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3035U -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63035U
CN219263035U CN202320061408.4U CN202320061408U CN219263035U CN 219263035 U CN219263035 U CN 219263035U CN 202320061408 U CN202320061408 U CN 202320061408U CN 219263035 U CN219263035 U CN 219263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self
friction
locking mechanism
ex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614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如芳
许欣
叶孝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ecang Linear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ecang Linear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ecang Linear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ecang Linear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614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63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63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63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属于自锁机构领域,降低了旋转轴正转时与自锁机构之间的摩擦力,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包括壳体、摩擦瓦片和挤压件,所述壳体形成容纳所述摩擦瓦片和所述挤压件的空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旋转轴贯穿的通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摩擦瓦片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间隙,所述挤压件可在旋转轴正反转切换时相对所述摩擦瓦片在挤压间隙内活动,以在所述旋转轴反转时挤压摩擦瓦片使摩擦瓦片与空腔侧壁相抵、在所述旋转轴正转时松开摩擦瓦片。

Description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锁机构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背景技术】
升降桌为一种可调整桌面高度的智能家具,当升降桌在静止状态时需要保持桌板的位置稳定,若是升降桌内控制升降运动的电机的驱动轴出现转动,则会导致桌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下降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增加自锁机构来对驱动轴进行锁定。虽然自锁机构能够产生自锁力,但若在传动部件正常运转过程中也具有自锁力,则会阻碍传动部件的运动,因此优选的解决方案就是有一个能够单向自锁的装置。现有的单向自锁机构,在传动部件正常运转过程中也会施加不小的摩擦力,会影响到传动部件的传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降低了旋转轴正转时与自锁机构之间的摩擦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包括壳体、摩擦瓦片和挤压件,所述壳体形成容纳所述摩擦瓦片和所述挤压件的空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旋转轴贯穿的通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摩擦瓦片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间隙,所述挤压件可在旋转轴正反转切换时相对所述摩擦瓦片在挤压间隙内活动,以在所述旋转轴反转时挤压摩擦瓦片使摩擦瓦片与空腔侧壁相抵、在所述旋转轴正转时松开摩擦瓦片。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摩擦瓦片面向所述旋转轴的侧壁在旋转轴的反转方向上逐渐靠近旋转轴的轴心线。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挤压件与所述摩擦瓦片在旋转轴的周向方向相抵,所述挤压件在跟随旋转轴活动时带动所述摩擦瓦片绕旋转轴轴心线转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摩擦瓦片的两端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凸出形成将所述挤压件限位在所述挤压间隙内的止挡凸起。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挤压件的一侧与所述旋转轴接触,所述挤压件的另一侧与所述摩擦瓦片接触,所述挤压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挤压间隙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挤压件为可自由活动的滚子;或者,所述挤压件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瓦片啮合。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旋转轴上套装有可同步转动的转动座,所述挤压件设置在所述转动座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挤压件包括连接所述转动座的固定轴和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轴上的转动套。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摩擦瓦片包括固定端、自所述固定端沿旋转轴反转方向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端和连接两个自由端的弹性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性件为蜂窝状构件;或者,所述弹性件为弹片。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摩擦瓦片设有多个,所述自锁机构还包括将多个摩擦瓦片定位在所述旋转轴外周的定位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定位件包括套环,所述摩擦瓦片在旋转轴轴向上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套环与多个摩擦瓦片上的卡槽配合;或者,所述定位件包括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套环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套环上的多个销轴,所述摩擦瓦片与所述销轴转动配合。
马达,包括输出轴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公开的自锁机构,所述自锁机构用于对所述输出轴进行自锁。
线性致动器,包括上述的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自锁机构用于对旋转轴进行自锁,旋转轴在转动时能够带动挤压件转动,当旋转轴出现正转、反转的切换时,挤压件能够在挤压间隙内活动,即挤压件相对摩擦瓦片在旋转轴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出现了变化,可从挤压间隙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当旋转轴反转时,挤压件能够挤压摩擦瓦片,使摩擦瓦片与空腔侧壁相抵,摩擦瓦片能够反向将作用力施加于挤压件上,限制挤压件的活动,从而使旋转轴无法带动挤压件活动,以实现对旋转轴的自锁。当旋转轴正转时,挤压件不会挤压摩擦瓦片,摩擦瓦片施加在挤压件上的作用力小,因此能够降低挤压件对旋转轴的作用力。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套装在转轴上的摩擦环来实现单向自锁,摩擦环可自然地抱紧转轴,当转轴正向转动时,摩擦环会在摩擦力作用下不断向外扩张、在扩张后又会因自身弹力作用下复原,以此不断反复变化,转轴依然能够受到不小的摩擦力,摩擦环也会具有较大的磨损。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摩擦瓦片并非通过弹性的方式装配在外壳上,在自然情况下不会抱紧旋转轴,也不会挤压壳体,因此在旋转轴正向转动过程中,摩擦瓦片形态可保持稳定,摩擦瓦片不会施压在挤压件上影响旋转轴和挤压件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瓦片面向所述旋转轴的侧壁在旋转轴的反转方向上逐渐靠近旋转轴的轴心线。通过这样设计,使得挤压间隙在旋转轴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会在旋转轴的反转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旋转轴反转时,挤压件从挤压间隙尺寸较大的位置处移动至尺寸较小的位置处,挤压件与摩擦瓦片的相对作用力将会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对旋转轴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旋转轴的自锁。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件与所述摩擦瓦片在旋转轴的周向方向相抵,所述挤压件在跟随旋转轴活动时带动所述摩擦瓦片绕旋转轴轴心线转动。挤压件能够与摩擦瓦片相抵,从而可在跟随旋转轴转动的过程中,推动摩擦瓦片使摩擦瓦片同步活动,这样一来挤压件可始终保持在挤压间隙内,以使挤压件可在旋转轴反转时快速挤压摩擦瓦片产生自锁力。当旋转轴反转时,在挤压件的作用下摩擦瓦片也具有相对壳体转动的趋势,但摩擦瓦片和壳体之间的挤压力使得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从而增强了对旋转轴的自锁力。
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瓦片的两端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凸出形成将所述挤压件限位在所述挤压间隙内的止挡凸起。由于止挡凸起向旋转轴方向凸出,止挡凸起与摩擦瓦片之间会形成台阶状结构,使挤压件无法沿着摩擦瓦片表面活动而越过止挡凸起,从而能够保证挤压件的位置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件的一侧与所述旋转轴接触,所述挤压件的另一侧与所述摩擦瓦片接触,所述挤压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挤压间隙中。旋转轴在转动时通过与挤压件的接触带动挤压件自转,挤压件通过与摩擦瓦片的接触,从而能够在自转时沿着摩擦瓦片的侧壁滚动,以在挤压间隙内活动,挤压件在滚动时与摩擦瓦片之间存在滚动摩擦,而同样的挤压力产生滚动摩擦力会小于滑动摩擦力,因此滚动的挤压件能够轻松移动至挤压间隙的端部位置而提高对摩擦瓦片的挤压作用力,保证了对旋转轴的自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件为可自由活动的滚子;或者,所述挤压件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瓦片啮合。若挤压件为滚子,在装配时可直接放置在旋转轴和摩擦瓦片之间,以方便自锁机构的装配。若挤压件为齿轮类结构,通过啮合的方式与旋转轴和摩擦瓦片接触,挤压件不会与旋转轴之间出现打滑的情况,从而保证了对旋转轴的自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轴上套装有可同步转动的转动座,所述挤压件设置在所述转动座上。当旋转轴转动时可带动转动座同步运动,从而带动挤压件活动,旋转轴反转时,摩擦瓦片挤压挤压件而将作用力施加在转动座上,以对旋转轴进行自锁。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件包括连接所述转动座的固定轴和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轴上的转动套。转动套和固定轴可随着旋转轴绕旋转轴的轴心线同步转动,转动套可进行自转,从而降低与摩擦瓦片之间的摩擦力,以使挤压件可轻松移动至挤压间隙的端部位置而提高对摩擦瓦片的挤压作用力,保证了对旋转轴的自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瓦片包括固定端、自所述固定端沿旋转轴反转方向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端和连接两个自由端的弹性件。两个自由端之间可形成缺口,缺口能够为自由端提供形变的空间,以在挤压件挤压摩擦瓦片时,自由端可向缺口内产生形变以使挤压件可移动至挤压间隙端部位置,另一个自由端则能够与空腔侧壁相抵,弹性件则能够在受压时产生形变,从而提高摩擦瓦片与空腔侧壁之间的挤压力,保证了对旋转轴的自锁效果。通过将弹性件设置为不同的结构,调整弹性件的弹性系数,改变对旋转轴的自锁力大小,以使自锁机构可适配于不同尺寸的旋转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瓦片设有多个,所述自锁机构还包括将多个摩擦瓦片定位在所述旋转轴外周的定位件。设置多个摩擦瓦片能够提高对旋转轴的自锁效果,通过设置定位件能够限定多个摩擦瓦片在空腔内的位置,保证了自锁机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马达,马达通过驱动轴输出转动动力,在驱动轴外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公开的自锁结构,以对驱动轴进行自锁,保证了马达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线性致动器,线性致动器能够输出直线方向的动力,通常应用于一些升降平台内,线性致动器中采用了上述的马达来提供动力,这样一来线性致动器在驱动升降平台上升时自锁机构不会影响驱动轴的动力输出,在升降平台保持静止时,在自锁机构的作用下升降平台的重力不会使马达的输出轴反转而导致升降平台下降,虽然输出轴需要转动一定的角度后摩擦瓦片才会向旋转轴上施加可观的制动力,但输出轴即使转动一整圈,升降平台的位置也几乎不会出现变化,而摩擦瓦片只需要输出轴转动一定的角度即可发挥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锁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自锁机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自锁机构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自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摩擦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摩擦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定位件与摩擦瓦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0、空腔110、通孔120、挤压间隙130;
摩擦瓦片200、止挡凸起201、固定端210、自由端220、弹性件230、缺口240、卡槽250;
挤压件300、转动座310、固定轴320、转动套330;
旋转轴400;
套环500、销轴5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文中出现的诸如“示例性”“一些实施例”等词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应用于旋转轴400的自锁机构,包括壳体100、摩擦瓦片200和挤压件300,壳体100形成容纳摩擦瓦片200和挤压件300的空腔110,壳体100上设有供旋转轴400贯穿的通孔120,旋转轴400与摩擦瓦片200之间形成容纳挤压件300的挤压间隙130,挤压件300可在旋转轴400正反转切换时相对摩擦瓦片200在挤压间隙130内活动,以在旋转轴400反转时挤压摩擦瓦片200使摩擦瓦片200与空腔110侧壁相抵、在旋转轴400正转时松开摩擦瓦片200。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自锁机构用于对旋转轴400进行自锁,旋转轴400在转动时能够带动挤压件300转动,当旋转轴400出现正转、反转的切换时,挤压件300能够在挤压间隙130内活动,即挤压件300相对摩擦瓦片200在旋转轴400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出现了变化,可从挤压间隙130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当旋转轴400反转时,挤压件300能够挤压摩擦瓦片200,使摩擦瓦片200与空腔110侧壁相抵,摩擦瓦片200能够反向将作用力施加于挤压件300上,限制挤压件300的活动,从而使旋转轴400无法带动挤压件300活动,以实现对旋转轴400的自锁。当旋转轴400正转时,挤压件300不会挤压摩擦瓦片200,摩擦瓦片200施加在挤压件300上的作用力小,因此能够降低挤压件300对旋转轴400的作用力。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套装在转轴上的摩擦环来实现单向自锁,摩擦环可自然地抱紧转轴,当转轴正向转动时,摩擦环会在摩擦力作用下不断向外扩张、在扩张后又会因自身弹力作用下复原,以此不断反复变化,转轴依然能够受到不小的摩擦力,摩擦环也会具有较大的磨损。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摩擦瓦片200并非通过弹性的方式装配在外壳上,在自然情况下不会抱紧旋转轴400,也不会挤压壳体100,因此在旋转轴400正向转动过程中,摩擦瓦片200形态可保持稳定,摩擦瓦片200不会施压在挤压件300上影响旋转轴400和挤压件300的转动。
挤压间隙130在旋转轴400轴向方向所占据的角度较小,旋转轴400不要转动一圈,挤压件300便能够自挤压间隙130的一端活动至另一端,响应速度快。由于旋转轴400产生的转动不明显,因此配置了旋转轴400的设备也不会出现明显动作。
摩擦瓦片200面向旋转轴400的侧壁在旋转轴400的反转方向上逐渐靠近旋转轴400的轴心线,并且挤压件300与摩擦瓦片200在旋转轴400的周向方向相抵,挤压件300在跟随旋转轴400活动时带动摩擦瓦片200绕旋转轴400轴心线转动。
挤压间隙130在旋转轴400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会在旋转轴400的反转方向上逐渐变小,在旋转轴400反转时,挤压件300从挤压间隙130尺寸较大的位置处移动至尺寸较小的位置处,挤压件300与摩擦瓦片200的相对作用力将会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对旋转轴400的作用力,以实现对旋转轴400的自锁。
摩擦瓦片200的两端向旋转轴400方向凸出形成止挡凸起201,由于止挡凸起201向旋转轴400方向凸出,止挡凸起201与摩擦瓦片200之间会形成台阶状结构,使挤压件300无法沿着摩擦瓦片200表面活动而越过止挡凸起201,从而能够将挤压件300限位在挤压间隙130内,保证挤压件300的位置稳定。
挤压件300能够在跟随旋转轴400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与止挡凸起201相抵而推动摩擦瓦片200使摩擦瓦片200同步活动,这样一来挤压件300可始终保持在挤压间隙130内,以使挤压件300可在旋转轴400反转时快速挤压摩擦瓦片200产生自锁力。当旋转轴400反转时,在挤压件300的作用下摩擦瓦片200也具有相对壳体100转动的趋势,但摩擦瓦片200和壳体100之间的挤压力使得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从而增强了对旋转轴400的自锁力。由于在旋转轴400正向转动时,挤压件300不会挤压摩擦瓦片200,因此挤压件300推动摩擦瓦片200时摩擦瓦片200不会与空腔110侧壁摩擦而对旋转轴400的转动产生阻碍。摩擦瓦片200仅仅在旋转轴400径向方向上的面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而摩擦瓦片200在旋转轴400轴向上的面较为光滑,滑动时与壳体100之间的摩擦力较小。
参照图1和图2,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挤压件300的一侧与旋转轴400接触,挤压件300的另一侧与摩擦瓦片200接触,挤压件300可转动地设置在挤压间隙130中。
旋转轴400在转动时通过与挤压件300的接触带动挤压件300自转,挤压件300通过与摩擦瓦片200的接触,从而能够在自转时沿着摩擦瓦片200的侧壁滚动,以在挤压间隙130内活动,挤压件300在滚动时与摩擦瓦片200之间存在滚动摩擦,而同样的挤压力产生滚动摩擦力会小于滑动摩擦力,因此滚动的挤压件300能够轻松移动至挤压间隙130的端部位置而提高对摩擦瓦片200的挤压作用力,保证了对旋转轴400的自锁效果。
本实施例中,挤压件300为可自由活动的滚子,滚子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为球形,在装配时滚子可直接放置在旋转轴400和摩擦瓦片200之间,以方便自锁机构的装配。挤压件300也可以为圆柱形结构,表面具有齿,而在旋转轴400和摩擦瓦片200上也设置有齿,以使挤压件300可同时与旋转轴400和摩擦瓦片200啮合,通过啮合的方式,挤压件300不会与旋转轴400之间出现打滑的情况,从而保证了对旋转轴400的自锁效果。同时挤压件300也可随着旋转轴400的转动而移动至挤压间隙130的端部。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旋转轴400上套装有可同步转动的转动座310,挤压件300设置在转动座310上,转动座310与旋转轴400非圆配合,旋转轴400上具有可与转动座310配合的平面结构。当旋转轴400转动时可带动转动座310同步运动,从而带动挤压件300活动,旋转轴400反转时,摩擦瓦片200挤压挤压件300而将作用力施加在转动座310上,以对旋转轴400进行自锁。
如图4所示,挤压件300包括连接转动座310的固定轴320和转动安装在固定轴320上的转动套330,转动套330和固定轴320可随着旋转轴400绕旋转轴400的轴心线同步转动,转动套330可进行自转,从而降低与摩擦瓦片200之间的摩擦力,以使挤压件300可轻松移动至挤压间隙130的端部位置而提高对摩擦瓦片200的挤压作用力,保证了对旋转轴400的自锁效果。
参照图3,此外,挤压件300也可以为直接固定在转动座310上。
参照图1至图7,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说明了摩擦瓦片200的结构:摩擦瓦片200包括固定端210、自固定端210沿旋转轴400反转方向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端220和连接两个自由端220的弹性件230,两个自由端220之间形成缺口240。
缺口240能够为自由端220提供形变的空间,以在挤压件300挤压摩擦瓦片200时,自由端220可向缺口240内产生形变以使挤压件300可移动至挤压间隙130端部位置,另一个自由端220则能够与空腔110侧壁相抵,弹性件230则能够在受压时产生形变,从而提高摩擦瓦片200与空腔110侧壁之间的挤压力,保证了对旋转轴400的自锁效果。通过将弹性件230设置为不同的结构,调整弹性件230的弹性系数,改变对旋转轴400的自锁力大小,以使自锁机构可适配于不同尺寸的旋转轴400上。
如图7所示,弹性件230可以为蜂窝状构件,如图6所示,弹性件230也可以为片状的弹片。
参照图1至图8,摩擦瓦片200为块状结构,无法覆盖旋转轴400的整个外周,因此在旋转轴400外周设置有多个摩擦瓦片200和挤压件300,能够在旋转轴400反转时,同时在旋转轴400外周上的多个位置施加自锁力,以提高自锁机构的自锁性能。为了避免相邻两个摩擦瓦片200之间相互挤压,导致内部结构混乱,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自锁机构还包括将多个摩擦瓦片200定位在旋转轴400外周的定位件,通过设置定位件能够限定多个摩擦瓦片200在空腔110内的位置,保证了自锁机构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4所示,定位件包括套环500,摩擦瓦片200在旋转轴400轴向上的一侧设有卡槽250,套环500与多个摩擦瓦片200上的卡槽250配合,套环500上设置有销轴510,摩擦瓦片200上设有与销轴510配合的孔,通过销轴510与孔的配合,可以限定两个摩擦瓦片200之间的间距,以使多个摩擦瓦片200可同步活动,且彼此之间保持相同的间距,以避免彼此相互挤压。
如图8所示,此外,套环500也可套装在旋转轴400上且与旋转轴400保持间隙而无法被旋转轴400带动,套环500设置在摩擦瓦片200和壳体100之间,以减少摩擦瓦片200与壳体100的接触面积,套环500上设置有销轴510,摩擦瓦片200与销轴510转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马达,包括输出轴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公开的自锁机构,自锁机构用于对输出轴进行自锁。马达通过驱动轴输出转动动力,在驱动轴外设置上述中公开的自锁结构,以对驱动轴进行自锁,保证了马达的稳定性。马达在反转时,其动力能够克服自锁力而驱动旋转轴反向转动,但马达静止状态时,在自锁机构的作用下,外力很难克服自锁力而驱动旋转轴反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线性致动器,包括上述的马达。线性致动器能够输出直线方向的动力,通常应用于一些升降平台内,例如升降桌、升降床,线性致动器中采用了上述的马达来提供动力,这样一来线性致动器在驱动升降平台上升时自锁机构不会影响驱动轴的动力输出,在升降平台保持静止时,在自锁机构的作用下升降平台的重力不会使马达的输出轴反转而导致升降平台下降,虽然输出轴需要转动一定的角度后摩擦瓦片才会向旋转轴上施加可观的制动力,但输出轴即使转动一整圈,升降平台的位置也几乎不会出现变化,而摩擦瓦片只需要输出轴转动一定的角度即可发挥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4)

1.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包括壳体、摩擦瓦片和挤压件,所述壳体形成容纳所述摩擦瓦片和所述挤压件的空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旋转轴贯穿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摩擦瓦片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间隙,所述挤压件可在旋转轴正反转切换时相对所述摩擦瓦片在挤压间隙内活动,以在所述旋转轴反转时挤压摩擦瓦片使摩擦瓦片与空腔侧壁相抵、在所述旋转轴正转时松开摩擦瓦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瓦片面向所述旋转轴的侧壁在旋转轴的反转方向上逐渐靠近旋转轴的轴心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与所述摩擦瓦片在旋转轴的周向方向相抵,所述挤压件在跟随旋转轴活动时带动所述摩擦瓦片绕旋转轴轴心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瓦片的两端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凸出形成将所述挤压件限位在所述挤压间隙内的止挡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的一侧与所述旋转轴接触,所述挤压件的另一侧与所述摩擦瓦片接触,所述挤压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挤压间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为可自由活动的滚子;或者,所述挤压件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摩擦瓦片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上套装有可同步转动的转动座,所述挤压件设置在所述转动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包括连接所述转动座的固定轴和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轴上的转动套。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瓦片包括固定端、自所述固定端沿旋转轴反转方向延伸形成的两个自由端和连接两个自由端的弹性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蜂窝状构件;或者,所述弹性件为弹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瓦片设有多个,所述自锁机构还包括将多个摩擦瓦片定位在所述旋转轴外周的定位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套环,所述摩擦瓦片在旋转轴轴向上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套环与多个摩擦瓦片上的卡槽配合;或者,所述定位件包括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套环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套环上的多个销轴,所述摩擦瓦片与所述销轴转动配合。
13.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轴和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所述自锁机构用于对所述输出轴进行自锁。
14.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
CN202320061408.4U 2023-01-06 2023-01-06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Active CN219263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1408.4U CN219263035U (zh) 2023-01-06 2023-01-06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1408.4U CN219263035U (zh) 2023-01-06 2023-01-06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63035U true CN219263035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57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61408.4U Active CN219263035U (zh) 2023-01-06 2023-01-06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630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58275B (zh) 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变刚度关节
US20100219037A1 (en) Bidirectional self-locking device
CN203756794U (zh) 一种滚柱式超越离合器
CN219263035U (zh)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CN212627492U (zh) 一种用于电机的单向自锁机构
CN211059253U (zh) 一种单向轴承结构
CN218761046U (zh) 应用于旋转轴的单向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CN210164867U (zh) 一种线性致动器的自锁装置和线性致动器
CN216478576U (zh) 应用于旋转轴的单向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CN212627508U (zh)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CN116164006A (zh) 一种带电辅助的扭力自适应液压摆动油缸
CN1616847A (zh) 一种在谐波传动中使柔轮与刚轮紧密接触的方法及浮动式波发生器
CN213185772U (zh) 一种电机单向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CN213817474U (zh) 一种自锁电机
JPH084265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3028060A (zh) 一种圆柱形管滚动接触密封装置
CN219885134U (zh) 一种型材翻转扣合机构
CN111677780A (zh) 一种可调节方向的单向轴承机构
CN208311248U (zh) 同步凸轮式转轴
CN216519599U (zh) 一种多环机械密封结构
CN2594549Y (zh) 一种能使旋转部件在高速轴上自由移动的弹性装置
CN111365442A (zh) 一种组合齿轮防故障电机系统
CN210724460U (zh) 一种线性致动器的电机自锁装置和线性致动器
CN220272864U (zh) 一种可以自由旋转并任意角度锁定的连接结构
CN215171563U (zh) 一种仿齿形锁定结构及具有其的滑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