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67345U -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67345U
CN219467345U CN202320807686.XU CN202320807686U CN219467345U CN 219467345 U CN219467345 U CN 219467345U CN 202320807686 U CN202320807686 U CN 202320807686U CN 219467345 U CN219467345 U CN 219467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shaft
supporting
print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76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刘春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76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67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67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67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其中,支承组件包括支承件和施力件;支承件设有用于容置打印片材的容片部,容片部设有向下开口的容片槽,容片槽前端设有出片间隙;施力件装设于支承件,并适于对容置于容片槽内的打印片材施加向上的顶抵力,其施加顶抵力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靠近出片间隙。耗材单元采用上述支承组件,打印机芯适于容置上述耗材单元,打印装置包括上述耗材单元和打印机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解决或改善打印片材出片不畅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打印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打印机一般包括打印机芯和耗材单元。打印机芯一般包括机芯框架、驱动辊和加热件。驱动辊装设于机芯框架并在工作时相对机芯框架旋转,以驱动夹设于驱动辊和加热件之间的色带和打印片材向打印机的出口运动。加热件装设于机芯框架并与驱动辊相对设置,对夹设于驱动辊和加热件之间的色带和打印片材施加热量,使色带上的颜色或墨打印至打印片材上。机芯框架、驱动辊和加热件配合,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耗材单元一般被配置为适于置入打印机芯的容置空间中或从容置空间中取出以实现更换。耗材单元一般包括支承件、收卷轴、释放轴、色带和打印片材。支承件用于支承收卷轴和释放轴并用于容置打印片材,收卷轴和释放轴用于装载色带,其中,未被使用的色带大部分卷绕在释放轴上,待使用完后,大部分卷绕在收卷轴上。收卷轴一般布置于释放轴的前方。在耗材单元置入容置空间时,驱动辊和加热件往往会布置于收卷轴和释放轴之间。支承件上容置打印片材的空间前端往往会设置一出片间隙,该出片间隙一般会布置于收卷轴之后,在有些情况下,例如为了缩短耗材单元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出片间隙还会布置于释放轴之前。在耗材单元被置入容置空间中时,出片间隙会设置于驱动辊与加热件之后,如果为了缩短打印机沿前后方向的尺寸,还会将出片间隙布置得更为靠近驱动辊和加热件。该出片间隙一般会被配置为仅供一张打印片材通过,因此要求出片间隙的隙宽要略大于一张打印片材的厚度,并略小于两张打印片材的厚度。该出片间隙一般由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之间的间隙形成,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在现有技术中被布置成沿左右方向横跨出片间隙。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往往会观察到出片不畅的问题,即打印片材无法顺利通过出片间隙进入到驱动辊和加热件之间。
上述打印机的结构在热转印打印机和热升华打印机上较为常见。所存在的问题也经常在热转印打印机和热升华打印机上发生。但其他打印机也有类似的结构或发生类似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其能够解决或改善打印片材出片不畅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支承组件,其用于支承收卷轴和释放轴并用于容置打印片材,所述收卷轴和所述释放轴用于装载色带,所述打印片材用于打印;其包括:支承件,其设有第一轴支承部、第二轴支承部和容片部,所述第一轴支承部用于支承所述收卷轴,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用于支承所述释放轴,所述第一轴支承部位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的前方;所述容片部设有适于容置所述打印片材的容片槽,所述容片槽向下开口,所述容片槽的前端设有出片间隙,所述出片间隙位于所述第一轴支承部的后方并被配置为仅供单张所述打印片材通过;和施力件,其装设于所述支承件,并适于对容置于所述容片槽中的所述打印片材施加向上的顶抵力,且施加顶抵力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靠近所述出片间隙。
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容片部设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所述出片间隙由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上限位部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上限位部沿左右方向间隔布设。
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容片部设有顶壁,所述顶壁形成所述容片槽的槽底,各所述上限位部形成于所述顶壁的前端。
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出片间隙位于所述第一轴支承部和所述第二轴支承部之间。
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各所述上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的前方,所述施力件施加顶抵力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的前方。
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上限位部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出片间隙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下限位部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出片间隙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施力件施加顶抵力的位置至少位于所述打印片材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
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一至第六中任一项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施力件设有彼此固接的基部、连接部和弹性部,所述基部位于所述打印片材下方,所述连接部适于与所述支承件固接,所述弹性部从所述基部延伸并适于对所述打印片材施加顶抵力。
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容片部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侧壁,所述侧壁形成所述容片槽的侧槽壁,两个所述侧壁的外侧表面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勾挂部;所述连接部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基部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连接部设有适于与所述勾挂部勾挂的勾挂孔;所述弹性部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从所述基部向左右两侧延伸。
第九技术方案基于第一至第六中任一项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支承件设有第一磁性部,所述施力件设有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分别位于所述打印片材的上方和下方并通过彼此吸合使所述施力件向上顶抵所述打印片材。
第十技术方案涉及一种耗材单元,包括收卷轴、释放轴、色带和打印片材,其还包括如第一至第九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所述第一轴支承部支承所述收卷轴,所述第二轴支承部支承所述释放轴,所述色带装载于所述收卷轴和所述释放轴上,所述打印片材容置于所述容片槽。
第十二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打印机芯,其包括机芯框架、驱动辊和加热件,所述驱动辊装设于所述机芯框架并在工作时相对所述机芯框架旋转,所述加热件装设于所述机芯框架并与所述驱动辊相对设置,所述机芯框架、所述驱动辊与所述加热件配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适于容置如第十或第十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耗材单元,所述容置空间设有适于装载或卸载所述耗材单元的开口;所述驱动辊和所述加热件还被配置为当所述耗材单元被装载进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驱动辊和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收卷轴和所述释放轴之间并位于所述上限位部的前方。
第十三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打印装置,其包括如第十二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和如第十或第十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耗材单元,所述耗材单元适于通过所述开口装载入所述容置空间或从所述容置空间中卸载。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经申请人不断地观察、实验和研究发现,造成打印片材出片不畅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出片间隙在打印机运作过程中打印片材发生的变化。具体地,打印片材在耗材单元内由于受潮或受热等因素,使打印片材前端出现形变,不再平整,打印片材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沿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宽,造成出片不畅。为了解决出片不畅问题,第一技术方案设置了施力件,通过施力件对打印片材施加向上的顶抵力,且施加顶抵力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靠近出片间隙,这就使得打印片材的前端受顶抵力作用变得平整,避免了打印片材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沿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宽的缺陷,从而改善了打印片材前端的平整度,使出片更为容易,改善了打印片材出片不畅的问题。
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和研究发现,造成打印片材出片不畅的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出片间隙在打印机运作过程中打印片材发生的变化。具体地,由于打印机运作过程中,加热件产生热量或因为其他因素,使位于密闭的容置空间中的耗材单元的上限位部受热膨胀,由于现有技术中上限位部横跨出片间隙,上限位部在重力作用下中部向下弯曲形变,从而使得出片间隙的最小隙宽变小,造成出片不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技术方案将上限位部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各上限位部沿左右方向间隔布设,这样,每个上限位部受热膨胀后形变量变小且能够沿左右方向膨胀形变,避免了上限位部横跨出片间隙时因为形变量大且受重力作用中部向下弯曲形变的缺陷,从而减少了出片间隙隙宽的变化量,使出片更为容易,进一步改善了打印片材出片不畅的问题。
第三技术方案中,上限位部形成于顶壁的前端,因此,最上方的打印片材能够通过上限位部(形成于顶壁的前端)与下限位部之间的出片间隙出片。
第四技术方案中,出片间隙位于第一轴支承部和第二轴支承部之间,因此使支承件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小,同时,使上限位部在更接近加热件的情况下,不易因受热形变导致出片间隙变小。
第五技术方案中,上限位部和施力件施加顶抵力的位置均位于第二轴支承部的前方,这样施力件施加顶抵力的位置与上限位部靠得更近,使打印片材前端的平整度更高。
第六技术方案中,两个上限位部位于出片间隙沿左右方向的两侧,避免了当上限位部数量超过两个时必然出现于出片间隙沿左右方向的中部的上限位部,这种位于中部的上限位部在受热量较大时也有一定概率向下形变导致出片间隙隙宽变小。两个下限位部位于出片间隙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这样能够避免因为下限位部受热膨胀向下弯曲形变导致出片间隙变宽。而出片间隙变宽将导致有概率出现两张打印片材或更多打印片材同时从出片间隙中出片的问题。施力件施加顶抵力的位置至少覆盖打印片材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能够避免打印片材左右方向两侧弯曲。
第七技术方案给出了施力件利用弹性施加向上顶抵力的方案。该方案中,基部位于打印片材下方,连接部在侧面通过勾挂方式与支撑件连接,弹性部从基部向左右两侧延伸,有利于减小施力件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使结构更加紧凑。
第八技术方案给出了第七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九技术方案给出了施力件利用磁性施加向上顶抵力的方案。该方案中,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被定义为两者只要能够彼此通过磁性吸合即可。通过第一磁性部与第二磁性部夹住打印片材,使打印片材的前端能够平整。此时,第二磁性部所有接触打印片材(包括间接接触)的位置都是施加向上顶抵力的位置。
第十技术方案限定了带第一至第九中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支承组件的耗材单元,也就对应地获得相关技术效果。
第十一技术方案中,轴盖盖设于释放轴的上方,避免释放轴在置入打印机芯过程中碰到打印机芯,从而使色带更不易被擦伤。这是因为,在置入打印机芯时,色带主要卷绕于释放轴上。通过设置支承片,且支承片与容片部沿上下方向限位配合,使打印片材得以被支撑,不会脱离容片槽。需要注意,这里的沿上下方向限位配合,仅以使打印片材不会脱离容片槽为度,不需要支承片相对容片部沿上下方向无法运动。
第十二技术方案和第十三技术方案分别给出了使用或配合使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因此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支承组件1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支承组件1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支承件的仰视图;
图5为图4的B-B向剖视图;
图6为图5的D部放大图;
图7为图4的C-C向剖视图;
图8为图7的E部放大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耗材单元的立体图一;
图10为实施例一中耗材单元的立体图二;
图11为实施例一中耗材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实施例一中支承片的仰视图;
图13为实施例一中打印装置的立体图;
图14为实施例一中打印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支承组件1,支承件2,施力件3,第一轴支承部4,第二轴支承部5,容片部6,顶壁7,侧壁8,后壁9,容片槽10,出片间隙11,上限位部12,上限位面14,止挡部15,下限位部16,下限位面17,通孔18,勾挂部19,摄取部20,第一支承部21,第二支承部22,基部23,第一部分24,第二部分25,连接部26,勾挂孔27,弹性部28,抵接部29,耗材单元30,收卷轴31,释放轴32,色带33,轴盖34,支承片35,打印片材36;第一凸耳37,第二凸耳38,打印装置39,打印机芯40,机芯框架41,容置空间42,驱动辊43,加热件44。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均指双向,不具有单向性。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均参考附图中所标示的相对于相对物的方位。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的支承组件1。如图1和图2所示,支承组件1包括支承件2和施力件3。支承组件1是打印装置39的耗材单元30的一部分,用于支承收卷轴31和释放轴32,并用于容置打印片材36。收卷轴31和释放轴32用于装载色带33,收卷轴31和释放轴32的轴线彼此平行,在本实施例中两者的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打印片材36用于打印。
如图1所示,支承件2设有第一轴支承部4、第二轴支承部5、容片部6,如图2所示,支承件2还设有摄取部20。如图1所示,第一轴支承部4用于支承收卷轴31,第二轴支承部5用于支承释放轴32,且第一轴支承部4位于第二轴支承部5的前方。容片部6设有顶壁7、两个侧壁8、后壁9和止挡部15。其中,两个侧壁8从顶壁7的左右两侧向下延伸而成形成容片槽10的侧槽壁,后壁9从顶壁7的后侧向下延伸而成。顶壁7、两个侧壁8和后壁9共同围合而成向下开口的容片槽10。容片槽10适于容置打印片材36。顶壁7形成容片槽10的槽底,顶壁7上开设有通孔18,该通孔18位于第二轴支承部5的后方,该通孔18的作用是让供片轮通过该通孔18作用于最上层的打印片材36,以驱动最上层的打印片材36向前运动。如图4所示,顶壁7的前端形成至少两个上限位部12,各上限位部12沿左右方向间隔布设,彼此间形成如图3所示的间隔13。本实施例中,上限位部12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上限位部12数量也可以超过两个。如图3、图4和图7所示,止挡部15用于止挡打印片材36,止挡部15位于顶壁7前端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并横跨容片槽10。如图7和图8所示,止挡部15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凸起形成下限位部16。如图6和图8所示,上限位部12的底面形成上限位面14,下限位部16的顶面形成下限位面17,如图6所示,下限位部16位于上限位部12的前方。如图6和图8所示,上限位部12和下限位部16之间的间隙形成出片间隙11,具体地,上限位面14与下限位面17之间沿上下方向形成出片间隙11。出片间隙11被配置为仅供单张打印片材36通过,具体地,出片间隙11的隙宽大于或等于单张打印片材36的厚度而小于两张打印片材36的厚度。出片间隙11位于容片槽10的前端并位于第一轴支承部4的后方,本实施例中,出片间隙11位于第一轴支承部4和第二轴支承部5之间。本实施例中,各上限位部12也位于第二轴支承部5的前方。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上限位部12分别位于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设置超过两个上限位部12时,其中至少两个上限位部12分别位于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两个下限位部16沿左右方向的位置与上限位部12对应,即也位于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侧壁8内侧表面上均设有第一支承部21和第二支承部22,且第一支承部21和第二支承部22的上方均设有让位凹槽。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侧壁8的外侧表面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勾挂部19,勾挂部19沿前后方向的位置靠近上限位部12。本实施例中,支承件2的右侧还形成一摄取部20,摄取部20具体地形成于一凹陷中,便于手捏住以摄取支承件2。
如图1和图2所示,施力件3装设于支承件2,并适于对容置于容片槽10中的打印片材36施加向上的顶抵力,且施加顶抵力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靠近出片间隙11。本实施例中,施力件3通过弹性对打印片材36施加向上的顶抵力。具体地,施力件3设有彼此固接(具体地为连为一体)的基部23、连接部26和弹性部28。基部23位于打印片材36下方,其从后向前设有第一部分24和第二部分25,连接部26适于与支承件2固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6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基部23的第一部分24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每个连接部26还设有适于与勾挂部19勾挂的勾挂孔27。弹性部28从基部23的第二部分25延伸并适于对打印片材36施加顶抵力,本实施例中,弹性部28数量为两个,分别从基部23的第二部分25左右两侧向左右两侧延伸并倾斜向上。弹性部28沿上下方向最顶部的位置即为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但是需要注意,当容片槽10内不存在打印片材36时弹性部28最顶部的位置与存在打印片材36时弹性部28最顶部的位置是有差异的,应当将容片槽10内存在打印片材36时弹性部28最顶部的位置视为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本实施例中,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位于第二轴支承部5的前方,且位于打印片材36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并位于上限位部12的下方。
图1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耗材单元30。如图所示,耗材单元30包括本实施例中的支承组件1、收卷轴31、释放轴32、色带33、打印片材36、轴盖34和支承片35。其中,第一轴支承部4支承收卷轴31,第二轴支承部5支承释放轴32,色带33装载于收卷轴31和释放轴32上,打印片材36容置于容片槽10中。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1所示,轴盖34与第二轴支承部5固接,并盖设于释放轴32的上方。如图10和图11所示,支承片35适于向上支承打印片材36,支承片35与容片部6上下方向限位配合,以使支承片35及位于其上的打印片材36无法脱离容片槽10。本实施例中,施力件3通过顶抵支承片35间接作用于打印片材36。在其他实施例中,施力件3也可以直接顶抵打印片材36。具体地,如图12所示,支承片35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凸耳37和第二凸耳38,容片部6的侧壁8上的第一支承部21适于支承第一凸耳37,其上的让位空间供第一凸耳37沿上下方向活动。第二支承部22适于支承第二凸耳38,其上的让位空间供第二凸耳38沿上下方向活动。一般地,耗材单元30可以单独销售,或作为打印装置39的一部分销售。
图13和图1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芯40,打印机芯40包括机芯框架41、驱动辊43和加热件44。驱动辊43装设于机芯框架41并在工作时相对机芯框架41旋转,加热件44装设于机芯框架41并与驱动辊43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机芯框架41、驱动辊43与加热件44配合形成容置空间42,容置空间42适于容置本实施例中的耗材单元30,容置空间42设有适于装载或卸载耗材单元30的开口,本实施例中开口设置于容置空间42的右侧;驱动辊43和加热件44还被配置为当耗材单元30被装载进所述容置空间42时,驱动辊43和加热件44位于收卷轴31和释放轴32之间并位于上限位部12的前方。当欲将耗材单元30从容置空间42的开口中取出时,使用者可捏住摄取单元并向外用力。
本实施例中的打印装置39包括上述打印机芯40和耗材单元30。
本实施例中打印装置39在使用过程中,色带33收卷轴31卷收色带33,同时色带33释放轴32释放色带33,于此同时,供片轮通过通孔18作用于最上方的打印片材36,使最上方的打印片材36通过上限位面14与下限位面17之间的出片间隙11顺利出片直至进入驱动辊43与加热件44之间。驱动辊43与加热件44共同作用,一边驱动色带33和打印片材36,一边通过加热将色带33上的色或墨转移到打印片材36上,并进一步驱动打印片材36从打印装置39中输出。在一些情况下,打印片材36需要往复经过驱动辊43和加热件44,使不同的色或墨转移到打印片材36上,从而打印多彩的文字或图案。
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出片不畅问题,设置了施力件3,通过施力件3对打印片材36施加向上的顶抵力,且施加顶抵力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靠近出片间隙11,这就使得打印片材36的前端受顶抵力作用变得平整,避免了打印片材36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沿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宽的缺陷,从而改善了打印片材36前端的平整度,使出片更为容易。
本实施例将上限位部12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各上限位部12沿左右方向间隔布设,这样,每个上限位部12受热膨胀后形变量变小且能够沿左右方向膨胀形变,避免了上限位部12横跨出片间隙时因为形变量大且受重力作用中部向下弯曲形变的缺陷,从而减少了出片间隙11隙宽的变化量,使出片更为容易。
本实施例中,上限位部12形成于顶壁7的前端,因此,最上方的打印片材36能够通过上限位部12(形成于顶壁7的前端)与下限位部16之间的出片间隙11出片。
本实施例中,出片间隙11位于第一轴支承部4和第二轴支承部5之间,因此使支承件2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小,同时,使上限位部12在更接近加热件44的情况下,更不易因受热形变导致出片间隙11变小。
本实施例中,上限位部12和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均位于第二轴支承部5的前方,这样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与上限位部12靠得更近,使打印片材36前端的平整度更高。
本实施例中,两个上限位部12位于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避免了当上限位部12数量超过两个时必然出现于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中部的上限位部12,这种位于中部的上限位部12在受热量较大时也有一定概率向下形变导致出片间隙11隙宽变小。两个下限位部16位于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这样能够避免因为下限位部16受热膨胀向下弯曲形变导致出片间隙11变宽。而出片间隙11变宽将导致有概率出现两张打印片材36或更多打印片材36同时从出片间隙11中出片的问题。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至少覆盖打印片材36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能够避免打印片材36左右方向两侧弯曲。
本实施例中给出了利用弹性使施力件3施加向上顶抵力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地,基部23位于打印片材36下方,连接部26在侧面通过勾挂方式与支撑件连接,弹性部28从基部23向左右两侧延伸,有利于减小施力件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使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轴盖34盖设于释放轴32的上方,避免释放轴32在置入打印机芯40过程中碰到打印机芯40,从而使色带33更不易被擦伤。这是因为,在置入打印机芯40时,色带33主要卷绕于释放轴32上。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支承片35,且支承片35与容片部6沿上下方向限位配合,使打印片材36得以被支撑,不会脱离容片槽10。需要注意,这里的沿上下方向限位配合,仅以使打印片材36不会脱离容片槽10为度,不需要支承片35相对容片部6沿上下方向无法运动。由于支承部的上方设有供凸耳沿上下方向活动的空间,因此,施力件3顶抵支承片35时,能够作用于打印片材36。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施力件3通过磁性对打印片材36施加向上的顶抵力。具体地,支承件2在顶壁7的前端上设有第一磁性部,施力件3上设有第二磁性部。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分别位于打印片材36的上方和下方,并通过彼此吸合使施力件3向上顶抵打印片材36。本领域技术人员获得上述教导足以开发多种实施例,以通过磁性实现施力件3的功能。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支承组件(1),其用于支承收卷轴(31)和释放轴(32)并用于容置打印片材(36),所述收卷轴(31)和所述释放轴(32)用于装载色带(33),所述打印片材(36)用于打印;其特征是,包括:
支承件(2),其设有第一轴支承部(4)、第二轴支承部(5)和容片部(6),所述第一轴支承部(4)用于支承所述收卷轴(31),所述第二轴支承部(5)用于支承所述释放轴(32),所述第一轴支承部(4)位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5)的前方;所述容片部(6)设有适于容置所述打印片材(36)的容片槽(10),所述容片槽(10)向下开口,所述容片槽(10)的前端设有出片间隙(11),所述出片间隙(11)位于所述第一轴支承部(4)的后方并被配置为仅供单张所述打印片材(36)通过;和
施力件(3),其装设于所述支承件(2),并适于对容置于所述容片槽(10)中的所述打印片材(36)施加向上的顶抵力,且施加顶抵力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靠近所述出片间隙(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所述容片部(6)设有上限位部(12)和下限位部(16);所述出片间隙(11)由上限位部(12)和下限位部(16)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上限位部(12)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上限位部(12)沿左右方向间隔布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所述容片部(6)设有顶壁(7),所述顶壁(7)形成所述容片槽(10)的槽底,各所述上限位部(12)形成于所述顶壁(7)的前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所述出片间隙(11)位于所述第一轴支承部(4)和所述第二轴支承部(5)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各所述上限位部(12)位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5)的前方,所述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5)的前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所述上限位部(12)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下限位部(16)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出片间隙(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施力件(3)施加顶抵力的位置至少位于所述打印片材(36)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所述施力件(3)设有彼此固接的基部(23)、连接部(26)和弹性部(28),所述基部(23)位于所述打印片材(36)下方,所述连接部(26)适于与所述支承件(2)固接,所述弹性部(28)从所述基部(23)延伸并适于对所述打印片材(36)施加顶抵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所述容片部(6)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侧壁(8),所述侧壁(8)形成所述容片槽(10)的侧槽壁,两个所述侧壁(8)的外侧表面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勾挂部(19);所述连接部(26)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基部(23)的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连接部(26)设有适于与所述勾挂部(19)勾挂的勾挂孔(27);所述弹性部(28)数量为两个,并分别从所述基部(23)向左右两侧延伸。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其特征是,所述支承件(2)设有第一磁性部,所述施力件(3)设有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分别位于所述打印片材(36)的上方和下方并通过彼此吸合使所述施力件(3)向上顶抵所述打印片材(36)。
10.一种耗材单元(30),包括收卷轴(31)、释放轴(32)、色带(33)和打印片材(36),其特征是,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支承组件(1);所述第一轴支承部(4)支承所述收卷轴(31),所述第二轴支承部(5)支承所述释放轴(32),所述色带(33)装载于所述收卷轴(31)和所述释放轴(32)上,所述打印片材(36)容置于所述容片槽(1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耗材单元(30),其特征是,还包括轴盖(34)和支承片(35);所述轴盖(34)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5)固接,并盖设于所述释放轴(32)的上方;所述支承片(35)适于向上支承所述打印片材(36),所述支承片(35)与所述容片部(6)沿上下方向限位配合,以使所述支承片(35)及位于其上的打印片材(36)无法脱离所述容片槽(10);所述施力件(3)直接顶抵所述打印片材(36)或通过顶抵所述支承片(35)间接作用于所述打印片材(36)。
12.一种打印机芯(40),其特征是,包括机芯框架(41)、驱动辊(43)和加热件(44),所述驱动辊(43)装设于所述机芯框架(41)并在工作时相对所述机芯框架(41)旋转,所述加热件(44)装设于所述机芯框架(41)并与所述驱动辊(43)相对设置,所述机芯框架(41)、所述驱动辊(43)与所述加热件(44)配合形成容置空间(42),所述容置空间(42)适于容置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耗材单元(30),所述容置空间(42)设有适于装载或卸载所述耗材单元(30)的开口;所述驱动辊(43)和所述加热件(44)还被配置为当所述耗材单元(30)被装载进所述容置空间(42)时,所述驱动辊(43)和所述加热件(44)位于所述收卷轴(31)和所述释放轴(32)之间并位于所述上限位部(12)的前方。
13.一种打印装置(39),其特征是,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打印机芯(40)和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耗材单元(30),所述耗材单元(30)适于通过所述开口装载入所述容置空间(42)或从所述容置空间(42)中卸载。
CN202320807686.XU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Active CN219467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7686.XU CN219467345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7686.XU CN219467345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67345U true CN219467345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39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7686.XU Active CN219467345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673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232679A1 (en) Printer with pivotable platen
EP1120268B1 (en) Ink ribbon cassette for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GB2275465A (en) Cassettes for piles of sheets
KR102580618B1 (ko)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KR100857408B1 (ko) 프린터
JP4307620B2 (ja) ラベル貼付機におけるロール状ラベルの巻芯保持装置
JP746769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219467345U (zh)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CN108724921B (zh) 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CN116373462A (zh) 一种支承组件、耗材单元、打印机芯和打印装置
US20070290433A1 (en) Paper feed cassette
EP1114785B1 (en) Stripper blade assembly
EP2052866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10525748B2 (en) Unit attaching structure and printing device
US20070158900A1 (en) Paper feed cassette
US1027270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5096433A (ja) ロール紙収納容器及びプリンタ
WO2020137960A1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219467347U (zh) 一种打印耗材支承组件、打印耗材单元和打印机
EP1759859A2 (en) Image generating apparatus with ink sheet cartridge
JP2006021497A (ja) 印刷装置
CN211808517U (zh) 条码打印机装纸装置
US20080169600A1 (en) Paper Feed Cartridge
JPH04102867U (ja) インパクトプリンタおよび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ツト
JP4075036B2 (ja) 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