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40555U -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40555U
CN220440555U CN202322089153.5U CN202322089153U CN220440555U CN 220440555 U CN220440555 U CN 220440555U CN 202322089153 U CN202322089153 U CN 202322089153U CN 220440555 U CN220440555 U CN 220440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dissipation
energy storage
port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8915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瑞
李泽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Ruifeng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Ruifeng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Ruifeng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Ruifeng Chuang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8915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40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40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40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逆变组件包括:逆变壳体,逆变壳体内设有容纳空间,且逆变壳体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散热单元,散热单元设于容纳空间内,第一风口、容纳空间和第二风口相通以形成散热风道;储能装置设有第一散热口和第二散热口,且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散热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第二间距;且储能装置内还设有连接第二风口和第二散热口的导风件。本实用新型解决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储能装置的壳体过热,储能装置和逆变组件会保持一定间距,但这样设置容易造成热风无法有效流出并在储能装置内部堆积,从而造成储能装置内部的设备过热的情况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便携式储能设备,实现了一些难以连接到市电的偏僻郊区,人们能够借助于便携式储能设备进行用电,例如使用电动工具、照明设备等。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储能装置的壳体过热,储能装置和逆变组件会保持一定间距,但这样设置容易造成热风无法有效流出并在储能装置内部堆积,从而造成储能装置内部的设备过热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储能装置的壳体过热,储能装置和逆变组件会保持一定间距,但这样设置容易造成热风无法有效流出并在储能装置内部堆积,从而造成储能装置内部的设备过热的情况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逆变组件包括:逆变壳体,逆变壳体内设有容纳空间,且逆变壳体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散热单元,散热单元设于容纳空间内,第一风口、容纳空间和第二风口相通以形成散热风道;其中,储能装置设有第一散热口和第二散热口,且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散热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第二间距;且储能装置内还设有连接第二风口和第二散热口的导风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逆变壳体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逆变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散热单元的容纳空间,第一风口、容纳空间和第二风口依次连通形成散热风道,外界的空气能够从任一侧的风口流入容纳空间,带走逆变组件中容纳空间内的热量,在容纳空间内设置散热单元,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风口处设有第一风冷结构,第一风冷结构对容纳空间施加自第一风口朝向第二风口方向的第一风力;和/或,第二风口处设有第二风冷结构,第二风冷结构对容纳空间施加自第一风口朝向第二风口方向的第二风力。储能装置上的第一散热口和第二散热口为外界空气和第一安装空间内的空气流通提供一个通道。举例来说,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用于进风,第二散热口和第二风口用于出风,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散热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第二间距,避免堆积在逆变组件的热量导致储能装置的壳体热量过高,造成烫手等情况;另一方面,外界的冷风进入第一散热口后能够通向第一安装空间的其他设备,同时对其他设备进行散热,避免储能装置内部温度过高。导风件连接第二风口和第二散热口,用于将第二风口的空气直接导向储能装置的第二散热口,再通过第二散热口将空气通向外界,避免热风在储能装置的第一安装空间内堆积,从而造成第一安装空间内的其他设备过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风冷结构和第二风冷结构都为风扇结构,可以理解的是,逆变组件在进行直流与交流之间的转换作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于是,通过在逆变组件的相对两端设置有第一风冷结构和第二风冷结构,能够将容纳空间内的热量从第二风口快速排除,避免容纳空间内的热量排放不及时而导致逆变组件过热发生损坏。风扇结构运行产生的风导向至散热风道,使得风能够顺利的穿过整个散热风道,并对散热风道内的每个电子器件都进行散热;防止电子器件将风挡住不能完全通过整个散热风道的情况发生,致使第一风冷结构和第二风冷结构吹出的风不能均匀的对每个电子器件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散热单元沿第一风口至第二风口的方向延伸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散热单元沿第一风口至第二风口的方向设置,即散热单元沿风向设置,在风向方向上设置散热单元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件,第一散热件设有沿散热风道延伸的第一风道,第一风道贯穿第一散热件;多个第二散热件,多个第二散热件设于第一散热件的外壁;其中,多个第二散热件之间形成和第一风道同向的第二风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散热件连接逆变壳体,第一散热件设有沿散热风道延伸的第一风道,第一风道贯穿第一散热件,当外界的风沿散热风道穿过容纳空间时,能够减轻风阻,便于空气的流通,以此提高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在第一散热件上设置第一风道还能够降低散热单元的重量,从而满足家用轻便需求;多个第二散热件设于第一散热件的外壁,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多个第二散热件之间形成第二风道,进一步便于空气的流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多个第二散热件等间距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多个第二散热件等间距设置一方面能够减小各个第二散热件之间的风阻,同时提高空气流通的稳定性,从而减小风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当逆变壳体上设有两个第一风口和/或两个第二风口时,散热单元设于两个第一风口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散热单元设于两个第一风口之间,同时设于两个第二风口之间,能够提高空气流过散热单元表面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逆变组件还包括:逆变器,逆变器设于容纳空间,且逆变器用于转换电流;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散热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容纳空间内设有逆变器和电路板,逆变器用于转换电流,散热单元设置在电路板上用于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逆变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容纳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包围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并保护逆变组件的内部零件,且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可拆卸连接,便于对位于容纳空间内的逆变器、散热单元进行检修和更换。当需要对容纳空间内的设备进行检修或更换时,可以直接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进行拆装,为后续的维修提供了便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逆变组件;储能外壳,储能外壳内设有用于容纳逆变组件的第一安装空间;电源组件,电源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且电源组件与逆变组件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具有如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的逆变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储能外壳上设有第一散热口和第二散热口,且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散热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第二间距;储能装置还包括导风件,导风件连接第二风口和第二散热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储能外壳上的第一散热口和第二散热口为外界空气和第一安装空间内的空气流通提供一个通道。举例来说,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用于进风,第二散热口和第二风口用于出风,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散热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第二间距,避免堆积在逆变组件的热量导致储能外壳的热量过高,造成烫手等情况,另一方面,外界的冷风进入第一散热口后能够通向第一安装空间的其他设备,同时对其他设备进行散热,避免储能装置内部温度过高。导风件连接第二风口和第二散热口,用于将第二风口的空气直接导向储能装置的第二散热口,再通过第二散热口将空气通向外界,避免热风在储能装置的第一安装空间内堆积,从而造成第一安装空间内的其他设备过热。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第一散热口和第一风口之间形成第一间距,使外界的冷风进入第一散热口后能够通向第一安装空间的其他设备,同时对其他设备进行散热,避免储能装置内部温度过高;导风件连接第二风口和第二散热口,用于将第二风口的空气直接导向储能装置的第二散热口,再通过第二散热口将空气通向外界,避免热风在储能装置的第一安装空间内堆积,从而造成第一安装空间内的其他设备过热;
(2)逆变壳体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逆变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散热单元的容纳空间,第一风口、容纳空间和第二风口依次连通形成散热风道,外界的空气能够从任一侧的风口流入容纳空间,带走逆变组件中容纳空间内的热量,在容纳空间内设置散热单元,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3)风扇结构运行产生的风导向至散热风道,使得风能够顺利的穿过整个散热风道,并对散热风道内的每个电子器件都进行散热;防止电子器件将风挡住不能完全通过整个散热风道的情况发生,致使第一风冷结构和第二风冷结构吹出的风不能均匀的对每个电子器件进行散热;
(4)第一散热件连接逆变壳体,第一散热件设有沿散热风道延伸的第一风道,第一风道贯穿第一散热件,当外界的风沿散热风道穿过容纳空间时,能够减轻风阻,便于空气的流通,以此提高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在第一散热件上设置第一风道还能够降低散热单元的重量,从而满足家用轻便需求;多个第二散热件设于第一散热件的外壁,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多个第二散热件之间形成第二风道,进一步便于空气的流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逆变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散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逆变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逆变组件和导风件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逆变壳体;102-容纳空间;103-散热风道;110-第一壳体;111-第一风口;112-第二风口;116-第一风冷结构;117-第二风冷结构;120-第二壳体;200-散热单元;210-第一散热件;211-第一风道;220-第二散热件;222-第二风道;300-电路板;10-储能装置;11-第一散热口;12-第二散热口;20-逆变组件;30-导风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储能装置10的逆变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图7,逆变组件20包括:逆变壳体100和散热单元200,逆变壳体100内设有容纳空间102,且逆变壳体100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散热单元200设于容纳空间102内,第一风口111、容纳空间102和第二风口112相通以形成散热风道103;其中,储能装置设有第一散热口11和第二散热口12,且第一散热口11和第一风口111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散热口12和第二风口112之间形成第二间距;且储能装置10内还设有连接第二风口112和第二散热口12的导风件30。
一般储能装置10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散热口,其中一个散热口用于通入冷风,冷风进入散热口后带走位于储能装置10内的热量,形成热风并从另一个散热口流出。储能装置10内部的热量一般由位于储能装置内的逆变组件20等设备产生,为了避免储能装置10的壳体过热,储能装置10和逆变组件20会保持一定间距,但这样设置容易造成热风无法有效流出并在储能装置10内部堆积,从而造成储能装置10内部的设备过热的情况。
具体的,逆变壳体100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逆变壳体100内设有用于容纳散热单元200的容纳空间102,第一风口111、容纳空间102和第二风口112依次连通形成散热风道103,外界的空气能够从任一侧的风口流入容纳空间102,带走逆变组件20中容纳空间102内的热量,在容纳空间102内设置散热单元200,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举例来说,第一风口111为进风口,第二风口112为出风口,在逆变组件20外界的冷风进入第一风口111,冷风穿过容纳空间102后温度升高,带走容纳空间102内的热量,转为热风从第二风口112流出。
储能装置上的第一散热口11和第二散热口12为外界空气和第一安装空间内的空气流通提供一个通道。举例来说,第一散热口11和第一风口111用于进风,第二散热口12和第二风口112用于出风,第一散热口11和第一风口111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散热口12和第二风口112之间形成第二间距,避免堆积在逆变组件20的热量导致储能装置的壳体热量过高,造成烫手等情况。另一方面,外界的冷风进入第一散热口11后能够通向第一安装空间的其他设备,同时对其他设备进行散热,避免储能装置10内部温度过高。导风件30连接第二风口112和第二散热口12,用于将第二风口112的空气直接导向储能装置10的第二散热口12,再通过第二散热口12将空气通向外界,避免热风在储能装置10的第一安装空间内堆积,从而造成第一安装空间内的其他设备过热。
进一步的,参见图3,第一风口111处设有第一风冷结构116,第一风冷结构116对容纳空间102施加自第一风口111朝向第二风口112方向的第一风力;和/或,第二风口112处设有第二风冷结构117,第二风冷结构117对容纳空间102施加自第一风口111朝向第二风口112方向的第二风力。
具体的,第一风冷结构116和第二风冷结构117都为风扇结构,可以理解的是,逆变组件20在进行直流与交流之间的转换作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于是,通过在逆变组件20的相对两端设置有第一风冷结构116和第二风冷结构117,能够将容纳空间102内的热量从第二风口112快速排除,避免容纳空间102内的热量排放不及时而导致逆变组件20过热发生损坏。风扇结构运行产生的风导向至散热风道103,使得风能够顺利的穿过整个散热风道103,并对散热风道103内的每个电子器件都进行散热;防止电子器件将风挡住不能完全通过整个散热风道103的情况发生,致使第一风冷结构116和第二风冷结构117吹出的风不能均匀的对每个电子器件进行散热。
进一步的,散热单元200沿第一风口111至第二风口112的方向延伸设置。
具体的,散热单元200沿第一风口111至第二风口112的方向设置,即散热单元200沿风向设置,在风向方向上设置散热单元200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参见图4,散热单元200包括:第一散热件210和多个第二散热件220,第一散热件210设有沿散热风道103延伸的第一风道211,第一风道211贯穿第一散热件210,多个第二散热件220设于第一散热件210的外壁;其中,多个第二散热件220之间形成和第一风道211同向的第二风道222。
具体的,第一散热件210和第二散热件220共同组成散热单元200,第一散热件210连接逆变壳体100,第一散热件210设有沿散热风道103延伸的第一风道211,第一风道211贯穿第一散热件210,当外界的风沿散热风道103穿过容纳空间102时,能够减轻风阻,便于空气的流通,以此提高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在第一散热件210上设置第一风道211还能够降低散热单元200的重量,从而满足家用轻便需求;多个第二散热件220设于第一散热件210的外壁,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多个第二散热件220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22,进一步便于空气的流通。
进一步的,多个第二散热件220等间距设置。
具体的,多个第二散热件220等间距设置一方面能够减小各个第二散热件220之间的风阻,同时提高空气流通的稳定性,从而减小风噪。
进一步的,当逆变壳体100上设有两个第一风口111和/或两个第二风口112时,散热单元200设于两个第一风口111之间。
具体的,当逆变壳体100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风口111,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两个第二风口112时,散热单元200设于两个第一风口111之间,同时设于两个第二风口112之间,能够提高空气流过散热单元200表面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逆变组件20还包括:逆变器和电路板300,逆变器设于容纳空间102,且逆变器用于转换电流;电路板300上设有散热单元200。
具体的,容纳空间102内设有逆变器和电路板300,逆变器用于转换电流,散热单元200设置在电路板300上用于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逆变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上设有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第二壳体120和第一壳体110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形成容纳空间102。
具体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包围形成容纳空间102,容纳空间102用于容纳并保护逆变组件20的内部零件,且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可拆卸连接,便于对位于容纳空间102内的逆变器、散热单元200进行检修和更换。当需要对容纳空间102内的设备进行检修或更换时,可以直接对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进行拆装,为后续的维修提供了便捷。
【实施例二】
参见图8,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10的逆变组件20、储能外壳和电源组件;储能外壳内设有用于容纳逆变组件20的第一安装空间;电源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且电源组件与逆变组件20电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一中任一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储能装置(10)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组件(20)包括:
逆变壳体(100),所述逆变壳体(100)内设有容纳空间(102),且所述逆变壳体(100)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风口(111)和第二风口(112);
散热单元(200),所述散热单元(200)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02)内,所述第一风口(111)、所述容纳空间(102)和所述第二风口(112)相通以形成散热风道(103);
其中,所述储能装置设有第一散热口(11)和第二散热口(12),且所述第一散热口(11)和所述第一风口(111)之间形成第一间距,所述第二散热口(12)和所述第二风口(112)之间形成第二间距;且所述储能装置(10)内还设有连接所述第二风口(112)和所述第二散热口(12)的导风件(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111)处设有第一风冷结构(116),所述第一风冷结构(116)对所述容纳空间(102)施加自所述第一风口(111)朝向所述第二风口(112)方向的第一风力;和/或,
所述第二风口(112)处设有第二风冷结构(117),所述第二风冷结构(117)对所述容纳空间(102)施加自所述第一风口(111)朝向所述第二风口(112)方向的第二风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单元(200)沿所述第一风口(111)至所述第二风口(112)的方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200)包括:
第一散热件(210),所述第一散热件(210)设有沿所述散热风道(103)延伸的第一风道(211),所述第一风道(211)贯穿所述第一散热件(210);
多个第二散热件(220),多个所述第二散热件(220)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210)的外壁;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散热件(220)之间形成和所述第一风道(211)同向的第二风道(2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二散热件(220)等间距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逆变壳体(100)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风口(111)和/或两个所述第二风口(112)时,所述散热单元(200)设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风口(11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组件(20)还包括:
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02),且所述逆变器用于转换电流;
电路板(300),所述电路板(300)上设有所述散热单元(2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壳体(100)包括:
第一壳体(110),所述第一壳体(110)上设有所述第一风口(111)和所述第二风口(112);
第二壳体(120),所述第二壳体(120)和第一壳体(110)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120)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02)。
9.一种储能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10)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逆变组件(20);
储能外壳,所述储能外壳内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逆变组件(20)的第一安装空间;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且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逆变组件(20)电连接。
CN202322089153.5U 2023-08-04 2023-08-04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Active CN220440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89153.5U CN220440555U (zh) 2023-08-04 2023-08-04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89153.5U CN220440555U (zh) 2023-08-04 2023-08-04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40555U true CN220440555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70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89153.5U Active CN220440555U (zh) 2023-08-04 2023-08-04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40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71570A (zh) 一种逆变器功率柜
CN210008133U (zh) 散热装置及通信设备
CN220440555U (zh) 一种储能装置的逆变组件和储能装置
CN116232013B (zh)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CN115664165B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209963940U (zh) 一种带冷却装置的电源适配器
CN115413200A (zh) 一种功率设备及光伏系统
CN116706741A (zh) 一种具有多重散热装置的箱式变电站
CN216253729U (zh) 一种工业扇直流驱动控制器的高效散热结构
CN213991557U (zh) 一种船用镇流器及镇流器柜
CN213125826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频器
CN209976630U (zh) 一种基于风冷柴油机结构的水冷发电机组
CN215345631U (zh) 换热装置、变频器及电气设备
CN216218316U (zh) 换热装置、变频器及电气设备
CN215174889U (zh) 一种提高大功率镇流器防护等级的散热结构
CN216286530U (zh) 一种计算机电源的散热装置
CN219181940U (zh) 逆变器的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CN220023457U (zh)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
CN218783711U (zh) 一种高效散热led驱动电源
CN217240606U (zh) 一种光储逆变器
CN216449868U (zh) 电源控制盒及灯具
CN218998642U (zh)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箱
CN217428471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医疗设备
CN213185906U (zh)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逆变模块
CN220087770U (zh) 电控箱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