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9713U -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19713U
CN219119713U CN202223063270.6U CN202223063270U CN219119713U CN 219119713 U CN219119713 U CN 219119713U CN 202223063270 U CN202223063270 U CN 202223063270U CN 219119713 U CN219119713 U CN 219119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suspension
hole
central
suspension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632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高海龙
方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632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197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19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197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该悬置减振器包括减振主体、套管以及垫片。减振主体沿轴向设有中心通孔;套管穿设于中心通孔内;垫片设置于中心通孔内并位于套管的上方。其中,中心通孔的内周壁设有多个凸台,凸台抵接于套管的外周壁,减振主体能够沿套管的轴向伸缩形变。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置减振器组成构件数量减少,降低了成本及重量。其次,在中心通孔内设置凸台以减少套管与减振主体的摩擦面积,从而达到降低摩擦的目的,避免振动异响。

Description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悬置减振器大多为弹簧和橡胶垫的组合结构。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下胶垫10和上胶垫20之间设有螺旋弹簧30以支撑,并通过位于中心的钢套40和垫板50进行定位和固定。现有的悬置减振器通过弹簧和橡胶垫的组合结构实现二级减振,在悬置减振器的形变过程中,一级减振通过弹簧30实现,随着弹簧30被压缩,使得上胶垫20压接于下胶垫10,胶垫介入以进行二级减振,可以理解地,该悬置减振器在形变的过程中,初始刚度小后期刚度大,具有变刚度的减振功能。然而,刚度变化比较突然,隔振较差,且该结构数量多,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悬置减振器,该悬置减振器包括减振主体、套管以及垫片。减振主体沿轴向设有中心通孔;套管穿设于中心通孔内;垫片设置于中心通孔内并位于套管的上方。其中,中心通孔的内周壁设有多个凸台,凸台抵接于套管的外周壁,减振主体能够沿套管的轴向伸缩形变。
可选地,多个凸台沿中心通孔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可选地,中心通孔包括沿轴向依次布置的上沉孔段、中间孔段以及下沉孔段,凸台位于中间孔段;套管包括套管主体以及套管法兰,套管法兰设置于套管主体的轴向端部;垫片卡接于上沉孔段内,套管法兰卡接于下沉孔段内。
可选地,中间孔段的内周壁设有内环槽。
可选地,减振主体的外周壁设有卡接环槽。
可选地,套管的轴向长度小于减振主体的轴向长度。
可选地,减振主体的中部径向尺寸大于减振主体的轴向两端径向尺寸。
可选地,减振主体为由发泡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悬置安装结构,该悬置安装结构包括气泵安装座、紧固连接件以及上述的悬置减振器,紧固连接件穿设套管以连接于气泵安装座。
可选地,减振主体的外周壁设有卡接环槽,悬置安装结构还包括气泵支架,气泵支架卡接于卡接环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提供的悬置减振器由减振主体、套管以及垫片构成。套管和垫片均设置于减振主体中的中心通孔内,垫片位于套管的上方。相较于现有悬置减振器采用下胶垫、上胶垫、弹簧、钢套以及垫板的组合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置减振器利用发泡聚氨酯减振主体内外环形槽结构可形成过渡顺滑的变刚度曲线,且组成构件数量减少、密度低,降低了成本及重量。
其次,通过减振主体沿套管的轴向伸缩形变以达到减振目的,中心通孔的内周壁形成有多个凸台,凸台抵接于套管的外周壁,减振主体在沿套管的轴向伸缩形变的过程中,套管相对凸台滑移,减少了减振主体与套管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降低摩擦的目的,避免振动异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悬置减振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悬置减振器的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悬置减振器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悬置减振器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的悬置减振器的爆炸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悬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振主体的刚度特性图。
附图标记
10、下胶垫;20、上胶垫;30、弹簧;40、钢套;50、垫板;
1、减振主体;11、中心通孔;111、上沉孔段;112、中间孔段;113、下沉孔段;114、凸台;115、卡接环槽;116、内环槽;117、外环槽;
2、套管;21、套管主体;22、套管法兰;
3、垫片;4、气泵安装座;5、紧固连接件;6、气泵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本文给出的具体实施例是出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解释的目的,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悬置减振器,该悬置减振器包括减振主体1、套管2以及垫片3。减振主体1沿轴向设有中心通孔11。套管2穿设于中心通孔11内。垫片3设置于中心通孔11内并位于套管2的上方。其中,中心通孔11的内周壁设有多个凸台114,凸台114抵接于套管2的外周壁,减振主体1能够沿套管2的轴向伸缩形变。
具体地,该悬置减振器由减振主体1、套管2以及垫片3构成。套管2和垫片3均设置于减振主体1中的中心通孔11内,垫片3位于套管2的上方。相较于现有悬置减振器采用下胶垫10、上胶垫20、弹簧30、钢套40以及垫板50的组合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置减振器组成构件数量减少,降低了成本及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减振主体1沿套管2的轴向伸缩形变以达到减振目的,中心通孔11的内周壁形成有多个凸台114,凸台114抵接于套管2的外周壁,减振主体1在沿套管2的轴向伸缩形变的过程中,套管2相对凸台114滑移,减少了减振主体1与套管2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降低摩擦的目的,避免振动异响。
如图7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减振主体1为由发泡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利用多孔聚氨酯材料性能可调范围宽、耐久性好的特性,通过材料密度和减振主体1的形状结构调整,悬置减振器在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满足初段刚度小(线性段),保证隔振性,后段刚度大(非线性段),满足大的振动冲击限位作用,且初段与后段刚度过渡平滑。
相较于现有悬置减振器采用下胶垫10、上胶垫20以及弹簧30构成的弹性部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减振主体1的一体化成型,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便,例如可采用注塑、压塑等工艺一体成型加工制成,装配工序减少,生产成本较低,重量较轻。当然,减振主体1的材料并不局限于发泡聚氨酯材料。其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的减振主体1中并没有弹簧30,因此也能避免出现因弹簧引起的问题。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凸台114沿中心通孔1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具体地,凸台114从中心通孔11的内周壁沿径向朝内伸出设置,将套管2安装于中心通孔11内后,套管2的外周壁与凸台114相接,而并没有与中心通孔11的整个内周壁接触,可减少与套管2的接触面积,降低摩擦、避免振动异响。优选地,多个凸台114沿中心通孔11的周向均布设置,将套管2同轴安装于中心通孔11后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利于减振主体1沿套管2的轴向发生伸缩形变。
如图5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凸台114的数量为3个、且沿中心通孔1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由于中心通孔11的内周壁形成有凸台114,使得中心通孔11的截面呈齿形。当然,凸台114的数量和结构形式并不局限于图示实施例。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中心通孔11包括沿轴向依次布置的上沉孔段111、中间孔段112以及下沉孔段113,凸台114位于中间孔段112。套管2包括套管主体21以及套管法兰22,套管法兰22设置于套管主体21的轴向端部。垫片3卡嵌于上沉孔段111内,套管法兰22卡嵌于下沉孔段113内。
具体地,中心通孔11主要由三段式孔段构成、且分别为上沉孔段111、中间孔段112以及下沉孔段113。其中,上沉孔段111和下沉孔段113的孔径均大于中间孔段112的孔径,如此以形成沉孔结构。
套管2由套管主体21和套管法兰22构成,套管主体21伸入于中间孔段112内,套管法兰22嵌于下沉孔段113内,垫片3嵌于上沉孔段111内,如此形成悬置减振器。需要说明的是,套管法兰22和垫片3分别卡接于下沉孔段113和上沉孔段111。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垫片3的直径大于上沉孔段111的孔径,套管法兰22的直径大于下沉孔段113的孔径,垫片3与上沉孔段111为过盈配合,套管法兰22与下沉孔段113也为过盈配合,如此以将垫片3和套管法兰22分别固定卡接于上沉孔段111和下沉孔段113。如此设置,可将该悬置减振器的三个组成构件进行预装配,避免在安装现场再装配,提高装配效率。
可以理解地,由于上沉孔段111和下沉孔段113分别设置于减振主体1的轴向两端,在安装垫片3和套管2的过程中,上沉孔段111和下沉孔段113均会发生形变以分别适配垫片3和套管法兰22的尺寸,因此无须通过复杂装配工艺以实现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中间孔段112的内周壁设有内环槽116。具体地,内环槽116能够进一步地减少与套管2的接触面积,其次,内环槽116也为减振主体1在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提供避让空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内环槽116的数量为多个,减振主体1的外周壁上还设有外环槽117,外环槽117位于相邻两个内环槽116之间。外环槽117也是能够在外减振主体1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提供避让空间,其次,与内环槽116形成的组合结构,使得减振主体1的周壁截面形成有类似弹簧的折叠段,利于缓冲减振。如图4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内环槽116的数量为2个,外环槽117的数量为1个,并不局限于图示实施例。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减振主体1的中部径向尺寸大于减振主体1的轴向两端径向尺寸。具体地,减振主体1呈中部粗、轴向两端细的形状,通过结构形状设计,以满足与气泵支架装配及在形变过程中初段刚度小、后段刚度大的设计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减振主体1的外周壁设有卡接环槽115。卡接环槽115用于安装悬置总成的组成构件。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减振主体1呈中部粗、两端细的形状,卡接环槽115靠近中部上方设置,便于悬置总成上的连接件由上而下套入于卡接环槽115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套管2的轴向长度小于减振主体1的轴向长度。具体地,套管2相较于减振主体1略短,将套管2安装于中心通孔11内后,套管2的顶端与垫片3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为减振主体1的预形变量。减振主体1承受负载后在轴向被压缩,套管2的顶端与垫片3相接以起到支撑作用,其次,减振主体1的预形变量也产生了相应的预载,如此使得该悬置减振器在未受到载荷冲击的情况下,保持设计状态位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置减振器,该悬置减振器主要由减振主体1、套管2以及垫片3构成,其构件数量较少,成本较低,装配工艺简单,便于生产。其次,减振主体1可采用发泡聚氨酯材料一体成型制成,通过设置减振主体1的结构外形,使得减振主体1在弹性形变过程中满足初段刚度小、后段刚度大且两段刚度过渡平滑的设计需求。另外,在中心通孔11的内周壁设置凸台114,能够减少减振主体1与套管2的接触面积,降低摩擦,避免振动异响。当然,该悬置减振器的优点并不局限于此,在此不做一一重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悬置安装结构,该悬置安装结构包括气泵安装座4、紧固连接件5以及上述的悬置减振器,紧固连接件5穿设套管2以连接于气泵安装座4。
具体地,通过紧固连接件5穿设套管2以将该悬置减振器安装于气泵安装座4上。如图6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紧固连接件5为螺栓,在气泵安装座4上设有螺纹孔,将套管2与该螺纹孔同轴设置即可穿入紧固连接件5以实现安装。当然,紧固连接件5并不局限于螺栓,能够实现安装悬置减振器即可。
进一步地,减振主体1的外周壁设有卡接环槽115,悬置安装结构还包括气泵支架6,气泵支架6卡接于卡接环槽115内。
具体地,气泵支架6能够卡接于卡接环槽115内,从而实现将气泵安装于悬置减振器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套管2的轴向长度小于减振主体1的轴向长度。套管2的顶端与垫片3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为减振主体1的预形变量。将气泵安装于该悬置减振器上后,套管2的顶端抵接于垫片3上以作为中心支撑,以保证悬置安装可靠性,其次,减振主体1也产生了预形变量以形成预载,从而支撑气泵,使得气泵保持设计状态位置。
可以理解地,由于该悬置安装结构包括上述悬置减振器,因此显然具备由上述悬置安装结构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做重复赘述。
进一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如果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产品所涉及到的全部或部分子模块通过稠合、简单变化、互相变换等方式进行组合、替换,如各组件摆放移动位置;或者将其所构成的产品一体设置;或者可拆卸设计;凡组合后的组件可以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装置/系统,用这样的设备/装置/系统代替本实用新型相应组件同样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减振器包括:
减振主体(1),沿轴向设有中心通孔(11);
套管(2),穿设于所述中心通孔(11)内;以及
垫片(3),设置于所述中心通孔(11)内并位于所述套管(2)的上方;
其中,所述中心通孔(11)的内周壁设有多个凸台(114),所述凸台(114)抵接于所述套管(2)的外周壁,所述减振主体(1)能够沿所述套管(2)的轴向伸缩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台(114)沿所述中心通孔(1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通孔(11)包括沿轴向依次布置的上沉孔段(111)、中间孔段(112)以及下沉孔段(113),所述凸台(114)位于所述中间孔段(112);
所述套管(2)包括套管主体(21)以及套管法兰(22),所述套管法兰(22)设置于所述套管主体(21)的轴向端部;
所述垫片(3)卡嵌于所述上沉孔段(111)内,所述套管法兰(22)卡嵌于所述下沉孔段(113)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孔段(112)的内周壁设有内环槽(1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主体(1)的外周壁设有卡接环槽(1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减振主体(1)的轴向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主体(1)的中部径向尺寸大于所述减振主体(1)的轴向两端径向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悬置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主体(1)为由发泡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
9.一种悬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安装结构包括气泵安装座(4)、紧固连接件(5)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减振器,所述紧固连接件(5)穿设所述套管(2)以连接于所述气泵安装座(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主体(1)的外周壁设有卡接环槽(115),所述悬置安装结构还包括气泵支架(6),所述气泵支架(6)卡接于所述卡接环槽(115)内。
CN202223063270.6U 2022-11-18 2022-11-18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Active CN2191197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3270.6U CN219119713U (zh) 2022-11-18 2022-11-18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3270.6U CN219119713U (zh) 2022-11-18 2022-11-18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19713U true CN219119713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26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63270.6U Active CN219119713U (zh) 2022-11-18 2022-11-18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197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66438B2 (en) Cylindrical elastic mount
JP4841923B2 (ja)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US7389977B1 (en) Body mount assembly with combined shear and compression style components
US20050133325A1 (en) Dynamic damper
US9695901B2 (en) Gas spring system
JPH0599265A (ja) 減衰形マウント
KR102435143B1 (ko) 완충 장치 및 금속 커버
CN111677812A (zh)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用减振缓冲装置
CN219119713U (zh) 悬置减振器及悬置安装结构
CN109027085B (zh) 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地板的低频隔振器
CN211693321U (zh) 一种橡胶减震衬套结构
CN105667289A (zh) 一种发动机悬架橡胶减震胶垫组合结构
JP2008248898A (ja) 筒型防振装置
JPH08233030A (ja) 連結ロッド
CN110789327A (zh) 一种发动机前悬置橡胶软垫
JP6275978B2 (ja) 防振支持装置
JP2020012527A (ja) キャブマウント
CN111619300B (zh) 一种车辆滑柱上支承座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JPS60139935A (ja) バンパーバウンド
CN217270705U (zh) 用于安装打气泵的减震座及打气泵总成
JPH0730807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アッパサポート
JP3627527B2 (ja) 筒形防振マウント
CN218906918U (zh) 一种汽车变速箱悬置
CN217227283U (zh) 发动机减震支架
CN219045179U (zh) 减震机构及推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