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189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01897U CN210601897U CN201921518750.2U CN201921518750U CN210601897U CN 210601897 U CN210601897 U CN 210601897U CN 201921518750 U CN201921518750 U CN 201921518750U CN 210601897 U CN210601897 U CN 2106018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
- pipe
- duct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空调器,包括外侧单元和内侧单元,外侧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外侧换热器,内侧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空调器还包括:与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液侧配管,以及连接第一换热器与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内侧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高低压配管将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再热节流调节装置、第二换热器和排出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第一交叉点位于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外侧换热器之间。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天气的复杂性,人们有时需要冷量来降温,有时需要热量来取暖,有时需要在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除湿。然而,传统的空调器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提高空调器的适应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外侧单元和内侧单元,所述外侧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外侧换热器,所述内侧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外侧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内侧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排出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外侧换热器之间;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与排出管、液侧配管和高低压配管连通,以使排出管与高低压配管导通和/或与液侧配管导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低压吸入管连通或者气侧配管连通,另一端与外侧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液侧配管连通,所述联通管上设置有主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内侧单元还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进风侧、出风侧以及连通所述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第一过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风侧连通;以及,
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一过风通道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过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临近设置,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开设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侧壁上;
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设置,且与共用侧壁或者第二换热器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可以打开和封闭第二风道的第二风门,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与第二风道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风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转动连接,或者与对应第一换热器的共用侧壁转动连接,其中,共用侧壁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风道侧壁。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第二风道的B2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导通,第二风道关闭。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第一风道的B3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关闭,第二风道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具有打开第一过风通道并关闭第一风道的A2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B2工位,以使气流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或者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打开第二风道的B1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导通,第二风道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具有打开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并遮盖所述第二换热器进风侧或出风侧的A3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遮盖第一换热器进风侧或出风侧的B3工位,以减少换热器与气流的换热。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出风侧,所述出风装置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风门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和/或,
第二风门组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和/或,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风门组件,第三风门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
可选地,所述进风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风道,所述共用风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共用风道具有空气入口。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闪蒸器,所述闪蒸器设置于室外侧节流装置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高低压配管上,所述闪蒸器的冷媒入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连通,闪蒸器的另一个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设置于室外侧节流装置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高低压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冷媒入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连通;经济器的另一个冷媒入口通过取液管与高低压配管连通,经济器的另一个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通管,所述导通管与所述经济器或者闪蒸器并联设置于所述高低压配管上,所述导通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闪蒸器或者经济器与第二交叉点之间设置有第四控制阀,第二交叉点为导通管靠近室外侧节流装置的一端与高低压配管的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外侧单元和内侧单元,所述外侧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外侧换热器,所述内侧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外侧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内侧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排出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外侧换热器之间;
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高低压配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以使排出管与高低压配管导通和/或与液侧配管导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侧视图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冷媒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制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1工位,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1工位,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制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风门位于A2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2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1工位,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制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风门位于A3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3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3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的一种风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的一种风门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另一种风门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另一种风门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冷媒系统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停止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冷媒系统第二换热器制热,第一换热器停止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冷媒系统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冷媒系统原理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冷媒系统原理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冷媒系统原理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第一风门位于A1工位,第二风门位于B2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出一种风道系统,主要应用于空调器中,以增加空调器的功能,通过设置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使得不同房间或者不同区域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获取不同温度(冷气和/或热气)的空气,从而满足温度调节的需求;通过将第一进风口710、第二进风口720和出风口730的面积设置为可调,使得每个房间所需要的冷量、热量以及风量可调;通过第一风门410、第二风门420以及第一过风通道的设置,使得空调器可以高效率的实现不同需要模式。风道系统可以用于室内机,但不限于放置在室内,只需要不同出风装置700的出风口730通往不同的房间即可实现对不同房间的温度调节;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出风装置700的出风口730也可以设置在同一室内的不同位置,从而对同一房间的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温度调节。
以下将主要描述风道系统的具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风道系统包括:
外壳200,所述外壳200具有进风侧、出风侧以及连通所述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
第一风道510内设置有第一换热器310,第二风道520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320;
所述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通过第一过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0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0的进风侧连通;
第一风门410,所述第一风门410对应所述第一过风通道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过风通道。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壳200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多种,如长方体状、柱状等。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分别连通进风侧和出风侧,其中,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的相对位置可以有多种,如相隔较远,也可以相邻设置。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既可以制冷也可以制热,也即二者可以同时制热、同时制冷,或者一个制冷一个制热。本实施例中,以将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并行设置为例,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风道侧壁。连通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的第一过风通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第一过风通道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0出风侧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0的进风侧连通。当第一风门410关闭第一过风通道时,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相互独立,第一风道510内的空气与第一换热器310换热后流向出风侧,第二风道520内的空气与第二换热器320换热后流向出风侧。
当第一风门410打开第一过风通道后,第一风道510内的空气可以与第一换热器310换热后,再穿过第一过风通道流入第二风道520内,然后与第二换热器320进行换热后流向出风侧。当第一换热器310制冷,第二换热器320制热时,空气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10进行换热除湿,然后再经过第二换热器320吸热回温。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分别连通进风侧和出风侧,并在第一风道510中设置第一换热器310,在第二风道520中设置第二换热器320,同时设置连通第一换热器310出风侧和第二换热器320进风侧的第一过风通道;使得第一风门410关闭时,空气分别经过在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可以实现制冷或者制热;第一风门410打开时,空气可以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10再经过第二换热器320,当第一换热器310制冷、第二换热器320制热时,可以实现除湿再热;如此,使得风道系统既可以制冷、制热,也可以实现除湿再热,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和空间利用率,所述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临近设置,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开设在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的共用侧壁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并行设置,二者之间通过隔板隔离。第一过风通道开设在隔板上,第一风门410对应第一过风通道活动设置,以打开和关闭第一过风通道。如此,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外壳200内的空间,同时在第一过风通道打开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过风通道的长度非常短,气流可以非常顺畅在第一风道510和第二到之间流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结构的紧凑性,所述第一风门410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器320的位置设置,且与共用侧壁或者第二换热器320转动连接。第二换热器320设置在第二风道520内,临近第一过风通道设置,第二换热器320可以与共用侧壁连接。当第一风门410与第二换热器320转动连接时,第一风门410可以连接的位置有很多,如第二换热器320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以可以封堵第一过风通道为准。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风门410的利用率更高,可以将第一风门410与第二换热器320靠近第二风道520(共用侧壁)的一侧转动连接,使得第一风门410可以选择性的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第二换热器320的进风侧)中的任意一个,如此,第一风门410的转动可以实现对风道的调整。同理,当第一风门410转动设置在共用侧壁上时,第一风门410与第一过风通道的侧边转动连接,如此,可以大幅的提高第一风门410的利用率。同理,第一风门410与共用侧壁转动连接,使得第一风门410可以选择性的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第二换热器320的进风侧或出风侧)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送风的适应性,即为了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出风装置700,所述出风装置700设置于所述出风侧,所述出风装置700具有第一进风口710、第二进风口720以及出风口730,所述第一进风口710与所述第一风道510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720与所述第二风道520连通。通过将出风装置700的第一进风口710和第二进风口720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内,使得出风装置700可以同时从不同的风道内取风,使得出风口730流出空气既可以具有第一风道510内的空气,又可以具有第二风道520内的空气。
为了调节出风装置700从第一风度和第二风道520取风的量,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
第一风门410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710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一进风口710的进风面积;和/或,
第二风门420组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720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二进风口720的进风面积。
为了调节出风装置700的出风总量,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第三风门组件800,第三风门组件800对应所述出风口730设置,以调节所述出风口730的出风面积。
第一风门410组件、第二风门420组件和第三风门组件800的结构和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下面介绍几种风门组件800的形式,第一风门410组件、第二风门420组件和第三风门组件800可以选择使用。
第一种风门组件800,参见图13和14,进风口或者出风口73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方形,风门组件800可以为挡板810,挡板810可以停留在进风口或者出风口730需要的位置,来调节进风口和出风口730的有效过风面积。
第二种风门组件800,参见图15和16,进风口或者出风口730的想着为圆形或方形,以呈圆形设置为例。第二种风门组件800包括多个叶片820和驱动结构,多个叶片820可以随着驱动结构的驱动而进行围合或者扩散。当需要增大出风或者进风面积时,驱动多个叶片820同时向四周移动,以增加多个叶片820围合形成的区域,从而增加风口的通风面积;当需要减小出风或者进风面积时,驱动多个叶片820向中部移动,从而缩减多个叶片820围合形成的区域,以减小风口的通风面积。
为了提高风道系统结构的紧凑性和可靠性,所述进风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的共用风道,所述共用风道内设置有风机600,所述共用风道具有空气入口。共用风道位于进风侧,通过空气入口的设置,使得风道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空气入口进入到共用风道,再通过共用风道分别进入到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内,并在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中换热。通过将风机600设置在共用风道内,使得气流可以快速的被抽入到共用风道,并被输送至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如此,使得风机600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充分合理的利用了风道空间,使得风道系统的结构紧凑,稳定性可靠。另外,通过将风机600设置在进风侧,也便于操作者对风机600的维护、检修和更换。
在上述风道的基础上,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的工作状态,使得出风口730可以输送出不同形式的气流,下面分别简单的介绍。
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制冷时,空气分别与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换热后流向出风侧进行制冷;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制热时,空气分别与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换热后流向出风侧进行制热;第一换热器310制热(制冷),第二换热器320制冷时(制热)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风门410组件和第二风门420组件来控制混合出风中冷风和热风的比例,从而控制出风口730流出的混合空气的温度。当出风组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时,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风道的结构变化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所述第二风道520内设置有可以打开和封闭第二风道520的第二风门420,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与第二风道520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风门420和第二换热器320之间。第二风门420与靠近进风侧设置,第二风门420靠近进风侧的一侧具有第二过风通道。在第二风门420和进风侧之间可以具有共用风道侧壁,也可以为空,当二者之间具有共用风道侧壁时,第二过风通道开设在共用侧壁上,第二风门420可以打开和关闭第二过风通道;当二者之间为空时,也即二者之间没有共用侧壁时,第二过风通道可以为第二风门420所能封堵的区域,即当第二风门420沿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的共用侧壁向进风侧延伸时,此时的第二风门420为共用侧壁,以延长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如此,第二风门420可以封堵第一风道510(第一换热器310的进风侧或出风侧)、第二风道520,以及第二过风通道中的任意一个。从而使得风道的结构变化更加灵活,与第一风门410的位置相配合,满足用户的不同的需求。
其中,第二风门420的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所述第二风门420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0转动连接,或者与对应第一换热器310的共用侧壁转动连接,其中,共用侧壁为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的共用风道侧壁。其具体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如通过铰链连接,枢接等等,在此不作赘述。
根据第一风门410和第二风门420的位置,风道可以变换为多种工况所需要的形式,下面选取一些进行说明:
第一种形式,所述第一风门410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420具有打开第二风道520的B1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相互隔离。此时,第二风门420封堵第二过风通道,使得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相互隔离,如此,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内的气流互不干扰,独立运行。此工况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例如用于单独制冷和单独制热,此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的开启第一换热器310和/或第二换热器320。还可以用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启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制热。
第二种形式,所述第一风门410具有打开第一过风通道并关闭第一风道510的A2工位,所述第二风门420具有关闭所述第二风道520的B2工位,以使气流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或者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一换热器310。下面以第一换热器310靠近进风侧为例进行说明,此时,为了使空气的流动更加顺畅,使得气流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10,再经过第二换热器320。此时,可以设置第一换热器310为制热,第二换热器320为制冷,此时对空气进行再热除湿;或者,第一换热器310为制冷,第二换热器320为制热,此时对空气进行除湿再热。此种工况下,可以实现对空气的控温除湿,有利于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三种形式,所述第一风门410具有打开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并遮盖所述第二换热器320进风侧或出风侧的A3工位,所述第二风门420具有遮盖第一换热器310进风侧或出风侧的B3工位,以减少换热器与气流的换热。在此种形式下,风道中可以与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进行换热的空气非常少,如此,使得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所产生的能量尽量少的影响到室内温度。此种形式,非常的适合于强力化霜,也即此时的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均可以为制冷,而外侧换热器141为制热,如此,外侧换热器141可以快速化霜。
第四种形式,所述第一风门410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420具有遮盖第一换热器310进风侧或出风侧的B3工位,第一换热器310制冷,第二换热器320制热。此时,可以进行控温除霜,将制冷的第一换热器310进行遮挡,以尽量的减少气流与之换热的量,而打开第二换热器320,以使气流与制热的第二换热器320进行换热,如此,外侧换热器141和第二换热器320同时制热,既可以化霜,又可以保证室内的温度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当然,在此种模式下,也可以单独开启第二换热器,进行制热模式。
第五种形式,所述第一风门410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420具有封堵第二风道的B2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导通,第二风道关闭。此时,第一换热器310制冷,第二换热器320停止工作。空气经过第一风道与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后形成空气,并在风机的作用下输送至送风区域,以对区域进行降温。
下面介绍另外一种风道系统,在该风道系统中,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相互独立,该风道系统,包括:
外壳200,所述外壳200具有进风侧、出风侧以及连通所述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所述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相互独立;
所述第一风道510内设置有第一换热器310,所述第二风道520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320;
出风装置700,所述出风装置700设置于所述出风侧,所述出风装置700具有第一进风口710、第二进风口720以及出风口730,所述第一进风口710与所述第一风道510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720与所述第二风道520连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外壳200内具有两个相互独立的风道,并且每个风道内设置有可以独立控制的换热器(两个换热器的制冷和制热互不干扰)。出风装置700可以根据需要求对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中的空气进行获取。当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中的一个制热,另一个制冷时(以第一换热制冷,第二换热器320制热为例),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口710、第二进风口720和出风口730的通风面积来控制风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口710的进风量来调节从出风口730流出的冷空气的量,通过控制第二进风口720的进风量来调节从出风口730流出的热空气的量,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口710和第二进风口720的通风面积来控制从出风口730流出空气温度,如此,使得风道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
第一风门410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710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一进风口710的进风面积;和/或,第二风门420组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720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二进风口720的进风面积。所述风道系统还包括第三风门组件800,第三风门组件800对应所述出风口730设置,以调节所述出风口730的出风面积。关于第一风门410组件、第二风门420组件以及第三风门组件8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进风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的共用风道,所述共用风道内设置有风机600,所述共用风道具有空气入口。
多个出风装置700分别与风道系统的出风侧连通,使得每一出风装置700可以从第一风道510和第二风道520中取风。多个出风装置700可以在不同的房间内为不同的房间送风,也可以设置在同一房间的不同的位置,为不同区域送风。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风道系统,该风道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风道系统的第一换热器310制冷或者制热,风道系统的第二换热器320制冷或者制热。
下面介绍一种,可以实现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同时制热、同时制冷或者一个制热、一个制冷的空调器系统。
一种空调器,包括外侧单元和内侧单元,所述外侧单元包括压缩机110构和外侧换热器141,所述内侧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310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145;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110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111,与所述压缩机构110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113,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111、所述外侧换热器141、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145、所述第一换热器310的液侧配管140,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310与所述低压吸入管113的气侧配管150,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内侧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20、再热节流调节装置151和用于将所述内侧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160,所述高低压配管160将所述液侧配管140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151、所述第二换热器320和所述排出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145与所述外侧换热器141之间;也可以说位于外侧换热器141和液侧配管140与排出管111的交点之间。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160、液侧配管以及排出管连通,以使高低压配管160与排出管导通或者与液侧配管导通。
其中,内侧单元包括上面实施例中提到的风道系统。三通阀可以由两个二通阀(第一控制阀170和第二控制阀180)代替,即在高低压配管160和排出管之间设置一个二通阀(第一控制阀170设置在高低压配管上),在排出管和液侧配管之间设置一个二通阀(第二控制阀180设置在液侧配管上),如此,使得高低压配管160和排出管的导通,与排出管和液侧配管之间的导通相互独立。排出管可以只与二者中的一个导通,排出管也可以同时与二者导通。
值得说明的是,在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时,内侧单元可以为室内单元,外侧单元可以为室外单元;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为一体式空调器时,内侧单元和外侧单元仅用于指两套单元,并不限定为室内和室外,如,窗机、车载空调等等。
为了实现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更多的形式,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低压吸入管连通或者气侧配管连通,另一端与外侧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液侧配管连通,所述联通管上设置有主控制阀。
关于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分别有第一换热器单独制冷,第二换热器单独制热,以及第一换热器制冷和第二换热制热三种清洗,下面以此为基础,配合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工位可以得到不同的工作模式:
第一换热器单独制冷,第二换热器停止工作:
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依次经过三通阀或者第二控制阀、液侧配管140、室外侧换热器141,然后进入到第一换热器中进行制冷。冷媒从第一换热器流出,经过气侧配管150流入气液分离器120。此过程中,第一控制阀170关闭,第二控制阀180打开。三通阀190导通排出管与液侧配管,关闭高低压配管与液侧配管。此时可以打开第一风道,关闭第二风道,使得气流从第一换热器制冷后,流至送风区域。此时,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模式和室外化霜模式。
第二换热器单独制热,第一换热器停止工作制热模式:
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依次经过高低压配管160进入到第二换热器进行加热,从第二换热器流出后进入到液侧配管140,室外侧换热器141,以及联通管114和主控制阀131,在流入到气液分离器120后,从低压吸入管113回到压缩机。在此过程中,三通阀190关闭排出管与液侧配管,导通排出管与高低压配管160;或者打开第一控制阀170,并关闭第二控制阀180。同时打开主控制阀131,使得联通管114导通液侧配管140和低压吸入管113。此时可以打开第二风道,关闭第一风道,使得气流从第二换热器制热后,流至送风区域。此时,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制热模式。
第一换热器制冷,第二换热器制热:
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管111排出,一部分依次经过液侧配管140、室外侧换热器,然后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10中进行制冷,然后经过气侧配管150、流入到气液分离器中。另一部分依次经过高低压配管160进入到第二换热器进行制热,然后通过高低压配管流入到液侧配管中,并以此经过外侧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此过程中,第一控制阀170打开,第二控制阀180也打开。三通阀190同时导通高低压配管和排出管,导通排出管与液侧配管,主控阀关闭。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可以仅具有如下路径,依次经过液侧配管140、室外侧换热器,然后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10中进行制冷,然后经过气侧配管150、流入到气液分离器中。此时,第一控制阀170打开,第二控制阀180关闭,主控制阀131关闭,三通阀190仅导通高低压配管和排出管。
参照图17至1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如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能力),对压缩机进行补气,补气的方式有多种,下面分别以设置闪蒸器911和设置经济器921为例进行说明。
闪蒸器911设置在液侧配管140上,位于外侧换热器141和室内节流装置之间。闪蒸器911的冷媒进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两端的液侧配管140连通,另一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917与压缩机的中压回流口连通。在回流管917上可以设置第五控制阀916来控制其通断。
经济器921设置在液侧配管140上,位于外侧换热器141和室内节流装置之间。经济器921的一个冷媒进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两端的液侧配管140连通,另一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917与压缩机的中压回流口连通。经济器921的另一个冷媒入口通过取液管923与液侧配管140连通。取液可以分为上取液和下取液两种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取液管923上设置有经济节流装置922,以电子膨胀阀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可选择性的使用闪蒸器911和经济器921,还设置有与闪蒸器911或者经济器921并联的导通管915,导通管915的两端分别与液侧配管140连通,并且在导通管915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9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导通管915与经济器921和闪蒸器911的并联效果,在闪蒸器911和外侧换热器141之间,或者在经济器921和外侧换热器141之间设置有第四控制阀913。
当需要使用闪蒸器911或者经济器921时,关闭第三控制阀912,使得导通管915封堵,打开第四控制阀913和第五控制阀916冷媒经过闪蒸器911或者经济器921;当不需要使用闪蒸器911或者经济器921时,打开第三控制阀912,关闭第四控制阀913和第五控制阀916,使得冷媒从导通管915通过,而不经过经济器921和闪蒸器911。
其中,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912、第四控制阀913以及第五控制阀916可以为电磁阀。
针对上面的风道系统,本申请提出一种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送风需求,所述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模式指令;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获取模式指令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获取外部终端发送的指令,如手机、遥控器等;也可以从其它的家用电器设备获取,如电风扇、空气净化器等;也可以通过检测自身的运行参数,或者检测外部的环境参数,如室内温度进行计算获取;当然,还可以从云端获取。
模式指令可以包括制冷、制热、除湿、控温除湿,化霜以及无感化霜等等。
根据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的工作状态;根据不同的模式指令,控制压缩机110、风机600、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等工作。例如制热时,第二换热器320单独制热,制冷时,第一换热器310单独制冷;控温除湿时,第一换热器310制冷,第二换热器320制热等。
根据模式指令调整第一风门410和第二风门420的工位。不同的工作模式,第一风门410和第二风门420分别对应不同的位置,以满足不同工况和模式下对风道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风门410和第二风门420,并使得第一风门410和第二风门420的位置可调,实现不同形式的风道,从而满足不同模式下对风道的需求,如此,大幅提高风道系统的适应性,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单元和内侧单元,所述外侧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外侧换热器,所述内侧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外侧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内侧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排出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外侧换热器之间;
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与排出管、液侧配管和高低压配管连通,以使排出管与高低压配管导通和/或与液侧配管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联通管,所述联通管的一端与低压吸入管连通或者气侧配管连通,另一端与外侧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液侧配管连通,所述联通管上设置有主控制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单元还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进风侧、出风侧以及连通所述进风侧和出风侧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第一过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风侧连通;以及,
第一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一过风通道设置,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过风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临近设置,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开设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侧壁上;
所述第一风门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设置,且与共用侧壁或者第二换热器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可以打开和封闭第二风道的第二风门,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与第二风道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二风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转动连接,或者与对应第一换热器的共用侧壁转动连接,其中,共用侧壁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风道侧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第二风道的B2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导通,第二风道关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第一风道的B3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关闭,第二风道导通。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具有打开第一过风通道并关闭第一风道的A2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关闭所述第二风道的B2工位,以使气流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或者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具有封堵第一过风通道的A1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打开第二风道的B1工位,以使所述第一风道导通,第二风道导通。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具有打开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并遮盖所述第二换热器进风侧或出风侧的A3工位,所述第二风门具有遮盖第一换热器进风侧或出风侧的B3工位,以减少换热器与气流的换热。
12.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出风侧,所述出风装置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风门组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和/或,
第二风门组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和/或,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风门组件,第三风门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共用风道,所述共用风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共用风道具有空气入口。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闪蒸器,所述闪蒸器设置于室外侧节流装置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高低压配管上,所述闪蒸器的冷媒入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连通,闪蒸器的另一个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设置于室外侧节流装置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之间的高低压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冷媒入口和一个冷媒出口分别与高低压配管连通;经济器的另一个冷媒入口通过取液管与高低压配管连通,经济器的另一个冷媒出口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通管,所述导通管与所述经济器或者闪蒸器并联设置于所述高低压配管上,所述导通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或者经济器与第二交叉点之间设置有第四控制阀,第二交叉点为导通管靠近室外侧节流装置的一端与高低压配管的连接处。
19.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单元和内侧单元,所述外侧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外侧换热器,所述内侧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外侧换热器、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液侧配管,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吸入管的气侧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内侧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器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高低压配管,所述高低压配管将所述液侧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排出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外侧换热器之间;
液侧配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高低压配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以使排出管与高低压配管导通和/或与液侧配管导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18750.2U CN210601897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18750.2U CN210601897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01897U true CN210601897U (zh) | 2020-05-22 |
Family
ID=70689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18750.2U Active CN210601897U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0189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46943A1 (zh) * | 2019-09-11 | 2021-03-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道系统、空调器以及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12577102A (zh) * | 2019-09-11 | 2021-03-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19
- 2019-09-11 CN CN201921518750.2U patent/CN21060189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46943A1 (zh) * | 2019-09-11 | 2021-03-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道系统、空调器以及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12577102A (zh) * | 2019-09-11 | 2021-03-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832604U (zh) | 空调器 | |
CN213395606U (zh) | 一种空调器 | |
US11828507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05571035A (zh) | 冷藏空调 | |
CN214536909U (zh) | 空调系统 | |
KR20170042411A (ko) |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 |
CN210832213U (zh) | 空调器 | |
CN210601897U (zh) | 空调器 | |
CN210602175U (zh) | 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 |
CN115264621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110500668A (zh) | 三管制多联机的模式切换装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903076U (zh)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257710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603U (zh) | 空调器 | |
CN108443960A (zh) | 一种带新风功能的多联式空调机组 | |
CN112797675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484280A (zh) | 风道系统、空调器以及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 | |
JPH0387535A (ja)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1177141U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606U (zh) | 空调器 | |
CN211177140U (zh) | 空调器 | |
CN114877428B (zh) | 多位换向阀、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 |
CN214038734U (zh) |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 |
CN112797657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83226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