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7508U -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27508U CN212627508U CN202021291234.3U CN202021291234U CN212627508U CN 212627508 U CN212627508 U CN 212627508U CN 202021291234 U CN202021291234 U CN 202021291234U CN 212627508 U CN212627508 U CN 2126275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output shaft
- outer ring
- self
- movable fri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属于电机自锁领域,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机自锁机构,套设在电机输出轴上,包括外圈构件、活动摩擦件和弹性件,外圈构件套设在电机输出轴外,外圈构件朝电机输出轴一侧形成至少一个偏转槽,偏转槽的径向间距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弹性件和活动摩擦件在偏转槽中沿径向间距减小的方向依次设置,电机输出轴正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朝径向间距大的一端移动并挤压弹性件,电机输出轴反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以使活动摩擦件与外圈构件摩擦自锁,该电机自锁机构自锁性能优良,电机正常运转更加顺滑,降低噪音,减少热量产生和磨损,延长电机使用寿命,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自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背景技术】
线性致动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电动升降桌、电动床、电动沙发等,这种线性致动器通常包括驱动电机、转动丝杆、传动螺母,驱动电机带动转动丝杆转动,转动丝杆转动时带动传动螺母轴向移动,传动螺母可以连接驱动对象,从而实现驱动目的。
对于线性致动器,自锁是必不可少的功能,比如自动升降桌,当驱动电机没有运行时,需要线性致动器具有自锁能力,以防止升降桌自动下降回位,目前线性致动器的自锁包括柔性自锁和刚性自锁,柔性自锁依靠制动扭簧来实现,利用转动丝杆反向转动时带动制动扭簧抱紧以产生制动力,但扭簧制动自锁力相对不足,刚性自锁主要是集中在电机自身,包括蜗轮蜗杆自锁和斜齿轮自锁等,但现有的刚性自锁方式,自锁性能好时,电机效率低,电机效率低时,自锁性能差,同时一些多片制作结构采用不规则形状,噪音难以控制,且面接触摩擦损耗严重,缩短使用寿命。
在申请号为CN201910958232.0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线性致动器的电机自锁装置和线性动器,所述电机自锁机构套装在电机输出轴上,包括外圈构件和活动摩擦件,所述外圈构件套装在电机输出轴外,所述外圈构件朝电机输出轴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偏转槽,偏转槽内设有所述活动摩擦件,所述偏转槽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的反转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电机输出轴朝反转方向转动时,带动所述活动摩擦件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以使所述活动摩擦件与外圈构件形成过盈配合,采用上述电机自锁机构,比传统的扭簧结构产生的柔性自锁力而言,本实用新是相对刚性的自锁,自锁力适中,自锁稳定性更好,且此结构采用点面接触摩擦,降低摩擦损耗,但此实用新型中的活动摩擦件是自由设在偏转槽中,需要电机输出轴转动带动其在偏移槽中移动,所以需要活动摩擦件在偏移槽中任何位置都要与电机输出轴或外圈构件过盈接触配合,防止脱离后再无法带动其转动,但二者过盈量又不能太大,防止在电机正转时产生的摩擦阻力过大,影响电机正常转动,因此对偏转槽及活动摩擦件的加工精度和配合度要求较高,不便于加工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设计一种自锁性好、便于加工的电机自锁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套设在电机输出轴上,包括外圈构件、活动摩擦件和弹性件,所述外圈构件套设在电机输出轴外,所述外圈构件朝电机输出轴一侧形成至少一个偏转槽,所述偏转槽的径向间距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弹性件和活动摩擦件在偏转槽中沿径向间距减小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电机输出轴正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朝径向间距大的一端移动并挤压弹性件,所述电机输出轴反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以使所述活动摩擦件在偏转槽中摩擦自锁。
采用本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结构采用活动摩擦件和偏转槽之间的配合变化来实现锁定和解锁,当电机输出轴正转时,摩擦力带动活动摩擦件向径向间距大的一端移动,并挤压弹性件,弹性件给活动摩擦件向外的弹力,使活动摩擦件与偏转槽顶壁和底壁时刻处于接触状态,偏转槽顶壁和底壁给活动摩擦件以摩擦力,此摩擦力与弹力方向相反,并相互抵消,活动摩擦件不会形成自锁,但因为活动摩擦件与偏转槽顶壁和底壁时刻处于接触状态,从而在电机输出轴有反转趋势时,活动摩擦件在偏转槽顶壁或底壁的带动下,同时配合弹性件的弹性推力下,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当移动到活动摩擦件与偏转槽顶壁和底壁相互挤压时,活动摩擦件被卡住无法继续移动,活动摩擦件受到弹性件的弹力、偏转槽顶壁和底壁的摩擦力,由于挤压力的存在,摩擦力增大,且弹力与摩擦力方向相同,均与电机输出轴的反转方向相同,从而使活动摩擦件摩擦自锁,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机输出轴受到反转阻力,但是当电机作为主动输出进行正转时,电机的扭力足以克服该反转阻力,从而可以让电机能够正常正转运行,但是当电机不工作时,有外力因素来让电机输出轴产生反转趋势时,这些外力却不足以克服该反转阻力,从而使电机得以实现自锁,该自锁机构产生的自锁力优良适中,比扭簧结构产生的柔性自锁是相对刚性的自锁,自锁力更大,自锁后稳定性更好,但比蜗轮蜗杆自锁和斜齿轮产生的刚性自锁相对柔性,减少部件之间的磨损,降低噪音,延长电机使用寿命。
在本电机自锁机构中由于弹性件的存在,活动摩擦件的尺寸只需要大于偏转槽径向最小间距且小于或等于偏转槽径向最大间距即可,从而在电机正转时,在弹性件推力作用下,活动摩擦件不会到达偏转槽径向最大间距侧壁处而撞击侧壁,而是在偏转槽中间某一位置与顶壁和底壁时刻处于接触但不过盈挤压,更容易接近零配零理论上的最佳状态,并在顶壁或底壁带动下在此位置处产生小范围滑动或滚动,避免与顶壁或底壁之间产生硬摩擦而具有较大摩擦阻力,使电机运转更加顺滑,降低噪音,减少动能损失和热量的产生,减少磨损,延长电机使用寿命,且又可以避免活动摩擦件与偏转槽顶壁或底壁脱离,在输出轴反转时无法向偏转槽反方向运动的情况,同时对活动摩擦件及偏转槽加工精度要求较低,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电机自锁机构使用时安装在电机输出轴穿出电机壳体的端部,这样的设计电机原有的内部结构无需改动,只需要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加装自锁机构即可,特别对于已经使用现有技术CN201910958232.0中的电机自锁装置的电机,只需在偏转槽中增加弹性件,并改变活动摩擦件的尺寸即可,改动的难度和投入成本较小,使用范围广。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与活动摩擦件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摩擦件包括滚针或摩擦片。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片或压簧。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所述外圈构件包括固定在电机壳体端部的第一外圈,所述第一外圈内侧壁与电机输出轴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偏转槽,所述偏转槽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外圈的内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底壁与电机输出轴外侧壁之间形成偏转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与电机输出轴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所述外圈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输出轴上的轴套件和固定在电机壳体端部的第二外圈,所述第二外圈套装在轴套件外,所述第二外圈和轴套件之间形成所述偏转槽。
作为优选,所述轴套件的外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底壁与第二外圈的内壁之间形成偏转槽,所述二凹槽的底壁与第二外圈的内壁之间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增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外圈的内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底壁与轴套件的外壁之间形成偏转槽,所述第三凹槽底壁与轴套件的外壁之间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
一种线性致动器,包括内管、外管、转动丝杆和电机,电机驱动转动丝杆转动,转动丝杆转动时带动传动螺母轴向移动,传动螺母移动以带动内管和外管发生相对伸缩,所述电机上安装有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
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机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自锁机构装配完成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自锁机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机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自锁机构正视图,其中弹性件为滚针。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自锁机构正视图,其中弹性件为摩擦片。
附图标记:
电机自锁机构100;电机壳体10;壳体本体11;尾座12;罩盖13;凸起121;罩盖13;电机输出轴20;活动摩擦件1;弹性件2;偏转槽3;第一外圈4;插槽41;第一凹槽42;轴套件5;第二凹槽51;第二外圈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展示的是自锁机构在电机上的应用,电机包括电机壳体10和电机输出轴20,本实施例中的电机自锁机构100套设在电机输出轴20上,包括外圈构件、活动摩擦件1和弹性件2,外圈构件套设在电机输出轴20外,外圈构件朝电机输出轴20一侧形成至少一个偏转槽3,偏转槽3的径向间距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弹性件2和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中沿径向间距减小的方向依次设置,电机输出轴20正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1朝径向间距大的一端移动并挤压弹性件2,电机输出轴20反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1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以使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中摩擦自锁。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机自锁机构100,其结构采用活动摩擦件1和偏转槽3之间的配合变化来实现锁定和解锁,当电机输出轴20正转时,摩擦力带动活动摩擦件1向径向间距大的一方移动,并挤压弹性件2,弹性件2给活动摩擦件1向外的弹力,使活动摩擦件1与偏转槽3顶壁和底壁时刻处于接触状态,偏转槽3顶壁和底壁给活动摩擦件1以摩擦力,此摩擦力与弹力方向相反,并相互抵消,活动摩擦件1不会形成自锁,但因为活动摩擦件1与偏转槽3顶壁和底壁时刻处于接触状态,从而在电机输出轴20有反转趋势时,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顶壁或底壁的带动下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当移动到活动摩擦件1和偏转槽3最终实现过盈配合时,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顶壁或底壁的带动下,同时配合弹性件2的弹性推力下,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当移动到活动摩擦件1与偏转槽3顶壁和底壁相互挤压时,活动摩擦件1被卡住无法继续移动,活动摩擦件1受到弹性件2的弹力、偏转槽3顶壁和底壁的摩擦力,由于挤压力的存在,摩擦力增大,且弹力与摩擦力方向相同,均与电机输出轴20的反转方向相同,从而使活动摩擦件1摩擦自锁,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迫使电机输出轴20受到反转阻力,但是当电机作为主动输出进行正转时,电机的扭力足以克服该反转阻力,从而可以让电机能够正常正转运行,但是当电机不工作时,有外力因素来让电机输出轴20产生反转趋势时,这些外力却不足以克服该反转阻力,从而使电机得以实现自锁。在本电机自锁机构100中由于弹性件2的存在,活动摩擦件1的尺寸只需要大于偏转槽3径向最小间距且小于或等于偏转槽3径向最大间距即可,从而在电机正转时,在弹性件2推力作用下,活动摩擦件1不会到达偏转槽3径向最大间距侧壁处而撞击侧壁,而是在偏转槽3中间某一位置与顶壁和底壁时刻处于接触但不过盈挤压状态,并在顶壁或底壁带动下在此位置处产生小范围滑动或滚动,避免与顶壁或底壁之间产生硬摩擦而具有较大摩擦阻力,使电机运转更加顺滑,降低噪音,减少动能损失和热量的产生,减少磨损,延长电机使用寿命,且又可以避免活动摩擦件1与偏转槽3顶壁或底壁脱离,在输出轴反转时无法向偏转槽3反方向运动的情况,同时对活动摩擦件1及偏转槽3加工精度要求较低,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2所示,电机输出轴20端部穿出电机壳体10外,为了便于安装,本电机自锁机构100设在电机输出轴20穿出电机壳体10的端部,电机壳体10包括壳体本体11、尾座12和罩盖13,壳体本体11和罩盖13可拆卸连接,尾座12置于罩盖13内,将整个自锁机构保护在罩盖13内,这样的设计电机原有的内部结构无需改动,只需要在电机输出轴20的一端加装自锁机构即可,特别对于已经使用现有技术CN201910958232.0中的电机自锁装置的电机,只需在偏转槽3中增加弹性件2,并改变活动摩擦件1的尺寸即可,改动的难度和投入成本较小,使用范围广。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机输出轴20正转时,电机整体的稳定性,如图4所示,弹性件2与活动摩擦件1抵接,使电机输出轴20正转带动活动摩擦件1向径向间距大的一端运动时,立刻挤压弹性件2,弹性件2具有缓冲作用,使活动摩擦件1运动平缓,同时,弹性件2与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中相互固定,避免在偏转槽3中晃动而发出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摩擦件1优选滚针或摩擦片,因为摩擦结构形状规则,运行时噪音小。弹性件2优选弹片或压簧,材料易得,且便于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外圈构件仅仅是一个统称,外圈构件可以是单个部件,也可以是多个部件组成,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圈构件优选是单个部件,外圈构件包括固定在电机壳体10端部的第一外圈4,第一外圈4固定在尾座12内,具体固定方式为尾座12上设有凸起121,第一外圈4外壁设有与凸起121配套的插槽41,当然也可以设计成第一外圈4外壁设有凸起121,尾座12上设有与凸起121配套的插槽41,第一外圈4内侧壁与电机输出轴20外侧壁之间形成偏转槽3,偏转槽3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20反转方向逐渐减小。
具体而言,第一外圈4的内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及以上第一凹槽42,具体是三个及以上第一凹槽42,如图4所示,第一凹槽42底壁与电机输出轴20外侧壁之间形成偏转槽3。
具体参照图4所示,自锁机构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凹槽42设在第一外圈4内侧壁上,深度是沿径向外延伸,且活动摩擦件1与电机输出轴20外壁直接接触,因此活动摩擦件1会随电机输出轴20的转动而在偏转槽3中同向移动,即电机输出轴20正向转动时(即图4中逆时针转动时),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中沿逆时针滚动并向前移动,并挤压弹性件2,直至某一位置,此位置偏转槽3的径向间距为D1,活动摩擦件1的厚度为D0,此时D1理论上刚好等于D0,活动摩擦件1与电机输出轴20外壁接触并接近零配零的理论最佳状态,由于弹力的存在,活动摩擦件1会稳定在此位置原地滚动或些许滑动,活动摩擦件1对电机输出轴20几乎无阻力,保证电机顺畅转动,同时由于弹性件2的存在,某一位置不可能是偏转槽3径向间距最大的位置处,电机输出轴20反向转动时(即图中顺时针转动时),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中沿顺时针滚动并向后移动,直至与电机输出轴20外壁过盈配合锁死,此位置偏转槽3的径向间距为D2,明显必须满足D2<D0,即D2<D1,因此在本实施例的自锁机构中,若想在电机轴反转时实现自锁,第一凹槽42的底壁与电机输出轴20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20反转方向是逐渐减小的。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供更大的自锁力,可以设计成活动摩擦件1和外圈构件,其中之一为弹性体,另一个为硬质体,这样当活动摩擦件1与外圈构件之间发生过盈配合时,其中作为弹性体的部分可以被压缩从而产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过盈量增大,过盈量增大后会使得阻力更大,从而最终提高自锁力。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外圈4固定在罩盖13上,且输出轴也为硬质体,因此优选活动摩擦件1为弹性体,第一外圈4为硬质体,提高安装后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里,也可以选择活动摩擦件1是硬质体,外圈构件为弹性体。
需要说明,活动摩擦件1和弹性件2配合自锁结构,不仅可以用于电机中,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单向自锁的装置中,如单向轴承等,只要在单向自锁装置中使用上述自锁结构,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二: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外圈构件结构有所不同,实施例一中的外圈构件是单一部件,而本实施例中外圈构件包括两部分,即包括固定套设在输出轴上的轴套件5和固定在电机壳体10端部的第二外圈6,第二外圈6套装在轴套件5外,第二外圈6和轴套件5之间形成偏转槽3。
具体而言,轴套件5通过键连接或扁位连接等固定连接方式与电机输出轴20固定,并随电机输出轴20同步转动,第二外圈6则固定在罩盖13中,轴套件5的外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凹槽51,具体为三个及以上第二凹槽51,此时第二外圈6为固定在罩盖13中的圆环,第二凹槽51底壁与第二外圈6的内壁之间形成偏转槽3。
具体参照图6和图7所示,自锁机构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凹槽51是设在轴套件5的外侧壁上,其深度是沿径向向内延伸,且活动摩擦件1与第二外圈6内壁直接接触,因此活动摩擦件1会随电机输出轴20的转动而在偏转槽3中沿反方向移动,即电机输出轴20正向转动时(即图中顺时针转动时),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中向转动相反的方向移动(即图中偏移槽的后端移动),并挤压弹性件2,直至某一位置,此位置偏转槽3的径向间距为D1’,活动摩擦件1的厚度为D0,此时D1’理论上刚好等于D0,电机输出轴20反向转动时(即图中逆时针转动时),活动摩擦件1在偏转槽3中向转动相反的方向移动(即图中偏移槽的前端移动),直至与电机输出轴20外壁过盈配合锁死,此位置偏转槽3的径向间距为D2’,明显必须满足D2’<D0,即D2’<D1’,因此在本实施例的自锁机构中,若想在电机轴反转时实现自锁,第二凹槽42的底壁与电机输出轴20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20反转方向是逐渐增大的。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轴套件5固定在电机输出轴20上,第二外圈6固定在罩盖13上,因此同样优选活动摩擦件1为弹性体,第二外圈6和轴套件5则优选为硬质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将活动摩擦件1选为硬质体,第二外圈6和轴套件5则选为弹性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也可以在第二外圈6的内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凹槽,具体为三个及以上第三凹槽,此时轴套件5设计为圆环,第三凹槽底壁与轴套件5的外壁之间形成偏转槽3,由于第三凹槽是设在第二外圈6的内侧壁上,其深度是沿径向向外延伸,且活动摩擦件1与轴套件5外壁直接接触,因此活动摩擦件1会随电机输出轴20的转动而在偏转槽3中同向移动,因此此时第三凹槽底壁与轴套件5的外壁之间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20反转方向逐渐减小。
实施例三:
一种线性致动器,包括内管、外管、转动丝杆和电机,电机驱动转动丝杆转动,转动丝杆转动时带动传动螺母轴向移动,传动螺母移动以带动内管和外管发生相对伸缩,电机上安装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机自锁机构100。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套设在电机输出轴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圈构件、活动摩擦件和弹性件,所述外圈构件套设在电机输出轴外,所述外圈构件朝电机输出轴一侧形成至少一个偏转槽,所述偏转槽的径向间距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弹性件和活动摩擦件在偏转槽中沿径向间距减小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电机输出轴正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朝径向间距大的一端移动并挤压弹性件,所述电机输出轴反转时,带动活动摩擦件朝径向间距小的一端移动,以使所述活动摩擦件在偏转槽中摩擦自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与活动摩擦件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摩擦件包括滚针或摩擦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片或压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所述外圈构件包括固定在电机壳体端部的第一外圈,所述第一外圈内侧壁与电机输出轴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偏转槽,所述偏转槽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圈的内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底壁与电机输出轴外侧壁之间形成偏转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与电机输出轴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所述外圈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输出轴上的轴套件和固定在电机壳体端部的第二外圈,所述第二外圈套装在轴套件外,所述第二外圈和轴套件之间形成所述偏转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件的外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底壁与第二外圈的内壁之间形成偏转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与第二外圈的内壁之间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圈的内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底壁与轴套件的外壁之间形成偏转槽,所述第三凹槽底壁与轴套件的外壁之间的径向间距沿电机输出轴反转方向逐渐增大。
10.一种线性致动器,包括内管、外管、转动丝杆和电机,电机驱动转动丝杆转动,转动丝杆转动时带动传动螺母轴向移动,传动螺母移动以带动内管和外管发生相对伸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上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自锁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91234.3U CN212627508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91234.3U CN212627508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27508U true CN212627508U (zh) | 2021-02-26 |
Family
ID=74744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91234.3U Active CN212627508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275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07183A (zh) * | 2021-08-18 | 2021-10-15 | 胜利油田顺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调节的半直驱永磁电动机 |
-
2020
- 2020-07-03 CN CN202021291234.3U patent/CN2126275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07183A (zh) * | 2021-08-18 | 2021-10-15 | 胜利油田顺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调节的半直驱永磁电动机 |
CN113507183B (zh) * | 2021-08-18 | 2022-04-12 | 胜利油田顺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调节的半直驱永磁电动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27508U (zh) | 一种电机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 |
CN113653782A (zh) | 适用于马达的自锁装置及线性致动器 | |
CN215861421U (zh) | 具有自锁功能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 |
CN211715696U (zh) | 一种线性致动器的刹车装置和线性致动器 | |
CN212627492U (zh) | 一种用于电机的单向自锁机构 | |
CN216034634U (zh) | 一种商用车线性直驱式eps转向器 | |
CN213585435U (zh) | 一种带有扭簧自锁机构的电机和线性致动器 | |
CN213185772U (zh) | 一种电机单向自锁机构及线性致动器 | |
CN102410324B (zh) | 一种电子机械制动器以及汽车 | |
CN214499942U (zh) | 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及电动执行机构 | |
CN219529667U (zh) | 一种柔性关节双层平面扭簧 | |
CN218598753U (zh) | 升降立柱的传动总成及升降立柱 | |
CN210164867U (zh) | 一种线性致动器的自锁装置和线性致动器 | |
CN216530930U (zh) | 直线电机及使用直线电机的装置 | |
CN112026915B (zh)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扭矩传动机构 | |
CN211715582U (zh) | 一种线性致动器的刹车装置和线性致动器 | |
CN212385273U (zh) | 一种一体化粗精调整装置 | |
CN210724460U (zh) | 一种线性致动器的电机自锁装置和线性致动器 | |
CN212643478U (zh) | 电动车传动用低噪塑钢弧齿 | |
CN214007958U (zh) | 一种无齿谐波减速器及驱动器 | |
CN211791093U (zh) | 一种线性驱动器 | |
CN212564146U (zh) | 一种反传动双向自锁机构 | |
CN210739294U (zh) | 一种线性致动器的自锁装置和线性致动器 | |
CN206754224U (zh) | 一种双向电磁式超越离合器 | |
CN219263035U (zh) | 应用于旋转轴的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