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7101A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7101A
CN112577101A CN201910861756.8A CN201910861756A CN112577101A CN 112577101 A CN112577101 A CN 112577101A CN 201910861756 A CN201910861756 A CN 201910861756A CN 112577101 A CN112577101 A CN 112577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ipe
indoor
indoor heat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17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77101B (zh
Inventor
邱向伟
李向阳
张�浩
陶骙
黎顺全
雷俊杰
王正兴
朱天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6175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77101B/zh
Priority to EP20863438.6A priority patent/EP4012276A4/en
Priority to US17/641,654 priority patent/US20220307745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79230 priority patent/WO202104715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577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7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77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7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器包括: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一室外单元,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节流装置;第一排气管,第一吸气管,以及第一液侧配管;第一气侧配管;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外单元,所述第二室外单元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节流装置;第二排气管,第二吸气管,以及第二液侧配管;第二气侧配管;热循环装置,所述热循环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热能或者冷能送至室内。本发明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除湿时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天气的复杂性,使得空调器同时需要具备多种功能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人们为了克服湿度非常高的天气,需要空调器具有除湿功能。但现有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器,无法在除湿的同时为室内提供足够的热能以维持室内的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使空调器具有除湿再热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包括: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一室外单元,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节流装置;
设置在第一压缩机的排出口的第一排气管,设置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吸气管,以及依次连接第一排气管、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内节流装置、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液侧配管;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吸气管的第一气侧配管;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第二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外单元,所述第二室外单元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设置在第二压缩机的排出口的第二排气管,设置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吸气管,以及依次连接第二吸气管、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二室内节流装置、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液侧配管;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排气管的第二气侧配管;
热循环装置,所述热循环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热能或者冷能送至室内。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室内机壳内。
可选地,所述室内机壳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在风道中;
所述热循环装置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中。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壳,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设置在室外机壳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一体设置,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冷媒管设置在同一翅片组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冷媒管段;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二冷媒管段;
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交替排列。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所述第一换向装置设置第一排气管、第一液侧配管、第一气侧配管以及第一吸气管之间,以使第一排气管与第一液侧配管连通,第一吸气管与第一气侧配管连通;或者,第一排气管与第一气侧配管连通,第一吸气管与第一液侧配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节流装置,所述第一室外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一液侧配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室外节流装置,所述第二室外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二液侧配管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一吸气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二吸气管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设置第二排气管、第二液侧配管、第二气侧配管以及第二吸气管之间,以使第二排气管与第二液侧配管连通,第二吸气管与第二气侧配管连通;或者,第二排气管与第二气侧配管连通,第二吸气管与第二液侧配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多个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水处理装置,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水换热器和水容器,所述水换热器用于对所述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水箱以及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地暖水流管,所述换热水箱内设置有地暖换热器;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所述地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所述地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所述第一室内单元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单元至少包括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模式控制指令;
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
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可选地,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除湿再热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中的一个制冷另一个制热。
可选地,所述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除湿再热模式下的冷量需求;
根据冷量需求控制制冷室内换热器所对应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压缩机频率;
获取除湿再热模式下的热量需求;
根据热量需求控制制热室内换热器所对应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压缩机频率。
可选地,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制冷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
可选地,所述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冷模式下的冷量需求;
根据冷量需求计算单个压缩机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频率;
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一预设频率范围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
可选地,在所述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预设频率范围步骤之后还包括: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预设频率范围外,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
可选地,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制热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
可选地,所述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热模式下的热量需求;
根据热量需求计算单个压缩机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频率;
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二预设频率范围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
可选地,在所述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预设频率范围步骤之后还包括: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二预设频率范围外,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
可选地,在所述获取模式控制指令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工作模式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可选地,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除霜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
可选地,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无感除霜;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冷,第二室外换热器制热;或者,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制冷。
可选地,所述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冷,第二室外换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计算维持当前室内环境温度所需要的冷量或者热量;
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并控制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按照所计算的运行频率运行。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并控制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按照所计算的运行频率运行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热量,第二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冷量;
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根据第二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冷量计算第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可选地,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普通除霜;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由制冷切换为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停止换热;或者,
控制第二室外换热器由制冷切换为制热,第一室外换热器停止换热。
可选地,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强制除霜;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制热。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压缩机工作后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除湿,在第二压缩机工作后第二室内换热器提供热能,再通过热循环装置将第一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能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产生的热能输送至室内,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或者能量传入室内后,室内空气既能得到有效的干燥,又可以被热能将温度提升;由于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处于相互独立的两个冷媒系统中,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功耗互不影响,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分别调节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功率,实现除湿再热,甚至制热除湿,如此,不仅仅可以为用户解决“回南天”等潮湿的天气,还可以大幅的提高空调器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中室外侧换热器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普通制冷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普通制冷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强制冷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强制冷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普通制热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普通制热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强制热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加热除湿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加热除湿模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加热除湿模模式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普通除霜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普通除霜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强制除霜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空调器在强制除霜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无感除霜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空调器在无感除霜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空调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199354920000071
Figure BDA000219935492000008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以下将主要描述空调器的具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2,首先介绍空调器的整个管路结构和部件设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空调器包括: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包括:
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一室外单元,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包括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一室外换热器140,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一室内节流装置;
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0的排出口的第一排气管111,设置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吸气管,以及依次连接第一排气管111、第一室外换热器140、第一室内节流装置、第一室内换热器150的第一液侧配管130;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一吸气管170的第一气侧配管160;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包括:
第二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外单元,所述第二室外单元包括第二压缩机21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和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设置在第二压缩机210的排出口的第二排气管211,设置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吸气管,以及依次连接第二吸气管270、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第二室内节流装置、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第二液侧配管230;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和第二排气管211的第二气侧配管260;
热循环装置300,所述热循环装置300用于将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热能或者冷能送至室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中,第一室内节流装置133可以为节流阀,以电子膨胀阀或者电动阀为例,第一室内节流装置133可以控制流入或者流出第一室内换热器150的冷媒流量,第一室内节流装置133的开度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所需要释放的冷量或者热量(用户需求)来调整。冷媒从第一压缩机110经第一排气管111流出后,进入到第一室外换热器140进行放热,再经过第一室内节流装置133后进入到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吸热,冷媒完成蒸发后,经过第一气侧配管160和第一吸气管170流回到压缩机内。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第二室内节流装置233可以为节流阀,以电子膨胀阀或者电动阀为例,第二室内节流装置233可以控制流入或者流出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冷媒流量,第二室内节流装置233的开度根据第二室内换热器250所需要释放的冷量或者热量(用户需求)来调整。冷媒从第二压缩机210经第二排气管211流出后,经过第二气侧配管260流入到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内,在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进行放热,再经过第二室内节流装置233后进入到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吸热,冷媒完成蒸发后,经过第二液侧配管230和第二吸气管270流回到压缩机内。
空调器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循环系统,在第一压缩机110工作之后,第一室内换热器150进行制冷,在第二压缩机210工作之后,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进行制热。在热循环装置300的工作下,第一室内换热器150的冷量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热量被送入到室内。在气流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冷凝,从而降低空气中的水分,提高空气的干燥度。气流在热量的作用下,使得温度得到提高。如此,室内空气的干燥度得到提高,温度方面既接受到热能又接受到冷能。空气温度的调节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若在除湿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室内温度时,可以提高第二压缩机210的工作频率,从而达到提高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功率,以使第二室内换热器250所释放的热量大于第一换热器所释放的冷量;若在除湿的过程中,只需要保持温度即可,此时,可将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所释放的冷量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所释放的热量设置为相当。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压缩机110工作后第一室内换热器150进行除湿,在第二压缩机210工作后第二室内换热器250提供热能,再通过热循环装置300将第一室内换热器150产生的冷能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产生的热能输送至室内,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或者能量传入室内后,室内空气既能得到有效的干燥,又可以被热能将温度提升;由于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分别处于相互独立的两个冷媒系统中,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功耗互不影响,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分别调节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机210的功率,实现除湿再热,甚至制热除湿,如此,不仅仅可以为用户解决“回南天”等潮湿的天气,还可以大幅的提高空调器的适应性。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大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在室内侧的两个换热器大小相当时,每个系统使用的压缩机规格可以相当。并且,此时的压缩机规格,比同等负荷的机组的压缩机可以小20%~50%。也即,在同等负荷的情况下,此时的压缩机只需要50%~80%即可,远小于同等负荷的压缩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50的空气和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可以更好的混合,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设置在室内机壳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设置在同一室内机壳内,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分别所产生的冷能和热能可以快速的对换热的空气进行影响。同时,有效的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充分的利用了空间。热能或者冷能进入到室内的方式有多种,可以为空气直接的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或者依次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和第一室内换热器150;也可以为分别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后进行混合。当然,经过室内换热器的还可以为液体,液体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将冷能或者热能传递至空气中。
以空气直接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为例。所述室内机壳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设置在风道中;所述热循环装置300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在风道中的排列方式有多种,二者可以沿风道的宽度或者高度方向排列(上下排列),也可以为沿风道的延伸方向排列。以第一室内换热器150设置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设置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为例,如此,气流先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50进行除湿,然后经过第二室内换热进行加热回温。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机壳内,二者换热后的流体(空气或者液体)进行混合,或者流体依次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制造工艺,提高制造效率,以及提高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换热效率。
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壳,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设置在室外机壳内。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临近设置,使得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可以相互换热。当只有其中一个室外换热器工作时,工作的换热器可以通过另一个换热器进行换热,如此有利于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工作状态相反时,例如第一室外换热器140放热,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吸热,此时,二者可以进一步的相互提高各自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散热效率。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一体设置,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冷媒管设置在同一翅片组中。即在制造室外换热器时,将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当做同一个换热器进行制造,然后将其中的部分冷媒管划分为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另一部分冷媒管划分为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冷媒管共用翅片组,使得第一室外换热器140的冷媒管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冷媒管均可通过所有的翅片进行换热,如此,大幅的提高第一室外换热器140的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第二冷媒管进行换热的面积,同时,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之间可以通过翅片进行快速的换热,从而大幅的提高了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换热效率,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包括沿第一换热器高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冷媒管段141;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包括沿第一换热器高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冷媒管段241;第一冷媒管段141和第二冷媒管段241沿室外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交替临近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冷媒管段141拼接形成第一冷媒管,第一冷媒管段141沿第一室外换热器140的高度、长度、宽度方向中的一个排列,以沿其高度方向排列为例。第一冷媒管段141横向或者竖向设置,以横向设置为例。同理,多个第二冷媒管段241拼接形成第二冷媒管,第二冷媒管段241沿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高度、长度、宽度方向中的一个排列,以沿其高度方向排列为例。第二冷媒管段241横向或者竖向设置,以横向设置为例。第一冷媒管段141和第二冷媒管段241在水平面的投影可以重合,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预设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空调器的适应性,使之不仅仅能实现除湿再热,普通制冷、普通制热,还可以实现强制冷、强制热,和应对突发的事故。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120,所述第一换向装置120设置第一排气管111、第一液侧配管130、第一气侧配管160以及第一吸气管170之间,以使第一排气管111与第一液侧配管130连通,第一吸气管170与第一气侧配管160连通;或者,第一排气管111与第一气侧配管160连通,第一吸气管170与第一液侧配管130连通。
第一换向装置120可以为四通阀,也可以为可以实现冷媒流向调整的机构。当第一排气管111直接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50通过第一气侧配管160连通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热;当第一排气管111通过第一液侧配管130先与第一室外换热器140连通,再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50连通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冷。通过第一换向装置120的设置,可以自由的切换第一室内换热器150的制冷、制热状态,从而使得其可以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进行充分的配合,实现强制热等功能。
本发明中,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220,所述第二换向装置220设置第二排气管211、第二液侧配管230、第二气侧配管260以及第二吸气管270之间,以使第二排气管211与第二液侧配管230连通,第二吸气管270与第二气侧配管260连通;或者,第二排气管211与第二气侧配管260连通,第二吸气管270与第二液侧配管230连通。
第二换向装置220可以为四通阀,也可以为可以实现冷媒流向调整的机构。当第二排气管211直接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50通过第二气侧配管260连通时,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当第二排气管211通过第二液侧配管230先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40连通,再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50连通时,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通过第二换向装置220的设置,可以自由的切换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制冷、制热状态,从而使得其可以和第一室内换热器150进行充分的配合,实现强制冷等功能。
当第一换向装置120和第二换向装置220同时设置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为两个独立的多个功能空调系统,可以分别的进行制冷和制热。当其中一个系统出现故障不能工作时,另一个系统可以作为备用系统马上开始工作,代替故障系统进行运行。从而,使得本申请中的双系统空调器具有备份功能,可以大幅的提高空调器提供服务的可靠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温度需求选择,例如强制冷、强制热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的工作稳定性和性能调节。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第一室外节流装置131,所述第一室外节流装置131设置在第一液侧配管130上;和/或,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第二室外节流装置231,所述第二室外节流装置231设置在第二液侧配管230上。
为了更好的调节整个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中冷媒的压强和温度,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第一室外节流装置131,所述第一室外节流装置131位于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一室内换热器150之间的第一液侧配管130上。第一室外节流装置131可以仅仅包括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一截止阀。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和第一截止阀依次设置在第一液侧配管130上。
同理,为了更好的调节整个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冷媒的压强和温度,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第二室外节流装置231,所述第二室外节流装置231位于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之间的第二液侧配管230上。第二室外节流装置231可以仅仅包括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二截止阀161。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和第二截止阀161依次设置在第二液侧配管23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调节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工作情况,在第一气侧配管160和第二气侧配管260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三截止阀232和第四截止阀26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障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的稳定工作,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171,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171设置在第一吸气管170上;和/或,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271,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271设置在第二吸气管270上。在第一吸气管170上设置有第一气液分离器171,在第二吸气管270上设置有第二气液分离器271。当冷媒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后,液体冷媒留在气液分离器中,气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中进行压缩。如此,避免液体冷媒进入到压缩机,从而避免在压缩过程中对压缩机进行液击,有利于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和工作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各个第一室内单元所包括的换热器形式可以不同,如可以包括普通的制冷/制热内机,也可以包括带转换装置的可自由切换制冷或制热状态的内机。如此,使得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室内单元上分别实现制冷、制热等混合运行。
具体地,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160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130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162;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62上。如此,使得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中的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并联,使得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可以同时为多个房间提供热能或者冷能。
同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各个第二室内单元所包括的换热器形式可以不同,如可以包括普通的制冷/制热内机,也可以包括带转换装置的可自由切换制冷或制热状态的内机。如此,使得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室内单元上分别实现制冷、制热等混合运行。
具体地,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260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234,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230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262;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多个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234和所述第四连接管262上。
值得说明的是,所有的第一室内单元都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一室内节流装置,第一室内节流装置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的工作状态,当某一第一室内节流装置的完全关闭时,对应的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停止工作。同理,每一第二室内节流装置控制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状态,当某一第二室内节流装置的完全关闭时,对应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停止工作。如此,每一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都可以单独控制,有利于不同的房间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可以用于制备热水或者冷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水处理装置,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水换热器和水容器,所述水换热器用于对所述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160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130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162,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62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260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234,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230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262,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234和所述第四连接管262上。
水换热器可以连接于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中,也可以连接与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当水换热器的数量有多个时,部分水换热器设置于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中,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当然,水容器可以有多个,如此,可以实现一个水容器盛放热水,另一个水容器盛放冷水,使得冷水和热水可以同时供应。当需要制热水时,使水换热器内通过高温的冷媒,以使热能传递给容器中的水;当需要制冷水时,使水换热器中通过低温的冷媒,以使冷能传递给容器中的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用于为地暖供水。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水箱以及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地暖水流管,所述换热水箱内设置有地暖换热器;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160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130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162,所述地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62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260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234,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230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262,所述地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234和所述第四连接管262上。
地暖换热器既可以设置在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中,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当然,在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可以同时设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地暖水管可以埋设于地面或者墙壁当中,地暖水管与换热水箱连通,换热水箱中的水可以在地暖水管中循环,使得地暖水管中的水温与换热水箱中的水温相当。地暖换热器在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时,与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加热水箱中的冷水;地暖换热器在低压的冷媒经过时,与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对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空调器的制热效果和消除制冷时的异音。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分别设置有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具体地内容如下: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一经济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一吸气管上;所述第一经济器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节流装置之间的第一液侧配管上,所述第一经济器的第一回流管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连通。
在空调器制冷时,冷媒先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再经过第一经济器进一步冷凝换热后,气液两相态冷媒变成为纯液态冷媒,该部分纯液态冷媒流到室内,经过第一节流阀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吸热蒸发。由于进入第一节流调节阀的冷媒状态从气液两相态变成了纯液态,从而解决了气液两相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所产生的冷媒异音问题。
所述第一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一回流管包括第一回流管本体,以及分别与第一回流管本体连通的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远离第一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远离第一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中压回气口连通。
冷媒在经过取液节流阀节流降压后经过取液管再进入第一经济器吸热蒸发,蒸发后的中压饱和蒸汽经过第一回流管,以及第二连接管进入第一压缩机的中压吸气口,与第一压缩机的低压吸气口的冷媒混合后一起压缩,解决了低温环境下冷媒流量小,回气压力低,压缩比高等问题,提高了低温制热量和系统的可靠性。通过本发明的技术,在室外环境温度低温时,通过第一喷气增焓压缩机和第一经济器的系统设计,增加第一压缩机低温环境下的冷媒吸气量,进而提高低温制热量,同时降低低温环境下的压缩比,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所述第一连通管上或者第一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连通管上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当第一回流管只与气液分离器连通时,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回流管上,控制第一回流管的通断。当第一回流管通过第一连通管与第一气液分离器连通,第二连通管与第一压缩机连通时,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连通管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冷媒的可靠流动,在第二连通管上设置第二控制阀。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和第二经济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二吸气管上;所述第二经济器设置在第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节流装置之间的第二液侧配管上,所述第二经济器的第二回流管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连通。
在空调器制冷时,冷媒先经过第一室外换热器,再经过第一经济器进一步冷凝换热后,气液两相态冷媒变成为纯液态冷媒,该部分纯液态冷媒流到室内,经过第二节流阀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吸热蒸发。由于进入第二节流调节阀的冷媒状态从气液两相态变成了纯液态,从而解决了气液两相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所产生的冷媒异音问题。
所述第二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二回流管包括第二回流管本体,以及分别与第二回流管本体连通的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所述第三连通管远离第二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连通;所述第四连通管远离第二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中压回气口连通。
冷媒在经过取液节流阀节流降压后经过取液管再进入第二经济器吸热蒸发,蒸发后的中压饱和蒸汽经过第二回流管,以及第四连接管进入第二压缩机的中压吸气口,与第二压缩机的低压吸气口的冷媒混合后一起压缩,解决了低温环境下冷媒流量小,回气压力低,压缩比高等问题,提高了低温制热量和系统的可靠性。通过本发明的技术,在室外环境温度低温时,通过第二喷气增焓压缩机和第二经济器的系统设计,增加第二压缩机低温环境下的冷媒吸气量,进而提高低温制热量,同时降低低温环境下的压缩比,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所述第三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四连通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当第二回流管只与气液分离器连通时,第三控制阀设置在第二回流管上,控制第三回流管的通断。当第二回流管通过第三连通管与第二气液分离器连通,第四连通管与第二压缩机连通时,第三控制阀设置在第三连通管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冷媒的可靠流动,在第四连通管上设置第四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空调器的性能,所述第一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具有中压吸入口;所述第一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第一室外节流装置;在第一室外节流装置和第一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经济器500或闪蒸器600;和/或,
所述第二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具有中压吸入口;所述第二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第二室外节流装置;在第二室外节流装置和第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经济器500或闪蒸器600。
也即在第一液侧配管上可以设置经济器500,也可以设置闪蒸器600;在第二液侧配管上可以设置经济器500,也可以设置闪蒸器600。更为具体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中的经济器可以为第一经济器,闪蒸器可以为第一闪蒸器;第二冷媒循环系统中的经济器可以为第二经济器,闪蒸器可以为第二闪蒸器。
通过经济器500和闪蒸器600的设置,使得气态冷媒可以通过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回流到压缩机中,以增加压缩机的能力。
其中,所述经济器500内设置有第一冷媒流路540和第二冷媒流路550,第一冷媒流路540的两端分别与经济器500两端的液侧配管连通;第二冷媒流路550的一端通过取液管520与液侧配管连通,另一端通过回流管530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取液管520上设置有取液节流阀510;所述取液管520的流入端与经济器500和室外侧换热器之间的液侧配管连通,或者,所述取液管520的流入端与经济器500和室外节流装置之间的液侧配管连通;经济器500的回流管530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经济器500本身具有节流功能,所述经济器500内设置有第一冷媒流路540和第二冷媒流路550,第一冷媒流路540的两端分别与经济器500两端的液侧配管连通;第二冷媒流路550的一端通过取液管520与液侧配管连通,另一端通过回流管530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取液管520上设置有取液节流阀510。第一冷媒流体的一端与经济器500的冷媒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经济器500的冷媒出口连通。取液管520的一端与液侧配管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550连通,回流管530的一端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550连通。在回流管530上可以设置控制阀,以控制回流管530的通断。
其中,所述闪蒸器600包括:筒体610,筒体610具有闪蒸腔620;第一液相冷媒管路630,第一液相冷媒管路630固定在筒体610的第一端,并通过第一进出液口与闪蒸腔620连通;第二液相冷媒管路640,第二液相冷媒管路640固定在筒体610的与其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通过第二进出液口与闪蒸腔620连通;以及气相冷媒管路650,气相冷媒管路650固定在筒体610的第一端,并通过出气口与闪蒸腔620连通。第一液相冷媒管路630的另一端与第一室外机连通,第二液相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室外节流装置连通,气相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气相冷媒管路上可以设置控制阀,以控制气相冷媒管路650的通断。
上述的空调器,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具有不同的运行模式,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空调器针对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具有不同的控制方式。下面先总的说明空调器的运行控制逻辑,再分别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再热模式以及化霜模式下进行描述。
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获取模式控制指令;
模式控制指令可以由空调器外部发送,如遥控器、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可以为空调器通过检测后进行的判断。如,空调器检测到当前的室内环境的湿度已经大于系统预设值,或者大于用户的预设值,此时,空调器进行除湿运行。模式控制指令包括普通指令模式指令、强指令模式指令、普通制热模式指令、强制热模式指令、普通除湿模式指令、除湿再热模式指令、普通化霜模式指令、强化霜模式指令,以及无感化霜模式指令等等。
S20、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1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需求;
S30、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1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需求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
获取模式指令后,根据模式指令的需求,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状态需求。再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状态需求来控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各部件的工作状态,以使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状态符合要求。
下面分别的进行具体介绍。
制冷模式下:
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1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制冷模式指令;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当空调器确定当前获取的控制指令为制冷模式制冷时,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冷,或者控制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或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同时制冷。
具体地如何精准控制,此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所述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冷模式下的冷量需求;
获取冷量需求,需要获取用户的目标温度,当前的室内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目标温度、当前的室内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计算从当前室内温度降至目标温度所需要的冷量,或者,单位时间内所需要提供的冷量。也即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共同需要提供多少冷量,或者,单位时间内需要提供所需冷量。
根据冷量需求计算单个压缩机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频率;
根据冷量需求,当所有冷量有一台室内换热器提供时,计算压缩机所需要的工作频率(计算工作频率),也即冷量由一台压缩机供给时,压缩机需要的工作频率。
并且,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
第一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小值大于零,并且最大值为压缩机满载工作频率的75%~92%之间。通常情况下,计算工作频率大于零,主要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大值。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一预设频率范围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
当计算工作频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大值时,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一预设频率范围内。此时,单独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即可。
当计算工作频率大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大值时,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预设频率范围外,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也即,此时,单独的一个冷媒循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冷能的供给需求,此时,需要同时开启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至于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的负载分配,以第一压缩机110的工作频率和第二压缩机210的工作频率相当为例。
制热模式下:
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1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制热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当空调器确定当前获取的控制指令为制热模式制热时,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热,或者控制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或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同时制热。
具体地如何精准控制,此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所述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热模式下的热量需求;
获取热量需求,需要获取用户的目标温度,当前的室内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目标温度、当前的室内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计算从当前室内温度升至目标温度所需要的热量,或者,单位时间内所需要提供的热量。也即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共同需要提供多少热量,或者,单位时间内需要提供所需热量。
根据热量需求计算单个压缩机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频率;
根据热量需求,当所有热量有一台室内换热器提供时,计算压缩机所需要的工作频率(计算工作频率),也即热量由一台压缩机供给时,压缩机需要的工作频率。
并且,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
第二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小值大于零,并且最大值为压缩机满载工作频率的75%~92%之间。通常情况下,计算工作频率大于零,主要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大值。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二预设频率范围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
当计算工作频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大值时,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二预设频率范围内。此时,单独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即可。
当计算工作频率大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的最大值时,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二预设频率范围外,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也即,此时,单独的一个冷媒循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热能的供给需求,此时,需要同时开启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至于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的负载分配,以第一压缩机110的工作频率和第二压缩机210的工作频率相当为例。
除湿再热模式下:
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1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除湿再热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中的一个制冷另一个制热。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当空调器确定当前获取的控制指令为除湿再热模式制冷时,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冷,并且控制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热,当然,在一些实例中,也可以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热,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
具体地如何精准控制,此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所述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1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工作需求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除湿再热模式下的冷量需求;并且,根据冷量需求控制制冷室内换热器所对应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压缩机频率;
获取冷量需求,需要获取用户的目标温度,目标湿度,当前的室内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目标温度、当前的室内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计算从当前室内温度降至目标温度所需要的冷量,或者,单位时间内所需要提供的冷量。以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冷为例,根据冷量的需求计算第一压缩机110的工作频率。
获取除湿再热模式下的热量需求;并且,根据热量需求控制制热室内换热器所对应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压缩机频率。
获取热量需求,需要获取用户的目标温度,当前的室内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根据目标温度、当前的室内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计算从当前室内温度上升至目标温度所需要的热量,或者,单位时间内所需要提供的热量。以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为例,根据热量的需求计算第二压缩机210的工作频率。
化霜模式下:
在所述获取模式控制指令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S40、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工作模式;
S50、根据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工作模式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
获取模式指令后,根据模式指令的需求,获取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工作状态需求。再根据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工作状态需求来控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100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200中各部件的工作状态,以使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工作状态符合要求。
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除霜模式指令;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
除霜模式分为无感除霜,普通除霜和强制除霜,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无感除霜模式: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无感除霜;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制冷,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制热。或者,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制冷。
无感除霜模式,指的是在室外机进行除霜的过程中,保持室内的温度,或者保护室内温度的变化趋势,以使用户感觉不到在进行除霜。以对第二室外换热器240除霜为例,此时,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由吸热转换为放热,以对翅片或者冷媒管上的霜进行化除。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由制热转换为制冷,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向室内提供冷能。为了保持室内温度,需要第一换热器向室内提供热能,此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需要吸热。
如此,在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化霜的过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50由除湿转换为对室内提供热能,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由原来的提供热能转换为除湿。如此,不仅仅可以保持室内温度,还可以继续对室内进行除湿,在用户感觉不到变化的情况下,对第二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至于具体地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机210的工作频率控制,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所述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制冷,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制热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获取,或者通过局域网从其它设备获取。
计算维持当前室内环境温度所需要的冷量或者热量;
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计算维持当前的室内环境温度所需要的热量或者冷量。当室外环境温度高于室内环境温度时,室内换热器需要提供冷量(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作用之和);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室内环境温度时,室内换热器需要提供热量(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50的作用之和)。
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机210的运行频率。
具体地所述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机210的运行频率的方式有很多,下面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所需要提供的热量,第二室内换热器250所需要提供的冷量;由于无感化霜,一个室内换热器制冷时,另一室内换热器制热,以第一室内换热器150制热,第二室内换热器250制冷为例。
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150所需要提供的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110的运行频率,所需要提供的热量越多,第一压缩机110的工作频率越高,所述需要提供的热量越少,第一压缩机110的工作频率越低。根据第二室内换热器250所需要提供的冷量计算第二压缩机210的运行频率,所需要提供的冷量越多,第二压缩机210的工作频率越高,所述需要提供的冷量越少,第二压缩机210的工作频率越低。
普通除湿模式下: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普通除霜;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由制冷切换为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停止换热;或者,控制第二室外换热器240由制冷切换为制热,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停止换热。
也即需要除湿的室外换热器进行制热化霜即可,另一室外换热器无需工作。
强制除霜模式下: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强制除霜;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制热。此时,除了需要化霜的室外换热器自身制热外,另一室外换热器也进行制热,辅助化霜室外换热器进行化霜。例如,对第一室外换热器140进行化霜,此时,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制热对自身进行化霜,第二室外换热器240制热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室外换热器140的翅片和冷媒管,辅助第一室外换热器140化霜。
兼容性模式下(个性化模式),以满足不同的房间可以得到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第一个房间内为制热、第二个房间内为制冷、第三个房间内为除湿再热等等。
当然,该控制方式以具有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和/或多个室内单元为基础。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上;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上;
在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制冷、制热还是处于关闭状态。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检测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检测冷媒管的温度,还可以根据其它的第一换热器的工作状态等等。
确定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相同,则打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
确定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不同,则关闭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
如果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为制热,当前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也为制热,则开启与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如果当前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冷,则关闭与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
如果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为制冷或者关闭,当前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热,则关闭与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如果当前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冷,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一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制冷,则关闭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若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
如果当前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关闭,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一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制冷,则关闭或者打开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若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并且开启第一压缩机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
同理,如果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为制热或者关闭,当前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冷,则关闭与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如果当前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热,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一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制热,则关闭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若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
如果当前的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关闭,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一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制热,则关闭或者打开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若第二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一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并且开启第一压缩机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
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制冷、制热还是处于关闭状态。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检测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检测冷媒管的温度,还可以根据其它的第二换热器的工作状态等等。
确定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相同,则打开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确定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不同,则关闭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如果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为制热,当前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也为制热,则开启与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如果当前的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冷,则关闭与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如果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为制冷或者关闭,当前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热,则关闭与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如果当前的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冷,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二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制冷,则关闭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若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
如果当前的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关闭,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二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制冷,则关闭或者打开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若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冷),并且开启第二压缩机运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同理,如果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为制热或者关闭,当前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冷,则关闭与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如果当前的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制热,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二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制热,则关闭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若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
如果当前的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关闭,则需要根据与该第二室内换热器配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如果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制热,则关闭或者打开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若第一室内换热器为关闭,则打开第二节流装置(室内侧普通制热),并且开启第二压缩机运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运算逻辑,在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状态;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多个第一室内单元,每个第一室内单元都包括有第一换热器。第一室内单元的工作状态可以为制冷、制热,或者关闭。
确定至少有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第一室内换热器制热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制热;第一室内换热器制热时,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制热。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当前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所第一的第一节流装置进行控制(打开或关闭)。
确定没有第一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根据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工作需求确定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
当所有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均不进行工作时,则根据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的需求,开启第一压缩机并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使得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与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的需求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运算逻辑,在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状态;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多个第二室内单元,每个第二室内单元都包括有第二换热器。第二室内单元的工作状态可以为制冷、制热,或者关闭。
确定至少有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制热;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时,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制热。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当前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所第二的第二节流装置进行控制(打开或关闭)。
确定没有第二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根据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工作需求确定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
当所有的第二室内换热器均不进行工作时,则根据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的需求,开启第二压缩机并运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使得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与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的需求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9)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一室外单元,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室内节流装置;
设置在第一压缩机的排出口的第一排气管,设置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第一吸气管,以及依次连接第一排气管、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内节流装置、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液侧配管;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吸气管的第一气侧配管;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第二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外单元,所述第二室外单元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设置在第二压缩机的排出口的第二排气管,设置在压缩机的吸入口的第二吸气管,以及依次连接第二吸气管、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二室内节流装置、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液侧配管;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二排气管的第二气侧配管;
热循环装置,所述热循环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热能或者冷能送至室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室内机壳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在风道中;
所述热循环装置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壳,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设置在室外机壳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一体设置,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冷媒管设置在同一热交换器组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冷媒管段;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二冷媒管段;
第一冷媒管段和第二冷媒管段交替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所述第一换向装置设置第一排气管、第一液侧配管、第一气侧配管以及第一吸气管之间,以使第一排气管与第一液侧配管连通,第一吸气管与第一气侧配管连通;或者,第一排气管与第一气侧配管连通,第一吸气管与第一液侧配管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节流装置,所述第一室外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一液侧配管(液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室外节流装置,所述第二室外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一液侧配管(液管)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一吸气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二吸气管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设置第二排气管、第二液侧配管、第二气侧配管以及第二吸气管之间,以使第二排气管与第二液侧配管连通,第二吸气管与第二气侧配管连通;或者,第二排气管与第二气侧配管连通,第二吸气管与第二液侧配管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多个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水处理装置,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水换热器和水容器,所述水换热器用于对所述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水箱以及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地暖水流管,所述换热水箱内设置有地暖换热器;
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所述地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所述地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一经济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一吸气管上;所述第一经济器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节流装置之间的第一液侧配管上,所述第一经济器的第一回流管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和第二经济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设置在第二吸气管上;所述第二经济器设置在第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内节流装置之间的第二液侧配管上,所述第二经济器的第二回流管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一回流管包括第一回流管本体,以及分别与第一回流管本体连通的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
所述第一连通管远离第一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连通;
所述第二连通管远离第一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中压回气口连通;
和/或,
所述第二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二回流管包括第二回流管本体,以及分别与第二回流管本体连通的第三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
所述第三连通管远离第二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连通;
所述第四连通管远离第二回流管本体的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中压回气口连通。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上或者第一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和/或,所述第三连通管或者第二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和/或,所述第四连通管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具有中压吸入口;所述第一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第一室外节流装置;在第一室外节流装置和第一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一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经济器或闪蒸器;和/或,
所述第二压缩机为增焓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具有中压吸入口;所述第二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第二室外节流装置;在第二室外节流装置和第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第二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经济器或闪蒸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经济器内设置有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的两端分别与经济器两端的液侧配管连通;第二冷媒流路的一端通过取液管与液侧配管连通,另一端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取液管上设置有取液节流阀;
所述取液管的流入端与经济器和室外侧换热器之间的液侧配管连通,或者,所述取液管的流入端与经济器和室外节流装置之间的液侧配管连通;
经济器的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21.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所述第一室内单元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内单元至少包括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模式控制指令;
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
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除湿再热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中的一个制冷另一个制热。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除湿再热模式下的冷量需求;
根据冷量需求控制制冷室内换热器所对应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压缩机频率;
获取除湿再热模式下的热量需求;
根据热量需求控制制热室内换热器所对应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压缩机频率。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制冷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冷模式下的冷量需求;
根据冷量需求计算单个压缩机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频率;
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一预设频率范围;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一预设频率范围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预设频率范围步骤之后还包括: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预设频率范围外,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制冷。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制热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获取制热模式下的热量需求;
根据热量需求计算单个压缩机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频率;
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第二预设频率范围;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二预设频率范围内,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比较计算工作频率与预设频率范围步骤之后还包括:
确认计算工作频率在所述第二预设频率范围外,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
3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模式控制指令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工作模式;
根据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工作模式运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的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模式控制指令为除霜模式指令;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无感除霜;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冷,第二室外换热器制热;或者,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制冷。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冷,第二室外换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计算维持当前室内环境温度所需要的冷量或者热量;
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并控制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按照所计算的运行频率运行。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并控制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按照所计算的运行频率运行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需的冷量或者热量,计算第一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热量,第二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冷量;
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热量计算第一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根据第二室内换热器所需要提供的冷量计算第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普通除霜;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由制冷切换为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停止换热;或者,
控制第二室外换热器由制冷切换为制热,第一室外换热器停止换热。
36.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或第二室外热器制热的步骤包括:
确认当前的除霜模式为强制除霜;
控制第一室外换热器制热,第二室外换热器制热。
3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第一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从第一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第一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多个第一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上;
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从第二气侧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以及从第二液侧配管分岔出的第四连接管;第二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多个第二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上;
在所述根据模式控制指令获取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确定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相同,则打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
确定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不同,则关闭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一室内节流装置;和/或,
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确定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相同,则打开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确定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需求和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不同,则关闭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对应的第二室内节流装置。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工作状态;
确定至少有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获取第一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确定没有第一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根据当前第一室内换热器工作需求确定第一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工作状态;
确定至少有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获取第二冷媒循环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
确定没有第二室内换热器已经工作,根据当前第二室内换热器工作需求确定第二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
CN201910861756.8A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5771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1756.8A CN112577101B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EP20863438.6A EP4012276A4 (en) 2019-09-11 2020-03-13 AIR CONDITIONING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7/641,654 US20220307745A1 (en) 2019-09-11 2020-03-13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PCT/CN2020/079230 WO2021047158A1 (zh) 2019-09-11 2020-03-13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1756.8A CN112577101B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7101A true CN112577101A (zh) 2021-03-30
CN112577101B CN112577101B (zh) 2024-06-25

Family

ID=75109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1756.8A Active CN112577101B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7710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7657A (zh) * 2019-10-28 2021-05-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75271A (zh) * 2021-06-21 2021-09-10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4358A (ja) * 1990-03-22 1991-12-0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3139436A (ja) * 2001-10-31 2003-05-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3212118A (ja) * 2002-01-21 2003-07-30 Hitachi Ltd 鉄道車両用空調装置
CA2572624A1 (en) * 2005-12-29 2007-06-29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refrigerant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9115442A (ja) * 2007-10-15 2009-05-28 Orion Mach Co Ltd 温度調整装置
CN201522044U (zh) * 2009-10-21 2010-07-07 山东安赛尔环境控制有限公司 双系统空调机组
CN102425882A (zh) * 2011-10-17 2012-04-25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回收多联热泵空调热水机加地板采暖系统
CN102538327A (zh) * 2012-02-03 2012-07-04 海尔集团公司 除霜方法、采用该除霜方法的一拖二双压缩机空调系统
WO2012099141A1 (ja) * 2011-01-19 2012-07-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2561933U (zh) * 2012-04-27 2012-11-28 江苏高科应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泳池除湿热泵空调系统
CN103032996A (zh) * 2012-12-12 2013-04-10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防止压缩机频繁启停的并联压缩机选配方法
JP2013228130A (ja) * 2012-04-25 2013-11-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CN103884077A (zh) * 2014-02-14 2014-06-25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恒温除湿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64495A (zh) * 2014-02-21 2015-08-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042925A (zh) * 2015-08-05 2015-1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16038152A (ja) * 2014-08-07 2016-03-22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2017015318A (ja) * 2015-06-30 2017-01-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調和機
CN205939467U (zh) * 2016-08-19 2017-0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06131547U (zh) * 2016-10-21 2017-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客车空调
CN106627041A (zh) * 2016-12-30 2017-05-10 中原工学院 一种三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CN106705231A (zh) * 2017-01-16 2017-05-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组件、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6885361A (zh) * 2015-12-10 2017-06-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室外换热器以及包含该室外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CN107192013A (zh) * 2017-05-09 2017-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763737A (zh) * 2017-10-20 2018-03-0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7816822A (zh) * 2016-08-29 2018-03-20 南京迪曼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游泳池恒温除湿热泵空调机组
CN207350468U (zh) * 2017-04-24 2018-05-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装置
CN108072214A (zh) * 2017-10-30 2018-05-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151353A (zh) * 2018-02-05 2018-06-12 昆山开思拓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双工况热泵为冷热源的毛细管辐射系统
CN108443997A (zh) * 2018-05-08 2018-08-24 江苏戎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机双系统除湿空调器
CN109405341A (zh) * 2018-11-28 2019-03-01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蒸发器新风除湿机组
CN210832213U (zh) * 2019-09-11 2020-06-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4358A (ja) * 1990-03-22 1991-12-0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3139436A (ja) * 2001-10-31 2003-05-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3212118A (ja) * 2002-01-21 2003-07-30 Hitachi Ltd 鉄道車両用空調装置
CA2572624A1 (en) * 2005-12-29 2007-06-29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refrigerant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9115442A (ja) * 2007-10-15 2009-05-28 Orion Mach Co Ltd 温度調整装置
CN201522044U (zh) * 2009-10-21 2010-07-07 山东安赛尔环境控制有限公司 双系统空调机组
WO2012099141A1 (ja) * 2011-01-19 2012-07-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2425882A (zh) * 2011-10-17 2012-04-25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回收多联热泵空调热水机加地板采暖系统
CN102538327A (zh) * 2012-02-03 2012-07-04 海尔集团公司 除霜方法、采用该除霜方法的一拖二双压缩机空调系统
JP2013228130A (ja) * 2012-04-25 2013-11-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CN202561933U (zh) * 2012-04-27 2012-11-28 江苏高科应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泳池除湿热泵空调系统
CN103032996A (zh) * 2012-12-12 2013-04-10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防止压缩机频繁启停的并联压缩机选配方法
CN103884077A (zh) * 2014-02-14 2014-06-25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恒温除湿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64495A (zh) * 2014-02-21 2015-08-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6038152A (ja) * 2014-08-07 2016-03-22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2017015318A (ja) * 2015-06-30 2017-01-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調和機
CN105042925A (zh) * 2015-08-05 2015-1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885361A (zh) * 2015-12-10 2017-06-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室外换热器以及包含该室外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CN205939467U (zh) * 2016-08-19 2017-0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7816822A (zh) * 2016-08-29 2018-03-20 南京迪曼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游泳池恒温除湿热泵空调机组
CN206131547U (zh) * 2016-10-21 2017-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客车空调
CN106627041A (zh) * 2016-12-30 2017-05-10 中原工学院 一种三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CN106705231A (zh) * 2017-01-16 2017-05-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组件、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207350468U (zh) * 2017-04-24 2018-05-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装置
CN107192013A (zh) * 2017-05-09 2017-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763737A (zh) * 2017-10-20 2018-03-0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8072214A (zh) * 2017-10-30 2018-05-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151353A (zh) * 2018-02-05 2018-06-12 昆山开思拓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双工况热泵为冷热源的毛细管辐射系统
CN108443997A (zh) * 2018-05-08 2018-08-24 江苏戎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机双系统除湿空调器
CN109405341A (zh) * 2018-11-28 2019-03-01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蒸发器新风除湿机组
CN210832213U (zh) * 2019-09-11 2020-06-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俊峰等: "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5 December 2018 (2018-12-25) *
陆东铭等: "带有再热除湿功能的房间空调器的设计研究", 《家电科技》, 15 November 2018 (2018-11-15)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7657A (zh) * 2019-10-28 2021-05-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97657B (zh) * 2019-10-28 2024-06-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75271A (zh) * 2021-06-21 2021-09-10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7101B (zh) 202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25764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0832604U (zh) 空调器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CN110425765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013515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257710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213U (zh) 空调器
KR20080060756A (ko)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CN11271010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379U (zh) 空调系统
CN210832603U (zh) 空调器
CN11201347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97675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13474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1047158A1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13472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13473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271010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606U (zh) 空调器
CN112797657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07417B (zh) 空调系统
CN210832602U (zh) 空调器
CN210601897U (zh) 空调器
CN112797660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66890A (zh)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