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6171U - 可折叠的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的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6171U
CN219506171U CN202221318351.3U CN202221318351U CN219506171U CN 219506171 U CN219506171 U CN 219506171U CN 202221318351 U CN202221318351 U CN 202221318351U CN 219506171 U CN219506171 U CN 2195061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ooter
fixing
limiting shaft
main body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183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想
任彪
秦臻
李晓云
黎伟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ishengfu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shengfu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shengfu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shengfu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183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61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包括:后车身、固定于所述后车身的折叠组件、与所述折叠组件固定的前车身;所述折叠组件包括:与所述后车身固定的连接座、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前车身相固定的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座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的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并与所述支撑件相卡接的脚踏开关、与所述脚踏开关相固定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第一限位轴、与所述脚踏开关相连接并维持所述第一限位轴处于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状态的复位扭簧,以便于触发折叠动作。

Description

可折叠的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作为一种运动型产品越来越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欢,因此对于滑板车的使用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在出行时,人们对滑板车的首要需求是希望可以以最大尺寸的限度地折叠缩小以便于携带并且实现方式方便快捷。现有可折叠的滑板车在折叠时需要靠手或者借助工具掰动开关来实现折叠,操作繁琐。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以便于触发折叠动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以便于触发折叠动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包括:后车身、固定于所述后车身的折叠组件、与所述折叠组件固定的前车身;所述折叠组件包括:与所述后车身固定的连接座、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前车身相固定的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座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的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并与所述支撑件相卡接的脚踏开关、与所述脚踏开关相固定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第一限位轴、与所述脚踏开关相连接并维持所述第一限位轴处于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状态的复位扭簧,踩踏所述脚踏开关以带动所述第一限位轴沿远离所述支撑件方向运动,与所述支撑件固定的前车身绕所述转动轴转动以折叠所述滑板车,所述脚踏开关与所述支撑件相卡接,以维持所述滑板车的折叠状态。
更优地,所述连接座包括:与所述后车身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第一限位轴伸入所述导向槽内,当所述脚踏开关带动所述第一限位轴运动时,所述第一限位轴沿所述导向槽向远离所述支撑件的方向运动。
更优地,所述折叠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的第二限位轴,沿第一视角观察,所述第一限位轴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沿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二限位轴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沿顺时针转动。
更优地,所述连接座还包括:设置于后车身背离所述固定件一端并与所述固定件螺栓连接的固定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件外侧的第一壳体。
更优地,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后车身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形成所述导向槽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体成型的第二固定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正对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体成型的第三固定部。
更优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三固定部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轴相配合的第一贯穿孔,以及与所述第二限位轴相配合的第二贯穿孔;所述导向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三固定部上。
更优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前车身相固定的第一主体部、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前车身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相抵接的第一限位槽、贯穿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前车身一端并与所述转动轴相配合的第三贯穿孔、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并与所述第二限位轴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靠近所述脚踏开关一侧的卡接槽,踩踏所述脚踏开关折叠所述滑板车后,所述脚踏开关与所述卡接槽相卡接,以维持所述滑板车的折叠状态。
更优地,所述脚踏开关包括:供脚踏的脚踏部、与所述脚踏部相连接的第二主体部、贯穿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脚踏部一端并与所述转动轴相配合的第四贯穿孔、贯穿形成于所述第四贯穿孔与所述脚踏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相配合的第五贯穿孔、形成于所述第四贯穿孔与所述第五贯穿孔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的抵接部。
更优地,所述复位扭簧包括:第三主体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三主体部一端并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的第四主体部、以及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三主体部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抵接的第五主体部。
更优地,所述后车身上设置有锁紧组件,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时,通过锁紧组件将所述前车身与所述后车身相固定,以维持折叠状态。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分别与前车身和后车身固定的折叠组件,以实现滑板车的折叠;通过设置绕转动轴转动的脚踏开关,以及固定于脚踏开关并与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其转动的第一限位轴。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复位扭簧维持所述脚踏开关处于第一位置,此时,与所述脚踏开关固定的第一限位轴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当折叠所述滑板车时,所述脚踏开关绕所述转动轴自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轴在所述脚踏开关带动下与所述支撑件相分离,使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以便于触发折叠动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滑板车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滑板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滑板车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脚踏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复位扭簧安装在脚踏开关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0、滑板车;10、后车身;20、折叠组件;30、前车身;21、连接座;22、支撑件;23、转动轴;24、脚踏开关;25、第一限位轴;26、复位扭簧;211、固定件;212、导向槽;27、第二限位轴;F1、第一视角;213、固定板;214、第一壳体;2111、第一固定部;2112、第二固定部;2113、第三固定部;2114、第一贯穿孔;2115、第二贯穿孔;221、第一主体部;222、第一限位槽;223、第三贯穿孔;224、第二限位槽;225、卡接槽;241、脚踏部;242、第二主体部;243、第四贯穿孔;244、第五贯穿孔;245、抵接部;261、第三主体部;262、第四主体部;263、第五主体部;40、锁紧组件;L1、第一位置;L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包括:后车身、固定于所述后车身的折叠组件、与所述折叠组件固定的前车身;所述折叠组件包括:与所述后车身固定的连接座、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前车身相固定的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座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的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并与所述支撑件相卡接的脚踏开关、与所述脚踏开关相固定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第一限位轴、与所述脚踏开关相连接并维持所述第一限位轴处于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状态的复位扭簧,踩踏所述脚踏开关以带动所述第一限位轴沿远离所述支撑件方向运动,与所述支撑件固定的前车身绕所述转动轴转动以折叠所述滑板车,所述脚踏开关与所述支撑件相卡接,以维持所述滑板车的折叠状态。
上述结构中,通过设置分别与前车身和后车身固定的折叠组件,以实现滑板车的折叠;通过设置绕转动轴转动的脚踏开关,以及固定于脚踏开关并与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其转动的第一限位轴。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复位扭簧维持所述脚踏开关处于第一位置,此时,与所述脚踏开关固定的第一限位轴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当折叠所述滑板车时,所述脚踏开关绕所述转动轴自所述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轴在所述脚踏开关带动下与所述支撑件相分离,使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以便于触发折叠动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100,该滑板车100包括:后车身10、折叠组件20、前车身30、锁紧组件40。
具体地,为了使后车身10与前车身30相折叠,通过将折叠组件20固定于后车身10,前车身30与折叠组件20相固定,从而以折叠组件20为转动中心,令与折叠组件20相固定的后车身10绕该转动中心,相对前车身30转动,以达到折叠滑板车100的目的。
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触发折叠动作,折叠组件20包括:连接座21、支撑件22、转动轴23、脚踏开关24、第一限位轴25、复位扭簧26。
具体地,连接座21与后车身10固定,支撑件22与连接座21转动连接,且支撑件22与前车身30相固定。转动轴23设置于连接座21,且转动轴23与支撑件22转动连接。脚踏开关24与转动轴23转动连接,且转动开关与支撑件22相卡接。第一限位轴25与脚踏开关24相固定,且第一限位轴25与支撑件22相抵接,以限制支撑件22绕转动轴23转动。复位扭簧26与脚踏开关24相连接,且复位扭簧26维持第一限位轴25处于与支撑件22相抵接状态。从而,踩踏脚踏开关24以带动第一限位轴25沿远离支撑件22方向运动,与支撑件22固定的前车身30绕转动轴23转动以折叠滑板车100,脚踏开关24与支撑件22相卡接,以维持滑板车100的折叠状态。
具体地,当滑板车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扭簧26维持脚踏开关24处于第一位置L1。此时,与脚踏开关24固定的第一限位轴25与支撑件22相抵接,以限制支撑件22绕转动轴23转动;当折叠滑板车100时,脚踏开关24绕转动轴23自第一位置L1转动至第二位置L2,第一限位轴25在脚踏开关24带动下与支撑件22相分离,使支撑件22绕转动轴23转动,以便于触发折叠动作。此时,脚踏开关24的脚踏部241卡入支撑件22的卡接槽225,以维持滑板车100的折叠状态。
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踩踏脚踏开关24时引导第一限位轴25的运动方向,连接座21包括:固定件211、导向槽212。
具体地,固定件211与后车身10固定,导向槽212形成固定件211上,且导向槽212与第一限位轴25相配合,第一限位轴25伸入导向槽212内,当脚踏开关24带动第一限位轴25运动时,第一限位轴25沿导向槽212向远离支撑件22的方向运动。使得踩踏脚踏开关24时,第一限位轴25能够在导向槽212的导向作用下,与支撑件22相分离,从而触发折叠动作,使得前车身30能够绕转动轴23转动,以实现滑板车100的折叠。
进一步地,踩踏脚踏开关24时,第一限位轴25从导向槽212的一端运动至导向槽212的另一端,当第一限位轴25处于导向槽212的一端时,脚踏开关24处于图5中的第一位置L1,当当第一限位轴25处于导向槽212的另一端时,脚踏开关24处于图5中的第二位置L2。当脚踏开关24处于图5中的第一位置L1时,滑板车100维持在展开状态,当脚踏开关24处于图5中的第二位置L2时,滑板车100的第二限位轴27与支撑件22相分离,从而使得支撑件22能够绕转动轴23转动,以进入可折叠状态。
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滑板车100在展开状态能够正常使用,折叠组件20还包括:第二限位轴27。
具体地,第二限位轴27设置于连接座21上,且第二限位轴27与支撑件22相抵接。参见图4和图5,沿第一视角F1观察,第一限位轴25限制支撑件22绕转动轴23沿逆时针转动,第二限位轴27限制支撑件22绕转动轴23沿顺时针转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种最佳的实施方式。
具体地,连接座21还包括:固定板213和第一壳体214。其中,固定板213设置于后车身10背离固定件211一端,且固定板213与固定件211螺栓连接,从而将连接座21固定在后车身10上。第一壳体214设置于固定件211外侧,以起到保护连接座21内部元件的目的。
具体地,固定件211包括:第一固定部2111、第二固定部2112、第三固定部2113。其中,第一固定部2111与后车身10相固定,第二固定部2112形成导向槽212,且第二固定部2112与第一固定部2111一体成型,第三固定部2113与第二固定部2112正对设置,且第三固定部2113与第一固定部2111一体成型。
具体地,第二固定部2112和第三固定部211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贯穿孔2114和第二贯穿孔2115。其中,第一贯穿孔2114与转动轴23相配合,第二贯穿孔2115与第二限位轴27相配合,导向槽212设置于第二固定部2112和第三固定部2113上。
具体地,支撑件22包括:第一主体部221、第一限位槽222、第三贯穿孔223、第二限位槽224、卡接槽225。其中,第一主体部221与前车身30相固定,第一限位槽222凹陷形成于第一主体部221远离前车身30一端,且第一限位槽222与第一限位轴25相抵接。第三贯穿孔223贯穿形成于第一主体部221远离前车身30一端,且第三贯穿孔223与转动轴23相配合。第二限位槽224凹陷形成于第一主体部221,且第二限位槽224与第二限位轴27相配合。卡接槽225凹陷形成于第一主体部221靠近脚踏开关24一侧。踩踏脚踏开关24折叠滑板车100后,脚踏开关24与卡接槽225相卡接,以维持滑板车100的折叠状态。
具体地,脚踏开关24包括:脚踏部241、第二主体部242、第四贯穿孔243、第五贯穿孔244、抵接部245。其中,脚踏部241供用户脚踏,以带动脚踏开关24触发滑板车100的折叠动作。第二主体部242与脚踏部241相连接,第四贯穿孔243贯穿形成于第二主体部242远离脚踏部241一端,且第四贯穿孔243与转动轴23相配合。第五贯穿孔244贯穿形成于第四贯穿孔243与脚踏部241之间,且第五贯穿孔244与第一限位轴25相配合。抵接部245形成于第四贯穿孔243与第五贯穿孔244之间,且抵接部245位于第二主体部242靠近第一固定部2111一端。
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维持第一限位轴25处于与支撑件22相抵接状态,复位扭簧26包括:第三主体部261、第四主体部262、第五主体部263。
具体地,参见图5和图9,第三主体部261指的是扭簧的螺旋部分,用以提供弹性力。第四主体部262一体成型于第三主体部261一端,且第四主体部262与抵接部245相抵接,第五主体部263一体形成于第三主体部261另一端,且第五主体部263与第一固定部2111相抵接。从而,使得复位扭簧26沿靠近支撑件22的方向,向脚踏开关24的抵接部245施加一推力,令脚踏开关24维持与支撑件22相抵接的状态,从而令与脚踏开关24固定连接的第一限位轴25维持与支撑件22相抵接的状态,进而令滑板车100维持展开状态。
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使滑板车100维持折叠状态,后车身10上设置有锁紧组件40,当滑板车100处于折叠状态时,通过锁紧组件40将前车身30与后车身10相固定,以维持折叠状态。本实施例中,该锁紧组件40为一设置于后车身10上的捆绑绳,当滑板车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通过捆绑绳将前车身30和后车身10捆绑固定。
借此,通过设置分别与前车身30和后车身10固定的折叠组件20,以实现滑板车100的折叠;通过设置绕转动轴23转动的脚踏开关24,以及固定于脚踏开关24并与支撑件22相抵接以限制其转动的第一限位轴25。当滑板车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扭簧26维持脚踏开关24处于第一位置L1,此时,与脚踏开关24固定的第一限位轴25与支撑件22相抵接,以限制支撑件22绕转动轴23转动;当折叠滑板车100时,脚踏开关24绕转动轴23自第一位置L1转动至第二位置L2,第一限位轴25在脚踏开关24带动下与支撑件22相分离,使支撑件22绕转动轴23转动,以便于触发折叠动作。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车身、固定于所述后车身的折叠组件、与所述折叠组件固定的前车身;所述折叠组件包括:与所述后车身固定的连接座、与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并与所述前车身相固定的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座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的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并与所述支撑件相卡接的脚踏开关、与所述脚踏开关相固定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以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第一限位轴、与所述脚踏开关相连接并维持所述第一限位轴处于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状态的复位扭簧,踩踏所述脚踏开关以带动所述第一限位轴沿远离所述支撑件方向运动,与所述支撑件固定的前车身绕所述转动轴转动以折叠所述滑板车,所述脚踏开关与所述支撑件相卡接,以维持所述滑板车的折叠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与所述后车身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第一限位轴伸入所述导向槽内,当所述脚踏开关带动所述第一限位轴运动时,所述第一限位轴沿所述导向槽向远离所述支撑件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的第二限位轴,沿第一视角观察,所述第一限位轴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沿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二限位轴限制所述支撑件绕所述转动轴沿顺时针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还包括:设置于后车身背离所述固定件一端并与所述固定件螺栓连接的固定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件外侧的第一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所述后车身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形成所述导向槽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体成型的第二固定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正对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一体成型的第三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三固定部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轴相配合的第一贯穿孔,以及与所述第二限位轴相配合的第二贯穿孔;所述导向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第三固定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前车身相固定的第一主体部、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前车身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相抵接的第一限位槽、贯穿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前车身一端并与所述转动轴相配合的第三贯穿孔、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并与所述第二限位轴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主体部靠近所述脚踏开关一侧的卡接槽,踩踏所述脚踏开关折叠所述滑板车后,所述脚踏开关与所述卡接槽相卡接,以维持所述滑板车的折叠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开关包括:供脚踏的脚踏部、与所述脚踏部相连接的第二主体部、贯穿形成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脚踏部一端并与所述转动轴相配合的第四贯穿孔、贯穿形成于所述第四贯穿孔与所述脚踏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限位轴相配合的第五贯穿孔、形成于所述第四贯穿孔与所述第五贯穿孔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一端的抵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扭簧包括:第三主体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三主体部一端并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的第四主体部、以及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三主体部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抵接的第五主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身上设置有锁紧组件,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时,通过锁紧组件将所述前车身与所述后车身相固定,以维持折叠状态。
CN202221318351.3U 2022-05-27 2022-05-27 可折叠的滑板车 Active CN2195061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8351.3U CN219506171U (zh) 2022-05-27 2022-05-27 可折叠的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18351.3U CN219506171U (zh) 2022-05-27 2022-05-27 可折叠的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6171U true CN219506171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32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18351.3U Active CN219506171U (zh) 2022-05-27 2022-05-27 可折叠的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61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7604B2 (en) Multi-position footboard
US7008067B2 (en) Electrically operable pivoting actuator for door mirror of motor vehicle
US20040061304A1 (en) Foldable tricycle
JP6768050B2 (ja) 車両外部バックミラーアセンブリ用ピボット機構
CN111874148A (zh) 折叠结构、折叠设备和折叠车
CN219506171U (zh) 可折叠的滑板车
CN107097883B (zh) 一种折叠机构及滑板车
EP4292876A1 (en) Supporting leg positioning structure and child safety seat
CN108068967B (zh) 可折叠车把手及折叠式自行车和折叠式电动车
CN210912735U (zh) 车龙头及具有其的车辆
US6183011B1 (en) Arrangement for covering a gap between components
CN105799840B (zh) 电动滑板车及其折叠连接装置
CN212473294U (zh) 一种汽车扶手箱
CN102424012B (zh) 一种能80度折叠的汽车座椅头枕
CN210149483U (zh) 滑板车
US9511713B2 (en) Side view mirror having rotatable housing
CN209795700U (zh) 一种具有解锁结构的折叠自行车
CN205554456U (zh) 电动滑板车及其折叠连接装置
KR200219901Y1 (ko) 휴대용 2륜스쿠터
CN212290158U (zh) 折叠结构、折叠设备和折叠车
KR20200093316A (ko) 트랙터용 폴딩 타입 백미러
CN202319984U (zh) 一种能80度折叠的汽车座椅头枕
CN218141936U (zh) 一种折叠滑板车
CN218929685U (zh) 一种滑板车折叠机构
CN216659685U (zh) 翻折头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