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7670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7670U
CN219497670U CN202320886884.XU CN202320886884U CN219497670U CN 219497670 U CN219497670 U CN 219497670U CN 202320886884 U CN202320886884 U CN 202320886884U CN 219497670 U CN219497670 U CN 219497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electrode
bracket
yoke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68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冬
陆涛
薛东
雷小勇
戴湘豫
汪鲁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68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7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7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7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静电极,设置在壳体上,静电极的伸入壳体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动电极,容纳在壳体内,并包括用于与静触点接触配合的触板和贴设在触板的背离静电极的一侧的支撑件;以及推动部,用于驱动动电极沿接近或远离静触点的预设方向运动。由于触板材质较软,在电流过大或者发生撞击时容易产生翘曲,易导致触板与静触点的接触面积以及触板和静触点之间的压力减小,进而造成二者接触电阻变大,继电器整体过热。通过在触板上贴设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件,可以避免动电极发生翘曲,有效降低接触电阻。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气件生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选择性接通电路的控制元件,包括用于相互接触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二者的接触电阻直接影响继电器的性能。由于静触点和动触点都为导电元件,通电后发热可能会导致接触部位翘曲变形,使得接触面积变小、接触电阻变大,而电阻较大时会导致继电器发热,影响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
在相关技术中,继电器通常包括上压盖、触点仓、主触点、动触点组件和陶瓷罩,为了降低接触电阻,动触点上镀有一层纯银以防氧化,可以降低接触电阻,使继电器整体发热量减小。然而由于主触点和动触点的频繁接触,防氧化层容易磨损失效,导致接触电阻变大,并且该方案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静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静电极的伸入所述壳体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动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包括用于与所述静触点接触配合的触板和设置在所述触板的背离所述静电极的一侧的支撑件;以及推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动电极沿接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的预设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的硬度大于所述触板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包括可沿所述预设方向带动所述动电极运动的安装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装架和所述动电极之间的弹性件。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位于所述动电极的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一安装台,和位于所述动电极的远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二安装台,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台和所述动电极之间,所述动电极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的第一磁轭,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用于与所述第一磁轭相吸引的第二磁轭。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构造为U形的第一支架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位置的第二支架,所述动电极容纳在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形成的包围空间内,所述触板的两端伸出所述包围空间,以与所述静触点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的靠近开口处的位置形成卡口,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与所述卡口相互配合的卡柱。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轭构造为U型半包围结构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磁轭,所述触板和所述支撑件固定在所述第一磁轭内,其中,所述第一磁轭的侧立壁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的与所述第一磁轭接触的部分开设有多个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长条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轭的面向所述触板的壁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触板上形成有用于依次形状配合地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凸柱。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与所述第二磁轭对应的壁面开设有多个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磁轭形成有多个用于形状配合地伸入所述第三连接孔的第二凸柱。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杆件,所述杆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台。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磁场作用形成驱动力的铁芯,所述铁芯固定在所述杆件的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的开设有通孔的辅助块,所述杆件穿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杆件与所述通孔的内壁相互贴合。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安装台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一限位构件,所述动电极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二限位构件。
可选地,所述壳体配置为封闭腔体且充满保护气体。
通过使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触板上贴设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件,支撑件可以对触板起到支撑定型的作用,避免触板发生翘曲,可以有效的保证触板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件的支撑作用,对触板的硬度要求可以降低。此外,设置这种强度较高的支撑件,可以更大程度地将推动部的推力作用在触板与静触点之间,能进一步地确保触板和静触点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示出的一种继电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继电器的推动部和动电极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推动部和动电极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210-安装架;211-第一安装台;2111-第三连接孔;212-第二安装台;213-第一支架;2131-卡口;2132-长条槽;214-第二支架;2141-卡柱;215-杆件;220-弹性件;230-第二磁轭;231-第二凸柱;240-铁芯;250-辅助块;251-通孔;300-静电极;310-静触点;400-动电极;410-触板;411-第一凸柱;420-支撑件;421-第二连接孔;430-第一磁轭;431-第一连接孔;510-第一限位构件;520-第二限位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基于相关零部件实际使用的方向定义的,例如:动电极容纳在壳体“内”指的是动电极布置在壳体的容纳空间内;杆件与通孔的“内壁”相互贴合指的是杆件伸入通孔中并且与通孔的内部壁面相互贴合。
除此之外,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100、设置在壳体100上的静电极300、设置在壳体100内的动电极400以及用于驱动动电极400沿接近或远离静触点310的预设方向运动的推动部。其中,静电极300的伸入壳体100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310,动电极400包括用于与静触点310接触配合的触板410和设置在触板410的背离静电极300的一侧的支撑件420。这里,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20可以是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板,其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钢材等。支撑件420可以是贴设在触板410的一侧的独立于该触板410的部件,也可以与触板410集成为整体式的复合板(即一个复合板具有两层,分别为触板410和支撑板420)。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420也可以是与触板410形状匹配的支撑块、支撑架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只要其能够对触板410起到支撑定型的作用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预设方向指的是图1中箭头B的方向,即触板410靠近和远离静触点310的方向。具体地,在触板410靠近并抵接静触点310时,电路可以接通;在触板410远离静触点310时,二者分离使电路断开。
本公开不对静电极300的数量作限制,例如,参照图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继电器可以包括间隔设置在壳体100上的两个静电极300,两个静电极300配置为:在触板410沿预设方向运动并靠近两个静电极300时,可以同时与两个静触点310接通,以导电连接在两个静电极300之间。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静电极300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动电极400的另一端则是直接连接其他线路,以将静电极300与其他线路导通。
本公开不对触板410和支撑件420的连接方式作限制,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二者可以是通过下文将描述的第二连接孔421和第一凸柱411铆接固定。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二者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本公开不对推动部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制,例如,推动部可以包括下文将描述的安装架210和连接在安装架210和动电极400之间的弹性件220,安装架210用于推动动电极400沿预设方向运动。或者,推动部也可以是其他一些能够推动动电极400沿预设方向运动的结构,这里不作介绍,具体参见下文。
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触板410在电流较大或者受到冲击时,可能会发生翘曲,尤其在触板410材质较软(较软的材质可以保证与静触点310的接触面积足够大,进而降低接触电阻)时,翘曲严重,进而使触板410和静触点310的接触面积变小,从而导致接触电阻变大。另一方面,由于触板410翘曲会使得触板410和静触点310之间的挤压力变小,会进一步增大接触电阻,导致继电器过热,降低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而通过使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触板410上贴设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件420,支撑件420可以对触板410起到支撑定型的作用,避免触板410发生翘曲,可以有效的保证触板410和静触点310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撑件420的支撑作用,对触板410的硬度要求可以降低。此外,设置这种强度较高的支撑件420,可以更大程度地将推动部的推力作用在触板410与静触点310之间,能进一步地确保触板410和静触点310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
为了使支撑件420能够在触板410发生翘曲时起到足够支撑作用,阻止触板410翘曲,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20的硬度可以大于触板410的硬度,通过将支撑件420的硬度配置为大于触板410,可以在触板410达到翘曲条件时,支撑件420仍然不会出现变形翘曲的情况,可以有效限制触板410的翘曲。二者的硬度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或者不同的材料配比而实现。二者的硬度差值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应性设计,本公开不对此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20可以沿触板4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对称地支撑触板410。如此设计,可以使得触板410受到的支撑力对称且均匀,进而提升防翘曲的效果。根据一些实施例,支撑件420可以完全覆盖触板410,即二者形状相同,或者支撑件420的面积大于触板410的面积,使得触板410的每个位置都被支撑件420支撑。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示出的,支撑件420也可以是与触板410尺寸匹配的十字结构等。
参照图2-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推动部可以包括可沿预设方向带动动电极400运动的安装架210,以及连接在安装架210和动电极400之间的弹性件220。通过设置弹性件220,可以在动电极400抵紧静触点310时,始终为动电极400提供一个弹性抵顶力,以能够在动电极400脱离静触点310时(例如短路或者振动等情况),及时将动电极400复位以与静触点310接触。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也可以仅包括一个用于推动动电极400沿预设方向运动的推动杆。或者,也可以包括该推动杆以及设置在推动杆与动电极400之间的弹性件220,本公开不对推动件的具体结构作限制,其可以是包括驱动部分和与动电极400接触的连接部分,只要能够实现根据需求带动动电极400沿预设方向运动即可。
参照图1-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安装架210可以包括位于动电极400的靠近静触点310的一侧的第一安装台211,和位于动电极400的远离静触点310的一侧的第二安装台212。其中,弹性件220可以连接在第二安装台212和动电极400之间。动电极400还可以包括固定在支撑件420上的第一磁轭430,推动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第一安装台211上用于与第一磁轭430相吸引的第二磁轭230。如此设计,在使用时,第二安装台212通过弹性件220推动动电极400朝向靠近静触点310的方向运动直至动电极400抵顶在静触点310。此时,第二安装台212可以继续压缩弹性件220以继续推动第一安装台211运动,以使第一磁轭430和第二磁轭230具有一定间距,并停止运动。由于第一磁轭430和第二磁轭230分别位于触板410相对的两侧,故在触板410的电磁场的作用下,第一磁轭430和第二磁轭230磁化后可以具有相互吸引的磁吸力。因此,在出现电流过大(例如短路)时,二者的磁吸力更大,第一磁轭430可以受到朝向靠近静触点310方向的磁吸力,进而可以使支撑件420和触板410抵紧静触点310,避免翘曲或者二者分离。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安装架210可以包括构造为U形的第一支架213和连接在第一支架213的开口位置的第二支架214。动电极400可以容纳在第一支架213和第二支架214形成的包围空间内,且触板410的两端可以伸出包围空间,以与静触点310接触。其中,第一安装台211形成在上述的第一支架213上,第二安装台212形成在上述的第二支架214上。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13也可以构造为平板状,第二支架214可以构造为开口朝向第一支架213的U形半包围结构,第一支架213连接在第二支架214的靠近开口的位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将第一支架213与第二支架214固定连接,参照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13的侧立壁的靠近开口处的位置可以形成卡口2131,第二支架214可以设置有与卡口2131相互配合的卡柱2141。通过卡口2131和卡柱2141配合,可以实现第一支架213与第二支架214的可拆卸连接。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二者之间也可以通过螺栓螺母等其他机械方式进行连接。
参照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磁轭430可以构造为U型半包围结构且开口朝向第二磁轭230,触板410和支撑件420可以固定在第一磁轭430内。其中,第一磁轭430的侧立壁可以与第一支架213的侧立壁贴合,以能够在动电极400沿预设方向运动时起到导向作用,避免发生偏移。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轭430的侧立壁与第一支架213的侧立壁可以具有一定缝隙(缝隙足够小,但仍然具有导向作用),以降低二者之间的摩擦。再或者,参照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13的侧立壁的与第一磁轭430接触的部分可以开设有多个沿预设方向延伸的长条槽2132,以减少第一磁轭430与第一支架213之间的摩擦面积,进而降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
本公开不对长条槽2132的数量、位置以及形状作限制,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每个侧立壁的长条槽213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侧立壁的长条槽2132的数量可以是三个、四个等。
为了将第一磁轭430、支撑件420以及触板410固定成一个整体,参照图2-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磁轭430的面向触板410的壁面可以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31,支撑件420可以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431相对的第二连接孔421,触板410上可以形成有用于依次形状配合地伸入第二连接孔421和第一连接孔431的第一凸柱411。组装时,将第一凸柱411穿过第一连接孔431和第二连接孔421并铆接固定即可。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三者也可以是焊接、螺栓连接等安装在一起。
参照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台211的与第二磁轭230对应的壁面可以开设有多个第三连接孔2111,第二磁轭230可以形成有多个用于形状配合地伸入第三连接孔2111的第二凸柱231。组装时,将第二凸柱231伸入第三连接孔2111中并铆接固定即可。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两者也可以是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固定在一起。
参照图1-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安装架210可以包括一端伸入壳体100内且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杆件215,杆件215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台212。通过驱动杆件215,即可使第二支架214带动动电极400实现沿预设方向的运动。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推动部还可以包括用于与外部磁场作用形成驱动力的铁芯240,铁芯240固定在杆件215的位于壳体100外部的部分。使用时,铁芯240与外部磁场形成磁力,进而可以带动杆件215沿预设方向运动。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也可以包括连接在第二支架214上的丝杠结构或者曲柄滑块结构等。
参照图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推动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100的外壁上的开设有通孔251的辅助块250。杆件215可以穿过通孔251伸入壳体100内。其中,杆件215与通孔251的内壁相互贴合,以能够在杆件215沿预设方向运动时起到导向作用。此外,辅助块250也可以对杆件215的运动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其运动过度导致触板410受力过大翘曲。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动电极400抵接在静触点310时,第二支架214仍能够带动第一支架213继续运动,以使第一磁轭430和第二磁轭230产生一定间距。在初始位置时,辅助块250和铁芯240之间的间距可以大于动电极400和静触点310之间的间距。这里的初始位置指的是动电极400与静触点310彼此间隔(断电状态),而具体的初始间距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应性设计的。
参照图1-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弹性件220可以为螺旋弹簧。第二安装台212可以设置有用于对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一限位构件510,动电极400可以设置有用于对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二限位构件520。其中,第一限位构件510可以是圆形凸台,螺旋弹簧套设在该圆形凸台上。第二限位构件520可以是多个凸起,螺旋弹簧定位在多个凸起内侧。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构件510和第二限位构件520的结构也可以互换,或者也可以相同。
本公开不对弹性件220作限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20也可以是橡胶柱等。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配置为封闭腔体且充满保护气体。封闭腔体充满保护气体可以防止静触点310和动电极400接触的位置被氧化,避免增大接触电阻。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保护气体可以是氢气,氢气除了上述的防氧化外,还具有较好的灭弧作用。壳体100则可以是陶瓷腔体。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陶瓷腔体和氢气作为保护气体较为熟悉,这里不作解释。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静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静电极的伸入所述壳体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
动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包括用于与所述静触点接触配合的触板和设置在所述触板的背离所述静电极的一侧的支撑件;以及
推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动电极沿接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的预设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硬度大于所述触板的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可沿所述预设方向带动所述动电极运动的安装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装架和所述动电极之间的弹性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位于所述动电极的靠近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一安装台,和位于所述动电极的远离所述静触点的一侧的第二安装台,其中,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台和所述动电极之间,
所述动电极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的第一磁轭,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用于与所述第一磁轭相吸引的第二磁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构造为U形的第一支架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开口位置的第二支架,所述动电极容纳在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形成的包围空间内,所述触板的两端伸出所述包围空间,以与所述静触点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安装台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的靠近开口处的位置形成卡口,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与所述卡口相互配合的卡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构造为U型半包围结构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磁轭,所述触板和所述支撑件固定在所述第一磁轭内,其中,所述第一磁轭的侧立壁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立壁的与所述第一磁轭接触的部分开设有多个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长条槽。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轭的面向所述触板的壁面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触板上形成有用于依次形状配合地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凸柱。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台的与所述第二磁轭对应的壁面开设有多个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磁轭形成有多个用于形状配合地伸入所述第三连接孔的第二凸柱。
11.根据权利要求4-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的杆件,所述杆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磁场作用形成驱动力的铁芯,所述铁芯固定在所述杆件的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的开设有通孔的辅助块,所述杆件穿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杆件与所述通孔的内壁相互贴合。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安装台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一限位构件,所述动电极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螺旋弹簧径向限位的第二限位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配置为封闭腔体且充满保护气体。
CN202320886884.XU 2023-04-12 2023-04-12 继电器 Active CN219497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6884.XU CN219497670U (zh) 2023-04-12 2023-04-12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6884.XU CN219497670U (zh) 2023-04-12 2023-04-12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7670U true CN21949767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511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6884.XU Active CN219497670U (zh) 2023-04-12 2023-04-12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7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10601B1 (ko) 고용량 릴레이의 단락 방지 구조
US4401863A (en) Contact device for low voltage switch devices
EP3846195B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CN218385019U (zh) 继电器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KR20230003027A (ko) 릴레이
CN112582218B (zh) 继电器
CN219497670U (zh) 继电器
WO2021237878A1 (zh) 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和高抗振性能的继电器
CN218996617U (zh) 一种继电器
CN220138202U (zh) 推杆组件及继电器
JP4296715B2 (ja) 開閉器
CN220963156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20963168U (zh) 继电器
CN221101960U (zh) 继电器
EP4447084A1 (en) Relay
EP4447083A1 (en) Relay
CN213366484U (zh) 一种带辅助开关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EP4447085A1 (en) Relay
CN219497658U (zh) 继电器
EP4447082A1 (en) Relay
CN219873337U (zh) 继电器
CN220963167U (zh) 继电器
CN221379249U (zh) 一种大功率双路直流继电器
CN219497657U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