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9370U -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9370U
CN219109370U CN202320008852.XU CN202320008852U CN219109370U CN 219109370 U CN219109370 U CN 219109370U CN 202320008852 U CN202320008852 U CN 202320008852U CN 219109370 U CN219109370 U CN 2191093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end
endoscope
wire harness
tube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088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经历
傅振中
王雄伟
张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088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93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93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93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该头端座设置于内窥镜的多腔管的头端,头端座具有前侧、与前侧相对的后侧;头端座的后侧设置容置槽,头端座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设置与容置槽连通的定位孔和通孔,头端座的前侧还设置通道管;通道管与通孔连通用于输送手术器械;定位孔用于内窥镜的可视单元沿定位孔的轴线方向滑动,以实现所述可视单元可伸缩。同现有技术相比,内窥镜不但可通过通道管实现对手术器械的输送,而且可视单元可借助定位孔伸出头端座的前侧,从而可达到调节可视单元视野的目的,在保证可视单元具有较大成像范围的同时,还能避免可视单元的视野不会被通道管遮蔽。

Description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内窥镜,作为一种可进入人体各器官,以方便医护人员器官组织内病灶部位的器械,已被广泛应用,比如内窥镜在作为胃镜使用时,可用于人体胃部的检测,而当内窥镜在作为肠镜使用时,又可用于人体的肠道检测。并且,部分内窥镜因血管镜的结构,将可视单元设置在内窥镜的截面中心,因此未保留有用于手术器械通过的器械通道的位置,导致内窥镜无法实现对手术器械的传输。同时,部分则为了拓展视野,在模组所在的中心线上增加四面棱镜,实现了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成像,因此,完全牺牲了增加器械通道的可能性。
另外,当内窥镜在作为心脏内窥镜使用时,由于内窥镜上一般还设置球囊,通过球囊可排开血管的血液,且球囊的前后管脚必须与直管粘接以实现球囊的固定及密封,同时,内窥镜头端的器械通道则必须伸出头端座的端面,这导致成像中部分视野被伸出的器械通道遮蔽,且摄像模组无法看清器械在通道内的位置。而为了降低球囊粘接的器械通道管阻碍成像的问题,可将通道管伸出的距离缩短,满足球囊不在模组最小成像焦距内即可,但是这将使得球囊排开血液的面积减小,可成像范围减小。
此外,当器械穿过头端座端面时,成像中可看见器械在器械通道内向前移动,但由于球囊管脚粘接后包裹住器械通道管,且透明通道管在光源照射下会出现泛白现象,使得移动痕迹较为模糊。需等待器械伸出通道管5mm或以上,才可清晰看见器械。然而,考虑到球囊需贴壁时才能排开血液,为了实现清晰成像,因此,医生需要先让器械贴壁确定操作位置,再向后退镜直至看清器械,这样就无法确保再次贴壁时的位置与确定的操作位置是否一致。如果不退后而仅凭手感和经验推送器械,则存在极大的插入过深导致组织受损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可在实现对手术器械输送的同时,还能保证可视单元在成像时的视野,且能够方便医护人员看清手术器械的位置,避免手术器械扎入组织过深,而导致组织出现受损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的头端座,所述头端座设置于内窥镜的多腔管的头端,所述头端座具有前侧、与所述前侧相对的后侧;
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后侧设置容置槽,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至所述后侧的方向设置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定位孔和通孔,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还设置通道管;
其中,所述通道管与所述通孔连通用于输送手术器械;所述定位孔用于内窥镜的可视单元沿所述定位孔的轴线方向滑动,使所述可视单元伸出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以实现所述可视单元的可伸缩。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包括:
多腔管;所述多腔管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所述头端相对的尾端,所述多腔管自所述头端至所述尾端的方向还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
如上所述的头端座,设置于所述多腔管的所述头端,所述定位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通道管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可视单元,用于插入所述第一腔体内,并用于从所述定位孔伸出至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内窥镜的头端座的后侧设置容置槽,前侧至后侧的方向设置与容置槽连通的定位孔和通孔,同时,头端座的前侧还设置与通孔连通的通道管,并且,通道管可用于手术器械的输送,而定位孔可用于内窥镜的可视单元沿定位孔的轴线方向滑动,并在滑动时伸出至头端座的前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不但可通过通道管实现对手术器械的输送,而且,可视单元可借助定位孔伸出头端座的前侧,以达到缩短与通道管的出口侧的距离的目的,从而不但可达到调节可视单元视野的目的,同时,还能便于医护人员看清手术器械的位置,避免手术器械扎入组织过深,而导致组织受损,以及避免手术器械扎入组织过浅,而带来的手术器械滑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视单元的固定座伸出头端座的前侧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视单元的固定座未伸出头端座的前侧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头端座与多腔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头端座、多腔管和固定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另一种可视单元的固定座未伸出头端座的前侧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通道管的开口侧为喇叭口时,与头端座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通道管的开口侧被撑开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线束与控制盒连接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头端座增加检测模块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手柄的轴侧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线束、导向环和驱动部连接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导向环的驱动部与手柄连接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限位接头的轴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限位部件与线束连接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限位部件的限位凸起在弧形滑槽内时,限位部件与限位接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限位部件的限位凸起在卡槽内时,限位部件与限位接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内窥镜设置球囊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内窥镜的头端座,如图1和图2所示,该头端座1设置于内窥镜的多腔管2的头端21。并且,如图3所示,头端座1具有前侧11、与前侧11相对的后侧15。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头端座1的后侧15设置容置槽16,头端座1的前侧11至后侧15的方向,设置连通容置槽16的定位孔12和通孔(图中未标示),同时,头端座1的前侧11还设置通道管13。
最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通道管13与通孔连通用于输送手术器械。而定位孔12用于可视单元3沿头端座1的轴线方向可滑动,使可视单元3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以实现可视单元3的可伸缩。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内窥镜的头端座1的后侧15设置容置槽16,前侧11至后侧15的方向设置与容置槽16连通的定位孔12和通孔,同时,头端座1的前侧11还设置与通孔连通的通道管13,并且,通道管13可用于手术器械的输送,而定位孔12可用于内窥镜的可视单元3沿定位孔12的轴线方向滑动,并在滑动时伸出至头端座1的前侧11。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不但可通过通道管13实现对手术器械的输送,而且,可视单元3可借助定位孔12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来缩短与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的距离,从而不但可达到调节可视单元3视野的目的,同时,还能便于医护人员看清手术器械位置,避免手术器械扎入组织过深,而导致组织受损,以及避免手术器械扎入组织过浅,而带来的手术器械滑移的问题。比如说,当头端座应用于心脏内窥镜时,可有效避免手术器械扎入心脏结构过深,从而降低了卵圆孔过导丝、主动脉瓣过导丝、房间隔穿刺、心肌活检或注射等操作的难度,并提升了相关手术的安全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定位孔12可用于可视单元3沿该定位孔12的轴线方向进行滑动,因此,通过该定位孔12还可使可视单元3在沿定位孔12的轴线方向滑动时,供可视单元3逐渐缩回头端座1的容置槽16内。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定位孔12和通道管13均与头端座1的轴心偏心设置,即定位孔12的轴线和通道管13的轴线是相互平行设置的,比如说,结合图3所示,定位孔12和通道管13在头端座1的前侧11上是上下设置的,从而当可视单元3通过定位孔12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时,可视单元3恰好可位于通道管13的上方,使得可视单元3在获取图像时,通道管13不会对可视单元3造成遮挡。
另外,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通道管13远离头端座1的前侧11的一端为出口侧132,通道管13的管壁沿其长度方向还设置测距窗口131,且测距窗口131朝出口侧132的方向延伸,并且,测距窗口131可在手术器械通过通道管13时,被手术器械不断遮盖,同时,头端座1的前侧11还设置检测模块14,并且,该检测模块14可采用测距传感器,该测距传感器贴近测距窗口131设置,并沿平行于通道管13的方向延伸形成,当手术器械通过通道管13时,该测距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测距窗口131被手术器械遮盖的长度。比如说,当手术器械在通过通道管13时,由于手术器械会随着推进的长度,导致测距传感器检测到的测距窗口131被手术器械遮盖的长度会不断增加,而当测距传感器检测到的测距窗口131被以器械遮盖的长度不再变化时,即说明此时手术器械已靠近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可将检测模块14外接一主控装置,并用于将检测到的长度发送至主控装置,并由主控装置对检测模块14检测的测距窗口131的长度进行显示,一旦主控装置所显示的测距窗口131的长度不再改变时,即说明此时手术器械已达到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此时,主控装置可生成并显示提示操作者放慢手术器械推进速度的提示信息,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微创手术时的安全性。
此外,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为了进一步减少检测模块14在可视单元3成像时,对可视单元3的成像造成遮挡,可将检测模块14设置于通道管13的下方,即将检测模块14尽量靠近可视单元3及通道管13所在的中心线,因此,可在头端座1的前侧11的空间足够的理想情况下,可将检测模块14安装在通道管13的下方,使得通道管13可位于定位孔12和检测模块14之间,从而可保证检测模块14的轴心、通道管13的轴心和可视单元3的轴心在头端座1的前侧11上的投影的连线为一条直线,从而可有效避免检测模块14对可视单元3的成像造成遮挡,使得可视单元3在成像时具有较好的视野。
并且,在部分实施方式中,通道管13采用的是柔性管,从而使得通道管13具备一定弹性变形特性,比如说,通道管13可采用橡胶、硅胶等弹性材质制成,因此,在输送手术器械时,手术器械一旦贴住通道管13的管壁时,通道管13可在自身弹性变形的特性下向外撑开,从而使得通道管13可膨胀出更大的器械操作区域,方便医护人员在有限的视野下更容易稳定地操作手术器械。并且,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还可以是一喇叭口,因此,在不输送手术器械时,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不受力,此时,如图6所示,可使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呈小幅度撑开,且开口侧132撑开的幅度不大于头端座1的直径,而在输送手术器械时,手术器械能够更加容易的从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伸出,并在伸出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时,如图7所示,可使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能够更容易的被手术器械向外撑开,并实现扩张,更加便于医护人员对手术器械进行操作,比如说,当本实施方式的头端座1应用于心脏内窥镜时,可方便医护人员在直视视野下更容易在心脏内的斜面上稳定地操作手术器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头端座1仅以应用于心脏内窥镜中为例进行说明,而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该头端座1也可应用于肠镜、胃镜等其它内窥镜,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头端座1应用于内窥镜的类型作具体限定。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内窥镜,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多腔管2、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头端座1和可视单元3。
其中,如图1所示,多腔管2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头端21、与头端21相对的尾端(图中未标示),并且,结合图4所示,多腔管2自头端21至尾端的方向还具有第一腔体23、第二腔体24。
另外,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头端座1设置于多腔管2的头端21,定位孔12与第一腔体23连通,通道管13与第二腔体24连通。并且,可视单元3用于插入第一腔体23内,该可视单元3用于从定位孔12伸出至头端座1的前侧11。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内窥镜的头端座1的后侧15设置容置槽16,前侧11至后侧15的方向设置与容置槽连通的定位孔12和通孔,同时,头端座1的前侧11还设置与通孔连通的通道管13,并且,通道管13可用于手术器械的输送,而定位孔12可用于内窥镜的可视单元3沿定位孔12的轴线方向滑动,并在滑动时伸出至头端座1的前侧11。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不但可通过通道管13实现对手术器械的输送,而且,可视单元3可借助定位孔12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来缩短与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的距离,从而不但可达到调节可视单元3视野的目的,同时,还能便于医护人员看清手术器械位置,避免手术器械扎入组织过深,而导致组织的受损,以及避免手术器械扎入组织过浅,而带来的手术器械滑移的问题。比如说,当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为心脏内窥镜时,可有效避免手术器械扎入心脏结构过深,从而降低了卵圆孔过导丝、主动脉瓣过导丝、房间隔穿刺、心肌活检或注射等操作的难度,并提升了相关手术的安全性。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窥镜仅以心脏内窥镜为例进行说明,而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内窥镜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内窥镜,比如肠镜、胃镜等,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内窥镜的类型作具体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可视单元3可通过滑动的方式,凸出于头端座1的前侧11,因此,借助可视单元3可滑动的特性,该可视单元3还可在沿定位孔12的轴线方向滑动时,逐渐缩回容置槽16内,通过容置槽16可实现对可视单元3的收纳。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多腔管2与头端座1之间可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比如说,多腔管2的头端21与头端座1之间可采用多层套管5进行连接,通过多层套管5可在将多腔管2与头端座1进行连接的同时,还能增加多腔管2与头端座1之间连接后的密封性能。当然,多腔管2与头端座1之间也可采用其它的连接方式,比如卡接,或通过锁紧件进行锁接等,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多腔管2与头端座1之间的连接方式作具体限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可视单元3的成像,如图1、图2和图8所示,可视单元3包括:穿设于定位孔12内的固定座31、设置于固定座31上的摄像模组32和光源33、与固定座31同轴连接的线束35、设置于线束35上的控制盒34。其中,线束35还与摄像模组32、光源33和控制盒34电连接,并且,控制盒34设置在多腔管2外,通过控制盒34可对摄像模组32的成像,以及对光源的打开和关闭进行有效控制。另外,结合图2所示,线束35还沿多腔管2的长度方向在第一腔体23内可滑动,使得固定座31可借助线束35在第一腔体23内的滑动,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以保证摄像模组32在成像时,能够最够尽量靠近手术器械,同时,可保证通道管13不会对摄像模组32的成像造成遮挡,在确保摄像模组32具有较好成像视野的同时,还能使得光源33可在固定座31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时,可跟随固定座31一同运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摄像模组32在成像时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固定座31包括:端部311、与端部311相对的根部312。其中,端部311设置摄像模组32和光源33,固定座31自端部311至根部312的方向具有可容纳摄像模组32和光源33的容置空间(图中未标示),同时,摄像模组32和光源33还从固定座31的端部311暴露出来,使得摄像模组32能够实现成像,同时,光源33可在摄像模组32成像时,提供给摄像模组32良好的光照,从而使得摄像模组32在成像时的视野更好,且图像更为清晰。其次,线束35可从固定座31的根部312插入固定座31的容置空间,从而使得线束35可满足与摄像模组32和光源33的电连接,同时,为了实现线束35的固定,还可将线束35与固定座31的根部312固定连接,使得线束35和固定座31可成为一个整体。并且,为了能够使固定座31在朝头端座1的后侧15的方向滑动时,避免固定座31滑出头端座1的定位孔12,如图1和图2所示,可尽量扩大固定座31的端部311的直径,并保证端部311的外径大于头端座1的定位孔12的孔径,从而当固定座31在朝头端座1的后侧15的方向滑动时,一旦固定座31的端部311抵住头端座1的前侧11,即可使得固定座31无法再滑动,从而实现了对固定座31的限位,以保证固定座31在朝头端座1的后侧15的方向滑动时,借助固定座31的端部311与头端座1的前侧11的配合,可使可视单元3的固定座31不会滑出头端座1。
然而,作为一种替换的方案,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设置于头端座1上的定位孔12的孔壁从前侧11至后侧15的方向至少有部分逐渐朝孔内收缩,形成第一锥面121,同时,如图4所示,固定座31远离线束25的一端的端部绕其周向具有二锥形面313,并且,第一锥面121和第二锥面313的倾斜方向相同。因此,当固定座31在朝头端座1的后侧15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固定座31的第二锥面313可与定位孔12的孔壁的第一锥形面121贴合,使得固定座31远离线束25一端的端部至少有部分可内嵌于定位孔12内,从而可同样实现对固定座31的限位。而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4所示,固定座31的第二锥面313的斜率与定位孔的第一锥面121的斜率应保持一致,从而当固定座31在朝头端座1的后侧15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结合图5所示,固定座31恰好可完全嵌入至定位孔12中,并使得固定座31的端部311远离线束25的一侧可与固定座31的前侧11完全齐平,从而确保了手术器械能够更早地出现在摄像模组32的成像范围内的同时,还能确保固定座31不会过多嵌入至定位孔12内,而造成定位孔12的第一锥形面121对摄像模组32的成像造成干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可视单元3进行控制,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还包括:手柄4,且手柄4与多腔管2的尾端连接,同时,结合图11所示,手柄4上还设置接口41,且接口41朝多腔管2的方向延伸,形成与多腔管2的第一腔体23连通的导向通道(图中未标示),通过导向通道可将可视单元3向多腔管2的第一腔体23内输送。同时,手柄4内还设置与第二腔体24连通的器械通道,而通过器械通道可将手术器械向第二腔体24内输送。并且,为了方便手柄4与多腔管2的尾端实现对接,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手柄4相对于多腔管2的一侧还形成与导向通道连通的第一接头管44、与器械通道连通的第二接头管46。因此,当手柄4在与多腔管2的尾端连接时,可将第一接头管44插入第一腔体23内,同时将第二接头管46插入第二腔体24内,通过第一接头管44可实现导向通道与多腔管2的第一腔体23的连通,而第二接头管46可实现器械通道与多腔管2的第二腔体24的连通。由此不难看出,通过手柄4可进一步方便医护人员通过线束35对可视单元3的固定座31凸出于头端座1的前侧11的长度进行操作,以及方便对手术器械的输送进行操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方便对可视单元3的线束35的滑动进行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可视单元3还包括:导向环36和驱动部37。其中,导向环36套设于线束35上,并与线束25连接,并且,导向环36可用于带动线束35沿多腔管2的长度方向在第一腔体23内滑动。其次,如图3所示,该导向环36包括:与线束35固定的内表面361、与内表面361相对的外表面362,而驱动部37是由导向环36的外表面362朝远离内表面361的方向凸出形成。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沿线束35的长度方向推动或拉动驱动部37,使得驱动部37可驱动导向环36沿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滑动,而导向环36在滑动时又可带动线束35沿多腔管2的长度在第一腔体23内进行滑动,进而使得与线束35连接的固定座31可从头端座1的前侧11伸出。
并且,为了方便医护人员通过驱动部37推动或拉动导向环36,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手柄4沿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还设置供驱动部37嵌入的滑槽42,使得驱动部37在嵌入滑槽42内后,可沿滑槽42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通过对驱动部37的滑动不但可驱动导向环36沿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滑动,而且通过滑槽42还可对驱动部37的滑动进行导向,从而可进一步方便医护人员对导向环36的滑动进行操作。另外,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对驱动部37进行操作,如图12所示,驱动部37包括:与导向环36相连的竖直段371、设置于竖直段371远离导向环36一端的凸缘段372,并且,在设计凸缘段372时,尽量增大凸缘段372的尺寸,使得凸缘段372与导向环36之间形成一定位槽373,并且,对应该定位槽373,结合图13所示,手柄4的导向通道内还设置可卡接于该定位槽373内的卡接件45,且该卡接件45可沿着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卡接件45在导向通道内恰好遮挡住部分滑槽42,并卡接于驱动部37的定位槽373中,而驱动部37的凸缘段372正好从滑槽42中暴露出来,以供医护人员进行手持操作,通过定位槽373和卡接件45的配合,可提高对导向环36的定位性能和滑动性能,有效避免了线束35出现扭转的现象。
另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可视单元3还包括:限位部件38、限位接头39。其中,如图15所示,限位部件38套接于线束35上,并且,限位部件38相对于线束35可转动和滑动,同时,限位部件38还与线束35之间具备预紧力。此外,如图11和图14所示,限位接头39是可拆卸地设置于手柄4的接口41内,并用于沿多腔管2的长度方向限定限位部件38的转动和滑动,使线束35保持在当前位置,同时,限位接头39具有可供线束35穿过的穿线孔395,通过穿线孔395可使线束35穿设于手柄4的导向通道内。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限位接头39绕其轴线方向包括:内壁391、与内壁391相对的外壁392,其中,内壁391围成穿线孔395。并且,限位接头39自内壁391至外壁392有部分朝远离内壁391的方向凸出,使得限位接头39的外壁392形成可与接口41卡接的弧形凸出393和凸块394,同时,使得内壁391形成弧形滑槽395和卡槽396。
并且,对应限位接头39的弧形滑槽395和卡槽396,结合图15、图16和图17所示,限位部件38包括:套接于线束35上的环形部件381、凸出于环形部件381的限位凸起382,同时,限位凸起382用于卡入弧形滑槽395或卡槽396内。其中,当限位凸起382卡入弧形滑槽395内时,如图16所示,环形部件381可相对于线束35转动和滑动。而环形部件381用于限位凸起382卡入卡槽396内后,如图17所示,该环形部件381相对于线束35固定,使得限位部件38无法再朝限位接头39内进行滑动,同时,限位部件38也无法再转动。比如说,当需要对可视单元3的固定座31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如图16所示,可将限位部件38的限位凸起382卡入限位接头39的弧形滑槽395内后,使得环形部件381的限位凸起382可沿弧形滑槽395的槽深方向滑动,同时,允许环形部件381可借助限位凸起382沿着弧形滑槽395的弧长方向进行扭转,但受限于弧形滑槽395的结构,使得环形部件381只能依靠限位凸起382沿弧形滑槽395的槽深以及弧长方向进行运动。而在不需要对固定座31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又可后拉限位部件38,使得限位凸起382可从弧形滑槽395中释放,并将限位部件38旋转到合适位置后,再次前推限位部件38,使得限位凸起382可卡入卡槽396中,通过限位凸起382与卡槽396的配合,使得限位部件38无法再被前推和扭转,从而即可实现对线束35的固定。
然后,作为优选地方案,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4所示,手柄4上的接口41的外形与限位接头39的外形相同,从而当限位接头39在置于接口41内后,限位接头39可通过接口41与手柄4实现紧密连接,同时,接口41与限位接头39之间可以是过盈配合,从而使得限位接头39在嵌入至接口41内后,限位接头39不易从接口41内脱离,同时,限位接头39也不会在线束35的运动过程中发生旋转现象。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在推动限位部件38时,能够更好的对固定座31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的长度进行控制,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因保证弧形滑槽395的槽深与固定座31可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的总长度相同,从而当限位部件38的限位凸起382进入弧形滑槽395内后,在将限位部件38推至极限位置时,可使得限位凸起382抵住弧形滑槽395的槽底,从而即可保证固定座31伸出头端座1的前侧11的长度为最大长度。
此外,如图18和图19所示,当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作为心脏内窥镜使用时,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还包括:球囊5,球囊5具有与多腔管2的头端21连接的根部51、与通道管13连接的头部52,且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从球囊5的头部52伸出,并暴露于球囊5外,而头端座1、可视单元3均位于球囊5内。由此不难看出,由于在多腔管2和通道管13处设置球囊5,该球囊5可在收缩后跟随头端座1和多腔管2进入血管内,并在球囊5抵达心脏结构后扩张,通过该球囊5可排开心脏内的血液,从而可使医护人员具有更好的视野,同时,由于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暴露于球囊5外,而可视单元3位于球囊5内,因此,可在保证可视单元3视野的同时,还不会对手术器械的操作造成影响。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使通道管13与球囊5的头部52具有良好的连接性能,通道管13的出口侧132在从球囊5的头部52伸出时,需要保留一定的长度,比如说,可将通道管13伸出球囊5的距离控制在8mm-12mm,从而不但保证了球囊5与通道管13连接的稳定性,而且还能使得球囊5在扩张后,球囊5排开血液的范围得以增大,从而既满足可视单元3后置时能够观察到更大的成像范围,又不会阻碍可视单元3在操作时对手术器械的观察。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内窥镜的头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座设置于内窥镜的多腔管的头端,所述头端座具有前侧、与所述前侧相对的后侧;
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后侧设置容置槽,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至所述后侧的方向设置与所述容置槽连通的定位孔和通孔,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还设置通道管;
其中,所述通道管与所述通孔连通用于输送手术器械;所述定位孔用于内窥镜的可视单元沿所述定位孔的轴线方向滑动,使所述可视单元伸出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以实现所述可视单元可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的头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和所述通道管均与所述头端座的轴心偏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的头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管的管壁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测距窗口,所述头端座的前侧还设置检测模块,所述测距窗口用于手术器械在通过所述通道管时,被所述手术器械不断遮盖;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测距窗口被所述手术器械遮盖的长度,并用于将检测到的长度发送至主控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的头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管位于所述定位孔和所述检测模块之间,使所述检测模块的轴心、所述通道管的轴心和所述可视单元的轴心在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上的投影的连线为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头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管为柔性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的头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管远离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的一端为出口侧,所述出口侧为一喇叭口。
7.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腔管;所述多腔管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所述头端相对的尾端,所述多腔管自所述头端至所述尾端的方向还具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
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头端座,设置于所述多腔管的所述头端,所述定位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通道管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可视单元,用于插入所述第一腔体内,并用于从所述定位孔伸出至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单元还用于沿所述定位孔的轴线方向滑动时,逐渐缩回所述容置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单元包括:穿设于所述定位孔的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的摄像模组和光源、与所述固定座同轴连接的线束、设置于所述线束上的控制盒;所述线束还与所述摄像模组、所述光源和所述控制盒电连接;
其中,所述线束还沿所述多腔管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可滑动,使所述固定座伸出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线束的一端的端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从所述前侧至所述后侧的方向至少有部分向孔内收缩,形成第一锥面,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线束一端的端部绕其周向具有第二锥面;
其中,所述第二锥面用于所述固定座朝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后侧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与所述定位孔的所述第一锥面贴合,使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线束一端的端部至少部分内嵌于所述定位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面的斜率与所述第二锥面的斜率相同;
其中,当所述固定座朝所述头端座的后侧的方向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固定座的所述端部远离所述线束的一侧与所述前侧齐平。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还包括:
手柄,与所述多腔管的所述尾端连接;所述手柄上设置接口,所述接口朝所述多腔管的方向延伸,形成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用于将所述线束向所述第一腔体内输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单元还包括:
导向环,套设于所述线束上,并与所述线束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线束沿所述多腔管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滑动;其中,所述导向环具有与所述线束固定的内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
驱动部,由所述导向环的所述外表面朝远离所述内表面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导向环沿所述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滑动;
其中,所述手柄沿所述导向通道的长度方向还设置供所述驱动部嵌入的滑槽,所述驱动部沿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可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单元还包括:
限位部件,套接于所述线束上,所述限位部件相对于所述线束可转动和滑动;所述限位部件还与所述线束之间具备预紧力;
限位接头,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接口内,并用于沿所述多腔管的长度方向限定所述限位部件的转动和滑动,使所述线束保持在当前位置;其中,所述限位接头具有可供所述线束通过的穿线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接头绕其轴线方向包括:内壁、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其中,所述限位接头自所述内壁至所述外壁有部分朝远离所述内壁的方向凸出,使所述外壁形成可与所述接口卡接的弧形凸出和凸块,使所述内壁形成弧形滑槽和卡槽;
限位部件包括:套接于所述线束上的环形部件、凸出于所述环形部件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卡入所述弧形滑槽或所述卡槽内;
其中,所述环形部件用于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弧形滑槽内后,相对于所述线束可转动和滑动;
所述环形部件用于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卡槽内后,相对于所述线束固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与所述限位接头的外形相同,所述接口与所述限位接头过盈配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滑槽的槽深与所述固定座可伸出所述头端座的所述前侧的总长度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还包括:
球囊;所述球囊具有与所述多腔管的所述头端连接的根部、与所述通道管连接的头部,所述通道管的出口侧从所述球囊的所述头部伸出,并暴露于所述球囊外。
CN202320008852.XU 2023-01-03 2023-01-03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Active CN2191093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8852.XU CN219109370U (zh) 2023-01-03 2023-01-03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8852.XU CN219109370U (zh) 2023-01-03 2023-01-03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9370U true CN219109370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33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08852.XU Active CN219109370U (zh) 2023-01-03 2023-01-03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93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07036B2 (ja) 処置用内視鏡
CN101401738B (zh) 内窥镜用结扎器具以及内窥镜结扎系统
US6447444B1 (en) Video rectoscope
AU2008240316B2 (en) Endoscopic barrel with connector
EP3241483A2 (en) Balloon guided endoscopy
CN106922123A (zh) 心包进入装置
US10265046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roper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probe positioning by using camera for ultrasound imaging
EP3626154A1 (en) Modular endoscope
CA2593430A1 (en) Improved surgical tool for endoscope
EP2692273A1 (en) Endoscope insertion assitive device
JP4524393B2 (ja) ラパロポート
US933917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viewing a body lumen
EP0812565B1 (en) Endoscope unit
CN219109370U (zh) 内窥镜的头端座及内窥镜
WO2023216887A1 (zh) 一种可视化插管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5498422B2 (ja) 内視鏡用挿入補助具
US11849917B2 (en) Disposable miniature endoscopy system
US2023002547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al-time sampling
JP7487029B2 (ja) 実時間サンプリング装置
JP2010075270A (ja) 補助具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CN220192967U (zh) 一种内窥镜安装组件以及内窥镜
WO2023242376A1 (en) Navigation catheter assembly with endoscopic vision probe
JPS6220178Y2 (zh)
JPS61280849A (ja) 体腔内超音波診断装置
JP2558663B2 (ja) 穿刺用超音波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