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51814U -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51814U
CN219451814U CN202320691300.3U CN202320691300U CN219451814U CN 219451814 U CN219451814 U CN 219451814U CN 202320691300 U CN202320691300 U CN 202320691300U CN 219451814 U CN219451814 U CN 219451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rotating arm
base
pushing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913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数松
刘淑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913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51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51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518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包括底座、推块以及手柄,所述底座外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手柄的容置槽,所述手柄通过所述容置槽安装于底座中,且所述手柄能够从所述容置槽中伸出或缩回;所述手柄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臂的一端和第二转臂的一端;所述推块能够同时推动第一转臂与第二转臂使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将手柄从容置槽中推出;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平推式的隐藏式拉手零件数量较多且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方式复杂,容易造成零件之间运动时的匹配不良,从而导致拉手的两端在伸出时容易出现不同步的技术问题,进而导致卡滞、异响、磨损、推出不平稳等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车门上设置隐藏式车门把手在行驶过程中隐藏于车门内,外表面与车门表面弯曲度相同,能够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外表整体呈流线型,从而减小车辆的风阻,同时也避免了原始车门把手积蓄灰尘的缺陷,使车体外观统一且美观。
现有技术中的隐藏式车门常采用两种形式,一种为旋转式的隐藏式外开拉手,另一种为平推式的隐藏式外开拉手。
其中,平推式的隐藏式外开拉手一般采用致动杆和推杆等连接件将外开拉手推出,实现外开拉手伸出车门外侧,但是外开拉手伸出车门时的路径是非直线的,对外开拉手整体结构在车门内部的安装难度较大,在存在安装误差的情况下,外开拉手容易出现卡顿,伸出过程不流畅等现象。
另外,现有平推式的隐藏式拉手零件数量较多且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方式复杂,容易造成零件之间运动时的匹配不良,从而导致拉手的两端在伸出时容易出现不同步的现象,进而导致卡滞、异响、磨损、推出不平稳等现象。
同时,由于零件数量较多且配合方式复杂,就对零件的加工精度以及装配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进而容易出现加工风险不易控制,加工成本高,装配难度大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以解决现有平推式的隐藏式拉手零件数量较多且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方式复杂,容易造成零件之间运动时的匹配不良,从而导致拉手的两端在伸出时容易出现不同步的技术问题,进而导致卡滞、异响、磨损、推出不平稳等现象,使得平推式的隐藏式外开拉手开启时能够同时伸出车体,运转过程平稳、顺畅、无异响,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包括底座、推块以及手柄,所述底座外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手柄的容置槽,所述手柄通过所述容置槽安装于底座中,且所述手柄能够从所述容置槽中伸出或缩回;
所述手柄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臂的一端和第二转臂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臂的另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臂的另一端底座滑动连接;
所述推块能够同时推动所述第一转臂与所述第二转臂使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将手柄从容置槽中推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所述推块能够推动所述第一转臂运动,使第一转臂旋转,同时能够推动第二转臂运动使第二转臂滑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则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推动手柄,并将手柄推出至远离底座一定行程的位置,使手柄到达预开启的状态,此时手柄朝向垂直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平稳推出,在推出过程中,手柄始终平行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臂上凸出有第一受力端,所述第二转臂上具有第二受力端,所述推块上具有第一推动端和第二推动端;所述第一推动端与第一受力端抵接,所述第二推动端与第二受力端抵接。
所述推块移动时,所述第一推动端和第二推动端能够同时推动第一受力端和第二受力端,进而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同时将手柄从底座中推出。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转臂的第二受力端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转臂的第二受力端与底座滑动连接;所述滑槽包括直线段和曲线段,所述直线段用于为推块推动第二转臂的第二受力端进行导向,并推动手柄进入预开启位置,所述曲线段用于将手柄从预开启位置拉至解锁位。
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手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转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套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转臂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手柄转动连接。
所述手柄位于底座内时,所述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均处于复位位置,即不发生弹性形变,在手柄推出时,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均发生弹性形变;当推块回退,不再对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产生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同时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同时带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复位,进而使手柄回退至底座的容置槽内。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执行器,所述执行器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执行器具有能够伸缩的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能够在电力作用下进行伸缩,所述输出端与推块卡接,进而执行器的输出端在伸缩时,能够带动推块前进或后退。
这样,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伸出,推动推块发生位移,推块从而推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运动,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缩回时,推块跟随输出端回退。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阻尼器;对应的手柄上还具有与阻尼器配合的装配结构,能够与阻尼器配合使阻尼器起到对手柄回退产生阻力的作用。
所述阻尼器用于在推块回退、手柄缩回底座容置槽的过程中对手柄的运动产生阻力,进而减慢手柄缩回的速度,使手柄缓慢的缩回底座容置槽内,进而防止夹手。
优选的,所述阻尼器采用双向齿轮阻尼器,所述手柄上与双向齿轮阻尼器配合的装配结构为啮合齿轮,所述啮合齿轮与手柄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还包括拉锁卡槽,用于安装拉锁结构,所述拉锁结构用于控制车门与车体之间的机械解锁或上锁,所述拉锁卡槽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拉锁卡槽上固定有凸出的转轴,所述转轴自底座外侧朝向底座内部延伸,所述转轴上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与转轴卡接,所述轴套上固定有第三转臂,所述第二转臂上开设有解锁槽,所述第三转臂伸入解锁槽中;所述转轴上还套设有第三扭簧。
避免了拉锁卡槽与底座单独装配再与转轴匹配,将拉锁卡槽与转轴集成在一起,能够减少零件开发,减少装配误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开发成本,并大大提高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平推式的隐藏式拉手零件数量较多且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方式复杂,容易造成零件之间运动时的匹配不良,从而导致拉手的两端在伸出时容易出现不同步的技术问题,进而导致卡滞、异响、磨损、推出不平稳等现象,有效降低门把手在开启的过程中的卡滞、运动不灵活、异响等情况,使得平推式的隐藏式外开拉手开启时能够同时伸出车体,运转过程平稳、顺畅、无异响,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体验;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为注塑成型,具有高的产品合格率,结构稳定且不易损坏,可有效提高使用寿命并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拉锁卡槽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柄伸出底座时各部件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柄在伸出底座的过程中相关部件在滑槽中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与第一转臂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座;101、滑槽;200、执行器;300、推块;301、第一推动端;302、第二推动端;400、第一转臂;401、第一转轴;402、第二转轴;403、第一扭簧;404、第一受力端;405、第二扭簧;500、第二转臂;501、第二受力端;502、第三转轴;503、解锁槽;600、第三转臂;601、轴套;602、第三扭簧;700、手柄;800、阻尼器;801、啮合齿轮;802、传动齿轮;900、拉锁卡槽;90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汽车车门外侧车门拉手,能够同时实现车门的机械解锁和车门的手动开启,解决了现有平推式的隐藏式拉手零件数量较多且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方式复杂,容易造成零件之间运动时的匹配不良,从而导致拉手的两端在伸出时容易出现不同步的技术问题,进而导致卡滞、异响、磨损、推出不平稳等现象,使得平推式的隐藏式外开拉手开启时能够同时伸出车体,运转过程平稳、顺畅、无异响,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体验。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上述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包括底座100、推块300以及手柄700,所述底座100外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手柄700的容置槽,所述手柄700通过所述容置槽安装于底座100中,且所述手柄700能够从所述容置槽中伸出或缩回;
所述手柄70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臂400的一端和第二转臂500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臂400的另一端与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底座100滑动连接;
所述推块300能够同时推动所述第一转臂400与所述第二转臂500使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将手柄700从容置槽中推出。
具体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所述推块300能够推动所述第一转臂400运动,使第一转臂400旋转,同时能够推动第二转臂500运动使第二转臂500滑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则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推动手柄700,并将手柄700推出至远离底座100一定行程的位置,使手柄700到达预开启的状态,此时手柄700朝向垂直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平稳推出,在推出过程中,手柄700始终平行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转臂400上凸出有第一受力端404,所述第二转臂500上具有第二受力端501,所述推块300上具有第一推动端301和第二推动端302;所述第一推动端301与第一受力端404抵接,所述第二推动端302与第二受力端501抵接;
所述推块300移动时,所述第一推动端301和第二推动端302能够同时推动第一受力端404和第二受力端501,进而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同时将手柄700从底座100中推出。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臂400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401与手柄70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401上安装有第一扭簧403,所述第一转臂40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402与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402上套设有第二扭簧405,所述第二转臂500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502与手柄700转动连接。
所述手柄700位于底座100内时,所述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均处于复位位置,即不发生弹性形变,在手柄700推出时,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均发生弹性形变;当推块300回退,不再对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产生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扭簧403、第二扭簧405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带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复位,进而使手柄700回退至底座100的容置槽内。
作为优选,如图5所示,所述底座100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开设有滑槽101,所述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与底座100滑动连接;所述滑槽101包括直线段和曲线段,如图5所示,直线段即为图中所示的A段,曲线段即为图中所示的B段,所述直线段用于为推块300推动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进行导向,进而使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将手柄700推出,使手柄700进入预开启位置,所述曲线段用于将手柄700从预开启位置拉至解锁位。
所述预开启位置是指手柄700全部伸出容置槽后所处的位置;所述解锁位是指手柄700推出后,手动拉动手柄700,从而可以解锁车门的机械锁,并打开车门,此时手柄700所处的位置即为解锁位。
由于滑槽101的位移方向导向的限制,进而限制了第二转臂500的运动轨迹,使第二转臂500对于手柄700的推动跟第一转臂400对手柄700的推动的运动轨迹一致,进而保证手柄700的两端能够同时被推出,保证了手柄700能够被平衡平稳的推出。
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00上还安装有执行器200,所述执行器20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执行器200具有能够伸缩的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能够在电力作用下进行伸缩,所述输出端与推块300卡接,进而执行器200的输出端在伸缩时,能够带动推块300前进或后退。
这样,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伸出,推动推块300发生位移,推块300从而推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运动,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缩回时,推块300跟随输出端回退。
具体的,所述执行器200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100上。
具体的,在所述第一转轴401、第二转轴402、第三转轴502及上面套设的第一扭簧403、第二扭簧405上涂抹润滑油,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磨损及异响,提升运动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当执行器200启动时,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伸出,即推动推块300发生位移,推块300从而推动第一转臂400、第二转臂500运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则同时推动手柄700,并将手柄700推出至远离底座100一定行程的位置,使手柄700到达预开启的状态,此时手柄700朝向垂直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平稳推出,在推出过程中,手柄700始终平行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缩回时,推块300跟随输出端回退,不再对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产生作用力,所述第一扭簧403、第二扭簧405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带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复位,进而使手柄700回退至底座100的容置槽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平推式隐藏外开拉手结构的手柄700之所以能够平衡平稳的推出,在进行设计时,根据执行器200推出推块300的行程轨迹,对推块300推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的行程轨迹及旋转角度进行精确的匹配,使得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的行程轨迹一致,进而使手柄700两端推出的行程轨迹一致,从而实现手柄700平稳的推出。
具体的,所述推块300的第一推动端301的滑动曲线与第一转臂400的第一受力端404的滑动曲线之间进行了滑动曲线副接合,从而使第一转臂400的旋转角度能够得到精确的计算值,进而能够得到手柄700与第一转臂400连接的一端的行程轨迹,进而推出手柄700与第二转臂500连接的一端所需的行程轨迹,进而对第二转臂500的位置、形状以及滑槽101的走向进行设置,以保证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的行程轨迹一致。
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平推式隐藏外开拉手机构还通过DMU运动分析模拟手柄700推出的实际效果,检测手柄700推出整个运动的过程的顺畅性和平稳性,同时进行干涉等检查,以保证手柄700运动机构的平衡且平稳。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平推式的隐藏式拉手零件数量较多且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方式复杂,容易造成零件之间运动时的匹配不良,从而导致拉手的两端在伸出时容易出现不同步的技术问题,进而导致卡滞、异响、磨损、推出不平稳等现象,有效降低门把手在开启的过程中的卡滞、运动不灵活、异响等情况,使得平推式的隐藏式外开拉手开启时能够同时伸出车体,运转过程平稳、顺畅、无异响,能够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体验;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为注塑成型,具有高的产品合格率,结构稳定且不易损坏,可有效提高使用寿命并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一
上述隐藏式拉手开启解锁实现开门功能后,拉手回退至底座中时回退力量较大,容易造成使用者手未离开手柄而造成夹手现象,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本实施例针对这一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防夹手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用于解决上述技术方案中,隐藏式外开拉手的手柄回退力大,没有缓冲,易夹手的技术问题。
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包括底座100、推块300以及手柄700,所述底座100外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手柄700的容置槽,所述手柄700通过所述容置槽安装于底座100中,且所述手柄700能够从所述容置槽中伸出或缩回;
所述手柄70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臂400的一端和第二转臂500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臂400的另一端与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底座100滑动连接;
所述推块300能够同时推动所述第一转臂400与所述第二转臂500使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将手柄700从容置槽中推出。
具体的,所述推块300能够推动所述第一转臂400运动,使第一转臂400旋转,同时能够推动第二转臂500运动使第二转臂500滑动,进而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同时将手柄700从底座100中推出。
如图1和图7和图8所示,所述底座100上还设置有阻尼器800,用于在推块300回退、手柄700缩回底座100容置槽的过程中对手柄700的运动产生阻力,进而减慢手柄700缩回的速度,使手柄700缓慢的缩回底座100容置槽内,进而防止夹手;对应的手柄700上还具有与阻尼器800配合的装配结构,能够与阻尼器800配合,从而使阻尼器800起到对手柄700回退产生阻力的作用。
作为优选,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阻尼器800采用双向齿轮阻尼器800,所述手柄700上与双向齿轮阻尼器800配合的装配结构为啮合齿轮801,所述啮合齿轮801与手柄700转动连接。
所述双向齿轮阻尼器800表面具有传动齿轮802,所述传动齿轮802能够旋转,所述双向齿轮阻尼器800内部充满了阻尼油,能够减缓传动齿轮旋转的速度;
所述传动齿轮与啮合齿轮啮合时,在啮合齿轮的作用下,能够对传动齿轮施加作用力,从而使传动齿轮在自身阻尼的作用下带动手柄700缓慢的回退。
另外,由于采用的是双向齿轮阻尼器800,在手柄700伸出时,同样也具有阻尼功能,能够使手柄700缓缓伸出,使手柄700伸出更加的平稳。
具体的,所述双向齿轮阻尼器800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100上。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臂400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401与手柄70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401上安装有第一扭簧403,所述第一转臂40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402与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402上套设有第二扭簧405,所述第二转臂500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502与手柄700转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啮合齿轮801套设于第一转轴401上。
所述手柄700位于底座100内时,所述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均处于复位位置,即不发生弹性形变,在手柄700推出时,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均发生弹性形变;当推块300回退,不再对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产生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同时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带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复位,进而使手柄700回退至底座100的容置槽内。
所述第一转臂400上凸出有第一受力端404,所述第二转臂500上具有第二受力端501,所述第二受力端501即为所述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所述推块300上具有第一推动端301和第二推动端302;所述第一推动端301与第一受力端404抵接,所述第二推动端302与第二受力端501抵接;所述推块300的第一推动端301能够推动第一受力端404进而使所述第一转臂400旋转,同时第二推动端302能够推动第二受力端501使第二转臂500滑动,进而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同时将手柄700从底座100中推出。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底座100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开设有滑槽101,所述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与底座100滑动连接;所述滑槽101包括直线段和曲线段,如图5所示,直线段即为图中所示的A段,曲线段即为图中所示的B段,所述直线段用于为推块300推动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进行导向,进而使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将手柄700推出,使手柄700进入预开启位置,所述曲线段用于将手柄700从预开启位置拉至解锁位。
所述预开启位置是指手柄700全部伸出容置槽后所处的位置;所述解锁位是指手柄700推出后,手动拉动手柄700,从而可以解锁车门的机械锁,并打开车门,此时手柄700所处的位置即为解锁位。
由于滑槽101的位移方向导向的限制,进而限制了第二转臂500的运动轨迹,使第二转臂500对于手柄700的推动跟第一转臂400对手柄700的推动的运动轨迹一致,进而保证手柄700的两端能够同时被推出,保证了手柄700能够被平衡平稳的推出。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00上还安装有执行器200,所述执行器20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执行器200具有能够伸缩的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能够在电力作用下进行伸缩,所述输出端与推块300卡接,进而执行器200的输出端在伸缩时,能够带动推块300前进或后退。
这样,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伸出,推动推块300发生位移,推块300从而推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运动,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缩回时,推块300跟随输出端回退。
具体的,所述执行器200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100上。
具体的,在所述第一转轴401、第二转轴402、第三转轴502及上面套设的第一扭簧403、第二扭簧405上涂抹润滑油,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磨损及异响,提升运动的灵活性。
具体的,所述阻尼器800的传动齿轮上也涂抹有润滑油,能够效降低阻尼器800的磨损及异响,提升运动的灵活性。
本实施例的防夹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当执行器启动时,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伸出,即推动推块发生位移,推块从而推动第一转臂、第二转臂运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则同时推动手柄,并将手柄推出至远离底座一定行程的位置,使手柄到达预开启的状态,此时手柄朝向垂直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平稳推出至预开启状态后,为使用者提供了手动的操作空间,此时,用手拉动手柄,实现车门的解锁,此时为门把手的开启状态;当手柄上的拉力消失后,门把手重新回到预开启状态。当门把手接收到关闭指令或者某一恒定时间段内未对其有任何操作时,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缩回,推块跟随输出端回退,不再对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产生作用力,所述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同时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同时带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复位,进而使手柄回退至底座的容置槽内,此时手柄处于隐藏状态。在手柄的复位过程中执行器的力并非直接作用于手柄,手柄是在扭簧作用下复位,同时在手柄上设计了阻尼器,使得开启或复位都有阻尼效果。而此时复位的力非常小,同时复位过程有阻尼效果,使得不会有夹手的危险。
采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手柄复位回退时,执行器的力不直接作用与手柄本体,执行器的力作用于与手柄运动关系的转臂与推块上,而手柄上设置的阻尼器,使得开启及复位过程有阻尼效果,本实施例公开的隐藏式外开拉手的结构可以解决手柄夹手问题,同时还能够提升产品品质,进而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在现有的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上常安装有拉锁结构,所述拉锁结构安装于拉锁卡槽内,人手通过拉动手柄使手柄带动拉锁结构进而对车门进行开启,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上设置的拉锁卡槽与转轴为分开设计,增加了安装的难度,增加了质量管控难度,还增加了成本。
因此,本实施例针对上述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将拉锁卡槽900与转轴901集成在一起,降低开发成本,提升质量及生产效率,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包括底座100、推块300、手柄700以及拉锁卡槽900,所述底座100外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手柄700的容置槽,所述手柄700通过所述容置槽安装于底座100中,且所述手柄700能够从所述容置槽中伸出或缩回;
所述手柄700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臂400的一端和第二转臂500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臂400的另一端与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底座100滑动连接;
所述推块300能够同时推动所述第一转臂400与所述第二转臂500使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将手柄700从容置槽中推出。
具体的,所述推块300能够推动所述第一转臂400运动,使第一转臂400旋转,同时能够推动第二转臂500运动使第二转臂500滑动,进而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同时将手柄700从底座100中推出。
如图4所示,所述拉锁卡槽900用于安装拉锁结构,所述拉锁结构用于控制车门与车体之间的机械解锁或上锁,所述拉锁卡槽900与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拉锁卡槽900上固定有凸出的转轴901,所述转轴901自底座100外侧朝向底座100内部延伸,所述转轴901上套设有轴套601,所述轴套601与转轴901卡接,所述轴套601上固定有第三转臂600,所述第二转臂500上开设有解锁槽503,所述第三转臂600伸入解锁槽503中;所述转轴901上还套设有第三扭簧602。
如图5所示,当第二推动端302推动第二受力端501在滑槽101的A段运动时,所述第三扭簧602不具有弹性形变;当手柄700位于预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三转臂600与解锁槽503的一端抵接,当人手拉动手柄700打开车门时,第二受力端501在滑槽101的B段运动,此时解锁槽503带动第三转臂600转动,此时所述第三扭簧602具有弹性形变,所述拉锁卡槽900带动拉锁结构对车门进行解锁,从而能够将车门打开。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臂400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401与手柄70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401上安装有第一扭簧403,所述第一转臂40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402与底座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402上套设有第二扭簧405,所述第二转臂500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502与手柄700转动连接。
所述手柄700位于底座100内时,所述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均处于复位位置,即不发生弹性形变,在手柄700推出时,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均发生弹性形变;当推块300回退,不再对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产生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扭簧403和第二扭簧405同时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同时带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复位,进而使手柄700回退至底座100的容置槽内。
所述第一转臂400上凸出有第一受力端404,所述第二转臂500上具有第二受力端501,所述第二受力端501即为所述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所述推块300上具有第一推动端301和第二推动端302;所述第一推动端301与第一受力端404抵接,所述第二推动端302与第二受力端501抵接;所述推块300的第一推动端301能够推动第一受力端404进而使所述第一转臂400旋转,同时第二推动端302能够推动第二受力端501使第二转臂500滑动,进而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同时将手柄700从底座100中推出。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底座100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开设有滑槽101,所述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与底座100滑动连接;所述滑槽101包括直线段和曲线段,如图5所示,直线段即为图中所示的A段,曲线段即为图中所示的B段,所述直线段用于为推块300推动第二转臂500的第二受力端501进行导向,进而使第二转臂500的另一端将手柄700推出,使手柄700进入预开启位置,所述曲线段用于将手柄700从预开启位置拉至解锁位。
所述预开启位置是指手柄700全部伸出容置槽后所处的位置;所述解锁位是指手柄700推出后,手动拉动手柄700,从而可以解锁车门的机械锁,并打开车门,此时手柄700所处的位置即为解锁位。
由于滑槽101的位移方向导向的限制,进而限制了第二转臂500的运动轨迹,使第二转臂500对于手柄700的推动跟第一转臂400对手柄700的推动的运动轨迹一致,进而保证手柄700的两端能够同时被推出,保证了手柄700能够被平衡平稳的推出。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00上还安装有执行器200,所述执行器20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执行器200具有能够伸缩的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能够在电力作用下进行伸缩,所述输出端与推块300卡接,进而执行器200的输出端在伸缩时,能够带动推块300前进或后退。
这样,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伸出,推动推块300发生位移,推块300从而推动第一转臂400和第二转臂500运动,所述执行器200的输出端缩回时,推块300跟随输出端回退。
具体的,所述执行器200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100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当执行器启动时,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伸出,即推动推块发生位移,推块从而推动第一转臂、第二转臂运动,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则同时推动手柄,并将手柄推出至远离底座一定行程的位置,使手柄到达预开启的状态,此时手柄朝向垂直于容置槽的延伸方向平稳推出至预开启状态后,此时,用手拉动手柄,带动第三转臂转动,进而带动拉锁结构解锁,从而实现车门的解锁。
采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实施例公开的拉锁卡槽结构,避免了拉锁卡槽与底座单独装配再与转轴匹配,将拉锁卡槽与转轴集成在一起,能够减少零件开发,减少装配误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开发成本,并大大提高产品质量。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推块以及手柄,所述底座外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手柄的容置槽,所述手柄通过所述容置槽安装于底座中,且所述手柄能够从所述容置槽中伸出或缩回;
所述手柄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臂的一端和第二转臂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臂的另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臂的另一端底座滑动连接;
所述推块能够同时推动所述第一转臂与所述第二转臂使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按照一致的运动轨迹同时将手柄从容置槽中推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上凸出有第一受力端,所述第二转臂上具有第二受力端,所述推块上具有第一推动端和第二推动端;所述第一推动端与第一受力端抵接,所述第二推动端与第二受力端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对应于所述第二转臂的第二受力端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转臂的第二受力端与底座滑动连接;所述滑槽包括直线段和曲线段,所述直线段用于为推块推动第二转臂的第二受力端进行导向,并推动手柄进入预开启位置,所述曲线段用于将手柄从预开启位置拉至解锁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臂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手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转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套设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转臂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手柄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执行器,所述执行器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执行器具有能够伸缩的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能够在电力作用下进行伸缩,所述输出端与推块卡接,进而执行器的输出端在伸缩时,能够带动推块前进或后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阻尼器;对应的手柄上还具有与阻尼器配合的装配结构,能够与阻尼器配合使阻尼器起到对手柄回退产生阻力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采用双向齿轮阻尼器,所述手柄上与双向齿轮阻尼器配合的装配结构为啮合齿轮,所述啮合齿轮与手柄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还包括拉锁卡槽,用于安装拉锁结构,所述拉锁结构用于控制车门与车体之间的机械解锁或上锁,所述拉锁卡槽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拉锁卡槽上固定有凸出的转轴,所述转轴自底座外侧朝向底座内部延伸,所述转轴上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与转轴卡接,所述轴套上固定有第三转臂,所述第二转臂上开设有解锁槽,所述第三转臂伸入解锁槽中;所述转轴上还套设有第三扭簧。
CN202320691300.3U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Active CN219451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1300.3U CN219451814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1300.3U CN219451814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51814U true CN219451814U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80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91300.3U Active CN219451814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518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2714B (zh) 一种改良型隐藏式汽车门把手机构
ATE368784T1 (de) Kupplungsmechanismus für schlösser
CN219451814U (zh) 一种汽车平推式隐藏式外开拉手结构
CN101597984B (zh) 一种应用于斜屋顶窗的锁具
CN108193961A (zh) 一种改进型隐藏式汽车门把手机构
CN108894617A (zh) 一种电子锁锁体
CN106915044B (zh) 一种双联动型三通管弯管抽芯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18970919U (zh) 车门把手及车辆
CN114622790A (zh) 车辆用门装置
CN103089136A (zh) 作业平台围栏活动门启闭装置
CN210888650U (zh) 一种具有防夹功能的智能自动门
CN113027259A (zh) 一种车门用隐藏式把手
CN210622526U (zh) 一种门锁
CN109209059B (zh) 一种平移门门锁
CN108533097B (zh) 一种汽车用微型执行器
CN210948182U (zh) 汽车电动滑移门驱动机构
CN1912318B (zh) 一种插芯门锁的防插装置
CN220580775U (zh) 一种用于塑料柜的锁定结构
CN209369517U (zh) 一种电子锁锁体
CN206477715U (zh) 汽车行李厢盖铰链
WO2024066915A1 (zh) 车门把手及车辆
CN220748022U (zh) 一种滑动结构及应用该滑动结构的滑移门
CN110439397A (zh) 汽车尾门电吸锁和汽车
CN117846434A (zh) 车门把手及车辆
CN214946206U (zh) 一种农用柴油机高速齿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