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7082U -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77082U
CN219077082U CN202320119020.5U CN202320119020U CN219077082U CN 219077082 U CN219077082 U CN 219077082U CN 202320119020 U CN202320119020 U CN 202320119020U CN 219077082 U CN219077082 U CN 2190770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track
pin
control surfa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90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义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gfang Huaan Automobil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gfang Huaan Automobil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gfang Huaan Automobil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gfang Huaan Automobil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90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770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770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770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桌板连接结构,包括:所述桌板可上下翻转地枢接于所述本体上;所述桌板与所述本体之间设置有控制结构;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块和控制销;所述控制块的一端通过第一枢接轴可摆转地枢接在所述桌板上;所述控制销的内侧端插接在所述控制块的另一端;所述控制块上在所述第一枢接轴和所述控制销之间设置有棘轮齿;在横截面上,所述棘轮齿、所述第一枢接轴和所述控制销整体上呈三角形布设。通过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桌板向上翻转至水平位置实现稳定的使用功能,同时可折叠的桌板既增加了桌板的使用面积又在收纳时进行折叠节省了桌板的收纳空间,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结构紧凑,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普及程度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汽车内用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现在很多汽车在后排座椅靠背上设置小型折叠置物架,不用时嵌在座椅靠背内,使用时翻转打开,但是这种设置需占用后排座椅空间,而且使用时需要侧身操作,非常不便。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方便使用,且不多占用座椅空间又稳定可靠的桌板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桌板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种以上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桌板连接结构,包括:本体和桌板;
所述桌板可上下翻转地枢接于所述本体上;
所述桌板与所述本体之间设置有控制结构;
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块和控制销;
所述控制块的一端通过第一枢接轴可摆转地枢接在所述桌板上;所述控制销的内侧端插接在所述控制块的另一端;所述控制块上在所述第一枢接轴和所述控制销之间设置有棘轮齿;在横截面上,所述棘轮齿、所述第一枢接轴和所述控制销整体上呈三角形布设;
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轨迹控制面,以及与所述棘轮齿适配的齿牙结构;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上设置有卡槽;
所述桌板抬起过程中,所述控制块随着相对所述本体移动,所述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并沿第一轨迹控制面移动;
所述桌板抬起到设定角度时,所述控制销外侧端卡入所述卡槽内,所述控制块上的所述棘轮齿与所述本体上的所述齿牙结构啮合,棘轮齿与齿牙结构的啮合结构、控制销与卡槽之间的卡接结构以及第一枢接轴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用于在所述桌板趋向于落下时阻止所述控制块移动,进而通过控制块支撑住所述桌板,避免桌板在压力作用下落下。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还包括第二轨迹控制面、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和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
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与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均为长条形轨迹面;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和所述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与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的两端,且同时与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与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连接。
整体上看,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第一轨迹控制面、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和第二轨迹控制面形成一个环形控制轨迹;随着桌板抬起和落下的反复摆转,控制销的外侧端在该环形控制轨迹上沿设定方向循环移动。
本申请中,所述下端是指桌板落下到下方极限位置时控制销所处的一端,所述上端则是指桌板抬起到上方极限位置时控制销所处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的外侧边缘设置有长条形的沉台,所述沉台底面为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沉台侧面(侧面上下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和第一轨迹控制面)为第三轨迹控制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控制块与所述控制销之间,趋向于迫使所述控制销向外伸出(具体而言,趋向于向第二轨迹控制面一侧伸出);
所述桌板从底部抬起过程中,所述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上,控制端外侧端(具体而言为外侧端端面)在第一弹簧作用下同时抵靠在所述第三轨迹控制面上;
所述桌板越过所述设定角度后继续抬起时,所述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滑入所述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所述棘轮齿与齿牙结构脱离;所述控制销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伸出,且在控制销的轴向上脱出所述第三轨迹控制面;
桌板自上方落下时,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滑入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上;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上,用于桌板落下过程中保持所述棘轮齿与齿牙结构的非啮合状态;
桌板落下、控制块随之移动,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下端后滑入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
优选地,所述控制销设置在所述控制块上的销孔内,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销孔内,两端分别抵靠着所述控制销的内端端面和所述销孔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桌板自下方极限位置向上抬起时,所述控制销外侧端逐渐滑出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滑入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
所述第三轨迹控制面下端向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一侧倾斜延伸,进而包覆住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的下端,进而避免所述控制销外侧端自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滑出时滑入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块和所述桌板连接,第二弹簧趋向于迫使所述控制块摆转、所述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第二轨迹控制面、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或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
理论上,可以依靠控制块自身重量迫使控制销始终保持与环形控制轨迹接触,从而达到对控制块摆转角度的控制,以及实现桌板锁定、支撑以及解锁落下等功能;而通过设置第二弹簧则使得该控制结构更加稳定,避免因为车辆颠簸、振动等干扰因素导致控制销与环形控制轨迹脱离。
优选地,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形状整体上呈棘齿槽形设置,用于使得所述控制销单向通过所述卡槽。
即控制销仅能自下向上滑动时通过卡槽,而控制销自上向下滑动时被锁定在卡槽内,无法继续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桌板与所述本体之间设置有阻尼结构,用于实现桌板在摆转过程中的悬停。
阻尼结构形式很多,如设置在桌板或本体上的摩擦片,摩擦片另一端则抵靠在本体或者桌板上,利用摩擦阻力实现桌板在任一角度悬停。
其中,所述本体为安装架、座椅骨架或者车架等。
进一步地,所述桌板包括转臂和台板;
所述台板通过所述转臂可摆转地设置在本体上;
所述转臂通过第二枢接轴可摆转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台板还包括主板和副板;
所述主板的底面与所述转臂固定连接;
所述副板对称且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主板两侧;
两个所述副板可向内翻转180°与所述主板上表面贴合或向外翻转180°打开至所述主板上表面平齐。
优选地,还包括锁定结构,用于副板打开后锁定并具有承载能力。锁定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与所述副板之间设置有阻尼结构。
可折叠的副板减少了桌板关闭时空间的占用,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副板打开后又增加了桌板的使用面积。阻尼结构的设置使副板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不会自由落体。
优选地,还包括覆盖组件;所述覆盖组件分别与所述本体、所述桌板和所述控制块固定连接,用于对部件外露面形成覆盖。
覆盖组件既可以阻止灰尘和杂物落入本体,同时又使整体结构更加美观和整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块底部设置有减震销,减震销可伸缩地插装在控制块上的安装孔内;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趋向于迫使减震销伸出;
所述本体在减震销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引导面;
所述桌板抬起、控制销经过所述卡槽时,减震销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抵靠在所述引导面,用于避免控制销在掉落入所述卡槽过程中的减震和降噪。
如上述卡槽呈棘齿槽形式,在控制销自下向上经过卡槽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控制销落入卡槽内会撞击卡槽底面,形成较大振动和噪音。减震销的设置则是在控制销触碰到卡槽底面前,减震销先与引导面抵触,第二弹簧的弹力大于第三弹簧弹力,从而实现控制销与卡槽卡接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控制销直接撞击卡槽底部。
具体的,当向上抬起桌板时,逆时针转动桌板,通过第一枢接轴的拖动和第二弹簧的受压蓄能迫使控制块带动控制销沿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运动;当控制销外侧端端面抵接于第三轨迹控制面时,第一弹簧受压蓄能迫使控制销抵靠于第三轨迹控制面;同时,控制销的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于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上,当控制销运动至卡槽时,减震销与引导面抵接,引导控制销向下落入卡槽,棘轮齿向下与齿牙结构啮合,对桌板形成稳定锁定和支撑,此时桌板从闭合状态逆时针转过120°,桌板开合至水平位置。当需要闭合桌板时,继续逆时针抬起桌板,当桌板从水平位置转至10°,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滑入所述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棘轮齿与齿牙结构脱离,桌板解锁,控制销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伸出,同时脱出第三轨迹控制面;此时,顺时针转动桌板,控制销外侧端滑出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滑入第二轨迹控制面上;当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下端后滑入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这时,如果逆时针旋转桌板,可以继续抬起桌板至水平位置;如果继续顺时针旋转桌板,可以实现桌板闭合至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桌板连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棘轮齿与齿牙结构的啮合结构、控制销与卡槽之间的卡接结构以及第一枢接轴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桌板向上翻转至水平位置实现稳定的使用功能。
2.打开的副板又增加了桌板的使用面积;不用时将副板对折贴合至主板上表面随主板可向下翻转闭合,节省了桌板的收纳空间,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结构紧凑,操作方便。
3.本结构减震销的设置避免控制销直接撞击卡槽底部,在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桌板连接结构桌板闭合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桌板连接结构桌板翻转打开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装置去掉覆盖件后的装配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装置控制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装置控制结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装置本体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装置本体与控制结构装配立体图;
图8为图7中A处放大图;
图9为图1所示装置本体与控制销的装配立体图;
图10为图9中B处放大图;
图11为图1所示装置第二弹簧的装配立体图;
图12为图11中C处放大图;
图13为图1所示装置桌板的装配立体图;
图14为图1所示装置覆盖件与桌板闭合复位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本体;11-第一轨迹控制面;111-卡槽;12-齿牙结构;13-第二轨迹控制面;14-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6-第三轨迹控制面;17-引导面;20-桌板;21-转臂;22-主板;23-副板;24-第二枢接轴;30-控制结构;31-控制块;311-棘轮齿;312-销孔;32-控制销;33-第一枢接轴;34-第一弹簧;35-第二弹簧;36-减震销;40-覆盖组件;50-小储物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和桌板20;
桌板20可上下翻转地枢接于本体10上;
如图3所示,桌板20与本体10之间设置有控制结构30;
如图4所示,控制结构30包括:控制块31和控制销32;
控制块31的一端通过第一枢接轴33可摆转地枢接在桌板20上;控制销32的内侧端插接在控制块31的另一端;控制块31上在第一枢接轴33和控制销32之间设置有棘轮齿311;在横截面上,棘轮齿311、第一枢接轴33和控制销32整体上呈三角形布设;
如图6所示,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轨迹控制面11,以及与棘轮齿311适配的齿牙结构12;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上设置有卡槽111;
桌板20抬起过程中,控制块31随着相对本体10移动,控制销32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第一轨迹控制面11,并沿第一轨迹控制面11移动;
桌板20抬起到设定角度时,控制销32外侧端卡入卡槽111内,控制块31上的棘轮齿311与本体10上的齿牙结构12啮合,棘轮齿311与齿牙结构12的啮合结构、控制销32与卡槽111之间的卡接结构以及第一枢接轴33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用于在桌板20趋向于落下时阻止控制块31移动,进而通过控制块31支撑住桌板20,避免桌板20在压力作用下落下。
本实施例中,桌板20通过本体10固定安装于汽车司机室内主驾与副驾座椅之间的小储物箱50后部。
本体10上还包括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和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
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与第二轨迹控制面13均为长条形轨迹面;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和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分别设置在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与第二轨迹控制面13的两端,且同时与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与第二轨迹控制面13连接。
参照图8所示,整体上看,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和第二轨迹控制面13形成一个环形控制轨迹;随着桌板20抬起和落下的反复摆转,控制销32的外侧端在该环形控制轨迹上沿设定方向循环移动。
本申请中,下端是指桌板20落下到下方极限位置时控制销32所处的一端,上端则是指桌板20抬起到上方极限位置时控制销32所处的一端。
本体10在第二轨迹控制面13的外侧边缘设置有长条形的沉台,沉台底面为第一轨迹控制面11;沉台侧面(侧面上下分别连接第二轨迹控制面13和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为第三轨迹控制面16。
参照图4、图10所示,还包括第一弹簧34,第一弹簧34设置在控制块31与控制销32之间,趋向于迫使控制销32向外伸出(具体而言,趋向于向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一侧伸出);
桌板20从底部抬起过程中,控制销32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上,控制端外侧端(具体而言为外侧端端面)在第一弹簧34作用下同时抵靠在第三轨迹控制面16上;
桌板20越过设定角度后继续抬起时,控制销32外侧端滑出第一轨迹控制面11滑入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棘轮齿311与齿牙结构12脱离;控制销32在第一弹簧34的作用下伸出,且在控制销32的轴向上脱出第三轨迹控制面16;
桌板20自上方落下时,控制销32外侧端滑出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滑入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上;控制销32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上,用于桌板20落下过程中保持棘轮齿311与齿牙结构12的非啮合状态;
桌板20落下、控制块31随之移动,控制销32外侧端滑出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下端后滑入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
优选地,控制销32设置在控制块31上的销孔312内,第一弹簧34设置在销孔312内,两端分别抵靠着控制销32的内端端面和销孔312底面。
桌板20自下方极限位置向上抬起时,控制销32外侧端逐渐滑出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滑入第一轨迹控制面11;
第三轨迹控制面16下端向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一侧倾斜延伸,进而包覆住第二轨迹控制面13的下端,进而避免控制销32外侧端自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滑出时滑入第二轨迹控制面13。
参照图5、图11所示,还包括第二弹簧35,第二弹簧35两端分别与控制块31和桌板20连接,第二弹簧35趋向于迫使控制块31摆转、控制销32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第一轨迹控制面11、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或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
理论上,可以依靠控制块31自身重量迫使控制销32始终保持与环形控制轨迹接触,从而达到对控制块31摆转角度的控制,以及实现桌板20锁定、支撑以及解锁落下等功能;而通过设置第二弹簧35则使得该控制结构30更加稳定,避免因为车辆颠簸、振动等干扰因素导致控制销32与环形控制轨迹脱离。
优选地,卡槽111的横截面形状整体上呈棘齿槽形设置,用于使得控制销32单向通过卡槽111。
即控制销32仅能自下向上滑动时通过卡槽111,而控制销32自上向下滑动时被锁定在卡槽111内,无法继续移动。
桌板20与本体10之间设置有阻尼结构,用于实现桌板20在摆转过程中的悬停。
阻尼结构形式很多,如设置在桌板20或本体10上的摩擦片,摩擦片另一端则抵靠在本体10或者桌板20上,利用摩擦阻力实现桌板20在任一角度悬停。
其中,本体10为安装架、座椅骨架或者车架等。
如图13所示,桌板20包括转臂21和台板;
台板通过转臂21可摆转地设置在本体10上;
转臂21通过第二枢接轴24可摆转地设置在本体10上。
台板还包括主板22和副板23;
主板22的底面与转臂21固定连接;
副板23对称且可翻转地设置于主板22两侧;
两个副板23可向内翻转180°与主板22上表面贴合或向外翻转180°打开至主板22上表面平齐。
优选地,还包括锁定结构,用于副板23打开后锁定并具有承载能力。锁定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主板22与副板23之间设置有阻尼结构。
可折叠的副板23减少了桌板20关闭时空间的占用,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副板23打开后又增加了桌板20的使用面积。阻尼结构的设置使副板23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不会自由落体。
如图14所示,还包括覆盖组件40;覆盖组件40分别与本体10、桌板20和控制块31固定连接,用于对部件外露面形成覆盖。
覆盖组件40既可以阻止灰尘和杂物落入本体10,同时又使整体结构更加美观和整洁。
如图5所示,控制块31底部设置有减震销36,减震销36可伸缩地插装在控制块31上的安装孔内;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趋向于迫使减震销36伸出;
如图6所示,本体10在减震销36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引导面17;
桌板20抬起、控制销32经过卡槽111时,减震销36在第三弹簧(未画出)的作用下抵靠在引导面17,用于避免控制销32在掉落入卡槽111过程中的减震和降噪。
如上述卡槽111呈棘齿槽形式,在控制销32自下向上经过卡槽111时,在第二弹簧35的作用下,控制销32落入卡槽111内会撞击卡槽111底面,形成较大振动和噪音。减震销36的设置则是在控制销32触碰到卡槽111底面前,减震销36先与引导面17抵触,第二弹簧35的弹力大于第三弹簧(未画出)弹力,从而实现控制销32与卡槽111卡接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控制销32直接撞击卡槽111底部。
具体的,当向上抬起桌板20时,逆时针转动桌板20,通过第一枢接轴33的拖动和第二弹簧35的受压蓄能迫使控制块31带动控制销32沿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运动;当控制销32外侧端端面抵接于第三轨迹控制面16时,第一弹簧34受压蓄能迫使控制销32抵靠于第三轨迹控制面16;同时,控制销32的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于第一轨迹控制面11上,当控制销32运动至卡槽111时,减震销36与引导面17抵接,引导控制销32向下落入卡槽111,棘轮齿311向下与齿牙结构12啮合,对桌板20形成稳定锁定和支撑,此时桌板20从闭合状态逆时针转过120°,桌板20开合至水平位置。当需要闭合桌板20时,继续逆时针抬起桌板20,当桌板20从水平位置转至10°,控制销32外侧端滑出第一轨迹控制面11滑入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棘轮齿311与齿牙结构12脱离,桌板20解锁,控制销32在第一弹簧34的作用下伸出,同时脱出第三轨迹控制面16;此时,顺时针转动桌板20,控制销32外侧端滑出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5滑入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上;当控制销32外侧端滑出第二轨迹控制面13下端后滑入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14。这时,如果逆时针旋转桌板20,可以继续抬起桌板20至水平位置;如果继续顺时针旋转桌板20,可以实现桌板20闭合至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桌板连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棘轮齿与齿牙结构的啮合结构、控制销与卡槽之间的卡接结构以及第一枢接轴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使桌板向上翻转至水平位置实现稳定的使用功能。
2.打开的副板又增加了桌板的使用面积;不用时将副板对折贴合至主板上表面随主板可向下翻转闭合,节省了桌板的收纳空间,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结构紧凑,操作方便。
3.本结构减震销的设置避免控制销直接撞击卡槽底部,在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噪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桌板;
所述桌板可上下翻转地枢接于所述本体上;
所述桌板与所述本体之间设置有控制结构;
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块和控制销;
所述控制块的一端通过第一枢接轴可摆转地枢接在所述桌板上;所述控制销的内侧端插接在所述控制块的另一端;所述控制块上在所述第一枢接轴和所述控制销之间设置有棘轮齿;在横截面上,所述棘轮齿、所述第一枢接轴和所述控制销整体上呈三角形布设;
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轨迹控制面,以及与所述棘轮齿适配的齿牙结构;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上设置有卡槽;
所述桌板抬起过程中,所述控制块随着相对所述本体移动,所述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并沿第一轨迹控制面移动;
所述桌板抬起到设定角度时,所述控制销外侧端卡入所述卡槽内,所述控制块上的棘轮齿与所述本体上的齿牙结构啮合,所述棘轮齿与所述齿牙结构的啮合结构、所述控制销与所述卡槽之间的卡接结构以及所述第一枢接轴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用于在所述桌板趋向于落下时阻止所述控制块移动,进而通过所述控制块支撑住所述桌板,避免所述桌板在压力作用下落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还包括第二轨迹控制面、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和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
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与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均为长条形轨迹面;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和所述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与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的两端,且同时与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与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的外侧边缘设置有长条形的沉台,所述沉台底面为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沉台侧面为第三轨迹控制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控制块与所述控制销之间,趋向于迫使所述控制销向外伸出;
所述桌板从底部抬起过程中,所述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上,所述控制销外侧端端面在所述第一弹簧作用下同时抵靠在所述第三轨迹控制面上;
所述桌板越过所述设定角度后继续抬起时,所述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滑入所述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所述棘轮齿与齿牙结构脱离;所述控制销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伸出,且在所述控制销的轴向上脱出所述第三轨迹控制面;
桌板自上方落下时,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滑入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上;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上,用于桌板落下过程中保持所述棘轮齿与齿牙结构的非啮合状态;
桌板落下、控制块随之移动,控制销外侧端滑出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下端后滑入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销设置在所述控制块上的销孔内,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销孔内,两端分别抵靠着所述控制销的内端端面和所述销孔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桌板自下方极限位置向上抬起时,所述控制销外侧端逐渐滑出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滑入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
所述第三轨迹控制面下端向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一侧倾斜延伸,进而包覆住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的下端,进而避免所述控制销外侧端自所述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滑出时滑入所述第二轨迹控制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块和所述桌板连接,第二弹簧趋向于迫使所述控制块摆转、所述控制销外侧端的外圆面抵靠在所述第一轨迹控制面、第二轨迹控制面、下端轨迹转换控制面和上端轨迹转换控制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形状整体上呈棘齿槽形设置,用于使得所述控制销单向通过所述卡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桌板与所述本体之间设置有阻尼结构,用于实现桌板在摆转过程中的悬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桌板包括转臂和台板;所述台板通过所述转臂可摆转地设置在本体上;而所述转臂则通过第二枢接轴可摆转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板包括主板和副板;
所述主板的底面与所述转臂固定连接;
所述副板对称且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主板两侧;
两个所述副板可向内翻转180°与所述主板上表面贴合或向外翻转180°打开至所述主板上表面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结构,用于副板打开后锁定并具有承载能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与所述副板之间设置有阻尼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组件;所述覆盖组件分别与所述本体、所述桌板和所述控制块固定连接,用于对部件外露面形成覆盖。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块底部设置有减震销,减震销可伸缩地插装在控制块上的安装孔内;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趋向于迫使所述减震销伸出;
所述本体在所述减震销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引导面;
所述桌板抬起、控制销经过所述卡槽时,所述减震销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抵靠在所述引导面,用于避免控制销在掉落入所述卡槽过程中的减震和降噪。
CN202320119020.5U 2023-01-19 2023-01-19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Active CN2190770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020.5U CN219077082U (zh) 2023-01-19 2023-01-19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9020.5U CN219077082U (zh) 2023-01-19 2023-01-19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77082U true CN219077082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1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9020.5U Active CN219077082U (zh) 2023-01-19 2023-01-19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770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30459B2 (ja) 引戸の戸閉装置
WO2010026806A1 (ja) ヒンジおよびドア装置
CN105109395B (zh) 一种主梁轨道及使用该主梁轨道的厢式货车
CN109538022B (zh) 一种自动上锁开锁且能反倒锁舌的智能锁
CN219077082U (zh)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CN116461403A (zh) 一种桌板连接结构
CN111412245B (zh) 一种减震工装装置
CN112078459A (zh) 一种座椅扶手翻转桌面
CN217547597U (zh) 一种户外折叠椅
CN216290812U (zh) 一种可移动折叠太阳能板
CN111994220B (zh) 一种船舶碰撞减震防护组件
CN216822462U (zh) 一种折叠床柜
CN212984945U (zh) 一种盖体的门撑机构及装置
CN211370276U (zh) 锁销组件、伸缩机构、防护栏和工具梯
CN115027338B (zh) 用于车辆的桌板机构及车辆
JPH09238756A (ja) 収納部昇降支持装置
JP4200344B2 (ja) ポップアップ機構
CN208550405U (zh) 多功能设计台
CN218623759U (zh) 平出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
CN213734938U (zh) 一种垫板盒及作业机械
CN111979981A (zh) 一种船舶碰撞减震防护装置
CN216128345U (zh) 拖车用车厢及拖车
CN213439594U (zh) 一种五金配件用工具箱
CN217161538U (zh) 极简午休床
CN218543820U (zh) 一种可翻转显示器的减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