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7627U -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47627U
CN219247627U CN202320685476.8U CN202320685476U CN219247627U CN 219247627 U CN219247627 U CN 219247627U CN 202320685476 U CN202320685476 U CN 202320685476U CN 219247627 U CN219247627 U CN 219247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rod
transmission
gear
motor
dupl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8547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龙
陈彦平
李静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gruich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ngruic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ngruich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ngruic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8547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47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47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47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包括:电机,其具有向上延伸的输出轴;机壳,其连接于电机的顶侧,输出轴向上伸入机壳内并连接有输出齿轮;传动杆,其沿上下方向的旋转轴线转动连接于机壳内,传动杆上连接有传动齿轮,传动杆上通过螺纹连接有推杆,推杆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机壳;传动单元,其包括连接轴与双联齿轮,连接轴沿上下方向连接于机壳内,双联齿轮转动连接于连接轴上,双联齿轮的大齿端与输出齿轮相互啮合,双联齿轮的小齿端与传动齿轮相互啮合,本实用新型将电机输出的减速结构与线性传动结构装入至机壳内,不需要经过外部转接机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并且提升了推杆上下滑移的力矩,提高了输出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尤其涉及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机技术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单电机产品已经衍生出各种派生产品,其中减速电机是一款直接将电机和齿轮箱机构结合的产品,可以实现小体积、大力矩,广泛用于医疗、工业、食品、汽车、家电等行业。另一方面,推杆电机作为一个重要派生产品,同样应用广泛,其结构主要采用四杆机构、丝杠螺母、涡轮蜗杆机构等,将电机的圆周运动转化为线性运动。
而现有的减速电机和推杆电机应用较为独立,单独的减速电机多数为旋转类,不可直接进行直线运动,如需要将减速电机转接至推杆电机以实现将旋转运行转化为直线运动时,由于转接机构较多,降低了整机产品的输出效率,并且整体体积较大,降低了其使用灵活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速推杆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包括:电机,其具有向上延伸的输出轴;机壳,其连接于所述电机的顶侧,所述输出轴向上伸入所述机壳内并连接有输出齿轮;传动杆,其沿上下方向的旋转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传动杆上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杆上通过螺纹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机壳;传动单元,其包括连接轴与双联齿轮,所述连接轴沿上下方向连接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双联齿轮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上,所述双联齿轮的大齿端与所述输出齿轮相互啮合,所述双联齿轮的小齿端与所述传动齿轮相互啮合。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启动电机,输出轴转动并带动输出齿轮转动,传动齿轮通过连接轴上的双联齿轮将动力传递至传动齿轮,而双联齿轮上具有同轴连接的大齿端与小齿端,大齿端的模数和齿数均大于小齿端,将双联齿轮的大齿端啮合于输出齿轮、双联齿轮的小齿端啮合于传动齿轮,从而降低传动齿轮的转速,并提升传动齿轮的扭矩,通过传动齿轮可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转动时可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推杆在机壳上沿上下方向滑块,通过改变输出轴的正反转即可实现推杆的上下滑移,如此将电机输出的减速结构与线性传动结构装入至机壳内,不需要经过外部转接机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并且提升了推杆上下滑移的力矩,提高了输出效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单元至少有两个,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通过至少两个所述传动单元内的所述双联齿轮传动连接,所有的所述双联齿轮沿所述输出齿轮至所述传动齿轮的传动方向形成动力传递方向,在相互连接的两个双联齿轮中,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上游的所述双联齿轮的小齿端啮合于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下游的所述双联齿轮的大齿端。在机壳内的传动单元至少有两个,输出齿轮输出的动力通过至少两个传动单元内的双联齿轮逐渐减速后再传递至传动齿轮处,以带动推杆往复法,为了实现动力在双联齿轮上每传递一次即减速一次,定义在所有的双联齿轮中,从输出齿轮至传动齿轮的传动方向为动力传递方向,而相互连接的两个双联齿轮中,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上游的双联齿轮啮合于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下游的双联齿轮大齿端,当动力从输出齿轮传递至双联齿轮时,输出齿轮传递至一个传动单元的双联齿轮的大齿端,带动该双联齿轮转动,然后再通过该双联齿轮的小齿端将动力传递至下一个传动单元的双联齿轮的大齿端处,如此实现逐级减速并提升输出力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每个所述传动单元中,所述双联齿轮在所述连接轴上沿轴向间隔排列有多个,在两个所述传动单元中,所有的所述双联齿轮一一相互啮合。在每个传动单元中的连接轴上排列有多个连接轴,当输出齿轮将动力传递于第一个连接轴上的一个双联齿轮,此为一级传动轮,一级传动轮传动连接至第二个连接轴上的双联齿轮,使得该双联齿轮成为二级传动轮,此时二级传动轮可再传动连接至第三个连接轴上的双联齿轮又或者是第一连接轴上的另一个双联齿轮,如此将所有的双联齿轮一一啮合以实现动力在各个双联齿轮上逐级传递,可根据使用需要实现不同传动比传动,以应对各种力矩应用需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壳包括底盖、连接于底盖顶侧的上盖,所述底盖与所述上盖之间围设有空腔,所述底盖连接于所述电机的顶侧,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向上穿出所述底盖,所述连接轴连接于所述底盖上,所述传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底盖上,所述推杆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上盖。安装时,先将底盖安装于电机顶侧,然后装入连接轴与推杆,再将上盖安装于底盖上,利用上盖与底盖之间围设出对减速传动结构、转动转换直线传动结构收纳保护的空间,并使得推杆滑动连接于在上盖上,如此即可实现整体的安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的顶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活动通道,所述推杆内具有开口向下的内螺纹腔,所述传动杆上设置有外螺纹段,所述外螺纹段配合连接于所述内螺纹腔内,所述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通道内。传动杆上的外螺纹段插入推杆底部,并通过外螺纹段与内螺纹腔的螺纹连接,当传动杆转动时,可带动推杆在活动通道内活动,利用活动通道的限位可提高传动杆活动时的稳定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杆的外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所述凸条环绕所述推杆的外侧间隔排列有多个,所述活动通道正对多个所述凸条的位置均设置有滑槽,多个所述凸条分别配合连接于多个所述滑槽内。利用推杆上的多个凸条配合连接至活动通道内的多个滑槽内,可限制推杆在活动通道内的转动,使得推杆可将传动杆的转动转化为沿上下方向的直线活动,实现动力的稳定传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杆的底端连接有止转块,所述止转块沿所述内螺纹腔的螺旋方向延伸,所述传动杆上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位于所述外螺纹段与所述传动齿轮之间,所述限位环的顶侧设置有止转角,所述止转块可转动至所述止转角内。当推杆向下转动至行程末端时,传动杆上螺旋延伸的止转块可随着转动逐渐进入至止转角内,利用止转块与止转角的配合,可实现防抱死功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盖的顶侧连接有向上延伸的连接座,所述传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上。连接座可抬升传动杆的安装高度,从而对内部双联齿轮的安装进行避让,尤其具有多个传动单元时,如此可合理分配机壳内使用空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连接有连接耳。通过连接耳可将上盖安装固定于外设的结构上,提高整体安装使用的便捷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出轴向后伸出所述电机并连接有码盘,所述码盘上连接有磁铁,所述磁铁位于所述输出轴的延长线之外。电机的输出轴还具有向下伸出的端部,输出轴可带动码盘以及码盘上的磁铁转动,可测量输出轴转动的角位移,从而得出输出轴转动的圈数,如此可准确地得出推杆上下移动行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除去上盖后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推杆与传动杆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电机、11-输出齿轮、21-底盖、211-连接座、22-上盖、221-连接耳、3-传动杆、31-传动齿轮、32-外螺纹段、33-限位环、331-止转角、4-推杆、41-凸条、42-止转块、51-连接轴、52-双联齿轮、521-小齿端、522-大齿端、61-码盘、62-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图2与图3,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包括:电机1,其具有向上延伸的输出轴;机壳,其连接于所述电机1的顶侧,所述输出轴向上伸入所述机壳内并连接有输出齿轮11;传动杆3,其沿上下方向的旋转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传动杆3上连接有传动齿轮31,所述传动杆3上通过螺纹连接有推杆4,所述推杆4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机壳;传动单元,其包括连接轴51与双联齿轮52,所述连接轴51沿上下方向连接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双联齿轮52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51上,所述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与所述输出齿轮11相互啮合,所述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与所述传动齿轮31相互啮合。
在此减速推杆4电机1中,启动电机1,输出轴转动并带动输出齿轮11转动,传动齿轮31通过连接轴51上的双联齿轮52将动力传递至传动齿轮31,而双联齿轮52上具有同轴连接的大齿端522与小齿端521,大齿端522的模数和齿数均大于小齿端521,将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啮合于输出齿轮11、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啮合于传动齿轮31,从而降低传动齿轮31的转速,并提升传动齿轮31的扭矩,通过传动齿轮31可带动传动杆3转动,传动杆3转动时可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推杆4在机壳上沿上下方向滑块,通过改变输出轴的正反转即可实现推杆4的上下滑移,如此将电机1输出的减速结构与线性传动结构装入至机壳内,不需要经过外部转接机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并且提升了推杆4上下滑移的力矩,提高了输出效率。
传动单元在机壳内可只装有一个,又或者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此可灵活地配置不同的传动比,具体的,所述传动单元至少有两个,所述输出齿轮11与所述传动齿轮31通过至少两个所述传动单元内的所述双联齿轮52传动连接,所有的所述双联齿轮52沿所述输出齿轮11至所述传动齿轮31的传动方向形成动力传递方向,在相互连接的两个双联齿轮52中,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上游的所述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啮合于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下游的所述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在机壳内的传动单元至少有两个,输出齿轮11输出的动力通过至少两个传动单元内的双联齿轮52逐渐减速后再传递至传动齿轮31处,以带动推杆4往复法,为了实现动力在双联齿轮52上每传递一次即减速一次,定义在所有的双联齿轮52中,从输出齿轮11至传动齿轮31的传动方向为动力传递方向,而相互连接的两个双联齿轮52中,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上游的双联齿轮52啮合于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下游的双联齿轮52大齿端522,当动力从输出齿轮11传递至双联齿轮52时,输出齿轮11传递至一个传动单元的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带动该双联齿轮52转动,然后再通过该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将动力传递至下一个传动单元的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处,如此实现逐级减速并提升输出力矩。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传动单元上的双联齿轮52可只装有一个,而为了提高搭配不同传动比的灵活性,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所述传动单元中,所述双联齿轮52在所述连接轴51上沿轴向间隔排列有多个,在两个所述传动单元中,所有的所述双联齿轮52一一相互啮合。在每个传动单元中的连接轴51上排列有多个连接轴51,当输出齿轮11将动力传递于第一个连接轴51上的一个双联齿轮52,此为一级传动轮,一级传动轮传动连接至第二个连接轴51上的双联齿轮52,使得该双联齿轮52成为二级传动轮,此时二级传动轮可再传动连接至第三个连接轴51上的双联齿轮52又或者是第一连接轴51上的另一个双联齿轮52,如此将所有的双联齿轮52一一啮合以实现动力在各个双联齿轮52上逐级传递,可根据使用需要实现不同传动比传动,以应对各种力矩应用需求。
例如,传动单元的数量有两个,而在每个传动单元的连接轴51上均沿上下方向排列有多个双联齿轮52,两个连接轴51上所有排列的双联齿轮52可上下相互错位,以使得第一个连接轴51上的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啮合于第二个连接轴51上的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而该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又啮合于第一个连接上的另一个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如此实现错位连接,可使得整体排列更加紧凑,在得到更高的传动比的同时更好地控制机壳体积。
对于机壳的具体结构,所述机壳包括底盖21、连接于底盖21顶侧的上盖22,所述底盖21与所述上盖22之间围设有空腔,所述底盖21连接于所述电机1的顶侧,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向上穿出所述底盖21,所述连接轴51连接于所述底盖21上,所述传动杆3转动连接于所述底盖21上,所述推杆4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上盖22,在实际应用中,底盖21可拆卸连接于电机1上,同样的,上盖22亦可拆卸地连接于电机1上。安装时,先将底盖21安装于电机1顶侧,然后装入连接轴51与推杆4,再将上盖22安装于底盖21上,利用上盖22与底盖21之间围设出对减速传动结构、转动转换直线传动结构收纳保护的空间,并使得推杆4滑动连接于在上盖22上,如此即可实现整体的安装。
对于推杆4通过螺纹连接于上盖22的结构形式具有多种,例如推杆4上设置有外螺纹,而传动杆3内设置有内螺纹,推杆4与传动杆3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相互配合即可实现螺纹连接,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22的顶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活动通道,所述推杆4内具有开口向下的内螺纹腔,所述传动杆3上设置有外螺纹段32,所述外螺纹段32配合连接于所述内螺纹腔内,所述推杆4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通道内。传动杆3上的外螺纹段32插入推杆4底部,并通过外螺纹段32与内螺纹腔的螺纹连接,当传动杆3转动时,可带动推杆4在活动通道内活动,利用活动通道的限位可提高传动杆3活动时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对于推杆4滑动连接于上盖22的具体实施例,所述推杆4的外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41,所述凸条41环绕所述推杆4的外侧间隔排列有多个,所述活动通道正对多个所述凸条41的位置均设置有滑槽,多个所述凸条41分别配合连接于多个所述滑槽内。利用推杆4上的多个凸条41配合连接至活动通道内的多个滑槽内,可限制推杆4在活动通道内的转动,使得推杆4可将传动杆3的转动转化为沿上下方向的直线活动,实现动力的稳定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杆4的底端连接有止转块42,所述止转块42沿所述内螺纹腔的螺旋方向延伸,所述传动杆3上设置有限位环33,所述限位环33位于所述外螺纹段32与所述传动齿轮31之间,所述限位环33的顶侧设置有止转角331,所述止转块42可转动至所述止转角331内。当推杆4向下转动至行程末端时,传动杆3上螺旋延伸的止转块42可随着转动逐渐进入至止转角331内,利用止转块42与止转角331的配合,可实现防抱死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传动杆3可直接转动连接在底盖21的底侧,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21的顶侧连接有向上延伸的连接座211,所述传动杆3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211上。连接座211可抬升传动杆3的安装高度,从而对内部双联齿轮52的安装进行避让,尤其具有多个传动单元时,如此可合理分配机壳内使用空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22连接有连接耳221。通过连接耳221可将上盖22安装固定于外设的结构上,提高整体安装使用的便捷性。
为了方便对输出轴转动的圈数进行计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轴向后伸出所述电机1并连接有码盘61,所述码盘61上连接有磁铁62,所述磁铁62位于所述输出轴的延长线之外。电机1的输出轴还具有向下伸出的端部,输出轴可带动码盘61以及码盘61上的磁铁62转动,可测量输出轴转动的角位移,从而得出输出轴转动的圈数,如此可准确地得出推杆4上下移动行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1),其具有向上延伸的输出轴;
机壳,其连接于所述电机(1)的顶侧,所述输出轴向上伸入所述机壳内并连接有输出齿轮(11);
传动杆(3),其沿上下方向的旋转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壳内,所述传动杆(3)上连接有传动齿轮(31),所述传动杆(3)上通过螺纹连接有推杆(4),所述推杆(4)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机壳;
传动单元,其包括连接轴(51)与双联齿轮(52),所述连接轴(51)沿上下方向连接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双联齿轮(52)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51)上,所述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与所述输出齿轮(11)相互啮合,所述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与所述传动齿轮(31)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至少有两个,所述输出齿轮(11)与所述传动齿轮(31)通过至少两个所述传动单元内的所述双联齿轮(52)传动连接,所有的所述双联齿轮(52)沿所述输出齿轮(11)至所述传动齿轮(31)的传动方向形成动力传递方向,在相互连接的两个双联齿轮(52)中,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上游的所述双联齿轮(52)的小齿端(521)啮合于位于动力传递方向下游的所述双联齿轮(52)的大齿端(5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传动单元中,所述双联齿轮(52)在所述连接轴(51)上沿轴向间隔排列有多个,在两个所述传动单元中,所有的所述双联齿轮(52)一一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底盖(21)、连接于底盖(21)顶侧的上盖(22),所述底盖(21)与所述上盖(22)之间围设有空腔,所述底盖(21)连接于所述电机(1)的顶侧,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向上穿出所述底盖(21),所述连接轴(51)连接于所述底盖(21)上,所述传动杆(3)转动连接于所述底盖(21)上,所述推杆(4)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上盖(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2)的顶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活动通道,所述推杆(4)内具有开口向下的内螺纹腔,所述传动杆(3)上设置有外螺纹段(32),所述外螺纹段(32)配合连接于所述内螺纹腔内,所述推杆(4)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4)的外侧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41),所述凸条(41)环绕所述推杆(4)的外侧间隔排列有多个,所述活动通道正对多个所述凸条(41)的位置均设置有滑槽,多个所述凸条(41)分别配合连接于多个所述滑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4)的底端连接有止转块(42),所述止转块(42)沿所述内螺纹腔的螺旋方向延伸,所述传动杆(3)上设置有限位环(33),所述限位环(33)位于所述外螺纹段(32)与所述传动齿轮(31)之间,所述限位环(33)的顶侧设置有止转角(331),所述止转块(42)可转动至所述止转角(331)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21)的顶侧连接有向上延伸的连接座(211),所述传动杆(3)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211)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2)连接有连接耳(22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速推杆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向后伸出所述电机(1)并连接有码盘(61),所述码盘(61)上连接有磁铁(62),所述磁铁(62)位于所述输出轴的延长线之外。
CN202320685476.8U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Active CN219247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5476.8U CN219247627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5476.8U CN219247627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7627U true CN219247627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6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85476.8U Active CN219247627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47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2952A (zh) 双向同轴减速电机
CN219247627U (zh)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CN201531567U (zh) 行星齿轮减速器
CN116191766A (zh) 一种减速推杆电机
CN206320244U (zh) 行星齿轮减速器及汽车尾箱升降机构
CN215923626U (zh) 一种高精度螺旋传动轴加工用下料装置
CN210318409U (zh) 一种可调传动比式减速机
CN210978427U (zh) 一种一字型推杆电机
CN204175875U (zh) 一种可调式双蜗杆减速机
CN208369394U (zh) 智能锁电机总成
CN208581139U (zh) 小型化高压开关用减速电动机
CN202251855U (zh) 一种减速机构
CN201592279U (zh) 铣床动力传动机构
CN110953314A (zh) 多齿啮合变速机构
CN200958571Y (zh) 一种电机传动结构总成
CN220107844U (zh) 一种小尺寸高增益变频器
CN213279399U (zh) 一种螺杆式电动推杆
CN200975460Y (zh) 一齿差滑块减速器
CN205689735U (zh) 一种减速器
CN204358049U (zh) 一种螺旋齿链减速器
CN204878544U (zh) 马达减速机之改良结构
CN217010581U (zh) 一种智能型电动推杆
CN109307048A (zh) 一种内齿谐波减速器
CN202220832U (zh) 一种少齿数垂直交错轴渐开线齿轮传动装置
CN212761571U (zh) 一种模具内齿轮绞牙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