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6371U -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06371U
CN219406371U CN202320438965.3U CN202320438965U CN219406371U CN 219406371 U CN219406371 U CN 219406371U CN 202320438965 U CN202320438965 U CN 202320438965U CN 219406371 U CN219406371 U CN 219406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seat
collision beam
door
vehicle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389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坤
刘永欢
赵晓旭
张健
张中怀
王晓静
姜思民
褚轩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3896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06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06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连接于防撞梁前端的前连接座、连接于防撞梁后端的后连接座以及位于防撞梁上方的加强梁,前连接座、后连接座以及加强梁分别与车门内板相连,防撞梁的中部还连接有与车门外板相连的中间连接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前连接座和后连接座与车门内板相连,中间连接座连接在防撞梁的中部、且与车门外板相连,增强了对车门外板的支撑作用,结合防撞梁上方加强梁的设置,提高了车门外板的整体结构刚度,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撞梁安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门防撞梁总成是用来加强车辆侧面的结构,能够提高车辆侧面撞击时的防撞抵抗力,达到提升车辆侧面安全、保护车内乘坐人员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圆形管状防撞梁应用地较为普遍,防撞梁通常通过前后两个支架与内板总成连接。与此同时,防撞梁上涂覆有用于支撑车门外板的减震膨胀胶,由于防撞梁为直线形构件,因此防撞梁与车门外板之间的支撑面积较小,容易因车门外板刚度不足造成的凹陷,影响了车辆的整体NVH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能够有效提升防撞梁与车门内板以及外板的连接强度,增加了车门外抵抗变形的能力,提高了车辆的NVH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连接于防撞梁前端的前连接座、连接于防撞梁后端的后连接座以及位于防撞梁上方的加强梁,前连接座、后连接座以及加强梁分别与车门内板相连,防撞梁的中部还连接有与车门外板相连的中间连接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连接座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防撞梁前端的第一腔,前连接座的前部向车身外侧弯折并贴合连接于车门内板的侧壁上。
一些实施例中,前连接座的前侧缘还连接有若干个向前延伸、并与车门内板的侧壁贴合连接的连接耳,连接耳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设。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连接座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且向车身外侧凸起的凸条,两个凸条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防撞梁后端的第二腔,后连接座的后部向车身外侧弯折并贴合连接于车门内板的侧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强梁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车门内板相连的端连接耳,加强梁的上缘或下缘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并连接于车门内板上的侧连接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间连接座围设于防撞梁靠近车门内板的一侧,中间连接座靠近车门外板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涂胶槽,涂胶槽沿防撞梁的轴向延伸、且靠近中间连接座的上缘或下缘设置,涂胶槽内设有与车门外板相连的胶条。
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连接座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防撞梁的第三腔以及若干个向车身内侧凹陷设置的加强筋,加强筋垂直于防撞梁的轴向延伸、且在防撞梁的轴向上间隔布设。
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连接座上还设有若干个内外贯穿的减重孔,减重孔分别位于防撞梁的上下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围设于防撞梁靠近车门内板的一侧的辅助连接座,辅助连接座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防撞梁的第四腔,辅助连接座的上缘和下缘分别向车身外侧延伸至与车门外板相连,辅助连接座位于前连接座和中间连接座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前连接座和后连接座与车门内板相连,中间连接座连接的中部、且与车门外板相连,增强了对车门外板的支撑作用,结合防撞梁上方加强梁的设置,提高了车门外板的整体结构刚度,提升了车门的整体性能,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防撞梁总成。上述车辆的防撞梁通过两端的前连接座和后连接座与车门内板相连,同时利用中间连接座与车门外板相连,对车门外板具有结构增强作用,提高了车门侧面撞击时的防撞抵抗力,也提升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与车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中间连接座、辅助连接座与车门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图1中防撞梁总成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图2中车门外板与防撞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图1中前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图1中后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图1中中间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图1中辅助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图1中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防撞梁;11、主连接胶;12、胶层;2、前连接座;21、第一腔;22、连接耳;3、后连接座;31、凸条;32、第二腔;4、中间连接座;41、涂胶槽;42、加强筋;43、减重孔;44、第三腔;5、辅助连接座;51、第四腔;6、加强梁;61、端连接耳;62、侧连接耳;7、车门外板;8、车门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驾驶员乘坐于车内时其面对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左手边方向为左,右手边方向为右。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9,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及车辆进行说明。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1、连接于防撞梁1前端的前连接座2、连接于防撞梁1后端的后连接座3以及位于防撞梁1上方的加强梁6,前连接座2、后连接座3以及加强梁6分别与车门内板8相连,防撞梁1的中部还连接有与车门外板7相连的中间连接座4。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总成,防撞梁1的两端分别通过前连接座2和后连接座3与车门内板8相连,中间连接座4连接在防撞梁1的中部、且与车门外板7相连,增强了对车门外板7的支撑作用,结合防撞梁1上方加强梁6的设置,提高了车门外板7的整体结构刚度,提升了车门的整体性能,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防撞梁1和加强梁6均设置在车门内板8和车门外板7之间,且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防撞梁1和加强梁6各自的前端高度均高于后端高度,防撞梁1利用前连接座2和后连接座3分别对防撞梁1的前后两端进行连接固定,加强梁6则直接通过前后两端连接在车门内板8上。
在此基础上,防撞梁1的中部位置还通过中间连接座4与车门外板7相连。中间连接座4与防撞梁1相连,二者可以采用焊接或粘接等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相连。具体的,中间连接座4可围设于防撞梁1靠近车门内板8的一侧或靠近车门外板7的一侧,中间连接座4的上缘和下缘分别向车身外侧延伸至与车门外板7相连,利用中间连接座4的自身强度形成对车门外板7的顶撑作用,避免车门外板7板面受力造成的变形,提高了车门的整体结构强度。
上述结构设置可以有效的提高车辆的NVH性能。车辆的NVH性能指噪声,震动与声震粗糙度,这是衡量车辆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带给乘客的是主观和表面的感受。上述防撞梁总成增强了车门的整体强度,改善了车辆的NVH性能,提高了乘客乘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前连接座2采用如图1、图3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3和图5,前连接座2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防撞梁1前端的第一腔21,前连接座2的前部向车身外侧弯折并贴合连接于车门内板8的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进行前连接座2与防撞梁1之间的连接,在前连接座2上设置有第一腔21,第一腔21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7一侧设置,第一腔21的内腔壁能够与防撞梁1的外壁有效贴合,二者通过焊接进行连接,保证二者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前连接座2位于防撞梁1前端的部位(即前连接座2的前部)跟随车门内板8向车身外侧弯折的趋势进行对应弯折,以便有效地贴合于车门内板8的侧壁上,并通过焊接连接的形式固定在车门内板8上,使防撞梁1的前端得到可靠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前连接座2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5,前连接座2的前侧缘还连接有若干个向前延伸、并与车门内板8的侧壁贴合连接的连接耳22,连接耳2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设。
本实施例中,连接耳22一体成型于前连接座2的前侧缘处,连接耳22也与车门内板8的侧壁焊接连接,便于增大前连接座2与车门内板8的焊接面积,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具体的,连接耳22设置多个,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排布。定义连接耳22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小,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上述结构一方面便于构件的成型加工,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减少构件的重量,实现结构的轻量化设计。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后连接座3采用如图3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6,后连接座3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且向车身外侧凸起的凸条31,两个凸条3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防撞梁1后端的第二腔32,后连接座3的后部向车身外侧弯折并贴合连接于车门内板8的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后连接座3上的两个凸条31之间形成了容纳防撞梁1后端的第二腔32,第二腔32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设置,第二腔32的内腔壁与防撞梁1的外周壁焊接连接,后连接座3的后部具有与车门内板8弯折趋势一致的弯折结构,保证后连接座3与车门内板8有效贴合,提高后续焊接连接的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中间连接座4采用如图3和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7,中间连接座4围设于防撞梁1靠近车门内板8的一侧,中间连接座4靠近车门外板7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涂胶槽41,涂胶槽41沿防撞梁1的轴向延伸、且靠近中间连接座4的上缘或下缘设置,涂胶槽41内设有与车门外板7相连的胶条。
本实施例中,中间连接座4围设于防撞梁1靠近车门内板8的一侧,可增强对车门外板7的顶撑作用,避免车门外板7板面受力造成的变形,提高车门的整体结构强度。中间连接座4靠近上缘和下缘的部位分别设置了涂胶槽41,在涂胶槽41内涂胶以形成与车门外板7粘接的胶条,利用中间连接座4形成对车门外板7的支撑作用。当车门外板7受到外力作用时,中间连接座4的上缘和下缘可对车门外板7提供支撑力,提高车门外板7抵抗变形的能力。
具体的,胶条通过膨胀胶烧烤膨胀成型,在利用条连接中间连接座4与车门外板7的同时,可形成对车门外板7的支撑作用,便于提升车门外板7的刚度。涂胶槽41的深度为2mm,胶条成型后的厚度为5mm,中间连接座4的上缘部位以及下缘部位形成3mm的间隙。
涂胶槽41沿防撞梁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个涂胶槽41内均通过涂胶形成胶条,胶条能够将中间连接座4和车门外板7有效粘接,利用上述连接点形成对车门外板7的多点支撑,使车门外板7的不同位置均具有较大的支撑强度。
具体的,在中间连接座4上缘的位置设有三个间隔布设的涂胶槽41,对应的,在中间连接座4下缘的位置也设有三个间隔布设的涂胶槽41,实现中间连接座4与车门外板7之间的多点连接,使中间连接座4对车门外板7形成良好的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中间连接座4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7,中间连接座4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防撞梁1的第三腔44以及若干个向车身内侧凹陷的加强筋42,加强筋42垂直于防撞梁1的轴向延伸、且在防撞梁1的轴向上间隔布设。
本实施例中,第三腔44用于容纳防撞梁1,沿防撞梁1的延伸方向贯通,防撞梁1的周壁与腔体的内壁贴合并焊接连接。
加强筋42可对中间连接座4进行结构增强,在不增加中间连接座4板体厚度的基础上,可有效增强其结构强度。
具体的,加强筋42垂直于防撞梁1的轴向设置,便于与防撞梁1的主轴形成十字交叉结构,有利于提升中间连接座4的结构强度,保证中间连接座4对车门外板7的支撑能力,增强车门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参见图7,中间连接座4上还设有若干个内外贯穿的减重孔43,减重孔43分别位于防撞梁1的上下两侧。减重孔43可设置为圆形、矩形、椭圆形等多种不同形状,可实现良好的减重效果,同时便于节省材料的耗用。
具体的,设置有四个矩形排布的减重孔43,其中两个减重孔43位于防撞梁1的上方,另外两个减重孔43位于防撞梁1的下方。减重孔43的开设位置应避让开加强筋42,每个减重孔43均设置在相邻两个加强筋42之间,保证加强筋42的结构完整性,满足中间连接座4的结构强度要求。
防撞梁1在通过中间连接座4与车门外板7相连的基础上,还在防撞梁1的周壁上设置了主连接胶11和涂胶层12。主连接胶11设有两个,两个主连接胶11之间设有沿防撞梁1的轴向延伸、且与车门外板7相连的涂胶层12。两个主连接胶11设置在防撞梁1轴向的不同位置,主连接胶11位于防撞梁1和车门外板7的侧壁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其纵向截面形成近似梯形的结构。
两个主连接胶11之间设有涂胶层12,涂胶层12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相对主连接胶11的宽度更小,靠近防撞梁1与车门外板7间隙最小的部位,用于实现防撞梁1与车门外板7之间的连接,实现防撞梁1对车门外板7的支撑效果,便于提高车门的整体结构强度。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中间连接座4采用如图1和图9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9,加强梁6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车门内板8相连的端连接耳61,加强梁6的上缘或下缘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并连接于车门内板8上的侧连接耳62。
本实施例中,加强梁6位于防撞梁1的上方,其前端通过端连接耳61连接在车门内板8上、后端通过端连接耳61连接在车门内板8上,使加强梁6得到有效固定。同时,加强梁6的上缘或下缘位置还一体成型有侧连接耳62,进一步提高了加强梁6与车门内板8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参见图2和图3,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围设于防撞梁1靠近车门内板8的一侧的辅助连接座5,辅助连接座5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防撞梁1的第四腔51,辅助连接座5的上缘和下缘分别向车身外侧延伸至与车门外板7相连,辅助连接座5位于前连接座2和中间连接座4之间。
本实施例中,利用辅助连接座5将防撞梁1与车门外板7相连,辅助连接座5与中间连接座4的结构类似,辅助连接座5上设有容纳防撞梁1的第四腔51,第四腔51的内壁与防撞梁1焊接连接,辅助连接座5靠近上缘和下缘的位置也设置有涂胶槽41,利用胶条连接辅助连接座5与防撞梁1。
具体的,辅助连接座5位于前连接座2和中间连接座4之间,且靠近前连接座2设置,使防撞梁1轴向的不同位置与车门外板7连接。在垂直于防撞梁1主轴的方向上,辅助连接座5的延伸长度小于中间连接座4的延伸长度,使胶条与车门外板7粘接的位置远离防撞梁1设置,使辅助连接座5对车门外板7的不同位置形成有效支撑。与此同时,辅助连接座5上也设有加强筋42,以便增强其自身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防撞梁1与前连接座2、后连接座3、中间连接座4以及辅助连接座5分别通过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连接,该工艺适用于低碳钢和低合金高强度钢各种大型钢结构工程焊接,其焊接生产率高,抗裂性能好,焊接变形小,适应变形范围大,可进行薄板件及中厚板件焊接,适于防撞梁1的焊接操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防撞梁总成。上述车辆的防撞梁1通过两端的前连接座2和后连接座3与车门内板8相连,同时利用中间连接座4与车门外板7相连,对车门外板7具有结构增强作用,提高了车门侧面撞击时的防撞抵抗力,也提升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1)、连接于所述防撞梁(1)前端的前连接座(2)、连接于所述防撞梁(1)后端的后连接座(3)以及位于所述防撞梁(1)上方的加强梁(6),所述前连接座(2)、所述后连接座(3)以及所述加强梁(6)分别与车门内板(8)相连,所述防撞梁(1)的中部还连接有与车门外板(7)相连的中间连接座(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座(2)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所述防撞梁(1)前端的第一腔(21),所述前连接座(2)的前部向车身外侧弯折并贴合连接于所述车门内板(8)的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座(2)的前侧缘还连接有若干个向前延伸、并与所述车门内板(8)的侧壁贴合连接的连接耳(22),所述连接耳(2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座(3)上设有两个平行设置、且向车身外侧凸起的凸条(31),两个所述凸条(3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防撞梁(1)后端的第二腔(32),所述后连接座(3)的后部向车身外侧弯折并贴合连接于所述车门内板(8)的侧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座(4)围设于防撞梁(1)靠近车门内板(8)的一侧,所述中间连接座(4)靠近所述车门外板(7)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涂胶槽(41),所述涂胶槽(41)沿所述防撞梁(1)的轴向延伸、且靠近所述中间连接座(4)的上缘或下缘设置,所述涂胶槽(41)内设有与所述车门外板(7)相连的胶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座(4)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所述防撞梁(1)的第三腔(44)以及若干个向车身内侧凹陷设置的加强筋(42),所述加强筋(42)垂直于所述防撞梁(1)的轴向延伸、且在所述防撞梁(1)的轴向上间隔布设。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座(4)上还设有若干个内外贯穿的减重孔(43),所述减重孔(43)分别位于所述防撞梁(1)的上下两侧。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6)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车门内板(8)相连的端连接耳(61),所述加强梁(6)的上缘或下缘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并连接于车门内板(8)上的侧连接耳(62)。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围设于所述防撞梁(1)靠近车门内板(8)的一侧的辅助连接座(5),所述辅助连接座(5)上设有向车身内侧凹陷以容纳所述防撞梁(1)的第四腔(51),所述辅助连接座(5)的上缘和下缘分别向车身外侧延伸至与所述车门外板(7)相连,所述辅助连接座(5)位于所述前连接座(2)和所述中间连接座(4)之间。
10.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CN202320438965.3U 2023-03-09 2023-03-09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406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8965.3U CN219406371U (zh) 2023-03-09 2023-03-09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8965.3U CN219406371U (zh) 2023-03-09 2023-03-09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06371U true CN219406371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1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8965.3U Active CN219406371U (zh) 2023-03-09 2023-03-09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06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3172B2 (en)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2963437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977633A (zh) 车辆的门槛刚度加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55916B (zh) 车辆的车身构造
CN214450199U (zh) 一种汽车尾门门框
CN219406371U (zh)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1075822U (zh) 车辆后背门雨刮安装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总成
CN110316258B (zh) 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JP4611158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ビーム
US11312210B2 (en) Vehicle body upper structure
CN212766473U (zh) 一种电动商用车车身加强结构及电动商用车
CN109955917B (zh) 车辆的车身构造
CN218577467U (zh) 车门外板支撑结构及汽车
CN217532509U (zh) 汽车尾门和汽车
CN215513893U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0258579U (zh) 前地板总成
CN214138708U (zh) 一种车顶横梁支架与车顶板组件
CN115092266B (zh)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结构、汽车门槛及汽车
CN219191880U (zh) 一种车门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1391467U (zh) 顶盖横梁总成及汽车
CN218661295U (zh) 车门外板支撑结构及汽车
CN214112702U (zh)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5474288U (zh) 汽车顶盖及具有该汽车顶盖的飞行汽车
CN217259519U (zh) 一种车门结构及车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