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25705U - 悬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悬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25705U
CN219325705U CN202320161924.4U CN202320161924U CN219325705U CN 219325705 U CN219325705 U CN 219325705U CN 202320161924 U CN202320161924 U CN 202320161924U CN 219325705 U CN219325705 U CN 2193257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device
spring seat
coil spring
spring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192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保田智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192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257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25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257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吊装置,具有良好的组装性而能够避免产生异音以及折损。悬吊装置包括:螺旋弹簧,与外筒同轴地设置,且包括设置于两端的支承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承圈部之间的弹簧部;弹簧座,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外周,且包括载置所述螺旋弹簧的凹陷部;以及弹簧座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弹簧座椅及所述螺旋弹簧之间,其中所述凹陷部包括第一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设置于径方向上外侧的第二壁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的底部,所述弹簧座缓冲件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Description

悬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车辆的避震器中,螺旋弹簧以及弹簧作之间设置有弹簧座缓冲件,以吸收车辆行进时的冲击以及噪音。但是,有时因零件之间的公差过大而有组装不良的情况产生。此时,弹簧座缓冲件与弹簧座容易因干涉而产生异音与折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提高组装性为目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16866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吊装置,具有良好的组装性而能够避免产生异音以及折损。
本实用新型的悬吊装置包括:螺旋弹簧,与外筒同轴地设置,且包括设置于两端的支承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承圈部之间的弹簧部;弹簧座,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外周,且包括载置所述螺旋弹簧的凹陷部;以及弹簧座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弹簧座与所述螺旋弹簧之间,其中所述凹陷部包括第一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设置于径方向上外侧的第二壁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的底部,所述弹簧座缓冲件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座缓冲件包括:第一端部,设置于所述螺旋弹簧的端部;中间部,从所述第一端部沿着所述螺旋弹簧延伸地设置;以及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中间部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另一端部,其中所述空隙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从所述外筒的旋转轴观看所述弹簧座缓冲件的视角下,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相连而延伸地形成有第一线部,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相连而延伸地形成有第二线部,所述空隙从所述第一线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线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侧交叉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空隙的宽度从所述第二线部向所述第一线部形成为渐宽。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座缓冲件还包括隆起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壁部设置在所述径方向的外侧,所述空隙设置在所述底部与所述隆起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座缓冲件还包括外缘部,相对于所述隆起部设置在所述径方向的外侧,所述外缘部邻接地设置于所述隆起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空隙设置在远离车辆的中心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座缓冲件还包括螺旋弹簧承接部,形成为凹状以承接所述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承接部在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凹陷的深度,大于所述螺旋弹簧承接部在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凹陷的深度。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悬吊装置中,弹簧座与弹簧座缓冲件之间设置有在径方向外侧的空隙。因此,在进行组装或者悬吊装置在运作时,弹簧座缓冲件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吸收零件之间的公差以及防止干涉造成的异音。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悬吊装置具有良好的组装性而能够避免产生异音以及折损。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悬吊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悬吊装置沿着旋转轴A观看的局部上视图。
图3A是图2隐藏螺旋弹簧后沿着B-B剖线的截面图。
图3B是图2隐藏螺旋弹簧后沿着D-D剖线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悬吊装置;
110:螺旋弹簧;
112:支承圈部;
114:弹簧部;
120:外筒;
130:弹簧座;
132:凹陷部;
132a:第一壁部;
132b:第二壁部;
132c:底部;
140:弹簧座缓冲件;
141:第一端部
142:第二端部
143:中间部
144:隆起部
145:外缘部
146:螺旋弹簧承接部;
150:空隙;
A:旋转轴;
C:轴方向;
Fr:车辆前侧;
L1:第一线部;
L2:第二线部;
R:径方向;
Rr:车辆后侧;
T1、T2: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悬吊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悬吊装置沿着旋转轴A观看的局部上视图。图3A是图2隐藏螺旋弹簧后沿着B-B剖线的截面图。图3B是图2隐藏螺旋弹簧后沿着D-D剖线的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悬吊装置100例如是保持车辆(未图示)行进稳定的装置,且与车辆的前后轮胎(未图示)连接。图1所示例的悬吊装置100设置于车辆的前方(前悬吊装置),悬吊装置100整体形成为沿着旋转轴A从车辆前侧Fr向车辆后侧Rr倾斜;反过来说,若悬吊装置100设置于车辆的后方(后悬吊装置)则形成为沿着旋转轴A从车辆后侧Rr向车辆前侧Fr倾斜,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附图中的车辆前侧Fr以及车辆后侧Rr等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中各构件的位置关系。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3B说明本实施例的悬吊装置100的具体结构。
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悬吊装置100包括螺旋弹簧110、外筒120、弹簧座130以及弹簧座缓冲件140。螺旋弹簧110与外筒120以旋转轴A为轴心同轴地设置,且螺旋弹簧110包覆外筒120于其内部。螺旋弹簧110包括设置于两端的支承圈部112(如图2,附图仅示例一端)、以及设置于支承圈部112之间的弹簧部114(如图2)。也就是说,螺旋弹簧110的支承圈部112连接于其他构件以承受力,受力的弹簧部114沿着旋转轴A的方向压缩与伸展。弹簧座130设置于外筒120的外周,且形成为圆盘状以承接螺旋弹簧110(附图仅示例位于下侧的弹簧座130)。弹簧座缓冲件140设置于弹簧座130与螺旋弹簧110之间。以上为悬吊装置100的已知结构,本说明书不再对此详细地说明。另外,本实施例仅探讨位于下侧的弹簧座130的结构,因为位于上侧的弹簧座为可旋转的结构,并没有吸收公差的必要。相对于此,位于下侧的弹簧座130是固定端,且需要承重悬吊装置100作动时的负重,需要较为良好的组装性,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另外,本实施例的弹簧座缓冲件140例如是具有弹性的橡皮所构成,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由其他具有缓冲效果的材料构成,不以橡皮为限。
请参考图3A,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座130包括载置螺旋弹簧110的凹陷部132,凹陷部132沿着弹簧座130的外周设置。并且,弹簧座缓冲件140沿着凹陷部132内设置以承接螺旋弹簧110。凹陷部132包括第一壁部132a、第二壁部132b、以及底部132c。第一壁部132a设置在较靠近径方向R的内侧,且沿着轴方向C(即旋转轴A的方向)延伸。第二壁部132b相对于第一壁部132a设置于径方向R上外侧,且沿着轴方向C延伸。底部132c沿着径方向R延伸以连接于第一壁部132a以及第二壁部132b。换句话说,从弹簧座130的径方向R上内侧至外侧依序为第一壁部132a、底部132c以及第二壁部132b,且三者相连形成为凹字状。此外,弹簧座缓冲件140在径方向R外侧与第二壁部132b之间设置有空隙150。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悬吊装置100中,弹簧座130与弹簧座缓冲件140之间设置有在径方向R外侧的空隙150。因此,在进行组装或者悬吊装置100在运作时,弹簧座缓冲件140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吸收零件之间的公差以及防止干涉造成的异音。据此,本实施例的悬吊装置100具有良好的组装性而能够避免产生异音以及折损。
请回到图2,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座缓冲件140包括第一端部141、第二端部142以及中间部143。第一端部141设置于螺旋弹簧110的端部(支承圈部112的端部),以限制螺旋弹簧110沿着外筒120的旋转方向(即以旋转轴A为轴心的旋转方向)旋转。中间部143从第一端部141沿着螺旋弹簧110延伸地设置。第二端部142设置于中间部143上相对于第一端部141的另一端部。并且,空隙150设置在第一端部141侧。如此的设置方式,可以确保组装时有足够容纳公差的空间,特别是吸收支承圈部112的公差,使得组装更容易。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从外筒120的旋转轴A观看弹簧座缓冲件140的视角下(即图2的视角),第一端部141与旋转轴A相连而延伸地形成有第一线部L1,第二端部142与旋转轴A相连而延伸地形成有第二线部L2。空隙150从第一线部L1延伸至第二线部L2与第一端部141侧交叉处。由于第二端部142经常在活动(压缩与伸展),因此将空隙150设置在上述的范围内(第一端部141侧)能够避免弹簧座缓冲件140脱落、以及避免螺旋弹簧110与弹簧座130之间相互摩擦而折损,进而提升整体的组装性。并且,空隙150的宽度从第二线部L2向第一线部L1形成为渐宽。如此,当有异物入侵悬吊装置100内时,通过靠近端部处较大的缝隙能够容易地排出异物。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空隙150设置在远离车辆的中心侧。如图2所示的悬吊装置100,其远离车辆的中心侧为车辆前侧Fr,也就是第一端部141侧。如同前述,当悬吊装置100设置于车辆的前方时,悬吊装置100形成为从车辆前侧Fr向车辆后侧Rr倾斜,反之则从车辆后侧Rr向车辆前侧Fr倾斜。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端部141侧的高度相较于第二端部142侧的高度来的高,将空隙150设置于较高侧(即远离车辆的中心侧)并利用倾斜有助于排出异物。反之,若悬吊装置100设置于车辆后方,其空隙150设置于车辆后侧Rr。
请回到图3A,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座缓冲件140还包括隆起部144以及外缘部145。隆起部144相对于第二壁部132b设置在径方向R的外侧且在轴方向C的上方。空隙150设置在底部132c与隆起部144之间。外缘部145相对于隆起部144设置在径方向R的外侧,且外缘部145邻接地设置于隆起部144。通过设置隆起部144以及外缘部145,弹簧座缓冲件140在径方向R的外侧且轴方向C的上端能够密合地贴住弹簧座130的外周,以避免异物入物设置于其内的空隙150。并且,若弹簧座缓冲件140不慎脱落或与弹簧座130产生摩擦,隆起部144以及外缘部145能够减缓磨损的情况产生。
请参考图3A与图3B,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座缓冲件140还包括螺旋弹簧承接部146。螺旋弹簧承接部146形成为凹状以承接螺旋弹簧110。有关螺旋弹簧承接部146深度的设定,若凹陷的深度过浅时,螺旋弹簧110容易从弹簧座缓冲件140脱落,进而降低悬吊系统的刚性以及减震作用;相反的,若凹陷的深度过深时,也有螺旋弹簧110与弹簧座缓冲件140摩擦过度的可能而造成涂装剥落、锈蚀等折损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的螺旋弹簧承接部146在靠近第一端部141的凹陷的深度T1,大于所述螺旋弹簧承接部在靠近第二端部142的凹陷的深度T2(如图3B)。也就是说,螺旋弹簧承接部146的凹陷的深度从第一端部141向第二端部142形成为渐浅(以图2以及图3A与图3B观看的视角来说,相当于螺旋弹簧承接部146沿着逆时针方向、且向轴方向C的上方延伸)。由此,螺旋弹簧承接部146能够更密合地承接螺旋弹簧110,进而更有效率地输入力量以发挥减震的功效。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悬吊装置中,弹簧座与弹簧座缓冲件之间设置有在径方向外侧的空隙。因此,在进行组装或者悬吊装置在运作时,弹簧座缓冲件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吸收零件之间的公差以及防止干涉造成的异音。优选地,空隙设置在端部侧,可以确保组装时有足够容纳公差的空间,特别是吸收支承圈部的公差,使得组装更容易。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悬吊装置具有良好的组装性而能够避免产生异音以及折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螺旋弹簧,与外筒同轴地设置,且包括设置于两端的支承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承圈部之间的弹簧部;
弹簧座,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外周,且包括载置所述螺旋弹簧的凹陷部;以及
弹簧座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弹簧座与所述螺旋弹簧之间,其中
所述凹陷部包括第一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部设置于径方向上外侧的第二壁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的底部,
所述弹簧座缓冲件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设置有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缓冲件包括:
第一端部,设置于所述螺旋弹簧的端部;
中间部,从所述第一端部沿着所述螺旋弹簧延伸地设置;以及
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中间部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另一端部,其中
所述空隙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外筒的旋转轴观看所述弹簧座缓冲件的视角下,
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相连而延伸地形成有第一线部,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相连而延伸地形成有第二线部,
所述空隙从所述第一线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线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侧交叉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隙的宽度从所述第二线部向所述第一线部形成为渐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缓冲件还包括隆起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壁部设置在所述径方向的外侧,
所述空隙设置在所述底部与所述隆起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缓冲件还包括外缘部,相对于所述隆起部设置在所述径方向的外侧,
所述外缘部邻接地设置于所述隆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隙设置在远离车辆的中心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缓冲件还包括螺旋弹簧承接部,形成为凹状以承接所述螺旋弹簧,
所述螺旋弹簧承接部在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凹陷的深度,大于所述螺旋弹簧承接部在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凹陷的深度。
CN202320161924.4U 2023-02-09 2023-02-09 悬吊装置 Active CN2193257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924.4U CN219325705U (zh) 2023-02-09 2023-02-09 悬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924.4U CN219325705U (zh) 2023-02-09 2023-02-09 悬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25705U true CN219325705U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61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1924.4U Active CN219325705U (zh) 2023-02-09 2023-02-09 悬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257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148364A1 (ja) スプリングラバーシート及びストラット型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200033219A (ko) 서스펜션용 스트러트 베어링 어셈블리
JP3937042B2 (ja)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CN100423961C (zh) 车辆的悬架结构
CN219325705U (zh) 悬吊装置
US20180313421A1 (en) Coil spring pad for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JP3956261B2 (ja) アブソーバ用クッションゴム
JP4053039B2 (ja) 防振装置
JP2002161930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取付装置
KR102063533B1 (ko) 서스펜션용 스트러트 베어링 어셈블리
CN215567617U (zh) 一种减震器及汽车
CN215662924U (zh) 悬置衬套及车辆
JP2002081503A (ja)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KR101885142B1 (ko) 휠베어링 조립체
JP2011133080A (ja) ダストカバー
CN212220233U (zh) 一种轴向橡胶垫及交叉支撑转向架
KR102418091B1 (ko) 서스펜션용 스트러트 베어링 어셈블리
KR102250266B1 (ko) 서스펜션용 스트러트 베어링 어셈블리
CN209757266U (zh) 副车架连接结构和车辆
KR101885141B1 (ko) 휠베어링 조립체
KR20200012513A (ko) 서스펜션용 스트러트 베어링 어셈블리
CN218266950U (zh) 一种用于减振器铁芯与轴承的装配结构
CN212529229U (zh) 悬架支撑结构
CN118107327A (zh) 悬架装置和车辆
CN114454684B (zh) 横向稳定杆组件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