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4090U -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4090U
CN219494090U CN202320124902.0U CN202320124902U CN219494090U CN 219494090 U CN219494090 U CN 219494090U CN 202320124902 U CN202320124902 U CN 202320124902U CN 219494090 U CN219494090 U CN 219494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entral
outer ring
air inle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249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锡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1249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4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4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4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包括中心直喷进气座、外枪进气座和燃气盘,燃气盘中心设有轴向贯穿的中心连通腔,中心连通腔的底端与中心直喷进气座的出气端连接并连通,中心连通腔的上端凸起在燃气盘中心,形成中心直喷燃气口;外枪进气座包括引射管和环形混气腔,燃气盘的外圈连通腔连接在环形混气腔上端并连通,外圈连通腔的上端为外圈燃气口;中心直喷进气座与设有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外枪进气座与设有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能通过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来控制中心火圈的大小,能通过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来控制外火圈的大小,实现中心火圈和外火圈的独立控制,让蒸煮自由。

Description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背景技术
灶具在工作时,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灶内,经过燃气阀调节(用户可以通过与燃气阀连接的旋钮进行调节)后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称之为一次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炉头上方的火盖组件上的火孔中喷出的同时接触空气(此时的空气称之为二次空气)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这些火焰被用来加热置于锅支架上的锅具等待加热器皿。现有的炉头有枪头式、直喷式以及直喷与枪头结合的直喷与直插相结合式,种类多样。为了加热均匀,炉头一般有中圈和外圈,用于形成中圈火和外圈火,如专利号为202023105691.1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增压燃气炉头,为双枪式炉头,包括炉头底座以及设置在其上端的火盖座,火盖座上设有内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炉头底座上连接有分别对应连通内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的两个进气管体,通过两个进气管体分别输入燃气至内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在点火后用于形成内圈火和外圈火。
但目前各种种类的炉头都只是通过一个火盖上的点火装置进行点火,点火时先同时点燃内圈火和外圈火,再通过调节旋钮来调节火的大小,从而实现大中小火的控制,可以通过旋钮调节来实现内圈火,但不能实现外圈火的独立实现。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独立控制内圈火和外圈火的炉头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旨在实现内圈火和外圈火的独立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包括用于接入燃气和空气的中心直喷进气座、用于接入燃气和空气的外枪进气座和燃气盘,所述燃气盘中心设有轴向贯穿的中心连通腔,所述中心连通腔的底端与所述中心直喷进气座的出气端连接并连通,所述中心连通腔的上端凸起在燃气盘中心,形成中心直喷燃气口,用于接中心火盖;所述燃气盘上设有围绕在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外侧的混气燃烧腔,所述混气燃烧腔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连通;所述外枪进气座包括引射管和与所述引射管连通的环形混气腔,所述燃气盘还包括位于外圈的外圈连通腔,所述外圈连通腔连接在所述环形混气腔上端并连通,所述外圈连通腔的上端为外圈燃气口,用于接外圈火盖;所述混气燃烧腔间隔在所述外圈燃气口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之间;所述中心直喷进气座与设有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所述外枪进气座与设有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所述混气燃烧腔内设有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接近的第一点火安装孔和与所述外圈燃气口接近的第二点火安装孔,在所述第一点火安装孔中安装第一点火针,在所述第二点火安装孔中安装第二点火针。能通过第一点火针点燃中心火圈,通过第二点火针点燃外火圈。
优选地,所述混气燃烧腔内设有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接近的第一感应安装孔和与所述外圈燃气口接近的第二感应安装孔,在所述第一感应安装孔中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二感应安装孔中安装第二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感应中心直喷燃气口周边的温度,来判断该位置是否在燃烧,如没有燃烧则控制相应的燃气供应管切断燃气供应,避免燃气泄露。
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感应外圈燃气口周边的温度,来判断该位置是否在燃烧,如没有燃烧则控制相应的燃气供应管切断燃气供应,避免燃气泄露。
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为热电偶。
优选地,所述燃气盘外侧设有连通至所述混气燃烧腔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进气通道。
优选地,所述进气通道从所述外圈连通腔穿入所述混气燃烧腔,所述外圈连通腔包括外圈壁和内圈壁,所述外圈壁与所述内圈壁之间通过所述进气通道连接;所述内圈壁间隔在所述混气燃烧腔与所述外圈连通腔之间。
优选地,所述环形混气腔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下连接凸耳,所述外圈壁或所述内圈壁上设有与所述下连接凸耳一一对应的上连接凸耳,所述上连接凸耳上设有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凸耳上设有下螺纹孔,通过螺钉从所述上连接孔穿入所述下螺纹孔中锁紧,使所述外枪进气座和所述燃气盘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引射管包括过气腔和连通在所述过气腔一端的喇叭状进气部,所述喇叭状进气部的口径较大端朝外,口径较小端与所述过气腔连通;所述喇叭状进气部内安装外枪增压管,所述外枪增压管包括插入所述过气腔内的增压管体和连接在所述增压管体外端前方的外枪进气风门挡板;所述增压管体的内腔为外端内径小于内端内径的锥形腔,所述增压管体的外端口为外枪进气口,用于接外枪进气喷嘴,所述外枪进气风门挡板上设有与所述外枪进气口相对的通孔;所述增压管体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空气入口,所述外枪进气喷嘴伸入增压管体内腔并至少从所述空气入口位置开始向所述增压管体内端方向与所述增压管体内壁之间留有通气间隙,用于输入空气。
优选地,所述增压管体的相对两侧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空气入口连通的锥形槽,所述锥形槽从所述增压管体的外端向内端方向凹进形成,且为宽度从外端向内端方向逐步缩小的锥形。
优选地,所述中心直喷进气座包括位于上部的用于插入连接在所述中心连通腔内的中心进气管和连接在所述中心进气管下端且内径大于所述中心进气管内径的锥形的中心增压座体,所述中心进气管与所述中心增压座体的内腔连通;所述中心增压座体内连接固定有中心进气风门挡板,所述中心进气风门挡板上设有与所述中心进气管相对的连接孔,用于连接固定中心进气喷嘴,所述中心进气喷嘴伸入所述中心进气管内;所述中心进气管内壁与所述中心进气喷嘴之间留有通气间隙,用于输入空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包括中心直喷进气座、外枪进气座和燃气盘,燃气盘中心设有轴向贯穿的中心连通腔,中心连通腔的底端与中心直喷进气座的出气端连接并连通,中心连通腔的上端凸起在燃气盘中心,形成中心直喷燃气口,用于接中心火盖;燃气盘上设有围绕在中心直喷燃气口外侧的混气燃烧腔,混气燃烧腔与中心直喷燃气口连通;通过中心直喷进气座接入混有一次空气的燃气至中心直喷燃气口,并由中心火盖上的火孔喷出燃烧,形成中心火圈。
外枪进气座包括引射管和与引射管连通的环形混气腔,燃气盘还包括位于外圈的外圈连通腔,外圈连通腔连接在环形混气腔上端并连通,外圈连通腔的上端为外圈燃气口,用于接外圈火盖;通过外枪进气座接入混有一次空气的燃气至外圈燃气口,并由外圈火盖上的火孔喷出燃烧,形成外火圈。
混气燃烧腔间隔在外圈燃气口与中心直喷燃气口之间,混气燃烧腔内安装第一点火针和第二点火针,通过第一点火针来点燃中心火圈,通过第二点火针来点燃外火圈。中心直喷进气座与设有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外枪进气座与设有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能通过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来控制中心火圈的大小,能通过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来控制外火圈的大小,实现中心火圈和外火圈的独立控制,让蒸煮自由。
混气燃烧腔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感应中心直喷燃气口周边的温度,来判断该位置是否在燃烧,如没有燃烧则控制相应的燃气供应管切断燃气供应,避免燃气泄露。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感应外圈燃气口周边的温度,来判断该位置是否在燃烧,如没有燃烧则控制相应的燃气供应管切断燃气供应,避免燃气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的外枪进气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的结构示意图二。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包括用于接入混有一次空气的燃气的中心直喷进气座10、用于接入混有一次空气的燃气的外枪进气座20和用于接火盖的燃气盘30。燃气盘30为圆盘状,燃气盘30中心设有轴向贯穿的中心连通腔31,中心连通腔31的底端伸出燃气盘30的底部,并与中心直喷进气座10的出气端连接以及连通。中心连通腔31的上端凸起在燃气盘30中心,形成中心直喷燃气口,用于接中心火盖。通过中心直喷进气座10接入混有一次空气的燃气至中心直喷燃气口,并由中心火盖上的火孔喷出燃烧,形成中心火圈。
燃气盘30上设有围绕在中心直喷燃气口外侧的混气燃烧腔33,混气燃烧腔33与中心直喷燃气口连通,用于给予中心火盖充分的燃烧空间,以促进燃烧。
外枪进气座20包括引射管和与引射管连通的环形盘21,环形盘21内形成混气腔24,燃气盘30还包括位于外圈的外圈连通腔32,外圈连通腔32连接在环形混气腔24上端并连通,外圈连通腔32的上端为外圈燃气口,外圈燃气口用于接外圈火盖。通过外枪进气座20接入混有一次空气的燃气至外圈燃气口,并由外圈火盖上的火孔喷出燃烧,形成外火圈。
混气燃烧腔33间隔在外圈燃气口与中心直喷燃气口之间,燃气盘30外侧设有连通至混气燃烧腔33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进气通道34,通过进气通道34从燃气盘30外侧输入空气至混气燃烧腔33,用于增加氧气含量,使燃烧更加充分。
中心直喷进气座10与设有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外枪进气座20与设有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能通过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来控制中心火圈的大小,能通过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来控制外火圈的大小,实现中心火圈和外火圈的独立控制,让蒸煮自由。
混气燃烧腔33内设有与中心直喷燃气口接近的第一点火安装孔371和与外圈燃气口接近的第二点火安装孔372,在第一点火安装孔371中安装第一点火针,在第二点火安装孔372中安装第二点火针,用于点燃混合有空气的燃气。能通过第一点火针点燃中心火圈,通过第二点火针点燃外火圈。第一点火针靠近中心火盖,当中心火盖的火孔中喷出混合气体时,可以使第一点火针连通电源,以使第一点火针可以与中心火盖的金属壁之间形成脉冲电流,从而引燃混合气体,点燃中心火圈。第二点火针靠近外圈火盖,当外圈火盖的火孔中喷出混合气体时,可以使第二点火针连通电源,以使第二点火针可以与外圈火盖的金属壁之间形成脉冲电流,从而引燃混合气体,点燃外火圈。从而实现中心火圈和外火圈的独立点火。
为了避免火焰熄灭后,火孔中还会持续喷出混合气体,造成室内容易被引燃爆炸的安全隐患,混气燃烧腔33内设有与中心直喷燃气口接近的第一感应安装孔381和与外圈燃气口接近的第二感应安装孔382,在第一感应安装孔381中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在第二感应安装孔382中安装第二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感应中心直喷燃气口周边的温度,来判断该位置是否在燃烧,如没有燃烧则控制相应的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切断燃气供应,避免燃气泄露。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感应外圈燃气口周边的温度,来判断该位置是否在燃烧,如没有燃烧则控制相应的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切断燃气供应,避免燃气泄露。
具体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为热电偶。当中心火圈和/或外火圈的火焰持续燃烧时,相应热电偶可以被火焰持续加热,以使热电偶的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以上,从而使混合气体持续由火孔内喷出,以保证火焰的持续燃烧。但是,当中心火圈和/或外火圈的火焰熄灭时,相应的热电偶不会继续被火焰加热,使得相应热电偶的温度迅速降低至预设温度以下,从而控制切断相应的燃气供应,以避免由火孔中持续喷出未被引燃的燃气。
基于此,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调节轴可分别与两个外部旋钮连接,并安装于面板上。这样,可以在面板上直接操作转动旋钮以调节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开度大小,从而独立调节外火圈、中心火圈的火焰大小,非常方便。进一步,两个外部旋钮可分别与点火针电连接(与现有技术中旋钮控制原理相同),当用户按压转动与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的调节轴连接的旋钮时,点火针与中心火盖之间会形成脉冲电流,从而引燃由中心火盖上的火孔喷出的混合燃气,并能通过转动旋钮来调节中心火圈的火焰大小。当用户按压转动与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调节轴连接的旋钮时,点火针与中心火盖之间会形成脉冲电流,从而引燃由外圈火盖上的火孔喷出的混合燃气,并能通过转动旋钮来调节外火圈的火焰大小。当需要同时开启时,通过两个旋钮打开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和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即可。
关于热电偶、点火针以及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相互结合应用属于现有技术,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应用技术。如专利号为201620109590.6,名称为智能燃气灶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热电偶、点火针以及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相互结合应用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将外圈燃气口和中心直喷燃气口相互分开,独立供气、控气流量,并设置独立的点火针和热电偶,来实现独立点火和泄气监控,相互独立控制,互不干涉,使火的位置及大小控制更加自如。
具体的,进气通道34从外圈连通腔32穿入混气燃烧腔33,外圈连通腔32包括外圈壁35和内圈壁36,外圈壁35与内圈壁36之间通过进气通道34连接,内圈壁36间隔在混气燃烧腔33与外圈连通腔32之间,结构合理、简化。
环形混气腔24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下连接凸耳,外圈壁35上设有与下连接凸耳一一对应的上连接凸耳,上连接凸耳上设有上连接孔,下连接凸耳上设有下螺纹孔,通过螺钉从上连接孔穿入下螺纹孔中锁紧,使外枪进气座20和燃气盘30连接固定,组装简便。
引射管包括过气腔22和连通在过气腔22一端的喇叭状进气部23,喇叭状进气部23的口径较大端朝外,口径较小端与过气腔22连通。喇叭状进气部23内安装外枪增压管40,外枪增压管40包括插入过气腔22内的增压管体41和连接在增压管体41外端前方的外枪进气风门挡板45。增压管体41的内腔为外端内径小于内端内径的锥形腔,增压管体41的外端口为外枪进气口42,用于接与燃气供应管连通的外枪进气喷嘴。外枪进气风门挡板45上设有与外枪进气口42相对的通孔46,供外枪进气喷嘴贯穿并连接。增压管体41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空气入口43,外枪进气喷嘴伸入增压管体41内腔并从空气入口43位置或空气入口43的前端位置开始向增压管体41内端方向与增压管体41内壁之间留有通气间隙,用于输入空气,以实现一次空气的混合。
增压管体41的相对两侧外壁开设有与空气入口43连通的锥形槽44,锥形槽44从增压管体41的外端向内端方向凹进形成,且为宽度从外端向内端方向逐步缩小的锥形,利于空气的输入。
中心直喷进气座10包括位于上部的用于插入连接在中心连通腔31内的中心进气管12和连接在中心进气管12下端且内径大于中心进气管12内径的锥形的中心增压座体11,中心进气管12与中心增压座体11的内腔连通。中心增压座体11内连接固定有中心进气风门挡板13,中心进气风门挡板13上设有与中心进气管12相对的连接孔,用于连接固定与燃气供应管连通的中心进气喷嘴,中心进气喷嘴伸入中心进气管12内。中心进气管12内壁与中心进气喷嘴之间留有通气间隙,用于输入空气,以实现一次空气的混合。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接入燃气和空气的中心直喷进气座(10)、用于接入燃气和空气的外枪进气座(20)和燃气盘(30),所述燃气盘(30)中心设有轴向贯穿的中心连通腔(31),所述中心连通腔(31)的底端与所述中心直喷进气座(10)的出气端连接并连通,所述中心连通腔(31)的上端凸起在燃气盘(30)中心,形成中心直喷燃气口,用于接中心火盖;所述燃气盘(30)上设有围绕在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外侧的混气燃烧腔(33),所述混气燃烧腔(33)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连通;所述外枪进气座(20)包括引射管和与所述引射管连通的环形混气腔(24),所述燃气盘(30)还包括位于外圈的外圈连通腔(32),所述外圈连通腔(32)连接在所述环形混气腔(24)上端并连通,所述外圈连通腔(32)的上端为外圈燃气口,用于接外圈火盖;所述混气燃烧腔(33)间隔在所述外圈燃气口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之间;所述中心直喷进气座(10)与设有中心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所述外枪进气座(20)与设有外圈燃气流量控制阀的燃气供应管连通;所述混气燃烧腔(33)内设有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接近的第一点火安装孔和与所述外圈燃气口接近的第二点火安装孔,在所述第一点火安装孔中安装第一点火针,在所述第二点火安装孔中安装第二点火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气燃烧腔(33)内设有与所述中心直喷燃气口接近的第一感应安装孔和与所述外圈燃气口接近的第二感应安装孔,在所述第一感应安装孔中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第二感应安装孔中安装第二温度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为热电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盘(30)外侧设有连通至所述混气燃烧腔(33)的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进气通道(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34)从所述外圈连通腔(32)穿入所述混气燃烧腔(33),所述外圈连通腔(32)包括外圈壁(35)和内圈壁(36),所述外圈壁(35)与所述内圈壁(36)之间通过所述进气通道(34)连接;所述内圈壁(36)间隔在所述混气燃烧腔(33)与所述外圈连通腔(3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混气腔(24)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下连接凸耳,所述外圈壁(35)或所述内圈壁(36)上设有与所述下连接凸耳一一对应的上连接凸耳,所述上连接凸耳上设有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凸耳上设有下螺纹孔,通过螺钉从所述上连接孔穿入所述下螺纹孔中锁紧,使所述外枪进气座(20)和所述燃气盘(30)连接固定。
CN202320124902.0U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Active CN219494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4902.0U CN219494090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4902.0U CN219494090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4090U true CN21949409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3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24902.0U Active CN219494090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4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127726A1 (zh) 鼓风式全预混集成灶
KR100341252B1 (ko) 동적안정성을개선하기위한확산파일롯을갖는대기가스버너
CN219494090U (zh) 一种直喷与直插相结合的双控制节能炉头
CN109307267A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低焰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2805754U (zh) 燃烧器
CN203940430U (zh) 一种与灶具配套使用的鼓风式燃烧器
CN210345560U (zh) 可适用多种液体燃料的小型燃烧炉
CN210035487U (zh) 一种节能灶炉头
CN209857115U (zh) 大锅灶
CN210772171U (zh)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US5769623A (en) Oil fired burner
CN218178883U (zh) 一种燃气灶爆炒组件
CN108180508B (zh) 一种单环火燃烧器
CN208687723U (zh) 一种红外三环燃烧器
JPH1030806A (ja) ガス調理器
CN216409048U (zh) 一种燃气灶
CN110906330A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灶具及点火方法
CN219249902U (zh) 具有安全点火功能的烤箱
CN211781069U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及灶具
CN103900088A (zh) 一种灶具用鼓风式燃烧器
CN218328130U (zh) 一种能调节火焰的燃烧器及燃气炉灶
CN217737274U (zh) 一种具有单通道阀体结构的燃气灶
CN213551308U (zh) 一种高效红外燃气烤箱
CN219036623U (zh) 燃烧器和灶具
CN218895402U (zh)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