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0785U - 一种高效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0785U
CN219510785U CN202223342675.3U CN202223342675U CN219510785U CN 219510785 U CN219510785 U CN 219510785U CN 202223342675 U CN202223342675 U CN 202223342675U CN 219510785 U CN219510785 U CN 2195107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gnition
air cavity
fire
hol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4267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凯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4267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07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07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07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具有沿径向方向由内往外布置的内环气腔、内空气腔、中环气腔、顶部开口的外空气腔和外环气腔,在所述燃烧器本体顶部设有连通所述内空气腔的空气出口和连通所述内环气腔的内火孔组;点火孔组,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上并位于所述空气出口下方,所述内空气腔通过所述点火孔组连通所述内环气腔和/或所述中环气腔;以及点火感应针,设置于所述内空气腔内并位于所述空气出口下方,所述点火孔组的出气方向朝向所述点火感应针。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燃烧器,火力分布均匀,各环火均能燃烧更充分,还能够实现小火和中火的点燃功能以及小火和中火的火焰感应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烧器的常布设在三个火盖或两个火盖上,若布设在三个火盖上,则燃烧器结构相对复杂且尺寸较大;若布设在两个火盖上,则会有某个火盖上需要布设两环火。当内火盖布设两环火,则其内环火通常因为没有单独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而燃烧得不好。
燃气灶的点火感应针通常置于内火盖的外侧,既能点火,在小火时也能感应到火焰,但外露的点火针通常使得燃烧器不易清洁,若烹饪时的食物或溢液覆盖其上,影响点火和感应,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效燃烧器,火力分布均匀,各环火均能燃烧更充分,还能够实现小火和中火的点燃功能以及小火和中火的火焰感应功能。
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效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具有沿径向方向由内往外布置的内环气腔、内空气腔、中环气腔、顶部开口的外空气腔和外环气腔,在所述燃烧器本体顶部设有连通所述内空气腔的空气出口和连通所述内环气腔的内火孔组;点火孔组,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上并位于所述空气出口下方,所述内空气腔通过所述点火孔组连通所述内环气腔和/或所述中环气腔;以及点火感应针,设置于所述内空气腔内并位于所述空气出口下方,所述点火孔组的出气方向朝向所述点火感应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点火孔组包括内环点火孔和/或中环点火孔,所述内环点火孔设置于所述内环气腔的内环壁,所述内环气腔通过所述内环点火孔连通所述内空气腔;所述中环点火孔设置于所述内环气腔的外环壁,所述中环气腔通过所述中环点火孔连通所述内空气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点火孔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全部所述内环点火孔沿所述内环气腔的内环壁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中环点火孔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全部所述中环点火孔沿所述内环气腔的外环壁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空气腔的顶部敞开以形成上通气口,所述上通气口构成所述空气出口;或者在所述燃烧器本体的顶部中心位置处设有连通所述内空气腔的空气孔组,所述空气孔组构成所述空气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孔组包括至少一圈子空气孔组,所述子空气孔组由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二次空气孔构成;所述内火孔组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内环直火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空气孔的水平截面积大于所述内环直火孔的水平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空气腔的底部敞开以形成供二次空气通过的下通气口,所述下通气口连通所述内空气腔;所述燃烧器本体还具有横向布置的二次空气通道,所述外空气腔通过所述二次空气通道连通所述内空气腔或所述燃烧器本体外侧的外界大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空气腔包括下放置腔和具有所述空气出口且连通所述点火孔组的上空气腔,在所述上空气腔的底部设有供所述点火感应针穿过的安装孔,所述放置腔与所述上空气腔通过所述安装孔相连通;所述点火感应针设置于所述下放置腔内,且其上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后延伸至所述上空气腔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器本体具有横向布置的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径向外端贯穿所述燃烧器本体的外侧壁,径向内端分别连通所述外空气腔和所述上空气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燃烧器本体的顶部或所述中环气腔的外环壁设有中火孔组,所述中火孔组位于所述空气组外围并连通所述中环气腔;在所述燃烧器本体的顶部或外侧壁设有外火孔组,所述外火孔组位于所述外空气腔外围并连通所述外环气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火孔组设置于所述中环气腔的外环壁,在所述燃烧器本体顶部设有连通所述中环气腔的内传火结构,所述内传火结构的径向内端与所述空气出口相靠近或连通,所述内传火结构的径向外端与所述中火孔组相靠近或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火燃烧器,燃烧器本体设有沿径向方向由内往外布置的内环气腔、内空气腔、中环气腔、顶部开口的外空气腔和外环气腔,通过内空气腔为内环火和中环火内侧提供二次空气,通过外空气腔为中环火外侧提供二次空气,火力分布均匀,各环火燃烧更充分,换热效率更高;
2.通过将点火感应针设置于内空气腔内并位于空气出口下方,并且在燃烧器本体上设有位于空气出口下方的点火孔组,内空气腔通过点火孔组连通内环气腔和/或外环气腔,不仅能够实现小火和中火的点燃功能,而且还可以实现小火和中火的火焰感应功能;
3.空气出口由空气孔组构成,而空气孔组由间隔布置的多个二次空气孔构成,使得点火感应针置于内空气腔内并位于空气孔组下方,一来实现了将点火感应针隐藏在燃烧器本体内,使燃烧器外观更简洁,二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烹饪时的食物掉在内空气腔内和点火感应针上,有效保证点火和感应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高效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高效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燃烧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另一燃烧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又一燃烧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另一高效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高效燃烧器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高效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高效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燃烧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燃烧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中:图中:1-燃烧器本体,11-内空气腔,1101-二次空气孔,1102-上通气口,1103-下通气口,111-下放置腔,112-上空气腔,1121-安装孔,12-内环气腔,121-内环直火孔,13-中环气腔,131-中环火孔,14-外空气腔,15-外环气腔,151-外环火孔,16-二次空气通道,171-内传火槽,172-外传火槽;21-内环点火孔,22-中环点火孔;3-点火感应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实施例1
参考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1、点火孔组(图中未示出)和点火感应针3。燃烧器本体1由炉头和火盖组成,炉头可以是一体浇铸成型,也可以包括分体式的炉头本体和分气盘;火盖可以是一体铸造的,也可以包括分体式的内火盖和外火盖。燃烧器本体1具有五个腔体,五个腔体包括沿径向方向由内往外布置的内环气腔12、内空气腔11、中环气腔13、顶部开口的外空气腔14和外环气腔15。
在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中心位置处设有连通内环气腔12的内火孔组(图中未示出),燃气在内火孔组燃烧形成内环火(即小火)。在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或中环气腔13的外环壁设有中火孔组,中火孔组位于空气出口外围并连通中环气腔13,本实施例以中火孔组设置于中环气腔13的外环壁为例,燃气在中火孔组燃烧形成中环火(即中火)。在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或外侧壁设有连通外环气腔15的外火孔组,本实施例以中火孔组设置于燃烧器本体1外侧壁为例,燃气在外火孔组燃烧形成外环火(即大火)。可见,燃烧器布设有三环火,火力分布均匀,燃烧热效率高。
在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设有连通内空气腔11的空气出口(图中未示出),空气出口位于中火孔组与内火孔组之间,二次空气依次从内空气腔11和空气出口向上流出时,供给内环火径向外侧和中环火径向内侧,使得小火和中火的燃烧更充分。外空气腔14的顶部开口设置于中火孔组与外火孔组之间,二次空气从外空气腔14的顶部开口向上流出时,供给中环火径向外侧和外环火径向内侧,使得中火和大火的燃烧更充分。
在燃烧器本体1上设有位于空气出口下方的点火孔组,内空气腔11通过点火孔组连通内环气腔12和/或中环气腔13,本实施例以内空气腔11通过点火孔组连通内环气腔12为例。点火感应针3设置于内空气腔11内并位于空气出口下方,点火孔组的出气方向朝向点火感应针3。当燃烧器点火时,点火感应针3能够将从点火孔组喷出的内环燃气点燃,由于空气出口置于内火孔组与中火孔组之间,点火火焰从空气出口向上传输,快速点燃从内火孔组喷出的内环燃气以及从中火孔组喷出的中环燃气,从而实现了小火和中火的点燃功能。燃烧器在燃烧过程中,点火感应针3能够通过其上方的空气出口来感应小火火焰和中火烟火,从而实现小火和中火的火焰感应功能。可见,本实施例的空气出口,既是燃烧器燃烧时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又是燃烧器点火时的传火通道,还是燃烧器工作时的火焰感应通道。
参考图1-3,在本实施例中,在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设有位于内火孔组外围且连通内空气腔11的空气孔组(图中未示出),空气孔组构成空气出口。可选地,空气孔组包括至少一圈子空气孔组,本实施例子空气孔组的数量为三圈,每圈子空气孔组由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二次空气孔1101构成,二次空气孔1101作为燃烧时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由此,通过将点火感应针3置于内空气腔内并位于空气孔组下方,一来实现了将点火感应针3隐藏在燃烧器本体1内,使燃烧器外观更简洁,二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烹饪时的食物掉在内空气腔内11和点火感应针3上,有效保证点火和感应更可靠。
内空气腔11和外空气腔14的二次空气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任一种:
第一种,参考图3,内空气腔11的底部敞开以形成下通气口1103,内空气腔11通过下通气口1103连通燃烧器底部的大气,此时,燃烧器底部的二次空气通过下通气口1103流入内空气腔11,再从空气孔组向上喷出,为内环火提高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燃烧器本体1还具有横向布置的多个二次空气通道16,每个二次空气通道16分别贯穿外环气腔15和燃烧器本体1外侧壁,外空气腔14通过二次空气通道16连通燃烧器本体1外侧的外界大气。可见,内空气腔11和外空气腔14的二次空气来源于不同位置,保证两者的二次空气补给互不干扰。
第二种,参考图4,与第一种的不同点在于,外空气腔14的二次空气来源不同。燃烧器本体1还具有横向布置的多个二次空气通道16,每个二次空气通道16分别贯穿内环气腔12和中环气腔13,外空气腔14通过二次空气通道16连通内空气腔11,这样,使得外空气腔14依次通过二次空气通道16、内空气腔11和下通气口111来连通燃烧器底部的大气。可见,内空气腔11和外空气腔14的二次空气来源于同一位置,即来源于燃烧器底部的大气。
第三种,参考图5,与第一种的不同点在于,内空气腔11的二次空气来源不同。在第三种情形中,内空气腔11包括下放置腔111和具有空气出口且连通点火孔组的上空气腔112,上空气腔112的底部封闭,为了便于点火感应针3装配,在上空气腔112的底部设有供点火感应针3穿过的安装孔1121,放置腔111与上空气腔112通过安装孔1121相连通。点火感应针3设置于下放置腔111内,且其上端穿过安装孔1121后延伸至上空气腔112内。可选地,安装孔1121的孔壁与点火感应针3密封连接,以保证安装孔1121的孔壁与点火感应针3配合处的气密性,一来使得燃烧器底部的大气无法依次通过下放置腔111和配合处流入上空气腔112,二来使得流入上空气腔112的溢液无法通过配合处向下流进燃气灶底壳内,三来阻止燃烧热量通过内空气腔11辐射至燃气灶底壳内,降低燃气灶底壳内部温升。
由于燃烧器底部的大气无法通过配合处流入上空气腔112内,为实现对上空气腔112提供二次空气,燃烧器本体1还具有横向布置的多个二次空气通道16,每个二次空气通道16分别贯穿燃烧器本体1外侧壁、外环气腔15和中环气腔13,并且每个二次空气通道16分别连通外空气腔14和上空气腔112,从而使得上空气腔112和外空气腔14均通过二次空气通道16连通燃烧器本体1外侧的外界大气。可见,上空气腔112和外空气腔14的二次空气来源于同一位置,即来源于燃烧器本体1外侧的外界大气。此外,二次空气通道16可以作为发生溢液时的排液通道,便于将流入外空气腔14和/或内空气腔11的上空气腔112内的溢液排出燃烧器外。
参考图1-3,内火孔组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内环直火孔121,每个内环直火孔121连通内环气腔12,燃气从内环直火孔121向上喷出并点燃后形成直喷火或内聚火,使小火火力在锅底分布均匀无死角,烹饪体验好,且换热效率高。在本实施例中,二次空气孔1101的直径大于内环火孔121的直径,即二次空气孔1101的水平截面积大于内环直火孔121的水平截面积,以确保具有较大的二次空气单位通气面积,使内环火和中环火均能充分燃烧。
中火孔组包括周向间隔均布的多个中环火孔131,每个中环火孔131连通中环气腔13,本实施例将全部中环火孔131周向间隔设置于中环气腔13的外腔壁,以使中环气腔13通过中环火孔131连通外空气腔14。
外火孔组包括周向间隔均布的多个外环火孔151,每个外环火孔151连通外环气腔15,本实施例将全部外环火孔151周向间隔设置于外环气腔1的外腔壁(即燃烧器本体1外侧壁)上。当然,也可以将全部外环火孔151周向间隔设置于燃烧器本体1顶部径向外侧并位于外空气腔14外围,以使内环火更靠近外空气腔14的顶部开口布置。
参考图2,在燃烧器本体1顶部外侧设有连通外环气腔15的外传火结构(图中未示出),外传火结构可以是沿径向方向布置且连通外环气腔15的外传火槽172,外传火槽172的径向内端靠近或连通外空气腔14的顶部开口,径向外端贯穿燃烧器本体1外腔壁上端并与外火孔组相靠近或连通。当然,也可以将外传火结构设计为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外传火孔,每个外传火孔连通外环气腔15。
参考图1,点火孔组包括内环点火孔21,内环气腔12通过内环点火孔21连通内空气腔11,这样,点火感应针3能够点燃从内环点火孔21喷出的燃气,随后快速引燃或点燃小火以及中火。
为了增大单位点火燃气量和点火火焰范围,使点火和感应更可靠,本实施例将内环点火孔21的数量设置为六个,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十个,其中三个或五个内环点火孔21周向间隔设置于内空气腔11的内环壁上端并靠近空气出口布置,以形成上侧点火孔;另外三个或五个内环点火孔21周向间隔设置于内空气腔11的外环壁上端并较靠近空气出口布置,以形成位于上侧点火孔正下方的下侧点火孔。由此,通过上侧点火孔和下侧点火孔配合,形成上下两个梯段的点火燃气,而下侧点火孔可以起到稳焰孔作用,提高点火可靠性和点火成功率。
实施例2
参考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燃烧器本体还具有内传火结构。中火孔组设置于中环气腔13的外环壁,在燃烧器本体1顶部设有连通中环气腔13的内传火结构(图中未示出),内传火结构的径向内端与空气出口相靠近或连通,内传火结构的径向外端与中火孔组相靠近或连通。由此,使得隐藏在内空气腔11内的点火感应针3点火成功后,点火火焰从空气孔组向上传输时,快速点燃小火的同时,通过内传火结构快速点燃中火。
可选地,内传火结构包括沿径向方向布置且连通中环气腔13的内传火槽171,内传火槽171的径向内端靠近或连通空气孔组,径向外端贯穿中环气腔13的外腔壁上端并与中火孔组相靠近或连通。当然,也可以将内传火结构设计为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内传火孔。
实施例3
参考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中火孔组的设置位置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中火孔组设置于燃烧器本体1顶部并位于空气孔组外围,中火孔组包括两圈或三圈子中火孔组,每圈子中火孔组包括沿周向方向间隔均布的中环火孔131,每个中环火孔131连通中环气腔13。由此,使内环火更靠近空气孔组布置,一来保证从空气孔组向上喷出的二次空气更好的供给中火内侧,以使中火内侧燃烧更充分;二来使点火火焰从空气孔组向上传输时,更加快速点燃中火。
实施例4
参考图8-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空气出口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内空气腔11的顶部敞开以形成上通气口1102,即在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中心位置处开设有上通气口1102,上通气口1102构成空气出口,以使点火感应针3不隐藏,这样,不仅利于增大内环火和中环火的二次空气单位供给面积,而且无需拆下火盖,更加方便点火感应针3维修。
实施例5
参考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4中任一项的不同点在于,点火孔组的结构和连通方式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内空气腔11通过点火孔组连通中环气腔13。可见,通过将点火孔组外端连通中环气腔13,实现利用部分中环燃气作为点火燃气,相比于点火孔组连通内环气腔12,本实施例的点火燃气量更大,利于进一步提高点火成功率。
点火孔组包括中环点火孔22,中环气腔13通过中环点火孔22连通内空气腔11,这样,点火感应针3能够点燃从中环点火孔22喷出的燃气,随后快速引燃或点燃小火和中火。
可选地,中环点火孔22的数量设置为六个,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十个,其中三个或五个中环点火孔22周向间隔设置于内空气腔11的外环壁上端并靠近空气出口布置,以形成上侧点火孔;另外三个或五个中环点火孔22周向间隔设置于内空气腔11的外环壁上端并较靠近空气出口布置,以形成位于上侧点火孔正下方的下侧点火孔。通过上侧点火孔和下侧点火孔配合,形成上下两个梯段的点火燃气,而下侧点火孔可以起到稳焰孔作用,使点火可靠性和成功率更高。
实施例6
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5中任一项的不同点在于,点火孔组的结构和连通方式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内空气腔11通过点火孔组分别连通内环气腔12和中环气腔13。可见,通过将点火孔组分别连通内环气腔12和中环气腔13,实现利用部分内环燃气和部分中环燃气作为点火燃气,相比于点火孔组只连通内环气腔12或中环气腔13,本实施例的点火燃气量更大,利于进一步提高点火成功率和点火可靠性。
点火孔组包括内环点火孔21,内环点火孔21的数量设置为三个或五个,全部中环点火孔22周向间隔设置于内空气腔11的内腔壁上端并沿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每个内环点火孔21靠近空气出口布置,内环气腔12通过内环点火孔21连通内空气腔11。点火孔组还包括中环点火孔22,中环点火孔22的数量设置为三个或五个,全部中环点火孔22设置于内空气腔11的外腔壁上端并沿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每个中环点火孔22靠近空气出口布置,中环气腔13通过中环点火孔22连通内空气腔11。
可选地,可以将内环点火孔21设置于中环点火孔22的上方或下方,以形成上下两侧点火孔,从而形成上下两个梯段的点火燃气,而下侧点火孔可以起到稳焰孔作用,使点火可靠性和成功率更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器本体(1),具有沿径向方向由内往外布置的内环气腔(12)、内空气腔(11)、中环气腔(13)、顶部开口的外空气腔(14)和外环气腔(15),在所述燃烧器本体(1)顶部设有连通所述内空气腔(11)的空气出口和连通所述内环气腔(12)的内火孔组;
点火孔组,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1)上并位于所述空气出口下方,所述内空气腔(11)通过所述点火孔组连通所述内环气腔(12)和/或所述中环气腔(13);以及
点火感应针(3),设置于所述内空气腔(11)内并位于所述空气出口下方,所述点火孔组的出气方向朝向所述点火感应针(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孔组包括内环点火孔(21)和/或中环点火孔(22),所述内环点火孔(21)设置于所述内环气腔(12)的内环壁,所述内环气腔(12)通过所述内环点火孔(21)连通所述内空气腔(11);所述中环点火孔(22)设置于所述内环气腔(12)的外环壁,所述中环气腔(13)通过所述中环点火孔(22)连通所述内空气腔(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点火孔(21)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全部所述内环点火孔(21)沿所述内环气腔(12)的内环壁周向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中环点火孔(22)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全部所述中环点火孔(22)沿所述内环气腔(12)的外环壁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空气腔(11)的顶部敞开以形成上通气口(1102),所述上通气口(1102)构成所述空气出口;或者在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中心位置处设有连通所述内空气腔(11)的空气孔组,所述空气孔组构成所述空气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孔组包括至少一圈子空气孔组,所述子空气孔组由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二次空气孔(1101)构成;所述内火孔组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内环直火孔(1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孔(1101)的水平截面积大于所述内环直火孔(121)的水平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空气腔(11)的底部敞开以形成供二次空气通过的下通气口(1103),所述下通气口(1103)连通所述内空气腔(11);
所述燃烧器本体(1)还具有横向布置的二次空气通道(16),所述外空气腔(14)通过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6)连通所述内空气腔(11)或所述燃烧器本体(1)外侧的外界大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空气腔(11)包括下放置腔(111)和具有所述空气出口且连通所述点火孔组的上空气腔(112),在所述上空气腔(112)的底部设有供所述点火感应针(3)穿过的安装孔(1121),所述放置腔(111)与所述上空气腔(112)通过所述安装孔(1121)相连通;
所述点火感应针(3)设置于所述下放置腔(111)内,且其上端穿过所述安装孔(1121)后延伸至所述上空气腔(112)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本体(1)具有横向布置的二次空气通道(16),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6)的径向外端贯穿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外侧壁,径向内端分别连通所述外空气腔(14)和所述上空气腔(1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或所述中环气腔(13)的外环壁设有中火孔组,所述中火孔组位于所述空气出口外围并连通所述中环气腔(13);在所述燃烧器本体(1)的顶部或外侧壁设有外火孔组,所述外火孔组位于所述外空气腔(14)外围并连通所述外环气腔(1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高效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火孔组设置于所述中环气腔(13)的外环壁,在所述燃烧器本体(1)顶部设有连通所述中环气腔(13)的内传火结构,所述内传火结构的径向内端与所述空气出口相靠近或连通,所述内传火结构的径向外端与所述中火孔组相靠近或连通。
CN202223342675.3U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高效燃烧器 Active CN2195107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2675.3U CN219510785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高效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2675.3U CN219510785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高效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0785U true CN219510785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30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42675.3U Active CN219510785U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高效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07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8177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01184595Y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0398914U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
CN109185883B (zh) 内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510785U (zh) 一种高效燃烧器
CN110566960B (zh) 灶具燃烧器
CN116481026A (zh) 一种高效燃烧器
CN219318423U (zh) 一种三环火燃烧器
CN108006642B (zh) 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CN219389731U (zh) 一种内火盖及其三环燃烧器
CN112128749A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6182158A (zh) 一种三环火燃烧器
CN210861097U (zh)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9674219U (zh) 一种内火盖及其燃烧器
CN218295719U (zh) 具有三环火的燃烧器
CN218295726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CN219389729U (zh) 一种易清洁燃烧器
CN213713057U (zh) 一种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1720822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9571921U (zh) 分火器及燃烧器
CN212961571U (zh) 一种外火盖及燃烧器
CN220186813U (zh) 三环火分火器及三环火燃烧器
CN22001744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2987215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16518371A (zh) 一种内火盖及其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