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5070U - 一种折叠手拉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手拉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15070U
CN219215070U CN202320309188.2U CN202320309188U CN219215070U CN 219215070 U CN219215070 U CN 219215070U CN 202320309188 U CN202320309188 U CN 202320309188U CN 219215070 U CN219215070 U CN 219215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hinged
side frame
hinge
connect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91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项健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yi Lep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yi Lep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yi Lep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yi Lepe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91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15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15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15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手拉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手拉车的左、右侧架结构都比较复杂,在折叠收纳时操作非常的不方便以及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一种折叠手拉车,包括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且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围成方形槽,所述四个侧架包括前侧架、后侧架、左侧架和右侧架;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均包括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和V形架;所述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均包括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且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铰接;所述V形架的两条支臂下端铰接在一起,上端分别铰接在第一铰接架的上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架的上铰接杆上。本实用新型左侧架和右侧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都大大增加,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其产生变形。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手拉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折叠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手拉车。
背景技术
目前,户外野营已成为家庭、朋友等相聚在一起的最热的旅游项目,为了方便在户外野营过程中搬运物品,目前出现了一种搬运工具如折叠手拉车,人们可以将物品直接放在折叠手拉车上进行搬运,非常的方便省力。但是目前的折叠手拉车的左、右侧架结构都比较复杂,在折叠收纳时操作非常的不方便,并且结构过于复杂的左、右侧架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产生变形,导致其稳定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手拉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折叠手拉车的左、右侧架结构都比较复杂,在折叠收纳时操作非常的不方便以及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折叠手拉车,包括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且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围成方形槽,所述四个侧架包括前侧架、后侧架、左侧架和右侧架,所述前侧架和后侧架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滚轮;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均包括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和V形架;
所述左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下部;所述左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下部;
所述右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下部;所述右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下部;
所述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均包括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且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铰接;所述V形架的两条支臂下端铰接在一起,上端分别铰接在第一铰接架的上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架的上铰接杆上。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V形架靠近前侧架的支臂与第二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之间以及V形架靠近后侧架的支臂与第一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之间均设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包括固定套接在V形架支臂上的固定套管以及滑动套接在下铰接杆上的滑动套管,且所述固定套管和滑动套管铰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铰接座包括固定套接在V形架支臂上的固定套管以及滑动套接在下铰接杆上的滑动套管,且固定套管和滑动套管铰接,使V形架的两条支臂分别与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都建立两个连接点,从而使左侧架和右侧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固定套管和滑动套管铰接的方式便于进行折叠和展开。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侧架的左右两侧以及所述后侧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立柱,每根所述立柱的上端均设有上连接座,下端均设有下连接座;
所述左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左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所述右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右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侧架和后侧架均包括所述第一铰接架和所述第二铰接架;所述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均包括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且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中部与第二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中部铰接;
所述前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前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所述后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后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前侧架和后侧架的上述设置,使折叠手拉车在折叠时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都能够进行折叠,从而在折叠后具有更小的体积,方便进行携带。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部折叠架包括底部连接座和四根支撑杆,四根所述支撑杆一端均与底部连接座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其相近的立柱的下连接座铰接。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侧架和后侧架均包括两根立杆以及设置在两根立杆之间的若干根连接杆,若干根连接杆至少包括用于使所述前侧架或后侧架的两根立杆的上端相连的上连接杆以及两根立杆的下端相连的下连接杆;
所述左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杆的下部;所述左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杆的下部;
所述右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杆的下部;所述右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杆的下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前侧架和后侧架均包括两根立杆以及设置在两根立杆之间的若干根连接杆,若干根连接杆至少包括用于使所述前侧架或后侧架的两根立杆的上端相连的上连接杆以及两根立杆的下端相连的下连接杆,使得前侧架和后侧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其产生变形。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侧架的V形架的底部与右侧架的V形架的底部之间设有横向连杆且底部折叠架位于横向连杆的上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横向连杆使左侧架和右侧架连接在一起,同时配合前侧架和后侧架的结构,使左侧架和右侧架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在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中稳定性更好,且避免了其产生变形,使折叠手拉车承重能力更强。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部折叠架包括位于折叠手拉车前底部区域的前底架以及位于折叠手拉车后底部区域的后底架,且前底架和后底架铰接。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底架和后底架均包括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两根支撑杆以及设置在两根支撑杆之间的支撑栅格;前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前端均铰接在前侧架的立杆上,后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后端均铰接在后侧架的立杆上,前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后端分别与后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前端铰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前底架和后底架均包括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两根支撑杆以及设置在两根支撑杆之间的支撑栅格,使底部折叠架具有更强的承重能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其产生变形,并且稳定性更好。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架的下铰接杆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折叠手拉车,通过设置左侧架和右侧架均包括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和V形架,并且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均包括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且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铰接,在折叠时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之间的铰接点向上使二者具有最小夹角,从而在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方便携带,同时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与前、后侧架的连接方式便于进行折叠和展开。通过设置V形架的两条支臂下端铰接在一起,上端分别铰接在第一铰接架的上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架的上铰接杆上,使左侧架和右侧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都大大增加,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其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折叠手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折叠手拉车的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和V形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折叠手拉车的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折叠手拉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折叠手拉车的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和V形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前侧架;2-后侧架;3-左侧架;4-右侧架;5-第一铰接架;6-第二铰接架;7-V形架;8-上铰接杆;9-下铰接杆;10-铰接座;101-固定套管;102-滑动套管;11-立柱;111-上连接座;112-下连接座;12-底部折叠架;121-底部连接座;122-支撑杆;123-支撑栅格;13-横向连杆;14-立杆;15-上连接杆;16-下连接杆;17-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手拉车,包括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12且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12围成方形槽,所述四个侧架包括前侧架1、后侧架2、左侧架3和右侧架4,所述前侧架1和后侧架2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滚轮17;所述左侧架3和右侧架4均包括第一铰接架5、第二铰接架6和V形架7;
所述左侧架3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下部;所述左侧架3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下部;
所述右侧架4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下部;所述右侧架4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下部;
所述第一铰接架5和第二铰接架6均包括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且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铰接;所述V形架7的两条支臂下端铰接在一起,上端分别铰接在第一铰接架5的上铰接杆8和第二铰接架6的上铰接杆8上。
其中,上铰接杆8的下端和下铰接杆9的上端铰接在一起,V形架7的两条支臂的上端可以铰接在上铰接杆8的中部,使左侧架3和右侧架4的稳定性更好。
其中,本实施例的铰接的方式均可以采用销钉或销轴进行铰接。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铰接架5的下铰接杆9与第二铰接架6的下铰接杆9铰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参阅图2和图3,为了使V形架7的两条支臂与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更好地连接,从而增强侧架的稳定性,所述V形架7靠近前侧架1的支臂与第二铰接架6的下铰接杆9之间以及V形架7靠近后侧架2的支臂与第一铰接架5的下铰接杆9之间均设有铰接座10,所述铰接座10包括固定套接在V形架7支臂上的固定套管101以及滑动套接在下铰接杆9上的滑动套管102,且所述固定套管101和滑动套管102铰接,上述设置使得V形架7的每条支臂均与第一铰接架5或第二铰接架6有两个连接点,避免V形架7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左右方向的摆动,使其稳定性更好。滑动套管102使得在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中,滑动套管102可以沿下铰接杆9滑动,从而使左侧架3和右侧架4能够顺利进行折叠。
其中,铰接座10还可以设置成包括滑动套接在V形架7支臂上的滑动套管102以及固定套接在下铰接杆9上的固定套管101。
在上述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参阅图1和图2,所述前侧架1的左右两侧以及所述后侧架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立柱11,每根所述立柱11的上端均设有上连接座111,下端均设有下连接座112;
所述左侧架3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所述左侧架3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
所述右侧架4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所述右侧架4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
所述前侧架1和后侧架2均包括所述第一铰接架5和所述第二铰接架6;所述第一铰接架5和第二铰接架6均包括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且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架5的下铰接杆9中部与第二铰接架6的下铰接杆9中部铰接;
所述前侧架1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所述前侧架1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
所述后侧架2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所述后侧架2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立柱11的上连接座111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上。
所述底部折叠架12包括底部连接座121和四根支撑杆122,四根所述支撑杆122一端均与底部连接座121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其相近的立柱11的下连接座112铰接。
其中,下铰接座10和底部连接座121上均设有使底部折叠架12处于展开状态的限位槽,下铰接座10的限位槽槽口朝上,底部连接座121的限位槽槽口朝下。
下面结合工作原理进一步解释:
本实施例中,通过向上提拉底部连接座121可使折叠手拉车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折叠手拉车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底部连接座121通过四根支撑杆122带动四根立柱11向中间相互靠拢,同时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铰接点向上移动,使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夹角由最大变为最小,V形架7的两条支臂之间的夹角由最大变为最小。
通过向下按压底部连接座121可使折叠手拉车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折叠手拉车由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底部连接座121通过四根支撑杆122带动四根立柱11相互远离,同时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铰接点向下移动,使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夹角由最小变为最大,V形架7的两条支臂之间的夹角由最大小变为最大。
实施例二
参阅图4和图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前侧架1和后侧架2均包括两根立杆14以及设置在两根立杆14之间的若干根连接杆,若干根连接杆至少包括用于使所述前侧架1或后侧架2的两根立杆14的上端相连的上连接杆15以及两根立杆14的下端相连的下连接杆16;为了使折叠手拉车方便使用,上连接杆15与两根立杆14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圆弧的形式。
所述左侧架3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立杆14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立杆14的下部;所述左侧架3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左侧立杆14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左侧立杆14的下部;
所述右侧架4的第一铰接架5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立杆14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立杆14的下部;所述右侧架4的第二铰接架6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2右侧立杆14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1右侧立杆14的下部。
其中,第一铰接架5和第二铰接架6均通过销钉铰接在立杆14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前侧架1和后侧架2为固定的框架结构,使折叠手拉车稳定性更好,承重能力更强。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左侧架3的V形架7的底部与右侧架4的V形架7的底部之间设有横向连杆13且底部折叠架12位于横向连杆13的上侧。
所述底部折叠架12包括位于折叠手拉车前底部区域的前底架以及位于折叠手拉车后底部区域的后底架,且前底架和后底架铰接。前底架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后底架的前端的左右两侧铰接。在进行折叠时,前底架和后底架由展开变为并拢。
所述前底架和后底架均包括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两根支撑杆122以及设置在两根支撑杆122之间的支撑栅格123;前底架的两根支撑杆122的前端均铰接在前侧架1的立杆14上,左侧的支撑杆122铰接在左侧的立杆14内侧,右侧的支撑杆122铰接在右侧的立杆14内侧。后底架的两根支撑杆122的后端均铰接在后侧架2的立杆14上,前底架的两根支撑杆122的后端分别与后底架的两根支撑杆122的前端铰接。
其中,支撑栅格123和支撑杆122使底部折叠架12具有更强的承重能力。支撑栅格123可以设置成若干根左右方向的杆和若干根前后方向的杆焊接而成。
下面结合工作原理进一步解释:
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手拉车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可通过向上提拉支撑栅格123,使前侧架1和后侧架2相互靠拢,同时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铰接点向上移动,使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夹角由最大变为最小,V形架7的两条支臂之间的夹角由最大变为最小。
折叠手拉车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可通过向下按压支撑栅格123,使前侧架1和后侧架2相互远离,同时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铰接点向下移动,使上铰接杆8和下铰接杆9之间的夹角由最小变为最大,V形架7的两条支臂之间的夹角由最小变为最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在互不抵触的前提下,各方案之间可任意组合;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手拉车,包括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且四个侧架和底部折叠架围成方形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侧架包括前侧架、后侧架、左侧架和右侧架,所述前侧架和后侧架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滚轮;所述左侧架和右侧架均包括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和V形架;
所述左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下部;所述左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下部;
所述右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下部;所述右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下部;
所述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均包括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且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铰接;所述V形架的两条支臂下端铰接在一起,上端分别铰接在第一铰接架的上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架的上铰接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架靠近前侧架的支臂与第二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之间以及V形架靠近后侧架的支臂与第一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之间均设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包括固定套接在V形架支臂上的固定套管以及滑动套接在下铰接杆上的滑动套管,且所述固定套管和滑动套管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架的左右两侧以及所述后侧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立柱,每根所述立柱的上端均设有上连接座,下端均设有下连接座;
所述左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左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所述右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右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架和后侧架均包括所述第一铰接架和所述第二铰接架;所述第一铰接架和第二铰接架均包括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且上铰接杆和下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中部与第二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中部铰接;
所述前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前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所述后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所述后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柱的上连接座上,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柱的下连接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折叠架包括底部连接座和四根支撑杆,四根所述支撑杆一端均与底部连接座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其相近的立柱的下连接座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架和后侧架均包括两根立杆以及设置在两根立杆之间的若干根连接杆,若干根连接杆至少包括用于使所述前侧架或后侧架的两根立杆的上端相连的上连接杆以及两根立杆的下端相连的下连接杆;
所述左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杆的下部;所述左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左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左侧立杆的下部;
所述右侧架的第一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杆的下部;所述右侧架的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后侧架右侧立杆的上部,下端铰接在前侧架右侧立杆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架的V形架的底部与右侧架的V形架的底部之间设有横向连杆且底部折叠架位于横向连杆的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折叠架包括位于折叠手拉车前底部区域的前底架以及位于折叠手拉车后底部区域的后底架,且前底架和后底架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架和后底架均包括位于其左右两侧的两根支撑杆以及设置在两根支撑杆之间的支撑栅格;前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前端均铰接在前侧架的立杆上,后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后端均铰接在后侧架的立杆上,前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后端分别与后底架的两根支撑杆的前端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架的下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架的下铰接杆铰接。
CN202320309188.2U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折叠手拉车 Active CN219215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9188.2U CN219215070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折叠手拉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9188.2U CN219215070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折叠手拉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15070U true CN219215070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6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9188.2U Active CN219215070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折叠手拉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15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83728U (zh) 聚拢折叠手拉车
CN219215070U (zh) 一种折叠手拉车
CN113460134A (zh) 一种折叠车架
CN202806814U (zh) 一种用于折叠式行李车的双x组件和一种行李车
CN217048693U (zh) 一种聚拢折叠野营推车
CN219134202U (zh) 加长款推车
CN219134201U (zh) 折叠推车
CN217243335U (zh) 一种一体式可折叠秋千椅
CN216424450U (zh) 一种折叠推车
CN203793376U (zh) 一种可折叠式手推车
CN213228749U (zh) 一种推车及其折叠车架
CN216805512U (zh) 手拉折叠车
CN221113944U (zh) 一种野外折叠车
CN112498453A (zh) 儿童推车
CN220594924U (zh) 一种户外折叠推车
CN219277543U (zh) 一种折叠手拉车侧架及折叠手拉车
CN220130172U (zh) 一种野营车折叠底架及野营车
CN219172444U (zh) 一种可四向折叠的结构及户外推车
CN217705876U (zh) 一种新型手拉折叠车
CN217592373U (zh) 可折叠支撑架及折叠椅
CN211281331U (zh) 一种具有载物折叠功能的自行车
CN215361431U (zh) 一种折叠车架
CN219769933U (zh) 折叠聚拢式手拉车
CN219192244U (zh) 折叠拖车
CN221068183U (zh) 一种儿童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