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4190U -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54190U CN219154190U CN202320048579.3U CN202320048579U CN219154190U CN 219154190 U CN219154190 U CN 219154190U CN 202320048579 U CN202320048579 U CN 202320048579U CN 219154190 U CN219154190 U CN 2191541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supply device
- air supply
- vehicle body
- magnetic attr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车外供风装置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具有乘员舱和连通于所述乘员舱的车窗开口,所述车外供风装置包括通风管和遮挡件,所述通风管具有内端和外端,所述内端用以连接于所述乘员舱内的出风口,所述外端能够经所述车窗开口伸至所述车辆本体的外侧;遮挡件套设于所述通风管的外周面,所述遮挡件用以在所述通风管经所述车窗开口外伸时,能够遮挡所述车窗开口的剩余区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让用户能以较低的成本在户外体验到空气调节功能,从而提升户外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上升,用户驱车前往户外场地进行野餐、露营或垂钓的需求越来越普遍,但难免会因户外环境的炎热或寒冷而感到不舒适,例如在炎炎夏日下垂钓,或在气温骤降的深夜露营,用户均可能会感受到明显不舒适。为了提升用户的户外体验,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便携式户外空调器,能够借助车辆上的220V电源工作,或者是自身配置有蓄电池而工作,以向用户提供制冷气流或制暖气流。
可以理解地,这类便携式户外空调器为了能独立完成制冷和制暖工作,其结构会较为复杂而导致其生产成本高,并导致其售价较为高昂,这对于用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购置成本,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及保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外供风装置,旨在让用户能以较低的成本在户外体验到空气调节功能,从而提升户外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外供风装置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具有乘员舱和连通于所述乘员舱的车窗开口,所述车外供风装置包括:
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具有内端和外端,所述内端用以连接于所述乘员舱内的出风口,所述外端能够经所述车窗开口伸至所述车辆本体的外侧;和
遮挡件,套设于所述通风管的外周面,所述遮挡件用以在所述通风管经所述车窗开口外伸时,能够遮挡所述车窗开口的剩余区域。
可选地,所述遮挡件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能够拆卸连接于所述车辆本体。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缠绕组件,所述缠绕组件包括缠绕带和魔术贴,所述魔术贴的子带和母带其中一者设于所述遮挡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缠绕带,所述缠绕带用以缠绕于所述车辆本体的车窗边框,并使所述魔术贴的子带和母带能够相互粘合。
可选地,所述缠绕组件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缠绕组件间隔设于所述遮挡件的上边缘和两侧边缘。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一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设于所述遮挡件的下边缘,所述车辆本体对应设有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用以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相互吸合。
可选地,所述遮挡件配置为遮挡帘。
可选地,所述车辆本体的车窗边框上侧设有玻璃收纳缝,所述玻璃收纳缝用以供升起后的车窗玻璃插设,所述遮挡件配置为遮挡板,所述安装部包括所述遮挡板的上侧缘,所述遮挡板的上侧缘用以插设于所述玻璃收纳缝。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还包括设于所述遮挡板的下侧缘的插槽,所述插槽用以供所述车窗玻璃的上侧缘插设。
可选地,所述遮挡板的板面还凸设有限位凸,所述限位凸邻近所述遮挡板的上侧缘设置,所述限位凸用以抵接于所述玻璃收纳缝的开口边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及前述的车外供风装置,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包括副仪表板出风口和仪表板出风口,至少一出风口与所述车外供风装置的通风管的内端能够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通风管的内端设有第三磁吸部,所述出风口对应设有第四磁吸部,所述第三磁吸部能够磁吸固定在所述第四磁吸部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车外供风装置能够连通于车载空调器,实现车辆的车外吹风功能,并且使用灵活,适用于多样的户外场景,从而能够提高户外活动的舒适性及便捷性;并利用车载空调器来代替独立的便携式户外空调器,能够节省便携式户外空调器的购置成本和维护成本,且车外供风装置的自身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从而实现让用户能以较低的成本在户外体验到空气调节功能的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通风管上套设遮挡件,能够在所述通风管经所述车窗开口外伸时,遮挡所述车窗开口的剩余区域,也即,通风管与遮挡件共同占据了整个车窗开口。如此,遮挡件就能顶替车窗玻璃以遮挡车窗开口,避免灰尘和树叶等异物、雨水、及蚊虫进入乘员舱内,从而在使用车外供风装置时依然能保证乘员舱的气密性及干净。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时使用车内吹风和车外吹风功能时,例如,当一个用户在车外垂钓,而另一个用户在车内小憩时,车外和车内的用户均需使用到制冷吹风功能,则遮挡件能保证乘员舱的气密性,从而避免乘员舱内的大量冷气经车窗开口直接外泄的问题,进而降低车载空调器的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辆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车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车外供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遮挡件与车窗边框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通风管与副仪表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车辆另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遮挡件、车窗边框及车窗玻璃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车外供风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外供风装置,用于车辆,请参照图1至4,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30,所述车辆本体30具有乘员舱和连通于所述乘员舱的车窗开口,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车外供风装置包括:
通风管10,所述通风管10具有内端10a和外端10b,所述内端10a用以连接于所述乘员舱内的出风口,所述外端10b能够经所述车窗开口伸至所述车辆本体30的外侧;和
遮挡件50,套设于所述通风管10的外周面,所述遮挡件50用以在所述通风管10经所述车窗开口外伸时,能够遮挡所述车窗开口的剩余区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用户能够利用车外供风装置将车载空调器所产生的气流(例如制冷气流或制暖气流)引导至车外,并用于对车外的局部空间进行吹风或温度调节。例如,当用户驱车行驶至露营、野餐或垂钓场地后,将外接出风口总成20放置在场地旁边并开启车载空调器,就能使车载空调器所产生的气流经由通风管10及外接出风口总成20吹向用户,以实现对用户所在的局部空间进行制冷或制暖,当然,也可以仅仅使用车载空调器的常温吹风功能。当然,也可以将外接出风口总成20放置在营地帐篷内,或将外接出风口总成20与帐篷自带的帐篷风道相连通,以将车载空调器的气流导入帐篷内。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车外供风装置能够连通于车载空调器,实现车辆的车外吹风功能,并且使用灵活,适用于多样的户外场景,从而能够提高户外活动的舒适性及便捷性;并利用车载空调器来代替独立的便携式户外空调器,能够节省便携式户外空调器的购置成本和维护成本,且车外供风装置的自身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从而实现让用户能以较低的成本在户外体验到空气调节功能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通风管10上套设遮挡件50,能够在所述通风管10经所述车窗开口外伸时,遮挡所述车窗开口的剩余区域,也即,通风管10与遮挡件50共同占据了整个车窗开口。如此,遮挡件50就能顶替车窗玻璃33以遮挡车窗开口,避免灰尘和树叶等异物、雨水、及蚊虫进入乘员舱内,从而在使用车外供风装置时依然能保证乘员舱的气密性及干净卫生。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时使用车内吹风和车外吹风功能时,例如,当一个用户在车外垂钓,而另一个用户在车内小憩时,车外和车内的用户均需使用到制冷吹风功能,则遮挡件50能保证乘员舱的气密性,从而避免乘员舱内的大量冷气经车窗开口直接外泄的问题,进而降低车载空调器的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车窗开口指的是车辆本体30的车窗玻璃33在活动开启后所显露出的开口空间,例如前门或后门上的车窗玻璃33下降后,在车窗边框32与车窗玻璃33之间围合出的开口空间,也即,车窗玻璃33上升至上极限位置后能够覆盖该开口空间;或者是皮卡车型中,后围外板(即乘员舱的后端面)上设置的后窗玻璃,该后窗玻璃有些车型是能够升降以闭合或开启,也有些车型是后窗玻璃能直接从后围外板上拆卸下来,从而使后窗玻璃处的车窗开口显露,以供通风管10伸出。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乘员舱内的出风口既可以是现成的出风口,也可以是专门设置供车外供风装置使用的出风口。以具有三排座椅的MVP(Multi-Purpose Vehicle,多用途汽车)车型为例,乘员舱内由车头朝车尾方向依次排布有前排座椅、后排座椅及三排座椅,其中,现成的出风口包括仪表板上的出风口(通常用于前排吹面)、副仪表板31上的出风口(通常用于后排吹面)、前门饰板上的出风口(通常用于车窗玻璃33的除雾)、B柱内饰板上的出风口(通常用于后排吹面)、C柱内饰板上的出风口(通常用于三排吹面)、及后排吹脚风道的出风口(通常用于后排吹脚)等。若是现成的出风口,则优选地,通风管10与出风口可拆卸连接,从而保证原出风口的正常吹风功能通;若是专门设置的出风口,则通风管10的内端10a可以固定连接在该专门的出风口上。
值得一提的是,若车内无人则可以选择关闭车辆本体30上的其他出风口,只保留开启通风管10所连接的出风口,或只开启车载空调器的能向通风管10吹风的工作模式,例如当通风管10连通于仪表板上的一个出风口时,则只开启前排吹面模式且将仪表板上的其他出风口均关闭。如此,能够使外接出风口总成20获得最大出风量,从而提高车外吹风效果。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车外供风装置还包括吊挂件40,所述吊挂件40的一端设于所述通风管10的外端10b,另一端能够拆卸连接于在所述车辆本体30,以使所述通风管10的外端10b悬空。如此,能够使通风管10的外端10b悬空,也即,使通风管10整体远离地面,从而保持通风管10的洁净,避免通风管10垂落在户外场地的地面导致脏污的问题。具体而言,吊挂件40可以是吊挂支架,也可以是吊绳;若是吊挂支架,可以通过磁体或吸盘以实现与车辆本体30的可拆卸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增设吊挂件40,而是让通风管10的外端10b自由垂落在地上。
当然,户外地面也可能较为干净,不容易弄脏车外通风装置,所以,可选地,请参照图8,在又一实施例中,车外供风装置还包括外接出风口总成20,外接出风口总成20包括安装框211、伸缩支脚212和多个第一扇叶213,所述安装框211内设有导风腔211a,所述导风腔211a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进风孔用以与通风管10的外端10b相连接,所述第一扇叶213转动连接于所述出风孔,且转动轴线沿所述出风孔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扇叶213沿所述出风孔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地上放置外接出风口总成20以使用车外吹风功能,也可以选择悬挂通风管10以使用车外吹风功能。在车外供风装置设有吊挂件40的实施例中,吊挂件40还能够避免地面不平导致外接出风口总成20放置不平稳的问题,从而提高车外供风装置的使用灵活性。
请参照图8,在又一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安装框211的侧壁上设有伸缩腔,所述伸缩支脚212滑动连接于所述伸缩腔。如此,通过伸缩支脚212能够调节安装框211相对支撑物的距离或高度,使外接出风口总成20能够调整到更合适的姿态,从而提高外接出风口总成20的使用灵活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伸缩支脚212的自身结构可实现伸缩,例如伸缩支撑杆。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挡件50设有安装部51,所述安装部51能够拆卸连接于所述车辆本体30。如此,在不使用车外供风装置时,可以将遮挡件50从车辆本体30上拆卸下来,从而方便用户收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遮挡件50设置在车辆本体30上,通风管10活动穿设于遮挡件50,例如遮挡件50配置为遮挡帘50a时,可以是遮挡帘50a的上侧缘固设在乘员舱内的顶棚饰件上,然后遮挡帘50a可卷起收纳;或者是遮挡件50配置为遮挡板50b时,可以是遮挡板50b的上侧缘铰接于车辆本体30的顶盖,然后遮挡板50b不使用时向上翻转至贴合在顶棚饰件上,需要使用时向下翻转。
请参照图3和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51包括缠绕组件511,所述缠绕组件511包括缠绕带511a和魔术贴511b,所述魔术贴511b的子带和母带其中一者设于所述遮挡件50,另一者设于所述缠绕带511a,所述缠绕带511a用以缠绕于所述车辆本体30的车窗边框32,并使所述魔术贴511b的子带和母带能够相互粘合。如此,能够方便遮挡件50的安装或拆卸,并且通过增加或减少缠绕带511a在车窗边框32上的缠绕圈数,能够方便整遮挡件50相对车窗开口的安装位置。并且,魔术贴511b的子带和母带均设在遮挡件50上,不会影响车辆本体30的造型美观性。可以理解地,缠绕带511a可以绕过车窗边框32然后直接向内翻折,而不需要在车窗边框32上缠绕完整一圈才向内翻折。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魔术贴511b的子带和母带的其中一者设在车窗边框32和/或车门内饰板上,另一者配置为安装部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部51配置为吸盘,遮挡件50通过吸盘吸合在车辆本体30的外侧面;或者是安装部51配置为磁体,遮挡件50通过磁体吸合在车辆本体30的外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缠绕组件511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缠绕组件511间隔设于所述遮挡件50的上边缘和两侧边缘。也即,遮挡件50的前侧、后侧及上侧均设有缠绕组件511,如此,车窗边框32的上侧边、前侧边及后侧边都能通过缠绕组件511向遮挡件50提供支撑作用和限定作用,从而提高遮挡件50在车窗开口处的遮挡封闭性。需要说明的是,前、后、上及下方向是以该遮挡件50安装于车窗开口时,车辆的方向为参照依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缠绕组件511仅设置一组,且设于遮挡件50的上边缘。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51还包括第一磁吸部513,所述第一磁吸部513设于所述遮挡件50的下边缘,所述车辆本体30对应设有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513用以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相互吸合。可以理解地,车窗边框32的下侧边不容易通过缠绕组件511实现缠绕固定,所以采用磁吸固定方式将遮挡件50的下边缘固定住,能够更方便用户安装或拆卸遮挡件50。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遮挡件50配置为遮挡帘50a。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遮挡件50的下边缘通过卡接结构或螺钉安装在车辆本体30上,例如在车门内饰板设置卡勾,遮挡件50的下边缘设有卡扣孔,卡扣孔卡接杂卡勾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遮挡件50配置为遮挡板50b,遮挡板50b的下边缘抵靠在车窗玻璃33的上侧边,或抵靠在车门外水切、车门内水切上。
在一实施例中,遮挡帘50a的材质配置为帆布、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皮、PU(poly urethane,聚氨酯)皮及铝箔的其中一种。可选地,帆布选择防水帆布,既能够适用于雨雪天气,又具备耐剐蹭、耐磨损且成本低的优势。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513配置为磁体,第二磁吸部与所述车辆本体30的车身钣金件一体成型。不失一般性地,例如前门外板、后门外板、侧围外板、后围外板等车身钣金件,通常是钢板冲压成型而成,因此这类车身钣金件能够直接供磁体吸合固定住。也即,本实施例中,第二磁吸部即为车身钣金件的一部分。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磁吸部配置为磁体,第一磁吸部513配置为磁性金属,磁体可以安装在车身外钣金件的内侧面,例如前门外板的内侧面,也即,玻璃升降器所在的前门总成的安装腔的靠外一侧,从而不影响整车外造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磁吸部513和第二磁吸部均配置为磁体。
请参照图6和7,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本体30的车窗边框32上侧设有玻璃收纳缝321,所述玻璃收纳缝321用以供升起后的车窗玻璃33插设,所述遮挡件50配置为遮挡板50b,所述安装部51包括所述遮挡板50b的上侧缘,所述遮挡板50b的上侧缘用以插设于所述玻璃收纳缝321。如此,直接借用车辆本体30现成的结构来安装遮挡板50b,能够简化车辆本体30的结构,并且方便遮挡板50b的安装及拆卸。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安装部51还包括设于所述遮挡板50b的下侧缘的插槽514,所述插槽514用以供所述车窗玻璃33的上侧缘插设。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部51还包括遮挡板50b的下侧缘,遮挡板50b的下侧缘抵靠在车门内水切、车门外水切或车门内饰板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51还包括设于遮挡板50b下侧缘的磁体、设于遮挡板50b上侧缘的缠绕带511a,缠绕带511a用以缠绕固定在车窗边框32,磁体用以吸合在车身钣金件(例如后门外板)上。
请参照图6和7,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板50b的板面还凸设有限位凸52,所述限位凸52邻近所述遮挡板50b的上侧缘设置,所述限位凸52用以抵接于所述玻璃收纳缝321的开口边缘。如此,限位凸52能够在遮挡板50b的上侧缘插入玻璃收纳缝321后起到限定作用,避免遮挡板50b被车窗玻璃33抵推着过度插入玻璃收纳缝321,并导致遮挡板50b难以拔出的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限位凸52。
请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10设有伸缩结构,以调节所述通风管10的长度。如此,能够方便用户根据需求拉长和弯曲通风管10,从而将外接出风口总成20放置在合适位置上。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通风管10包括伸缩软管12和设于所述伸缩软管12的多个支撑框架13,多个所述支撑框架13沿所述伸缩软管1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如此,通过支撑框架13既能够使伸缩软管12保持一定的形状,又能够方便伸缩软管12的折叠收纳,并且伸缩软管12还能够改变通风管10的整体延伸方向。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风管10包括多个管段,相邻两管段之间能够相对滑动伸缩,从而改变其长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风管10不可伸缩,但配置有多个,多个通风管10之间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伸缩软管12的材质配置为帆布、PVC皮、PU皮及铝箔的其中一种。可选地,帆布选择防水帆布,既能够适用于雨雪天气,又具备耐剐蹭、耐磨损且成本低的优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13粘接固定在所述伸缩软管12的外侧面。如此,既能够方便支撑框架13与伸缩软管12的装配固定,又能够避免支撑框架13干扰伸缩软管12内的气体流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支撑框架13设在伸缩软管12的内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遮挡件50能够在通风管10上移动,以调节其在通风管10上的安装位置。如此,能够方便通风管10与车内出风口的安装、及遮挡件50在车窗开口处的安装。当然,在通风管10设有伸缩结构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遮挡件50固定设在通风管10上的某一位置,通过调节通风管10的长度能够使遮挡件50安装在车窗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车外供风装置,该车外供风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包括副仪表板出风口和仪表板出风口,至少一出风口与所述车外供风装置的通风管的内端能够拆卸连接。
请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10的内端10a设有第三磁吸部11,所述出风口对应设有第四磁吸部312,所述第三磁吸部11能够磁吸固定在所述第四磁吸部312上。值得一提的是,当出风口设于乘员舱内,例如设在图5所示的副仪表板31的后端盖时,第四磁吸部312可以设在后端盖的内侧面,从而避免第四磁吸部312外露而破坏车辆内饰造型的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风管10的内端10a通过卡接结构、螺钉或魔术贴511b安装在车辆出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磁吸部11配置环状磁体,并环设于所述通风管10的内端10a面周缘;第四磁吸部312包括四个磁性金属块,四个磁性金属块分设在出风口的四个角落。如此,能够提高第三磁吸部11与第四磁吸部312的磁吸作用力,从而提高通风管10在出风口上的安装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外供风装置,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具有乘员舱和连通于所述乘员舱的车窗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外供风装置包括:
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具有内端和外端,所述内端用以连接于所述乘员舱内的出风口,所述外端能够经所述车窗开口伸至所述车辆本体的外侧;和
遮挡件,套设于所述通风管的外周面,所述遮挡件用以在所述通风管经所述车窗开口外伸时,能够遮挡所述车窗开口的剩余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能够拆卸连接于所述车辆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缠绕组件,所述缠绕组件包括缠绕带和魔术贴,所述魔术贴的子带和母带其中一者设于所述遮挡件,另一者设于所述缠绕带,所述缠绕带用以缠绕于所述车辆本体的车窗边框,并使所述魔术贴的子带和母带能够相互粘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组件设有多组,多组所述缠绕组件间隔设于所述遮挡件的上边缘和两侧边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一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设于所述遮挡件的下边缘,所述车辆本体对应设有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用以与所述第二磁吸部相互吸合;和/或
所述遮挡件配置为遮挡帘。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本体的车窗边框上侧设有玻璃收纳缝,所述玻璃收纳缝用以供升起后的车窗玻璃插设,所述遮挡件配置为遮挡板,所述安装部包括所述遮挡板的上侧缘,所述遮挡板的上侧缘用以插设于所述玻璃收纳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还包括设于所述遮挡板的下侧缘的插槽,所述插槽用以供所述车窗玻璃的上侧缘插设。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的板面还凸设有限位凸,所述限位凸邻近所述遮挡板的上侧缘设置,所述限位凸用以抵接于所述玻璃收纳缝的开口边缘。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车外供风装置,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包括副仪表板出风口和仪表板出风口,至少一出风口与所述车外供风装置的通风管的内端能够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的内端设有第三磁吸部,所述出风口对应设有第四磁吸部,所述第三磁吸部能够磁吸固定在所述第四磁吸部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48579.3U CN219154190U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048579.3U CN219154190U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54190U true CN219154190U (zh) | 2023-06-09 |
Family
ID=86621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048579.3U Active CN219154190U (zh) | 2023-01-03 | 2023-01-03 |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54190U (zh) |
-
2023
- 2023-01-03 CN CN202320048579.3U patent/CN2191541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04202967B2 (en) | Return air apparatus with down draft diverter | |
US20090014134A1 (en) | Energy efficient window shade | |
US20090212593A1 (en) | Accessories to equip and to control the interior environment for vehicle camping | |
US5433499A (en) | Extendable sunshade magnetically attachable to a car roof | |
CN219154190U (zh) |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
CA1092354A (en) | Air conditioning mounting assembly for a camping trailer | |
CN201752308U (zh) | 能简便加装原有蚊帐的组合空调蚊帐 | |
KR101262648B1 (ko) | 탄성 롤블라인드와 차양각도 조절암이 결합된 모터작동식 차창외부 덮개장치 | |
WO2008111091A2 (en) | System to optimize the car air-conditioning of an automobile | |
CN219154189U (zh) |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
CN103029554B (zh) | 汽车顶上的帐篷 | |
TW201334989A (zh) | 隔簾裝置 | |
CN108952534B (zh) | 一种电动防风卷帘 | |
CN213920762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垫 | |
CN220353542U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连接篷 | |
US20110088854A1 (en) | Vehicle rear window solar shade | |
KR20140012907A (ko) | 자동차유리 차광용 롤블라인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자동차 실내 환기장치 | |
CN217001174U (zh) | 一种车载帐篷 | |
CN118288725A (zh) | 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
CN116021960A (zh) | 外接出风口总成、车外供风装置和车辆 | |
CN201053224Y (zh) | 一种带空调的帐篷 | |
CN215863726U (zh) | 一种可调节长度的空调挡风板 | |
CN218661287U (zh) | 一种车用遮阳隐私帘 | |
CN218278173U (zh) | 一种便于肉牛养殖通风换气的牛舍 | |
CN203592988U (zh) | 一种多功能侧墙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