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9403U -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79403U
CN219079403U CN202223400152.XU CN202223400152U CN219079403U CN 219079403 U CN219079403 U CN 219079403U CN 202223400152 U CN202223400152 U CN 202223400152U CN 219079403 U CN219079403 U CN 2190794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cylinder
scattering
breaking
rotary dry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01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麟
李绍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Lvjiek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Lvjiek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Lvjiek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Lvjiek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01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794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794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794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40Valorisation of by-products of wastewater, sewage or sludge processing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领域,提出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包括第一干化装置与第二干化装置,第二干化装置与第一干化装置连通;第一干化装置包括第一旋转干化筒,第一旋转干化筒内设置有打散装置;打散装置包括打散电机支撑架、打散电机、打散轴、打散主链及打散小链;打散电机支撑架设置于第一旋转干化筒的右侧;打散电机安装于打散电机支撑架上;打散轴与打散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打散轴伸入第一旋转干化筒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旋转干化筒内设置打散装置,并将打散装置设置为柳条形,能够对进入第一旋转干化筒内的污泥进行打散,防止污泥成坨,有效提高了污泥的干化效率和干化后的污泥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背景技术
市政污泥是错置的资源,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若处置不当会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按照“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置目标,常见的处置方法包括填埋、焚烧、农用、建筑和工程制品等;
现在使用的去除污泥中大量水分的方法是对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进行污泥干化,干化后制成碳化棒燃料进行二次使用;
污泥干化中会用到污泥破壁炭化炉,现在企业中使用的污泥破壁炭化炉为上下两层,使用烟气的预热进行加热,但加热后会有污泥干化成坨,不利于后续碳化棒的制作;
在申请号为201410613960.5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在干化筒的内壁上设置打散用排链,但是由于干化筒本身比较笨重,因此该排链无法完全被甩起,所以实际发挥的作用比较小,无法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通过在第一旋转干化筒内设置打散装置,并将打散装置设置为柳条形,能够对进入第一旋转干化筒内的污泥进行打散,防止污泥成坨,有效提高了污泥的干化效率和干化后的污泥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包括:第一干化装置与第二干化装置,所述第二干化装置与所述第一干化装置连通;
所述第一干化装置包括第一旋转干化筒,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内设置有打散装置;
所述打散装置包括打散电机支撑架、打散电机、打散轴、打散主链及打散小链;
所述打散电机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右侧;
所述打散电机安装于所述打散电机支撑架上;
所述打散轴与所述打散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打散轴伸入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内;
所述打散主链以螺旋轨迹依次设置于所述打散轴上;
每个所述打散主链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打散小链。
进一步,所述第一干化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底座及第一热风管道,所述第一热风管道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上,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上,同时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转动套装于所述第一热风管道内;
所述第一热风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进烟口与第二出烟口。
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的侧端面为开口的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连通有螺旋进料装置;
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出料端的端面为开口的第一出料口;
所述打散轴通过所述第一出料口伸入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底座包括第一底架、第一左侧架、第一托轮组、第一右侧架及第一托轮组,所述第一左侧架与所述第一右侧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底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托轮组安装于所述第一左侧架上,所述第一托轮组安装于所述第一右侧架上,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托轮组与所述第一托轮组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设置有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包括第一电机支撑架、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及第一齿圈,所述第一电机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撑架上,所述第一齿轮套装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齿圈套装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上,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烟口位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的底部,所述第二出烟口位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出料端的顶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干化装置包括第二支撑底座、第二热风管道、第二干化筒及搅拌装置,所述第二支撑底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热风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上,所述第二干化筒套装于所述第二热风管道内,所述搅拌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干化筒内;
所述第二干化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支撑架、搅拌电机、搅拌轴及多个搅拌叶,所述搅拌电机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的出料端相邻设置,所述搅拌电机安装于所述搅拌电机支撑架上,所述搅拌轴与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搅拌轴伸入所述第二干化筒内,所述多个搅拌叶以螺旋轨迹安装于所述搅拌轴上。
更进一步,第一热风管道与第二热风管道为螺旋式管道,内部形成中空的圆筒空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旋转干化筒内设置打散装置,并将打散装置设置为柳条形,能够对进入第一旋转干化筒内的污泥进行打散,防止污泥成坨,有效提高了污泥的干化效率和干化后的污泥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的第一干化装置的部分结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干化装置的打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的第二干化装置的部分结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二干化装置的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螺旋进料装置1;第一干化装置2;第一旋转干化筒21;打散装置22;打散电机支撑架221;打散电机222;打散轴223;打散主链224;打散小链225;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23;第一电机支撑架231;第一电机232;第一齿轮233;第一齿圈234;第一支撑底座24;第一底架241;第一左侧架242;第一托轮组243;第一右侧架244;第一托轮组245;第一热风管道25;第一进烟口251;第二出烟口252;第二干化装置3;第二支撑底座31;第二热风管道32;第二进烟口321;第二出烟口322;第二干化筒33;第二进料口331;第二出料口332;搅拌装置34;搅拌电机支撑架341;搅拌电机342;搅拌轴343;搅拌叶3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包括:第一干化装置2与第二干化装置3,所述第二干化装置3与所述第一干化装置2连通;
所述第一干化装置2包括第一旋转干化筒21,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内设置有打散装置22,第一旋转干化筒21与打散装置22的旋转方向相反;
所述打散装置22包括打散电机支撑架221、打散电机222、打散轴223、打散主链224及打散小链225;
所述打散电机支撑架221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的右侧;
所述打散电机222安装于所述打散电机支撑架221上;
所述打散轴223与所述打散电机22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打散轴223伸入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内;
所述打散主链224以螺旋轨迹依次设置于所述打散轴223上;
每个所述打散主链224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打散小链225,打散主链224相当于柳条,打散小链相当于柳叶,打散小链225与打散主链224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对污泥施加抽打力,使成坨的污泥散开,保证被打碎;
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的进料端设置有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23,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23包括第一电机支撑架231、第一电机232、第一齿轮233及第一齿圈234,所述第一电机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所述第一电机232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撑架231上,所述第一齿轮233套装于所述第一电机232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齿圈234套装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的进料端上,所述第一齿圈234与所述第一齿轮233啮合;
工作时,第一旋转干化筒21在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23的驱动下发生转动,从而带动物料进行旋转,对污泥进行翻炒;
在第一旋转干化筒21与打散装置22的作用下,成坨污泥被全部打碎。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所述第一干化装置2还包括第一支撑底座24及第一热风管道25,所述第一热风管道25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24上,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24上,同时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转动套装于所述第一热风管道25内;
所述第一热风管道25上设置有第一进烟口251与第二出烟口252。
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的进料端的侧端面为开口的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连通有螺旋进料装置1,螺旋进料装置1为螺旋挤出机;
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的出料端的端面为开口的第一出料口;
所述打散轴223通过所述第一出料口伸入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所述第一支撑底座24包括第一底架241、第一左侧架242、第一托轮组243、第一右侧架244及第一托轮组245,所述第一左侧架242与所述第一右侧架244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底架24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托轮组243安装于所述第一左侧架242上,所述第一托轮组245安装于所述第一右侧架244上,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21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托轮组243与所述第一托轮组245上;
第一托轮组243与第一托轮组245共同为第一旋转干化筒21提供支撑,同时保证第一旋转干化筒21能够正常进行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所述第二干化装置3包括第二支撑底座31、第二热风管道32、第二干化筒33及搅拌装置34,所述第二支撑底座31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24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热风管道3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31上,所述第二干化筒33套装于所述第二热风管道32内,所述搅拌装置34安装于所述第二干化筒33内;
所述第二干化筒3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料口331与第二出料口332,所述第二进料口331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具体为,第二进料口331位于第一出料口的下方,污泥碎料从第一旋转干化筒21内出来后直接落入第二进料口331内,从而通过第二进料口331进入第二干化筒33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所述搅拌装置34包括搅拌电机支撑架341、搅拌电机342、搅拌轴343及多个搅拌叶344,所述搅拌电机支撑架341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31的出料端相邻设置,所述搅拌电机342安装于所述搅拌电机支撑架341上,所述搅拌轴343与所述搅拌电机34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搅拌轴343伸入所述第二干化筒33内,所述多个搅拌叶344以螺旋轨迹安装于所述搅拌轴343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所述第一进烟口251位于所述第一热风管25道的一端的底部,具体位于第一旋转干化筒21进料的一端;所述第二出烟口252位于所述第一热风管道25的另一端的顶部,具体位于第一旋转干化筒21的出料的一端;
第二热风管道32与第一热风管道类似,第二进烟口321位于第二干化筒33的进料的一端底部,第二出烟口322位于第二干化筒33的出料的一端顶部;
此种位置设置能够充分利用烟气余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第一热风管道25与第二热风管道32为螺旋式管道,内部形成中空的圆筒空间,为第一旋转干化筒21与第二干化筒33提供容置空间;
将第一热风管道25与第二热风管道32设置为螺旋式管道,能够有效延长烟气的流经长度,充分进行热量置换,提高干化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5,工作时,经过初步处理后的污泥通过螺旋进料装置输送到第一进料口,并通过第一进料口输送到第一旋转干化筒内,第一旋转干化筒在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的驱动下旋转,在第一旋转干化筒内,由于设置了打散装置,打散装置中的打散主链和打散小链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对污泥进行打散,在打散装置的的作用下,污泥被打碎,保证从第一旋转干化筒出来的污泥不会成坨,第一旋转干化筒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污泥在被烘干和打散的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出料口从第一旋转干化筒内排出;
从第一出料口出来的物料进入第二进料口内,并通过第一进料口进入第二干化筒内,在第二干化筒内,被打碎的污泥继续被烘干,连续几级后污泥达到制造碳棒的需求,第二干化筒也为倾斜设置,具有较小的倾斜角度,被烘干的污泥能够在重力下通过第二出料口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包括:第一干化装置与第二干化装置,所述第二干化装置与所述第一干化装置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化装置包括第一旋转干化筒,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内设置有打散装置;
所述打散装置包括打散电机支撑架、打散电机、打散轴、打散主链及打散小链;
所述打散电机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右侧;
所述打散电机安装于所述打散电机支撑架上;
所述打散轴与所述打散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打散轴伸入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内;
所述打散主链以螺旋轨迹依次设置于所述打散轴上;
每个所述打散主链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打散小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化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底座及第一热风管道,所述第一热风管道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上,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上,同时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转动套装于所述第一热风管道内;
所述第一热风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进烟口与第二出烟口;
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的侧端面为开口的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连通有螺旋进料装置;
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出料端的端面为开口的第一出料口;
所述打散轴通过所述第一出料口伸入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包括第一底架、第一左侧架、第一托轮组、第一右侧架及第一托轮组,所述第一左侧架与所述第一右侧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底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托轮组安装于所述第一左侧架上,所述第一托轮组安装于所述第一右侧架上,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托轮组与所述第一托轮组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设置有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旋转结构包括第一电机支撑架、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及第一齿圈,所述第一电机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撑架上,所述第一齿轮套装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齿圈套装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上,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烟口位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进料端的底部,所述第二出烟口位于所述第一旋转干化筒的出料端的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干化装置包括第二支撑底座、第二热风管道、第二干化筒及搅拌装置,所述第二支撑底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热风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上,所述第二干化筒套装于所述第二热风管道内,所述搅拌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干化筒内;
所述第二干化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支撑架、搅拌电机、搅拌轴及多个搅拌叶,所述搅拌电机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的出料端相邻设置,所述搅拌电机安装于所述搅拌电机支撑架上,所述搅拌轴与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搅拌轴伸入所述第二干化筒内,所述多个搅拌叶以螺旋轨迹安装于所述搅拌轴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其特征在于:第一热风管道与第二热风管道为螺旋式管道,内部形成中空的圆筒空间。
CN202223400152.XU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Active CN2190794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0152.XU CN219079403U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0152.XU CN219079403U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79403U true CN219079403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8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0152.XU Active CN219079403U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794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35924A1 (zh) 一种生活垃圾破筛烘一体式装置
CN202729970U (zh) 粪便处理装置
KR100557676B1 (ko) 유기성 폐기물 탄화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9759417A (zh) 一种环保型微生物法垃圾处理装置及垃圾处理方法
KR100591201B1 (ko) 슬러지 건조장치
CN109647855B (zh) 工业固废处理装置
CN206359435U (zh) 固体有机废物高温好氧发酵罐
JP5627159B1 (ja) 固形燃料製造装置、及び固形燃料製造方法
CN113548784A (zh) 一种高效污泥热干化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219079403U (zh) 一种污泥破壁炭化炉
CN107796005A (zh) 工业污泥余热利用焚烧装置
KR100678690B1 (ko) 쓰레기 건조 처리장치
CN216687872U (zh) 一种气体直接接触污泥滞空干燥装置
KR100768485B1 (ko) 미처리된 폐기물의 건조 탄화 방법 및 장치
JP2011137071A (ja) 複合バイオマス燃料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装置
CN208791451U (zh) 间接加热型污泥烘干炭化机构
KR101059894B1 (ko) 고효율 유기폐기물 건조장치
CN205619322U (zh) 一种便于焚烧垃圾的装置
CN205575907U (zh) 一种污泥专用滚筒干燥机
KR100382287B1 (ko) 음식물쓰레기 처리장치
CN210506003U (zh) 一种油泥热解机
CN220892265U (zh) 一种干污泥混合焚烧的上料装置
CN202297338U (zh) 一种城市生活污泥生物好氧减水设备
CN204974683U (zh) 一种垃圾处理再利用装置
CN210481177U (zh) 污泥节能干化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