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1401U - 雷达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雷达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1401U
CN219421401U CN202223165796.5U CN202223165796U CN219421401U CN 219421401 U CN219421401 U CN 219421401U CN 202223165796 U CN202223165796 U CN 202223165796U CN 219421401 U CN219421401 U CN 219421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adar
radiating
decorative cover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579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凤仙
潘乐燕
傅自豪
刘凯
赵志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657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1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1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1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总成及车辆,雷达总成包括雷达、散热装置以及罩设于雷达和散热装置外的饰盖;散热装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支撑部与饰盖相对间隔设置,雷达安装于支撑部朝向饰盖的一侧;饰盖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以使散热部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并且,至少一个导热部中各导热部相接于雷达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的至少部分散热部之间,以将雷达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进行散热。由此,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增加了用户体验感。

Description

雷达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雷达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门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车辆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其中,车辆雷达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车辆的雷达可用于车辆测距、倒车以及障碍物的检测等。
但是现有车辆用激光雷达基本没有主动的散热装置,仅有被动的自然散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激光雷达的功率逐渐提高,原有的被动自然散热已不能满足激光雷达的冷却需求。且激光雷达布置在车顶,若采用从车引风冷却方式,需要对车身车顶上装载雷达的地方进行开孔,比如图1所示的位置1处进行开孔。车外的噪音容易传递至车内,且直接的风冷存在冷却效率低,车内噪音较大,容易引起顾客抱怨的问题。若在车外激光雷达底部开孔,行车中引自然风进行风冷,则需要在如图1所示的罩盖凸起于车顶的位置2处开格栅或开槽,容易引起高速气流啸叫,且激光雷达暴露在环境中,存在密封防尘性不足,容易引起激光雷达损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安装的雷达没有主动的散热装置,现有的被动散热方式存在的冷却效率低、车内噪音较大、容易引起顾客抱怨以及激光雷达暴露在环境中,存在密封防尘性不足,容易引起激光雷达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雷达总成,包括雷达、散热装置以及罩设于雷达和散热装置外的饰盖;其中,
散热装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支撑部与饰盖相对间隔设置,雷达安装于支撑部朝向饰盖的一侧;饰盖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以使散热部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
并且,至少一个导热部中各导热部相接于雷达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的至少部分散热部之间,以将雷达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可通过散热部的散热面与饰盖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的雷达总成中设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的散热装置以及饰盖,将雷达安装于支撑部朝向饰盖的一侧,并且,饰盖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以使散热部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使得雷达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可通过散热部的散热面与饰盖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由此,雷达在散热过程中,不需要在饰盖上雷达对应的位置开设开孔,或者在雷达底部对应的罩盖凸起于车顶的位置处开格栅或开槽。热量通过散热装置的散热面就能够直接传递到空气中,大大增加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散热部与镂空部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也保证了雷达设置位置的密封性,增加了用户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的一侧与饰盖连接,固定部与饰盖形成一容纳空间,散热装置和雷达设置于容纳空间,且支撑部远离饰盖的一侧与固定部连接;固定部的另一侧与车辆的车顶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散热装置和雷达设置于固定部与饰盖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增加了雷达与散热装置安装的稳定性和密封性,安装结构更加牢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至少一个散热部包括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分别相接于支撑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
至少一个导热部包括固定于支撑部朝向雷达一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一散热部之间,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二散热部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分别相接于支撑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减少了散热装置的宽度,使其更加适合布置于车辆顶部。并且,使得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一散热部之间,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相接于雷达的顶部与第二散热部之间,使得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都能接收到导热部传递的热量,增加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与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间隔设置;
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包括沿支撑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热部,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包括沿支撑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热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中设置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热部,在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设置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热部,增大了雷达与导热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中各第一导热部为第一热管,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中各第二导热部为第二热管,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均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并且
在各第一热管中,蒸发段设置于雷达底部与支撑部之间,冷凝段与第一散热部连接;
在各第二热管中,蒸发段设置于雷达底部与支撑部之间,冷凝段与第二散热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设置为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热管,在热管的一端(即蒸发段)受热时毛纫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即冷凝段)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该热管结构简单,吸热效率高,能够将大量的热量从蒸发段传到冷凝段,进一步地增加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雷达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或导热垫。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雷达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或导热垫,既能增加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又具有缓冲作用,减少了由于雷达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碰撞造成的雷达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第一散热部为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部为第二散热板;并且
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之间形成阶梯面,且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相对于支撑板靠近饰盖设置,雷达设置于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形成的凹槽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雷达设置于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形成的凹槽中,使得雷达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大大减小了雷达总成需要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第一散热板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一散热面,第二散热板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二散热面,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与支撑板的延伸面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散热装置与车顶结构的形状更加匹配,便于安装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雷达总成,固定部为车辆的车顶钣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车顶原有的车顶钣金作为雷达总成的固定部,不需要在车顶额外设置别的结构,采用车顶原有的结构即可,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并且尽可能的减少了对车顶结构的改造,增加了安全性以及车辆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雷达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总成,在车辆的雷达总成中设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的散热装置以及饰盖,将雷达安装于支撑部朝向饰盖的一侧,并且,饰盖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以使散热部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使得雷达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可通过散热部的散热面与饰盖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由此,雷达在散热过程中,不需要在饰盖上雷达对应的位置开设开孔,或者在雷达底部对应的罩盖凸起于车顶的位置处开格栅或开槽。热量通过散热装置的散热面就能够直接传递到空气中,大大增加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散热部与镂空部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也保证了雷达设置位置的密封性,增加了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在车辆顶部设置雷达的饰盖开孔和开设格栅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雷达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雷达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雷达总成中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雷达总成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雷达总成中在饰盖上开设的镂空部与散热部嵌设之后形成的散热面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雷达总成在A-A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雷达;200:散热装置;201:支撑部;2011:凹槽;202:散热部;2021:散热面;2022:第一散热部;2023:第二散热部;203:导热部;2031:第一导热部;2032:第二导热部;300:饰盖;301:镂空部;302:第一延伸部;303:第二延伸部;304:凸起部;400:固定部;500:导热硅脂或导热垫;600:车辆顶部的外表面;
L:支撑部的长度方向;W:支撑部的宽度方向;R:车辆的车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安装的雷达没有主动的散热装置,现有的被动散热方式存在的冷却效率低、车内噪音较大、容易引起顾客抱怨以及激光雷达暴露在环境中,存在密封防尘性不足,容易引起激光雷达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雷达总成,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增加了用户体验感。
实施例1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雷达总成,包括雷达100、散热装置200以及罩设于雷达100和散热装置200外的饰盖300。
如图4所示,散热装置200包括支撑部201、至少一个散热部202和至少一个导热部203。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部201与饰盖300相对间隔设置,雷达100安装于支撑部201朝向饰盖300的一侧。如图5所示,饰盖300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202中各散热部202相匹配的镂空部301,各散热部202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301,如图6所示,以使散热部202朝向饰盖300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300外部,并构成散热面2021。其中,R表示的方向为车辆的车头方向。
并且,至少一个导热部203中各导热部203相接于雷达100与至少一个散热部202中的至少部分散热部202之间,以将雷达100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203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202,可通过散热部202的散热面2021与饰盖300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的雷达总成中设置包括支撑部201、至少一个散热部202和至少一个导热部203的散热装置200以及饰盖300,将雷达100安装于支撑部201朝向饰盖300的一侧,并且,饰盖300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散热部202中各散热部202相匹配的镂空部301,各散热部202嵌设于对应的镂空部301,以使散热部202朝向饰盖300外侧的一面暴露于饰盖300外部,并构成散热面2021。使得雷达100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各导热部203传递至对应的散热部202,可通过散热部202的散热面2021与饰盖300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由此,雷达在散热过程中,不需要在饰盖上雷达对应的位置开设开孔,或者在雷达底部对应的罩盖凸起于车顶的位置处开格栅或开槽。热量通过散热装置的散热面就能够直接传递到空气中,大大增加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散热部与镂空部通过嵌设的方式设置,也保证了雷达设置位置的密封性,增加了用户体验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各散热部202的外周与对应的镂空部301的壁面密封连接,能够更好地避免饰盖300外部环境中的异物以及气流通过镂空部301进入雷达总成内部,提高了雷达总成的密封防尘效果,并且,避免雷达总成内部引起高速气流啸叫。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雷达总成还包括固定部400,固定部400的一侧与饰盖300连接,固定部400与饰盖300形成一容纳空间,散热装置200和雷达100设置于容纳空间,且支撑部201远离饰盖300的一侧与固定部400连接。具体地,可以在图4所示的支撑部201上设置通孔,将支撑部201与固定部400通过螺钉连接,也可以将支撑部201与固定部400进行粘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连接方式连接,本实施方式不做具体限制。将散热装置200和雷达100设置于固定部400与饰盖300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增加了雷达100与散热装置200安装的稳定性和密封性,安装结构更加牢固。
固定部400的另一侧与车辆的车顶连接。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部400为车辆的车顶钣金。
将车顶原有的车顶钣金作为雷达总成的固定部400,不需要在车顶额外设置别的结构,采用车顶原有的结构即可,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并且尽量可能少的减少了对车顶结构的改造,增加了安全性以及车辆的美观性。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散热部202包括第一散热部2022和第二散热部2023,第一散热部2022和第二散热部2023分别相接于支撑部201沿其长度方向L的两端。将第一散热部2022和第二散热部2023分别相接于支撑部20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减少了散热装置200的宽度,使其更加适合布置于车辆顶部。
至少一个导热部203包括固定于支撑部201朝向雷达100一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2031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2032,各第一导热部2031相接于雷达100的顶部与第一散热部2022之间,各第二导热部2032相接于雷达100的顶部与第二散热部2023之间。如此,使得第一散热部2022和第二散热部2023都能接收到导热部203传递的热量,增加了散热装置200的散热效率。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支撑部201的长度方向L上,各第一导热部2031与各第二导热部2032间隔设置。
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2031包括沿支撑部201的宽度方向W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热部2031,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2032包括沿支撑部201的宽度方向W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热部2032。
在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2031中设置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热部2031,在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2032设置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热部2032,增大了雷达100与导热部20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散热装置200的散热效率。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2031中各第一导热部2031为第一热管,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2032中各第二导热部2032为第二热管,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均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并且在各第一热管中,蒸发段设置于雷达底部与支撑部201之间,冷凝段与第一散热部连接;在各第二热管中,蒸发段设置于雷达底部与支撑部201之间,冷凝段与第二散热部连接。
将第一导热部2031和第二导热部2032设置为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热管,在热管的一端(即蒸发段)受热时毛纫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即冷凝段)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该热管结构简单,吸热效率高,能够将大量的热量从蒸发段传到冷凝段,进一步地增加了散热装置200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在支撑部201上的设置位置,可以如图4所示,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交错设置,使得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的蒸发段避开支撑部201上的设置的通孔即可。也可以如图2所示,使得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的蒸发段相对设置在支撑部201的中间部位,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分别设置在第一散热部2022和第二散热部2023上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热管与第二热管的数量可以如图4所示的各2个,也可以设置为各3个、4个等,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置的更多或者更少。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雷达100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或导热垫500。这样既能增加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又具有缓冲作用,减少了由于雷达与各第一热管和各第二热管之间碰撞造成的雷达损坏。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01为支撑板,第一散热部2022为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部2023为第二散热板;并且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之间形成如图4所示的阶梯面,且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相对于支撑板靠近饰盖300设置,雷达100设置于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与支撑板形成的凹槽2011中。这样使得雷达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大大减小了雷达总成需要的安装空间。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散热板朝向饰盖300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一散热面,第二散热板朝向饰盖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二散热面,第一散热面与第二散热面与车辆的车头方向R的设置关系如图6所示,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第一散热面和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与支撑板的延伸面平行。该设置结构使得散热装置200与车顶结构的形状更加匹配,便于安装设置。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雷达总成。
如图8所示,该雷达总成中的雷达100设置于车辆的顶部靠近车头的位置,固定在车身结构上,散热装置200布置在雷达100正下方,顶部设置有饰盖300(可以为塑料饰盖)。
具体地,饰盖300包括第一延伸部302、第二延伸部303以及用于容纳雷达的凸起部304,第一延伸部302、第二延伸部303相接于凸起部304的两侧。饰盖300的第一延伸部302、第二延伸部303的外表面与车辆顶部的外表面600平齐。并且,饰盖300开设的镂空部301具有两个,两个镂空部301分别位于第一延伸部302和第二延伸部303,第一散热板与第一延伸部302上的镂空部的壁面密封连接,第二散热板与第二延伸部303上的镂空部的壁面密封连接,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的散热面朝向饰盖300的外部与空气接触设置。
设置有该散热装置200的车辆,车辆行驶过程雷达100在高频使用下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装置200的散热面2021就能够直接传递到空气中,大大增加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由于开孔或者格栅引起的车外噪声或者高速气流啸叫的问题,增加了用户体验感。第一散热板与第一延伸部302上的镂空部的壁面密封连接,第二散热板与第二延伸部303上的镂空部的壁面密封连接,能够更好地避免饰盖300外部环境中的异物以及气流通过镂空部301进入雷达总成内部,提高了雷达总成的密封防尘效果,并且,进一步地避免雷达总成内部引起高速气流啸叫。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雷达、散热装置以及罩设于所述雷达和所述散热装置外的饰盖;其中,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支撑部、至少一个散热部和至少一个导热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饰盖相对间隔设置,所述雷达安装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饰盖的一侧;所述饰盖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散热部中各所述散热部相匹配的镂空部,各所述散热部嵌设于对应的所述镂空部,以使所述散热部朝向所述饰盖外侧的一面暴露于所述饰盖外部,并构成散热面;
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导热部中各所述导热部相接于所述雷达与所述至少一个散热部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散热部之间,以将所述雷达产生的热量通过各所述导热部传递至对应的所述散热部,可通过所述散热部的所述散热面与所述饰盖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总成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侧与所述饰盖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饰盖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散热装置和所述雷达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且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饰盖的一侧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所述固定部的另一侧与车辆的车顶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散热部包括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分别相接于所述支撑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
所述至少一个导热部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雷达一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相接于所述雷达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散热部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相接于所述雷达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散热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间隔设置;
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包括沿所述支撑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热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包括沿所述支撑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导热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导热部中各所述第一导热部为第一热管,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导热部中各所述第二导热部为第二热管,各所述第一热管和各所述第二热管均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并且
在各所述第一热管中,所述蒸发段设置于所述雷达底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冷凝段与所述第一散热部连接;
在各所述第二热管中,所述蒸发段设置于所述雷达底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冷凝段与所述第二散热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与各所述第一热管和各所述第二热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或导热垫。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支撑板,所述第一散热部为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部为第二散热板;并且
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阶梯面,且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相对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饰盖设置,所述雷达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支撑板形成的凹槽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板朝向所述饰盖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一散热面,所述第二散热板朝向所述饰盖外侧的一面构成第二散热面,所述第一散热面和所述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所述第一散热面和所述第二散热面的延伸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延伸面平行。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所述车辆的车顶钣金。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雷达总成。
CN202223165796.5U 2022-11-28 2022-11-28 雷达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421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5796.5U CN219421401U (zh) 2022-11-28 2022-11-28 雷达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5796.5U CN219421401U (zh) 2022-11-28 2022-11-28 雷达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1401U true CN219421401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43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5796.5U Active CN219421401U (zh) 2022-11-28 2022-11-28 雷达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14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4500B (zh) 带有改进的热管理的车辆通信系统
CN100499979C (zh) 散热装置
CN219421401U (zh) 雷达总成及车辆
CN106231836B (zh) 封闭式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212108752U (zh) 空调室外机
KR101761161B1 (ko) 배터리 모듈용 히트싱크
CN21210875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0183763U (zh)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一种散热无线通信模块
CN208273477U (zh) 一种散热结构总成及一种车载行车记录仪
CN109362215B (zh) 空调器及其散热电器盒
KR102374450B1 (ko) 태양광패널의 방열구조
CN220023411U (zh) 一种散热结构以及电机控制器
CN215735496U (zh) 一种带有扩展管路的散热装置
CN212013431U (zh) 电源盒散热风道结构
CN205726817U (zh) 一种功率器件的散热结构及其应用电机控制器
CN220524321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8103950U (zh) 水冷控制器散热组件及车辆
CN21695329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936459U (zh) 电源盒散热系统
CN216953294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24327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6930572U (zh) 一种外壳及车载主机
CN21708274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24326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7685505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