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95810U -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95810U
CN219095810U CN202320148294.7U CN202320148294U CN219095810U CN 219095810 U CN219095810 U CN 219095810U CN 202320148294 U CN202320148294 U CN 202320148294U CN 219095810 U CN219095810 U CN 219095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jector
ejector plate
movable
dem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82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荣芬
聂莙林
胡霖琦
余立成
杜笑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eng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82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95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95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95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包括动模板以及底板,动模板包括有产品成型腔,其特征在于:动模板开有斜通道以及竖向通道,斜通道出口上安装有伸至产品成型腔内的活动镶块,所述的动模板底座下方安装有第一顶出板、第二顶出板、第三顶出板、斜向脱模组件以及竖向脱模组件,第一顶出板处于底座上,所述的斜向脱模组件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一顶出板上,另一端伸至斜通道内并与活动镶块接触,第三顶出板设于第二顶出板上端面;第二顶出板下端面作为被推端面,竖向脱模组件一端设于第三顶出板上,另一端伸至竖向通道内,当所述第三顶出板上移时,竖向脱模组件伸出竖向通道并处于产品成型腔内,以实现脱模。此结构利用三块顶出板运动空间差结合斜顶杆斜向运动的原理实现了两次脱模动作,结构简单,适用性广。

Description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背景技术
一个合格塑胶产品成型时需要一套平稳机构来实现脱模,一般情况结构比较简单产品,通常一次脱模就能很好得以满足,但对于形状复杂、长筒型、深腔型等产品时,一次脱模就会导致产品变形、扭曲、鼓包、尺寸超差等问题。如:生产的汽车点火低压头是个形状复杂深腔的产品,在成型时还过需要在模具里放入嵌件然后一次注塑成型。现有的模具结构复杂,脱模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产品报废居高不下,客户和生产部多次强烈要求技术改进。针对这一痛点研发中心立项攻关,研发一种结构非常简单而且紧凑《三板式二次脱模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包括动模板以及底板,动模板包括有产品成型腔,其特征在于:动模板开有斜通道以及竖向通道,斜通道出口上安装有伸至产品成型腔内的活动镶块,所述的动模板底座下方安装有第一顶出板、第二顶出板、第三顶出板、斜向脱模组件以及竖向脱模组件,第一顶出板处于底座上,所述的斜向脱模组件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一顶出板上,另一端伸至斜通道内并与活动镶块接触,第三顶出板设于第二顶出板上端面;第二顶出板下端面作为被推端面,竖向脱模组件一端设于第三顶出板上,另一端伸至竖向通道内,当所述第三顶出板上移时,竖向脱模组件伸出竖向通道并处于产品成型腔内,以实现脱模。
优选地,所述的斜向脱模组件包括有斜顶杆、斜向顶座、导滑块以及导向销钉,斜向顶座内开有滑行槽,所述的导滑块安装在滑行槽内滑行,所述的斜顶杆通过导向销钉安装在导滑块上,导向销钉与斜顶杆之间为活动连接。
优选地,动模板与第一顶出板之间安装有用于对上移后第一顶出板进行复位的第一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杆以及复位弹簧,复位杆上端连接在动模板,复位杆下端安装在底座上,复位弹簧套在复位杆上,且复位弹簧两端分别抵触在动模板下端面以及底座的上端面上。
优选地,动模板与第三顶出板之间安装有用于对上移后第一顶出板进行复位的第二复位组件。
优选地,第一顶出板与第二顶出板之间安装有若干支撑柱。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开有用于作为外驱动力进入口的通孔。
优选地,该第一复位组件包括复位杆以及复位弹簧,复位杆上端连接在动模板,复位杆下端安装在底座上,复位弹簧套在复位杆上,且复位弹簧两端分别抵触在动模板下端面以及底座的上端面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方案公开的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此结构利用三块顶出板运动空间差结合斜顶杆斜向运动的原理实现了两次脱模动作。活动镶块与斜顶杆活动连接,在产品出模前实现先脱离,然后产品脱离,通过弹簧的使其复位,活动镶块可以反复交替放入模具嵌件与模具位置准确牢靠。使原先需要做复杂斜抽芯结构的模具变得非常简单,而且现有的设计,模具厚度薄可以匹配更小的成型机台,同时能在不同设备上成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动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三顶出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斜向脱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的动模板的平面图;
图8为图7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1-8,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包括动模板100以及底板101,动模板100包括有产品成型腔1001,动模板100开有斜通道120以及竖向通道119,斜通道120出口上安装有伸至产品成型腔内的活动镶块115,所述的动模板底座下方安装有第一顶出板103、第二顶出板104、第三顶出板105、斜向脱模组件以及竖向脱模组件,第一顶出板103处于底座101上,所述的斜向脱模组件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一顶出板上,另一端伸至斜通道内并与活动镶块115接触,第三顶出板105设于第二顶出板104上端面,两者主要是通过螺杆方式连接;第二顶出板104下端面作为被推端面,竖向脱模组件一端设于第三顶出板105上,另一端伸至竖向通道内,当所述第三顶出板上移时,竖向脱模组件伸出竖向通道并处于产品成型腔内,以实现脱模。斜向脱模组件作为第一次脱模,竖向脱模组件作为第二次脱模。
其中,竖向脱模组件包括竖向脱模底座117以及安装在竖向脱模底座上的竖向顶针118,顶针导杆118安装在竖向通道119内。
其中,所述的斜向脱模组件包括有斜顶杆114、斜向顶座112、导滑块113以及导向销钉111,斜向顶座112内开有滑行槽1121,所述的导滑块113安装在滑行槽1121内滑行,所述的斜顶杆通过导向销钉111安装在导滑块上,导向销钉与斜顶杆之间为活动连接。活动连接确保运行时不卡住,设计合理,在第二顶出板104、第三顶出板105均开设了用于斜顶杆114活动的通道122。
动模板100与第一顶出板103之间安装有用于对上移后第一顶出板进行复位的第一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杆107以及复位弹簧108,复位杆上端连接在动模板,复位杆下端安装在底座上,复位弹簧套在复位杆上,且复位弹簧两端分别抵触在动模板下端面以及底座的上端面上。工作时,由于第一顶出板103上移动,会压缩复位弹簧,当脱好膜后,外力卸掉,那么被压缩的复位弹簧会恢复原状,会带动第一顶出板103下移。
优选地,动模板与第三顶出板之间安装有用于对上移后第三顶出板进行复位的第二复位组件。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杆109以及第二复位弹簧110,第二复位杆上端连接在动模板下端,第二复位杆下端安装在第三顶出板105上,第二复位弹簧110套在第二复位杆109上,且第二复位弹簧110两端分别抵触在动模板下端面以及第三顶出板105的上端面上。工作时,由于第三顶出板103被第一顶出板带动上移动,会压缩第二复位弹簧,当脱好膜后,外力卸掉,那么被压缩的第二复位弹簧会恢复原状,会带动第三顶出板103下移。
优选地,第一顶出板与第二顶出板之间安装有若干支撑柱106,用于支撑第二顶出板。所述的底座开有用于作为外驱动力进入口的通孔1011,该通孔1011作为外部的气缸或轴杆伸入,以推动第一顶出板的上移。
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第一顶出板向上运动,第一顶出板1固定安装的斜向顶座112上带有T型槽(滑行槽1121)一同向上运动,T型槽里的导滑块113、导向销钉与斜顶杆活动连接。于是斜顶杆沿着动模板的斜孔(斜通道120)向斜角方向运动,斜顶杆带着活动镶块115实现第一次活动镶件脱模。第一顶出板103继续向上运动接触第二顶出板2、第三顶出板3,同时带动竖向顶针顶出产品实现二次脱模。。
通过技术的创新不仅结构比原先更简单化,良品率由原来65%提高至95%以上,生产周期由原来56秒缩短至40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包括动模板以及底板,动模板包括有产品成型腔,其特征在于:动模板开有斜通道以及竖向通道,斜通道出口上安装有伸至产品成型腔内的活动镶块,所述的动模板底座下方安装有第一顶出板、第二顶出板、第三顶出板、斜向脱模组件以及竖向脱模组件,第一顶出板处于底座上,所述的斜向脱模组件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一顶出板上,另一端伸至斜通道内并与活动镶块接触,第三顶出板设于第二顶出板上端面;第二顶出板下端面作为被推端面,竖向脱模组件一端设于第三顶出板上,另一端伸至竖向通道内,当所述第三顶出板上移时,竖向脱模组件伸出竖向通道并处于产品成型腔内,以实现脱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向脱模组件包括有斜顶杆、斜向顶座、导滑块以及导向销钉,斜向顶座内开有滑行槽,所述的导滑块安装在滑行槽内滑行,所述的斜顶杆通过导向销钉安装在导滑块上,导向销钉与斜顶杆之间为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其特征在于:动模板与第一顶出板之间安装有用于对上移后第一顶出板进行复位的第一复位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其特征在于:动模板与第三顶出板之间安装有用于对上移后第三顶出板进行复位的第二复位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顶出板与第二顶出板之间安装有若干支撑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开有用于作为外驱动力进入口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复位组件包括复位杆以及复位弹簧,复位杆上端连接在动模板,复位杆下端安装在底座上,复位弹簧套在复位杆上,且复位弹簧两端分别抵触在动模板下端面以及底座的上端面上。
CN202320148294.7U 2023-01-13 2023-01-13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Active CN219095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8294.7U CN219095810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8294.7U CN219095810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95810U true CN219095810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28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8294.7U Active CN219095810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95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95810U (zh) 三板式二次脱模嵌件机构
CN216465985U (zh) 新型塑模加速顶出机构
CN116277789A (zh) 一种手机壳体注塑模具
CN210308893U (zh) 一种易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2795716U (zh) 一种斜顶出模具
CN111703029B (zh) 一种联动的斜抽芯结构及其抽芯方法
CN211389852U (zh) 一种游戏摇杆双色模具
CN219686439U (zh) 一种模具的脱模结构
CN217252593U (zh) 一种多腔喷嘴蜡模模具
CN220261867U (zh) 一种塑料托盘侧孔脱模注塑成型机构
CN221022187U (zh) 一种脱模顶出机构
CN114434748B (zh) 注塑模具
CN217123868U (zh) 一种食品盖二次顶出模具
CN218854522U (zh) 一种具有上下顶针板的模具
CN219947095U (zh) 一种具有开模时让位功能的模具
CN212219417U (zh) 一种便于高效出模的五金模具
CN211489579U (zh) 一种斜导柱滑块模具
CN213006371U (zh) 一种可摇摆式顶出产品的模具
CN214395216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射模具的定模
CN219338383U (zh) 一种胎压传感器壳体注塑模具
CN214419450U (zh) 一种易于脱模的注射模具的定模
CN221417309U (zh) 一种具有多个侧抽机构的模具
CN220864654U (zh) 具有双向滑块出模结构的注塑模具
CN218928524U (zh) 一种斜顶针板及注塑模具
CN219405261U (zh) 一种多穴缩减料头的母模抽芯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