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6185U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86185U CN219086185U CN202223425277.8U CN202223425277U CN219086185U CN 219086185 U CN219086185 U CN 219086185U CN 202223425277 U CN202223425277 U CN 202223425277U CN 219086185 U CN219086185 U CN 2190861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guide
- explosion
- guide grooves
- structural layer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22 bl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72 bur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包括壳体、电芯和顶盖,电芯容置在壳体内,顶盖设置在壳体的开口处,并在内部设置有集气通道,且顶盖远离电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爆结构,顶盖靠近电芯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防爆结构,第二防爆结构用于导通壳体的内部空间和集气通道,第一防爆结构用于在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导通集气通道和外部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设置多个第二防爆结构,其相对分布范围更大,并通过多个第二防爆结构和集气通道的配合,形成了多个有效的气流通道,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排出气体,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短路/过充/过放等异常情况,电池内部急剧升温,内部往往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热失控,因此如何保证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电池顶盖上设置防爆阀,当电芯产生大量气体时,大量气体会冲开防爆阀达到泄压的目的。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防爆阀通常为单个设计,并设置在电芯上方顶盖的一个固定位置处,分布范围较小,当电芯发生热失控产生气体的过程中,气体充斥于整个电池壳体中,由于壳体内的裸电芯占据大部分空间,留给气体排出的间隙较小,仅仅靠着顶盖上方的单个防爆阀,缺少有效的排气路径使气体及时快速地排出,对电池安全性能有很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其能够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及时快速地排出气体,提高电池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电芯和顶盖,所述电芯容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处,并在内部设置有集气通道,且所述顶盖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爆结构,所述顶盖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防爆结构,所述第二防爆结构用于导通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和所述集气通道,所述第一防爆结构用于在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导通所述集气通道和外部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包括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所述第一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上,且所述第一结构层和所述第二结构层之间形成有所述集气通道,所述第一结构层上开设有导通至所述集气通道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防爆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防爆结构包括防爆盖,所述防爆盖封堵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用于在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导通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防爆结构包括第二开口,多个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上,并贯通至所述集气通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开口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开口错位设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爆盖靠近所述集气通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结构层靠近所述集气通道的一侧表面相平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爆盖的表面设置有爆破刻痕,以局部减薄所述防爆盖的厚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气通道,所述第二结构层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导气通道,所述第二开口均在所述第二导气通道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连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围板和底板,所述围板和所述底板连接配合形成容纳所述电芯的空腔,所述第一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导气凹槽和第二导气凹槽,所述第一导气凹槽设置在所述围板至少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导气凹槽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凹槽和所述第二导气凹槽首尾衔接,所述第二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导流凹槽,所述第一导流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且多个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导流凹槽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凹槽远离所述第二导气凹槽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导流凹槽的两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气通道还包括若干个第三导气凹槽和若干个第四导气凹槽,所述第三导气凹槽和所述第一导气凹槽分别设置在所述围板的相邻的侧壁上,所述第四导气凹槽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二导气凹槽交汇,所述第四导气凹槽与所述第三导气凹槽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导气凹槽远离所述第四导气凹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结构层的表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气通道还包括若干个第二导流凹槽,所述第二导流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凹槽交汇,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凹槽和所述第二导流凹槽的交汇处,所述第二导流凹槽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导气凹槽远离所述第四导气凹槽的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将顶盖设置在壳体的开口处,并在顶盖的内部设置有集气通道,且顶盖远离电芯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爆结构,在顶盖靠近电芯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防爆结构,其中第二防爆结构用于在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导通壳体的内部空间和集气通道,第一防爆结构用于在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导通集气通道和外部空间。多个第二防爆结构相对分布范围更大,并通过多个第二防爆结构和集气通道的配合,形成了多个有效的气流通道,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排出气体,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顶盖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顶盖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顶盖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顶盖在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壳体的透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壳体的透视图。
图标:
100-电池;110-壳体;111-围板;113-底板;120-电芯;130-顶盖;131-第一结构层;133-第二结构层;135-第一开口;137-第二开口;140-集气通道;150-第一防爆结构;151-防爆盖;160-第二防爆结构;170-第一导气通道;171-第一导气凹槽;173-第二导气凹槽;175-第三导气凹槽;177-第四导气凹槽;180-第二导气通道;181-第一导流凹槽;183-第二导流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的防爆阀设置在顶盖的两个极柱之间,为单阀结构,当电池内部发生热失控时,产生的气体会在壳体内聚集,由于防爆阀的位置固定且导通后开口范围有限,而壳体内由于装满电芯,留给气体排出的间隙较小,导致壳体内的气体需要在壳体内流动一段距离后才能到达防爆阀,难以及时快速地排出,特别是热失控程度较为严重时,会导致壳体内气体大量聚集,甚至出现壳体破裂等危险情况,影响电池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电池,下面对该电池的结构改进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0,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排出气体,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包括壳体110、电芯120和顶盖130,电芯120容置在壳体110内,顶盖130设置在壳体110的开口处,并在内部设置有集气通道140,且顶盖130远离电芯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爆结构150,顶盖130靠近电芯12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防爆结构160,第二防爆结构160用于导通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和集气通道140,第一防爆结构150用于在电芯120发生热失控时导通集气通道140和外部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顶端开设有一开口,顶盖130封堵设置在该开口处,从而实现壳体110内部空间的封闭设置,在电芯120发生热失控时,壳体110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而多个第二防爆结构160在气压作用下破开,即在电芯120发生热失控时导通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和集气通道140,第一防爆结构150在集气通道140内的气压作用下破开,从而导通集气通道140和外部空间。多个第二防爆结构160相对分布范围更大,使得各处的气体均能够直接向上通过多个第二防爆结构160排走,同时通过多个第二防爆结构160和集气通道140的配合,形成了多个有效的气流通道,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排出气体,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参见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30包括第一结构层131和第二结构层133,第一结构层131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33上,且第一结构层131和第二结构层133之间形成有集气通道140,第一结构层131上开设有导通至集气通道140的第一开口135,第一防爆结构150设置在第一开口135处,第二防爆结构160包括第二开口137,所述第二开口137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33上,并贯通至集气通道140。具体地,第一开口135和第二开口137均为贯通开口,第一开口135贯通第一结构层131,从而使得在第一防爆结构150破开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开口135导通集气通道140和外部空间,实现排气;而第二开口137贯通第二结构层133,从而通过第二开口137导通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和集气通道140,使得壳体110内部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开口137迅速流至集气通道140,气体流动路径更优更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层131和第二结构层133的边缘密封接合,从而使得正常情况下集气通道140与外部空间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从而有效保护壳体110内部的电芯120。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开口137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第二开口137均与第一开口135错位设置。具体地,第一开口135的开口宽度大于第二开口137的开口宽度,从而使得与外部连接的开口尺寸更大,更有利于气体迅速地从集流通道内排出。并且,此处第一开口135和第二开口137错位设置,能够避免由第二开口137冲入集流通道内的气体直接冲击在第一防爆结构150上,此处使得集流通道能够起到集流的作用,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助于迅速排出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爆结构150包括防爆盖151,防爆盖151封堵设置在第一开口135处,用于在电芯120发生热失控时导通第一开口135。通过设置防爆盖,在发生热失控时能够使得其在气压作用下冲破,从而实现导通,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防爆盖151也可以利用薄膜替代,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防爆盖151靠近集气通道140的一侧表面与第一结构层131靠近集气通道140的一侧表面相平齐。具体地,防爆盖151设置在第一开口135的底侧,并与第一结构层131的底侧表面相平齐,一方面能够更加准确地依据集气通道140内的平均气压来确定爆破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冲破而对排气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防爆盖151设置在第一开口135的底侧,也能够使得其爆破后产生的残片能够继续容纳在第一开口135内,避免向外伸出。
在本实施例中,防爆盖151的表面设置有爆破刻痕,以局部减薄防爆盖151的厚度。具体地,通过设置爆破刻痕,能够起到爆破引导作用,从而使得防爆盖151能够沿爆破刻痕处破裂,进而使得爆破产生的残片形貌可控。
参见图4至图6,壳体11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气通道170,第二结构层133靠近电芯12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导气通道180,第二开口137均在第二导气通道180上间隔设置,第二导气通道180与第一导气通道170连通,以将壳体110内的气体导流至第二开口137。具体地,壳体110的内侧可以通过冲压方式形成沉槽,该沉槽在电芯120装配后即形成了第一导气通道170,而第二结构层133的底侧也可以开设凹槽结构,并且沉槽连通至上方的顶盖130的端部,从而与第二结构层133底侧的凹槽连通,从而实现第一导气通道170与第二导气通道180的连通。其中,通过设置第一导气通道170和第二导气通道180,能够将壳体110内部产生的气体一部分直接通过导气通道输送至第二开口137处,从而进一步使得气体能够快速地通过集气通道140排出。
壳体110包括围板111和底板113,围板111和底板113连接配合形成容纳电芯120的空腔,其中围板111围设在电芯120周围,底板113设置在围板111的底侧,顶盖130设置在围板111的顶侧,第一导气通道170包括第一导气凹槽171和第二导气凹槽173,第一导气凹槽171设置在围板111至少两个相对的侧壁上,第二导气凹槽173设置在底板113上,两个第一导气凹槽171和第二导气凹槽173首尾衔接,第二导气通道180包括第一导流凹槽181,第一导流凹槽181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33靠近电芯120的一侧,且多个第二开口137在第一导流凹槽181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导气凹槽171远离第二导气凹槽173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导流凹槽181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围板111可以呈矩形框状,从而使得其具有4个内侧壁,具体而言,围板111包括一体设置的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分设在电芯120的左右两侧,前侧板和后侧板分设在电芯120的前后两侧,其中左侧板和右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导气凹槽171,底板113上设置有第二导气凹槽173,第一导气凹槽171、第二导气凹槽173形成“凹”字形的导气通道,该导气通道的两端向上延伸至顶盖130的两侧,并与第一导流凹槽181的两端连通,从而使得电芯120左右侧和底侧处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该导气通道迅速流通至第二开口137处进行汇集,进一步提升了排气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池发生热失控产生大量气体时,电芯120周围的气体优先通过由第一导气凹槽171和第二导气凹槽173构成的第一导气通道170进入到顶盖130的底侧,并经由第一导流凹槽181流通至第二开口137,在第二防爆结构160破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集流通道进行汇集,同时电芯120顶部的气体则直接向上流动至第二开口137或通过第一导流凹槽181流动至第二开口137处,并经由第二开口137进入集流通道进行汇集。而集气通道140内的气体达到一定量时冲破第一防爆结构150,使得气体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100,将顶盖130设置在壳体110的开口处,并在顶盖130的内部设置有集气通道140,且顶盖130远离电芯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爆结构150,在顶盖130靠近电芯12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防爆结构160,其中第二防爆结构160用于在电芯120发生热失控时导通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和集气通道140,第一防爆结构150用于在电芯120发生热失控时导通集气通道140和外部空间。多个第二防爆结构160相对分布范围更大,并通过多个第二防爆结构160和集气通道140的配合,形成了多个有效的气流通道,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排出气体,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同时在壳体110内侧设置第一导气通道170,在顶盖130底侧设置第二导气通道180,第一导气通道170和第二导气通道180配合作用能够将电芯120周围的气体迅速导流至顶盖130的底侧,并经由第二防爆结构160进入集气通道140,进一步提升了排气效率。
第二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7和图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100,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气通道170包括第一导气凹槽171、第二导气凹槽173、第三导气凹槽175和第四导气凹槽177,第一导气凹槽171设置在围板111至少两个相对的侧壁上,第二导气凹槽173设置在底板113上,两个第一导气凹槽171和第二导气凹槽173首尾衔接,第二导气通道180包括第一导流凹槽181,第一导流凹槽181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33靠近电芯120的一侧,且多个第二开口137间隔分布在第一导流凹槽181上,两个第一导气凹槽171远离第二导气凹槽173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导流凹槽181的两端。第三导气凹槽175和第一导气凹槽171分别设置在围板111的相邻的侧壁上,第四导气凹槽177设置在底板113上,并与第二导气凹槽173交汇,第四导气凹槽177与第三导气凹槽175的一端连接,第三导气凹槽175远离第四导气凹槽177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结构层133的表面。同时,第二导气通道180还包括若干个第二导流凹槽183,第二导流凹槽183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33靠近电芯120的一侧,并与第一导流凹槽181交汇,且第二开口137设置在第一导流凹槽181和第二导流凹槽183的交汇处,第二导流凹槽183的端部与第三导气凹槽175远离第四导气凹槽177的一端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左侧板和右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导气凹槽171,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可以设置有第三导气凹槽175,同时底板113上同时设置有第二导气凹槽173和第四导气凹槽177,第四导气凹槽177优选与第二导气凹槽173相垂直,即第四导气凹槽177沿底板113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导气凹槽173沿底板113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三导气凹槽175和第四导气凹槽177同样形成“凹”字形的导气通道,并同样与顶端的第二导流凹槽183连通,扩大了气体收集范围,提升排气效率。此时第二防爆结构160设置在二者交汇处,以更好地实现排气。
在本实施例中,前侧板上可以设置有间隔且平行分布的两个第三导气凹槽175,后侧板上也可以设置有间隔且平行分布的两个第三导气凹槽175,而底板113上设置有两个间隔且平行分布的第四导气凹槽177,其中两个第四导气凹槽177的两端分别接合至前侧板和后侧板上的第三导气凹槽17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结构层133的底侧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导流凹槽183,多个第二导流凹槽183均与第一导流凹槽181相垂直,且每个第二导流凹槽183均与第二开口137对应,使得每个第二开口137均设置在第一导流凹槽181和第二导流凹槽183的交汇处,而其中的两个第二导流凹槽183与第三导气凹槽175接合,以实现导流。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通过额外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设置第三导气凹槽175,并且在底板113上设置第四导气凹槽177,同时在顶盖130的底侧额外设置第二导流凹槽183,进一步扩大了气体的流通渠道,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排气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电芯(120)和顶盖(130),所述电芯(120)容置在所述壳体(110)内,所述顶盖(130)设置在所述壳体(110)的开口处,并在所述顶盖内部设置有集气通道(140),且所述顶盖(130)远离所述电芯(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爆结构(150),所述顶盖(130)靠近所述电芯(12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防爆结构(1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30)包括第一结构层(131)和第二结构层(133),所述第一结构层(131)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133)上,且所述第一结构层(131)和所述第二结构层(133)之间形成有所述集气通道(140),所述第一结构层(131)上开设有导通至所述集气通道(140)的第一开口(135),所述第一防爆结构(150)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35)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爆结构(150)包括防爆盖(151),所述防爆盖(151)封堵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35)处;
所述第二防爆结构(160)包括第二开口(137),多个所述第二开口(137)贯通所述第二结构层,并与所述集气通道(14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开口(137)沿同一直线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二开口(137)均与所述第一开口(135)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盖(151)靠近所述集气通道(140)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结构层(131)靠近所述集气通道(140)的一侧表面相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盖(151)的表面均设置有爆破刻痕。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气通道(170),所述第二结构层(133)靠近所述电芯(12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导气通道(180),所述第二开口(137)均在所述第二导气通道(180)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气通道(180)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170)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包括围板(111)和底板(113),所述围板(111)和所述底板(113)连接配合形成容纳所述电芯(120)的空腔,所述第一导气通道(170)包括第一导气凹槽(171)和第二导气凹槽(173),所述第一导气凹槽(171)设置在所述围板(111)至少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导气凹槽(173)设置在所述底板(113)上,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凹槽(171)和所述第二导气凹槽(173)首尾衔接,所述第二导气通道(180)包括第一导流凹槽(181),所述第一导流凹槽(181)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133)靠近所述电芯(120)的一侧,且多个所述第二开口(137)在所述第一导流凹槽(181)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凹槽(171)远离所述第二导气凹槽(173)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导流凹槽(181)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170)还包括若干个第三导气凹槽(175)和若干个第四导气凹槽(177),所述第三导气凹槽(175)和所述第一导气凹槽(171)分别设置在所述围板(111)的相邻的侧壁上,所述第四导气凹槽(177)设置在所述底板(113)上,并与所述第二导气凹槽(173)交汇,所述第四导气凹槽(177)与所述第三导气凹槽(17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导气凹槽(175)远离所述第四导气凹槽(177)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结构层(133)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气通道(180)还包括若干个第二导流凹槽(183),所述第二导流凹槽(183)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133)靠近所述电芯(120)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凹槽(181)交汇,且所述第二开口(137)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凹槽(181)和所述第二导流凹槽(183)的交汇处,所述第二导流凹槽(183)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导气凹槽(175)远离所述第四导气凹槽(177)的一端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25277.8U CN219086185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25277.8U CN219086185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86185U true CN219086185U (zh) | 2023-05-26 |
Family
ID=86391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25277.8U Active CN219086185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86185U (zh) |
-
2022
- 2022-12-19 CN CN202223425277.8U patent/CN2190861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31992B (zh) | 电池包及装置 | |
EP3916834A1 (en) | Battery pack | |
US12074338B2 (en) | Battery pack | |
KR101658027B1 (ko) | 배터리 팩 | |
CN114843697B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14254574U (zh) | 电池箱体和电池包 | |
CA1119245A (en) | Venting using weakened outline in top of battery | |
CN115832548B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WO2020215989A1 (zh) | 储能装置 | |
CN219086185U (zh) | 电池 | |
CN116345056A (zh) | 电池装置和储能设备 | |
CN116315308A (zh) | 电池箱及电池包 | |
JP2000182581A (ja) | 電池パック装置 | |
JP5929670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 |
CN219832797U (zh) | 电池包 | |
CN219419393U (zh) | 一种电池及动力设备 | |
CN218975706U (zh) | 用于单体电池的电池壳、单体电池和电池包 | |
CN116613458A (zh) | 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
CN114678652A (zh) | 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 |
EP4009425A1 (en) | Pack battery | |
CN114678638A (zh) | 排气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10349750U (zh) | 小型断路器 | |
CN220138598U (zh) |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
CN219759740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8602584U (zh) | 电池包及其箱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15500 No. 68, Xin'anjiang Road, Southeast street,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Jiangsu Zhengli New Energy Batter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5500 No. 68, Xin'anjiang Road, Southeast street,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