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0123U -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 Google Patents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0123U
CN215980123U CN202121700472.XU CN202121700472U CN215980123U CN 215980123 U CN215980123 U CN 215980123U CN 202121700472 U CN202121700472 U CN 202121700472U CN 215980123 U CN215980123 U CN 215980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ross
flow fan
air inle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0047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泽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0047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01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0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01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的贯流风机容易在背风侧出现排风现象。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贯流风机壳包括:背风板,背风板沿风机叶轮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的背风侧;涡舌板,涡舌板沿风机叶轮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的进风侧,涡舌板与背风板之间的间隙形成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且进风口围绕风机叶轮的圆心角大于0小于18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贯流风机壳通过背风板和涡舌板合理设计进风口围绕风机叶轮的区域,从而使进风口处能够产生适当的负压,以此减少进风口在背风板的一侧出现排风现象。

Description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贯流排风机100’在家电散热等方面广泛使用,如图1所示,贯流排风机100’的涡舌20’和背板10’设计是决定风机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涡舌20’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在贯流排风机100’的两块侧板上,从结构图1中不难看出,该贯流排风机100’的进气口较大,进气口的开口接近叶轮圆周的一半,贯流排风机100’的风主要从靠近涡舌20’的进风口被扇叶“铲入”,而远离涡舌20’、靠近背板10’的进风口处未能形成足够的风压差,导致该处吸风不稳定,在与某些结构装置匹配使用过程中,导致该处吸风口存在排风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贯流排风机100’的吸风性能和散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贯流风机进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贯流风机壳,贯流风机壳包括:背风板,背风板沿风机叶轮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的背风侧;涡舌板,涡舌板沿风机叶轮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的进风侧,涡舌板与背风板之间的间隙形成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且进风口围绕风机叶轮的圆心角大于0小于18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贯流风机壳通过背风板和涡舌板合理设计进风口围绕风机叶轮的区域,从而使进风口处能够产生适当的负压,以此减少进风口在背风板的一侧出现排风现象。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贯流风机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贯流风机壳还包括位于风机叶轮的轴向两端的两个端板,背风板设置于两个端板之间,涡舌板设置于两个端板之间并沿风机叶轮的周向向背风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贯流风机壳还包括位于风机叶轮背对进风口的一侧并连接背风板和涡舌板的排风通道,背风板和涡舌板均相对排风通道竖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远离进风口的一端形成位于排风通道内的排风端,排风端设置有与排风通道配合的排风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的进风端设置有与进风气流配合的翻边结构,且翻边结构沿风机叶轮的径向向外弯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排风端位于排风缺口的两端设置有两个安装脚,涡舌板通过翻边结构和/或两个安装脚安装至两个端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设置有连接进风端与排风端的弧形过渡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沿风机叶轮的周向可滑动地安装于两个端板上,涡舌板能够以沿周向滑动的方式调整进风端和排风端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与两个端板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柔性连接件通过伸缩的方式为涡舌板提供滑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贯流风机壳;风机叶轮,风机叶轮设置于贯流风机壳的内部并位于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贯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贯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贯流风机拆除排风通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背风板和涡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贯流风机的进风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00’、贯流排风机;
10’、背板;
20’、涡舌;
100、贯流风机;
10、背风板;11、导流檐;
20、涡舌板;21、排风缺口;22、安装脚;23、翻边结构;
30、风机叶轮;
40、进风道;
50、排风通道;
60、风道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贯流风机对贯流风机壳进行阐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贯流风机壳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本实用新型的贯流风机壳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结构的风机,这种调整属于本实用新型贯流风机壳的保护范围。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端”、“外”、“底”、“上”、“背对”、“侧”、“轴向”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机构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机构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机构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进风侧”和“背风侧”均是相对贯流风机内风机叶轮的转动方向而言,在贯流风机的进风口处且位于风机叶轮的转动上游的一侧称之为“进风侧”,在贯流风机的进风口处且位于风机叶轮的转动下游的一侧称之为“背风侧”。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贯流风机壳,贯流风机壳包括背风板10和涡舌板20,背风板10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30的背风侧,涡舌板20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30的进风侧,涡舌板20与背风板10之间的间隙形成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且进风口围绕风机叶轮30的圆心角大于0小于18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贯流风机壳通过背风板10和涡舌板20合理设计进风口围绕风机叶轮30的区域,从而使进风口处能够产生适当的负压,以此减少进风口在背风板10的一侧出现排风现象。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贯流风机壳能应用于多种散热系统中,能够以较少的成本,显著提升整个散热系统的散热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所阐述的结构设计亦能有效指导其他风机壳的进风口设计,以及贯流风机壳与风道板60等结构装置的匹配设计,使贯流风机100在散热系统中能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兼具低噪声的良好使用体验。
如图2至图4所示,贯流风机100的转向应为顺时针,此外,背风板10和涡舌板20匹配也很关键,贯流风机100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风机叶轮30绕圆心点旋转时,扇叶将空气从涡舌板20的一侧“铲”到另一侧,气流圆心大体处于涡舌板20的附近,并靠近涡舌板20的进风端B。
为了加强背风板10的进风端A处的吸风效果,背风板10与涡舌板20围成的进风口的圆心角设计应小于180°(也就是∠AOB的设计应大于180°),以确保涡舌板20的进风端处可吸入更多风量,亦可避免背风板10的进风端出现排风现象。
无论风机叶轮30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无论风机叶轮30放置的方位以及方向如何,只要满足本发明所描述的风道分割面设计和贯流风机100背风板10及涡舌板20的匹配设计等技术要点,便可实现本发明所述气流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贯流风机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贯流风机壳还包括位于风机叶轮30的轴向两端的两个端板,背风板10设置于两个端板之间,涡舌板20设置于两个端板之间并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向背风板10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端板组成风机叶轮30、涡舌板20和背风板10的支撑结构,同时,两个端板与涡舌板20和背风板10围成了风机叶轮30的叶轮室,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叶轮室的两侧,涡舌板20、背风板10以及两个端板的形状轮廓根据贯流风机100的风流场而定,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与排风口之间形成流通夹角,此时,涡舌板20、背风板10以及两个端板的形状均设置成与流通夹角配合的弧形结构或者L形结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并未对涡舌板20、背风板10以及两个端板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限定,是因为在两个端板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涡舌板20和背风板10既可以固定安装至两个端板上,还可以活动安装至两个端板上,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调整涡舌板20和/或背风板10的姿态的方式调整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和排风口,以此达到贯流风机100在散热系统中能保持高吸风性能的同时兼具低噪声的良好使用体验。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贯流风机壳还包括位于风机叶轮30背对进风口的一侧并连接背风板10和涡舌板20的排风通道50,背风板10和涡舌板20均相对排风通道50竖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将背风板10和涡舌板20均相对排风通道50竖向设置,可以使背风板10、涡舌板20以及两个端板围成相对排风通道50独立设置的叶轮室,通过叶轮室实现进风与排风之间的弯折过渡区域,减少进风与排风之间出现彼此混合以及紊乱的现象。同时,将涡舌板20相对排风通道50竖向设置,可以通过调整涡舌板20的方式减小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以及增大贯流风机壳的排风口,达到增加进风口负压以及降低排风口噪音的目的。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20远离进风口的一端形成位于排风通道50内的排风端,排风端设置有与排风通道50配合的排风缺口21。
在本实施例中,在达到涡舌板20足够靠近风机叶轮30的前提下,将涡舌板20上最接近风机叶轮30的点(涡舌板20的进风端)抬高,以此达到减少进风口以及增大进风口处负压和吸力的目的。同时,将涡舌板20上决定排风通道50有效区域的最低点(涡舌板20的排风端)抬高,目的是减少排风时风对涡舌板20的拍打区域,以此达到降低排风压力以及降低排风噪声的目的,实现贯流风机100高性能和低噪音的技术效果。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20的进风端设置有与进风气流配合的翻边结构23,且翻边结构23沿风机叶轮30的径向向外弯折。
在本实施例中,翻边结构23能够对涡舌板20的进风端处的风起到引导作用,使涡舌板20的进风端处的风能够顺畅地流至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减少风阻以及由于风阻引起的噪音。具体地,翻边结构23可以设置为弯折板或者弧形板,翻边结构23与涡舌板20配合在降低进风口的同时减少对风阻的影响。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贯流风机100的进风效果,贯流风机100的背风板10上还设置有导流檐11。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排风端位于排风缺口2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安装脚22,涡舌板20通过翻边结构23和/或两个安装脚22安装至两个端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涡舌板20通过翻边结构23和/或两个安装脚22安装至两个端板上,可以提高涡舌板20在风场中的稳定性,减少涡舌板20的风压的作用下出现变形或者活动现象,涡舌板20出现变形或者活动现象均会影响本申请的散热性能和噪音。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20设置有连接进风端与排风端的弧形过渡部。
在本实施例中,涡舌板20的整体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弧结构、斜面结构或者U形结构,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抬高涡舌板20的进风端和排风端,均可达到改善贯流风机100性能不稳定的现象,以此实现低噪音、稳定吸风的效果。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20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可滑动地安装于两个端板上,涡舌板20能够以沿周向滑动的方式调整进风端和排风端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本申请的贯流风机壳能够兼具散热性能和降噪的效果,但是,对于用户对散热性能要求较高且对降噪要求较低的情况,以及用户对散热性能要求较低且对降噪要求较高的情况,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涡舌板20的高度位置和导风姿态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涡舌板20与两个端板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柔性连接件通过伸缩的方式为涡舌板20提供滑动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可以选用橡胶圈或者褶皱板,柔性连接件不仅能够对涡舌板20与排风通道50之间的区域起到密封作用,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形变为涡舌板20提供活动空间,从而使涡舌板能够通过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滑动调整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和排风口。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贯流风机100,贯流风机1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贯流风机壳;风机叶轮30,风机叶轮30设置于贯流风机壳的内部并位于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处。
具体地,贯流风机100主要由风机叶轮30、贯流风机壳和电动机三部分组成。风机叶轮30材料选用铝合金或工程塑料,铝合金叶轮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高温,能够保持长久平稳运转而不变形,塑料叶轮由模具注塑,再由超声波焊接而成,一般用于转速较低的场合,直径较大。贯流风机壳由金属薄板冲压成型,也可以塑料或铝合金铸造,贯流风机壳采用流线型设计,可有效减少气流的损失,使风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电动机是贯流风机100的动力部分,可以交流供电,也可以直流供电。交流供电主要有罩极电动机和电容起动电动机,直流供电则为直流无刷电动机,驱动马达一般与叶轮为柔性安装,固定在风道上。
贯流风机100包括贯流风机壳和风道板60,贯流风机壳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的进风侧和背风侧分别设置有涡舌板20和背风板10,风道板60面向进风口设置,风道板60上形成有位于涡舌板20的一侧并与进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道,以及位于背风板10的一侧并与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道。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壳内设置有位于进风口处的风机叶轮30,背风板10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30的背风侧,涡舌板20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延伸并位于风机叶轮30的进风侧,涡舌板20与背风板10之间的间隙形成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本发明的贯流风机100通过在进风口的进风侧和背风侧均设置风道,以此来实现双通道定向散热的效果,具体地,风道板60面向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设置可以起到聚风的作用,通过在风道板60上设置第一进风道和第二进风道可以起到定向进风的作用,同时减小贯流风机100在进风口的背风侧出现排风现象。
具体地,贯流风机100还包括位于风机叶轮30的轴向两端的两个端板,背风板10设置于两个端板之间,涡舌板20设置于两个端板之间并沿风机叶轮30的周向向背风板10的方向延伸,涡舌板20与背风板10之间的间隙形成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且背风板10和涡舌板20均相对风道板60竖向设置,可以使背风板10、涡舌板20以及两个端板围成相对排风通道独立设置的叶轮室,通过叶轮室实现进风与排风之间的弯折过渡区域,减少进风与排风之间出现彼此混合以及紊乱的现象。同时,将涡舌板20相对排风通道竖向设置,可以通过调整涡舌板20的方式减小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以及增大贯流风机100的排风口,达到增加进风口负压以及降低排风口噪音的目的。
如图2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风道板60上设置有与进风口配合的聚风槽,涡舌板20的进风端和背风板10的进风端均伸至聚风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聚风槽可以通过冲压风道板60的方式形成,还可以通过外界的壳体或者挡风板围设而成,聚风槽能够在贯流风机100的进风口处起到聚风作用,位于聚风槽内的空气能够在风机叶轮30的负压作用下被吸至叶轮室内,然后再通过贯流风机100的排风通道50排出,以此达到散热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只是对贯流风机100上与本申请的改进点有关的结构进行了阐述,并不代表贯流风机100不具备其他结构,由于贯流风机100上的其他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装置,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壳包括:
背风板,所述背风板沿风机叶轮的周向延伸并位于所述风机叶轮的背风侧;
涡舌板,所述涡舌板沿所述风机叶轮的周向延伸并位于所述风机叶轮的进风侧,所述涡舌板与所述背风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且所述进风口围绕所述风机叶轮的圆心角大于0小于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壳还包括位于所述风机叶轮的轴向两端的两个端板,所述背风板设置于所述两个端板之间,所述涡舌板设置于所述两个端板之间并沿所述风机叶轮的周向向所述背风板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壳还包括位于所述风机叶轮背对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并连接所述背风板和所述涡舌板的排风通道,所述背风板和所述涡舌板均相对所述排风通道竖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舌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形成位于所述排风通道内的排风端,所述排风端设置有与所述排风通道配合的排风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舌板的进风端设置有与进风气流配合的翻边结构,且所述翻边结构沿所述风机叶轮的径向向外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端位于所述排风缺口的两端设置有两个安装脚,所述涡舌板通过所述翻边结构和/或所述两个安装脚安装至所述两个端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舌板设置有连接所述进风端与所述排风端的弧形过渡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舌板沿所述风机叶轮的周向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两个端板上,所述涡舌板能够以沿周向滑动的方式调整所述进风端和所述排风端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贯流风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舌板与所述两个端板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所述柔性连接件通过伸缩的方式为所述涡舌板提供滑动空间。
10.一种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贯流风机壳;
风机叶轮,所述风机叶轮设置于所述贯流风机壳的内部并位于所述贯流风机壳的进风口处。
CN202121700472.XU 2021-07-23 2021-07-23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Active CN2159801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0472.XU CN215980123U (zh) 2021-07-23 2021-07-23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0472.XU CN215980123U (zh) 2021-07-23 2021-07-23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0123U true CN215980123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76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00472.XU Active CN215980123U (zh) 2021-07-23 2021-07-23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01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98492B1 (en) Airflow guide stator vane for axial flow fan and shrouded axial flow fan assembly having such airflow guide stator vanes
WO2002038962A2 (en) High-efficiency, inflow-adapted, axial-flow fan
CN106989034B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15980123U (zh) 贯流风机壳及具有其的贯流风机
CN210371327U (zh) 叶轮、离心风机及吸油烟机
WO2019011315A1 (zh) 离心叶轮和具有其的离心风机、吸尘器
CN110805574B (zh) 离心风机蜗壳及空调器
CN113074139B (zh) 扩压装置、风机及吸尘器
CN211474519U (zh) 轴流风轮组件及空调器
CN113074137B (zh)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209943142U (zh) 一种高效的保流道离心风机
JP2819873B2 (ja) 押し込み式軸流ファン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JP4423921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217632998U (zh) 离心风机及吸油烟机
CN113586472B (zh) 贯流风机
CN217327819U (zh) 一种离心风机及其蜗壳
CN219413024U (zh) 一种离心风机及吸油烟机
CN113107898B (zh) 离心风机用叶片、叶轮、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CN212969258U (zh) 一种汽车发电机罩盖
CN217002324U (zh) 一种风机系统及应用有该风机系统的吸油烟机
CN219827243U (zh) 风机叶轮及轴流风机
CN218936511U (zh) 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6554492U (zh) 轴流风扇
CN220581350U (zh) 一种降噪涡壳结构及变频机
CN209781299U (zh) 蜗壳固定件及离心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