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38734U -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 Google Patents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38734U CN214038734U CN202022720180.4U CN202022720180U CN214038734U CN 214038734 U CN214038734 U CN 214038734U CN 202022720180 U CN202022720180 U CN 202022720180U CN 214038734 U CN214038734 U CN 214038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air
- air valve
- section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温湿度调节系统包括通风管路、第一换热机构、第二换热机构和送风风机,所述新风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的第二状态,所述回风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的第四状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并分别形成第一换热区域、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换热区域和第二流通通道,为新风和回风提供了不同的换热路径和流通路径,有效的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阻力过大的问题,根据五个风阀的控制实现多种模式的制冷,增加对室内制冷的控制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地铁车站中,白天正常运营时段内,公共区及设备管理用房区空调冷源均采用冷水机组;夜间非正常运营时段内,冷负荷最大的公共区无需制冷,而部分设备管理用房仍需开启空调,此时该部分房间的冷负荷并不大,采用了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车站冷水机组关闭,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使两套系统相互备用,同时也可使冷水机组长期在高效区运行。但是现有的制冷系统均是直接在风道内部沿气流方向并列设置尺寸与风道截面尺寸相近的冷媒制冷系统和冷水制冷系统,导致设备阻力增大,需要加大风机实际运行功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风道内部并列设置两套制冷系统而造成设备阻力过大需要加大风机运行功率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设置两个换热区域和两条流通通道分别为回风和新风提供换热或不换热的路径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阻力大的问题的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一种温湿度调节系统,包括:
通风管路,所述通风管路包括依次连通的进风段、第一换热段、连通段、第二换热段和送风段,所述进风段上设置有新风口和回风口,所述送风段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第一换热段内设置有相对隔离的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换热段内设置有相对隔离的第二换热区域和第二流通通道;
第一换热机构,所述第一换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内;
第二换热机构,所述第二换热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域内;
送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机构和所述送风口之间,且所述送风风机的出风方向指向所述送风口;
所述新风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的第二状态,所述回风口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的第四状态,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四风阀和第五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新风口处,所述新风口通过所述第二风阀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回风口通过所述第二风阀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连通,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内,所述第四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内,所述第五风阀设置于所述回风口处;
当所述新风口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风阀处于关闭状态;
当所述新风口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三风阀均处开启状态;
当所述回风口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五风阀均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回风口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时,所述第二风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和所述第五风阀均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四风阀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四风阀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段内,且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段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一换热区域,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段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
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段内,且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换热段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换热段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二换热区域。
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一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第二风阀位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回风口之间,且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第二风阀的边沿与所述进风段的内壁密封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机构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或所述第一换热机构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包括冷媒换热盘管。
所述送风口与室内连通,所述室内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能够检测室内干球温度、室内湿球温度、室内湿度或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送风风机、所述第一风阀、所述第二风阀、所述第三风阀、所述第四风阀、所述第五风阀、所述第一换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换热机构均电连接。
一种上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送风口与室内连通,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室外干球温度t1高于室内设定干球温度t2且室外二氧化碳浓度n1低于第一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n2时,新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回风口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处于停机状态,第二换热机构处于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室外湿球湿度t3低于室内设定湿球湿度t4且室外二氧化碳浓度 n1高于第二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n3时,新风口处于第二状态,回风口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处于停机状态,第二换热机构处于工作状态;
n3>n2。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室外湿球湿度t3高于室内设定湿球湿度t4+b且室外二氧化碳浓度n1高于第二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n3时,新风口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换热机构和第二换热机构均处于工作状态;
b为计算常数。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室外湿度低于室内实际湿度且室外空气焓值h1低于室内设定空气焓值h2时,新风口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流通通道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和第二换热机构均处于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室外干球温度t1低于室内实际干球温度t5且室外湿度高于室内实际湿度时,新风口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和第二换热机构均处于工作状态。
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四风阀,所述第四风阀设置于所述回风口处,且所述第四风阀的开度在0至100%之间自由调节。
所述第二换热机构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所述冷水换热盘管的水温范围为10℃至16℃。
经过所述第一换热机构处理后的气体焓值h1小于室内气体焓值 h2。
所述第一换热机构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设定第一负荷值;
获取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实际负荷值,当实际负荷值低于第一负荷值且室内实际干球温度t5大于室内设定干球温度t2时,新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回风口处于第三状态,第一换热机构处于工作状态,第二换热机构处于停机状态。
在设定第一负荷值之后还包括:
获取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实际负荷值,当实际负荷值低于第一负荷值、室内实际干球温度t5大于室内设定干球温度t2且室内二氧化碳实际浓度n4大于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t3时,新风口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处于第三状态,第一换热机构处于工作状态,第二换热机构处于停机状态。
所述温湿度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内,且所述第三风阀的开度由0至100%自由调节。
一种车站结构,包括上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并分别形成第一换热区域、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换热区域和第二流通通道,为新风和回风提供了不同的换热路径和流通路径,有效的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阻力过大的问题,根据五个风阀的控制实现多种模式的制冷,增加对室内制冷的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的实施例的温湿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通风管路;11、进风段;12、第一换热段;13、连通段;14、第二换热段;15、送风段;111、新风口;112、回风口;151、送风口; 121、第一换热区域;122、第一流通通道;141、第二换热区域;142、第二流通通道;2、第一换热机构;3、第二换热机构;4、送风风机; 5、第一风阀;6、第二风阀;7、第三风阀;8、第四风阀;9、第五风阀;101、第一隔板;102、第二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包括:通风管路1,所述通风管路1 包括依次连通的进风段11、第一换热段12、连通段13、第二换热段14 和送风段15,所述进风段11上设置有新风口111和回风口112,所述送风段15上设置有送风口151,所述第一换热段12内设置有相对隔离的第一换热区域121和第一流通通道122,所述第二换热段14内设置有相对隔离的第二换热区域141和第二流通通道142,室外新风能够通过新风口111进入进风段11内,室内回风能够通过回风口112进入进风段11内,并且进风段11内的气体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或第一流通通道122,也可以同时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和第一流通通道122内,其中第一换热区域121、第一流通通道122、第二换热区域141和第二流通通道142均与所述连通段13连通,也即经过第一换热区域121的气流能够进入连通段13,并根据实际需要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或者进入第二流通通道142内,同理,第一流通通道122的气流也能够进入连通段13,并根据实际需要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或者进入第二流通通道142内;
第一换热机构2,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 内,第一换热机构2能够对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内的气体进行制冷,同时第一换热机构2能够在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产生一定的气流阻力,使得在第一换热区域121和第一流通通道122同时开启的情况下,气流大部分会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22流至连通段13内,剩余部分的气流会通过第一换热区域121流至连通段13内,当第一流通通道122无法进行气体流动式,所有气流也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区域121流至连通段13内;
第二换热机构3,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1 内,第二换热机构3能够对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的气体进行制冷,同时第二换热机构3能够在第二换热区域141内产生一定的气流阻力,使得在第二换热区域141和第二流通通道142同时开启的情况下,气流大部分会通过第二流通通道142流至连通段13内,剩余部分的气流会通过第二换热区域141流至连通段13内,当第二流通通道142无法进行气体流动式,所有气流也能够通过第二换热区域141流至连通段13内;
送风风机4,所述送风风机4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和所述送风口151之间,且所述送风风机4的出风方向指向所述送风口151,送风风机4在新风口111或回风口112处产生负压,从而将室外新风或室内回风吸入至通风管路1内;
所述新风口111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连通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连通的第二状态,所述回风口112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连通的第四状态,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当所述新风口 111处于第一状态时,经过所述新风口111进入的室外新风能够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进行换热,然后流至连通段13内,当所述新风口111处于第二状态时,经过所述新风口111进入的室外新风直接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22流至连通段13内,同理,当所述回风口112 处于第三状态时,经过所述回风口112进入的室内回风能够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进行换热,然后流至连通段13内,当所述回风口112处于第四状态时,经过所述回风口112进入的室内回风直接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22流至连通段13内。
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阀5、第二风阀6、第三风阀7、第四风阀8和第五风阀9,所述第一风阀5设置于所述新风口111处,用于控制所述新风口111处于开启状态或者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新风口 111通过所述第二风阀6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连通,所述回风口112 通过所述第二风阀6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连通,当新风口111和第二风阀6均处开启状态时,经过新风口111的室外新风能够通过第二风阀6 进入至第一流通通道122内,同理,当回风口112和第二风阀6均处于开启状态时,经过回风口112的室内回风能够通过第二风阀6进入至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进行换热,所述第三风阀7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内,用于控制第一流通通道122中的气流流量(由0至最大),所述第四风阀8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内,用于控制第二流通通道142内气流流量(由0至最大),所述第五风阀9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2处,用于控制所述回风口112处于开启状态或者处于关闭状态;
当所述新风口11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5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经过新风口111的室外新风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进行换热,然后流至连通段 13内;
当所述新风口11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6和所述第三风阀7均处开启状态,此时经过新风口111的室外新风直接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22流至连通段13内;
当所述回风口112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三风阀7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风阀6和所述第五风阀9均处于开启状态,此时经过回风口112的室内回风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进行换热,然后流至连通段13内;
当所述回风口112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时,所述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风阀7和所述第五风阀9均处于开启状态,此时经过回风口112的室内回风直接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22流至连通段13内;
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四风阀8处于开启状态,由于第二换热段14距送风段15较近,送风风机4在第二换热区与和第二流通通道142处均能够产生较强的负压,此时连通段13内的气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第二流通通道142流至送风段15,其中第四风阀8处于开启状态时,第四风阀8的开度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0至 100%自由调节,第二部分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与第二换热机构3进行换热,然后流至送风段15;
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四风阀8处于关闭状态,此时连通段13内的气体只能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与第二换热机构3进行换热,然后流至送风段15。
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第一隔板101,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2内,且所述第一隔板101 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2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一换热区域 121,所述第一隔板101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2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
第二隔板102,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段14内,且所述第二隔板102 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4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二流通通道 142,所述第二隔板102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4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1。
所述第一隔板101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隔板102的第一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内,例如,所述通风管路1为圆柱体,所述第一隔板101和所述第二隔板102均经过圆柱体的轴线,且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在圆柱体的同一端面上的投影相互重合。
其中,设置一个长板将通风管路1中第一换热段12、连通段13和第二换热段14统一的分为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然后将长板与连通段13 所对应的部分去掉,此时的长板分为了两部分,其中位于第一换热段 12中的长板构成所述第一隔板101,位于第二换热段14中的长板构成所述第二隔板102。
所述第二风阀6位于所述新风口111和所述回风口112之间,且所述第二风阀6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101上,所述第二风阀6的边沿与所述进风段11的内壁密封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水换热盘管,也即此时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利用冷媒和冷水两种换热介质进行制冷;或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此时的温湿度调节机构采用两套不同的冷媒换热系统进行制冷。
所述送风口151与室内连通,所述室内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能够检测室内干球温度、室内湿球温度、室内湿度或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送风风机4、所述第一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7、所述第四风阀8、所述第五风阀9、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和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均电连接。
一种上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送风口151与室内连通,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t1高于室内设定干球温度t2 且室外二氧化碳浓度n1低于第一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n2时或者室内无新风需求时,温湿度调节系统切换至第一全回风模式,新风口111处于关闭状态,回风口112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142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2处于停机状态,第二换热机构3处于工作状态,室内回风经过回风口112进入进风段11,并直接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22流至连通段13内,然后部分室内回风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进行换热,然后流至送风段15,剩余部分室内回风直接通过第二流通通道142流至送风段15,两部分室内回风在送风段15内混合后由送风风机4通过送风口151送入室内。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室外湿球湿度t3低于室内设定湿球湿度 t4且室外二氧化碳浓度n1高于第二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n3时(如管理用房等),温湿度调节系统切换至第一新风与回风混合供冷模式,新风口111处于第二状态,回风口112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142 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2处于停机状态,第二换热机构3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111流入进风段11内,并与回风混合后通过第一流通通道122流至连通段13处,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进行换热,然后流至送风段15,另一部分直接通过第二流通通道142流至送风段15,两部分在送风段15内混合后由送风风机4通过送风口151送入室内;
n3>n2,其中n3为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最大限值,n2为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最小限值。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室外湿球湿度t3高于室内设定湿球湿度 t4+b且室外二氧化碳浓度n1高于第二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n3时(如公共区),此时温湿度调节系统切换至第二新风与回风混合供冷模式,新风口111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112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142 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换热机构2和第二换热机构3均处于工作状态,室外新风经过新风口111进入进风段11,并因为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而只能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进行换热,然后流至连通段13内,此时的第一换热机构2处于制冷模式,室内回风经过回风口112后进入进风段11,并因为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而只能经过第三风阀7和第一流通通道122进入连通段13,室内回风和经过第一换热机构2换热的室外新风在连通段13混合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进行换热,然后流至送风段15,另一部分直接通过第二流通通道142流至送风段15,两部分在送风段15内混合后由送风风机4 通过送风口151送入室内,其中经过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处理后的气体焓值h1小于室内气体焓值h2,也即利用第一换热机构2对新风制冷处理时需要将处理后的气体焓值h1小于室内气体焓值h2;
b为计算常数。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室外湿度低于室内实际湿度且室外空气焓值h1低于室内设定空气焓值h2时,此时温湿度调节系统处于全新风模式,新风口111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112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流通通道142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2和第二换热机构3均处于工作状态,室外新风经过新风口111后进入进风段11内,并进入第一换热器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换热,然后流至连通段13,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进行换热,然后流至送风段15,另一部分直接通过第二流通通道142流至送风段15,两部分在送风段15内混合后由送风风机4通过送风口151送入室内。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室外干球温度t1低于室内实际干球温度 t5且室外湿度高于室内实际湿度时(如回南天气候时),此时温湿度调节系统处于第三新风与回风混合制冷模式,新风口111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112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流通通道142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换热机构2和第二换热机构3均处于工作状态,室外新风经过新风口111 进入进风段11,并因为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而只能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内与第一换热机构2进行换热,然后流至连通段13内,此时的第一换热机构2处于除湿模式,室内回风经过回风口112后进入进风段11,并因为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而只能经过第三风阀7和第一流通通道 122进入连通段13,室内回风和经过第一换热机构2换热的室外新风在连通段13混合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二换热区域141内进行换热,然后流至送风段15,另一部分直接通过第二流通通道142流至送风段15,两部分在送风段15内混合后由送风风机4通过送风口151送入室内。
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四风阀8,所述第四风阀8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2处,且所述第四风阀8的开度在0至100%之间自由调节,利用第四风阀8的开度调节控制进入第一换热区域121的气体流量,从而实现控制送风段15内温湿度的目的,最终保证室内的温湿度达到要求。
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所述冷水换热盘管的水温范围为10℃至16℃,实际温度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设定第一负荷值;
获取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实际负荷值,当实际负荷值低于第一负荷值且室内实际干球温度t5大于室内设定干球温度t2时(如夜间运行仅有设备负荷),此时温湿度调节系统处于第二全回风模式,当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时,因负荷过低易出现频繁启停、效率低且温湿度波动较大的问题而无法正常使用,新风口111处于关闭状态,回风口112处于第三状态,第一换热机构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换热机构3 处于停机状态,此时回风经过回风口112、进风段11、第一换热区域121、连通段13、第二流通通道142、送风段15后由送风口151送至室内。
在设定第一负荷值之后还包括:
获取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实际负荷值,当实际负荷值低于第一负荷值、室内实际干球温度t5大于室内设定干球温度t2且室内二氧化碳实际浓度n4大于室内设定二氧化碳浓度t3时(如温湿度控制系统所处车站等处于运营初期而存在人流量较少的问题,此时的系统负荷低),此时温湿度调节系统处于第四新风与回风混合制冷模式,当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时,因负荷过低易出现频繁启停、效率低且温湿度波动较大的问题而无法正常使用,新风口111处于第一状态,回风口112处于第三状态,第一换热机构2处于工作状态,第二换热机构3处于停机状态。
同时为了在第四新风与回风混合制冷模式中保证控制精度,所述温湿度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三风阀7,所述第三风阀7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内,且所述第三风阀7的开度由0至100%自由调节,利用第一流通通道122将部分室内回风引入至连通段13内,与经过第一换热区域 121内室内回风在连通段13混合后在经过第二流通通道142送至送风段 15,使得温湿度调节系统无需加热也能够保证室内温湿度的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风管路(1),所述通风管路(1)包括依次连通的进风段(11)、第一换热段(12)、连通段(13)、第二换热段(14)和送风段(15),所述进风段(11)上设置有新风口(111)和回风口(112),所述送风段(15)上设置有送风口(151),所述第一换热段(12)内设置有相对隔离的第一换热区域(121)和第一流通通道(122),所述第二换热段(14)内设置有相对隔离的第二换热区域(141)和第二流通通道(142);
第一换热机构(2),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内;
第二换热机构(3),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1)内;
送风风机(4),所述送风风机(4)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和所述送风口(151)之间,且所述送风风机(4)的出风方向指向所述送风口(151);
所述新风口(111)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连通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连通的第二状态,所述回风口(112)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连通的第四状态,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具有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阀(5)、第二风阀(6)、第三风阀(7)、第四风阀(8)和第五风阀(9),所述第一风阀(5)设置于所述新风口(111)处,所述新风口(111)通过所述第二风阀(6)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连通,所述回风口(112)通过所述第二风阀(6)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连通,所述第三风阀(7)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内,所述第四风阀(8)设置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内,所述第五风阀(9)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2)处;
当所述新风口(11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5)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
当所述新风口(11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6)和所述第三风阀(7)均处开启状态;
当所述回风口(112)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三风阀(7)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风阀(6)和所述第五风阀(9)均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回风口(112)处于所述第四状态时,所述第二风阀(6)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三风阀(7)和所述第五风阀(9)均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四风阀(8)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四风阀(8)处于关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调节系统还包括:
第一隔板(101),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段(12)内,且所述第一隔板(101)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2)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21),所述第一隔板(101)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2)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一流通通道(122);
第二隔板(102),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段(14)内,且所述第二隔板(102)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4)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二流通通道(142),所述第二隔板(102)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换热段(14)对应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101)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隔板(102)的第一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阀(6)位于所述新风口(111)和所述回风口(112)之间,且所述第二风阀(6)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101)上,所述第二风阀(6)的边沿与所述进风段(11)的内壁密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水换热盘管;或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包括冷媒换热盘管,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包括冷媒换热盘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151)与室内连通,所述室内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能够检测室内干球温度、室内湿球温度、室内湿度或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送风风机(4)、所述第一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7)、所述第四风阀(8)、所述第五风阀(9)、所述第一换热机构(2)和所述第二换热机构(3)均电连接。
8.一种车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湿度调节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20180.4U CN214038734U (zh) | 2020-11-20 | 2020-11-20 |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20180.4U CN214038734U (zh) | 2020-11-20 | 2020-11-20 |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38734U true CN214038734U (zh) | 2021-08-24 |
Family
ID=77361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2018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4038734U (zh) | 2020-11-20 | 2020-11-20 |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387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61487A (zh) * | 2020-11-20 | 2021-02-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温湿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站结构 |
-
2020
- 2020-11-20 CN CN202022720180.4U patent/CN214038734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61487A (zh) * | 2020-11-20 | 2021-02-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温湿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站结构 |
CN112361487B (zh) * | 2020-11-20 | 2024-06-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温湿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站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134509A1 (zh) | 室外机、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KR101766045B1 (ko) |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 |
CN212691936U (zh) | 一种冷风式机房专用空调系统 | |
CN112815421B (zh) | 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823022U (zh) | 一种数据中心全新风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系统 | |
CN113310142A (zh) | 一种特种舱室环境控制系统 | |
CN106871395B (zh) | 一种双板双冷源热回收新风机组 | |
WO2020244207A1 (zh) | 空调系统 | |
CN214038734U (zh) | 温湿度调节系统、车站结构 | |
CN104515207A (zh) | 多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0601897U (zh) | 空调器 | |
CN216346649U (zh) | 新风设备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112361487B (zh) | 温湿度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站结构 | |
CN216522072U (zh) | 空调系统以及空调器 | |
KR101844581B1 (ko) | 열원 일체형 시스템 공기조화장치 | |
CN201944959U (zh) | 双系统空调装置 | |
CN210630102U (zh) | 一种数据中心用水冷加除湿一体机 | |
CN104329825A (zh) | 三管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361484A (zh) | 双冷源多流道温湿度调节系统及制冷设备 | |
CN110925889A (zh) | 一种多回程洁净新风处理系统 | |
CN105605818A (zh) | 一种双工况空调 | |
CN205332583U (zh) | 一种双工况空调 | |
CN212029714U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屋 | |
CN211600903U (zh) | 一种新风空调结构 | |
CN214701042U (zh) | 一种新型的新风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62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