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8905U -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 Google Patents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18905U
CN219118905U CN202223029199.XU CN202223029199U CN219118905U CN 219118905 U CN219118905 U CN 219118905U CN 202223029199 U CN202223029199 U CN 202223029199U CN 219118905 U CN219118905 U CN 219118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time
main body
war
f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91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影
石磊
牛涛
颜文
李珉
周明
李红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derground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derground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derground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derground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230291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18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18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189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包括:通道主体、楼梯、战时通道、双扇防护密闭门和装修侧墙,战时通道设置在通道主体的一侧,战时通道包括与通道主体连通的第一战时通道、与第一战时通道和通道主体均连通第二战时通道,第一战时通道与通道主体的连通处设置有单扇密闭门,第一战时通道和第二战时通道的连通处设置有单扇防护密闭门,双扇防护密闭门安装在通道主体内,且位于通道主体与战时通道的两个连通处之间,装修侧墙可拆卸地设置在通道主体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在出入口通道长度受限,又没有其他出入口作为战时出入口的情况下,出入口通道具有平战转换功能。

Description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和区间应在不影响平时使用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工程已有的结构强度,对地下段关键部位、重要设施增加必要的防护设施和防护设备,包括采用防护功能平战转换技术措施,按照相关规范的规定兼顾设防。车站战时宜作为紧急人员掩蔽部,也可作为物资储备场所。每个战时人员出入口应按平战结合原则设计,每个地下车站的战时人员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战时人员出入口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和一道密闭门。出入口通道宽度根据客流量计算确定,一般出入口通道宽度为5m~6m,作为战时人员出入口,通道上应设置两道人防门,如图1所示,而当通道上设置两道人防门时,土建外扩段长度需要8.6m~9.6m。然而,在出入口通道长度受限,又没有其他出入口作为战时出入口时,现有出入口结构无法做到具有平战转换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出入口通道长度受限,又没有其他出入口作为战时出入口的情况下,出入口通道具有平战转换功能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道主体,一端与地下车站连通;
楼梯,设置在所述通道主体的出口端;
战时通道,设置在所述通道主体的一侧,包括:与所述通道主体连通的第一战时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通道主体均连通的第二战时通道,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通道主体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通道主体分隔的单扇密闭门,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分隔的单扇防护密闭门;
双扇防护密闭门,安装在所述通道主体内,用于将外界与地下车站内部隔离,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位于所述通道主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连通的两个连通处之间;以及
装修侧墙,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通道主体的两侧,战时通道侧的装修侧墙的长度至少将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的连通处和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的连通处完全覆盖,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战时通道相对的侧墙在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打开的位置处与所述装修侧墙形成人防门储藏空间,
非战时,所述单扇密闭门和所述单扇防护密闭门均处于常闭状态,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处于常开状态,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分别位于所述人防门储藏空间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内,
战时,将所述装修侧墙拆掉,将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关闭。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沿着所述通道主体的进出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通过第一门框墙和单扇防护密闭门隔开,
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均与所述通道主体之间共用一侧壁,且在该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的连通处和连通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的连通处,
用于安装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的第二门框墙与所述第一门框墙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装修侧墙在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通道主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检修门,所述装修侧墙在所述第二战时通道与所述通道主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检修门。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通道主体靠近所述楼梯端设置有集水井,所述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连接,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内的一端设置有防爆地漏。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和所述单扇防护密闭门的门框墙上均设置有人防防护密闭套管,所述人防防护密闭套管穿过所述门框墙。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和所述单扇防护密闭门朝向所述通道主体的一侧的顶板上均设置有吊环。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战时通道相对的侧墙在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打开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凹槽侧的装修侧墙与所述凹槽形成所述人防门储藏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将战时通道设置在通道主体的一侧,在出入口通道长度受限,又没有其他出入口作为战时出入口的情况下,出入口不仅能满足车站战时出入口人员数量和疏散要求,也可以减小占用出入口通道的面积。
2、通过设计的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平时可以简单装修,平站转换的工作量减小。
3、在防化等级为丙级的重点设防站,通过设计的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可以有效减小防毒通道体积,排风的通风设备数量选用较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地铁出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空间系统作具体阐述。
如图2、图3所示,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100包括:通道主体10、楼梯20、战时通道30、双扇防护密闭门40、装修侧墙50。
通道主体10的一端与地下车站200连通。
楼梯20设置在通道主体10的出口端。
战时通道30设置在通道主体10的一侧。战时通道30包括:第一战时通道31和第二战时通道32。第一战时通道31与通道主体10连通,第二战时通道32与第一战时通道31均与通道主体10连通。第一战时通道31与通道主体10的连通处35设置有单扇密闭门33,单扇密闭门33用于将第一战时通道31和通道主体10分隔。第一战时通道31和第二战时通道32的连通处36设置有单扇防护密闭门34,单扇防护密闭门34用于将第一战时通道31和第二战时通道32分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战时通道31与第二战时通道32沿着通道主体10的进出方向设置,即按图2所示方向,第一战时通道31与第二战时通道32从上往下设置。第一战时通道31与第二战时通道32通过第一门框墙37和单扇防护密闭门34隔开。
第一战时通道31和第二战时通道32均与通道主体10之间共用一侧壁,即如图2所示,第一战时通道31的左侧壁和第二战时通道32的左侧壁与通道主体10的右侧壁为同一墙壁。且在该侧壁上开设有连通通道主体10与第一战时通道31的连通处35和连通通道主体10与第二战时通道32的连通处38。
双扇防护密闭门40安装在通道主体10内,双扇防护密闭门40用于将外界与地下车站内部隔离。双扇防护密闭门40位于通道主体10分别与第一战时通道31和第二战时通道32连通的两个连通处(即连通处35和连通处36)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安装双扇防护密闭门40的第二门框墙41与第一门框墙37位于同一平面。
具体地,双扇防护密闭门40、单扇防护密闭门34和单扇密闭门33的类型可为无门槛、活门槛等,门洞尺寸根据需要确定。
装修侧墙50可拆卸地设置在通道主体10的两侧。战时通道侧的装修侧墙50的长度至少将通道主体10与第一战时通道31的连通处和通道主体10与第二战时通道32的连通处完全覆盖,具体地,如图2所示,右侧的装修侧墙的长度为连通处35最上边和连通处38最下边的距离。通道主体10与战时通道30相对的侧墙(即图2中左侧墙)在双扇防护密闭门40打开的位置处与装修侧墙50形成人防门储藏空间11。
在本实施例中,通道主体10与战时通道30相对的侧墙(即图2)在双扇防护密闭门打开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凹槽侧的装修侧墙与凹槽形成人防门储藏空间11。
非战时,单扇密闭门33和单扇防护密闭门34均处于常闭状态,双扇防护密闭门40处于常开状态,双扇防护密闭门40分别位于人防门储藏空间11和第二战时通道32内,人和物通过通道主体10出入。
战时,将装修侧墙50拆掉,将双扇防护密闭门40关闭,人和物从通过单扇密闭门33和单扇防护密闭门34从战时通道30进出。
在本实施例中,装修侧墙50在第一战时通道31与通道主体10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检修门51,装修侧墙50在第二战时通道32与通道主体10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检修门52。第一检修门51和第二检修门52方便日常对战时通道30的维护。
在本实施例中,通道主体10靠近楼梯端设置有集水井60,集水井60通过排水管70与第一战时通道31连接,排水管70位于第一战时通道31内的一端设置有防爆地漏80。具体地,排水管70为接热镀锌排水钢管。
在本实施例中,双扇防护密闭门40的门框墙41和单扇防护密闭门34的门框墙37上均设置有人防防护密闭套管90,人防防护密闭套管90穿过门框墙(41或37)。
在本实施例中,双扇防护密闭门40和单扇防护密闭门34朝向通道主体10的一侧的顶板上均设置有吊环101。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道主体,一端与地下车站连通;
楼梯,设置在所述通道主体的出口端;
战时通道,设置在所述通道主体的一侧,包括:与所述通道主体连通的第一战时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通道主体均连通的第二战时通道,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通道主体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通道主体分隔的单扇密闭门,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分隔的单扇防护密闭门;
双扇防护密闭门,安装在所述通道主体内,用于将外界与地下车站内部隔离,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位于所述通道主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连通的两个连通处之间;以及
装修侧墙,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通道主体的两侧,战时通道侧的装修侧墙的长度至少将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的连通处和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的连通处完全覆盖,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战时通道相对的侧墙在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打开的位置处与所述装修侧墙形成人防门储藏空间,
非战时,所述单扇密闭门和所述单扇防护密闭门均处于常闭状态,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处于常开状态,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分别位于所述人防门储藏空间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内,
战时,将所述装修侧墙拆掉,将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沿着所述通道主体的进出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通过第一门框墙和单扇防护密闭门隔开,
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和所述第二战时通道均与所述通道主体之间共用一侧壁,且在该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的连通处和连通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第二战时通道的连通处,
用于安装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的第二门框墙与所述第一门框墙位于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修侧墙在所述第一战时通道与所述通道主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检修门,所述装修侧墙在所述第二战时通道与所述通道主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检修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主体靠近所述楼梯端设置有集水井,所述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连接,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第一战时通道内的一端设置有防爆地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和所述单扇防护密闭门的门框墙上均设置有人防防护密闭套管,所述人防防护密闭套管穿过所述门框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和所述单扇防护密闭门朝向所述通道主体的一侧的顶板上均设置有吊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主体与所述战时通道相对的侧墙在所述双扇防护密闭门打开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凹槽侧的装修侧墙与所述凹槽形成所述人防门储藏空间。
CN202223029199.XU 2022-11-15 2022-11-15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Active CN219118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9199.XU CN219118905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9199.XU CN219118905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18905U true CN219118905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25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9199.XU Active CN219118905U (zh) 2022-11-15 2022-11-15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189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57729B (zh) 带天然气舱的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
US20030006342A1 (en) Aircraft with safety area for pilots
CN104863386A (zh) 现有建筑加装电梯的方法
CN219118905U (zh) 轨道交通人防工程旁通道式战时出入口
US5673770A (en) Sliding door assembly for an elevator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same
CN208040239U (zh) 一种用于防空地下室的人防门
CN112096131B (zh) 一种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
CN113769285A (zh) 高楼多功能救逃生塔新设结构装置
CN212104185U (zh) 一种综合管廊组合节点结构
CN111749727A (zh) 隧道疏散送风方法及人员疏散方法及疏散送风结构
EA021287B1 (ru) Станцио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а глубокого заложения двухуровневый
CN105714855A (zh) 明挖法隧道结构
CN212867630U (zh) 一种隧道疏散送风结构
CN109267910A (zh) 双层多用途泄爆平开大门装置
CN113026812B (zh) 一种可与物业开发合建的地铁站
CN209923977U (zh) 设有通风及引出综合节点结构的多舱室缆线管廊
JPS5824303B2 (ja) 全天候性と防音性を有する交通機関
CN209724094U (zh) 一种固定门槛人防门结构
CN220184322U (zh) 输送线体穿楼板的防火结构
CN213027179U (zh) 一种二次设备预制舱
AU2016200918B1 (en) Overhead door highwind retention system
CN210459291U (zh) 一种双层综合管廊逃生与集水系统
CN110778260A (zh) 核电厂应急指挥中心的出入口的建筑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CN219261314U (zh) 一种地下空间建筑连接通道疏散结构
CN211368774U (zh) 综合管廊的进风逃生口装置及综合管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