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3802U - 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13802U CN219313802U CN202223451219.2U CN202223451219U CN219313802U CN 219313802 U CN219313802 U CN 219313802U CN 202223451219 U CN202223451219 U CN 202223451219U CN 219313802 U CN219313802 U CN 2193138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frame
- bearing
- along
- assembl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其中,车辆生产线具有吊架,吊架上设置有输送线和两个导轨,吊具包括机架、吊装结构和限位结构,机架形成有用于放置车辆的承载空间,且机架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吊装结构安装于输送线上,吊装结构的底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机架;限位结构包括两个行走组件,两个行走组件均安装于机架的顶部,两个行走组件分别与两个导轨对应设置;各行走组件包括两个行走轮,两个行走轮均用于与对应的导轨滚动接触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行走组件以及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吊装结构实现了使位于支撑座上的车辆一直保持初始姿态,避免吊具在经过倾斜路段时带动吊运在吊具上的车辆也产生倾斜的情况,消除了车辆滑落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生产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制造领域,车辆生产线中需运输车辆时,常使用吊具吊运车辆。由于车辆生产线的建设需求以及车间的结构等限制,车辆生产线中吊具的输送线通常具有高低差,因此输送线会具有倾斜路段。现有的吊具在经过倾斜路段时,会带动吊运在吊具上的车辆也产生倾斜,而吊运中的车辆产生倾斜的话会存在着车辆从吊具上滑落的风险。因此,输送线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倾斜路段的倾角不能过大,导致输送线的设计成本增加。并且,在倾斜路段的高低差较大的地方,需要专门设置升降装置以避免出现意外,存在设备投资浪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旨在解决现有的吊具在经过倾斜路段时,会带动吊运在吊具上的车辆也产生倾斜,而吊运中的车辆产生倾斜的话会存在着车辆从吊具上滑落的风险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的吊具,应用于车辆生产线,所述车辆生产线具有吊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输送线和两个导轨,两个所述导轨沿第一方向分设于所述输送线的两侧,且所述输送线和所述导轨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吊具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车辆的承载空间,且所述机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放置于所述承载空间内的所述车辆的支撑座;
吊装结构,所述吊装结构的顶部安装于所述输送线上,所述输送线用于带动所述吊装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吊装结构的底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架的顶部;
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分设于所述吊装结构两侧的行走组件,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均安装于所述机架的顶部,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导轨对应设置;各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两个行走轮,两个所述行走轮均用于与对应的所述导轨滚动接触配合。
可选地,所述吊装结构包括安装杆和多个转接座,多个所述转接座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安装杆,多个所述转接座均安装于所述输送线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数量与所述转接座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各所述连接座具有转轴,所述转轴与对应的所述转接座转动连接,且各所述转接座内开设有滑槽,所述转轴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内并能在所述滑槽内沿靠近所述安装杆的方向或远离所述安装杆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机架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安装组件,两个所述安装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分设于所述吊装结构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对应设置,所述行走组件的两个所述行走轮均安装于对应的所述安装组件。
可选地,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柱;对应设置的所述安装组件和所述行走组件中,两个所述安装柱分别与两个所述行走轮对应设置;所述安装柱上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轨具有导槽,所述导向轮用于伸入同侧设置的所述导槽内并与所述导槽滚动接触配合。
可选地,各所述导轨包括两根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导条,对应设置的所述安装组件和所述行走组件中,与所述导轨对应的所述行走组件中的两个所述行走轮分别用于与两个所述导条滚动接触配合。
可选地,各所述行走组件中,两个所述行走轮沿所述第二方向分设于靠近所述机架的两端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承载组件,且至少一个所述承载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以调节两个所述承载组件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底座,所述机架包括框架和立杆,所述立杆的数量和所述底座的数量一致,且所述底座一一对应设置地安装于所述立杆的底部,所述框架与多个所述立杆围成所述承载空间,且所述框架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根滑杆,各所述滑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框架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还设置有两个卡接板,两个所述卡接板均位于靠近所述框架一端的位置,各所述卡接板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卡接位;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立杆的顶部均对应设置有卡接件,安装有所述卡接件的所述立杆可滑动地安装于同侧设置的所述滑杆,且各所述卡接件能与同侧设置的所述卡接板上任一所述卡接位卡接配合。
可选地,
其中一个所述承载组件的两个底座均包括第一连接板、承载板和两个抵接块;各所述底座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安装于设置有所述卡接件的所述立杆的底部,所述承载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两个所述抵接块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述承载板与两个所述抵接块围成用于放置所述车辆的前轮的第一放置槽;
另一个所述承载组件的两个底座均包括第二连接板和两个承载块;各所述底座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安装于所述立杆的底部,两个所述承载块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侧,且各所述承载块自上到下朝靠近另一所述承载块的方向倾斜,两个所述承载块围成用于放置所述车辆的后轮的第二放置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生产线,应用了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吊具。
本实用新型车辆的吊具在使用时,通过吊装结构吊挂在吊架的输送线上,将车辆放置在承载空间内并放置在支撑座上后,输送线带动吊具沿第一方向移动,实现吊具吊运车辆的功能。其中,车辆放置于支撑座上时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当吊具运送车辆至输送线的倾斜路段时,位于后端的行走轮与导轨脱离。如图所示,由于吊装结构的底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机架的顶部,吊装结构随着输送线发生倾斜时,原本机架会随着吊装结构发生倾斜,但通过设置行走轮与同侧设置的导轨滚动接触配合实现了阻止机架发生倾斜,从而使得位于支撑座上的车辆一直保持初始姿态。具体地,吊具运送车辆至输送线的下坡路段时,行走轮位于导轨的上方并与导轨的上表面滚动接触配合;或者,吊具运送车辆至输送线的上坡路段时,行走轮位于导轨的下方并与导轨的下表面滚动接触配合。其中,初始姿态可以是车辆处于水平状态,也可以是车辆处于其它适合吊运的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行走组件以及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吊装结构实现了使位于支撑座上的车辆一直保持初始姿态,避免吊具在经过倾斜路段时带动吊运在吊具上的车辆也产生倾斜的情况,消除了车辆滑落的风险。从而使得输送线的设计没有输送线倾斜路段的倾角不能过大的限制,提高了输送线设计的灵活性,进而降低了输送线的设计成本。并且,无需针对倾斜路段高低差较大的地方专门设置用于带动吊具升降的升降装置,减少了设备投资浪费。另外,行走组件为用于与导轨滚动接触配合的行走轮,可以在不影响吊具的正常运动的情况下,实现了行走组件与导轨的接触配合,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辆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辆的吊具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辆的吊具位于倾斜路段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300的吊具100,应用于车辆300生产线200。
在一实施例中,车辆300生产线200具有吊架201,吊架201上设置有输送线202和两个导轨203,两个导轨203沿第一方向分设于输送线202的两侧,且输送线202和导轨203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吊具100包括机架10、吊装结构20和限位结构30,机架10形成有用于放置车辆300的承载空间11,且机架1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放置于承载空间11内的车辆300的支撑座12;吊装结构20的顶部安装于输送线202上,输送线202用于带动吊装结构20沿第一方向移动,吊装结构20的底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机架10的顶部;限位结构30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分设于吊装结构20两侧的行走组件31,两个行走组件31均安装于机架10的顶部,两个行走组件31分别与两个导轨203对应设置;各行走组件31包括两个行走轮311,两个行走轮311均用于与对应的导轨203滚动接触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方向为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方向为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本实用新型车辆300的吊具100在使用时,通过吊装结构20吊挂在吊架201的输送线202上,将车辆300放置在承载空间11内并放置在支撑座12上后,输送线202带动吊具100沿第一方向移动,实现吊具100吊运车辆300的功能。其中,车辆300放置于支撑座12上时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当吊具100运送车辆300至输送线202的倾斜路段时,位于后端的行走轮311与导轨203脱离。如图4所示,由于吊装结构20的底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机架10的顶部,吊装结构20随着输送线202发生倾斜时,原本机架10会随着吊装结构20发生倾斜,但通过设置行走轮311与同侧设置的导轨203滚动接触配合实现了阻止机架10发生倾斜,从而使得位于支撑座12上的车辆300一直保持初始姿态。具体地,吊具100运送车辆300至输送线202的下坡路段时,行走轮311位于导轨203的上方并与导轨203的上表面滚动接触配合;或者,吊具100运送车辆300至输送线202的上坡路段时,行走轮311位于导轨203的下方并与导轨203的下表面滚动接触配合。其中,初始姿态可以是车辆300处于水平状态,也可以是车辆300处于其它适合吊运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行走组件31以及转动设置于机架10上的吊装结构20实现了使位于支撑座12上的车辆300一直保持初始姿态,避免吊具100在经过倾斜路段时带动吊运在吊具100上的车辆300也产生倾斜的情况,消除了车辆300滑落的风险。从而使得输送线202的设计没有输送线202倾斜路段的倾角不能过大的限制,提高了输送线202设计的灵活性,进而降低了输送线202的设计成本。并且,无需针对倾斜路段高低差较大的地方专门设置用于带动吊具100升降的升降装置,减少了设备投资浪费。另外,行走组件31为用于与导轨203滚动接触配合的行走轮311,可以在不影响吊具100的正常运动的情况下,实现了行走组件31与导轨203的接触配合,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在一实施例中,吊装结构20包括安装杆21和多个转接座22,多个转接座22沿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安装杆21,多个转接座22均安装于输送线202上,机架10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13,连接座13的数量与转接座22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各连接座13具有转轴131,转轴131与对应的转接座22转动连接,且各转接座22内开设有滑槽221,转轴131位于对应的滑槽221内并能在滑槽221内沿靠近安装杆21的方向或远离安装杆21的方向移动。
如图1和图4所示,转接座22和连接座13的数量为两个。当吊装结构20发生倾斜时,需要使转接座22相对连接座13发生转动,但由于行走组件31阻止机架10发生倾斜,连接座13相对于地面是不转动的。部分转轴131在需要转接座22相对连接座13发生转动时,会在滑槽221内沿着靠近安装杆21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转接座22与连接座13的相对转动。如图4所示,位于前端位置的转轴131在滑槽221内沿着靠近安装杆21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转接座22与连接座13的相对转动,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并且,通过设置多个转接座22和多个连接座13,加强了吊装结构20与机架1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吊具100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机架10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安装组件14,两个安装组件14沿第一方向分设于吊装结构20的两侧,两个安装组件14分别与两个行走组件31对应设置,行走组件31的两个行走轮311均安装于对应的安装组件14。通过设置安装组件14以调节行走轮311的高度,使行走轮311位于适宜与导轨203配合的高度,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各安装组件14包括两个安装柱141;对应设置的安装组件14和行走组件31中,两个安装柱141分别与两个行走轮311对应设置;安装柱141上设置有导向轮1411,导轨203具有导槽,导向轮1411用于伸入同侧设置的导槽内并与导槽滚动接触配合。可以理解地,吊具100在吊运车辆300时可能会产生横向的晃动,因此通过设置伸入导槽的导向轮1411与导槽滚动接触配合,避免安装杆21与导轨203产生碰撞,提高了吊具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各导轨203包括两根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导条,对应设置的安装组件14和行走组件31中,与导轨203对应的行走组件31中的两个行走轮311分别用于与两个导条滚动接触配合。如图1和图3所示,位于后端的行走轮311用于导向,利于位于前端的行走轮311稳定地与对应的导条滚动接触配合,提高了吊具100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各行走组件31中,两个行走轮311沿第二方向分设于靠近机架10的两端的位置,使吊具100的前后端均有限位,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座12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承载组件121,且至少一个承载组件121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机架10上,以调节两个承载组件121之间的间距。可以理解地,不同的车辆300的轴距不同,承载组件121可以沿第二方向移动以调节两个承载组件121之间的间距,从而适应不同轴距的车辆300,提高了吊具100的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各承载组件121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底座122,机架10包括框架15和立杆16,立杆16的数量和底座122的数量一致,且底座122一一对应设置地安装于立杆16的底部,框架15与多个立杆16围成承载空间11,且框架15上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根滑杆17,各滑杆17沿第二方向延伸;框架15上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还设置有两个卡接板18,两个卡接板18均位于靠近框架15一端的位置,各卡接板18上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卡接位18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立杆16的顶部均对应设置有卡接件161,安装有卡接件161的立杆16可滑动地安装于同侧设置的滑杆17,且各卡接件161能与同侧设置的卡接板18上任一卡接位181卡接配合。
通过设置滑杆17和可滑动地安装于滑杆17的立杆16实现了承载组件121的移动,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并且,通过设置卡接件161和卡接板18实现了立杆16与机架10的连接,在合适的位置将卡接件161卡接在卡接板18上的卡接位181上,以将立杆16固定,避免立杆16出现位移导致车辆300滑落,提高了吊具100的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承载组件121的两个底座122均包括第一连接板1221、承载板1222和两个抵接块1223;各底座122中,第一连接板1221的一侧安装于设置有卡接件161的立杆16的底部,承载板1222安装于第一连接板1221的另一侧,两个抵接块1223沿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承载板1222上,承载板1222与两个抵接块1223围成用于放置车辆300的前轮的第一放置槽1224;另一个承载组件121的两个底座122均包括第二连接板1225和两个承载块1226;各底座122中,第二连接板1225的一侧安装于立杆16的底部,两个承载块1226沿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第二连接板1225的另一侧,且各承载块1226自上到下朝靠近另一承载块1226的方向倾斜,两个承载块1226围成用于放置车辆300的后轮的第二放置槽1227。
可以理解地,各承载块1226自上到下朝靠近另一承载块1226的方向倾斜可以稳定承载不同尺寸的车轮,避免车辆300移动,而承载板1222可用于承载车轮的范围大。两种不同的底座122配合在实现稳定承载车辆300的基础上,能实现承载不同轴距的车辆300,进而提高了吊具100的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300生产线200,车辆300生产线200包括上述的车辆300的吊具100。该车辆300生产线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300生产线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吊具,应用于车辆生产线,所述车辆生产线具有吊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输送线和两个导轨,两个所述导轨沿第一方向分设于所述输送线的两侧,且所述输送线和所述导轨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车辆的承载空间,且所述机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放置于所述承载空间内的所述车辆的支撑座;
吊装结构,所述吊装结构的顶部安装于所述输送线上,所述输送线用于带动所述吊装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吊装结构的底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架的顶部;
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分设于所述吊装结构两侧的行走组件,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均安装于所述机架的顶部,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导轨对应设置;各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两个行走轮,两个所述行走轮均用于与对应的所述导轨滚动接触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结构包括安装杆和多个转接座,多个所述转接座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安装杆,多个所述转接座均安装于所述输送线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数量与所述转接座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各所述连接座具有转轴,所述转轴与对应的所述转接座转动连接,且各所述转接座内开设有滑槽,所述转轴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内并能在所述滑槽内沿靠近所述安装杆的方向或远离所述安装杆的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安装组件,两个所述安装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分设于所述吊装结构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行走组件对应设置,所述行走组件的两个所述行走轮均安装于对应的所述安装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柱;对应设置的所述安装组件和所述行走组件中,两个所述安装柱分别与两个所述行走轮对应设置;所述安装柱上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轨具有导槽,所述导向轮用于伸入同侧设置的所述导槽内并与所述导槽滚动接触配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轨包括两根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导条,对应设置的所述安装组件和所述行走组件中,与所述导轨对应的所述行走组件中的两个所述行走轮分别用于与两个所述导条滚动接触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行走组件中,两个所述行走轮沿所述第二方向分设于靠近所述机架的两端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承载组件,且至少一个所述承载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以调节两个所述承载组件之间的间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底座,所述机架包括框架和立杆,所述立杆的数量和所述底座的数量一致,且所述底座一一对应设置地安装于所述立杆的底部,所述框架与多个所述立杆围成所述承载空间,且所述框架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根滑杆,各所述滑杆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框架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还设置有两个卡接板,两个所述卡接板均位于靠近所述框架一端的位置,各所述卡接板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卡接位;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立杆的顶部均对应设置有卡接件,安装有所述卡接件的所述立杆可滑动地安装于同侧设置的所述滑杆,且各所述卡接件能与同侧设置的所述卡接板上任一所述卡接位卡接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吊具,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个所述承载组件的两个底座均包括第一连接板、承载板和两个抵接块;各所述底座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安装于设置有所述卡接件的所述立杆的底部,所述承载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两个所述抵接块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述承载板与两个所述抵接块围成用于放置所述车辆的前轮的第一放置槽;
另一个所述承载组件的两个底座均包括第二连接板和两个承载块;各所述底座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安装于所述立杆的底部,两个所述承载块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侧,且各所述承载块自上到下朝靠近另一所述承载块的方向倾斜,两个所述承载块围成用于放置所述车辆的后轮的第二放置槽。
10.一种车辆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应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吊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51219.2U CN219313802U (zh) | 2022-12-22 | 2022-12-22 | 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51219.2U CN219313802U (zh) | 2022-12-22 | 2022-12-22 | 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13802U true CN219313802U (zh) | 2023-07-07 |
Family
ID=87027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51219.2U Active CN219313802U (zh) | 2022-12-22 | 2022-12-22 | 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13802U (zh) |
-
2022
- 2022-12-22 CN CN202223451219.2U patent/CN2193138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313802U (zh) | 车辆的吊具及车辆生产线 | |
CN2325356Y (zh) | 一种台车自动返回式车辆装配输送机 | |
CN213534533U (zh) | 一种共享单车运输车 | |
JPH10182071A (ja) | クレーン | |
TW200403178A (en) | Carrying apparatus | |
CN115259045A (zh) | 一种高空特种设备维修用升降平台 | |
CN212453844U (zh) | 高速垂直循环停车设备 | |
CN207877140U (zh) | 八轮电动桥式起重机 | |
CN111173329A (zh) | 高速垂直循环停车设备 | |
CN1250006A (zh) | 货物搬运装置 | |
CN220503576U (zh) | 一种地铁铺轨机 | |
CN220218525U (zh) | 换电机器人 | |
CN214112530U (zh) | 一种轨道平车 | |
CN219691204U (zh) | 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及载车吊架 | |
CN218931607U (zh) | 摩擦举升台车 | |
CN219077102U (zh) | 一种设有调整定位结构的支架搬运车 | |
CN221317794U (zh) | 一种货架导轨式机器人 | |
CN210337988U (zh) | 一种移动平台车 | |
CN221165669U (zh) | 一种用于轨道板的吊输装置 | |
CN217838255U (zh) | 用于汽车涂装生产线的车身举升装置 | |
CN219526029U (zh) | 一种板材起吊运输装置 | |
CN217623577U (zh) | 一种高强稳定的梯车防倾装置 | |
US4946328A (en) | Swinging-link rotary loaders | |
CN215364648U (zh) | 一种具有稳定性的索道检修提索装置 | |
CN220890211U (zh) | 斜坡用台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