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90062U -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90062U
CN219390062U CN202320366502.0U CN202320366502U CN219390062U CN 219390062 U CN219390062 U CN 219390062U CN 202320366502 U CN202320366502 U CN 202320366502U CN 219390062 U CN219390062 U CN 219390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treatment device
plate
filter
air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65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帅明月
张宝生
毛鹏
管志能
蔡宗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65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90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90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900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内具有新风通道,支架组件设于新风通道内且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具有用于安装过滤器的安装槽;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第二支架用于安装传感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使得传感器和过滤器可以同时安装在一个支架组件上,简化了传感器和过滤器的装配工艺。

Description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安装过滤器和安装传感器时需要单独装配安装,工艺步骤重复。且传感器易被高速流动的气流影响,从而影响传感器测试数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所述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使得传感器和过滤器可以同时安装在一个支架组件上,简化了传感器和过滤器的装配工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具有新风通道,所述支架组件设于所述新风通道内且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用于安装过滤器的安装槽;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安装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通过在新风通道内设置沿气流流动方向排布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第一支架上安装过滤器,在第二支架上安装传感器,使得传感器和过滤器可以同时安装在一个支架组件上,简化了传感器和过滤器的装配工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为多个且包括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沿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安装槽位于第二安装槽的上游,过滤器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第一过滤器设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二过滤器设于第二安装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为初效过滤器,第二过滤器为高效过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第二板与第一板层叠设置,第二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一板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两个第一翻边之间限定出第二安装槽,第一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一端超出第二板且设有朝向第二板弯折延伸的第二翻边,第二翻边与靠近第二翻边的第一翻边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和第二板焊接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的朝向第一板的一侧具有定位凸起,第一板上设有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延伸的第一挂钩,第一挂钩上具有挂孔,新风通道的内壁上具有与第一挂钩配合的第二挂钩,第二挂钩上具有伸入挂孔内的挂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的背离第一挂钩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翻边;和/或,第一板的背离第二翻边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翻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设于第二支架的朝向新风通道中心的一侧,第二支架背离传感器的一侧与新风通道的内壁间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的检测面背离新风通道的中心设置,第二支架上具有与传感器的检测面相对的避让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的朝向新风通道中心的一侧具有间隔开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传感器位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中的至少一个的朝向新风通道中心的一端具有朝向传感器一侧延伸的第三挡板,传感器位于第三挡板的背离新风通道中心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朝向新风通道中心弯折延伸的第五翻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另一端具有背离新风通道中心弯折延伸的第六翻边,传感器上具有安装部,安装部适于与第六翻边贴合且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板,第一板包括第二翻边和/或底板,第二翻边形成安装槽的一个侧壁,底板形成安装槽的底壁,第二支架与第一板为一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在新风通道内设置沿气流流动方向排布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第一支架上安装过滤器,在第二支架上安装传感器,使得传感器和过滤器可以同时安装在一个支架组件上,简化了传感器和过滤器的装配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的示意图,其中,第二板未显示;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的第二板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气处理装置;
10、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
1、第一支架;11、安装槽;111、第一安装槽;112、第二安装槽;12、第一板;121、定位孔;122、第一挂钩;1221、挂孔;123、第三翻边;124、第四翻边;1241、第一翻边部;1242、第二翻边部;125、第二翻边;13、第二板;131、第一翻边;133、定位凸起;
2、第二支架;21、第一挡板;22、第二挡板;23、第三挡板;24、避让孔;25、第五翻边;26、第六翻边;
3、传感器;31、安装部;
20、壳体;201、新风通道;202、排风通道;203、第一进风口;204、第一出风口;205、第二进风口;206、第二出风口;207、内循环风口;208、阀门组件;2081、第一阀门;2082、第二阀门;2083、第三阀门;209、第二挂钩;2091、挂扣;
30、新风风机;40、排风风机;50、第一换热模组;60、第二换热模组;70、电控部件;80、过滤器;801、第一过滤器;802、第二过滤器;90、加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1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10,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
具体地,参考图1、图2和图5,空气处理装置100内具有新风通道201,支架组件10设于新风通道201内,第一支架1具有用于安装过滤器80的安装槽11,便于过滤器80安装时的定位。第二支架2位于第一支架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一侧且与第一支架1连接,第二支架2用于安装传感器3。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式的支架组件10,避免了在安装过滤器80和传感器3时,安装单独的传感器3和过滤器80的支架,使得传感器3和过滤器80可以同时安装在一个支架组件10上,简化了传感器3和过滤器80的装配工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10,通过在新风通道201内设置沿气流流动方向排布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在第一支架1上安装过滤器80,在第二支架2上安装传感器3,使得传感器3和过滤器80可以同时安装在一个支架组件10上,简化了传感器3和过滤器80的装配工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槽11为多个且包括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沿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安装槽111位于第二安装槽112的上游(气流先流过的位置),过滤器80包括第一过滤器801和第二过滤器802,第一过滤器801设于第一安装槽111内,第二过滤器802设于第二安装槽112内。由此,第一安装槽111便于第一过滤器801的安装定位,第二安装槽112便于第二过滤器802的安装定位,同时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使得第一过滤器801和第二过滤器802分开,减少了第一过滤器801和第二过滤器802之间的安装干扰。
当然,当产品需要更多的过滤器80时,本实用新型中的安装槽11也可以为对应的多个,如3个、4个、5个或6个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过滤器801为初效过滤器,第二过滤器802为高效过滤器。可以理解的是,初效过滤器可以初步过滤气体中的杂质,高效过滤器可以进一步地净化气体,提高过滤效果,从而使得流向室内的气体更加的洁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支架1包括第一板12和第二板13,第二板13与第一板12层叠设置,第二板13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一板12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131,两个第一翻边131之间限定出第二安装槽112。由此,限制了第二过滤器802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移动,初步固定了第二过滤器802。同时两个第一翻边131和第二板13为一体件,无需额外设置限位件限制第二过滤器802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移动,从而简化了第二板13的结构,从而简化了支架组件10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板12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一端超出第二板13且设有朝向第二板13弯折延伸的第二翻边125,第二翻边125与靠近第二翻边125的第一翻边131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槽111。由此,限制了第一过滤器801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移动,使得第一过滤器801可以初步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11内,也使得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在气流流动的方向间隔开,从而使得第一过滤器801和第二过滤器802保持分开,减少了第一过滤器801和第二过滤器802之间的工作干扰。同时第二翻边125和第一板12为一体件,无需额外设置限位件限制第二过滤器802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移动,从而简化了第一板12的结构,从而简化了支架组件10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2与第一板12为一体结构。例如,第二支架2与第一板12由一块钣金件弯折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板12和第二板13焊接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如螺栓螺母连接等,由此,提高了第一板12和第二板13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板13的朝向第一板12的一侧具有定位凸起133,第一板12上设有与定位凸起133配合的定位孔121。由此,使得第一板12和第二板13在连接安装时,可以通过第二板13上的定位凸起133和第一板12上的定位孔121的相互配合实现第二板13在第一板12上(或第一板12在第二板13)的初步定位,从而使得第一板12和第二板13在连接安装时更加便捷准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板12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13延伸的第一挂钩122,第一挂钩122上具有挂孔1221,新风通道201的内壁上具有与第一挂钩122配合的第二挂钩209,第二挂钩209上具有伸入挂孔1221内的挂扣2091。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挂钩209上的挂扣2091在第一挂钩122上的挂孔1221内沿气流流动的方向可移动,从而实现了支架组件10在壳体20上的调节定位,方便了支架组件10的安装。同时通过第一板12上的第一挂钩122的挂孔1221和新风通道201内壁的第二挂钩209上的挂扣2091相配合,提高了第一板12和新风通道201内壁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了支架组件10和壳体20的连接可靠性,也可以实现第一板12和新风通道201内壁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实现了支架组件10和壳体20的可拆卸连接,方便了支架组件10的拆卸与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板12的背离第一挂钩122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13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翻边123,由此,可以加强第一板1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板12的背离第二翻边125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13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翻边124,第四翻边124可以与壳体20连接,由此,可以增加支架组件10与壳体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也加强了第一板12的结构强度。其中第四翻边124包括第一翻边部1241和第二翻边部1242,第一翻边部1241朝向背离第二板13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边部1242与第一翻边部1241连接且朝向背离第二翻边125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3设于第二支架2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侧,第二支架2背离传感器3的一侧与新风通道201的内壁间隔开,传感器3的检测面背离新风通道201的中心设置,第二支架2上具有与传感器3的检测面相对的避让孔24。
可以理解的是,传感器3可以检测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中的至少一个。由于新风通道201中心处的气流流动很快,为避免传感器3受高速气流的影响,使得第二支架2背离传感器3的一侧与新风通道201的内壁间隔开,气流可以流经第二支架2和新风通道20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且该处气流流速较低,另外在第二支架2上设置与传感器3相对的避让孔24,并使得传感器3的检测面背离新风通道201的中心设置,使得传感器3检测第二支架2背离新风通道201中心一侧的气流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中的至少一个,且传感器3的检测精度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支架2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侧具有沿气流流动方向间隔开的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传感器3位于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用于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对传感器3进行限位,提高传感器3固定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中的至少一个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端具有朝向传感器3一侧延伸的第三挡板23,传感器3位于第三挡板23的背离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挡板23可以在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方向上对传感器3进行限位,提高传感器3固定的可靠性。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第三挡板23位于第二挡板22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端,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第三挡板23也可以位于第一挡板21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支架2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弯折延伸的第五翻边25,由此,加强了第二支架2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支架2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另一端具有背离新风通道201中心弯折延伸的第六翻边26,传感器3上具有安装部31,安装部31适于与第六翻边26贴合且通过紧固件连接。
由此,不仅可以提高第二支架2的结构强度,还便于传感器3的安装部31与第二支架2之间的连接,另外,安装部31与第六翻边26的配合还可以对传感器3进行进一步的限位,避免传感器3朝向第五翻边25的方向移动,提高了传感器3固定的可靠性。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1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10,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架1具有用于安装过滤器80的安装槽11。安装槽11为多个且包括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12,沿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安装槽111位于第二安装槽112的上游,过滤器80包括第一过滤器801和第二过滤器802,第一过滤器801为初效过滤器,第二过滤器802为高效过滤器,第一过滤器801设于第一安装槽111内,第二过滤器802设于第二安装槽112内。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支架1包括第一板12和第二板13,第一板12上具有定位孔121、第二翻边125、第一挂钩122、第三翻边123和第四翻边124,第二板13上具有定位凸起133和第一翻边131。定位凸起133在第二板13的朝向第一板12的一侧,第一板12上设有与定位凸起133配合的定位孔121,第二板13与第一板12层叠设置,第一板12和第二板13焊接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二板13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一板12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131,两个第一翻边131之间限定出第二安装槽112,第一板12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一端超出第二板13且设有朝向第二板13弯折延伸的第二翻边125,第二翻边125与靠近第二翻边125的第一翻边131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槽111。第一板12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13延伸的第一挂钩122,第一挂钩122上具有挂孔1221,新风通道201的内壁上具有与第一挂钩122配合的第二挂钩209,第二挂钩209上具有伸入挂孔1221内的挂扣2091。第一板12的背离第一挂钩122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13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翻边123。第一板12的背离第二翻边125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第二板13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翻边124,加强了支架组件10的结构强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支架2位于第一支架1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一侧且与第一支架1连接,第二支架2用于安装传感器3。第二支架2上具有避让孔24、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第三挡板23、第五翻边25和第六翻边26。传感器3设于第二支架2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侧,第二支架2背离传感器3的一侧与新风通道201的内壁间隔开,传感器3的检测面背离新风通道201的中心设置,避让孔24与传感器3的检测面相对。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位于第二支架2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侧且沿气流流动方向间隔开,传感器3位于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之间,第三挡板23在第二挡板22的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的一端且朝向传感器3一侧延伸。第五翻边25在第二支架2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且朝向新风通道201中心弯折延伸,第六翻边26在第二支架2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另一端且背离新风通道201中心弯折延伸,传感器3上具有安装部31,安装部31适于与第六翻边26贴合且通过紧固件连接。使得传感器3检测第二支架2背离新风通道201中心一侧的气流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中的至少一个,且传感器3的检测精度较高。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上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10。
具体地,参考图5,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壳体20,壳体20上具体第一进风口203、第一出风口204、第二进风口205和第二出风口206,壳体内20具有新风通道201和排风通道202。
排风通道202和新风通道201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布,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204分别位于新风通道201的两端,第二进风口205和第二出风口206分别位于排风通道202的两端。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6位于同一侧,第一出风口204和第二进风口205位于同一侧,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204位于相对的两侧。第一出风口204和第二进风口205与室内环境连通,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6与室外环境连通。
进一步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包括新风风机30、第一换热模组50、排风风机40和第二换热模组60,新风风机30和第一换热模组50设于新风通道201内,新风风机30以及第一换热模组50在新风通道201内可以沿新风通道2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排布,例如沿新风通道2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新风风机30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模组50的下游侧,例如第一换热模组50可以邻近第一进风口203,新风风机30可以邻近第一出风口204。排风风机40和第二换热模组60设于排风通道202内。排风风机40以及第二换热模组60在排风通道202内可以沿排风通道202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排布,例如沿排风通道202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排风风机40可以设置在第二换热模组60的上游侧,例如第二换热模组60可以邻近第二出风口206,排风风机40可以邻近第二进风口205。
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电控部件70,电控部件70设于壳体20外,新风风机30、排风风机40等均可以与电控部件70电连接,电控部件70可以控制整机工作。其中,第一换热模组50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第二换热模组60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第一换热模组50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与第二换热模组60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组成一个冷媒循环系统(热泵系统)。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包括加湿组件90,加湿组件90设于第一通道101内。可选的,加湿组件90包括湿膜。可选的,加湿组件90可以位于新风风机30和第一换热模组50之间,在通过第一进风口203将室外空气引入新风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对引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加湿,加湿后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204排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进一步地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在空气处理装置100制冷运行时,第一换热模组50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运行,新风风机30运转,驱动室外新鲜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03进入新风通道201内,进入新风通道201内的室外空气经过支架组件10时,先经过安装在第二支架2上的传感器3检测气体状态,再通过安装在第一支架1上的第一过滤器801进行初步过滤,再经过安装在第一支架1上的第二过滤器802从而完成过滤,再与第一换热模组50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204排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至室内,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可以调节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例如可以降低引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在引入室外新鲜空气的同时,可以起到制冷作用;同时,第二换热模组60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运行,排风风机40运转,驱动室内不太新鲜的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05进入排风通道202内,进入排风通道202内的室内空气可以与第二换热模组60换热以进行热回收,换热后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出风口206排出至室外,从而可以将室内不太新鲜空气排出至室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另外,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包括阀门组件208,阀门组件208包括第一阀门2081、第二阀门2082和第三阀门2083。第一阀门2081控制第一进风口203的开闭,第二阀门2082控制第二出风口206的开闭,第三阀门2083控制内循环风口207的开闭。
通过阀门组件208开闭控制可以实现下述模式:
1、当机组运行新风模式(外循环)为室内提供新风时,第一阀门2081打开第一进风口203,第二阀门2082打开第二出风口206,第三阀门2083关闭内循环风口207,第一出风口204打开,第二进风口205打开;
2、当机组运行净化模式(内循环)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时,第一阀门2081关闭第一进风口203,第二阀门2082关闭第二出风口206,第三阀门2083打开内循环风口207,第一出风口204打开,第二进风口205打开;
3、当机组运行混风模式对室外空气进行升降温,第一阀门2081打开第一进风口203,第二阀门2082打开第二出风口206,第三阀门2083打开内循环风口207,第一出风口204打开,第二进风口205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10,在新风通道201内设置沿气流流动方向排布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在第一支架1上安装过滤器80,在第二支架2上安装传感器3,使得传感器3和过滤器80可以同时安装在一个支架组件10上,简化了传感器3和过滤器80的装配工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具有新风通道,所述支架组件设于所述新风通道内且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用于安装过滤器的安装槽;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安装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为多个且包括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上游,所述过滤器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器为初效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为高效过滤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
第一板,
第二板,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层叠设置,所述第二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具有朝向背离所述第一板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两个所述第一翻边之间限定出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板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一端超出所述第二板且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板弯折延伸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靠近所述第二翻边的所述第一翻边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焊接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的朝向所述第一板的一侧具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板延伸的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挂钩上具有挂孔,所述新风通道的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挂钩配合的第二挂钩,所述第二挂钩上具有伸入所述挂孔内的挂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挂钩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板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翻边;
和/或,所述第一板的背离所述第二翻边的一端具有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板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朝向所述新风通道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传感器的一侧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内壁间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面背离所述新风通道的中心设置,所述第二支架上具有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面相对的避让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朝向所述新风通道中心的一侧具有间隔开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的至少一个的朝向所述新风通道中心的一端具有朝向所述传感器一侧延伸的第三挡板,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挡板的背离所述新风通道中心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朝向所述新风通道中心弯折延伸的第五翻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的两端中的另一端具有背离所述新风通道中心弯折延伸的第六翻边,所述传感器上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适于与所述第六翻边贴合且通过紧固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二翻边和/或底板,所述第二翻边形成所述安装槽的一个侧壁,所述底板形成所述安装槽的底壁,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板为一体结构。
16.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
CN202320366502.0U 2023-02-28 2023-02-28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9390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6502.0U CN219390062U (zh) 2023-02-28 2023-02-28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6502.0U CN219390062U (zh) 2023-02-28 2023-02-28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90062U true CN219390062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71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6502.0U Active CN219390062U (zh) 2023-02-28 2023-02-28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900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99190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10043954B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390062U (zh)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支架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CN114083954A (zh) 一种顶置式车载空调
CN211822761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52U (zh) 空调器
CN2127199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011152U (zh) 过滤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465042A (zh) 用于空调设备的过滤器组件
CN21939004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KR20110027508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1237877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7929115U (zh) 新风机
CN219389989U (zh) 阀座、阀门总成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US20230168003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8781354U (zh) 空调器
CN219454092U (zh) 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9775927U (zh) 风道组件及空气处理机组
CN213480400U (zh) 空调器
CN21765397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243870U (zh) 用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阀支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20956171U (zh) 蜗壳组件及空调器
CN213178598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8544638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7302988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