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7372U -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7372U
CN219227372U CN202223093038.7U CN202223093038U CN219227372U CN 219227372 U CN219227372 U CN 219227372U CN 202223093038 U CN202223093038 U CN 202223093038U CN 219227372 U CN219227372 U CN 219227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otor
wind
stator assembly
roto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930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德龙
罗勇
贾洪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930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27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7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7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电机包括:转子组件,包括转子轴;定子组件,围设于转子组件的外侧,定子组件具有进风口;端盖,转子轴穿过端盖,定子组件安装于端盖的第一侧;位于第一侧的风扇安装于转子轴,风扇被配置为随转子轴同步转动以使经进风口流入的外界气流流动,以冷却电机的内部;风扇包括沿电机的轴向上背离端盖的方向朝定子组件伸出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电机的周向间隔排布,叶片包括集风段与扩风段,扩风段连接于集风段上沿电机的径向的外端,集风段朝定子组件伸出的距离大于扩风段朝定子组件伸出的距离。该电机能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干湿两用吸尘器中,通过电机驱动动叶轮转动,将污水与垃圾吸入,从而实现清洁。电机工作过程中,为了保证电机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还需要增设风扇,风扇被电机驱动而转动时,将会引导外界气流经定子组件,带走线圈绕组等部件产生的热量,对电机进行冷却。然而,目前的电机中风扇的散热效率较低,电机依然可能出现过热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机,能够提高散热效率,使电机不易过热。
电机,包括:
转子组件,包括转子轴;
定子组件,围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外侧,所述定子组件具有进风口;
端盖,所述转子轴穿过所述端盖,所述定子组件安装于所述端盖的第一侧;以及
风扇,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转子轴,所述风扇被配置为随所述转子轴同步转动以使经所述进风口流入的外界气流流动,以冷却所述电机的内部;
所述风扇包括沿所述电机的轴向上背离所述端盖的方向朝所述定子组件伸出的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电机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叶片包括集风段与扩风段,所述扩风段连接于所述集风段上沿所述电机的径向的外端,所述集风段朝所述定子组件伸出的距离大于所述扩风段朝所述定子组件伸出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径向朝外,所述扩风段朝所述定子组件伸出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呈弧形且由内朝外的旋向与所述转子轴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风段的曲率大于所述扩风段的曲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风段的曲率为K1,所述扩风段的曲率为K2,1≤K1/K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风段上沿所述径向的外端的直径为D1,所述扩风段上沿所述径向的外端的直径为D2,0.5≤D1/D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集风罩,所述集风罩安装于所述第一侧且围设于所述转子组件的外侧,所述定子组件中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的部分区域伸入所述集风罩,所述风扇中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的部分区域伸入所述集风罩内,所述风扇与所述集风罩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风扇被配置为随所述转子轴同步转动以使外界气流经所述进风口流入,并在流经所述定子组件后经所述出风口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组件的线圈绕组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伸入所述集风罩,所述风扇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的一端与所述线圈绕组沿所述轴向的间距为a,a的范围为0.5mm≤a≤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风段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的一端伸入所述集风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风罩包括围设于所述定子组件外侧的侧板,以及连接于所述侧板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的端板,所述端板自所述侧板沿所述电机的径向朝内伸出,所述端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风扇中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的部分区域穿过所述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上穿过所述通孔的部分与所述孔壁沿所述径向的间隙为c,c的范围为0.5mm≤c≤2.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包括叶片支撑件,多个所述叶片自所述叶片支撑件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的一侧朝所述定子组件伸出,所述叶片支撑件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的一侧表面朝背离所述端盖的方向凹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包括轴承安装部,所述叶片支撑件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轴承安装部沿所述轴向的间隙为b,b的范围为1mm≤b≤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支撑件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的表面呈朝所述定子组件凸出的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支撑件包括用于套设于所述转子轴的套接部,所述套接部与所述转子轴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子轴上设有沿所述电机的径向朝外凸出的凸台,所述套接部的端面抵持于所述凸台的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子轴上用于与所述套接部过盈配合的区域设有沿述电机的径向朝外凸出的筋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支撑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套接部与所述叶片均自所述支撑部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的一侧朝所述定子组件伸出,且所述叶片的内端均与所述套接部的外周面连接。
上述电机,定子组件具有供气流流入的进风口,在端盖的第一侧设置有安装于转子轴的风扇,当转子轴转动时,风扇随之同步转动,即可使外界气流从进风口流入,并流经定子组件等部件。气流在流经定子组件等部件时,可以带走线圈绕组等部件产生的热量,对其进行冷却。风扇包括位于内侧的集风段与位于外侧的扩风段,可以理解的,当风扇转动时,吸入的气流将沿风扇径向从内朝外流动,也即将依次流经位于内侧的集风段以及位于外侧的扩风段。由于集风段朝定子组件伸出的距离大于扩风段朝定子组件伸出的距离,则集风段与定子组件的轴向间距更小,因此能够提供更强的抽吸力,使外界气流更易于进入定子组件上所设的进风口;扩风段与定子组件的轴向间距更大,则有利于吸入的升温后气流更加顺畅的排出,从而能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干湿两用吸尘器,包括上述的电机。
上述干湿两用吸尘器,通过应用上述的沿轴向尺寸较小的电机,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机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电机的爆炸图(省略部分部件,且风扇中省略了部分叶片);
图4为图1中电机的集风罩与风扇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电机的风扇的结构示意图(仅示出了其一部分结构);
图7为图6中电机的风扇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图8中电机的风扇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转子组件100、转子轴110、凸台120、第一轴承130、第二轴承140;
定子组件200、定子骨架210、线圈绕组220、铁芯230、进风口240;
端盖300、轴承安装部310、安装孔311、凸台320、限位面321;
集风罩400、侧板410、凹槽411、端板420、通孔421、出风口422;
风扇500、叶片支撑件510、支撑部511、套接部512、叶片520、集风段521、扩风段522;
动叶轮600;
叶轮罩700、流入口710、流出口720;
支架800、伸出部8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电机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电机的爆炸图(省略部分部件);图4为图1中电机的集风罩与风扇的剖视图;图5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包括转子组件100、定子组件200、端盖300、与风扇500。参阅图2至图4,定子组件200围设于转子组件100的外侧,转子组件100包括转子轴110,转子轴110穿过端盖300。定子组件200安装于端盖300的第一侧,风扇500位于端盖300的第一侧且安装于转子轴110,定子组件200具有进风口240,风扇500被配置为随转子轴110同步转动,以使经进风口240流入的外界气流流动,以冷却电机的内部。风扇500包括沿电机的轴向上背离端盖300的方向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多个叶片520,多个叶片520沿电机的周向间隔排布,叶片520包括集风段521与扩风段522,扩风段522连接于集风段521上沿电机的径向的外端,集风段521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大于扩风段522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
上述电机,定子组件200具有供气流流入的进风口240,当转子轴110转动时,风扇500随之同步转动,即可使外界气流从进风口240流入,并流经定子组件200等部件。气流在流经定子组件200等部件时,可以带走线圈绕组220等部件产生的热量,对其进行冷却。风扇500包括位于内侧的集风段521与位于外侧的扩风段522,可以理解的,当风扇500转动时,吸入的气流将沿风扇500径向从内朝外流动,也即将依次流经位于内侧的集风段521以及位于外侧的扩风段522。由于集风段521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大于扩风段522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则集风段521与定子组件200的轴向间距更小,因此能够提供更强的抽吸力,使外界气流更易于进入定子组件200上所设的进风口240;扩风段522与定子组件200的轴向间距更大,则有利于吸入的升温后气流更加顺畅的排出,从而能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附图所示视角下,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即为电机轴向,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即为电机径向,端盖300的第一侧即为端盖300的上方,第二侧即为端盖300的下方。定子组件200、集风罩400与风扇500均位于端盖300的上方,动叶轮600位于端盖300的下方且安装于转子轴110;转子轴110中部分区域位于端盖300的上方,部分区域位于端盖300的下方。为便于描述与理解,后续将借助附图所示视角对方案展开介绍,但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所示方位仅代表相对方位,并非绝对方位。
参阅图2至图4,当转子轴110转动时,安装于转子轴110的风扇500与动叶轮600均随之同步转动。在风扇500作用下,上方的气流从进风口240流入并朝下流动,流经定子组件200内部,带走线圈绕组220等部件产生的热量后流出。在动叶轮600作用下,下方的洁净的气流从叶轮罩700的流入口710流入,从流出口720流出,以实现抽吸功能。
参阅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还包括集风罩400,集风罩400安装于第一侧且围设于转子组件100的外侧,定子组件200中沿轴向靠近端盖300的部分区域伸入集风罩400,风扇500中沿轴向背离端盖300的部分区域伸入集风罩400内,风扇500与集风罩400之间形成出风口422,风扇500被配置为随转子轴110同步转动以使外界气流经进风口240流入,并在流经定子组件200后经出风口422流出。在安装上述风扇500时,风扇500上沿电机轴向背离端盖300的部分区域伸入集风罩400内,因此,能减小因增设风扇500而需占用的轴向空间,尽量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降低电机的安装难度。
参阅图2、图4与图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组件200的线圈绕组220上沿轴向靠近端盖300的一端伸入集风罩400,风扇500上沿轴向背离端盖300的一端与线圈绕组220沿电机轴向的间距为a,a的范围为0.5mm≤a≤5mm。
具体地,在附图所示视角下,即线圈绕组220的底端伸入集风罩400,风扇500的顶端与线圈绕组220的底端的间距为a。若风扇500的顶端朝上伸入集风罩400过多,也即上述间距过小,则可能导致部件位置干涉;若风扇500的顶端朝上伸入集风罩400过少,也即上述间距过大,则不利于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当a满足上述范围时,能够在避免干涉的前提下较大程度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a为0.7mm,此时能够在避免干涉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
参阅图1至图3,具体地,除了线圈绕组220,定子组件200还包括定子骨架210与铁芯230等部件,定子骨架210内部中空,铁芯230位于定子骨架210内部,线圈绕组220缠绕于铁芯230,线圈绕组220的顶端与底端伸出至定子骨架210的上下端面以外。线圈绕组220与定子骨架210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的顶端外露,即形成前述的进风口240。当风扇500随转子轴110同步转动,在其产生的抽吸力作用下,外界气流便会流入进风口240。
图6为图1中电机的风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仅示出了风扇的3/4部分结构。图7为图6中电机的风扇的俯视图。
参阅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500包括叶片支撑件510,多个叶片520自叶片支撑件510上沿轴向背离端盖300的一侧朝定子组件200伸出,叶片支撑件510上沿轴向靠近端盖300的一侧表面朝背离端盖300的方向凹陷。
具体地,多个叶片520均自叶片支撑件510的顶面朝上伸出,叶片支撑件510的底端端面朝上凹陷。将叶片支撑件510的底端端面设置为朝上凹陷时,能够避让位于其下方的其他部件,例如轴承安装部310(后续再对轴承安装部310展开介绍),使轴承安装部310的顶端能够伸入该凹陷区域内,从而减小电机轴向尺寸。
参阅图3至图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300包括轴承安装部310,叶片支撑件510上沿轴向靠近端盖300的一侧表面与轴承安装部310沿电机轴向的间隙为b,b的范围为1mm≤b≤3mm。
具体地,转子轴110与端盖300之间通过第一轴承130连接。端盖300的中心区域形成轴承安装部310,轴承安装部310上设有安装孔311,第一轴承130安装于安装孔311内。叶片支撑件510的底端与轴承安装部310的顶端之间的间隙即为b。若该间隙过小,则可能导致部件干涉,影响风扇500的转动,若该间隙过大,不利于减小轴向尺寸。当b满足上述尺寸范围时,能够在避免干涉的前提下较大程度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b为1.5mm,此时能够在避免干涉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
图7为图1中电机的风扇的俯视图。
参阅图6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520呈弧形且由内朝外的旋向与转子轴110的转动方向相反。如此设置可以增大进风量,减小风阻,从而提高出风效率并减小噪音。
参阅图6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集风段521自叶片支撑件510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大于扩风段522自叶片支撑件510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集风段521上沿轴向背离叶片支撑件510的一端伸入集风罩400。
具体地,集风段521自叶片支撑件510的顶面朝上伸出的距离大于扩风段522自叶片支撑件510的顶面朝上伸出的距离。高度较大的集风段521的顶端伸入集风罩400内,以提供足够的抽吸力,使得外界气流能够被吸入。高度较小的扩风段522大部分位于集风罩400以下,扩风段522与集风罩400之间的间隙即为出风口422。将扩风段522的高度设置的更低时,有利于增大出风口422的尺寸,使流经定子组件200升温后的气流能更顺畅的排出,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参阅图6与图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径向朝外,扩风段522自叶片支撑件510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逐渐减小。具体地,扩风段522自叶片支撑件510朝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由内朝外逐渐减小。当扩风段522设置为此形状时,能够更加顺畅的对到达出风口422处的气流进行导向,使其更易于快速朝外扩散流出,有利于降低噪音并提高散热效率。
参阅图6与图7,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集风段521上沿径向的外端的直径为D1,扩风段522上沿径向的外端的直径为D2,0.5≤D1/D2≤1。可以理解的是,若上述比值过小,则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抽吸力;若上述比值过大,则到达出风口422处的气流朝外扩散的难度较高。当上述比值满足上述范围时,能够兼顾足够的抽吸力与气流易于朝外扩散流出,使散热效率较高。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D1为25mm,D2为35mm,或者D1/D2为0.7,此时能够最大程度兼顾足够的抽吸力与气流易于朝外扩散流出。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图9图8中电机的风扇的俯视图。
参阅图8与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集风段521的曲率大于扩风段522的曲率。也即集风段521弯曲的程度更大,扩风段522弯曲的程度更小。如此设置可以使到达叶片520外侧的气流再次朝内螺旋回流的几率更低,有利于气流朝外扩散流出。
参阅图8与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集风段521的曲率为K1,扩风段522的曲率为K2,1≤K1/K2≤2。当该比值满足上述范围时,能够兼顾足够的抽吸力与气流易于朝外扩散流出,使散热效率较高。
参阅图4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支撑件510上沿轴向背离端盖300的表面呈朝定子组件200凸出的弧面。具体地,叶片支撑件510的顶面为朝上凸出的弧面。当风扇500转动时,到达风扇500处的气流流经叶片支撑件510的顶面朝外流出。当叶片支撑件510的顶面设置为弧面时,能够较好的进行导流,使气流流动更加顺畅,降低因风向突变而导致的噪音。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支撑件510包括用于套设于转子轴110的套接部512,套接部512与转子轴110过盈配合。
具体地,叶片支撑件510还包括支撑部511,套接部512与叶片520均自支撑部511上沿轴向背离端盖300的一侧朝定子组件200伸出,且叶片520的内端均与套接部512的外周面连接。在附图视角下,套接部512自支撑部511的顶面中心朝上凸出,叶片520均匀分布于套接部512周围。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实现风扇500的安装。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子轴110上设有沿电机的径向朝外凸出的凸台120,套接部512的端面抵持于凸台120的端面。具体地,套接部512位于凸台120的下方,套接部512的顶面抵持于凸台120的底面。通过台阶面的轴向抵持限位,可以使风扇500安装后位置更加稳定。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子轴110上用于与套接部512过盈配合的区域设有沿述电机的径向朝外凸出的筋条。具体地,筋条可以沿转子轴110的轴向延伸,多个筋条沿转子轴110的周向间隔排布。通过在转子轴110的外周面设置筋条,可以增大套接部512与转子轴110的摩擦力,使风扇500安装后位置更加稳定。
参阅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集风罩400包括围设于定子组件200外侧的侧板410,以及连接于侧板410上沿轴向靠近端盖300的一端的端板420,端板420自侧板410沿电机的径向朝内伸出,端板420上设有通孔421,风扇500中沿轴向背离端盖300的部分区域穿过通孔421。
具体地,端板420自侧板410的底端沿径向朝内延伸,端板420的中心设有通孔421。叶片520中集风段521部分朝上穿过通孔421,伸入集风罩400内。当风扇500转动时,被吸入的气流朝下流动,从叶片520与通孔421的孔壁之间朝外流出。通过在侧板410的底端增设朝内翻边的端板420,可以对吸入气流的范围进行限制,使得被朝下抽吸的主要是流经定子组件200的气流,而非外界气流,从而使散热效果更好。
参阅图3至图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500上穿过通孔421的部分与孔壁沿径向的间隙为c,c的范围为0.5mm≤c≤2.5mm。具体地,叶片520中集风段521的外侧壁与通孔421的孔壁的径向间隙为c。可以理解的是,若该间隙过小,则气流流出不畅;若该间隙过大,则对吸入气流的范围限制效果不佳。当该间隙满足上述范围时,能够兼顾对吸入气流的范围限制与气流的顺畅流出,从而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集风罩400中侧板410的部分区域内凹,以形成凹槽411,端盖300中凸台320卡入凹槽411,二者过盈配合,以实现集风罩400与端盖300的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凸台320上还设有限位面321,集风罩400中端板420抵持于限位面321,以实现对集风罩400的轴向限位,满足其与风扇500沿轴向的相对位置关系。
参阅图1至图3,对电机其他部分的结构进行介绍。电机还包括位于集风罩400上方的支架800,转子轴110穿过支架800,二者之间通过第二轴承140连接。支架800包括朝下伸出的伸出部810,端盖300包括朝上伸出的凸台320,螺钉依次穿过凸台320、定子骨架210后与伸出部810连接,从而将定子组件200夹持固定于支架800与端盖300之间。在动叶轮600的外部套设有叶轮罩700,叶轮罩700固定连接于端盖300的外部,动叶轮600位于叶轮罩700和端盖300之间的空间内。叶轮罩700的底端具有开口,以形成流入口710,叶轮罩700的侧壁设有流出口720。当动叶轮600转动时,已经被过滤的洁净的气流从流入口710被吸入,经过动叶轮600之后从流出口720流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组件(100),包括转子轴(110);
定子组件(200),围设于所述转子组件(100)的外侧,所述定子组件(200)具有进风口(240);
端盖(300),所述转子轴(110)穿过所述端盖(300),所述定子组件(200)安装于所述端盖(300)的第一侧;以及
风扇(500),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风扇(500)安装于所述转子轴(110),所述风扇(500)被配置为随所述转子轴(110)同步转动以使经所述进风口(240)流入的外界气流流动,以冷却所述电机的内部;
所述风扇(500)包括沿所述电机的轴向上背离所述端盖(300)的方向朝所述定子组件(200)伸出的多个叶片(520),多个所述叶片(520)沿所述电机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叶片(520)包括集风段(521)与扩风段(522),所述扩风段(522)连接于所述集风段(521)上沿所述电机的径向的外端,所述集风段(521)朝所述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大于所述扩风段(522)朝所述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径向朝外,所述扩风段(522)朝所述定子组件(200)伸出的距离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520)呈弧形且由内朝外的旋向与所述转子轴(110)的转动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段(521)的曲率大于所述扩风段(522)的曲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段(521)的曲率为K1,所述扩风段(522)的曲率为K2,1≤K1/K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段(521)上沿所述径向的外端的直径为D1,所述扩风段(522)上沿所述径向的外端的直径为D2,0.5≤D1/D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风罩(400),所述集风罩(400)安装于所述第一侧且围设于所述转子组件(100)的外侧,所述定子组件(200)中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300)的部分区域伸入所述集风罩(400),所述风扇(500)中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300)的部分区域伸入所述集风罩(400)内,所述风扇(500)与所述集风罩(400)之间形成出风口(422),所述风扇(500)被配置为随所述转子轴(110)同步转动以使外界气流经所述进风口(240)流入,并在流经所述定子组件(200)后经所述出风口(422)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件(200)的线圈绕组(220)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300)的一端伸入所述集风罩(400),所述风扇(500)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300)的一端与所述线圈绕组(220)沿所述轴向的间距为a,a的范围为0.5mm≤a≤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段(521)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300)的一端伸入所述集风罩(40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罩(400)包括围设于所述定子组件(200)外侧的侧板(410),以及连接于所述侧板(410)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300)的一端的端板(420),所述端板(420)自所述侧板(410)沿所述电机的径向朝内伸出,所述端板(420)上设有通孔(421),所述风扇(500)中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300)的部分区域穿过所述通孔(42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500)上穿过所述通孔(421)的部分与所述通孔(421)的孔壁沿所述径向的间隙为c,c的范围为0.5mm≤c≤2.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500)包括叶片支撑件(510),多个所述叶片(520)自所述叶片支撑件(510)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300)的一侧朝所述定子组件(200)伸出,所述叶片支撑件(510)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300)的一侧表面朝背离所述端盖(300)的方向凹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300)包括轴承安装部(310),所述叶片支撑件(510)上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端盖(300)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轴承安装部(310)沿所述轴向的间隙为b,b的范围为1mm≤b≤3m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支撑件(510)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300)的表面呈朝所述定子组件(200)凸出的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支撑件(510)包括用于套设于所述转子轴(110)的套接部(512),所述套接部(512)与所述转子轴(110)过盈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110)上设有沿所述电机的径向朝外凸出的凸台(120),所述套接部(512)的端面抵持于所述凸台(120)的端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110)上用于与所述套接部(512)过盈配合的区域设有沿述电机的径向朝外凸出的筋条。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支撑件(510)还包括支撑部(511),所述套接部(512)与所述叶片(520)均自所述支撑部(511)上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端盖(300)的一侧朝所述定子组件(200)伸出,且所述叶片(520)的内端均与所述套接部(512)的外周面连接。
19.一种干湿两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CN202223093038.7U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Active CN219227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3038.7U CN219227372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3038.7U CN219227372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7372U true CN219227372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7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93038.7U Active CN219227372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7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65478B1 (ko) 전동송풍기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전기청소기
CN108350899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224566B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4810639A (zh) 风机及洗地机
CN219227372U (zh)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JPH11336696A (ja) 電動送風機
CN212015462U (zh) 低噪高效电机及吸尘器
CN118057712A (zh) 一种电机与干湿两用吸尘器
CN218586993U (zh) 一种高速电吹风电机
CN217885334U (zh) 电机及吹风机
CN115473373A (zh) 一种高速电吹风电机
CN107040090B (zh) 叶轮组件、集成式电机和家用电器
US8317496B2 (en) Motor-fan assembly having a tapered fan with a concave underside
CN114922834A (zh) 风机及洗地机
CN113074137B (zh)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213928804U (zh) 一种轴向出风式扫地机风机
CN220173045U (zh) 高功率马达
JP4029333B2 (ja) 電動送風機
CN217354847U (zh) 风机及洗地机
CN211874782U (zh) 贯流风机、风扇及空调器
CN217354846U (zh) 风机及洗地机
CN215980123U (zh)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CN219492628U (zh) 一种干湿分离的大功率负压风机
CN218920182U (zh) 一种小型化电机
CN216794759U (zh) 一种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