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73858U -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3858U
CN219473858U CN202320599817.XU CN202320599817U CN219473858U CN 219473858 U CN219473858 U CN 219473858U CN 202320599817 U CN202320599817 U CN 202320599817U CN 219473858 U CN219473858 U CN 219473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water absorbing
wall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998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毅挺
岑嘉樑
杨镇泓
侯冠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9981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38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3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38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包括:蓄水部,用于储存加湿空气的液体,蓄水部上包括碎水壁;中空状的吸水部,吸水部的下端位于蓄水部中,用于将蓄水部中的液体吸上来,吸水部的至少部分与碎水壁相对设置;驱动部,通过驱动部的转轴连接吸水部、使吸水部旋转,还包括:抑风部,抑风部构造为深碗形状,设置在吸水部的内周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加湿装置,由于抑风部设置在吸水部的内周侧,使得风无法从中空状的吸水部穿过,从而能有效地抑制开孔附近的风压形成,液体可以顺畅地从蓄水部进入吸水部,从而确保加湿量。

Description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般具有蓄水部以及旋转式喷雾结构的空气加湿装置,包括蓄水部110、旋转式喷雾结构120。旋转式喷雾结构120包括呈漏斗状的驱动部121、带动驱动部121旋转的马达,以及水破碎壁122。旋转式喷雾结构运转时,在马达的带动下,驱动部121高速旋转,在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蓄水部110中的水被吸至驱动部121的上部,并脱离驱动部121上端沿离心方向喷出。高速飞出的水滴撞击到水破碎壁122上被进一步破碎。由此,水滴破碎成更细微的水雾,并与经过旋转离心式喷雾结构120的气流混合后从出风口吹出。
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旋转式喷雾结构对空气进行加湿,但是,驱动部121在旋转的过程中会产生风,从而在驱动部121内形成风压,风压的形成阻碍蓄水部110的中的水被吸至驱动部121的上部,从而使得加湿量减少。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能抑制风的形成,还能够增大加湿量的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能抑制风的形成,还能够增大加湿量的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包括:蓄水部,用于储存加湿空气的液体,所述蓄水部上包括碎水壁;中空状的吸水部,所述吸水部的下端位于所述蓄水部中,用于将所述蓄水部中的液体吸上来,所述吸水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碎水壁相对设置;驱动部,通过驱动部转轴连接所述吸水部,以使所述吸水部旋转,还包括:抑风部,所述抑风部构造为深碗形状,设置在所述吸水部的内周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加湿装置,由于抑风部设置在吸水部的内周侧,使得风无法从中空状的吸水部穿过,从而能有效地抑制开孔附近的风压形成,液体可以顺畅地从蓄水部进入吸水部,从而确保加湿量。
进一步地,所述抑风部与所述转轴相连接,带动所述抑风部与所述吸水部同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吸水部包括:下部,底面的开孔与所述蓄水部连通;上部,连接在所述下部的上侧,顶面设有顶面开口;所述抑风部包括:与所述上部的弯曲弧度一致的抑风壁。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的壁面上设置有复数个通孔,所述抑风壁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内周侧,适于阻断所述顶面开口与所述通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抑风壁与所述上部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抑风壁与所述上部平行,所述间隙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吸水部还包括从所述顶面开口的端部向外侧翻折后并向所述碎水壁延伸的第一延长边。
进一步地,所述抑风部还包括:第二延长边,所述第二延长边为所述抑风壁的上端向外侧翻折后并向所述碎水壁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一延长边在所述蓄水部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延长边在所述蓄水部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范围内,所述第二延长边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延长边的边缘之间形成间隙出口,所述间隙出口与所述间隙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出口与所述碎水壁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一种空气处理器,包括:壳体,具有供空气进入的进风口和供空气吹出的出风口;送风部,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吹向所述出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为现有技术中空气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吸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吸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抑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吸水部与抑风部的配合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气加湿装置100,间隙101,间隙出口102,
蓄水部10,碎水壁11,
吸水部20(20’),顶面开口201,开孔202,通孔203(203’),
上部21A,下部21B,高速部22,第一斜边221(221’),第二斜边222’,爬坡部23,固定部24,导流连接筋25,第一延长边26,
驱动部30,转轴31,马达32,
抑风部40,抑风壁41,第二延长边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下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具体地,相对于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任意部件的“外侧”是指相对于该部件的纵向中心轴线向外的方向;任意部件的“内侧”是指相对于该部件的纵向中心轴线向内的方向;任意部件的“外周侧”是指相对于该部件的纵向中心轴线向外的一侧;任意部件的“内周侧”是指相对于该部件的纵向中心轴线向内的一侧。
以下是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吸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吸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抑风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吸水部与抑风部的配合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处理器,壳体具有供空气进入的进风口,供空气吹出的出风口,以及将空气由进风口吹至出风口的送风部。空气加湿装置100用于对流经该风路的空气进行加湿处理。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相关的空气加湿装置100包括蓄水部10、吸水部20、抑风部40、驱动部30。具体参考图2。
蓄水部10,用于储存加湿空气的液体,呈盒状,具有底面、从底面的外周端部向上延设的壁面,以及壁面的上边缘且在底面的对面侧围成的蓄水部开口,蓄水部10的底面的设有排水孔。另外,蓄水部10所储存的液体为水。只要达到加湿效果,也可以使用其他液体,例如含次氯酸的液体。
蓄水部10还包括碎水壁11。碎水壁11设置在蓄水部10的内壁上,用于使大颗粒的水滴与碎水壁11碰撞后,破碎成水雾状颗粒。也就是说,从吸水部20喷出的水滴与碎水壁11接触时,碎水壁11会进一步将水滴打散成较细小的水雾状颗粒。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碎水壁11为硅胶材质,这样,不仅能实现碎水,而且还能抑制水在高速飞出时与碎水壁11碰撞所产生的噪音。
以下参考图对吸水部20和抑风部4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a所示,吸水部20为中空状,是由顶面设有顶面开口201的上部21A和底面设有开孔202的下部21B所构成的转动体,上部21A连接在下部21B的上侧,上部21A和下部21B一体成型,上部21A的直径大于下部21B的直径。吸水部20可通过后述驱动部30的带动旋转将蓄水部10的液体向上吸,也就是说,蓄水部10的液体通过开孔202进入吸水部20后,从吸水部的下部21B往吸水部的上部21A流动。吸水部20的下端位于蓄水部10中,当蓄水部10中储存有一定量的液体时,吸水部20的下端浸泡于液体中。需要说明的是,吸水部20的下端指的是由吸水部20的底面向上延伸的一段,吸水部20的下端浸泡于液体中后,液体浸没的水平线不高于吸水部的上部21A与下部21B的交界处。
吸水部的上部21A为深碗形状,包括高速部22和爬坡部23。
高速部22,与顶面开口201连接,本实施中吸水部20的中心轴到高速部22的壁面任意一点的距离接近等于吸水部20的中心轴到顶面开口201边缘的距离。也就是说,高速部22为类筒状结构,其内径接近等于顶面开口201的内径。由于受到实际脱模工艺的影响,实际在产生过程中,高速部22的内径略小于顶面开口201的内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吸水部20的中心轴到高速部22的壁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接近等于吸水部20的中心轴到顶面开口201边缘的距离中的“等于”为接近等于。
进一步,吸水部20的至少部分与碎水壁11相对设置,具体为吸水部的高速部22与碎水壁11相对设置,高速部22的高度与碎水壁11的高度基本相同,也就是说,高速部22的高度与碎水壁11的高度成正比,碎水壁11越高,高速部22设置得越高。
爬坡部23,与高速部22连接,设置在高速部22的下侧,爬坡部23的壁面离吸水部20的中心轴的距离,从下部21B方向往上部21A方向逐渐变大,形成类锥形台结构。爬坡部23具有从下往上逐渐倾斜的内壁。其中,相对于吸水部20的中心轴,爬坡部23的壁面与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大于高速部22的壁面与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也就是说,高速部22的壁面更接近于与中心轴平行。
由于吸水部20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尤其是高速部22与爬坡部23为一体成型,吸水部的上部21A和吸水部的下部21B、高速部22和爬坡部23以及高速部22与顶面开口201均为平滑连接,使得液体从下部21B到上部21A、从爬坡部23到高速部22、从高速部22到顶面开口201均可过渡顺滑、平滑的加速。此外,在吸水部20各个部位之间通过平滑连接,平滑的壁面使得水垢难以堆积形成,从而确保加湿效率。
吸水部20还包括复数个通孔203、第一延长边26、固定部24、导流连接筋25。
复数个通孔203,为用于供吸水部20内侧的液体向吸水部20外侧喷出的开孔。通孔203设置在高速部22的壁面上,围绕顶面开口201的边缘相邻设置,通孔203连通吸水部20内侧和吸水部20外侧。通孔203的尺寸大小和数量以及其在吸水部20的壁面上的布局,可以依据高速部22的壁面与碎水壁11的距离或依据液体通过高速部22的壁面时的流量大小和流动速度对应设置。通孔203呈多边形形状,至少包括一条斜边,本实施例中的通孔203为三角形包括第一斜边221。第一斜边221,沿着吸水部20的旋转方向从上向下倾斜,也就是第一斜边221的倾斜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同。以图3a为例,当吸水部20顺时针旋转时,即以图3a视角的俯视图为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斜边221的设置方向与图3a中一致。
第一延长边26,为从顶面开口201的端部向外侧翻折后并向碎水壁11延伸的翻边,也就是说,上部21A的侧壁上端弯折形成第一延长边26,第一延长边26与吸水部的上部21A的侧壁形成7字型。
固定部24,位于靠近吸水部的下部21B处,与驱动部30的转轴31连接,并环绕设置在转轴31的外周侧。
导流连接筋25,与吸水部的下部21B一体成型的复数片状结构,一端与下部21B的壁面连接,另一端与固定部24连接。导流连接筋25不仅能导流,而且还能对吸水部的下部21B的固定起加强的作用。
抑风部40如图4所示,抑风部40与吸水部20配合的深碗形状设置在吸水部的上部21A的内周侧处,抑风部40构造为深碗的形状、包括平行于上部21A的侧壁设置的抑风壁41。也就是说,抑风壁41的弯曲的弧度与吸水部的上部21A的弯曲弧度一致,抑风壁41设置在通孔203的内周侧,使得抑风部40不但能阻挡风从顶面开口201进入吸水部底面开孔202,还能阻挡风从顶面开口201进入通孔203。另外,抑风壁41与上部21A的侧壁之间形成距离相等的间隙101,即形成可供液体流动的通道。
第二延长边42如图4所示,为抑风壁41的上端向外侧翻折后并向碎水壁11延伸形成第二延长边42,第二延长边42与抑风壁41形成7字型。第一延长边26在蓄水部10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二延长边42在蓄水部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范围内,即,第二延长边42从抑风壁41的上端往碎水壁11延伸至覆盖第一延长边26。也就是说,第二延长边42至少延伸至与第一延长边26同长。第二延长边42的边缘与第一延长边26的边缘形成间隙出口102,该间隙出口102与碎水壁11相对。间隙出口102与抑风壁41与上部21A的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101连通,从吸水部20的开孔202吸入的液体经过间隙101后,未从通孔203甩出的剩余液体从间隙出口102排出。
驱动部30,用于使吸水部20高速旋转。驱动部30设于吸水部20上方或下方,包括转轴31、马达32。本实施例中,驱动部30设于吸水部20上方,自上而下依次为马达32、抑风部40、吸水部20的顺序,利用转轴31中心套接的方式将马达32和抑风部40、吸水部20连接。如图2所示,马达32,设于吸水部20的上方,马达32与吸水部20之间还设置有抑风部40,抑风部40可以阻挡吸水部20吸入的液体影响上方的马达32。
以上为空气加湿装置100的结构。以下对第一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2、图3a和图4所示,以下针对流经空气加湿装置100的空气进行加湿的过程进行说明。当空气加湿装置100运转时,在马达32的带动下,吸水部20高速旋转,由于吸水部20的下端浸泡在蓄水部10所储存的液体中,在吸水部20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蓄水部10中的液体通过开孔202进入吸水部20内周侧,并沿吸水部20的内周壁面向上爬升。同时,液体的流动速度也会随着液体的爬升而不断加速,直到到达吸水部20的开口时流动速度最高。
高速旋转的吸水部20会受到因旋转而产生的向外作用的离心力从而使液体从蓄水部10进入吸水部的下部21B。此时,液体与下部21B的壁面之间产生摩擦力,推动液体向上。由于下部21B的壁面坡度陡峭,液体仅靠摩擦力无法迅速地爬升,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下部21B设置与下部21B的壁面连接的导流连接筋25,加大与液体的接触面积的同时,推动液体旋转上升。当液体受到的推力越大,液体脱离导流连接筋25时的加速度越大,从而提高了液体打散的效率。
液体脱离吸水部的下部21B往上部21A爬升时,吸水部的上部21A和下部21B一体成型的结构使得上部21A和下部21B之间的过渡更加顺滑、流畅。当液体爬升至上部21A时,首先会进入爬坡部23,并沿着爬坡部23的内壁从下往上倾斜上升,由于爬坡部23的壁面与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大于高速部22,使液体在爬坡部23时更容易向上爬升至高速部22。可以理解的是,因液体从下部21B到爬坡部23时初速度很小,若开始壁面与中心轴的倾斜角度过大则导致液体不易加速爬坡,因此爬坡部23作为液体的主要加速的位置,其壁面与中心轴的夹角较大可以保证液体在上升过程中能够提速,但由于爬坡部23仅能缓缓提速,为了增大加速度减少加速的路程,因此在爬坡部23的上侧设置高速部22,其壁面与中心轴的夹角小于爬坡部23的壁面与中心轴的夹角,在经过爬坡部23后的液体已经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此初速度可满足进一步瞬间加速的能力,高速部22的瞬间加速以确保液体可以以最高的速度飞出,从而增大碎水速度,增大加湿量。
进一步,吸水部20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尤其是高速部22与爬坡部23也是一体成型,吸水部的上部21A和吸水部的下部21B、高速部22和爬坡部23以及高速部22与顶面开口201均为平滑连接,使得液体从下部21B到上部21A、从爬坡部23到高速部22、从高速部22到顶面开口201均可过渡顺滑、平滑,不会因为遇到台阶减缓爬升速度,使得高速部22处的液体可获得更高速,从而增大吸水部20的出水速度。此外,在吸水部20各个部位之间通过平滑连接,平滑的壁面使得水垢难以堆积形成,从而确保加湿效率。
当液体到达高速部22时,高速部22的壁面与中心轴的倾斜角度相对起爬坡部23缩小,内径越接近顶面开口201的内径,液体喷出的速度越快。而高速部22的内径约等于顶面开口201的内径,这样,在到达高速部22的液体与到达开口处的速度几乎一致。从而增大液体喷出的出水速度,使得液体能在高速部22以最高速度飞出。
进一步,在高速部22的壁面上设有通孔203。围绕顶面开口201设有复数个相邻的通孔203,不仅能增大吸水部20的出水口,还可以使得液体能更加均匀地从吸水部20四周喷出。当液体进入通孔203时,由于失去了与吸水部20的壁面之间的摩擦力,液体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穿过通孔203,与三角形的通孔203的斜边接触,接触到第一斜边221的液体沿着吸水部20的旋转方向向吸水部20的外侧飞出,从而液体在高速部22处就能以最高速度从通孔203喷出吸水部20。
从通孔203喷出的液体,将撞击到吸水部20外的蓄水部10的碎水壁11上,液体向外周侧喷出时的速度越大,撞击到吸水部20外周侧的水破碎壁上的速度越大,就能够破碎得越细。进一步,本实施中将高速部22的高度设置得与碎水壁11的高度相同,以此增大高速部22与碎水壁11相对的面积,使喷出的液体能更加多、更加完全地与碎水壁11接触,从而增大水破碎效果,提高加湿效率。
吸水部20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风,风不仅扬起吸水部的上部21A的液体,还会因此在吸水部的上部21A形成风压,阻挡蓄水部10中的液体通过底面的开孔202进入吸水部20。本实施例的吸水部20的设有抑风部40,由于上部21A处设置了抑风部40,使得风无法从顶面开口201流向底面开孔202,从而能有效地抑制开孔202附近的风压形成,这时,液体就可以顺畅地通过开孔202进入吸水部20,从而确保加湿量。
进一步,从开孔202进入吸水部20的液体爬升至上部21A后,在吸水部20的侧壁上形成均匀的水膜。抑风壁41与吸水部的上部21A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101,既能使得水膜变得足够薄,又不阻碍水膜的形成,还能有效地抑制风的流动。
当液体继续爬升,一部分液体没有经过通孔203而爬升至顶面开口201时,会从第二延长边42的边缘与第一延长边26的边缘形成间隙出口102处喷出。该间隙出口102与碎水壁11相对,因此,从间隙出口102喷出的液体不会往马达32方向喷出,会以最短的距离直接喷向碎水壁11。不但确保马达32等电器部品的安全性,还能提高加湿量。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通孔203’为四边形,包括第一斜边221’和第二斜边222’。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以下是对第二实施例中通孔203’的详细介绍。
同理,第二实施例中的通孔203’,也是用于供吸水部20’的内侧的液体向吸水部20’外侧喷出的开孔。通孔203’设置在高速部22的壁面上,围绕顶面开口201的边缘相邻设置,通孔203’连通吸水部20’内侧和吸水部20’外侧。通孔203’的尺寸大小和数量以及其在吸水部20’的壁面上的布局,可以依据高速部22的壁面与碎水壁11的距离或依据液体通过高速部22的壁面时的流量大小和流动速度对应设置。通孔203’呈多边形形状,至少包括一条斜边,本实施例中的通孔203’为四边形包括第一斜边221’和第二斜边222’。
第一斜边221’,沿着吸水部20’的旋转方向、从上往下倾斜,倾斜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同。以图3b为例,当吸水部20’顺时针旋转时,即以图3b视角的俯视图为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斜边221’的设置方向与图3b中一致。
第二斜边222’,与第一斜边221’相连且与第一斜边221’的倾斜方向相同,其中,第一斜边221’与顶面开口201的边缘的夹角R1比第二斜边222’与顶面开口201的边缘的夹角R2小。也就是说,相对于顶面开口201,第一斜边221’比第二斜边222’更加倾斜。
下面继续介绍设置成四边形通孔203’的作用以及效果。
第二实施例中的通孔203’设置为包括第一斜边221’和第二斜边222’的四边形。当液体进入通孔203’时,由于第一斜边221’比第二斜边222’更加倾斜,所以液体首先会沿着吸水部20的旋转方向流动并从第一斜边221’处向吸水部20’的外侧飞出。大部分的液体就从通孔203’飞出,使得这时的吸水部20’内的液体存量瞬间减少。只有小部分的液体沿着第一斜边221’往第二斜边222’爬升,到达第二斜边222’后再沿着吸水部20’的旋转方向流动并从第二斜边222’处向吸水部20’的外侧飞出。通过加快液体从通孔203’飞出,减少马达32的负荷,从而实现能配置更小型的马达32,节能环保的目的。
由于通孔203’是四边形,液体沿着两斜边飞出,导致通孔203’内的另一侧没有液体的经过,即与第二斜边222’相对的一侧没有液体经过。这时,本实施例中的抑风壁41设置在通孔203’的内周侧,不但能阻断顶面开口201与通孔203’的连通,还阻断了通孔203’与通孔203’之间的连通。使得风无法从顶面开口201进入通孔203’,且减少通孔203’之间的对流。确保加湿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抑制风的流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是互相不连通的两个风口。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包括:
蓄水部,用于储存加湿空气的液体,所述蓄水部上包括碎水壁;
中空状的吸水部,所述吸水部的下端位于所述蓄水部中,用于将所述蓄水部中的液体吸上来,所述吸水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碎水壁相对设置;
驱动部,通过所述驱动部的转轴连接所述吸水部,以使所述吸水部旋转;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抑风部,所述抑风部构造为深碗形状,设置在所述吸水部的内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抑风部与所述转轴相连接,带动所述抑风部与所述吸水部同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水部包括:
下部,底面的开孔与所述蓄水部连通;
上部,连接在所述下部的上侧,顶面设有顶面开口;
所述抑风部包括:与所述上部的壁面的弯曲弧度一致的抑风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的壁面上设置有复数个通孔,
所述抑风壁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内周侧,适于阻断所述顶面开口与所述通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抑风壁与所述上部的壁面之间形成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抑风壁与所述上部平行,所述间隙距离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部还包括从所述顶面开口的端部向外侧翻折后并向所述碎水壁延伸的第一延长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抑风部还包括:第二延长边,所述第二延长边为所述抑风壁的上端向外侧翻折后并向所述碎水壁延伸的翻边,
所述第一延长边在所述蓄水部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延长边在所述蓄水部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范围内,所述第二延长边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延长边的边缘之间形成间隙出口,所述间隙出口与所述间隙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出口与所述碎水壁相对设置。
10.一种空气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供空气进入的进风口和供空气吹出的出风口;
送风部,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吹向所述出风口;
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
CN202320599817.XU 2023-03-23 2023-03-23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Active CN2194738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9817.XU CN219473858U (zh) 2023-03-23 2023-03-23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9817.XU CN219473858U (zh) 2023-03-23 2023-03-23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3858U true CN219473858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36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99817.XU Active CN219473858U (zh) 2023-03-23 2023-03-23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38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37005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JP6101927B2 (ja) 天井扇風機
EP3163191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KR101881667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WO2016117743A1 (ko) 부유식 가습기
CN109077046B (zh) 一种弥雾喷洒装置及喷洒控制方法
KR20150090842A (ko) 부유식 가습기
CN219473858U (zh)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CN219640387U (zh) 空气加湿装置以及应用其的空气处理器
CN210646904U (zh) 雾化盘、喷洒装置及无人机
JP2011058728A (ja) 液体微細化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微細化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サウナ装置
JP3890303B2 (ja) 一体形空気調和機
CN109077045B (zh) 一种带液滴回收功能的喷洒装置
JP200811612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6467597B1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換気装置、空気清浄機、空気調和機
CN207342928U (zh) 一种离心雾化器
KR101450611B1 (ko) 풍속 증폭형 풍력터빈
CN107138302A (zh) 一种离心雾化器
CN209287547U (zh) 雾化盘、雾化装置及无人机
CN103565630A (zh) 微雾桑拿装置
JP3842693B2 (ja)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
CA2151992A1 (en) Impeller humidifier with integrally formed overflow tube
CN211451155U (zh) 一种导流结构、加湿器及空调器
CN105276943A (zh) 雨伞干燥机
CN215001979U (zh) 气体湿度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