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3784U -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3784U
CN219063784U CN202222916640.XU CN202222916640U CN219063784U CN 219063784 U CN219063784 U CN 219063784U CN 202222916640 U CN202222916640 U CN 202222916640U CN 219063784 U CN219063784 U CN 219063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auxiliary
auxiliary heating
heat exchange
heating devic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166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宏杨
田建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1664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3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3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3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所述电辅加热装置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至少具有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形成为扁平的螺旋盘管状且螺旋内侧形成有容纳空间;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铸造壳体,所述铸造壳体至少填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及所述换热部的外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能够增大热负荷上限、减小热负荷下限,具有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所述电辅加热装置的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燃气热水器,仅依靠燃烧器对水进行加热。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难以保证足够的出水温度,若增加燃烧器火排数量,会导致体积增大,所需的燃气流量增大。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夏季,即使燃烧器以最小功率加热,出水温度依然较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辅加热装置,该电辅加热装置能够增大热负荷上限、减小热负荷下限,具有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电辅加热装置的燃气热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辅加热装置,所述电辅加热装置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至少具有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形成为扁平的螺旋盘管状且螺旋内侧形成有容纳空间;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铸造壳体,所述铸造壳体至少填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及所述换热部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能够增大热负荷上限、减小热负荷下限,具有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铸造壳体为扁平状的铸铝件,所述铸造壳体的后侧面向外延伸形成固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件至少包括加热部,所述加热部为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定向的长圆环形且所述换热部盘绕在所述加热部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部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为不锈钢管;加热丝,所述加热丝穿设在所述外套管内;绝缘导热层,所述绝缘导热层填充在所述加热丝和所述外套管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管还包括进水段和出水段,所述进水段与所述换热部的下端相连且所述出水段与所述换热部的上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水段、所述换热部和所述出水段一体成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部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为圆角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铸造壳体的外表面的下部设有冷却面,所述冷却面上设有可控硅控制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铸造壳体的前侧外表面上设有限温器,所述限温器位于所述可控硅控制器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辅加热装置还包括绝缘壳,所述绝缘壳罩设所述可控硅控制器、所述限温器和所述加热件的接线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燃气热水器,所述燃气热水器包括:电辅加热装置,所述电辅加热装置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所述电辅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进水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具有热负荷上限高、下限低,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辅加热装置安装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下部,所述电辅加热装置的后侧安装于所述燃气热水器后侧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至少具有限流状态和畅流状态,所述限流状态经过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水流量小于所述畅流状态经过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水流量,所述电辅加热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流量调节阀的进口相连;水泵,所述水泵的进口与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出口相连;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第二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第一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铸造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进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出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燃气热水器1、电辅加热装置10、第一换热管100、进口端110、第一换热管的进口111、出口端120、第一换热管的出口121、加热件200、加热部201、外套管210、加热丝220、绝缘体221、绝缘导热层230、第二换热管300、第二换热管的进口310、第二换热管的出口320、铸造壳体400、限温器座410、限温器411、进水接头500、出水接头600、绝缘壳700、可控硅控制器800、冷却面810、换热管900、换热部910、进水段920、出水段930。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相关技术中的燃气热水器,仅依靠燃烧器对水进行加热。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难以保证足够的出水温度,若增加燃烧器火排数量,会导致体积增大,所需的燃气流量增大。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夏季,即使燃烧器以最小功率加热,出水温度依然较烫。
具体而言,燃烧器火排的负荷允许范围存在上限及下限,这就限制了燃气热水器的最大热负荷和最小热负荷。
若通过增加火排数量增大热负荷上限,不仅体积会相应增大,而且需要增大燃气流量,而增大燃气流量需要对燃气设施进行改造,例如燃气表等需要更换。
而燃气热水器的最小热负荷为3-4千瓦,夏季进水温度较高时,即使以最小负荷加热,出水温度依然较烫。
相关技术中的部分燃气热水器,通过额外设置电辅加热装置与燃烧器配合加热,在进水温度较高的夏季,仅采用电辅加热,弥补小于燃烧器热负荷下限的加热情况;在进水温度较低的冬季,电辅加热与燃气加热同时进行,增大燃气热水器整机的热负荷上限,能够增大热负荷的上限并减小热负荷的下限。
相关技术中的部分电加热装置,通过在不锈钢加热杯内设置管式加热件实现加热,管式加热件直接与不锈钢加热杯内的水接触对水进行加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容易发生腐蚀穿孔,导致加热装置寿命短且易产生漏电危险。
相关技术中的部分电加热装置,设有单独的管路用于过水,加热件用于对过水管路加热而不与水直接接触,但由于加热件不与水直接接触且加热件与管路接触面积小,导致加热效率较差。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包括换热管900、加热件200和铸造壳体400。
换热管900至少具有换热部910,换热部910形成为扁平的螺旋盘管状且螺旋内侧形成有容纳空间。加热件200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铸造壳体400至少填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及换热部910的外表面。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扁平的螺旋盘管状”是指换热部910的整体形状,而非换热管900本身的截面形状。“螺旋内侧”是指换热部910所形成的螺旋形的内侧,而并非换热管900的管体的径向内侧。
换言之,换热部910盘绕在加热件200外,铸造壳体400至少填充换热部910的螺旋内侧的加热件200以外的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通过设置电辅加热装置10,利用电辅加热装置10进行辅助加热,可以弥补相关技术中仅采用燃气加热装置进行加热的燃气热水器的不足。例如,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利用燃气加热装置与电辅加热装置10配合加热,提高燃气热水器的热负荷上限,提高出水温度上限,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夏季,利用电辅加热装置10单独加热,弥补小于单独燃气加热的最小负荷时的加热情况,降低燃气热水器的热负荷下限,降低出水温度下限。由此可以满足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用户用水需求,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并且,通过设置换热管900,使水流在换热管900内流过,可以避免加热件200与水直接接触,避免加热件200腐蚀穿孔,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使用寿命,避免电辅加热装置10的漏电风险。
此外,通过设置铸造壳体400,可以利用铸造壳体400填充换热部910的螺旋内侧未被加热件200占用的空间,利用铸造壳体400作为传热媒介,这样加热件200不仅能够直接通过热传导或热辐射将热量传递至换热部910,而且可以通过铸造壳体400的热传导将加热件200的热量传递至换热部910,相比相关技术中的电加热装置,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从而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水与加热件200直接接触,进一步避免漏电风险,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可靠性。
另外,通过将换热部910形成为扁平状,可以节省换热部910占用的空间,便于铸造壳体400的铸造。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能够增大热负荷上限、减小热负荷下限,具有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包括换热管900、加热件200和铸造壳体400。
具体地,如图9-图12所示,铸造壳体400还覆盖在换热部910远离加热件200的一侧。这样可以利用铸造壳体400对换热部910进行保护,而且可以利用铸造壳体400将电辅加热装置10固定为一个整体,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集成度。
可选地,铸造壳体400为扁平状的铸铝件,铸造壳体400的后侧面向外延伸形成固定部(前后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且仅为了便于表述,并非对于实际设置方向的限定)。这样可以便于铸造壳体400的铸造成形,而且可以使铸造壳体400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此外,扁平状的铸造壳体400可以节省铸造壳体400占用的空间,便于铸造壳体400的安装,从而便于电辅加热装置10的安装。
具体而言,铸造壳体400可以如图1-图9所示大体为圆柱形也可以如图10-图12所示大体为长方体形。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的加热件200至少包括加热部201,加热部201为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定向的长圆环形且换热部910盘绕在加热部201外。这样可以便于加热件200的加工,而且可以便于将加热件200设置在换热部910的螺旋内侧。
具体而言,加热部201可以由加热件200螺旋盘绕而成。
具体地,如图4和图12所示,加热部201包括外套管210、加热丝220和绝缘导热层230,加热丝220穿设在外套管210内。绝缘导热层230填充在加热丝220和外套管210之间。这样可以对外套管210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避免外套管210带电,而且绝缘导热层230可以将加热丝220的热量传递至外套管210,从而保证加热件200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绝缘导热层为氧化镁粉层,所述外套管为不锈钢管,所述加热丝为铁铬加热丝。这样可以使绝缘导热层230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导热性能,使外套管210不易生锈腐蚀,使加热丝220具有良好的加热效果。
有利地,如图12所示,换热管900还包括进水段920和出水段930,进水段920与换热部910的下端相连且出水段930与换热部910的上端相连(上下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且仅为了便于表述,并非对于实际设置方向的限定)。这样可以使水流由换热部910的下部进入并从上部流出,便于将电辅加热装置10连接在燃气热水器中,便于将电辅加热装置10连接在燃气热水器1的进水端。
更为有利地,进水段920、换热部910和出水段930一体成形。这样不仅可以便于换热管900的制造,简化装配工序,而且提高换热管900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性,避免采用焊接连接等方式影响密封性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换热部910与加热件200紧密贴合。这样可以使换热管900与加热件200能够直接通过热传导进行热量传递,进一步提高换热部910与加热件200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换热部91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为圆角矩形。这样可以降低换热部910的制造难度,减小换热部910的折弯部分占整体长度的比例,减小由于折弯造成的残余应力,延长换热管900的使用寿命。此外,这样可以节省换热部910占用的空间,便于铸造壳体400的铸造,便于铸造壳体400的安装。
图11和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如图11和图12所示,铸造壳体400的外表面的下部设有冷却面810,冷却面810上设有可控硅控制器800。可控硅控制器800可以便于对电辅加热装置10的加热状态进行控制。这样可以利用换热管900下部还未被加热的水与可控硅控制器800进行换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可控硅控制器800产生的热量,进一步提高对水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对可控硅控制器800进行冷却,延长可控硅控制器8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铸造壳体400的外表面上设有限温器411,限温器411位于可控硅控制器800上方。这样可以利用限温器411限制电辅加热装置10的温度,在温度过高时及时停止加热。
有利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辅加热装置10还包括绝缘壳700,绝缘壳700罩设可控硅控制器800、限温器411和加热件200的接线端。这样可以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绝缘性。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包括电辅加热装置、流量调节阀、水泵和换热器。
所述电辅加热装置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电辅加热装置10设在燃气热水器1的进水端。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至少具有限流状态和畅流状态,所述限流状态经过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水流量小于所述畅流状态经过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水流量,电辅加热装置10的出口与所述流量调节阀的进口相连。所述水泵的进口与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出口相连。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具有热负荷上限高、下限低,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具体地,电辅加热装置10安装在燃气热水器1的下部,电辅加热装置10的后侧安装于燃气热水器1后侧壳体上。这样可以便于电辅加热装置10的安装,便于电辅加热装置10的水路和电路连接。
此外,电辅加热装置10的下端的用于进水的进水接头500与燃气热水器1的进水管接头直接相连,进水管接头露出燃气热水器1的外壳且用于连接外部进水水源管路。这样相比电辅加热装置10设置在出水端的技术方案,被燃气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水不会经过电辅加热装置10,可以避免热水影响电辅加热装置10的使用寿命,可以减缓电辅加热装置10内的水垢积累速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包括第一换热管100、加热件200和第二换热管300。
加热件200围绕在第一换热管100外。第二换热管300为螺旋盘管状且围绕在加热件200外,第二换热管300的进口310与第一换热管100的出口121相连。
具体而言,水从第一换热管100的进口111进入后,在流过第一换热管100的过程中被加热件200进行初次加热,之后通过第一换热管100的出口121和第二换热管300的进口310进入第二换热管300,在第二换热管300内流动的过程中被加热件200再次加热,最终通过第二换热管300的出口320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通过设置电辅加热装置10,利用电辅加热装置10进行辅助加热,可以弥补相关技术中仅采用燃气加热装置进行加热的燃气热水器的不足。例如,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利用燃气加热装置与电辅加热装置10配合加热,提高燃气热水器的热负荷上限,提高出水温度上限,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夏季,利用电辅加热装置10单独加热,弥补小于单独燃气加热的最小负荷时的加热情况,降低燃气热水器的热负荷下限,降低出水温度下限。由此可以满足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用户用水需求,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并且,通过设置第一换热管100和第二换热管300,使水流在第一换热管100和第二换热管300内流过,可以避免加热件与水直接接触,避免加热件腐蚀穿孔,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使用寿命,避免电辅加热装置10的漏电风险。
此外,通过设置第一换热管100和第二换热管300,使第一换热管100设在加热件200内侧,第二换热管300设在加热件200外侧,这样水流经过第一换热管100时先被加热件200的内侧初次加热,在流过第二换热管300时被加热件200的外侧再次加热,可以充分利用加热件200内外侧的热量,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加热效果和加热效率。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能够增大热负荷上限、减小热负荷下限,具有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包括第一换热管100、加热件200和第二换热管300。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管100为直管。这样可以便于将第一换热管100设置在加热件200内侧,便于加热件200围绕第一换热管100设置。
更为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管100具有进口端110和出口端120,第一换热管100的进口111设在进口端110的端面上,第一换热管100的出口121设在第一换热管100的周面且邻近出口端120。具体而言,出口端120封闭。这样可以延长水流经过第一换热管100所需的时间,使水流流过第一换热管100时能够被加热件200更充分地加热,而且将第一换热管100的出口121设在第一换热管100的周面可以便于第一换热管100与第二换热管300的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图7和图8所示,第一换热管100的进口111连接有进水接头500,第二换热管300的出口320连接有出水接头600。这样可以便于将电辅加热装置10连接在燃气热水器1的水路中。
具体而言,第一换热管100的进口111与进水接头500焊接连接,第二换热管300的出口320与出水接头600焊接连接。这样可以提高进水接头500和出水接头600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
进水接头500具有外翻边,出水接头600上具有环槽。这样可以进一步便于进水接头500和出水接头600连接在燃气热水器1的管路中。
图2和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如图2和图4所示,加热件200为螺旋盘管状,加热件200盘绕在第一换热管100外,第二换热管300盘绕在加热件200外。这样可以便于加热件200的设置,增大加热件200与第一换热管100和第二换热管30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加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4所示,加热件200包括外套管210、加热丝220和绝缘导热层230,加热丝220穿设在外套管210内。绝缘导热层230填充在加热丝220和外套管210之间。这样可以对外套管210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避免外套管210带电,而且绝缘导热层230可以将加热丝220的热量传递至外套管210,从而保证加热件200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绝缘导热层230为氧化镁粉层,外套管210为不锈钢管。这样可以使绝缘导热层230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导热性能,使外套管210不易生锈腐蚀。
有利地,如图2所示,加热丝220的两端设有绝缘体221。这样可以利用两个绝缘体221对加热丝220的两端进行绝缘保护,进一步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绝缘性能。
更为有利地,第一换热管100与第二换热管300焊接连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第一换热管100和第二换热管300的连接强度,而且可以提高第一换热管100和第二换热管300连接处的密封性。
图2和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如图2和图6所示,电辅加热装置10还包括铸造壳体400,铸造壳体400至少填充在第一换热管100和加热件200之间以及加热件200和第二换热管300之间。这样可以利用铸造壳体400填充换热管与加热件200之间的缝隙,利用铸造壳体400作为传热媒介,避免水与加热件200直接接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从而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避免漏电风险,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可靠性。
有利地,如图2所示,铸造壳体400还覆盖第二换热管300的外侧。这样可以利用铸造壳体400对第二换热管300进行保护,而且可以利用铸造壳体400将电辅加热装置10固定为一个整体,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集成度。
可选地,铸造壳体400为铸铝件。这样可以便于铸造壳体400的铸造成形,而且可以使铸造壳体400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更为有利地,如图2和图6所示,铸造壳体400的外表面安装有限温器。这样可以利用所述限温器对电辅加热装置10进行控温,防止电辅加热装置10过热。
具体而言,铸造壳体400的外周面还一体铸造有限温器座410,所述限温器安装在限温器座410上。这样可以便于所述限温器的安装。
进一步地,铸造壳体400可以如图1和图2所示为圆柱状,也可以如图9和图10所示为立方体状,均可以实现传热及保护的作用。
铸造壳体400外可以设有绝缘壳700和可控硅控制器800。绝缘壳700罩设加热件200的两端的电极,可以提高电辅加热装置10的绝缘性。可控硅控制器800可以便于对电辅加热装置10的加热状态进行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电辅加热装置10连接在燃气热水器1的进水端。具体而言,电辅加热装置10的下端的用于进水的进水接头500与燃气热水器1的进水管接头直接相连(上下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且仅为了便于表述,并非对于实际设置方向的限定),进水管接头露出燃气热水器1的外壳且用于连接外部进水水源管路。这样相比电辅加热装置10设置在出水端的技术方案,被燃气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水不会经过电辅加热装置10,可以避免热水影响电辅加热装置10的使用寿命,可以减缓电辅加热装置10内的水垢积累速度。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辅加热装置10,具有热负荷上限高、下限低,寿命长、漏电风险小、加热效率高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热水器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至少具有换热部,所述换热部形成为扁平的螺旋盘管状且螺旋内侧形成有容纳空间;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铸造壳体,所述铸造壳体至少填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及所述换热部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壳体为扁平状的铸铝件,所述铸造壳体的后侧面向外延伸形成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至少包括加热部,所述加热部为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定向的长圆环形且所述换热部盘绕在所述加热部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包括:
外套管,所述外套管为不锈钢管;
加热丝,所述加热丝穿设在所述外套管内;
绝缘导热层,所述绝缘导热层填充在所述加热丝和所述外套管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还包括进水段和出水段,所述进水段与所述换热部的下端相连且所述出水段与所述换热部的上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段、所述换热部和所述出水段一体成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为圆角矩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壳体的外表面的下部设有冷却面,所述冷却面上设有可控硅控制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壳体的前侧外表面上设有限温器,所述限温器位于所述可控硅控制器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壳,所述绝缘壳罩设所述可控硅控制器、所述限温器和所述加热件的接线端。
11.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辅加热装置,所述电辅加热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辅加热装置,所述电辅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进水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辅加热装置安装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下部,所述电辅加热装置的后侧安装于所述燃气热水器后侧壳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至少具有限流状态和畅流状态,所述限流状态经过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水流量小于所述畅流状态经过所述流量调节阀的水流量,所述电辅加热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流量调节阀的进口相连;
水泵,所述水泵的进口与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出口相连;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进口与所述水泵的出口相连。
CN202222916640.XU 2022-11-02 2022-11-02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Active CN219063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6640.XU CN219063784U (zh) 2022-11-02 2022-11-02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6640.XU CN219063784U (zh) 2022-11-02 2022-11-02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3784U true CN21906378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75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6640.XU Active CN219063784U (zh) 2022-11-02 2022-11-02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3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8152B2 (en) Electric heater, heating device and heating system
CN108882417B (zh) 电加热器
WO2011086911A1 (ja) 加熱装置
CN219063784U (zh)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TW402825B (en) Electrical leads for a fluid heater
CN219199516U (zh) 电辅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KR101468724B1 (ko) 순간 가열식 전기보일러 시스템
KR20140004470A (ko) 냉각수 가열식 히터
CN115312920A (zh) 电芯及储能装置
KR20150098862A (ko) 냉각수 가열식 히터
RU2713510C1 (ru) Блок трубчатых электронагревателей
CN218955176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0471912U (zh) 加热装置和具有其的饮水机
CN215062826U (zh) 即热式电加热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CN210892137U (zh) 加热器及壁挂炉
KR20210025245A (ko) 온도 퓨즈 반응속도 개선을 위한 열전달 구조를 갖는 배터리 외장가열장치
KR20210025243A (ko) 플레이트 열변형 방지구조를 갖는 배터리용 냉각수 가열 장치
KR100864842B1 (ko) 난방용 열교환기
CN216783279U (zh) 一种大功率充电接口的冷却结构
CN213984015U (zh) 即热式电热水器
CN212902005U (zh) 电磁加热器
CN110513864B (zh) 加热器和制热设备
KR200349121Y1 (ko) 냉각수 가열 방식의 히터장치
CN218769010U (zh) 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变压器结构
CN218120214U (zh) 一种防漏电的加热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