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9335U -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9335U
CN219109335U CN202222024320.3U CN202222024320U CN219109335U CN 219109335 U CN219109335 U CN 219109335U CN 202222024320 U CN202222024320 U CN 202222024320U CN 219109335 U CN219109335 U CN 2191093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leaning
roll brush
rotary cylinder
clean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432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跃旦
方剑强
赵烨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ujia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93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93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36Parts or details of the surface treating tools
    • A47L11/4041Roll shaped surface treating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8Means for supplying cleaning or surface treating agents
    • A47L11/4083Liquid supply reservoirs; Preparation of the agents, e.g. mix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8Means for supplying cleaning or surface treating agents
    • A47L11/4088Supply pumps; Spraying devices; Supply condu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4Nozzles with driven brushes or agit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包括旋转筒体(3),还包括加热部和浮动支撑结构,浮动支撑结构与加热部连接,加热部与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的外周相贴配合,该浮动支撑结构使加热部浮动贴合在该外周上;加热部能够自适应旋转筒体的外周直径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使加热部与旋转筒体外周相贴配合;还提出一种清洁装置,包括所述滚刷式清扫机构。

Description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滚刷电动拖把、洗地机、吸尘器、扫地机等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滚刷电动拖把、洗地机、吸尘器、扫地机等清洁装置中,滚刷是作为提高清洁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滚刷的大致工作原理是,滚刷与被清洁表面进行旋转接触,通过接触来清洁被清洁表面。
为了提高清洁性能,有提出通过在滚刷喷清洁液或滚刷前后喷清洁液的方案,清洁液比如清洁剂、水等,这样,通过打湿滚刷或打湿被清洁表面来提升清洁性能,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清洁性能,有提出对清洁液加热,即用热的清洁液来提升清洁性能,但是目前对于热的清洁液如何产生和供应,则具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电热或化学能对储液罐中的清洁液进行加热,储液罐与滚刷之间通过管路连接,输送过来的清洁液喷淋在滚刷上或者被清洁表面,喷淋在滚刷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滚刷外部的上侧喷淋,另一种是从滚刷内部分流后从滚刷的清洁部渗出,前述两种方案输送距离较远,能耗较高,响应较慢,另外,涉及到储液罐加热后的高压高热储存问题,如何保障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另一种是本申请人特别提出的方案,即直接在滚刷中加热,加热后的滚刷遇到清洁液后,间接地加热清洁液,从而获得热的清洁效果,该方案相比原来的技术进一步缩短了输送路径,有利于节能和提高响应性能,安全问题也得以较好地解决,另外,本申请人通过设置电连接结构,无需在滚刷的筒体两端或筒体中设置电池,而是由清洁装置的电源供电,一方面增加了电能供应能力,保障了续航,另一方面,降低了更换滚刷的成本,从而令本申请人提出的滚刷可实际应用于生活中,而并非是理论性的,但是,纵使本申请人提出的滚刷有上述多项优点,本申请人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响应性能,这对于减小电池体积,降低成本,提高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通过打湿滚刷或打湿被清洁表面来提升清洁性能,虽然提升了清洁性能,但是在清洁装置结束工作后,需要将滚刷清洁后及时干燥,否则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因此通过设置干燥结构来对滚刷进行干燥,目前的干燥结构,基本为吹风结构,即向滚刷吹冷风或热风进行干燥,冷风或热风即气流,这样设计后,一方面干燥较慢,另一方面,若采用热风干燥,需要先将冷气流加热形成热风,然后通过管路输送到滚刷附近,再利用热风吹干滚刷,能量经过多次转换以及较长距离的输送,因此能耗较高,也是因为能耗较高,所以干燥结构大多是设置在基座上,而基座一般是由市电供电,而非采用清洁装置的电池供电。
因此,本申请人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它包括加热部,加热部与旋转筒体外周相贴配合,该加热部用于加热旋转筒体的清洁部,利用加热部直接加热清洁部的清洁用的外周面来实现降低能耗,因此,如何能够自适应旋转筒体的外周直径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使加热部与旋转筒体外周相贴配合,则变得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能够自适应旋转筒体的外周直径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使加热部与旋转筒体外周相贴配合;还提出一种清洁装置,包括所述滚刷。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包括旋转筒体,还包括加热部和浮动支撑结构,浮动支撑结构与加热部连接,加热部与旋转筒体的清洁部的外周相贴配合,该浮动支撑结构使加热部浮动贴合在该外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弹性件和浮动支撑部,浮动支撑部与加热部连接,浮动支撑部用于支撑加热部进行浮动运动,第二弹性件用于提供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所述的外周上的弹性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部包括摆动件,该摆动件的一端可转动设置,该摆动件的另一端连接有加热部,该摆动件用于支撑所述的加热部进行摆动浮动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摆动件的一端位于旋转筒体的后侧,加热部位于旋转筒体的上侧,加热部可围绕摆动件的一端向旋转筒体的上侧摆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盖,该盖的下侧设置加热部,该盖与加热部一起浮动运动,该盖作为滚刷的上盖的组成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设有用于罩住滚刷的驱动机构的侧盖,所述的盖设有向该驱动机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分,所述的侧盖在与该延伸部分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陷部,该延伸部分与凹陷部上下分布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滚刷的上盖的下侧的连接部,浮动支撑部与连接部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支座和安装座,浮动支撑部与支座活动连接成第一组件,上盖、第一组件、安装座自上而下依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设有向下开口的第一插槽,安装座设有向上开口的第二插槽,上盖、第一组件、安装座自上而下依序连接是指上盖、支座、安装座自上而下依序插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与第一组件连接成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安装座上下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盖,该盖的下侧设置加热部,该盖与加热部一起浮动运动,该盖作为滚刷的上盖的组成部分,上盖设有用于罩住滚刷的驱动机构的侧盖,所述的盖设有向该驱动机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分,所述的侧盖的在与该延伸部分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陷部,该延伸部分与凹陷部上下分布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部包括摆动件,该摆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部上,该摆动件的另一端连接有加热部,该摆动件用于支撑所述的加热部进行摆动浮动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摆动件与上盖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采用压簧,上盖、压簧、摆动件自上而下依序连接,加热部被压簧弹性顶压在旋转筒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导向部,导向部与摆动件导向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导向槽,摆动件与导向槽导向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滚刷的前侧设有向旋转筒体的一侧开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连通滚刷内部,浮动支撑部从该第三开口自滚刷的内部向旋转筒体一侧延伸,浮动支撑部与旋转筒体之间设有加热部,所述的第三开口提供浮动支撑部活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部与第三开口之间设有密封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出液部,出液部与加热部分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部、加热部沿旋转筒体的旋转方向依序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部位于滚刷的前侧,滚刷的前侧位于出液部上侧的部分设有向旋转筒体的一侧开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连通滚刷内部,浮动支撑结构包括浮动支撑部,浮动支撑部从该第三开口自滚刷的内部向旋转筒体一侧延伸,浮动支撑部与旋转筒体之间设有加热部,所述的第三开口提供浮动支撑部活动的空间,浮动支撑部与出液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该第一密封件用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进入滚刷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部上侧设有向旋转筒体的一侧延伸设置的第一阻挡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随浮动支撑部一起运动设置,在运动过程中,第一密封件与第一阻挡部之间始终保持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滚刷的上盖的下侧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支座和安装座,浮动支撑部与支座活动连接成第一组件,第一密封件与第一组件连接,上盖与第一组件连接成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安装座上下连接,通过第二组件与安装座上下连接以使第一组件的第一密封件与第一阻挡部密封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部下侧设有第二阻挡部,第二阻挡部与清洁部相抵连接,第二阻挡部用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向下漏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挡部同时作为刮污板,刮污板在清洁部进入出液部之前对清洁部进行刮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开口设有隔开部,浮动支撑部穿过隔开部并与隔开部活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结构包括弹性支撑部,弹性支撑部与加热部连接,弹性支撑部用于提供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所述的外周上的弹性力。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浮动支撑结构,该浮动支撑结构使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旋转筒体的外周上,因此使加热部能够自适应旋转筒体的外周的直径变化,从而更好地使加热部与旋转筒体外周相贴配合。因此,加热部的热量能够尽快的传递到清洁部的清洁用的外周面。
另外,由于浮动支撑结构使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旋转筒体的外周上,所以相比加热部固定的情形,本公开为优化贴合力提供了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有望在考虑加热部向旋转筒体所施加的摩擦力较小的前提下,实现贴合度好的目的。
加热部与旋转筒体外周相贴配合,该加热部可用于加热旋转筒体的清洁部以及清洁部中的清洁液体,因此在清洁被清洁表面时,可以提升清洁性能,而在自清洁时,该加热部可用于干燥,另外,由于加热部设置在滚刷上,因此无需基站参与也能够加热干燥清洁部,这样,一方面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无基站或小基站设计。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包括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具有更好地清洁性能。
同时能量利用效率高,有利于采用电池实现加热清洁。
另外,也有利于实现干燥清洁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加热部的滚刷式清扫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去掉旋转筒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进一步去掉壳体的顶部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加热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去掉导热件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进一步去掉加热件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V形迷宫加热流道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另一种出液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将出液部与导热件连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主要展示加热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主要展示出液部与旋转筒体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加热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加热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14为主要展示主体背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主体内设置的迷宫流道的前向投影示意图。
图16为加热部的横截面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图10设置滚刷架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7设置上盖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另一种加热部的横截面立体示意图。
图20为导热件一体设置刮污组件的横截面立体示意图。
图21为一种主体的端面视图。
图22为A-A向剖视图。
图23为一种出液部的主体的主视图。
图24为另一种出液部的主体的主视图。
图25为一种双向减薄设计的导热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6为一种设有可浮动的加热部的滚刷式清扫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7为一种设有可浮动的加热部的滚刷式清扫机构的爆炸图。
图28为一种设有可浮动的加热部的滚刷式清扫机构的俯视图。
图29为B-B向剖视图。
图30为A放大视图。
图31为一种摆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2为一种支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33为一种第一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4为一种上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35为一种第二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6为一种可浮动的加热部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7为另一种可浮动的加热部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8为再一种可浮动的加热部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9为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去掉旋转筒体、第一组件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0为图39增加支座后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滚刷架、2-上盖、3-旋转筒体、4-导热件、5-加热件、6-过渡水箱、7-出液孔、8-连通孔、9-第一开口、10-第二开口、11-进液端、12-刮污板、13-吸口、14-出液流道、15-进液口、16-进液接头、17-主体、18-支架、19-凸起、20-过渡槽、21-凸出部、22-凹部、23-出液口、24-螺钉孔、25-螺纹孔、26-水泵、27-卡口、28-连接管、29-马达、30-传动组件、31-安装部、32-吸管、33-球体、34-第一弹性件、35-密封圈、36-第一凸部、37-第二凸部、38-弧形凹陷、39-第二弹性件、40-摆动件、41-盖、42-侧盖、43-延伸部分、44-凹陷部、45-支座、46-安装座、47-第一插槽、48-第二插槽、49-导向槽、50-第三开口、51-前侧部、52-第一密封件、53-第一阻挡部、54-第二阻挡部、55-隔开部、56-弹性支撑部、57-连接柱、58-转轴、59-浮动导向槽、60-浮动导向柱、61-弹性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它技术方案。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公开提出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包括滚刷式清扫机构。清洁装置比如滚刷电动拖把、吸尘器的吸头、扫地机、洗地机等,本申请所指的清洁装置,一般指家用的,或者说小型清洁装置,这也是本实用新型滚刷式清扫机构的一个特点,要求整体结构尺寸较小,能够适用于小型清洁装置。
本公开所举例滚刷式清扫机构,它包括一个旋转筒体3,当然,旋转筒体3可以是多个,比如两个、三个等,但是不管是几个,均可参照一个的方案做适应性调整得到或者做简单复制得到,本实用新型也指出,当具有多个旋转筒体3时,至少一个旋转筒体3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部。当需要对多个旋转筒体3设置加热部时,可以巧妙地如下设置,即在相邻的两个旋转筒体3之间设置加热部,也就是说设置为相邻的两个旋转筒体3共用一个加热部,只是这时的加热部,其两侧均能够向对应旋转筒体3传递热量,比如两侧各设置加热件5,或者过渡水箱6被加热后,过渡水箱6在两侧将热量传递给对应旋转筒体3。
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一般为最外层,厚度根据清洁性能或者被清洁表面的需求确定,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无需修改原有的旋转筒体3结构,即可以沿用现有的旋转筒体3,对于用户的旋转筒体3更换使用成本,几乎没有增加。
清洁液体的配合使用,可以有多种情况,比如利用其它设备撒在被清洁表面,比如人为主动洒水,加热后的清洁部遇湿的被清洁表面,也会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此时加热的对象是清洁部,又比如,清洁装置设有其它供液结构,例如本公开的出液部,该供液结构将清洁液体喷淋在清洁部,带有清洁液体的清洁部被加热使用,若被清洁表面是干的,但是在被加热的湿的清洁部作用下,也会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又比如,如下述实施例所述的包括迷宫流道和/或过渡水箱的方案,又比如,可以综合上述几种情况任意组合使用,即可以既有人工洒水,也同时有供液结构喷淋供应清洁液体,或者,可以既有供液结构喷淋供应清洁液体,同时又有过渡水箱,等等,这里不一一列出。
本公开所说的水或与水相关的描述,并非仅指水一种情况,而是俗称,比如清洁液体箱也常被称为净水箱,这里的水就是指清洁液体,清洁液体可以是单纯的水,也可以是水混合有清洁剂的混合物,还可以是混合有消毒剂的混合物。
本公开通过加热部与旋转筒体3外周相贴配合来加热旋转筒体3的外周,外周即清洁部,因此,加热部产生热量能够尽快的传递到清洁部。因此加热时达到一定温度所要求的热量就少,那么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响应性能,也就是说,加热部开启后,在本公开中,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将很快能够达到所需工作温度,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响应性能。
综上所述,本公开能够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响应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清洁装置原有的控制单元中增加清洁程序,在清洁程序下,加热部用于加热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和/或供应给清洁部的清洁液体来清洁被清洁表面。清洁程序例如用户手动开启加热部,同时旋转筒体3转动,出液部可喷液,也可以不喷液,一般来说需要喷液,这样热的并且湿润的清洁部对被清洁表面具有更好的清洁效果,另外,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公开能够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响应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如图23所示,本公开提出一种出液部,包括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本体,该本体设有沿所述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出液流道14,出液流道14的沿轴线方向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作为出液流道14的两端,该本体位于旋转筒体3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的出液流道14依序设置的多个出液孔7,各个出液孔7分别与出液流道14连通,所述的两端中的一端作为进液口15,自进液口15向出液流道14的另一端的方向,各出液孔7的大小沿所述的轴线方向逐渐变大。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公开具有以下优点:由于自出液流道14的进液口向出液流道14的另一端的方向,各出液孔7的大小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逐渐变大,所以在出水时,由于靠近进液口15一侧水压大,所以靠近进液口15一侧的出液孔7的流速快,那么当靠近进液口15一侧的出液孔7变小时,由于流通截面变小,所以虽然流速快,但是其出水量相比原来的结构还是有所变小,而稍远点的出液孔7虽然流速相对较慢,但是由于孔变大,所以其出水量相比原来的结构有所变大,那么基于上述方案,使得对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的湿润程度较为均匀,因此在采用出液流道的两端中的一端进液的技术方案的同时,还有利于对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的湿润程度较为均匀,由于结构简单,从而为减小滚刷的体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前提条件。
本公开还提出一种出液部,相比上述出液部,如图24所示,其特点在于各相邻出液孔7之间的间隔沿所述的轴线方向逐渐变小。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公开具有以下优点:由于自出液流道14的进液口向出液流道14的另一端的方向,各相邻出液孔7之间的间隔沿所述的轴线方向逐渐变小,所以靠近进液口7一侧的出液孔7分布较稀疏,而离进液口一侧较远的出液孔7分布较密集,所以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被湿润的程度就可以较为均匀,因此在采用出液流道的两端中的一端进液的技术方案的同时,还有利于对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的湿润程度较为均匀,由于结构简单,从而为减小滚刷的体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前提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流道14优选为直线形流道,该直线形流道可以平行于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也可以倾斜于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所述的“该本体设有沿所述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出液流道14”并不是要求限定出液流道14与所述的轴线方向必须平行设置,而是要求各出液孔7能够覆盖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这样就要求出液流道14需要能够将液体输送到各出液孔7,因此具有“该本体设有沿所述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出液流道14”的表述。
由于制造的成本和难度,一般来说,出液流道14的大小大致为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均匀设置,若要将出液流道14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做成大小不同,则一方面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成本很高,因此,为了达到清洁部湿润程度较为均匀这一目的,上述出液部的两种技术路线,有利于简化出液流道14的结构,即出液流道14的大小大致为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均匀设置这一技术情况适用于上述出液部的两种技术路线,换句话说,本公开的出液部不需要出液流道14的大小做特别的安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部包括导热件4,导热件4内设有流道14,还有一种加热部,导热件4内没有设置流道14,例如如图1至7所示,可参考实施例一至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19、20、25所示,导热件4内设有流道14,这样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减小体积,但是使得导热件4的厚度增加,那么本公开提出:所述的导热件4的面向旋转筒体3的的一侧的表面在流道14处为沿流道14延伸并向旋转筒体3这一侧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和/或反所述的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即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为沿流道14延伸并向旋转筒体3这一侧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可称为第一凸部36,第二种为沿流道14延伸并向旋转筒体3这一侧方向的反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可称为第二凸部37,第三种为沿流道14延伸并向旋转筒体3这一侧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和反所述的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即同时具有第一凸部36和第二凸部37。不管哪一种,均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厚度,降低了重量,尤其是第三种,减的最多,但是第一种方便在背面设置加热件5,第二种有利于所述的导热件4的面向旋转筒体3的的一侧的表面做的更加平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19、20所示,第一凸部36为弧形凸部,当然,如图21所示,第二凸部37也可以为弧形凸部。当第一凸部36为弧形凸部时,由于其位于所述的导热件4的面向旋转筒体3的的一侧,所以设置成弧形凸部,有利于与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之间的接触,一方面对清洁部没有损伤,另一方面对清洁部的阻碍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19、20、25所示,相邻凸部之间为弧形凹陷38,尤其是在导热件4的面向旋转筒体3的的一侧,弧形凹陷38一方面容易加工,另一方面对导热件4的强度影响很小,不容易应力集中,再一方面弧形凹陷38对清洁部没有损伤,再一方面对清洁部的阻碍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还提出一种具有干燥结构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包括旋转筒体3,还包括控制单元和加热部,加热部与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外周相贴配合,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加热部加热干燥所述的清洁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单独设置一个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内设有干燥功能程序当该程序被启动时,该程序即控制单元控制加热部发出热量,也就是说控制单元令加热部加热干燥所述的清洁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清洁装置共用一个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具有干燥功能程序,当用户选择或自动触发该程序时,该程序即控制单元控制加热部发出热量,也就是说控制单元令加热部加热干燥所述的清洁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与旋转筒体3的驱动组件电连接,在加热部加热干燥清洁部时,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驱动组件带动旋转筒体3相对加热部转动。驱动组件例如具有马达29和传动组件30,控制单元控制马达29转动,马达29转动经传动组件30带动旋转筒体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的滚刷既能够进行清洁被清洁表面,同时在清洁被清洁表面的工作完成后,还可以利用加热部实现干燥清洁部的目的,结构得到极大地简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16、19、20所示,还包括刮污组件和出液部,出液部设有出液孔7,出液孔7用于向清洁部输出清洁液体,刮污组件用于清洁被清洁液体打湿的清洁部,刮污组件和出液部用于在加热部加热干燥清洁部前对清洁部进行清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吸口13,吸口13用于吸走加热部加热干燥所述的清洁部产生的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刮干组件,在加热部加热干燥清洁部时,刮干组件同时用于刮干清洁部。刮干组件例如与清洁装置共用的刮污板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刮干组件和加热部沿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依序设置,该加热部用于加热被刮干组件处理后的清洁部。刮干组件例如与清洁装置共用的刮污板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10、17、18所示,还包括吸口13,所述的污水被吸口13吸走。这样污水被及时处理,能够有利于避免污水重新污染被清洁表面。吸口13连接有吸管32,污水依序通过吸口13、吸管32被吸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10、17、18所示,具有干燥结构的滚刷与清洁装置共用吸口13,吸口13、吸管32、清洁装置的过滤组件、清洁装置的负压组件依序连通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刮污组件避让吸口13设置。这样设计后,有利于避免刮污组件对吸口13流通截面的不利影响,使得吸口13的性能得以发挥。所述的避让吸口13设置并非要求绝对的避让,而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刮污组件对吸口13的遮挡,当避让到一定程度,即对吸口13的不利影响很小,那么这种避让也是可以的。当然,能够完全避让则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沿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吸口13在前,刮污组件在后。这样设计后,经过刮污组件之前,清洁部已经经过吸口13的一番处理,那么有利于减轻刮污组件的负担,反过来说,由于清洁部已经经过吸口13的一番处理,那么刮污组件接着处理后,能够更好地达到对清洁部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9、40所示,吸口13位于旋转筒体3后侧,刮污组件位于吸口13的上侧。这样设计后,经过刮污组件处理,污水自然往下流动,那么吸口13正好能够及时地吸走污水,从而有利于提高清洁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9、40所示,刮污组件采用刮污板12,刮污板12同时作为第二阻挡部54。这样设计,结构较为简单可靠,通过刮污板12以刮动的形式排出污水,在旋转筒体3轴线方向上,能够对清洁部全面的清理和排出污水,效果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0、17所示,还包括水泵26,旋转筒体3、加热部、水泵26自前向后依序设置,水泵26用于泵送所述的清洁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0、17所示,还包括马达29,旋转筒体3、加热部、马达29自前向后依序设置,马达29与旋转筒体3之间设有传动组件30,马达29用于经传动组件30带动旋转筒体3转动,传动组件30位于加热部的另一端外侧。这样有利于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0、17所示,水泵26与马达29左右分布设置,并且,所述的水泵26偏向于加热部的一端所在的一侧设置。这样有利于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0、17所示,还包括滚刷架1,滚刷架1在加热部的后侧设有安装部31,水泵26和马达29均安装在安装部31中。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安装水泵26和马达2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17所示,加热部的一端连接有进液组件,进液组件与水泵26连接。这样有利于结构更加紧凑。进液组件例如进液接头1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17所示,进液组件具有向后侧设置的接头,该接头与水泵26的输出端连通设置。这样有利于结构更加紧凑。例如,该接头与水泵26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连通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8、9、39、40所示,滚刷包括可相互分离的加热部和出液部,加热部包括导热件4和加热件5,导热件4、出液部均围绕旋转筒体3外周的周向设置,加热件5与导热件4导热连接,导热件4与旋转筒体3外周相贴配合;沿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出液部位于导热件4的前侧和/或后侧,出液部用于输出所述的清洁液体。这样设计后,一旦发生堵塞,只需要对出液部进行清理,例如图4所示,该滚刷具有过渡水箱6,过渡水箱6具有可相互分离的加热部和出液部,当堵塞时,可将过渡水箱6取出,然后对出液孔7进行清理,不需要对加热部进行清理操作,当堵塞导致只能更换时,加热部还可以重复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另一种滚刷,相比于上述的滚刷,区别在于采用了另一种加热部,没有过渡水箱6。这样设计后,一旦发生堵塞,只需要对出液部进行清理,例如图8、9所示,出液部连接在上盖2下侧,可设计成取出上盖2时,上盖2连同出液部一起取出,而出液部可与导热件4可拆式连接设置,也可以是分开设置,当出液部与导热件4可拆式连接设置时,可设计成取出上盖2时,上盖2连同出液部一起取出,而出液部则通过所述的可拆式连接设置与导热件4分开,这样导热件4则仍然留在滚刷上并不拆下,例如如图8、9、11所示,出液部前边沿设有卡口27,该卡口27与加热部可拆式卡接。对于出液部的清洁液体的供应,既可以是供液组件直接供应,也可以是供液组件先将清洁液体供应给加热件5和/或导热件4,经加热件5和/或导热件4加热后在供应给出液部输出,例如图9、13、15所示,主体17设有流道,该流道出口通过可拆式连接管28与出液部入口连通,供液组件通过流道的进液口15向流道内输送清洁液体。在拆下出液部后,就可对出液孔7进行清理,不需要对加热部进行清理操作,当堵塞导致只能更换时,只需要更换出液部,加热部留在滚刷架1上,不需要任何操作和更换,即加热部还可以重复使用。
当然,出液孔7也可以集成设置,例如如图19所示,本公开提供另一种加热部,其出液孔7集成设置在加热部的主体17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部设有出液流道14,各出液孔7与出液流道14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流道14优选为直线形流道,该直线形流道可以平行于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也可以倾斜于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主体或过渡水箱设有沿所述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出液流道14并不是要求限定出液流道14与所述的轴线方向必须平行设置,而是要求各出液孔7能够覆盖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这样就要求出液流道14需要能够将液体输送到各出液孔7。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生产装配,做如下设计,如图10、12、13、14、15所示,所述的加热部具有进液接头16、支架18、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主体17,主体17与支架18沿前后方向分布并连接,主体17内设有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流道,进液接头16与主体17的一端连接,进液接头16与流道连通,进液接头16用于连接供液组件。进液接头16位于支架18的一侧的侧面设有出液口23,进液接头16与流道连通是指该出液口23与流道入口连通。采用支架18,这样设计后,由于有支架18的支撑,所以有利于将主体17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部的装配顺序可以是:主体17沿支架18的一端插入,因此主体17和支架18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完成套接,然后进液接头16连接在支架18的一端和/或进液接头16连接在主体17的一端,例如如图14所示,进液接头16设有两个螺钉通孔24,对应的,主体17的一端也设有两个螺纹孔25,螺钉通过螺钉通孔24、螺纹孔25将进液接头16连接固定在主体17的一端,同时,进液接头16位于支架18的一侧的侧面将支架18的一端的开口封闭。进液接头16位于支架18的一侧的侧面设有密封垫,进液接头16位于支架18的一侧的侧面经所述的密封垫与支架18的一端的端面紧压固定在一起。支架18的另一端也可以设置螺钉通孔24,相应的,主体17的另一端也设有螺纹孔25,螺钉通过螺钉通孔24、螺纹孔25将主体17的另一端与支架18的另一端更好地连接固定在一起。如图12、13所示,支架18具有凹腔,凹腔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与主体17的上边沿和下边沿经凹凸套接结构套接配合,本例中,例如图16所示,凹凸套接结构的凹槽设于主体17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凹腔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对应设置有凹凸套接结构的凸起19,这样的结构设计令装配非常方便,另外,对主体17支撑更加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7中的流道并非一条,而是多条,这样有利于形成迷宫流道,如图13、15所示,主体17中的流道为四条,相互平行设置形成蛇形迷宫流道,并且最后一条流道的出口通过连接管28与出液部连通。为了简化制造,主体17的两端加工有过渡槽20,该过渡槽20用于连通相邻的流道,对于过渡槽20的封闭,例如可在主体17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密封件,例如在进液接头16位于支架18的一侧、支架18的另一端各设置作为密封件的凸出部21,通过凸出部21与过渡槽20的配合形成过渡流道,支架18的另一端的凸出部21还可作为主体17与支架18套接后主体17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18的另一端使用,从而使得生产制造极大地便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12、13、14所示,主体17采用沿旋转筒体3的周向设置的弧形结构,主体17内设有迷宫流道,该迷宫流道自弧形结构的一端开始沿旋转筒体的轴线方向往复延伸,例如形成所述的蛇形迷宫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主体17还设有加热件5,该加热件5与主体17导热连接,例如主体17的背面设有所述的加热件5,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加热件5,另一方面简化生产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7的背面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所述的加热件5,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减小主体17与加热件5连接后形成的组件的整体厚度,另一方面对加热件5形成一定的包裹,使得热量更多的向主体17传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主体17的背面烧结设置所述的加热件5,例如将电发热材料涂敷在主体17的背面并进行烧结,这样加热件5与主体17结合更为牢固,并大致形成一体,这样设计后,有利于热量传导的损失更小,而且有利于使主体17与加热件5连接后形成的组件的整体厚度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7的背面设有隔热层,该隔热层用于使加热件5的热量向主体17传导。这样有利于节能,提升热能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7的背面可以单独设置隔热层,也可以将支架18作为加热件5的隔热层,支架18可采用隔热材料制成,这样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但是若采用单独的隔热层的方案,则可方便支架18的选材,而不会受限于必须采用隔热材料,但是装配相对会多一步,即需要设置单独的隔热层。
以下举例多个实施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公开的相关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公开提出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包括旋转筒体3,旋转筒体3外周的周向设有加热部,加热部与旋转筒体3外周相贴,该加热部用于加热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这样,加热部产生的热量直接贴着清洁部并传递给清洁部,传递热量的距离为零,使用效率高,减少了热量的浪费,提升了热量的有效利用率。
加热部包括导热件4和加热件5,导热件4围绕旋转筒体3外周的周向设置,加热件5与导热件4连接。这样设计,通过导热件4可方便传递热量,一方面加热件5涉及供电问题,按前述设计可方便布置加热件5的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导热件4,可简单高效的将热量传递更全面,从而有利于保障清洁部的受热面积,同时有利于降低加热件5的安装数量,避免增加过多重量。
还包括滚刷架1,滚刷架1设有可拆式安装旋转筒体3的第一开口9,第一开口9内设置加热部。这样设计,不影响旋转筒体3的更换,且更换旋转筒体3后,不再需要调节加热部与旋转筒体3之间的间距,即更换后直接可以使用,极大地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3所示,滚刷架1可拆式连接有上盖2,加热部位于上盖2下侧,在取下上盖2后,就能够看到加热部,另外,在取下上盖2后,也能够将旋转筒体3沿上下方向拆除进行清洁或更换,即上盖2同时作为旋转筒体3的一个限位安装件。这样设计,能够极大地便于生产制造本实用新型,同时便于日常用户的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加热体包括沿轴向设置的连续的导热件4和非连续设置的加热件5,导热件4在外侧,加热件5在内侧,导热件4将加热件5与旋转筒体3隔离开。这样,一方面简化加热件5的设置和安装数量,另一方面导热件4将加热件5与旋转筒体3隔离开,有利于保护加热件5,延长使用寿命。
加热部沿旋转筒体3的轴向连续设置。这样设计,能够使得清洁部均匀受热,有利于干燥性能。
还包括保温结构,该保温结构用于使加热部产生的热量大部分传递给清洁部。保温结构比如设置在加热件5后部及四周的隔热层,这样,加热件5的热量主要向前侧传递,即主要向导热件4传递,导热件4再将热量传递给清洁部。这样设计有利于减少浪费,提高热量利用率。
加热部朝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包括围绕旋转筒体3旋转方向设置的弧形结构,本例中,导热件4设置为弧形结构,即导热件4为凹弧形板。这样设计后,凹弧形板与清洁部外周面匹配,一方面有利于清洁部顺畅旋转,另一方面有利于凹弧形板与清洁部良好贴合,从而提升传热效率。
本例中,没有设置过渡水箱6,以上结构可参考附图1、2、4、5所示,图2、4、5中省略过渡水箱6的其它结构即可构成本例。
本例中,出液部与加热部共用一个框架,框架具有前面板,前面板上设有各出液孔7,各出液孔7与供液组件连通,而加热部组件与框架可拆式连接。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相比实施例一,区别在于增加了过渡水箱6,加热部用于加热供应给清洁部的清洁液体。
当增加过渡水箱6后,结构为:加热部包括过渡水箱6,加热部的加热件5位于过渡水箱6中,过渡水箱6用于与水源连接,加热件5用于加热过渡水箱6中的清洁液体,加热后的清洁液体流向清洁部,这样,清洁部也被清洁液体带去的热量加热。
过渡水箱6采用小容量,该小容量的容量小于水源的容量。
优选的,该小容量为单位时间清洁液体供应流量的体积的六倍之内,包括六倍。清洁液体单位时间的供应量是根据清洁需要而设定的,一般来说,达到或超过该供应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清洁性能,但是若过渡水箱6的容量不设限制,则会带来弊端,所以过渡水箱6的容量也很重要,就像本实用新型说的“过渡水箱6采用小容量,该小容量的容量小于水源的容量。”。按前述设计后,这样可更加好地衔接清洁使用所需的量,同时平衡能耗,另外也更有利于控制程序控制开闭加热件5,这是因为过渡水箱6容量越大,在动态使用过程中,对于工作温度的稳定性控制更加困难,当过渡水箱6容量较小,同时又得以对所述的供应量维持供应,那么此时的平衡点,则更有利于平衡能耗、温度稳定性控制、清洁性能这三个要素。
过渡水箱6中设有迷宫加热流道,迷宫加热流道用于令加热件5短时间内快速加热流经的清洁液体。本例中,如图7所示,过渡水箱6的迷宫加热流道设置为V形迷宫加热流道,另外,为了更好地匹配旋转筒体3,所以过渡水箱6整体外形也大致呈V形。
本例中,如图7所示,V形迷宫加热流道中清洁液体流向为,从V形迷宫加热流道的右上端流入,然后沿V形向V形迷宫加热流道的左上端流出,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拉长了流动距离,令清洁液体有更多的时间吸收加热件5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在出口侧自下而上的流动,由于热量更容易往上流动,所以令清洁液体更好地带走加热件5产生的热量。另外,由于V形导致左右两侧流道较为接近,那么加热件5在发热时,使得右侧自上而下的流道中的清洁液体被预热,那么再在出口侧自下而上流动时,能够令清洁液体更快地加热到较高温度,缩短了加热时间。另外,采用V形迷宫加热流道令整体结构非常紧凑。如果需要进一步缩短加热时间,也可以在右侧自上而下的流道中同时设置加热件5。
上述设计后,过渡水箱6中的清洁液体在加热后即被用于清洁部,无需长距离输送,极大地减少了浪费,另外,还避免了长距离输送带来的安全隐患。
如图2、3、4、5、6、7所示,图7中箭头表示清洁液体的流动方向,利用加热部来加热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本例中具体来说,所述的加热件5围绕旋转筒体3外周的周向设置,所述的加热件5在加热清洁液体的同时,还包括导热件4,导热件4围绕旋转筒体3外周的周向设置,所述的加热件5在加热清洁液体的同时,还通过导热件4来加热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
这样设计具有的技术效果是:第一,加热件5前后方向的发热能够被更加快地作用到清洁部,即加热件5前侧为清洁部,加热件5后侧为清洁液体,那么加热件5前后方向的发出的热量被更加高效地利用,这是因为,加热件5的前侧直接加热清洁部,无需过渡水箱6中的清洁液体携带热量再去加热清洁部,也就是说减少一次热量转换,并且加热件5的前侧直接加热清洁部的好处在于,还有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而加热件5后侧由于无法直接加热清洁部,所以通过过渡水箱6中的清洁液体携带热量再去叠加已被加热件5前侧预热的清洁部,从而加热件5发出的热量被更加高效地利用,因热量被更加高效地利,所以非常有利于缩短加热时间,使得短期内就能够达到工作温度;第二,在实现热量被更加高效地利用这一目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结构紧凑性,从而进一步减小过渡水箱6的厚度尺寸;第三,当设计V形迷宫加热流道时,仅在V形迷宫加热流道左侧自下而上的流道中设置加热件5就能够实现更快加热的目的,而无需在V形迷宫加热流道的左右两侧流道中均设置加热件5,使得整体结构更加优化,同时,这样还避免了在V形迷宫加热流道的左右两侧流动中均设置加热件5造成的热量浪费,原因在于,若在V形迷宫加热流道右侧自上而下的流道中设置加热件5,那么必然增加该加热件5对右侧的热量传递,又因为受制于清洁液体吸收热量的速度,无法及时吸收带走,从而造成热量损失,而上述方案避免了这种情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过渡水箱6朝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10,第二开口10供加热件5露出,从而减少与导热件4之间的阻隔,更有利于加热件5通过导热件4传递热量。这样设计能够令加热件5更加靠近清洁部,同时也令过渡水箱6更加靠近清洁部,从而使得加热后的清洁液体能够被更短距离地输送到清洁部,也使得加热后的清洁部与加热后的清洁液体更快地相遇,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热量的损失,使得输入较小的加热功率,就能够较好地维持清洁部的温度,也就是说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进一步提升响应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5、6所示,为了更均匀地输出加热后的清洁液体,沿旋转筒体3的轴向依序设有多个出液孔7,出液孔7经多个连通孔8与V形迷宫加热流道的出口端连通,因此,多个出液孔7位于导热件4的上侧。V形迷宫加热流道的进液端11通过管路与水源连通,即与清洁液体箱连通。可以设置水泵来提高清洁液体的输送压力。也可以利用检测清洁液体箱的水位和/或管路是否有清洁液体来及时关闭加热件5,从而实现更高的安全性能,比如防干烧性能。
对于同时加热的情形还可以是其它方案,比如所述的加热件5在加热清洁液体的同时,由加热件5直接加热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又比如,所述的加热件5在加热清洁液体的同时,由于清洁液体加热后,过渡水箱6也变热,那么可以通过加热后的过渡水箱6来加热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
当对被清洁表面清洁完毕或者清洁部自身清洁完毕,则继续维持加热件5开启,从而利用加热件5的热量来完成干燥清洁部。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还包括刮污板12,刮污板12对清洁部进行刮污,该刮污即把清洁部上的污水和脏污一同刮下,然后由刮污板12附近的吸口13吸走。那么实施例三中,沿旋转筒体3的旋转周向,过渡水箱6位于刮污板12的后侧,即清洁部先刮污,然后再加热清洁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热量,这是因为,若不及时通过刮污板12去掉污水,那么污水所在的清洁部的部分(被污染的清洁部的部分)将重新吸收热量,因此造成浪费。而被污染的清洁部的部分是不利于卫生的,因此通过上述设计,使得热量被更有效地使用,从而提升卫生,另外,对于在执行清洁部干燥程序时,有利于提升干燥速度,进一步减少了浪费。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相比上述各实施例,区别在于,加热部可以多个,各个加热部沿旋转筒体3的轴向设置,各个加热部的轴向长度与清洁部大致相等,并且,各个加热部还沿旋转筒体3的周向依序设置,也就是说,相比图2所示的一个加热部的结构,实施例四沿旋转筒体3的周向还依序增加了至少一个加热部,构成两个加热部的结构,实施例四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更加快速的达到所需温度,而且,若需要,还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但是相对结构较大,能耗较高,在某些需要更高温度的场合,则实施例四较为适用。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相比上述各实施例,区别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加热部的温度和/或清洁部的温度和/或供应给清洁部的清洁液体的温度和/或被清洁表面的温度。
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可取得的技术效果是:一方面为更加智能地控制加热提供了结构基础,结合控制程序,对于能耗的进一步精细控制具有帮助,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为安全多了一道保障。
实施例六:
如图8至15所示,本例中取消了过渡水箱6,没有水箱的概念,加热部具有主体17或设有流道的主体17,该主体17同时作为导热件4,清洁液体从主体17的一端流入流道,即进液接头16与主体17的一端连接,进液接头16与流道连通,进液接头16用于连接供液组件,使得加热部的整体体积显著减小,且从一端进液,无需像如图3所示的从上方中部位置的进液端11进液,从而还有利于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前述各措施有利于减小滚刷的体积,或者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安装其它结构,例如如图10所示,由于腾出了更多的安装空间,所以还可以将水泵26集成在滚刷中,本例中,水泵26位于进液接头16所在的这一侧。
本例中,所述的主体17不仅加热清洁液体,而且主体17由于本身导热,所以主体17可用于直接加热清洁部,即主体17也作为导热件4使用,从而清洁部的升温更加快。这样设计,不仅响应快,而且由于热量通过加热清洁液体以及通过主体17直接加热清洁部,所以热量主要用于清洁部,因此能量利用率高。
实施例七:
相比实施例六,例如图11所示,出液部的位于旋转筒体3的一侧设有沿旋转筒体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凹部22,凹部22内设有出液孔7。这样设计后,出液孔7不容易进入脏污,保持出液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旋转箭头表示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出液孔7位于凹部22的逆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这一侧的侧面上。这样设计后,防堵塞性能更加优异,另外,按前述设计后,清洁部不会紧密的挤压在出液孔7处,因此有利于出液更为顺畅。
实施例八:
实施例八相比实施例七,例如图19、20所示,区别在于,还包括刮污板12,刮污板12作为所述的刮污组件,并且出液孔7、刮污板12均集成设置在导热件4上,本例中,即集成在主体17上,具体来说,出液孔7位于主体17的上边沿附近位置,刮污板12位于主体17的下边沿附近位置,刮污板12对清洁部进行刮污,该刮污即把清洁部上的污水和脏污一同刮下,然后由刮污板12附近的吸口13吸走。由于集成设置,刮污板12也可以传递一部分热量,即热的刮污板12,热的刮污板12在处理清洁部,相比冷的刮污板12具有更好地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20所示,刮污板12与导热件4一体设置,这样,更容易将热量传导给刮污板12,减少热量的浪费,另外,有利于简化结构,方便生产制造。
当对被清洁表面清洁完毕或者清洁部自身清洁完毕,则继续维持加热件5开启,从而利用加热件5的热量来完成干燥清洁部。
实施例九:
当对被清洁表面清洁完毕或者清洁部自身清洁完毕,希望出液孔7不再出液,为了简单地实现控制出液孔7的出液状态,因此还包括具有在关闭状态和开启状态这两个状态下切换的流道通断组件,该流道通断组件设置在供应清洁液体的流道上,当为关闭状态时,所述的流道的位于流道通断组件之前的部分与出液孔7不连通,当为开启状态时,所述的流道的位于流道通断组件之前的部分与出液孔7连通。通过流道通断组件使出液孔7的出液受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9、19、20、21、22所示,本公开提出一种加热部,出液流道14的进口或进口之前设置有流道通断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22所示,本公开提出一种加热部,导热件4设有四个第一流道,其中,沿清洁液体的流动方向,四个第一流道的最后一个第一流道作为出液流道14,倒数第二个第一流道的出口端设有流道通断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22所示,第一流道的位于过渡槽20一侧的出口端设有流道通断组件,该流道通断组件包括密封圈35、阀芯和第一弹性件34,密封圈35配合设置在出口端,阀芯被第一弹性件34的一端弹性顶压在密封圈35上,第一弹性件34的另一端被凸出部21支撑设置,当出口端的清洁液体的压力高于第一弹性件34的弹力,则阀芯开启以使流道通断组件处于开启状态。前述结构对出液孔7的控制较为简单可靠,例如水泵26工作产生压力,通过清洁液体的压力变化来控制阀芯是否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22所示,阀芯例如球体33。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通断组件为电磁阀结构,通过电磁力来切换所述的两个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道通断组件为鸭嘴阀,当出口端的清洁液体的压力高于鸭嘴阀的打开所需压力时,则鸭嘴阀开启以使流道通断组件处于开启状态,前述结构对出液孔7的控制较为简单可靠,例如水泵26工作产生压力,通过清洁液体的压力变化来控制鸭嘴阀是否开启。
流道通断组件还可以是其它结构,凡是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均可。
实施例十:
对于干燥的方案来说,加快干燥的方案采用对清洁部吹气,即设置吹气结构,该吹气结构对清洁部吹气。这样设计后,将加热部加热产生的气体快速吹散,从而有利于加快干燥。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洁装置的负压组件作为所述的吹气结构,负压组件一般作为抽吸使用,当其反向运转时,将形成吹气气流,那么就能够经过清洁装置的吸口对清洁部吹气。这样设计后,负压组件同时作为所述的吹气结构,简化了结构。
实施例十一:
当清洁部由蓬松材质或容易发生直径变化的材质制成时,以蓬松材质为例,一方面,清洁部在新的时候毛的蓬松较好,因此直径大,用过一段时间后直径会缩小,另一方面,清洁部吸水后、被刮污板12挤水后直径也在变化,所以,如何能够自适应旋转筒体3的外周直径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使加热部与旋转筒体3外周相贴配合,则变得重要。
本公开中提出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还包括浮动支撑结构,浮动支撑结构与加热部连接,该浮动支撑结构使加热部浮动贴合在该外周上。这样有利于实现加热部自适应旋转筒体3的外周直径的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弹性件39和浮动支撑部,浮动支撑部与加热部连接,浮动支撑部用于支撑加热部进行浮动运动,第二弹性件39用于提供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所述的外周上的弹性力。第二弹性件39例如压簧、拉簧、扭簧等。前述浮动支撑结构的具体形态可以多种多样,无法穷举,本公开示例性的举例几种,例如图27、30所示、图36所示、图37所示,在图27、30中公开了一种摆动浮动运动的浮动支撑结构,在图36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浮动导向柱60进行上下浮动运动的浮动支撑结构,浮动导向柱60与上下导向孔配合,图36中的第二弹性件39、导向孔未示出,在图37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浮动导向槽59进行前后方向浮动运动的浮动支撑结构,例如导热件4的两端与浮动导向槽59配合连接,浮动导向槽59对导热件4进行前后方向浮动运动的支撑。
浮动支撑结构还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如图38所示,浮动支撑结构包括弹性支撑部56,弹性支撑部56与加热部连接,弹性支撑部56用于提供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所述的外周上的弹性力。弹性支撑部56既提供支撑,又提供所述的弹性力。弹性支撑部56例如硅胶、橡胶、弹性塑胶等可起支撑作用的弹性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弹性体还设有弹性孔61,弹性体周向的弹性材料可退入该弹性孔61中,从而实现弹性体更大的位移。
由上述可知,浮动支撑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较多,无法全部举例,凡是适用的浮动支撑结构均可应用于于本公开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30所示,浮动支撑部包括摆动件40,该摆动件40的一端可转动设置,该摆动件40的另一端连接有加热部,该摆动件40用于支撑所述的加热部进行摆动浮动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30所示,摆动件40的一端位于旋转筒体3的后侧,加热部位于旋转筒体3的上侧,加热部可围绕摆动件40的一端向旋转筒体3的上侧摆动。这样设计后,将滚刷上侧的空间用于加热部的浮动空间,有利于减小占用滚刷自身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对滚刷的高度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30所示,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盖41,该盖41的下侧设置加热部,该盖41与加热部一起浮动运动,该盖41作为滚刷的上盖2的组成部分。这样设计后,该盖41与加热部一起浮动运动,该盖41作为滚刷的上盖2的组成部分,因此由于滚刷一般具有上盖2,从而覆盖41内部结构而具有更好的外观,所以本条改进的方案无需额外设置外壳用于覆盖41浮动支撑结构,一方面简化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滚刷的高度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27、28所示,上盖2设有用于罩住滚刷的驱动机构的侧盖42,所述的盖41设有向该驱动机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分43,所述的侧盖42在与该延伸部分43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陷部44,该延伸部分43与凹陷部44上下分布设置。这样设计后,一方面解决了对滚刷的驱动机构覆盖41问题,结构较为简单,另一方面,沿滚刷的宽度方向均为连续的外壳,外壳不存在沿滚刷的宽度方向的拼接,有利于造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28、29、30所示,还包括位于滚刷的上盖2的下侧的连接部,浮动支撑部与连接部活动连接。这样设计后,可将浮动支撑部的一部分结构隐藏在上盖2的下侧,即滚刷中,同时为控制滚刷的高度和长度提供了结构基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30、31、32、33所示,连接部包括支座45和安装座46,浮动支撑部与支座45活动连接成第一组件,上盖2、第一组件、安装座46自上而下依序连接。这样设计后,由于浮动支撑部为运动部件,所以采用常规思路进行安装较为复杂,需要加以解决,而本条设计方案使得浮动支撑部与支座45活动连接成第一组件,第一组件视为一个零件与上盖2、安装座46进行安装,安装非常方便,有利于生产装配、实现量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30、31、32、33所示,浮动支撑部为摆动件40,摆动件40的一端设有转轴58,上盖2与支座45之间连接后对转轴58进行可转动限位,而在连接前,转轴58可自上而下放入支座45上的下凹弧中,上盖2则具有上凹弧,上盖2与支座45之间连接后则使得下凹弧与上凹弧构成转动配合孔,转轴58转动配合在转动配合孔中。这样设计后,方便生产装配,有利于量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30所示,上盖2设有向下开口的第一插槽47,安装座46设有向上开口的第二插槽48,上盖2、第一组件、安装座46自上而下依序连接是指上盖2、支座45、安装座46自上而下依序插接。这样设计后,第一插槽47方便上盖2、支座45之间的连接,第二插槽48方便支座45、安装座46之间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32、33、34、35所示,上盖2与第一组件连接成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这样设计后,有利于简化生产装配,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量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上盖2设有连接柱57,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时,上盖2与滚刷架1经连接柱57将上盖2与滚刷架1连接,滚刷架1即滚刷的底座,该连接时可采用从底座的面向被清洁表面的一侧打入的螺钉连接连接柱57来锁紧上盖2与滚刷架1,因此安装方便,有利于量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34、35所示,摆动件40与上盖2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39,第二弹性件39采用压簧,上盖2、压簧、摆动件40自上而下依序连接,加热部被压簧弹性顶压在旋转筒体3上。这样设计后,一方面安装非常方便,另外,在上盖2与第一组件连接成第二组件时,由于具有压痕的弹性力,所以压簧可有效避免上盖2与第一组件之间松散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2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导向部,导向部与摆动件40导向连接。这样有利于摆动件40的摆动运动。导向部例如如图32、33所示,上盖2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导向槽49,摆动件40与导向槽49导向配合。导向部还可以是其它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9所示,滚刷的前侧设有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开放的第三开口50,该第三开口50连通滚刷内部,浮动支撑部从该第三开口50自滚刷的内部向旋转筒体3一侧延伸,浮动支撑部与旋转筒体3之间设有加热部,所述的第三开口50提供浮动支撑部活动的空间。这样设计,有利于结构简单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支撑部与第三开口50之间设有密封件。这样设计,有利于阻挡异物进入滚刷中,保障滚刷的性能,异物例如清洁液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9、40所示,还包括出液部,出液部与加热部分开设置。这样设计后,加热部与出液部分开设置,一方面加热部可以做的更薄更轻,有利于浮动运动,另一方面出液部对加热部的浮动运动没有干扰,再一方面出液部对加热部的形状或结构设计尽量少的构成限制,也就是说加热部的形状或结构可以设计为更加满足浮动运动的需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9、40所示,出液部、加热部沿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依序设置。这样设计后,沿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出液部位于加热部的前面,清洁部在吸收出液部输送给清洁部的清洁液体时,体积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加热部与清洁部的浮动相贴设计,所以加热部对清洁部具有良好地加热性能,同时又因为出液部位于加热部的前面,所以综合起来,加热部能够对清洁液体有更长的时间进行良好的加热,从而在能量利用率高的同时令清洁液体具有较高的温度,因此有利于清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9、40所示,出液部位于滚刷的前侧,滚刷的前侧位于出液部上侧的部分设有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开放的第三开口50,该第三开口50连通滚刷内部,浮动支撑结构包括浮动支撑部,浮动支撑部从该第三开口50自滚刷的内部向旋转筒体3一侧延伸,浮动支撑部与旋转筒体3之间设有加热部,所述的第三开口50提供浮动支撑部活动的空间,浮动支撑部与出液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52,该第一密封件52用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进入滚刷内部。第一密封件52有利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进入滚刷内部,因此有利于第三开口50、出液部上下相邻设置,从而节省高度空间,通过第三开口50,可利用滚刷的内部来容纳浮动支撑部的一部分,本条改进,有利于对滚刷的高度控制和长度控制,结构也较为紧凑。
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在浮动支撑部与第三开口50之间均设置密封件,但是结构将相对复杂,成本增加,也不方便生产制造,而本公开中,加热部为向上浮动,主要是浮动支撑部的下侧与第三开口50的上侧之间离出液部较近,因此较容易进入清洁液体,这样,设置第一密封件52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密封问题,同时避免了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部上侧设有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延伸设置的第一阻挡部53,具体来说,如图30、39、40所示,出液部的前侧部51的上侧设有第一阻挡部53,前侧部51设有出液孔7。这样设计后,有利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进入滚刷内部,也有利于实现上述的采用第一密封件52来解决密封问题、同时简化结构的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出液孔7邻近第一阻挡部53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9、40所示,第一密封件52随浮动支撑部一起运动设置,在运动过程中,第一密封件52与第一阻挡部53之间始终保持密封连接。这样设计后,有利于长期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进入滚刷内部,保障滚刷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9、40所示,还包括位于滚刷的上盖2的下侧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支座45和安装座46,浮动支撑部与支座45活动连接成第一组件,第一密封件52与第一组件连接,上盖2与第一组件连接成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通过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以使第一组件的第一密封件52与第一阻挡部53密封配合。这样设计后,在综合考虑浮动运动的需要、密封的需要等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结构,方便生产装配,即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同时完成第二组件的安装和第一密封件52与第一阻挡部53的密封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所示,第一密封件52是中空的弹性密封条(也可以是其它结构形式的密封条),因为第一密封件52相对于第一阻挡部53是运动的,所以采用前述密封条结构,有利于在运动状态下维持密封配合。另外,弹性密封条对第一组件有弹性支撑作用,也就是说第一密封件52对加热部有一定的弹性支撑作用,那么结合第二弹性件39,加热部实质上是被夹在两个弹性支撑之间,从而使得加热部的浮动运动不易发生硬碰撞,另外,通过第一密封件52、第二弹性件39的组合,为优化加热部贴合在清洁部外周的压力提供了结构基础,即调节技术手段,压力的优化有利于在实现自适应旋转筒体3的外周直径的变化的同时,还有利于旋转筒体3的工作和寿命,即避免压力较大阻碍旋转筒体3的转动运动和/或对旋转筒体3外周造成较大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液部下侧设有第二阻挡部54,第二阻挡部54与清洁部相抵连接,第二阻挡部54用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向下漏出,具体来说,如图30、39、40所示,出液部的前侧部51的下侧设有第二阻挡部54。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有利于清洁液体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避免弄湿被清洁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9、40所示,第二阻挡部54同时作为刮污板12,刮污板12在清洁部进入出液部之前对清洁部进行刮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2、40所示,第三开口50设有隔开部55,浮动支撑部穿过隔开部55并与隔开部55活动配合。这样设计后,隔开部55具有阻挡异物进入的能力,因此有利于实现上述的采用第一密封件52来解决密封问题、同时简化结构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0、32、40所示,隔开部55由支座45的前侧板提供,另外,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同时完成对第三开口50的隔开设置。这样设计后,极大地简化了结构和生产装配。
对于各实施例,加热件5采用电加热结构,比如PTC加热、膜加热、印刷加热体等等,凡是适用于本公开的加热件5均可应用于本公开中。
在理解本公开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实施例/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用于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公开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公开保护范围内。

Claims (28)

1.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包括旋转筒体(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部和浮动支撑结构,浮动支撑结构与加热部连接,加热部与旋转筒体(3)的清洁部的外周相贴配合,该浮动支撑结构使加热部浮动贴合在该外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弹性件(39)和浮动支撑部,浮动支撑部与加热部连接,浮动支撑部用于支撑加热部进行浮动运动,第二弹性件(39)用于提供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所述的外周上的弹性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撑部包括摆动件(40),该摆动件(40)的一端可转动设置,该摆动件(40)的另一端连接有加热部,该摆动件(40)用于支撑所述的加热部进行摆动浮动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摆动件(40)的一端位于旋转筒体(3)的后侧,加热部位于旋转筒体(3)的上侧,加热部可围绕摆动件(40)的一端向旋转筒体(3)的上侧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盖(41),该盖(41)的下侧设置加热部,该盖(41)与加热部一起浮动运动,该盖(41)作为滚刷的上盖(2)的组成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上盖(2)设有用于罩住滚刷的驱动机构的侧盖(42),所述的盖(41)设有向该驱动机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分(43),所述的侧盖(42)在与该延伸部分(43)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陷部(44),该延伸部分(43)与凹陷部(44)上下分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滚刷的上盖(2)的下侧的连接部,浮动支撑部与连接部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连接部包括支座(45)和安装座(46),浮动支撑部与支座(45)活动连接成第一组件,上盖(2)、第一组件、安装座(46)自上而下依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上盖(2)设有向下开口的第一插槽(47),安装座(46)设有向上开口的第二插槽(48),上盖(2)、第一组件、安装座(46)自上而下依序连接是指上盖(2)、支座(45)、安装座(46)自上而下依序插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上盖(2)与第一组件连接成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或10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撑结构包括盖(41),该盖(41)的下侧设置加热部,该盖(41)与加热部一起浮动运动,该盖(41)作为滚刷的上盖(2)的组成部分,上盖(2)设有用于罩住滚刷的驱动机构的侧盖(42),所述的盖(41)设有向该驱动机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分(43),所述的侧盖(42)的在与该延伸部分(43)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陷部(44),该延伸部分(43)与凹陷部(44)上下分布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撑部包括摆动件(40),该摆动件(4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部上,该摆动件(40)的另一端连接有加热部,该摆动件(40)用于支撑所述的加热部进行摆动浮动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摆动件(40)与上盖(2)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39),第二弹性件(39)采用压簧,上盖(2)、压簧、摆动件(40)自上而下依序连接,加热部被压簧弹性顶压在旋转筒体(3)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上盖(2)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导向部,导向部与摆动件(40)导向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上盖(2)与连接部之间设有导向槽(49),摆动件(40)与导向槽(49)导向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7或12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滚刷的前侧设有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开放的第三开口(50),该第三开口(50)连通滚刷内部,浮动支撑部从该第三开口(50)自滚刷的内部向旋转筒体(3)一侧延伸,浮动支撑部与旋转筒体(3)之间设有加热部,所述的第三开口(50)提供浮动支撑部活动的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撑部与第三开口(50)之间设有密封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液部,出液部与加热部分开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出液部、加热部沿旋转筒体(3)的旋转方向依序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出液部位于滚刷的前侧,滚刷的前侧位于出液部上侧的部分设有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开放的第三开口(50),该第三开口(50)连通滚刷内部,浮动支撑结构包括浮动支撑部,浮动支撑部从该第三开口(50)自滚刷的内部向旋转筒体(3)一侧延伸,浮动支撑部与旋转筒体(3)之间设有加热部,所述的第三开口(50)提供浮动支撑部活动的空间,浮动支撑部与出液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52),该第一密封件(52)用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进入滚刷内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出液部上侧设有向旋转筒体(3)的一侧延伸设置的第一阻挡部(53)。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件(52)随浮动支撑部一起运动设置,在运动过程中,第一密封件(52)与第一阻挡部(53)之间始终保持密封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滚刷的上盖(2)的下侧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支座(45)和安装座(46),浮动支撑部与支座(45)活动连接成第一组件,第一密封件(52)与第一组件连接,上盖(2)与第一组件连接成第二组件,该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通过第二组件与安装座(46)上下连接以使第一组件的第一密封件(52)与第一阻挡部(53)密封配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出液部下侧设有第二阻挡部(54),第二阻挡部(54)与清洁部相抵连接,第二阻挡部(54)用于阻挡出液部喷射的清洁液体向下漏出。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阻挡部(54)同时作为刮污板(12),刮污板(12)在清洁部进入出液部之前对清洁部进行刮污。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三开口(50)设有隔开部(55),浮动支撑部穿过隔开部(55)并与隔开部(55)活动配合。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其特征在于,浮动支撑结构包括弹性支撑部(56),弹性支撑部(56)与加热部连接,弹性支撑部(56)用于提供加热部浮动贴合在所述的外周上的弹性力。
2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27任意一项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清洁装置包括所述的滚刷式清扫机构。
CN202222024320.3U 2021-11-04 2022-07-29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Active CN2191093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917417 2021-11-04
CN202122691741 2021-11-04
CN202220056348 2022-01-06
CN2022200563482 2022-01-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9335U true CN219109335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1776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4320.3U Active CN219109335U (zh) 2021-11-04 2022-07-29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CN202210906878.6A Pending CN116058747A (zh) 2021-11-04 2022-07-29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6878.6A Pending CN116058747A (zh) 2021-11-04 2022-07-29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10933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8747A (zh) 2023-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33166A1 (zh) 一种清洁设备
KR100780647B1 (ko) 유리창의 양면 자동 청소장치
CN215534082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刷头模块及清洁机
CN215777839U (zh) 一种清洁设备用除湿托盘和清洁设备
CN217610779U (zh) 一种具有干燥结构的滚刷及清洁装置
CN219109335U (zh) 一种滚刷式清扫机构及清洁装置
CN211582946U (zh) 表面清洁器
CN216907777U (zh) 一种滚刷及清洁装置
CN116058749A (zh) 一种具有滚刷的清洁装置
CN118557097A (zh) 一种便于拆卸清洗的清洁机器人
CN214760887U (zh) 吸尘器地刷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11031726U (zh) 一种印刷机印刷部的有效清洗装置
CN115227138A (zh) 吸尘器地刷、吸尘器和吸尘器地刷的控制方法
CN219353789U (zh) 一种使用体验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US12035873B2 (e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CN221511768U (zh) 一种吸污顺畅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5348683U (zh) 吸尘器地刷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9528100A (zh) 一种用于自动清洗拖地机器人中擦布的清洗座
WO2022218412A1 (zh) 一种自清洁地面洗刷装置
CN116058707A (zh) 一种滚刷及清洁装置
CN218899331U (zh) 清洁底座及表面清洁设备
CN117179643A (zh) 一种浸润效果好的表面清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