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6895U - 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6895U
CN219496895U CN202320622636.4U CN202320622636U CN219496895U CN 219496895 U CN219496895 U CN 219496895U CN 202320622636 U CN202320622636 U CN 202320622636U CN 219496895 U CN219496895 U CN 2194968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 cartridge
auxiliary member
power output
developing roller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226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法妙
骆韶聪
许衍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Zhongnuo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Zhongnuo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Zhongnuo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Zhongnuo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226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68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68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68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所述处理盒包括:壳体;感光鼓,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辅助构件,用于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联接,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且所述辅助构件不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通过弹性材料构成的辅助构件使处理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避免其与动力输出部的直接碰撞,同时也能够摆正动力输出部,以使动力输出部能够与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连接,保证处理盒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耗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其通过作为图像承载件的鼓型电子照相式感光部件(即感光鼓)根据静电潜像原理,使感光鼓表面均匀地带电且将用调色剂作为的显影剂选择性地进行吸附,接下来,将感光鼓表面所覆盖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或通过转印器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最终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可视化的图像,并且对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从而进行图像记录。
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维护,如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基本将感光鼓、充电器件、显影器件、清洁器件等集成在另一可从该图像形成装置可拆卸安装的框架内,具有该框架的处理盒基本已在市面上流通并有效且充分地验证了其可行性。
但是,在图像形成过程中,需要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间处于紧密配合并产生联动关系,才能够正常地将图像覆盖至记录材料上。而因为大部分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为可拆卸连接关系,其在拆卸后重新装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容易出现配合不紧密的情况发生,使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间无法产生联动关系,进而导致记录介质无法正常记录图像,影响用户的使用。
如图1所示,为了使图像形成装置与处理盒间形成紧密配合,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以及一种安装在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50,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可输出动力的动力输出件,动力输出件可在轴向方向上远离处理盒50的缩进位置和靠近处理盒50的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动力输出件处于缩进位置时无法与处理盒50啮合,动力输出件处于伸出位置时可与处理盒50啮合。现有的处理盒50包括可与动力输出件啮合的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耦合部件41安装在感光鼓49轴向一端并可驱动感光鼓49旋转,显影辊齿轮31安装在显影辊(未示出)轴向一端并可驱动显影辊旋转,其中,沿着轴向方向投影,显影辊齿轮3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齿轮盖28的覆盖范围外以允许显影辊齿轮31与动力输出件啮合,并在二者的啮合状态下,显影辊齿轮31能将动力输出件从缩进位置拉出至伸出位置。
虽然上述处理盒50的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能够分别与动力输出件啮合,但是在啮合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的动力输出件需要同时对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连接才能够使该处理盒50正常运转,也即仅在连接耦合部件41或连接显影辊齿轮31的情况下都无法使该处理盒50正常运转,而上述处理盒50中与动力输出件连接的的耦合部件41和显影辊齿轮31均为固定安装的方式,无法进行微调。当部分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件无法进行伸缩或动力输出件因为处理盒出现碰撞而导致动力输出件伸缩过度的情况下,该动力输出件就无法与耦合部件41或显影辊齿轮31连接,这时,处理盒50将无法被动力输出件驱动而不能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相关技术的处理盒中作为驱动力接收单元的动力接收部和显影辊齿轮均与动力输出部啮合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处理盒的正常工作以及与动力输出件无法进行伸缩或动力输出件因为处理盒出现碰撞而导致动力输出件伸缩过度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处理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所述处理盒包括:
壳体;
感光鼓,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
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
辅助构件,用于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联接,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且所述辅助构件不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
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固定于所述处理盒中靠近所述动力接收部的端部。
进一步地说,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平行;
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上,且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互不影响。
进一步地说,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的内壁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上,所述辅助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套筒部的外壁上,且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套筒部的内壁的截面面积比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截面面积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显影辊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隔离部,所述套筒部与所述隔离部相连;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套筒部及所述显影辊的中心的中间。
进一步地说,所述套筒部的内壁与所述隔离部的内壁相连,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套筒部的外壁的截面面积比所述隔离部的外壁的截面面积小。
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端部上。
进一步地说,所述壳体上包括第一导向安装部,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辅助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导向安装部上。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轴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内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安装部上,所述辅助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圈上。
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辅助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处理盒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时,所述辅助构件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动力输出部联接。
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辅助构件与所述感光鼓在垂直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一部分重合。
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连接件,以移动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
旋转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导向安装部上,且能够绕所述第二导向安装部旋转,其中,所述辅助构件安装于所述旋转构件上,所述辅助构件随所述旋转构件转动而移动;
弹性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旋转构件使得所述辅助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旋转构件转动使得所述辅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可向所述旋转构件施加一个与所述辅助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进一步地说,所述旋转构件还延伸设有第一安装柱,所述辅助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柱上。
进一步地说,所述旋转构件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抵接。
进一步地说,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第一安装柱仅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内部移动。
进一步地说,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弹性构件共同限制所述辅助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
平移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三导向安装部上,且能够沿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移动,其中,所述辅助构件安装于所述平移构件上,所述辅助构件随所述平移构件移动而移动;
弹性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平移构件使得所述辅助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平移构件移动使得所述辅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可向所述平移构件施加一个与所述辅助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进一步地说,所述平移构件设有第二安装柱,所述辅助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柱上。
进一步地说,所述平移构件还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抵接。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包括内侧板及外侧板,所述第二安装柱远离所述平移构件的端部还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穿过所述内侧板上的腰型槽并抵接至所述内侧板,所述平移构件还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穿过所述外侧板上的滑道并抵接至所述外侧板;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置于所述外侧板及所述内侧板之间。
进一步地说,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位于当所述处理盒正放置于水平面时所述感光鼓的下方。
进一步地说,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辊,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与所述显影辊在垂直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所述辅助构件使所述处理盒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避免其与动力输出部的直接碰撞,同时也能够摆正所述动力输出部,以使所述动力输出部能够与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保证所述处理盒的正常工作。同时,所述动力输出部仅需要与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即可使所述处理盒的运作,所述辅助构件并不作为驱动力的接收部分,所述处理盒的运作条件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处理盒;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整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构件与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整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中辅助构件与第一导向安装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整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中辅助构件与第三连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整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爆炸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中辅助构件与第三连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中辅助构件与第三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连接件中的旋转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整体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爆炸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中辅助构件与第四连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四连接件中平移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上壳体的上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上第三导向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A、上框架;1A1、定位孔;
1B、下框架;1B1、插孔;1B2、端盖;
1C1、第一导向安装部;
1C2、第二导向安装部;
1C3、第三导向安装部;1C31、内侧板;1C311、腰型槽;1C32、外侧板;1C321、开槽;1C322、第一段;1C323、第二段;1C324、第一开口;1C325、第二开口;1C326、限位柱;
1D1、第二限位部;
1D2、第三限位部;
2、感光鼓;
3、显影辊;
4、定位销;
5、动力接收部;5A、突出部分;
6、辅助构件;
7A、第一连接件;7A1、套筒部;7A11、套筒部的内壁;7A12、套筒部的外壁;7A2、隔离部;
7B、第三连接件;7B1、旋转构件;7B11、第一安装部;7B12、第一限位部;7B2、第一弹性构件;7B3、固定件;
7C、第四连接件;7C1、平移构件;7C11、第二安装柱;7C12、第四限位部;7C13、第一卡扣;7C14、第二卡扣;7C15、第一板;7C16、第二板;7C2、第二弹性构件;
8、显影辊齿轮;
A1、感光鼓的旋转轴线;
W1、台阶;
L1、第一板宽度;
L2、第二板宽度;
L3、第一开口宽度;
L4、第二开口宽度;
S、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共同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应当理解,诸如在通常字典里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明确地这样定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施例的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法前面或后面的步骤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的进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种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所述处理盒包括:壳体;感光鼓,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辅助构件,用于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联接,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且所述辅助构件不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而所述动力接收部用于从所述处理盒的外部接收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处理盒,由于所述辅助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因而通过弹性材料构成的所述辅助构件能够使所述处理盒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避免其与所述动力输出部的直接碰撞,同时也能够摆正所述动力输出部,以使所述动力输出部能够与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保证所述处理盒的正常工作。另外,所述动力输出部仅需要与所述处理盒的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即可使所述处理盒的运作,所述辅助构件并不作为驱动力的接收部分,所述处理盒的运作条件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7、11、16、22,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100的整体图,其中,处理盒100至少包括壳体1、感光鼓2、显影辊3。
将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A1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
将处理盒100的安装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Y;
将感光鼓2的安装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Z。
在第一方向X,处理盒100的其中一端部为接收图像形成装置(未图示)的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的驱动端,另一端部为非驱动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2-28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处理盒中除了辅助构件及其与壳体的相应连接件(第一连接件7A、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7B、第四连接件7C)的结构及位置有所不同以外,其他零件的结构及位置均基本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3、8、12、17、23,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100的爆炸图,如图所示,壳体1由上框架1A和下框架1B构成,上框架1A为安装有感光鼓2的部件,下框架1B为安装有显影辊3的部件。上框架1A和下框架1B可相对移动,具体为,下框架1B设有插孔1B1,上框架1A设有定位孔1A1。在处理盒100安装过程中,上框架1A沿第二方向Y从上至下移动,直至上框架1A上的定位孔1A1与下框架1B的插孔1B1位于同一直线上(也即定位孔1A1的中心线与插孔1B1的中心线于第一方向X重叠)时,将定位销4依次穿过定位孔1A1和插孔1B1,进而对上框架1A和下框架1B进行锁定,上框架1A和下框架1B就能够相对于定位销4为转轴中心转动,以使上框架1A的感光鼓2和下框架1B的显影辊3紧贴或分离。
请参阅图4、9、13、18、24,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100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200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将针对图像形成装置(图未示)的动力输出部200与处理盒100的驱动端连接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动力输出部200为与图像形成装置传动连接,通过图像形成装置通电且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使其转动的传动组件。其中,动力输出部200大致呈圆柱形结构,其可包括联接凹部(图未示)和齿轮部分200A,联接凹部(图未示)位于圆柱形结构的动力输出部200的靠近处理盒100的端部,而齿轮部分200A则覆盖部分的圆柱形结构的动力输出部200。在处理盒100正常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时,处理盒100会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始发位置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滑道(图未示)移动至预定位置,所述预定位置实际为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联接的位置,其中,动力接收部5设置于感光鼓2的端部上。
在一些图像形成装置中,其动力输出部200能够有一定幅度地摆动、移动(以使处理盒100在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前,图像形成装置内部通过可摆动动力输出部200形成一定的安装空间余量,该安装空间余量能够在处理盒100安装前或安装后通过动力输出部200进行变化),在处理盒100安装前或安装过程中,该动力输出部200为缩进状态,具体的,为动力输出部200向图像形成装置内壁缩进的状态;在处理盒100安装后,该动力输出部200为伸出状态,具体的,为动力输出部200从图像形成装置内壁伸出的状态。
在一些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前,动力输出部200为缩进状态时,动力输出部200为因为摆动呈倾斜设置;而在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后,动力输出部200为伸出状态时,动力输出部200为因为摆动呈平行设置(大致与第一方向X平行),以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联接,进而致使感光鼓2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联接凹部(图未示)与齿轮部分200A同时布置在与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A1平行的第一方向X,同时两者间的中心线平行且彼此重叠。也即齿轮部分200A与联接凹部(图未示)同轴布置。
其中,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具有向圆柱形结构的动力输出部200向内凹陷一定距离的大致为三角形的横截面;与之相反的,动力接收部5则具有突起形状的大致为三角形的横截面的突出部分5A。同时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的设置方式均为大致上随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到另一端扭曲(倾斜)设置。
为保证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正常联接,以保证处理盒100能够顺利地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200接收驱动力,本实施例设置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辅助构件6。
当处理盒100从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始发位置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滑道(未图示)移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联接,且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与辅助构件6接触。由于辅助构件6由弹性材料构成,因而当齿轮部分200A与辅助构件6接触的时候,齿轮部分200A能够在与辅助构件6接触的表面上具有一定的运动余量,且齿轮部分200A与辅助构件6之间接触的摩擦力能够调节动力输出部200的倾斜角度,并能将处于倾斜位置的动力输出部200调节至扶正位置,进而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能够正常联接,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运作。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辅助构件6具有齿轮齿部分,那么在辅助构件6与齿轮部分200A接触时,辅助构件6中由弹性材料构成的齿轮齿部分与齿轮部分200A啮合反而会使得辅助构件6的齿轮齿部分与齿轮部分200A之间的接触不稳定、啮合不稳定,从而无法稳定地将处于倾斜位置的动力输出部200调节至扶正位置,进而无法稳定地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能够正常联接,进而难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运作。因而,一般来说,如图2所示,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辅助构件6不具有齿轮齿部分,这样能够保证辅助构件6与齿轮部分200A更稳定接触,进而更好地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能够正常联接,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运作。
其中,弹性材料可以为橡胶,此时辅助构件6可构造为橡胶轮或橡胶体。
请参阅图29,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一方向X朝向壳体1的位置看,所述处理盒100具有空间S,所述辅助构件6的部分暴露于所述空间S。需要说明的是,该空间S主要用于容纳动力输出部200,以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能够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联接的空间S,从第一方向X朝向壳体1的位置看,因为该空间S能够容纳动力输出部200及其齿轮部分200A,所以空间S略大于动力输出部200。
更具体地,在穿过齿轮部分200A并且垂直于感光鼓2的轴线的壳体1的横截面中,围绕感光鼓2绘制具有略大于动力输出部200及其齿轮部分200A的半径的假想圆C。相应地,该假想圆C的内部是不存在构成元件的空间。由该假想圆C限定的空间被包括在上述的空间S中。也就是说,空间S大于或等于由该假想圆C限定的空间。
以下是以另一种方式对此进行的说明。在上述的横截面中,绘制了与感光鼓2同心的假想圆C,假想圆C的半径R1可以为从感光鼓2到的轴线到距离由壳体1的上框架1A部分内壁的距离或假想圆C的的半径R1也可以为从感光鼓2到的轴线到距离由壳体1的上框架1A部分内壁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辅助构件6仅有部分暴露于该空间S,在处理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时,辅助构件6不会影响该处理盒100的安装,且不会影响动力输出部200的转动,同时辅助构件6也能保证动力输出部200能够顺利摆正,以使动力输出部200与处理盒100中的位于感光鼓2侧部的动力接收部5联接。
需要说明的是,从第一方向X朝向壳体1的位置看,处理盒100具有空间S,辅助构件6的部分暴露于所述空间S,不仅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也可体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中,但仅以第一实施例为例进行详细叙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参照比对。
如图2-28所示,尤其如图2、3、7、8、11、12、16、17、22、23所示,沿垂直于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看,辅助构件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1的最外侧端面与感光鼓2的最外侧端面之间。沿垂直于所述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看,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也基本处于壳体1的最外侧端面与感光鼓2的最外侧端面之间,因而辅助构件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1的最外侧端面与感光鼓2的最外侧端面之间,能够有利于辅助构件6与齿轮部分更好接触,进而更好地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能够正常联接,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运作。
其中,可以为:沿垂直于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看,辅助构件6的一部分位于壳体1的最外侧端面与感光鼓2的最外侧端面之间;也可以为:沿垂直于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看,辅助构件6完全位于壳体1的最外侧端面与感光鼓2的最外侧端面之间。
请参阅图2-5,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构件与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爆炸图,如图2-5所示,提供了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中,辅助构件6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且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固定于处理盒100中在第一方向X上靠近动力接收部5的端部。其中,辅助构件6可设置在壳体1上,也可与处理盒100中其他可旋转部件同轴旋转设置,例如:如图3所示,显影辊3可拆卸安装在壳体1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显影辊3的旋转轴线与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A1平行,辅助构件6可设置在显影辊3的旋转轴上。辅助构件6可呈圆柱体外形,也可呈多边形柱体外形,在本说明书提供的实施例中均为大致呈圆柱体外形的辅助构件6。
将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固定于处理盒100中,有利于辅助构件6更稳定地转动,从而更好地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能够正常联接,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运作。
如图3所示,显影辊3可拆卸安装在壳体1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显影辊3的旋转轴线与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A1平行,也即,显影辊3的旋转轴线与第一方向X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设置于显影辊3的旋转轴上,且辅助构件6的旋转与显影辊3的旋转互不影响。由于一般来说,显影辊3及处理盒100中的可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至少一端均为直接固定于壳体1的侧端上,且当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直接设置于显影辊3的旋转轴线上时,如图3所示,显影辊3的一端仍然设置于壳体1的侧端上,因而将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直接设置于显影辊3的旋转轴线上,则无需改变显影辊3的旋转轴的装配位置及处理盒100中的其他可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的装配位置,进而有利于处理盒100中显影辊3及其他可旋转构件的简单装配,同时也能保证辅助构件6的稳定安装及转动。
如图5所示,处理盒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7A,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通过第一连接件7A设置于显影辊3的旋转轴上。其中,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7A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件7A包括套筒部7A1,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设置于显影辊3的旋转轴上,且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比显影辊3的旋转轴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大,辅助构件6固定设置于套筒部7A1的外壁7A12上;其中,第一方向X为沿显影辊3的长度方向,由于显影辊3的长度方向即为显影辊3的旋转轴线方向,且显影辊3的旋转轴线与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A1平行,因而第一方向X也即为感光鼓2的旋转轴线A1方向。
其中,由于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的截面面积比显影辊3的旋转轴的截面面积大,套筒部7A1与显影辊3并不紧密配合,因而套筒部7A1的旋转不会带动显影辊3的旋转,显影辊3的旋转也不会带动套筒部7A1的旋转,也即套筒部7A1的旋转与显影辊3的旋转互不影响,进而第一连接件7A的旋转与显影辊3的旋转互不影响。又由于辅助构件6固定设置于套筒部7A1的外壁7A12上,因而辅助构件6会与套筒部7A1同步转动,因而辅助构件6与第一连接件7A同步转动,又由于第一连接件7A的旋转与显影辊3的旋转互不影响,因此辅助构件6的旋转与显影辊3的旋转互不影响。
其中,如果显影辊3的旋转轴为圆柱形,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也为圆柱形,进而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比显影辊3的旋转轴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大,包括: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直径比显影辊3的旋转轴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直径大。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的形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以能实现套筒部7A1的旋转与显影辊3的旋转互不影响为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7A也可为轴承,进而第一连接件7A的内圈设置于显影辊3的旋转轴上,辅助构件6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接件7A的外圈上。
为防止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接触时向第一方向X上显影辊3的中心发生移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件7A中的套筒部7A1向第一方向X上显影辊3的中心发生移动,从而影响显影辊3工作,第一连接件7A还包括隔离部7A2,如图6所示,套筒部7A1与隔离部7A2相连,沿第一方向X,隔离部7A2位于套筒部7A1及显影辊3的中心的中间。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筒部7A1与隔离部7A2一体成型。隔离部7A2能够隔离开辅助构件6和显影辊3的主要工作区域,从而避免辅助构件6对显影辊3工作的影响。
套筒部7A1的内壁7A11与隔离部7A2的内壁相连,套筒部7A1的外壁7A12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比隔离部7A2的外壁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小。
其中,如果套筒部7A1的外壁7A12为圆柱形,隔离部7A2的外壁也为圆柱形,进而套筒部7A1的外壁7A12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比隔离部7A2的外壁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面积小,包括:套筒部7A1的外壁7A12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直径比隔离部7A2的外壁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直径小。套筒部7A1的外壁7A12的形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与辅助构件6连接处相契合。隔离部7A2的外壁的形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不限制为圆柱形。
如图5及图6所示,处理盒100还包括显影辊齿轮8,显影辊齿轮8设置于隔离部7A2与显影辊3沿显影辊3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的中间。
其中,如图6所示,套筒部7A1上可设置有斜角,隔离部7A2上也可设置有斜角。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10所示,其中,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100中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设置于壳体1的端部上的结构示意图,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设置于壳体1的端部上。其中,辅助构件6和显影辊3分别在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具体的,壳体1上包括第一导向安装部1C1,处理盒1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图未示),辅助构件6通过第二连接件(图未示)设置于壳体1的第一导向安装部1C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框架1B还包括端盖1B2,第一导向安装部1C1设置于端盖1B2上,进一步的,第一导向安装部1C1与端盖1B2还可以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图未示)为轴承,第二连接件(图未示)的内圈设置于第一导向安装部1C1上,辅助构件6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图未示)的外圈上。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安装部1C1为端盖1B2上延伸突出的安装柱,作为第二连接件(图未示)的轴承的内圈设置于该安装柱上,辅助构件6设置于作为第二连接件(图未示)的轴承的外圈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图未示)的结构也可参照第一连接件7A的结构设计。
在图7-10所示的实施例中,只要端盖稳定地与壳体中其他组件连接,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就能稳定地固定在处理盒的端部上,从而能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能够正常且稳定联接,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运作。又由于该实施例中为将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直接设置于端盖1B2上,且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简单,因而该实施例中辅助构件的设置方式构想简单,且结构简单,同时能保证处理盒的正常工作。
如图11-28所示,提供了另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中,辅助构件6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辅助构件6设置在壳体1上,在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时,辅助构件6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促使动力接收部5与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200联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辅助构件6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该第一位置为处理盒100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前的初始位置,第二位置为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后的接触位置。
如图13、图18及图24所示,包括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前的状态以及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后的状态。该辅助构件6的安装的位置为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200的驱动力的处理盒100的驱动端,另外的,请一并参阅图11-28,辅助构件6与壳体1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连接件7B或第四连接件7C,第三连接件7B或第四连接件7C能够使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其移动路径为曲线偏移或直线偏移。
如图14、图19及图25所示,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时,此时处理盒100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辅助构件6与感光鼓2的投影至少一部分重合。而当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偏移至第二位置,且在这个过程中辅助构件6持续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接触,进而当辅助构件6到达第二位置时,辅助构件6能够跟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有效且稳定接触,此时由于此时齿轮部分200A与感光鼓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重合,因而此时辅助构件6与感光鼓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基本不重合。如果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时,辅助构件6与感光鼓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的话,可能会导致当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辅助构件6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脱离而无法有效接触上,进而影响处理盒100的工作。因而,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时,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辅助构件6与感光鼓2的投影至少一部分重合,能够保证辅助构件6提前与齿轮部分200A接触,从而使得其接触及工作时产生的相对作用力更加顺畅。
在第一方向X上,辅助构件6的末端布置为相对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更靠近图像形成装置的内壁(也即更靠近驱动端)的位置。
也就是说,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联接前,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会先与辅助构件6接触,由于辅助构件6由弹性材料构成,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在与辅助构件6接触的表面上具有一定的运动余量,进而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能够在与辅助构件6接触时并旋转,同时能够带动能够自旋转的辅助构件6转动,由于彼此间的力的作用,辅助构件6转动的同时也能调节动力输出部200的倾斜角度,并能将处于倾斜位置的动力输出部200调节至扶正位置,进而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能够正常联接,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运作。
如图11-21所示,提供了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辅助构件6的移动路径为曲线偏移,其通过第三连接件7B与壳体1连接,且在图11-15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位于当处理盒100正放置于水平面时感光鼓2的下方。
由于如前所述,在一些图像形成装置中,其动力输出部200能够有一定幅度地摆动、移动,因而在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前,动力输出部200为因为摆动呈倾斜设置,且动力输出部200因为重力作用而向下倾斜。而当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虽然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已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联接且不再向下倾斜,但其因本身可摆动的结构及重力作用仍然有向下倾斜的趋势。因而辅助构件6设置的位置满足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位于当处理盒100正放置于水平面时感光鼓2的下方时,辅助构件6不仅能促使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联接,同时能够支撑因重力作用而欲向下倾斜的动力输出部200,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更稳定有效地联接,提高处理盒100的工作效率。
具体的,该第三连接件7B包括旋转构件7B1及第一弹性构件7B2。旋转构件7B1安装于壳体1的第二导向安装部1C2上,且能够绕第二导向安装部1C2旋转,其中,辅助构件6安装于旋转构件7B1上,辅助构件6随旋转构件7B1转动而移动;第一弹性构件7B2被构造成保持旋转构件7B1使得辅助构件6位于第一位置,当旋转构件7B1转动使得辅助构件6相对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弹性构件7B2可向旋转构件7B1施加一个与辅助构件6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进而使得当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第一弹性构件7B2通过旋转构件7B1向辅助构件6施加一个使辅助构件6向齿轮部分200A贴近的力,从而使得辅助构件6与齿轮部分200A更好地接触,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更稳定有效地联接,提高处理盒100的工作效率。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向安装部1C2设置于下框架1B的端盖1B2上,进一步的,第二导向安装部1C2与端盖1B2还可以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第二导向安装部1C2可为端盖1B2上延伸突出的安装柱,旋转构件7B1通过轴承安装于作为该第二导向安装部1C2的安装柱上,具体的为,该轴承的内圈安装于作为第二导向安装部1C2的安装柱上,旋转构件7B1安装于该轴承的外圈上。
进一步的,旋转构件7B1还延伸设有第一安装柱7B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柱7B11可为旋转构件7B1上延伸突出的安装柱。辅助构件6安装在第一安装柱7B11上,进一步的,辅助构件6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安装柱7B11上,进而辅助构件6可在第一安装柱7B11上转动。
进一步的,旋转构件7B1还设有第一限位部7B12,第一弹性构件7B2的一端述第一限位部7B12抵接,另一端与壳体1抵接。
其中,图11-15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构件7B2为弹簧,第一限位部7B12大致为旋转构件7B1的主体所延伸的圆柱形结构,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弹簧的一端的一部分正好套设于该圆柱形结构上,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弹簧的另一端与壳体1抵接。因而旋转构件7B1靠近第一弹性构件7B2的一端能够在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弹簧的弹性范围内绕旋转构件7B1的旋转中心转动,进而带动旋转构件7B1上的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图14中,当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弹簧处于不受力状态时,辅助构件6位于第一位置,此时处理盒100还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时,辅助构件6位于第二位置,此时处理盒100已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且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相接触,并且此时该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弹簧向旋转构件7B1施加一个与辅助构件6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进一步的,壳体1还设有第三限位部1D2,第三限位部1D2与第一弹性构件7B2共同限制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体的,如图14所示,第三限位部1D2与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弹簧共同限制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更进一步的,第三限位部1D2可设于壳体1的下框架1B1上,进一步的,第三限位部1D2与下框架1B还可以一体成型。
图16-2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构件7B2为扭簧,第一限位部7B12大致为旋转构件7B1的主体所延伸的凸块,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扭簧的一端与该凸块钩住,另一端与壳体1抵接。图18及19中,当处理盒100还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扭簧处于自由臂力状态,辅助构件6位于第一位置;当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时,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扭簧正在发生弹性形变;当处理盒100已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辅助构件6位于第二位置,且此时第一限位部7B12与壳体1抵接以限制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方向上超过第二位置移动,且此时作为第一弹性构件7B2的扭簧向旋转构件7B1施加一个使辅助构件6往当前的相反方向移动的力矩。因而第一限位部7B12能够限制祝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
其中,在第一弹性构件7B2为扭簧的实施例中,第二导向安装部1C2设置于壳体1上,第二导向安装部1C2可为壳体1上延伸突出的安装柱,旋转构件7B1通过轴承安装于作为第二导向安装部1C2的安装柱上,具体的为,该轴承的内圈安装于作为第二导向安装部1C2的安装柱上,旋转构件7B1安装于该轴承的外圈上。
进一步的,第二导向安装部1C2同时还为中空且内壁具有内螺纹(未图示),第三连接件7B还包括固定件7B3,固定件7B3可拆卸安装至第二导向安装部1C2内,以限制旋转构件7B1的第一方向X移动,具体的,固定件7B3外表面具有外螺纹(未图示),当旋转构件7B1安装至第二导向安装部1C2后,固定件7B3能够插入至第二导向安装部1C2内且其外螺纹与第二导向安装部1C2的内螺纹配合以使固定件7B3固定在第二导向安装部1C2上,从而限制旋转构件7B1的第一方向X移动。
进一步的,壳体1还设有第二限位部1D1,第二限位部1D1被构造为壳体1上的凹槽,第一安装柱7B11的一端与旋转构件7B1相连,另一端设置于作为第二限位部1D1的凹槽内,辅助构件6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柱7B11的两端中,作为第二限位部1D1的凹槽能够限制第一安装柱7B11仅在第二限位部1D1的内部移动,进而限制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图16-21所示的实施例中,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与显影辊(图16-21中未示)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与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固定设置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辅助构件6可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实施例中,辅助构件6的旋转中心不是简单地设置在处理盒100中,如果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与显影辊(图16-21中未示)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则必然会影响显影辊在壳体1上的装配,因而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与显影辊(图16-21中未示)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其好处是不影响显影辊在壳体1上的装配,从而使得显影辊的装配更简单,且不影响辅助构件6的装配及工作。
如图22-28所示,提供了一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辅助构件6的移动路径为直线偏移,其通过第四连接件7C与壳体1连接,且在该种实施例中,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与显影辊(图22-28中未示)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
具体的,该第四连接件7C包括平移构件7C1及第二弹性构件7C2。平移构件7C1安装于壳体1的第三导向安装部1C3上,且能够沿第三导向安装部1C3移动,其中,辅助构件6安装于平移构件7C1上,辅助构件6随平移构件7C1移动而移动;第二弹性构件7C2被构造成保持平移构件7C1使得辅助构件6位于第一位置,当平移构件7C1移动使得辅助构件6相对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弹性构件7C2可向平移构件7C1施加一个与辅助构件6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进而使得当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第二弹性构件7C2通过平移构件7C1向辅助构件6施加一个使辅助构件6向齿轮部分200A贴近的力,从而使得辅助构件6与齿轮部分200A更好地接触,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动力输出部200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更稳定有效地联接,提高处理盒100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第三导向安装部1C3设置于壳体1上,第三导向安装部1C3被构造为至少包括一滑道,进而平移构件7C1能够沿第三导向安装部1C3中的滑道移动;进一步的,第三导向安装部1C3与壳体1还可以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平移构件7C1设有第二安装柱7C11,辅助构件6安装在第二安装柱7C1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柱7C11可为平移构件7C1延伸突出的安装柱,进一步的,辅助构件6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安装柱7C11上,进而辅助构件6可在第二安装柱7C11上转动。
进一步的,平移构件7C1还设有第四限位部7C12,第二弹性构件7C2的一端与第四限位部7C12抵接,另一端与第三导向安装部1C3抵接。具体的,在如图26-28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弹性构件7C2为弹簧,第四限位部7C12大致为平移构件7C1的主体所延伸的圆柱形结构,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的一端的一部分正好套设于该圆柱形结构上,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三导向安装部1C3抵接。因而平移构件7C1靠近第二弹性构件7C2的一端能够在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的弹性范围内移动,进而带动平移构件7C1上的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图25中,当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处于不受力状态时,辅助构件6位于第一位置,此时处理盒100还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时,辅助构件6位于第二位置,此时处理盒100已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且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相接触,并且此时该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向平移构件7C1施加一个与辅助构件6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进一步的,第三导向安装部1C3包括内侧板1C31及外侧板1C32,第二安装柱7C11远离平移构件7C1的端部还设有第一卡扣7C13,第一卡扣7C13穿过内侧板1C31上的腰型槽1C311并抵接至内侧板1C31,平移构件7C1还设有第二卡扣7C14,第二卡扣7C14穿过外侧板1C32上的滑道并抵接至外侧板1C32;其中,辅助构件6置于外侧板1C32及内侧板1C31之间。
进而,第一卡扣7C13从腰型槽1C311穿过并扣住内侧板1C31,第二卡扣7C14穿过滑道扣住外侧板1C32,以使得将设置于第二安装柱7C11上的辅助构件6置于外侧板1C32及内侧板1C31之间。其中第一卡扣7C13可在腰型槽1C311内滑动,第二卡扣7C14可在滑道上滑动,进而当平移构件7C1移动时,可带动第一卡扣7C13和第二卡扣7C14分别同时在腰型槽1C311及滑道上滑动,因而腰型槽1C311及滑道限制了第一卡扣7C13和第二卡扣7C14的移动范围,进而限制了平移构件7C1的移动范围,进而限制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该平移构件7C1具有第一板7C15及第二板7C16,其中,第一板7C15在垂直于第三方向Z(也即第二方向Y)的投影长度为L1,第二板7C16在垂直于第三方向Z(也即第二方向Y)的投影长度为L2,且第一板7C15的投影长度L1大于第二板7C16的投影长度L2,而第四限位部7C12则安装在第二板7C16的端部。
如图26-28所示,平移构件7C1的移动方向为第三方向Z。其中,为了进一步保证该平移构件7C1能够沿第三方向Z移动,在第二板7C16于第二方向Y的两侧面上以第二板7C16的中心轴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以上的第二卡扣7C14,该第二卡扣7C14大致呈“7”字型结构;另外,在外侧板1C32上远离开槽1C321的位置以第三方向Z对称设有两滑道,该滑道被构造成使平移构件7C1能够沿该滑道在第三方向Z移动一定位置。具体的,该滑道包括第一段1C322和第二段1C323,第一段1C322与第二段1C323沿第二方向Y错开相连。在第一方向X看,第一段1C322与开槽1C321相接的,并相对于第一段1C322的位置,第二段1C323设置的更高,以使第一段1C322与第二段1C323形成高度差,该高度差具体为台阶W1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同时,相对两侧的两组第一段1C322于第二方向Y的距离为L3,并形成第一开口;另外的,相对两侧的两组第二段1C323于第二方向Y的距离为L4,并形成第二开口。其中,第二板7C16在垂直于第三方向Z(也即第二方向Y)的投影长度的L2与相对两侧的两组第一段1C322于第二方向Y的距离的L3相同,也即L2大致等于L3。
在将该平移构件7C1安装至上框架1A时,首先将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的一端套接在壳体1的限位柱1C326上,而后第四连接件7C沿第一段1C322和第二段1C323往开槽1C321方向推进,致使该作为第二弹性构件7C2的弹簧的另一端套接在第四限位部7C12上,同时,位于第二板7C16上的第二卡扣7C14也会穿过外侧板1C32、且其外端部也紧贴第一段1C322靠近内侧板1C31的一侧,完成平移构件7C1的安装。以使该平移构件7C1能够沿感光鼓2的安装方向(也即第三方向Z)移动,同时设置在第二板7C16上的第二卡扣7C14在随着平移构件7C1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分别与台阶W1或开槽1C321止抵,以限制平移构件7C1的移动范围。具体的,在辅助构件6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卡扣7C14随平移构件7C1与第三方向Z移动,并因第一段1C322和第二段1C323所形成的台阶W1发生止抵,进而使辅助构件6处于第一位置。另外的在辅助构件6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卡扣7C14随平移构件7C1与第三方向Z移动,并因开槽1C321处发生止抵,进而使辅助构件6处于第二位置。
当第四连接件7C上的辅助构件6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一位置为处理盒100未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前的初始位置(也即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未联接状态)。实际地,如图22-28所示,用户在将该处理盒100往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移动,其具体的推动方式和力的方向如上述实施例已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接触过程,其具体为平移构件7C1的能够沿第三方向Z移动,直至平移构件7C1上的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开始接触,直至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完全接触,以摆正动力输出部200,使动力输出部200的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的轴线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的轴线在第一方向X重合,此时第四连接件7C上的辅助构件6位于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为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后的接触位置(也即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未联接状态)另外,能够使动力输出部200联接凹部(图未示)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连接,以使感光鼓2转动,保证处理盒100能够正常运作。
辅助构件6逐渐靠近动力输出部200,当辅助构件6的末端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开始接触时,辅助构件6会因为第四连接件7C的缘故,会适当地往反方向移动,以使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到达合适位置与理盒的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联接,同时第四连接件7C中的第二弹性构件7C2会给辅助构件6施加一个顶向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的力,以使得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能够更稳定地进行接触,使其不易出现打滑的情况。
第四连接件7C在滑道上在第三方向Z上滑动,进而使辅助构件6从第一位置相对第三方向Z平移至第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设置的第二弹性构件7C2为弹簧的前提下,在取下处理盒100的过程中,该辅助构件6与动力输出部200的齿轮部分200A逐渐分离,且辅助构件6会从第二位置逐渐恢复至第一位置,以保证该辅助构件6再次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时还能够实现上述直线偏移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限制辅助构件6的移动范围。如图2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内侧板1C31设置有腰型槽1C311,该腰型槽1C311在第三方向Z的长度大致为辅助构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直线移动的幅度的长度,且第二安装柱7C11的远离平移构件7C1的端部设有第一卡扣7C13,该第一卡扣7C13穿过该腰型槽1C311,且与内侧板1C31上靠近感光鼓2的侧部紧贴,被构造成限制第二安装柱7C11仅在腰型槽1C311的内部移动(也即仅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进一步限制辅助构件6的移动范围,防止辅助构件6的过度移动而导致其它部件对其的干涉而使其停止转动,或过于提前摆正动力输出部200而导致动力输出部200的联接凹部(图未示)无法与动力接收部5的突出部分5A联接。
通过可位移的辅助构件6使处理盒100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避免其与动力输出部200的直接碰撞,同时也能够摆正动力输出部200,以使动力输出部200能够与处理盒100的动力接收部5连接,保证处理盒100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处理盒100的具体机构和技术效果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芯片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括:
壳体;
感光鼓,其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
动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
辅助构件,用于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部联接,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且所述辅助构件不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动力输出部的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构件设置于所述处理盒中靠近所述动力接收部的端部,且所述辅助构件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平行;
所述辅助构件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上,且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互不影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的内壁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上,且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套筒部的内壁的截面面积比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截面面积大,所述辅助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套筒部的外壁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显影辊的长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隔离部,所述套筒部与所述隔离部相连;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套筒部及所述显影辊的中心的中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部的内壁与所述隔离部的内壁相连,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套筒部的外壁的截面面积比所述隔离部的外壁的截面面积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构件的旋转中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端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包括第一导向安装部,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辅助构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导向安装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轴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内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安装部上,所述辅助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圈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构件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辅助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处理盒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时,所述辅助构件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促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动力输出部联接;
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自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辅助构件与所述感光鼓在垂直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一部分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构件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三连接件,以移动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
旋转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二导向安装部上,且能够绕所述第二导向安装部旋转,其中,所述辅助构件安装于所述旋转构件上,所述辅助构件随所述旋转构件转动而移动;
弹性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旋转构件使得所述辅助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旋转构件转动使得所述辅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可向所述旋转构件施加一个与所述辅助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构件还延伸设有第一安装柱,所述辅助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柱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构件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第一安装柱仅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内部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弹性构件共同限制所述辅助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构件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设有第四连接件,以移动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
平移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第三导向安装部上,且能够沿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移动,其中,所述辅助构件安装于所述平移构件上,所述辅助构件随所述平移构件移动而移动;
弹性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平移构件使得所述辅助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平移构件移动使得所述辅助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构件可向所述平移构件施加一个与所述辅助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构件设有第二安装柱,所述辅助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柱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构件还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限位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抵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安装部包括内侧板及外侧板,所述第二安装柱远离所述平移构件的端部还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穿过所述内侧板上的腰型槽并抵接至所述内侧板,所述平移构件还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穿过所述外侧板上的滑道并抵接至所述外侧板;其中,所述辅助构件置于所述外侧板及所述内侧板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0-20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位于当所述处理盒正放置于水平面时所述感光鼓的下方。
22.根据权利要求10-20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辊,所述辅助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轨迹与所述显影辊在垂直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
CN202320622636.4U 2023-03-24 2023-03-24 处理盒 Active CN2194968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2636.4U CN219496895U (zh) 2023-03-24 2023-03-24 处理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2636.4U CN219496895U (zh) 2023-03-24 2023-03-24 处理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6895U true CN219496895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9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22636.4U Active CN219496895U (zh) 2023-03-24 2023-03-24 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68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88966B1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CN103293896B (zh)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电子照相感光鼓单元
CN107942633B (zh) 一种显影盒
CN105589318A (zh) 一种处理盒用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9496895U (zh) 处理盒
CN219574607U (zh) 处理盒
CN219574608U (zh) 处理盒
CN116125773A (zh) 处理盒
CN116300360A (zh) 处理盒
CN116540512A (zh) 处理盒
CN219676454U (zh) 处理盒
CN219676456U (zh) 处理盒
CN219676455U (zh) 处理盒
AU2021229186B2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CN114935885A (zh) 处理盒
CN210666362U (zh) 处理盒
CN205644028U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9245944U (zh) 显影盒和处理盒
CN110632836A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处理盒
CN218974786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085245U (zh) 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08999773U (zh) 一种处理盒
AU2024200278A1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cartridge
JPH1184986A (ja) 現像マガジン、画像形成装置、現像マガジン支持方法
CN110376858A (zh) 处理盒、处理盒的装机方法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