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31997U -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31997U
CN219231997U CN202223455503.7U CN202223455503U CN219231997U CN 219231997 U CN219231997 U CN 219231997U CN 202223455503 U CN202223455503 U CN 202223455503U CN 219231997 U CN219231997 U CN 219231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
dry material
wet
mixing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550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5550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31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31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31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用于混配干料和湿料,包括:储料部,储料部包括干料储料部,用于暂存干料,干料储料部设有第一出料口;输送部,输送部包括:干料输送部,用于输送干料,干料输送部包括干料进料口,干料进料口由多个承载单元的进料口组成,多个承载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容积依次减小;干料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对接形成对接口,干料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之间设有控量阀;湿料输送部,用于输送湿料。本实用新型通过干料输送部提高了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配比的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草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背景技术
辊压法再造烟叶亦称辊压法薄片,是新型烟草制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其技术特征为:将充分混合后的烟草粉末原料与各种添加剂及胶黏剂等,通过多道压辊压延形成厚度约为0.1mm~0.3mm连续的薄片材,薄片材再经烘干与切丝,形成长度约3mm~5mm,宽度约0.8mm~1.2mm的辊压法薄片丝。在薄片辊压成型前,需对以烟粉、烟草薄片粘结剂为主的干料与水、甘油为主的湿料进行配比混合,干料与湿料的配比精度直接决定了混合料的水分稳定性,进而影响压延薄片的质量及薄片干燥的稳定性。
目前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装置中,一般采用减重秤作为称重部进行干湿料配比,通过干料输送部将干料、湿料输送部将湿料按预设的减量值向混料部如混合器中投料,当减重秤达到设定值后,干料输送部和湿料输送部停止运行。通过现有的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装置获得的干湿混料配比精度一般不高,一方面是称重部受到电机运行中的电磁与震动影响,造成瞬时测量值波动较大,难以获得准确称量值;另一方面是当减重秤达到预设值后,干料输送部和湿料输送部才停止进料,由于干料输送部和湿料输送部具有进料惯性,仍会有少量干料和湿料进入混合器,造成定量不准,进而影响配比精度。
现有的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装置也有通过称重部静态称量湿料重量后完全进料,然后根据干湿料的配比计算干料所需进料量,将干料进料分为粗配和精配阶段,精配阶段降低干料输送部的输送速度以较为精准地控制干料进料量直至达到干料所需进料量。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装置的缺点在于,湿料粘度较大,使得湿料完全进入混合器较为困难,因而湿料进入混合器的实际重量低于湿料完全进料的预设值;二是干料的精配阶段单纯通过降低干料输送部的输送速度以减小干料的进料速度,驱动电机速度过低易造成保护性停机乃至损坏。
现有的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装置存在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不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装置存在的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不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改进了用于输送干料的干料输送部,通过精准控制干料的实际进料量等于目标进料量以提高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用于混配干料和湿料,包括:储料部,储料部包括干料储料部,用于暂存干料,干料储料部设有第一出料口;输送部,输送部包括:干料输送部,用于输送干料,干料输送部包括干料进料口,干料进料口由多个承载单元的进料口组成,多个承载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容积依次减小;干料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对接形成对接口,干料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之间设有控量阀;湿料输送部,用于输送湿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中设置的控量阀能够调节对接口的开口大小以调节干料进料量,同时,控量阀能够确定干料进入承载单元的数量以及进入哪个特定容积的承载单元,精准控制干料的实际进料量等于目标进料量以提高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干料输送部为变径螺旋输送件,变径螺旋输送件包括:壳体、轴和螺旋叶片;其中,壳体套设于轴和螺旋叶片,沿第一方向,壳体的直径依次减小;轴沿第一方向延伸;螺旋叶片与轴固定连接,每个螺旋叶片与壳体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承载单元,沿第一方向,螺旋叶片的螺距和直径依次减小,承载单元的容积依次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变径螺旋输送件沿第一方向分别设有干料出料口和干料进料口,干料储料部能够在干料出料口和干料进料口之间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储料部还包括湿料储料部,用于暂存湿料,湿料储料部设有第二出料口;湿料输送部设有湿料进料口,湿料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还包括称重部,称重部包括:干料称重部,用于称量干料输送部和干料储料部中的干料重量;和湿料称重部,用于称重湿料输送部和湿料储料部中的湿料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湿料输送部设有湿料出料口;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还包括混料部,混料部与干料出料口、湿料出料口相连接,用于接收并混合干料和湿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混料部包括:混料罐,与干料出料口、湿料出料口相连接,用于接收并混合干料和湿料;搅拌件,搅拌件包括搅拌轴和搅拌桨,搅拌桨设于搅拌轴上,搅拌桨能够在搅拌轴的带动下,沿混料部的周向转动以混合干料和湿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混料罐底部设有卸料口,卸料口设有卸料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包括:干料驱动部,与干料输送部相连接,用于驱动干料输送部运转;湿料驱动部,与湿料输送部相连接,用于驱动湿料驱动部运转;搅拌驱动部,与搅拌件相连接,用于驱动搅拌件运转。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干料储料部、干料输送部的立体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干料储料部、干料输送部的俯视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干料储料部、干料输送部的主视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的流程图三。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1-储料部,11-干料储料部,111-第一出料口,12-湿料储料部,121-第二出料口,2-输送部,21-干料输送部,201-壳体,202-轴,203-螺旋叶片,211-干料进料口,212-承载单元,213-控量阀,2131-控量阀的驱动部,214-干料出料口,22-湿料输送部,221-湿料进料口,222-湿料出料口,3-称重部,31-干料称重部,32-湿料称重部,4-混料部,41-混料罐,411-卸料口,412-卸料阀,42-搅拌件,421-搅拌轴,422-搅拌桨,5-驱动部,51-干料驱动部,52-湿料驱动部,53-搅拌驱动部,R1-壳体的直径,R2-螺旋叶片的直径,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Q1-混料罐的周向,Q2-干料驱动部的周向或湿料驱动部的周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括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0,用于混配干料和湿料,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0包括储料部1、输送部2。
其中,储料部1包括干料储料部11,用于暂存干料。干料储料部11设有第一出料口111,用于将干料储料部11中暂存的干料下料到干料输送部21中。
参考图1,输送部2包括干料输送部21和湿料输送部22。
其中,湿料输送部22用于输送湿料。干料输送部21用于输送干料,干料输送部21包括干料进料口211,干料进料口211与第一出料口111对接形成对接口,干料能够通过对接口从第一出料口111下料到干料进料口211以进入干料输送部21。
干料进料口211由多个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组成,即干料进料口211与多个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相对接,下料到干料进料口211的干料能够进入多个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中。多个承载单元212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容积依次减小,即如图1所示,沿第一方向X,位于最左侧的承载单元212的容积最大,位于最右侧的承载单元212的容积最小。
干料进料口211与第一出料口111之间设有控量阀213,参考图1和图2,控量阀213在控量阀的驱动部2131的驱动下,既能够调节对接口的开口大小,又能够调节控制干料从对接口落入哪个或哪几个承载单元212,也即,控量阀213既能够控制由干料储料部11下料到干料输送部21的量,又能控制干料落入干料输送部21的最大体积。干料落入干料输送部21的最大体积为与控量阀213的开口所对接的一个承载单元212的容积或多个承载单元212的容积之和。
参考图1至图4,,第一方向X为与干料输送方向(如图1示出的第二方向Y)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X与控量阀213的关闭方向相同,第二方向Y与控量阀213的开启方向相同,即控量阀213沿第一方向X关闭,沿第二方向Y开启。
示例性地,结合图1,若控量阀213全部开启(图中未示出),干料进料口211与两个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相对接,干料通过上述的对接口由干料储料部11的第一出料口1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口211中,接着,干料落入与干料进料口211相对接的两个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中,最终干料实现由干料储料部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干料储料部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量为与干料进料口211相对接的两个承载单元212的容积之和。
示例性地,参考图1,控量阀213部分开启,干料进料口211与一个承载单元212(沿第二方向Y,干料输送部21中的第二个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相对接,干料通过上述的对接口由干料储料部11的第一出料口1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口211中,接着,干料落入与干料进料口211相对接的该承载单元212(图1中示出的沿第二方向Y,干料输送部21中的第二个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中,最终干料实现由干料储料部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干料储料部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量为该承载单元212的容积。
示例性地,结合图1,控量阀213完全关闭,干料储料部11停止向干料输送部21下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0中设置的控量阀213能够调节对接口的开口大小以调节干料进料量,同时,控量阀213能够确定干料进入承载单元212的数量以及进入哪个特定容积的承载单元212,精准控制干料的实际进料量等于目标进料量以提高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4,干料输送部21为变径螺旋输送件,变径螺旋输送件包括壳体201、轴202和螺旋叶片203。
其中,轴202沿第一方向X延伸,轴202能够转动。
壳体201套设于轴202和螺旋叶片203外部,用于保护轴202和螺旋叶片203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壳体201还能防止变径螺旋输送件输送的干料漫天飞舞,污染工作环境。沿第一方向X,壳体201的直径R1依次减小。
螺旋叶片203与轴202固定连接,每个螺旋叶片203与壳体201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承载单元212,与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口211相对接的承载单元212用于承接从干料进料口211落入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沿第一方向X,螺旋叶片203的直径R2依次减小,承载单元212的容积依次减小。当需要精准控制进入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量时,部分开启控量阀213,减少由干料储料部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的量,同时,使得干料下料进入容积较小的承载单元212中,以提高辊压法薄片干湿混料配比的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变径螺旋输送件沿第一方向X分别设有干料出料口214和干料进料口211,干料储料部11能够在干料出料口214和干料进料口211之间移动。干料储料部11能够沿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移动,即在最左侧容积最大的承载单元212和最右侧容积最大的承载单元212之间移动,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确定与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口211相对接的承载单元212的数量和容积,以调节由干料储料部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的进料量。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储料部1还包括湿料储料部12,用于暂存湿料,湿料储料部12设有第二出料口121。湿料输送部22设有湿料进料口221,湿料进料口221与第二出料口121相连接,以使湿料储料部12中暂存的湿料能够进入到湿料输送部22,便于后续进行干料和湿料的混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0还包括称重部3,称重部3包括干料称重部31和湿料称重部32。
其中,干料称重部31,用于称量干料输送部21和干料储料部11中的干料重量。同时称量干料输送部21和干料储料部11中的干料重量,防止因为干料粘结在干料储料部11或干料输送部21的侧壁上造成的称量误差。
湿料称重部32,用于称重湿料输送部22和湿料储料部12中的湿料重量,防止因为湿料粘结在湿料储料部12或湿料输送部22的侧壁上造成的称量误差。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湿料输送部22设有湿料出料口222,用于将湿料输送部22中的湿料下料到混合部4中,以与干料进行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0还包括混料部4,混料部与干料出料口214、湿料出料口222相连接,用于接收并混合干料和湿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混料部4包括:混料罐41和搅拌件41。
其中,混料罐41与干料出料口214、湿料出料口222相连接,用于接收并混合干料和湿料。搅拌件41包括搅拌轴421和搅拌桨422,搅拌桨422设于搅拌轴421上,搅拌桨422能够在搅拌轴421的带动下,沿混料罐41的周向Q1转动以混合干料和湿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混料罐底部设有卸料口411,卸料口411设有卸料阀412。卸料阀412能够沿第一方向X移动使卸料口411打开,实现从混料罐41中往外卸料;卸料阀412能够沿第二方向Y移动使卸料口411关闭,以接收从干料出料口214中进入的干料和从湿料出料口222进入的湿料,并混合干料和湿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0还包括驱动部5,驱动部5包括干料驱动部51、湿料驱动部52和搅拌驱动部53。
其中,干料驱动部51与干料输送部21相连接,用于驱动干料输送部21运转,即驱动干料输送部21绕轴线沿干料驱动部51的周向Q2转动。
湿料驱动部52与湿料输送部22相连接,用于驱动湿料输送部22运转,即驱动湿料输送部22绕轴线沿湿料驱动部52的周向Q2转动。
搅拌驱动部53与搅拌件42相连接,用于驱动搅拌件42沿混合罐41的周向运转以混合进入混合部4的干料和湿料。
第二方面,参考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采用了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辊压法混料配比装置0,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包括:
S1:静态称重:静态称量并获取干料的初始重量、湿料的初始重量。通过静态称重获取的干料的初始重量、湿料的初始重量更加准确。
示例性地,结合图1,停止辊压法混料配比装置0的电机,通过干料称重部31对干料储料部11和干料输送部21进行静态称重并获取干料的初始重量、通过湿料称重部32对湿料储料部12和湿料输送部22进行静态称重并获取湿料的初始重量,防止了干料称重部31、湿料称重部32受到电机运行中产生的电磁与震动影响,提高了称量干料、湿料的准确性。
S2:粗配混合进料:将干料和湿料混合并搅拌,其中,将湿料按照湿料预设值全部进料,将干料按照干料预设值部分进料。
结合图1,将湿料储料部12中的湿料按照预设值全部进料,湿料通过第二出料口121、湿料进料口221进入湿料输送部22,再通过湿料出料口221将湿料送入混合罐41中;将干料储料部11中的干料按照预设值部分进料,干料通过第一出料口111、干料进料口211进入干料输送部21,干料输送部21在干料驱动部51的带动下沿第二周向Q2转动,再通过干料出料口214将干料送入混合罐41中。搅拌件42在搅拌驱动部53的带动下沿混合罐41的周向Q1转动以混合并搅拌干料和湿料。
将湿料按照预设值全部进料,干料按照预设值部分进料,便于控制调节之后步骤中的干料的后续进料量,以提高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
S3:静态计量:静态称量并获取干料的实际进料重量、湿料的实际进料重量,并根据干料和湿料的配方比例计算干料的剩余进料重量。
结合图1,停止辊压法混料配比装置0的电机,通过干料称重部31对干料储料部11和干料输送部21进行静态称重并获取干料的实际进料重量、通过湿料称重部32对湿料储料部12和湿料输送部22进行静态称重并获取湿料的实际进料重量,通过湿料的实际进料重量根据干料和湿料的配方比例计算干料的目标需求量,使用干料的目标需求量减去干料的实际进料重量获得干料的剩余进料重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静态称重获取的干料的实际进料重量、湿料的实际进料重量,防止了干料称重部31、湿料称重部32受到电机运行中产生的电磁与震动影响,提高了称量干料、湿料的准确性。通过称量获取的已有的准确干料实际进料量和湿料实际进料量所计算得到的干料的剩余进料重量具有准确性,提高了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
S4:精配干料进料:减小干料进料量、减慢干料进料速度,直至进料的干料量达到干料的剩余进料重量。
结合图1,通过控量阀213调小第一出料口111与干料进料口211的对接口的开口以使得对接口部分开启,减少干料进料口211与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的对接数量和容积,减小干料进料量。另一方面,干料驱动部51低速运转带动干料输送部21降速运行,减慢干料进料速度,直至进料的干料量达到干料的剩余进料重量。通过S4:精配干料进料,按照干料和湿料的配方比例精准混料,提高了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步骤S4:精配干料进料中,减小干料进料量包括:通过控量阀213部分开启第一出料口111与干料进料口211的对接口,控制干料进料口211与容积较小的承载单元212的进料口相对接,减少与干料进料口211相对接的承载单元212的数量,以精准控制精配干料进料阶段的干料进料量,进一步地,使得干料的进料量符合目标进料量,按照干料和湿料的配方比例精准混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如上所述,辊压法混料配比装置0包括驱动部5,驱动部5包括干料驱动部51,干料驱动部51与干料输送部21相连接,用于驱动干料输送部21运转。步骤S4:精配干料进料中,减慢干料进料速度包括:控制干料驱动部51低速运转以减慢干料输送部21的干料进料速度,以精准控制精配干料进料阶段的干料进料量,进一步地,使得干料的进料量符合目标进料量,按照干料和湿料的配方比例精准混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辊压法混料配比装置0包括混料部4,混料部4包括混料罐41,用于接收并混合干料和湿料;混料罐41底部设有卸料口411,卸料口411设有卸料阀412。
S4:精配干料进料之后,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还包括:
卸料:打开卸料口的卸料阀,将混料部已完成混合的干料和湿料进行卸料。后续,将完成配比的混料通过辊压法制成烟草薄片。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6并结合图1,辊压法混料配比装置0包括混料部4,混料部4包括混料罐41和搅拌件42,搅拌件42包括搅拌桨422;
在S2:粗配混合进料之前,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包括:
S20:预铺干料:通过干料输送部21先将预铺干料进料到混料罐41中,通过搅拌桨422对预铺干料搅拌铺平在混料罐41底部。
由于混料罐41底部设有卸料口411,卸料口411设有卸料阀412。如若刚开始便通过湿料输送部22输送湿料进入混料罐41中,湿料容易从卸料口411或者卸料口411和卸料阀412的缝隙中流出,从而影响混料配比的精度。在S2:粗配混合进料之前,通过S20:预铺干料,以使干料封堵卸料口411或者卸料口411和卸料阀412的缝隙,后续不会影响混料配比的精度。
S20:预铺干料:通过干料输送部21先将预铺干料进料到混料罐41中,根据经验或者预先试验确定预铺干料的进料量。示例性地,预铺干料的厚度应与搅拌桨422的最低处接触,以使通过搅拌桨422将预铺干料搅拌铺平在混料罐41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粗配混合进料中,将干料按照干料预设值部分进料,示例性地,将干料按照干料预设值的80%~90%进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它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考图7并结合图1,辊压法混料配比装置0包括称重部3,称重部3包括干料称重部31和湿料称重部32。
在S3:静态计量之前,辊压法薄片混料配比方法包括:
S30:确定干料的实际进料重量:通过干料称重部31静态称量干料储料部11和干料输送部21中的干料的实际重量,通过干料的初始重量、剩余重量计算干料的实际进料重量。
S31:确定湿料的实际进料重量:通过湿料称重部32静态称量湿料储料部12和湿料输送部22中的湿料的实际重量,通过湿料的初始重量、剩余重量计算湿料的实际进料重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称量获取的已有的准确干料实际进料量和湿料实际进料量所计算得到的干料的剩余进料重量具有准确性,提高了干料和湿料的混料配比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30:确定干料的实际进料重量和步骤S31:确定湿料的实际进料重量的顺序不做限定。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用于混配干料和湿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料部,所述储料部包括干料储料部,用于暂存干料,所述干料储料部设有第一出料口;
输送部,所述输送部包括:
干料输送部,用于输送干料,所述干料输送部包括干料进料口,所述干料进料口由多个承载单元的进料口组成,多个承载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容积依次减小;所述干料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对接形成对接口,所述干料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之间设有控量阀;
湿料输送部,用于输送湿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料输送部为变径螺旋输送件,所述变径螺旋输送件包括:壳体、轴和螺旋叶片;其中,
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轴和所述螺旋叶片,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壳体的直径依次减小;
所述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螺旋叶片与所述轴固定连接,每个所述螺旋叶片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承载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螺旋叶片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承载单元的容积依次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螺旋输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设有干料出料口和所述干料进料口,所述干料储料部能够在所述干料出料口和所述干料进料口之间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部还包括湿料储料部,用于暂存湿料,所述湿料储料部设有第二出料口;
所述湿料输送部设有湿料进料口,所述湿料进料口与所述第二出料口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还包括称重部,所述称重部包括:
干料称重部,用于称量所述干料输送部和所述干料储料部中的干料重量;和
湿料称重部,用于称重所述湿料输送部和所述湿料储料部中的湿料重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料输送部设有湿料出料口;
所述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还包括混料部,所述混料部与所述干料出料口、所述湿料出料口相连接,用于接收并混合干料和湿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部包括:
混料罐,与所述干料出料口、所述湿料出料口相连接,用于接收并混合干料和湿料;
搅拌件,所述搅拌件包括搅拌轴和搅拌桨,所述搅拌桨设于所述搅拌轴上,所述搅拌桨能够在所述搅拌轴的带动下,沿所述混料部的周向转动以混合干料和湿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罐底部设有卸料口,所述卸料口设有卸料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
干料驱动部,与所述干料输送部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干料输送部运转;
湿料驱动部,与所述湿料输送部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湿料输送部运转;
搅拌驱动部,与所述搅拌件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搅拌件运转。
CN202223455503.7U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Active CN219231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5503.7U CN219231997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5503.7U CN219231997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31997U true CN219231997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39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5503.7U Active CN219231997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31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14630A (en) Continuous manufacture and casting
JP4338089B2 (ja) 石膏スラリー分取装置、石膏スラリー分取方法及び石膏ボード製造方法
CN219231997U (zh) 一种辊压法薄片混料装置
US4339202A (en) Asphalt weigh and mix apparatus and process
CN112757642A (zh) 螺杆式送料装置、用于3d打印的物料挤出系统和方法
US434602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lead-acid battery pastes
JP4903766B2 (ja) 粉粒体の定量供給装置および粉粒体の定量計量方法
JP5458437B2 (ja) ばら荷用サンプリング装置
CN108556168A (zh) 一种改性工程塑料的生产专用配料机构
CN207329608U (zh) 一种切断式螺旋调速定量给料机
CN211711858U (zh) 一种新型上下双蛟龙结构螺旋输送机
CN220525084U (zh) 用于莱赛尔纤维的物料计量系统
JPH10142035A (ja) 計量供給方法および装置
CN220811136U (zh) 一种工作稳定性好的加料结构
CN219355918U (zh) 一种用于富硒面条生产的辅料添加装置
CN220126066U (zh) 一种用于涂料加工的配料装置
CN219679739U (zh) 烟草辊压生产线用粉料与浆料混合装置
CN116571147A (zh) 锂电池制浆系统
CN218201093U (zh) 一种石膏粉储料罐计量下料装置
CN214526914U (zh) 一种矿粉计量装置
CN219355965U (zh) 一种可定量进料的搅拌机
CN115228354B (zh) 一种常压配合高压的布匹调浆系统
CN221045977U (zh) 一种生石灰进料计量装置
JP4365496B2 (ja) 粉粒体の定量供給装置
CN220866567U (zh) 一种罗茨风机面粉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