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1940U -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1940U
CN219181940U CN202223203989.5U CN202223203989U CN219181940U CN 219181940 U CN219181940 U CN 219181940U CN 202223203989 U CN202223203989 U CN 202223203989U CN 219181940 U CN219181940 U CN 219181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dissipating
heat dissipation
radiating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39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振峰
贾东发
朱志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ke Ener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ke Ener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ke Ener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ke Ener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39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1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1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1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通过设置第一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设置,第一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以使多个第一散热风道、第一对流风口及第一出风口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同样的,设置第二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二散热风道设置,第二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以使多个第二散热风道、第二对流风口及第二出风口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即第一抽风风扇对应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抽风风扇对应第二散热风道,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散热鳍片和气流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的主要功能是将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广泛应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砂轮、电动工具、野外作业、应急用电、灾害救治、户外生活及旅行、游艇、照明、医疗急救电器等诸多场合。在箱体内都会设置大量的电子元件,在使用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热量。
然而,传统的逆变器中散热片一般密集分布,通过抽风风扇对散热鳍片进行抽风,使得气流接触散热鳍片并将散热鳍片上的热量携带出去以达到散热效果,但由于散热鳍片密集分布且区域较大,导致抽风风扇的气流与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导致逆变器的散热性能较差。
例如专利申请号CN201910871779.7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用散热模块,该技术方案为所述逆变器用散热模块可以包括外壳、散热板以及支撑单元。外壳包括底面和设置在底面的两侧的侧壁,各个侧壁可以在上端形成有紧固部。散热板可以包括:固定于紧固部的底座;以及从底座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多个散热片。此外,支撑单元包括容纳散热片的至少一部分的插槽,支撑单元可以夹设于外壳的底面和散热片之间。该技术方案虽然减少了逆变器用散热模块内部因散热片而产生的噪音和振动,但也存在散热片密集分布且区域大,导致风扇气流与散热片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逆变器的散热性能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散热性能较好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对流风口、第二对流风口、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
第一散热鳍片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形成有多个第一散热风道;
第二散热鳍片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形成有多个第二散热风道;
抽风组件,所述抽风组件包括第一抽风风扇和第二抽风风扇,所述第一抽风风扇和所述第二抽风风扇均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设置,所述第一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风道设置,所述第二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对流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共同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对流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共同形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均用于与电子元器组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存在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流风口包括多个第一风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流风口包括多个第二风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的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框板,所述散热框板分别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连接,且所述散热框板与所述壳体围成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对流风口、所述第二对流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及第二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面,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均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散热框板及所述壳体围成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散热框板及所述壳体围成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均用于放置所述电子元器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及第四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面,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均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散热框板及所述壳体围成有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三容纳腔用于放置所述电子元器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的散热装置还包括吹风风扇,所述吹风风扇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吹风风扇的吹风方向分别朝向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一散热风道;
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一散热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三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三散热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四散热片,多个所述第四散热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四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一种逆变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申请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设置,第一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以使多个第一散热风道、第一对流风口及第一出风口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同样的,设置第二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二散热风道设置,第二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以使多个第二散热风道、第二对流风口及第二出风口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即第一抽风风扇对应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抽风风扇对应第二散热风道,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散热鳍片和气流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2、本申请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存在有第一距离,使得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分开进行散热,避免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密集分布导致气流接触面积较少的情况出现,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了散热鳍片和气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逆变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和抽风组件。壳体形成有第一对流风口、第二对流风口、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第一散热鳍片组与壳体连接,第一散热鳍片组形成有多个第一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鳍片组与壳体连接,第二散热鳍片组形成有多个第二散热风道。抽风组件包括第一抽风风扇和第二抽风风扇,第一抽风风扇和第二抽风风扇均与壳体连接,第一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设置,第一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二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二散热风道设置,第二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其中,多个第一散热风道、第一对流风口及第一出风口共同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多个第二散热风道、第二对流风口及第二出风口共同形成第二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均用于与电子元器组件进行热交换,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存在间隙。
请参阅图1至图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以下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包括壳体100、第一散热鳍片组200、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和抽风组件400。壳体100形成有第一对流风口110、第二对流风口120、第一出风口130及第二出风口140。第一散热鳍片组200与壳体100连接,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形成有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第二散热鳍片组300与壳体100连接,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形成有多个第二散热风道302。抽风组件400包括第一抽风风扇410和第二抽风风扇420,第一抽风风扇410和第二抽风风扇420均与壳体100连接,第一抽风风扇410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设置,第一抽风风扇410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130连通,第二抽风风扇420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二散热风道302设置,第二抽风风扇420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140连通。其中,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第一对流风口110及第一出风口130共同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多个第二散热风道302、第二对流风口120及第二出风口140共同形成第二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均用于与电子元器组件进行热交换,第一散热鳍片组20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存在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抽风风扇410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设置,第一抽风风扇410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130连通,以使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第一对流风口110及第一出风口130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同样的,设置第二抽风风扇420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二散热风道302设置,第二抽风风扇420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140连通,以使多个第二散热风道302、第二对流风口120及第二出风口140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即第一抽风风扇410对应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抽风风扇420对应第二散热风道302,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散热鳍片和气流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存在间隙,使得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分开进行散热,避免第一散热鳍片组20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密集分布导致气流接触面积较少的情况出现,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了散热鳍片和气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的散热性能。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对流风口110包括多个第一风孔1110。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风孔1110组合成第一对流风口110,第一对流风口110的作用与第一出风口130形成对流,保证气流的正常流通。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对流风口120包括多个第二风孔1210。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二风孔1210组合成第二对流风口120,第二对流风口120的作用与第二出风口140形成对流,保证气流的正常流通。
如图3、图7和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还包括散热框板500,散热框板500分别与壳体100、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及第二散热鳍片组300连接,且散热框板500与壳体100围成有散热腔502,散热腔502分别与第一对流风口110、第二对流风口120、第一出风口130及第二出风口140连通。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散热框板500,能够保证气流流通的集中度,从而保证气流能够覆盖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300,进而有效地提升了气流与散热片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的散热性能。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包括第一固定板210、第一散热鳍片子组220及第二散热鳍片子组230,第一散热鳍片子组220和第二散热鳍片子组230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板210的两面,第一散热鳍片子组220和第二散热鳍片子组230均形成有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第一散热鳍片子组220、第一固定板210、散热框板500及壳体100围成有第一容纳腔340,第二散热鳍片子组230、第一固定板210、散热框板500及壳体100围成有第二容纳腔0250,第一容纳腔340和第二容纳腔0250均用于放置电子元器组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容纳腔340和第二容纳腔0250均用于放置电子元器组件,使得电子元器组件直接与第一散热鳍片组200连接,使得电子元器组件的热量直接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组200。
如图6至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包括第二固定板310、第三散热鳍片子组320及第四散热鳍片子组330,第三散热鳍片子组320和第四散热鳍片子组330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板210的两面,第三散热鳍片子组320和第四散热鳍片子组330均形成有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第四散热鳍片子组330、第二固定板310、散热框板500及壳体100围成有第三容纳腔340,第三容纳腔340用于放置电子元器组件。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容纳腔340用于放置电子元器组件,使得电子元器组件直接与第二散热鳍片组300连接,使得电子元器组件的热量直接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组200。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还包括吹风风扇600,吹风风扇600与壳体100连接,吹风风扇600的吹风方向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容纳腔340和第二容纳腔0250的设置,导致第一散热鳍片组200的产热量较高,因此通过吹风风扇600加快第一散热鳍片组200的散热,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的散热性能。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子组220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2110,多个第一散热片2110与第一固定板210连接,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110形成有第一散热风道202。第二散热鳍片子组230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片2210,多个第二散热片2210与第一固定板210连接,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2210形成有第一散热风道202。可以理解的是,这样使得第一散热鳍片组20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的散热性能。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散热鳍片子组320包括多个第三散热片3110,多个第三散热片3110与第二固定板310连接,相邻两个第三散热片3110形成有第二散热风道302。第四散热鳍片子组330包括多个第四散热片3210,多个第四散热片3210与第二固定板310连接,相邻两个第四散热片3210形成有第二散热风道302。可以理解的是,这样使得第二散热鳍片组30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的散热性能。
请参阅图1至图8,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逆变器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2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抽风风扇410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设置,第一抽风风扇410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130连通,以使多个第一散热风道202、第一对流风口110及第一出风口130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同样的,设置第二抽风风扇420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二散热风道302设置,第二抽风风扇420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140连通,以使多个第二散热风道302、第二对流风口120及第二出风口140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即第一抽风风扇410对应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抽风风扇420对应第二散热风道302,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散热鳍片和气流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10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存在间隙,使得第一散热鳍片组20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分开进行散热,避免第一散热鳍片组200与第二散热鳍片组300密集分布导致气流接触面积较少的情况出现,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了散热鳍片和气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升了逆变器10的散热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申请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一散热风道设置,第一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以使多个第一散热风道、第一对流风口及第一出风口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同样的,设置第二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第二散热风道设置,第二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以使多个第二散热风道、第二对流风口及第二出风口形成第二散热通道,即第一抽风风扇对应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抽风风扇对应第二散热风道,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散热鳍片和气流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2、本申请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存在间隙,使得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分开进行散热,避免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二散热鳍片组密集分布导致气流接触面积较少的情况出现,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了散热鳍片和气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升了逆变器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对流风口、第二对流风口、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
第一散热鳍片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形成有多个第一散热风道;
第二散热鳍片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形成有多个第二散热风道;
抽风组件,所述抽风组件包括第一抽风风扇和第二抽风风扇,所述第一抽风风扇和所述第二抽风风扇均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设置,所述第一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抽风风扇的抽风端分别朝向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风道设置,所述第二抽风风扇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对流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共同形成第一散热通道,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对流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共同形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均用于与电子元器组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存在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流风口包括多个第一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流风口包括多个第二风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框板,所述散热框板分别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连接,且所述散热框板与所述壳体围成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对流风口、所述第二对流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及第二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面,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均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散热框板及所述壳体围成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散热框板及所述壳体围成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均用于放置所述电子元器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及第四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面,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和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均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散热框板及所述壳体围成有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三容纳腔用于放置所述电子元器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吹风风扇,所述吹风风扇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吹风风扇的吹风方向分别朝向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一散热风道;
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一散热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三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三散热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所述第四散热鳍片子组包括多个第四散热片,多个所述第四散热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四散热片形成有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10.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的散热装置。
CN202223203989.5U 2022-11-30 2022-11-30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Active CN219181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3989.5U CN219181940U (zh) 2022-11-30 2022-11-30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3989.5U CN219181940U (zh) 2022-11-30 2022-11-30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1940U true CN219181940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3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3989.5U Active CN219181940U (zh) 2022-11-30 2022-11-30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1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2938B2 (en) Inverter power cabinet
CN219181940U (zh)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CN116232013B (zh)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JP6074346B2 (ja) 配電盤装置
US20220271515A1 (en) Power cabinet
CN215073490U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
CN216844927U (zh) 一种电控盒、控制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EP4048039A1 (en) Power cabinet
CN115413200A (zh) 一种功率设备及光伏系统
CN114760810A (zh) 储能电源
CN209840293U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624740U (zh) 电器盒组件、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126559U (zh) 散热结构及电气柜
CN213547387U (zh) 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以及一种逆变设备
CN219698294U (zh) 一种带散热装置的家用储能设备控制盒
CN220440555U (zh)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CN215734003U (zh) 一种变流器壳体散热结构及新能源变流器
CN220545363U (zh) 模块化散热安装架及储能装置
CN218888888U (zh) 一种变频电源及其散热结构
CN219577728U (zh) 散热器及逆变器
CN216960657U (zh) 储能电源
CN217240606U (zh) 一种光储逆变器
CN217935155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充电器
CN218846303U (zh) 空调器
CN220254332U (zh)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