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4217U - 取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4217U
CN219494217U CN202320525106.8U CN202320525106U CN219494217U CN 219494217 U CN219494217 U CN 219494217U CN 202320525106 U CN202320525106 U CN 202320525106U CN 219494217 U CN219494217 U CN 219494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duct
cover body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2510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华
谢茂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2510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4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4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4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装置,其包括罩体、第一出风风道、以及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独立设置的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在所述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一弧形路径,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在所述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二弧形路径,所述第一弧形路径和所述第二弧形路径在所述罩体的周向间隔设置。该取暖装置通过将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独立设置,并将第一出风风道在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设置为第一弧形路径、第二出风风道在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设置为第二弧形路径,这样可使得气流混合时间更长,吹出的风更为均匀,也即暖风混合时间可更长,并且吹出更为均匀。

Description

取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取暖装置,尤其是带风暖功能的取暖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于电机带动风轮旋转产生气流,然后利用加热组件加热形成暖风从出风风道吹出。相关技术中的取暖装置的多个出风风道的气流通常是汇流混合后再从出风口吹出,其存在的弊端是导致取暖装置吹出的暖风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取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取暖装置,包括罩体、第一出风风道、以及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独立设置的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在所述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一弧形路径,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在所述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二弧形路径,所述第一弧形路径和所述第二弧形路径在所述罩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暖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罩体外周的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呈弧状;
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所述第一弧形路径;
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所述第二弧形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罩体的周向并排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与另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罩体的周向并排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与另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相等或不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呈葵花形设置,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错位设置;
和/或,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呈葵花形设置,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错位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暖装置包括独立设置的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风道;
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出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暖装置包括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第一盘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盘体盖合的第二盘体;
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第二盘体之间设置有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罩体盖合于所述第二盘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暖装置还包括主机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机中的导风风道,所述导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以及第二出风风道连通;
所述导风风道上设置有加热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风道为两个,两个所述导风风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其中一所述导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另一所述导风风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导风风道中设置有导风组件;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风轮、与所述风轮连接以带动所述风轮转动的驱动件、以及将所述风轮转动产生的气流导出至第一出风风道或第二出风风道的导风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机上设置有与所述导风风道连通的通气口。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取暖装置通过将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独立设置,并将第一出风风道在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设置为第一弧形路径、第二出风风道在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设置为第二弧形路径,这样可使得气流混合时间更长,吹出的风更为均匀,也即暖风混合时间可更长,并且吹出更为均匀。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取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取暖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取暖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取暖装置的另一剖视图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取暖装置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取暖装置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取暖装置的出风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取暖装置的出风组件的第二盘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取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取暖装置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取暖装置的出风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取暖装置的出风组件的第二盘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主机;11、箱体;110、收容腔;111、挡风板;112、通气口;12、盖板;121、通孔;13、底盖;20、面板组件;21、盖体;211、第一安装通孔;22、面板;221、第二安装通孔;30、导风风道;31、第一导风风道;32、第二导风风道;40、导风组件;41、风轮;42、导风构件;421、导风口;43、驱动件;50、出风组件;51、第一盘体;52、第二盘体;5211、容置腔;5212、挡台;53、罩体;54、第一腔体;55、第二腔体;521、本体;522、外环;523、隔板;524、第一出风口;525、第二出风口;60、第一出风风道;70、第二出风风道;80、加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纵”、“横”、“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取暖装置,该取暖装置可安装于浴室,在用户使用浴室时,可吹出暖气供用户取暖。该取暖装置具有出风均匀,用户体验感高的优点。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取暖装置包括主机10、面板组件20、导风风道30、导风组件40、出风组件50以及加热组件80。该主机10用于收容导风组件40,并且内侧形成有导风风道30。该面板组件20设置于主机10上,用于供出风组件50安装。该导风风道30形成于主机10中,用于将外部气流导至加热组件80。导风组件40设置于导风风道30中,用于导风。该出风组件50设置于该面板组件20的中部,并与导风风道30连通,用于供暖风吹出。加热组件80设置于导风风道30中用于加热从外部导入的气流使其形成暖风。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机10包括箱体11、盖板12、底盖13。具体地,箱体11大致呈长方体状,且为敞口结构,内侧形成收容腔110,该收容腔110用于收容导风组件4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不限于呈长方体状,可以正方体状、圆柱状或者其他形状。该箱体11的收容腔110中设置有两组挡风板111,每组挡风板111包括至少一个挡风板111,每组挡风板111通过弯折界定出一个大致呈圆形的导风风道30。该主机10上设置有通气口112,具体地,该通气口112设置于箱体11的侧壁上,并与其中一个导风风道30连通,用于进气或者换气。该盖板12盖于该箱体11的开口,用于承载面板组件20。该盖板12上设置有两个圆形的通孔121,该通孔121与每一导风组件40一一对应设置,以供气流输入。底盖13设置于该箱体11的底部,起到支撑想箱体11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组件20包括盖体21以及面板22。该盖体21设置于盖板12上。该盖体2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211,该第一安装通孔211居中设置,用于供出风组件50安装。该面板22设置于盖体21相背于盖板12的一侧。该面板2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通孔221,该第二安装通孔221居中设置,且与第一安装通孔211连通,用于供出风组件50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风道30为两个,也即导风风道30可包括第一导风风道31以及第二导风风道32,第一导风风道31以及第二导风风道32与每组挡风板111对应设置,且第一导风风道31以及第二导风风道32错位设置。该第一导风风道31与一通孔121对应连通,第一导风风道31与另一通孔121对应连通,且可与通气口112连通;外部气流可经过与第一导风风道31对应设置的通孔121进入第一导风风道31,外部气流可经过与第二导风风道32对应设置的通孔121和/或通气口112进入第二导风风道32。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组件40为两个,两个导风组件40与两个导风风道30一一对应设置,也即每一导风风道30中均可设置一导风组件40。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导风组件40可包括风轮41、驱动件43以及导风构件42。风轮41为涡轮,可与驱动件43连接,在驱动件43的驱动下转动,产生涡流。该驱动件43可以为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可与风轮41连接。导风构件42可安装于导风风道30的出口端,该导风构件42为中空结构,且其纵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形。该导风构件42具有相互连通的两个导风口421,该两个导风口421可垂直设置,且可相互连通,其中一个导风口421可朝向导风风道30,另一个导风口421可朝向出风组件50设置,也即导风风道30的风可经过与其相对设置的导风口421进入导风构件42,然后转向从另一导风口421导出至出风组件50。两个导风风道30上的两个导风构件42朝向导风风道30设置的导风口421相背设置,从而使得两个导风风道30吹出的风可分别进入不同的出风风道。
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出风组件50居中设置于面板组件20上,具体安装于面板组件20的第一安装通孔211以及第二安装通孔221中。该出风组件50包括第一盘体51、第二盘体52、以及罩体53。第一盘体51以及第二盘体52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且第一盘体51以及第二盘体52可同轴设置,并且可通过设置一些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该连接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螺接结构或者卡接结构。第一盘体51的径向尺寸与第二盘体52的径向尺寸大致相当,也即第一盘体51与第二盘体52装配后二者可紧密配合。第二盘体52可部分嵌入第一盘体51设置,并且第二盘体52与第一盘体51之间留设有空间。该罩体53设置于第二盘体52上,与第二盘体52同轴设置,用于盖合第二盘体52。
该第二盘体52包括本体521、外环522、以及隔板523。该本体521内侧凹陷形成容置腔5211,用于收容照明组件。本体521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盘体51的径向尺寸。该外环522设置于本体521的外周,其内径大于本体521的外径,该外环522可与本体521为一体成型结构。该外环522与本体521之间的间隙可形成出风口。在本实施例中,外环522与本体521的开口边缘在轴向上错位设置,具体地,该外环522可低于本体521的开口边缘设置。本体521的开口边缘设置有沿径向凸出的挡台5212,该挡台5212可以为多个,多个挡台5212可间隔设置,用于使得外环522与本体521之间形成错位跑道状的出风口。隔板523设置于该第二盘体52以及第一盘体51之间,具体地,该隔板523设置于该第二盘体52的底壁,且沿第二盘体52的径向延伸,并朝第一盘体51凸出。该隔板523可用于将第一盘体51以及第二盘体52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体54以及第二腔体55。第一腔体54以及第二腔体55独立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该取暖装置还包括第一出风口524以及第二出风口525,该第一出风口524和第二出风口525均设置于罩体53的外周,且第一出风口524以及第二出风口525独立设置,也即不相互连通。具体地,该第一出风口524以及第二出风口525位于该第二盘体52的本体521以及外环522之间。该第一出风口524以及第二出风口525均呈弧状。
第一出风口524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524沿罩体53的周向并排设置,占罩体53的二分之一圆周,形成第一组出风口,每一第一出风口524均与第一腔体54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出风口524的中点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与另一第一出风口524的中点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不等,也即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口524可错位设置,进而可提高出风的均匀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出风口524的中心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可与另一第一出风口524的中点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且多个第一出风口524也可呈葵花形设置,进而可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第二出风口525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525沿罩体53的周向并排设置,且占罩体53的二分之一圆周,形成第二组出风口,每一第二出风口525均与第二腔体55连通。每一第二出风口525的中点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可与另一第二出风口525的中点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另一第二出风口525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不等,也即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口524可错位设置。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出风口525的中心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可与另一第二出风口525到罩体53的中心距离相等,且多个第二出风口525也可呈葵花心设置,进而可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524以及第二出风口525不限于呈弧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524和/或第二出风口525也可以为一个,不限于为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该取暖装置还包括第一出风风道60以及第二出风风道70。第一出风风道60以及第二出风风道70形成于出风组件50上,且独立设置。也即第一出风风道60以及第二出风风道70不相互连通,也即经过加热组件80加热后形成的暖风可分别经过第一出风风道60以及第二出风风道70吹出,这样可以使得暖风混合时间更长,暖风更均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风道60在罩体53的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一弧形路径,第二出风风道70在罩体53的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二弧形路径,第一弧形路径和第二弧形路径可在罩体53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54与第一出风口524连通形成第一出风风道60,每一第一出风口524均可形成一第一弧形路径。该第二腔体55与第二出风口525连通形成第二出风风道70,每一第二出风口525均可形成一第二弧形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80为两个,该两个加热组件80一一对应设置于两个导风风道30中,具体地,每一加热组件80可位于盖板12的通孔121上,该加热组件80可以为加热片,比如PTC加热片。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80不限于为加热片。风轮41可通过转动将进入导风风道30中的气流导至加热组件80,经过加热组件80加热后形成暖风再被风轮41导至导风构件42,再进入对应的出风风道,通过对应的出风风道吹出。
图9至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取暖装置,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取暖装置的区别在于,每一第一出风口524的中心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可与另一第一出风口524的中点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且多个第一出风口524也可呈葵花形设置,进而可提高出风的均匀性。每一第二出风口525的中心到罩体53的中心的距离可与另一第二出风口525到罩体53的中心距离相等,且多个第二出风口525也可呈葵花心设置,进而可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第一出风风道、以及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独立设置的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在所述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一弧形路径,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在所述罩体周向上的延伸路径为第二弧形路径,所述第一弧形路径和所述第二弧形路径在所述罩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罩体外周的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呈弧状;
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所述第一弧形路径;
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所述第二弧形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罩体的周向并排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与另一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相等;
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罩体的周向并排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与另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点到所述罩体的中心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罩体的周向并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呈葵花形设置,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错位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罩体的周向并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呈葵花形设置,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装置包括独立设置的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风道;
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出风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装置包括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第一盘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盘体盖合的第二盘体;
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第二盘体之间设置有隔板,用于将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罩体盖合于所述第二盘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暖装置还包括主机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机中的导风风道,所述导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以及第二出风风道连通;
所述导风风道上设置有加热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风道为两个,两个所述导风风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与其中一所述导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另一所述导风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风风道中设置有导风组件;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风轮、与所述风轮连接以带动所述风轮转动的驱动件、以及将所述风轮转动产生的气流导出至第一出风风道或第二出风风道的导风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上设置有与所述导风风道连通的通气口。
CN202320525106.8U 2023-03-09 2023-03-09 取暖装置 Active CN219494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25106.8U CN219494217U (zh) 2023-03-09 2023-03-09 取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25106.8U CN219494217U (zh) 2023-03-09 2023-03-09 取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4217U true CN219494217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1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25106.8U Active CN219494217U (zh) 2023-03-09 2023-03-09 取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4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0528B (zh) 一种水合负氧离子产生装置
CN105841232B (zh) 应用于圆形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09998258A (zh) 电吹风
CN211018551U (zh) 一种微型电机
CN219494217U (zh) 取暖装置
CN215002074U (zh) 空气调节组件
CN112413804A (zh) 一种消毒装置
CN210397172U (zh) 一种分体式风机
CN219414947U (zh) 取暖装置
KR20170011108A (ko) 배터리 냉각장치
CN21068863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95059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
CN111811141A (zh) 暖风机
CN215226925U (zh) 一种风道系统以及应用其的箱式加热装置
CN106705400B (zh) 面板组件及空调器
CN218495056U (zh) 电暖风机
CN212619317U (zh) 暖风机
CN219756484U (zh) 暖风设备
CN112484278A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396942U (zh) 一种烹饪内胆结构及烹饪设备
CN219109224U (zh) 热风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301007U (zh) 空气循环用小型风轮、风道组件和小型空气净化器
CN215959453U (zh) 热风组件及烹饪装置
CN220275439U (zh) 一种底部进风的空气炸锅
CN218293921U (zh) 一种挂脖式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