换向阀,各个外机支线汇集后通过换向阀与压缩机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换向阀用于控制室外换热器用于冷凝(制冷模式)还是蒸发(制热工况),而启用或停用部分子换热器则是由各个外机支线上的外机膨胀阀来控制,对于换向阀的控制比较简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换向阀为四通换向阀,换向阀包括C口、D口、S口和E口,换向阀的C口与外机支线连通,换向阀的D口与压缩机的排气侧连通,换向阀的S口与压缩机的吸气侧连通,换向阀的E口通过毛细管连通于压缩机的吸气侧;换向阀的C口可选择性地与D口或S口连通,当C口连通D口时,E口连通S口,当C口连通S口时,E口连通D口。
在本实施例中,毛细管相较于其他管线具有较小的管径,其流量很小,阻力很大,因此并不引起冷媒循环短路,换言之,即便E口与D口连通,也不会导致大量冷媒直接从压缩机排气侧通过毛细管直接进入吸气侧,大部分的冷媒仍然从其他管线进入换热器。在本实施例中,毛细管能够起到了防止冷冻机油滞留,也即释放冷冻机油的作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毛细管的内径小于2m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高压气管分流器的进气端通过高压气体主线与压缩机的排气侧连通,高压气体主线通过毛细管连通压缩机的吸气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低压气管分流器通过低压气体主线与压缩机的吸气侧连通,毛细管的一端连接于高压气体主线的两端之间,毛细管的另一端连接于低压气体主线的两端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内机支线上均设置有内机膨胀阀,内机膨胀阀设置于液管分流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室外机包括外机箱体,室外换热器、压缩机、换向阀、液管分流器、高压气管分流器以及低压气管分流器均设置于外机箱体内。将室外换热器、压缩机、换向阀、液管分流器、高压气管分流器以及低压气管分流器都集成到室外机中,能够减小室内机的空间占用,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室外机还包括至少两个外风机,各个子换热器各个外风机一一对应;或者,室外机还包括一个外风机,各个子换热器均对应同一个外风机。通过设置多个外风机与各个子换热器一一对应,能够提高换热效果;通过设置外风机对应多个子换热器,能够节约外风机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标:010-空调系统;100-室外机;110-压缩机;120-室外换热器;121-子换热器;122-外机支线;123-外机膨胀阀;130-液管分流器;140-低压气管分流器;141-第一阀门;142-低压气体主线;150-高压气管分流器;151-第二阀门;152-高压气体支线;153-高压气体主线;154-第二毛细管;160-换向阀;161-第一毛细管;170-外机箱体;180-外风机;200-室内机;210-室内换热器;220-内风机;230-内机支线;240-内机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中的冷暖自由机的室外换热器采用一个独立的换热器,其在面临不同的换热需求时,有时会存在难以匹配的情况出现。通常,空调系统中冷媒获取能量的效率应当与其释放能量的效率平衡。而冷媒获取的能量包括在换热器吸收的热量加上压缩机压缩冷媒所做的功。冷媒释放的能量包括在换热器释放的热量。因此,在室外换热器放热的情况下,存在公式:
外机换热能力+制热内机换热能力=制冷内机换热能力+压缩机功率。
比如,在制冷工况下,室外换热器放热,室内换热器吸热,此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应等于运行中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加上压缩机功率。如果四个制冷内机的换热能力总和为2kw*4,压缩机功率为2kw,没有制热内机,那么则要求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为10kw,从而实现匹配。如果四个室内换热器中的两个由制冷模式转换为制热模式,那么这两个室内换热器则变为放热。如果各个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不变,那么此时只需要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为2kw。可见,室外换热器所需的换热能力会因为内机运行模式的改变而发生巨大变化,从10kw降到2kw对现有的室外换热器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匹配则需要提升制冷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和/或,降低制热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这会导致用户使用体验下降。比如,室外换热器能够从10kw降低到4kw,此时如果制冷内机的换热效率、压缩机功率不变,保持2kw,那么制热内机仅能够以1kw运行才能满足匹配;或者,制热内机的换热效率、压缩机功率不变,那么制冷内机需要以3kw运行才能满足匹配。
可见,由于相关技术中冷暖自由机的室外换热器换热能力难以大幅调整,因此难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的。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具有冷暖自由功能,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能够进行灵活地调节,从而避免室外换热器能力过剩或不足,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01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010包括室内机200和多个室外机100。室外机100包括压缩机110、室外换热器120、液管分流器130、高压气管分流器150、低压气管分流器140以及外风机180。室内机200包括室内换热器210以及对应的内风机220。
本实施例中,多个室内换热器210一一对应地搭载于多个内机支线230上,室外换热器120通过换向阀160与压缩机110连通,通过换向阀160,室外换热器120可选择性地切换与压缩机110的排气侧或吸气侧连通,因此可以决定室外换热器120是发挥冷凝还是蒸发的功能。室外换热器120远离压缩机110的一侧通过液管分流器130与各个内机支线230的一端连通,各个内机支线230的另一端通过低压气管分流器140汇流,并且低压气管分流器140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可以理解,低压气管分流器140具有多个进气端和一个出气端,多个进气端与多个内机支线230一一对应地连接,出气端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每个室内换热器210与低压气管分流器140之间的内机支线230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41,每个室内换热器210与液管分流器130之间的内机支线230上设置有内机膨胀阀240。
高压气管分流器150具有一个进气端和多个出气端,高压气管分流器150的进气端与压缩机110的排气侧连通,高压气管分流器150的多个出气端通过多个高压气体支线152一一对应地接入多个内机支线230,高压气体支线152与内机支线23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阀门141与室内换热器210之间,高压气体支线15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51。
通过对第一阀门141和第二阀门151的控制,可以实现冷暖自由功能。比如在制冷工况下,室外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放热,各个室内换热器210作为蒸发器吸热,此时各个内机支线230上的第一阀门141打开,各个高压气体支线152上的第二阀门151关闭,冷媒依次经过压缩机110的排气侧、室外换热器120、液管分流器130、室内换热器210、低压气管分流器140,最终汇入压缩机110的吸气侧,完成一个循环。当其中一个或多个(应小于当前制冷模式室内机200的总数)室内机200需要改为制热模式时,将对应的内机支线230上的第一阀门141关闭,对应的高压气体支线152上的第二阀门151打开,此时,针对于该制热室内机200的冷媒依次经过压缩机110的排气侧、高压气管分流器150、制热的室内换热器210、液体分流器、制冷的室内换热器210、低压气管分流器140,最终汇入压缩机110的吸气侧,完成一个循环。
应当注意,在室外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放热时,不能够令所有在运行的室内机200全部设置为制热模式。如需所有在运行的室内机200以制热模式运行,则应当切换换向阀160,令室外换热器120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室外换热器120作为蒸发器吸热;同时打开需要制热的室内机200所对应的第二阀门151,关闭对应的第一阀门141。此时,冷媒依次经过高压气管分流器150、高压气体支线152、制热的室内换热器210、液管分流器130、室外换热器120,最终经过换向阀160进入压缩机110的吸气侧。可选的,不运行的室内机200对应的内机膨胀阀240、第一阀门141以及第二阀门151都关闭。同理的,在室外换热器120作为蒸发器吸热时,也不能够令所有在运行的室内机200全部以制冷模式运行,这会导致整个空调系统010缺少作为放热端的冷凝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阀门141、第二阀门151可选为电磁阀。
为了使得在室内机200载荷发生变化(通常是启停室内机200或者切换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能力能够更好地适配该变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120包括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子换热器121,各个子换热器121分别搭载于外机支线122上,子换热器121远离压缩机110的一侧的外机支线122上设置有外机膨胀阀12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120包括至少两个子换热器121,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外机膨胀阀123打开或者完全关闭,来启用或者停用其中的部分子换热器121。因此使得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能力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节,改善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一个独立的换热器导致的换热能力难以匹配,容易过剩或不足的问题,进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图1作为示例,仅示出了两个子换热器121,应理解,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子换热器121的数量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加。
在图1实施例中,空调系统010包括一个换向阀160,各个外机支线122汇集后通过换向阀160与压缩机110连通。换向阀160的作用在于控制室外换热器120用于冷凝(至少部分室内机200处于制冷模式)还是蒸发(至少部分室内机200处于制热模式),而启用或停用部分子换热器121则是由各个外机支线122上的外机膨胀阀123来控制。当需要停用一个子换热器121时,只需要将对应的外机支线122上的室外换热器120完全关闭即可。当然,在需要削减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能力时,也可以不完全关闭其中的一个子换热器121对应的外机膨胀阀123,而是以较小的开度打开,保持冷媒少量流通。
进一步的,在实施例中,换向阀160为四通换向阀,换向阀160包括C口、D口、S口和E口,换向阀160的C口与外机支线122连通,换向阀160的D口与压缩机110的排气侧连通,换向阀160的S口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换向阀160的E口通过第一毛细管161连通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换向阀160的C口可选择性地与D口或S口连通,当C口连通D口时,E口连通S口,当C口连通S口时,E口连通D口。
在本实施例中,毛细管相较于其他管线具有较小的管径,其流量很小,阻力很大,因此并不引起冷媒循环短路,换言之,即便E口与D口连通,也不会导致大量冷媒直接从压缩机110排气侧通过第一毛细管161直接进入吸气侧,大部分的冷媒仍然从其他管线进入换热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高压气体主线153进入室内换热器2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161能够起到了防止冷冻机油滞留,也即释放冷冻机油的作用。在讨论冷媒循环制热、制冷的过程中,可以将毛细管看作是断路。因此,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换向阀160也可以是三通阀,省略第一毛细管161,即仅保留C口、D口和S口,C口可选择性地与D口或S口连通。或者,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换向阀160为四通换向阀,省略第一毛细管161,低压气管分流器140连接E口,而非直接连接压缩机110的吸气侧,在这种情况下,E口、D口连通后,低压气管分流器140与压缩机110的排气口连通,冷媒可通过低压气管分流器140进入室内机200;在E口、S口连通后,低压气管分流器140与压缩机110的吸气口连通,冷媒可由低压气管分流器140、换向阀160进入压缩机110。
在本实施例中,高压气管分流器150的进气端通过高压气体主线153与压缩机110的排气侧连通,具体的,高压气体主线153的一端连接高压气管分流器150的进气端,另一端接入到换向阀160与压缩机110之间的管线上。高压气体主线153通过第二毛细管154连通压缩机110的吸气侧。同样的,与第一毛细管161相似,第二毛细管154也仅具有很小的流量。第一毛细管161、第二毛细管154的内径可小于2mm,进一步的,可小于1mm。
进一步的,低压气管分流器140通过低压气体主线142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第二毛细管154的一端连接于高压气体主线153的两端之间,第二毛细管154的另一端连接于低压气体主线142的两端之间。
应理解,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毛细管154也可以省略。
在图1实施例中,当其中一个子换热器121停用时,其对应的外机膨胀阀123关闭,其他的子换热器121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冷媒进入到停用的子换热器121中存储,导致循环冷媒量变少,影响使用。因此,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为每一个外机支线122分别配置一个换向阀160。图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01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010与图1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010相比,外机支线122并非先汇合再连接一个换向阀160的C口,而是各个外机支线122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换向阀160的C口。各个换向阀160的S口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D口与压缩机110的排气侧连通,E口通过第一毛细管161与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
本实施例中,需要启用的子换热器121对应的换向阀160的C口和D口连通,对应的外机膨胀阀123打开;停用的子换热器121对应的换向阀160的C口和S口连通,对应的外机膨胀阀123关闭。当一个子换热器121停用后,该子换热器121内部以及对应的外机支线122中的冷媒可以通过外机支线122流入压缩机110的吸气侧,因此停用的子换热器121内部以及对应的外机支线122中的冷媒不会过多积累,从而保证循环中冷媒量不会过低。
应理解,在图2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第一毛细管161、第二毛细管154,换向阀160也可以替换为三通换向阀160,即仅保留C口、D口和S口。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需要数量较多的室内机200以制冷模式运行,则可以启用所有的子换热器121,将各个换向阀160的C口与D口连通,各个外机膨胀阀123打开。制冷运行的室内机200对应的第一阀门141打开,第二阀门151关闭,内机膨胀阀240打开。停止运行的室内机200对应的第一阀门141关闭,第二阀门151关闭,内机膨胀阀240关闭。在将部分室内机200切换为制热模式时,将制热运行的室内机200对应的第一阀门141关闭,第二阀门151打开,内机膨胀阀240保持打开。此时对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能力需求降低,可以考虑减少运行中的子换热器121,因此可以将需要关闭的子换热器121对应的外机膨胀阀123关闭,换向阀160的C口连通S口,从而将停用的子换热器121中的冷媒能够一定程度释放到压缩机110中从而进入循环。
可选的,在需要削减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能力时,也可以不完全关闭其中的一个子换热器121对应的外机膨胀阀123,而是以较小的开度打开,保持冷媒少量流通。此时该子换热器121则与其他正常运行的子换热器121的工作模式相反。比如,在主要工况为制冷的情况下,室外换热器120的两个子换热器121均作为冷凝器使用,当因为一部分室内机200用户切换模式时,对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能力需求降低,此时将一个子换热器121对应的外机膨胀阀123调节至开度较小,对应的换向阀160的C口连通S口,此时该子换热器121中少量冷媒流通,并作为蒸发器使用。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室外机100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室外机100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系统010的室外机100包括外机箱体170,室外换热器120、外风机180、压缩机110、换向阀160、液管分流器130、高压气管分流器150以及低压气管分流器140均设置于外机箱体170内。将室外换热器120、压缩机110、换向阀160、液管分流器130、高压气管分流器150以及低压气管分流器140都集成到室外机100中,能够减小室内机200的空间占用,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空调系统01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外风机180,各个子换热器121各个外风机180一一对应,如图3所示;或者,空调系统010包括一个外风机180,各个子换热器121均对应同一个外风机180,如图4所示。通过设置多个外风机180与各个子换热器121一一对应,能够提高换热效果;通过设置外风机180对应多个子换热器121,能够节约外风机180的成本。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010能够实现冷暖自由功能,室外换热器120包括至少两个子换热器121,可以通过控制外机膨胀阀123打开或者完全关闭,来启用或者停用其中的部分子换热器121。因此能够使得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能力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节,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室外换热器120采用一个独立的换热器导致的换热能力难以匹配,容易过剩或不足的问题,进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10)、室外换热器(120)和多个室内换热器(210),不同的室内换热器(210)能够同时制热或制冷以及同时分别制热和制冷;所述室外换热器(120)通过换向阀(160)可选择性地切换与所述压缩机(110)的排气侧或吸气侧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120)包括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子换热器(121),各个所述子换热器(121)分别搭载于外机支线(122)上,所述子换热器(121)远离所述压缩机(110)的一侧的所述外机支线(122)上设置有外机膨胀阀(1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010)还包括液管分流器(130)、高压气管分流器(150)以及低压气管分流器(140),多个所述室内换热器(210)一一对应地搭载于多个内机支线(230)上,所述室外换热器(120)远离所述压缩机(110)的一侧通过所述液管分流器(130)与各个所述内机支线(230)的一端连通,各个所述内机支线(23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低压气管分流器(140)汇流,并且所述低压气管分流器(140)与所述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或通过所述换向阀(160)与所述压缩机(110)连通,每个所述室内换热器(210)与所述低压气管分流器(140)之间的所述内机支线(230)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41);
所述高压气管分流器(150)的进气端与所述压缩机(110)的排气侧连通,所述高压气管分流器(150)的多个出气端通过多个高压气体支线(152)一一对应地接入多个所述内机支线(230),所述高压气体支线(152)与所述内机支线(230)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阀门(14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10)之间,所述高压气体支线(15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010)包括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20)数量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换向阀(160),每个所述外机支线(122)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换向阀(160)与所述压缩机(11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010)包括一个所述换向阀(160),各个所述外机支线(122)汇集后通过所述换向阀(160)与所述压缩机(11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160)为四通换向阀,所述换向阀(160)包括C口、D口、S口和E口,所述换向阀(160)的C口与所述外机支线(122)连通,所述换向阀(160)的D口与所述压缩机(110)的排气侧连通,所述换向阀(160)的S口与所述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所述换向阀(160)的E口通过毛细管连通于所述压缩机(110)的吸气侧;所述换向阀(160)的C口可选择性地与所述D口或所述S口连通,当所述C口连通所述D口时,所述E口连通所述S口,当所述C口连通所述S口时,所述E口连通所述D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的内径小于2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管分流器(150)的进气端通过高压气体主线(153)与所述压缩机(110)的排气侧连通,所述高压气体主线(153)通过毛细管连通所述压缩机(110)的吸气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气管分流器(140)通过低压气体主线(142)与所述压缩机(110)的吸气侧连通,所述毛细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高压气体主线(153)的两端之间,所述毛细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低压气体主线(142)的两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内机支线(230)上均设置有内机膨胀阀(240),所述内机膨胀阀(240)设置于所述液管分流器(13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1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010)包括外机箱体(170),所述室外换热器(120)、所述压缩机(110)、所述换向阀(160)、所述液管分流器(130)、所述高压气管分流器(150)以及所述低压气管分流器(140)均设置于所述外机箱体(170)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010)还包括至少两个外风机(180),各个所述子换热器(121)各个所述外风机(180)一一对应;或者,所述空调系统(010)还包括一个外风机(180),各个所述子换热器(121)均对应同一个所述外风机(180)。
CN202320948545.XU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Active CN219510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8545.XU CN219510905U (zh)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8545.XU CN219510905U (zh)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0905U true CN219510905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4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48545.XU Active CN219510905U (zh) 2023-04-20 2023-04-20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09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39588U (zh) 一种可提高换热性能的空调
CN111256290B (zh) 一种热泵空调
CN109405102B (zh) 空调系统
CN109383228B (zh) 一种热泵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CN215832072U (zh) 一种用于等温除湿和冷风机的制冷系统切换结构
CN112944522A (zh) 一种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联供系统
JP528358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213U (zh) 空调器
WO2023173847A1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
CN112577101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510905U (zh) 空调系统
JP521655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H0544675Y2 (zh)
WO2022183839A1 (zh) 易按多用冷热机系统
KR100877056B1 (ko)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WO2021047158A1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9819774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集成循环管路系统
CN111076445A (zh)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16924596U (zh) 一种三联供空调热水系统
CN219775895U (zh) 空调和太阳能热水联合系统
CN214581548U (zh) 一种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联供系统
CN212619329U (zh) 一种多联式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
CN217402776U (zh) 一种多蒸发直膨式新风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