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8205U - 电连接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8205U
CN219498205U CN202320730799.4U CN202320730799U CN219498205U CN 219498205 U CN219498205 U CN 219498205U CN 202320730799 U CN202320730799 U CN 202320730799U CN 219498205 U CN219498205 U CN 2194982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e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nection
hole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307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文龙
海旭强
卢胜军
孙文祥
文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307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82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8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82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车辆,电连接器包括:外壳、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一绝缘件,外壳内具有安装空间且具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一装配孔,第一连接端的至少部分设于安装空间内,且第一连接端适于与线缆连接,第一绝缘件套设于第二连接端的外侧,第一绝缘件和第二连接端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连接,且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间形成夹角。由此,使得连接后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能够转弯,从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用于线缆转弯处,相对于线缆弯折转弯,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为连接线缆和用电器的电气元件,通常用于电动汽车高压线束一端与另一端的电功率传输,目前电连接器接口基本为直线设置,当整车布线方案需要转弯时,传统的电连接器难以满足使用需求,仅能通过弯折线缆的方式实现布线的转弯,但是由于线缆本身折弯半径过大,导致线缆弯折时占用空间较多,容易与其它车身部件产生干涉,同时,目前电连接器出口处的绝缘件通常采用卡接的方式与电连接器外壳凸出的卡接接头配合装配,安装不够稳固,在强振动工况下容易脱落而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设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一绝缘件,其中,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线缆连接,第一连接端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且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间形成夹角,从而使连接后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能够转弯,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用于线缆转弯处,相对于线缆弯折转弯,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同时,将第一绝缘件套设于第二连接端的外侧,使得第一绝缘件和第二连接端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且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不仅实现了第二连接端与外壳的电气隔离,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绝缘件与外壳安装的稳固性,减小强振动工况下的脱落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外壳,外壳内具有安装空间且具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一装配孔;
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的至少部分设于安装空间内,且第一连接端适于与线缆连接;
第二连接端和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套设于第二连接端的外侧,第一绝缘件和第二连接端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连接,且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间形成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设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一绝缘件,其中,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线缆连接,第一连接端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且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间形成夹角,从而使连接后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能够转弯,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用于线缆转弯处,相对于线缆弯折转弯,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同时,将第一绝缘件套设于第二连接端的外侧,使得第一绝缘件和第二连接端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且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不仅实现了第二连接端与外壳的电气隔离,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绝缘件与外壳安装的稳固性,减小强振动工况下的脱落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端具有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间形成夹角,第一连接段适于与线缆连接,第二连接段与第二连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绝缘件包括:绝缘件主体和安装主体,绝缘件主体套设于第二连接端的外侧,安装主体设置于绝缘件主体的外周壁,安装主体与外壳配合装配以使第一绝缘件固定于外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设于外壳的外表面且围绕第一装配孔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二绝缘件,第二绝缘件安装于安装空间内,第一连接端位于第二绝缘件内,第二绝缘件具有与第一装配孔对应的第二装配孔,第一绝缘件和第二连接端均装配于第二装配孔,第一绝缘件适于与第二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二绝缘件内形成有与第二装配孔连通的装配空间,第一连接端位于装配空间内,第二连接端伸入装配空间内以与第一连接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电连接器的第一方向,外壳具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三装配孔,第二绝缘件通过第三装配孔安装于安装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安装空间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一限位面,第二绝缘件的外周壁具有凸出第二绝缘件的限位凸部,通过第一限位面和限位凸部抵接限位,以限制第二绝缘件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第三装配孔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二绝缘件具有与装配空间连通的第四装配孔,沿第一方向,第四装配孔与第三装配孔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盖体,盖体与外壳连接且盖设于第三装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设于盖体和外壳之间,且第二密封件围绕第三装配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第三绝缘件,第三绝缘件位于盖体和第二绝缘件之间,且第三绝缘件盖设于第四装配孔的至少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二连接端和第一连接段间形成的夹角为α,满足关系式:0°<α<18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α为90°。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有上述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设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一绝缘件,其中,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线缆连接,第一连接端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且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间形成夹角,从而使连接后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能够转弯,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用于线缆转弯处,相对于线缆弯折转弯,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同时,将第一绝缘件套设于第二连接端的外侧,使得第一绝缘件和第二连接端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且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不仅实现了第二连接端与外壳的电气隔离,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一绝缘件与第一装配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绝缘件与外壳安装的稳固性,减小强振动工况下的脱落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线缆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装配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一绝缘件的装配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壳和第二绝缘件的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壳、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电连接器100;
外壳1;安装空间11;第一装配孔12;第三装配孔13;第一限位面14;外表面15;
第一连接端2;第一连接段21;第二连接段22;
第二连接端3;
第一绝缘件4;绝缘件主体41;安装主体42;
第一密封件5;
第二绝缘件6;第二装配孔61;装配空间62;限位凸部63;第四装配孔64;
盖体7;
第二密封件8;
第三绝缘件9;
屏蔽连接环101;连接部1011;压接环102;限位盖103;第三密封件104;
线缆200;
第一方向X。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电连接器100可以应用于车辆上,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电连接器10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使用电连接器100的设备上。本申请以电连接器100应用于车辆上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第一连接端2、第二连接端3和第一绝缘件4,外壳1内具有安装空间11且具有与安装空间11连通的第一装配孔12,第一连接端2的至少部分设于安装空间11内,且第一连接端2适于与线缆200连接,第一绝缘件4套设于第二连接端3的外侧,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12,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的内周壁抵接,第二连接端3与第一连接端2连接,且第二连接端3与第一连接端2间形成夹角。
具体地,电连接器100的外壳1可采用可导电的金属材质以实现屏蔽功能,并用于为其它零部件提供安装和保护,外壳1内限定出安装空间11,并设有与安装空间11连通的第一装配孔12,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均可以采用但不限于纯铜材质以保证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的导电性能,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端2的至少部分设于安装空间11内,也就是说,至少部分的第一连接端2伸入安装空间11内,可选的,在本申请中,第一连接端2完全位于安装空间11内,其中,第一连接端2的一端与线缆200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压接,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的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实现第一连接端2与线缆200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超声波焊接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频振动波传递到两个需要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超声波焊接过程中金属不熔融,不易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因此通过超声波焊接可以得到较好固相焊接界面,有利于降低第一连接端2与线缆200焊接区域的电阻以及提高焊接区域的连接强度。
第一连接端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3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螺栓连接,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间形成夹角,从而使得连接后的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能够转弯,进而使得本申请中的电连接器100能够用于线缆200转弯处,相对于以往通过弯折线缆200的方式实现布线的转弯,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11,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
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绝缘件4,可选的,第一绝缘件4可以采用但不限于塑胶材质,第一绝缘件4套设于第二连接端3的外侧,且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12,并保证至少部分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伸入安装空间11内,其中,伸入安装空间11的第二连接端3与第一连接端2连接,在第一绝缘件4安装过中,第一绝缘件4的与第一装配孔12的内周壁抵接,并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将第一绝缘件4固定安装于外壳1,如此设置,不仅实现了第二连接端3与外壳1的电气隔离,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绝缘件4与外壳1安装的稳固性,减小强振动工况下的脱落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100设有第一连接端2、第二连接端3和第一绝缘件4,其中,第一连接端2的一端与线缆200连接,第一连接端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3连接,且第二连接端3与第一连接端2间形成夹角,从而使连接后的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能够转弯,进而使得电连接器100能够用于线缆200转弯处,相对于线缆200弯折转弯,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11,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同时,将第一绝缘件4套设于第二连接端3的外侧,使得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12,且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的内周壁抵接,不仅实现了第二连接端3与外壳1的电气隔离,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绝缘件4与外壳1安装的稳固性,减小强振动工况下的脱落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端2具有相连的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段22,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段22间形成夹角,第一连接段21适于与线缆200连接,第二连接段22与第二连接端3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端2的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段22间形成夹角,其中,第一连接端2的第一连接段21与线缆200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压接、螺栓连接等,第一连接端2的第二连接段22与第二连接端3连接,连接方式同样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压接、螺栓连接等,如此设置,通过弯折设计的第一连接端2能够实现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的转弯设置,使得电连接器100能够用于线缆200转弯处,相对于线缆200弯折转弯,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11,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
进一步地,作为一个具体示例,第二连接段22与第二连接端3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具体来说,第二连接段22具有第一安装孔,且第二连接段22远离第二连接端3的一侧设有螺母,螺母可以通过但不限于铆压的方式固定安装至第二连接段22,第二连接端3具有与第一安装孔对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在第二连接端3于第二连接段22装配过程中,将第二连接段22的第一安装孔对准第二连接端3的第二安装孔,将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与铆压螺母螺接,从而能够将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固定在一起,如此设置,通过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螺接能够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并提高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温升和电阻,进而提高导电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第一绝缘件4包括:绝缘件主体41和安装主体42,绝缘件主体41套设于第二连接端3的外侧,安装主体42设置于绝缘件主体41的外周壁,安装主体42与外壳1配合装配以使第一绝缘件4固定于外壳1。
具体地,绝缘件主体41设有多个独立的安装块腔,安装块腔的数量与第二连接端3的数量一致,其中,安装块腔套设在相应的第二连接端3外侧,如此设置,实现了不同第二连接端3之间的高压电气绝缘隔离,进一步地,安装块腔设有第一定位孔,第二连接端3设有与第一定位孔相匹配的第二定位孔,当绝缘件主体41与第二连接端3配合装配时,将安装块腔套设于第二连接端3的外侧,并将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对齐,通过销钉等限位件进行限位配合,防止第二连接端3从绝缘件主体41中脱落,绝缘件主体41的外周壁还设有安装主体42,第一装配孔12设有与安装主体42相匹配的安装面,当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配合装配时,绝缘件主体41的外周壁与第一装配孔12的内周壁抵接,安装主体42与安装面抵接,其中,安装主体42与安装面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通过螺栓依次螺接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以将第一绝缘件4固定安装于外壳1,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第一绝缘件4与外壳1安装的稳固性,大大减小强振动工况下的脱落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第一密封件5设于外壳1的外表面15且围绕第一装配孔12布置。
具体地,外壳1具有外表面15,电连接器100通过外表面15与电机等设备进行配合装配,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第一密封件5设于外壳1的外表面15且围绕第一装配孔12布置,第一密封件5位于电连接器100和电机之间以密封电连接器100和电机之间的间隙,可选的,第一密封件5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橡胶材质,进一步地,外表面15设有与第一密封件5配合安装的第一安装槽,第一密封件5的内径略小于第一安装槽的内径,且第一安装槽内设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可以包括多个,举例来说,可以在第一安装槽内设有6个限位凸起,如此设置,第一密封件5在安装至第一安装槽后会紧紧箍在第一安装槽内,从而避免第一密封件5从第一安装槽内脱落,保证了第一密封件5良好的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7所示,还包括:第二绝缘件6,第二绝缘件6安装于安装空间11内,第一连接端2位于第二绝缘件6内,第二绝缘件6具有与第一装配孔12对应的第二装配孔61,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均装配于第二装配孔61,第一绝缘件4适于与第二装配孔61的内周壁抵接。
具体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二绝缘件6,可选的,第二绝缘件6可以采用但不限于塑胶材质,进一步地,第二绝缘件6安装于安装空间11内,第一连接端2位于第二绝缘件6内,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端2与外壳1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6,如此设置,能够实现第一连接端2与外壳1的电气隔离。
进一步地,第二绝缘件6具有与外壳1的第一装配孔12对应的第二装配孔61,在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的装配过程中,将第一绝缘件4套设于第二连接端3,并将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整体穿过第一装配孔12,使得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的内周壁抵接,同时,如图7所示,在将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整体穿过第一装配孔12后,将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整体穿设于第二装配孔61,并保证第一绝缘件4与第二装配孔61的内周壁抵接,如此设置,在通过螺栓紧固等方式将第一绝缘件4固定安装于外壳1后,第一绝缘件4能够将第二绝缘件6固定于安装空间11内,也就是说,第一绝缘件4实现了对第二绝缘件6的限位固定,避免单独在第二绝缘件6上开孔以使第二绝缘件6固定安装于安装空间11内,从而大大简化了安装工艺,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7所示,第二绝缘件6内形成有与第二装配孔61连通的装配空间62,第一连接端2位于装配空间62内,第二连接端3伸入装配空间62内以与第一连接端2连接。具体地,第二绝缘件6设有装配空间62,第一连接端2安装于装配空间62内,且装配空间62与第二装配孔61连通,当第一绝缘件4与第二连接端3与第二绝缘件6配合装配时,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均装配于第二装配孔61,且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至少部分伸入装配空间62内,以使第二连接端3在装配空间62内与第一连接端2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一绝缘件4与第二绝缘件6的配合使用能够实现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与外壳1的电气分离,大大提高了电连接器100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方向X,外壳1具有与安装空间11连通的第三装配孔13,第二绝缘件6通过第三装配孔13安装于安装空间11内。具体地,外壳1还设有第三装配孔13,其中,第三装配孔13沿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方向X设置且与安装空间11连通,在进行第二绝缘件6的安装时,将第二绝缘件6沿第一方向X通过第三装配孔13安装至安装空间11内,也就是说,沿第一方向X,将第二绝缘件6通过第三装配孔13安装至安装空间11内,如此设置,便于第二绝缘件6的安装配合,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空间11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一限位面14,第二绝缘件6的外周壁具有凸出第二绝缘件6的限位凸部63,通过第一限位面14和限位凸部63抵接限位,以限制第二绝缘件6沿第一方向X朝向远离第三装配孔13移动。具体地,安装空间11的内侧壁和第二绝缘件6的外周壁具有对应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4和限位凸部63,其中,第一限位面14与限位凸部63配合装配以使限位凸部63抵接至第一限位面14,如此设置,在第二绝缘件6与外壳1的配合装配过程中,第一限位面14能够对限位凸部63进行抵接限位,从而避免限位凸部63沿第一方向X朝向远离第三装配孔13移动,进而限制第二绝缘件6沿第一方向X朝向远离第三装配孔13移动,限制了第一绝缘件4与第二绝缘件6配合安装前的第二绝缘件6的移动,便于第一绝缘件4与第二绝缘件6的安装配合,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7所示,第二绝缘件6具有与装配空间62连通的第四装配孔64,沿第一方向X,第四装配孔64与第三装配孔13相对设置。
具体地,如图6所示,沿第一方向X,第二绝缘件6还具有与装配空间62连通的第四装配孔64,进一步地,第四装配孔64与第三装配孔13相对设置,举例来说,当利用螺栓连接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时,可以在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对齐后,将螺栓依次穿过第三装配孔13和第四装配孔64,以沿第一方向X在装配空间62内将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螺接固定,由此,在第二绝缘件6上设置与第三装配孔13对应的第四装配孔64,便于在装配空间62内直接连接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提高了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盖体7,盖体7与外壳1连接且盖设于第三装配孔13。也就是说,电连接器100还设有盖体7,盖体7与第三装配孔13对应设置,当第一绝缘件4与第二绝缘件6配合装配以及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固定连接后,将盖体7固定安装于外壳1的第三装配孔13处,以使得盖体7盖设于第三装配孔13,从而实现了对第三装配孔13的封闭,有利于避免灰尘、飞溅物、液体等杂质进入安装空间11内,保证了电连接器100的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二密封件8,第二密封件8设于盖体7和外壳1之间,且第二密封件8围绕第三装配孔13设置。也就是说,电连接器100还设有第二密封件8,可选的,第一密封件5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橡胶材质,在进行第二密封件8的安装过程中,将第二密封件8设于盖体7和外壳1之间,且将第二密封件8围绕第三装配孔13设置,如此设置,通过第二密封件8可以实现对盖体7和外壳1间间隙的密封,提高了对电连接器100的密封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连接器100的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三绝缘件9,第三绝缘件9位于盖体7和第二绝缘件6之间,且第三绝缘件9盖设于第四装配孔64的至少部分。也就是说,电连接器100还设有第三绝缘件9,当第一绝缘件4与第二绝缘件6配合装配以及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固定连接后,将第三绝缘件9的至少部分盖设在第四装配孔64上,可选的,可以将第三绝缘件9全部盖设在第四装配孔64上,使得第三绝缘件9位于盖体7和第二绝缘件6之间,如此设置,可以将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通过第三绝缘件9与盖体7之间形成电气隔离,有利于提高电连接器100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3和第一连接段21间形成的夹角为α,满足关系式:0°<α<180°。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端2的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端3间具有夹角,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端3形成的夹角在0°到180°之间,举例来说,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端3的夹角可以为30°、45°、60°、120°等,如此设置,能够根据具体需要设置相应的角度,满足了不同布线方案的转弯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α为90°。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端3的夹角设置为90°,即第一连接段21和第二连接端3相互垂直,如此设置,使得电连接器100能够用于布线线路的垂直转弯处,相对于将线缆200垂直弯折,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11,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屏蔽连接环101,屏蔽连接环101位于安装空间11内且适于套设于线缆200外侧,线缆200的屏蔽层外翻以适于套设在屏蔽连接环101外侧。
具体地,电连接器100中每个线缆200均设有相应的屏蔽连接环101,屏蔽连接环101可以采用但不限于铍青铜材质,其中,在线缆200和屏蔽连接环101配合安装过程中,将线缆200穿设于屏蔽连接环101以使屏蔽连接环101套设于线缆200的绝缘层的外侧,同时,将线缆200的屏蔽层外翻,使得屏蔽层套设在屏蔽连接环101外侧,然后将线缆200和屏蔽连接环101一起装配至安装空间11内,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屏蔽连接环101具有安装部,在线缆200和屏蔽连接环101配合安装过程中,将线缆200的屏蔽层外翻套设在屏蔽连接环101的安装部的外侧,以使得屏蔽连接环101与线缆200的屏蔽层导通,从而使得屏蔽连接环101具有屏蔽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屏蔽连接环101具有连接部1011,连接部1011与外壳1抵接。具体地,屏蔽连接环101具有连接部1011,可选的,连接部1011的周围设有冲裁而成的弹舌结构,在屏蔽连接环101与外壳1的配合装配过程中,弹舌结构与安装空间11的内侧壁接触以实现连接部1011与外壳1抵接,从而实现了屏蔽连接环101与外壳1的导通,进而使得外壳1具有屏蔽功能,使得电连接器100具有了防止电磁干扰辐射进入或防止电磁泄漏的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压接环102,压接环102套设于屏蔽连接环101外侧且位于安装空间11内,且压接环102适于将屏蔽层压接于屏蔽连接环101。
具体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压接环102,在将线缆200的屏蔽层外翻套设在屏蔽连接环101的安装部的外侧后,将压接环102套设在屏蔽连接环101的安装部以使得压接环102能够将屏蔽层压接在屏蔽连接环101上,从而实现了压接环102与屏蔽连接环101的固定连接,由此,通过压接环102与屏蔽连接环101的配合使用能够使得屏蔽层固定安装在压接环102和屏蔽连接环101之间,避免屏蔽层套设在屏蔽连接环101后出现脱落,保证屏蔽连接环101与屏蔽层导通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外壳1的屏蔽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限位盖103,限位盖103适于被线缆200穿过,屏蔽连接环101位于限位盖103靠近外壳1的一侧,且限位盖103与外壳1固定连接以使屏蔽连接环101限位于外壳1内。
具体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限位盖103,限位盖103与外壳1配合装配,限位盖103具有卡扣和卡槽中的一个,外壳1具有卡扣和卡槽中的另一个,卡扣能够安装于卡槽内,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如图1所示,限位盖103设有卡槽,外壳1设有与卡槽配合装配的卡扣,线缆200与限位盖103配合装配以使线缆200穿设于限位盖103,随后依次在线缆200上安装屏蔽连接环101与压接环102,其中,屏蔽连接环101安装于限位盖103靠近外壳1的一侧,在将线缆200、屏蔽连接环101以及压接环102装配完成后,将其一起安装至安装空间11内,同时,将限位盖103与外壳1通过卡扣、卡槽卡接固定,以将屏蔽连接环101和压接环102限位于安装空间11内,从而可以防止屏蔽连接环101和压接环102从外壳1的安装空间11内脱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第三密封件104,第三密封件104适于套设于线缆200外侧且位于线缆200和安装空间11的内侧壁之间,且第三密封件104位于限位盖103和屏蔽连接环101之间,以密封线缆200和外壳1间间隙。
具体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三密封件104,可选的,第三密封件104可以采用但不限于硅橡胶材质,在将线缆200、屏蔽连接环101以及压接环102装配完成后,将第三密封件104套设在线缆200的外侧,并使得第三密封件104位于屏蔽连接环101靠近限位盖103的一侧,屏蔽连接环101与第三密封件104接触以对第三密封件104进行限位,限制第三密封件104朝向靠近压接环102方向移动,随后将线缆200、屏蔽连接环101、压接环102以及第三密封件104一起安装至安装空间11内,并将限位盖103与外壳1配合装配,以将屏蔽连接环101、压接环102和第三密封件104限位于外壳1内,可以防止屏蔽连接环101、压接环102和第三密封件104从安装空间11内脱出。此外,在将第三密封件104安装于安装空间11时,第三密封件104的周向外边表与安装空间11的内侧壁相互接触以密封线缆200和外壳1间间隙,从而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进一步地,第三密封件104的周向外边表设有密封凸起和密封槽中的一个,安装空间11的内侧壁设有密封凸起和密封槽中的另一个,密封凸起可以安装于密封槽,如此设置,通过密封凸起和密封槽的配合使用提高了第三密封件104的密封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有上述的电连接器100,电连接器100设有第一连接端2、第二连接端3和第一绝缘件4,其中,第一连接端2的一端与线缆200连接,第一连接端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3连接,且第二连接端3与第一连接端2间形成夹角,从而使连接后的第一连接端2和第二连接端3能够转弯,进而使得电连接器100能够用于线缆200转弯处,相对于线缆200弯折转弯,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11,降低了安装过程中与其它车身部件干涉的风险,同时,将第一绝缘件4套设于第二连接端3的外侧,使得第一绝缘件4和第二连接端3均穿设于第一装配孔12,且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的内周壁抵接,不仅实现了第二连接端3与外壳1的电气隔离,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一绝缘件4与第一装配孔12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绝缘件4与外壳1安装的稳固性,减小强振动工况下的脱落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具有安装空间且具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一装配孔;
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第一连接端适于与线缆连接;
第二连接端和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侧,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第一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间形成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具有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间形成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段适于与所述线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绝缘件主体和安装主体,所述绝缘件主体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外侧,所述安装主体设置于所述绝缘件主体的外周壁,所述安装主体与所述外壳配合装配以使所述第一绝缘件固定于所述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且围绕所述第一装配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件内,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装配孔对应的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装配于所述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绝缘件适于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的内周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件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装配孔连通的装配空间,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第二连接端伸入所述装配空间内以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连接器的第一方向,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三装配孔,所述第二绝缘件通过所述第三装配孔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外周壁具有凸出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限位凸部,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限位凸部抵接限位,以限制所述第二绝缘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第三装配孔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与所述装配空间连通的第四装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四装配孔与所述第三装配孔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连接且盖设于所述第三装配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盖体和所述外壳之间,且所述第二密封件围绕所述第三装配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绝缘件,所述第三绝缘件位于所述盖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件之间,且所述第三绝缘件盖设于所述第四装配孔的至少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一连接段间形成的夹角为α,满足关系式:0°<α<18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α为90°。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CN202320730799.4U 2023-03-29 2023-03-29 电连接器及车辆 Active CN219498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0799.4U CN219498205U (zh) 2023-03-29 2023-03-29 电连接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0799.4U CN219498205U (zh) 2023-03-29 2023-03-29 电连接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8205U true CN219498205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5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30799.4U Active CN219498205U (zh) 2023-03-29 2023-03-29 电连接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82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7270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8672706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8992249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JP3425541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11646522B2 (en) Ma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US20130065426A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JP2012104398A (ja) コネクタ
JP4974153B2 (ja) シールド端末処理構造
CN219498205U (zh) 电连接器及车辆
CN113969822A (zh) 电子水泵和具有该电子水泵的车辆
CN110323592B (zh) 电连接器、电气单元以及车辆
KR101496574B1 (ko) 자동차 분야에서 고전압 전류를 전송하기 위한 연결 장치
CN115425479A (zh) 一种屏蔽组件及防转抗干扰的过孔连接器
CN210779074U (zh) 端子组件、导线组件及连接器
CN212583797U (zh) 电子水泵和具有该电子水泵的车辆
US11335476B2 (en) Wire harness
CN221041790U (zh) 一种高压屏蔽连接器
CN215377767U (zh) 高压线缆连接结构
CN219643161U (zh) 接插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021688U (zh) 接插组件、压缩机、空调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055373U (zh) 一种用于铜排的连接器
JP7104100B2 (ja) コネクタ
JP7472247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7855911B (zh) 新能源充电线缆连接器
CN219843222U (zh) 压缩机、空调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