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3734U -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3734U
CN219063734U CN202320177392.3U CN202320177392U CN219063734U CN 219063734 U CN219063734 U CN 219063734U CN 202320177392 U CN202320177392 U CN 202320177392U CN 219063734 U CN219063734 U CN 219063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shell
air conditioner
connection
hou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7739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贵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7739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3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3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3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其中,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包括:前壳、后壳和顶盖,后壳连接在前壳的后侧,顶盖设于后壳的上方且与后壳连接,顶盖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前壳设有第一配合结构,第一配合结构与第一连接结构插接配合以遮挡顶盖与前壳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可遮挡顶盖与前壳之间的部分装配间隙,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装配间隙或通过该间隙观察到位于壳体组件内的结构,以提升壳体组件的美观度。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一般由前壳、后壳、顶盖等结构组成,其中,顶盖分别与前壳、后壳进行连接以形成壳体组件。
但是,现有前壳与顶盖连接后,连接位置处存在装配间隙,该间隙一般位于壳体组件的侧边,容易被用户观察到,且用户容易通过该间隙观察到位于壳体组件内的结构,影响壳体组件的美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可避免前壳与顶盖的连接处出现装配间隙,以提升壳体组件的美观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壳体组件美观度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壳体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包括:前壳;后壳,所述后壳连接在所述前壳的后侧;顶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后壳的上方且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顶盖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前壳设有第一配合结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插接配合以遮挡所述顶盖与所述前壳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通过设置相互插接配合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配合结构,第一方面,以实现顶盖与前壳的固定连接,在降低顶盖与前壳的连接难度的同时,还可提升壳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第二方面,可遮挡顶盖与前壳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遮挡顶盖与前壳之间的装配间隙,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装配间隙或通过该间隙观察到位于壳体组件内的结构,以提升壳体组件的美观度,同时还可避免外部灰尘、异物等杂质堆积在顶盖与前壳的连接处,或通过顶盖与前壳的连接处进入壳体组件内,以提升壳体组件的洁净度。也就是说,本申请的壳体组件,结构稳定且具有一定的美观度和洁净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分别设于所述顶盖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包括多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设于所述前壳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一一对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为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凹槽设于所述前壳的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且沿所述前壳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连接凸筋,所述连接凸筋凸出于所述顶盖的朝向所述前壳的一侧且沿所述顶盖的高度方向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配合凹槽内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配合凹槽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延伸高度小于所述配合凹槽的槽深。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顶盖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后壳的顶部设有多个第二配合结构,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多个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一一对应地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为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配合的第一定位凸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前壳具有顶板、前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顶板的前侧与所述前侧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连接在所述前侧板和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其中,所述顶盖与所述顶板、所述左侧板的上端、所述右侧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壳与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顶板的上表面、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彼此相背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壳体组件的外观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彼此相对的一侧均设有多个第三连接结构,所述后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三配合结构,多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多个所述第三配合结构一一对应地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三配合结构包括第二定位孔和卡孔,多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接配合的第二定位凸部、与所述卡孔卡接配合的卡接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和所述卡接部分别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和多个所述卡接部在所述前壳的高度方向上交替且间隔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的后侧分别设有朝后延伸形成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后壳的外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后侧与所述后壳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4.5mm~5.5mm。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下端分别设有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弯折的加强翻边,所述加强翻边与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通过圆弧过渡段过渡连接;其中,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后侧设有朝后延伸的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包裹在所述后壳的下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壳的前侧下部设有朝后凹陷设置的避让凹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二遮挡部上的第二加强筋;其中,所述避让凹部的底壁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后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1mm~2mm。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后壳的顶部设有顶部连接结构,所述前壳的上部后侧设有朝后延伸的连接悬臂,所述连接悬臂延伸至所述顶部连接结构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部连接结构配合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连接悬臂上设有第三定位孔和连接孔,所述顶部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三定位孔插接配合的第三定位凸部、正对所述连接孔的配合孔,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配合孔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二者通过紧固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前述的壳体组件,以提升空调器的美观度和洁净度,同时还可使得空调器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沿Ⅰ-Ⅰ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省去前壳与顶盖连接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区域D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区域E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顶盖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顶盖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16为图15中区域F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图15中区域G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省去前壳与后壳连接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区域H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省去前壳与后壳另一连接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区域I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23为图22沿Ⅱ-Ⅱ线的剖视图。
图24为图23中区域J的局部放大图。
图25为图22沿Ⅲ-Ⅲ线的剖视图。
图26为图25中区域K的局部放大图。
图27为图2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区域L的局部放大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省去顶盖后的示意图。
图30为图29中区域M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0、壳体组件;
100、前壳;
110、第一配合结构;111、配合凹槽;1111、第一加强筋;
121、顶板;122、前侧板;123、左侧板;124、右侧板;
130、第三连接结构;131、第二定位凸部;132、卡接部;
140、第一遮挡部;
150、加强翻边;
160、圆弧过渡段;161、第二遮挡部;1611、第二加强筋;
170、连接悬臂;171、第三定位孔;172、连接孔;
200、后壳;
210、第二配合结构;211、第一定位孔;
220、第三配合结构;221、第二定位孔;222、卡孔;
230、避让凹部;
240、顶部连接结构;241、第三定位凸部;242、配合孔;
300、顶盖;
310、第一连接结构;311、连接凸筋;
320、第二连接结构;321、第一定位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1000包括:前壳100、后壳200和顶盖300。
其中,如图2所示,后壳200连接在前壳100的后侧。以便于实现后壳200与前壳100分容相互配合,从而便于形成壳体组件1000,同时,将后壳200与前壳100连接,可实现后壳200与前壳100的相互支撑,便于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2所示,顶盖300设于后壳200的上方且顶盖300与后壳200连接。以便于利用后壳200支撑顶盖300,提高顶盖300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顶盖300设有第一连接结构310,前壳100设有第一配合结构110,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插接配合以遮挡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从而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使得间隙隐藏,以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其中,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插接配合后,如何实现遮挡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可结合图5和图6或结合图7和图8进行理解。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1000,通过在顶盖300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310以及在前壳100上设置第一配合结构110,并将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设置成插接配合,这样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配合即可实现顶盖300与前壳100的固定连接,便于利用前壳100支撑顶盖300,以提高顶盖300的位置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同时,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插接配合可遮挡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遮挡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以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达到间隙隐藏的目的,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此外,将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隐藏后,一方面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同时可避免用户通过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直观地观察到位于壳体组件1000内的结构件,进一步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外部灰尘、异物等杂质堆积在顶盖300与前壳100的连接处,或通过顶盖300与前壳100的连接处进入壳体组件1000内,在降低壳体组件1000清洁难度的同时,还可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洁净度。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壳体组件1000,通过将顶盖300与前壳100设置成采用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插接配合连接,在保证壳体组件1000结构稳定的同时,还可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以及洁净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壳体组件1000在实现顶盖300与前壳100固定连接的同时,还可实现将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部分装配间隙隐藏,以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同时还可保证壳体组件1000的洁净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310包括多个,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结构310分别设于顶盖300的左右两侧;第一配合结构110包括多个,至少两个第一配合结构110设于前壳100的左右两侧并与第一连接结构310一一对应。其中,将第一连接结构310和第一配合结构110均设置成多个,多个第一连接结构310和多个第一配合结构110配合在实现顶盖300与前壳100固定连接的同时,还可增加顶盖300与前壳1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顶盖300与前壳100的连接强度,使得顶盖300与前壳100相互位置稳定,也就是使得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
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连接结构310和第一配合结构110设置成多个,可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同时,将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结构310分别设于顶盖300的左右两侧以及将至少两个第一配合结构110分别设于前壳100的左右两侧,这样第一连接结构310和第一配合结构110配合连接时,即可遮挡位于壳体组件1000左右两侧的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避免用户通过壳体组件1000的侧面观察到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以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和图10所示,第一配合结构110为配合凹槽111,配合凹槽111设于前壳100的朝向顶盖300的一侧且配合凹槽111沿前壳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连接结构310为连接凸筋311,连接凸筋311凸出于顶盖300的朝向前壳100的一侧且连接凸筋311沿顶盖300的高度方向延伸。其中,将配合凹槽111设于前壳100的朝向顶盖300的一侧,可使得配合凹槽111靠近顶盖300设置,将连接凸筋311设置在凸出于顶盖300的朝向前壳100的一侧,可使得连接凸筋311靠近前壳100设置,也就是使得配合凹槽111靠近连接凸筋311设置,以便于实现配合凹槽111与连接凸筋311的插接配合,通过将配合凹槽111设置成沿前壳100的高度方向延伸以及将连接凸筋311设置成沿顶盖300的高度方向延伸,可增加配合凹槽111和连接凸筋311的延伸长度,这样将配合凹槽111与连接凸筋311的插接配合,即可增加配合凹槽111与连接凸筋311的接触面积,提高配合凹槽111与连接凸筋311的连接强度,也就是提高顶盖300与前壳100的连接强度,使得顶盖300与前壳100相对位置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顶盖300与前壳100具体配合的过程中,连接凸筋311插接在配合凹槽111内,以实现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的插接配合,从而便于利用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的配合来遮挡顶盖3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达到将间隙隐藏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顶盖300与前壳100主要通过配合凹槽111与连接凸筋311插接配合来实现固定连接的,该连接方式在使得顶盖300与前壳100连接稳定的同时,还可使得顶盖300与前壳100形成可拆卸连接,以降低顶盖300与前壳100的拆装难度,提高连接效率,进而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如图10所示,配合凹槽111内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111,多个第一加强筋1111在配合凹槽111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第一加强筋1111的延伸高度小于配合凹槽111的槽深。其中,通过在配合凹槽111内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1111,多个第一加强筋1111配合可增加前壳100的结构强度,避免前壳100因开设配合凹槽111而导致结构强度下降,从而延长前壳100的使用寿命,并确保前壳100能够有效支撑顶盖300,以保证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同时,将第一加强筋1111的延伸高度设置成小于配合凹槽111的槽深,在确保利用第一加强筋1111增加前壳100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确保配合凹槽111具有一定的槽深,进而确保连接凸筋311能够插接配合在配合凹槽111内,以有效实现第一配合结构110与第一连接结构310的插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14所示,顶盖300靠近后壳200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结构320,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后壳200的顶部设有多个第二配合结构210,多个第二连接结构320和多个第二配合结构210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实现顶盖3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确保顶盖300能够稳定设于后壳200的上方,并可增加顶盖300与后壳200的连接强度,便于利用后壳200支撑顶盖300,进而提高顶盖300的位置稳定性,也就是保证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16所示,第二配合结构210为第一定位孔211,如图14所示,第二连接结构320为第一定位凸部321,第一定位凸部321与第一定位孔211插接配合。以实现多个第二连接结构320和多个第二配合结构210的插接配合,也就是实现顶盖3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顶盖300与后壳200主要通过第一定位凸部321与第一定位孔211插接配合来实现固定连接的,该连接方式在使得顶盖300与后壳200连接稳定的同时,还可使得顶盖300与后壳200形成可拆卸连接,以降低顶盖300与后壳200的拆装难度,提高连接效率,进而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壳100具有顶板121、前侧板122、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顶板121的前侧与前侧板122的上端连接,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连接在前侧板122和顶板121的左右两侧。这里是指,左侧板123同时连接前侧板122和顶板121,并位于前侧板122和顶板121的左侧;相应地,右侧板124同时连接前侧板122和顶板121,并位于前侧板122和顶板121的右侧,这样顶板121、前侧板122、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配合即可围设出前壳100,且顶板121、前侧板122、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相互支撑,以使得前壳100结构稳定。
在一些示例中,顶板121、前侧板122、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之间可采用焊接、粘接或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当然,前壳100还可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成,以降低前壳100的成型难度,且增加各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前壳100结构稳定。
此外,将顶板121的前侧与前侧板122的上端连接。以实现顶板121和前侧板122的固定连接,便于后续形成结构稳定的前壳100。其中,这里所说的连接可以是焊接、粘接或螺栓连接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综上也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前壳100的顶部具有顶板121,顶板121可实现提高前壳100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前壳100的顶部敞开设置而言,本申请通过设置顶板121可有效提高前壳100的结构强度,避免前壳100发生变形,从而确保前壳100能够稳定支撑顶盖300与后壳200,以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顶盖300与顶板121、左侧板123的上端、右侧板124的上端连接。以增加顶盖300与前壳1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顶盖300与前壳100的连接强度,使得顶盖300与前壳100相对位置稳定,也就是使得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
在一些示例中,位于前壳100左侧的配合凹槽111设有顶板121并延伸至左侧板123的上端,位于前壳100右侧的配合凹槽111设有顶板121并延伸至右侧板124的上端,这样将配合凹槽111与连接凸筋311配合连接时,即可实现顶盖300与顶板121、左侧板123的上端、右侧板124的上端的固定连接,以提高顶盖300与前壳100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后壳200与左侧板123、右侧板124连接。以增加后壳200与前壳1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后壳200与前壳100的连接强度,使得后壳200与前壳100相对位置稳定,进一步使得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
可选地,顶板121的上表面、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彼此相背的一侧表面形成壳体组件1000的外观面。这里可以理解为,顶板121的上表面、左侧板123的左侧表面以及右侧板124的右侧表面均形成壳体组件1000的外观面,也就是当壳体组件1000应用在空调器上时,顶板121的上表面、左侧板123的左侧表面以及右侧板124的右侧表面可直接裸露在空调器的外周,无需设置其他遮挡件,以简化空调器的结构,降低空调器的生产成本,并可降低空调器的装配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外观面可以理解为顶板121、左侧板123以及右侧板124加工精度高、外观表现力强的表面。
在一些示例中,顶板121的上表面、左侧板123的左侧表面以及右侧板124的右侧表面均作光滑处理,以便于将顶板121的上表面、左侧板123的左侧表面以及右侧板124的右侧表面形成空调器的外观面。
在另一些示例中,顶板121的上表面、左侧板123的左侧表面以及右侧板124的右侧表面上还设有装饰图层,以提升顶板121的上表面、左侧板123的左侧表面以及右侧板124的右侧表面的美观度,进而实现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可选地,结合图18-图21所示,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彼此相对的一侧均设有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结合图15和图17所示,后壳2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三配合结构220,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和多个第三配合结构220一一对应地配合。以实现左侧板123与后壳200的配合连接以及右侧板124与后壳200的配合连接,也就是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并可增加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强度,便于利用前壳100支撑后壳200,进而提高后壳200的位置稳定性,也就是保证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其中,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彼此相对的一侧均设有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可以理解为,左侧板123靠近右侧板124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右侧板124靠近左侧板123的一侧也设有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也就是左侧板123的内侧以及右侧板124的内侧均设有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通过上述设置,在前壳100与后壳200的配合连接时,可实现将第三连接结构130以及第三配合结构220隐藏,以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第三连接结构130和第三配合结构220,实现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并达到保护第三连接结构130和第三配合结构220的目的,以延长第三连接结构130和第三配合结构22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图19和图21分别示出了在右侧板124上设有第三连接结构130的示意,其中,左侧板123上设置的第三连接结构130与右侧板124上设置的第三连接结构130的结构一致。
可选地,结合图17和图21所示,多个第三配合结构220包括第二定位孔221和卡孔222,结合图19和图21所示,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包括第二定位凸部131和卡接部132,第二定位凸部131与第二定位孔221插接配合,卡接部132与卡孔222卡接配合。以实现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和多个第三配合结构220一一对应地配合,也就是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
具体地,通过上述设置,在前壳100与后壳200配合连接的过程中,可首先利用第二定位凸部131与第二定位孔221插接配合以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初定位,使得前壳100与后壳200相对位置稳定,降低后续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难度,且在前壳100与后壳200定位完成后,还可实现卡接部132与卡孔222的卡接配合,方便对前壳100与后壳200进行固定连接。
其中,当卡接部132与卡孔222卡接配合后,即可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方便利用前壳100支撑后壳200,以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定位凸部131和卡接部132分别包括多个,多个第二定位凸部131和多个卡接部132在前壳100的高度方向上交替且间隔排布。以充分利用前壳100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方便在前壳100上设置多个第二定位凸部131和多个卡接部132,这样当利用第二定位凸部131和卡接部132与后壳200配合连接时,即可增加前壳100与后壳2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强度,使得后壳200能够稳定连接在前壳100上,以保证后壳200的位置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定位孔221和卡孔222分别包括多个,多个第二定位孔221和多个卡孔222在后壳200的高度方向上交替且间隔排布,以便于实现多个第三连接结构130和多个第三配合结构220配合连接,进而实现提高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结合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左侧板123、右侧板124的后侧分别设有朝后延伸形成第一遮挡部140,第一遮挡部140位于后壳200的外侧。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在左侧板123、右侧板124与后壳200连接的过程中,左侧板123、右侧板124的部分结构位于后壳200的外侧,一方面便于增加左侧板123、右侧板124与后壳200的接触面积,也就是增加前壳100与后壳200的接触面积,提高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强度,使得前壳100与后壳200相对位置稳定,另一方面还可实现遮挡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以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达到间隙隐藏的目的,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遮挡部140,在提高前壳100与后壳200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12-图24均示出了右侧板124的后侧设有朝后延伸形成第一遮挡部140,其中,左侧板123上设置的第一遮挡部140与右侧板124上设置的第一遮挡部140的结构一致。
可选地,第一遮挡部140的后侧与后壳200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4.5mm~5.5mm。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一遮挡部140的后侧与后壳200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可以理解为是图24中所示出的H1,当H1大于5.5mm时,会使得第一遮挡部140的延伸长度过长,这样在增加前壳100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导致前壳100的制造较为困难;当H1小于4.5mm时,又会导致第一遮挡部140位于后壳200外侧的面积较小,无法有效提高前壳100与后壳200连接强度,同时还无法有效遮挡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
因此,本申请将第一遮挡部140的后侧与后壳200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设置为4.5mm~5.5mm,在降低前壳100生产成本以及制造难度的同时,还可确保第一遮挡部140能够有效遮挡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以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遮挡部140的后侧与后壳200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可以为4.5mm、5mm、5.15mm或5.5mm。
可选地,结合图11、图27和图28所示,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的下端分别设有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弯折的加强翻边150,加强翻边150与左侧板123/右侧板124通过圆弧过渡段160过渡连接。这里是指,左侧板123的下端设有朝右侧板124的方向弯折的加强翻边150,右侧板124的下端设有朝左侧板123的方向弯折的加强翻边150,位于左侧板123下端的加强翻边150与左侧板123通过圆弧过渡段160过渡连接,位于右侧板124下端的加强翻边150与右侧板124通过圆弧过渡段160过渡连接。
其中,通过设置加强翻边150,一方面用于增加左侧板123、右侧板124的结构强度,也就是增加前壳100的结构强度,使得前壳100结构稳定;另一方面还可便于利用加强翻边150进行前壳100与其他结构件(如:壳体组件1000中的底盘)的固定连接,降低前壳100的固定难度。
同时,将加强翻边150与左侧板123/右侧板124通过圆弧过渡段160过渡连接,在实现加强翻边150与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固定连接的同时,还可提升圆弧过渡段160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可选地,结合图11和图28所示,圆弧过渡段160的后侧设有第二遮挡部161,第二遮挡部161朝后延伸,且第二遮挡部161包裹在后壳200的下部。以实现利用第二遮挡部161进一步增加前壳100与后壳200的接触面积,使得前壳100与后壳200位置稳定,同时还可利用第二遮挡部161遮挡后壳200的前端,避免后壳200的前端外露,以进一步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遮挡部161一体成型在圆弧过渡段160上,以便于利用圆弧过渡段160支撑第二遮挡部161,提高第二遮挡部161的位置稳定性,从而确保第二遮挡部161能够稳定包裹在后壳200的下部。
可选地,第二遮挡部161的部分结构位于后壳200的外侧。一方面便于增加第二遮挡部161的接触面积,也就是增加前壳100与后壳200的接触面积,提高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强度,使得前壳100与后壳200相对位置稳定,另一方面还可实现遮挡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以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间隙,达到间隙隐藏的目的,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可选地,如图28所示,后壳200的前侧下部设有避让凹部230,避让凹部230朝后凹陷设置,避让凹部230用于避让第二遮挡部161上的第二加强筋1611。这里是指,第二遮挡部161上设有第二加强筋1611,后壳200的前侧下部设有用于避让第二加强筋1611的避让凹部230。其中,第二加强筋1611用于增加第二遮挡部161的结构强度,使得第二遮挡部161结构稳定,避让凹部230用于避让第二加强筋1611,以确保第二遮挡部161能够有效包裹在后壳200的下部,从而有效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避让凹部230的底壁与第二遮挡部161的后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1mm~2mm。其中,这里所说的避让凹部230的底壁与第二遮挡部161的后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可以理解为是图26中所示出的H2,当H2大于2mm时,会使得第二遮挡部161的延伸长度过长,这样在增加前壳100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导致前壳100的制造较为困难;当H1小于1mm时,又会导致第二遮挡部161位于后壳200外侧的面积较小,无法有效提高前壳100与后壳200连接强度,同时还无法有效遮挡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
因此,本申请将避让凹部230的底壁与第二遮挡部161的后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设置为1mm~2mm,在降低前壳100生产成本以及制造难度的同时,还可确保第一遮挡部140能够有效遮挡后壳200与前壳100之间的装配间隙,以提升壳体组件1000的美观度。
在一些示例中,避让凹部230的底壁与第二遮挡部161的后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可以为1mm、1.48mm、1.5mm或2mm。
可选地,第一遮挡部140的后侧面与第二遮挡部161的后侧面在同一平面上,以使得第一遮挡部140的后侧面与第二遮挡部161的后侧面平齐,这样在降低前壳100制造难度的同时,还可提升前壳100的美观度。
可选地,结合图29和图30所示,后壳200的顶部设有顶部连接结构240,前壳100的上部后侧设有朝后延伸的连接悬臂170,连接悬臂170延伸至顶部连接结构240的上方并与顶部连接结构240配合连接。以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配合连接,便于利用前壳100支撑后壳200,进而提高后壳200的位置稳定性,也就是保证壳体组件1000的结构稳定性。
此外,通过顶部连接结构240和连接悬臂170的配合连接,可降低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难度,提高连接效率,进而实现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如图30所示,连接悬臂170上设有第三定位孔171和连接孔172,顶部连接结构240包括第三定位凸部241和配合孔242,第三定位凸部241与第三定位孔171插接配合,配合孔242正对连接孔172,连接孔172和配合孔242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二者通过紧固件连接。进而实现顶部连接结构240和连接悬臂170的配合连接,也就是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
具体地,通过上述设置,在前壳100与后壳200配合连接的过程中,可首先利用第三定位凸部241与第三定位孔171插接配合以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初定位,以使得前壳100与后壳200相对位置稳定,降低后续前壳100与后壳200的连接难度,且在前壳100与后壳200定位完成后,还可实现配合孔242正对连接孔172设置,方便对前壳100与后壳200进行固定连接。
其中,当配合孔242正对连接孔172通过紧固件连接后,即可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方便利用前壳100支撑后壳200,并可减小前壳100与后壳200之间的装配间隙。
可选地,紧固件可选用紧固螺栓、紧固螺钉等,紧固螺栓或紧固螺钉穿过连接孔172并固定连接在配合孔242内,以实现前壳100与后壳200的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在使得前壳100与后壳200连接稳定的同时,还可使得前壳100与后壳200形成可拆卸连接,以降低前壳100与后壳200的拆装难度,提高连接效率,进而提高壳体组件1000的装配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前壳100不仅通过左侧板123和右侧板124上的连接结构与后壳200进行固定连接,还通过前壳100的上部结构与后壳200进行连接,以增加前壳100与后壳200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强度,避免前壳100相对于后壳200发生倾斜,以提高前壳100的位置稳定性。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1000。
其中,壳体组件1000为前述的壳体组件1000,壳体组件10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前述的壳体组件1000,以提升空调器的美观度和洁净度,同时还可使得空调器结构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1000及空调器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壳;
后壳,所述后壳连接在所述前壳的后侧;
顶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后壳的上方且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顶盖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前壳设有第一配合结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插接配合以遮挡所述顶盖与所述前壳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多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分别设于所述顶盖的左右两侧;
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包括多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配合结构设于所述前壳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为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凹槽设于所述前壳的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且沿所述前壳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连接凸筋,所述连接凸筋凸出于所述顶盖的朝向所述前壳的一侧且沿所述顶盖的高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凹槽内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配合凹槽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延伸高度小于所述配合凹槽的槽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后壳的顶部设有多个第二配合结构,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多个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一一对应地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为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配合的第一定位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具有顶板、前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顶板的前侧与所述前侧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连接在所述前侧板和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5;
其中,所述顶盖与所述顶板、所述左侧板的上端、所述右侧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壳与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彼此相背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壳体组件的外观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彼此相对的一侧均设有多个第三连接结构,所述后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三配合结构,多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多个所述第三配合结构一一对应地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配合结构包括第二定位孔和卡孔,多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接配合的第二定位凸部、与所述卡孔卡接配合的卡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和所述卡接部分别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和多个所述卡接部在所述前壳的高度方向上交替且间隔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的后侧分别设有朝后延伸形成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后壳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后侧与所述后壳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4.5mm~5.5m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下端分别设有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弯折的加强翻边,所述加强翻边与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通过圆弧过渡段过渡连接;
其中,所述圆弧过渡段的后侧设有朝后延伸的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包裹在所述后壳的下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前侧下部设有朝后凹陷设置的避让凹部,用于避让所述第二遮挡部上的第二加强筋;
其中,所述避让凹部的底壁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后侧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1mm~2mm。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顶部设有顶部连接结构,所述前壳的上部后侧设有朝后延伸的连接悬臂,所述连接悬臂延伸至所述顶部连接结构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部连接结构配合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悬臂上设有第三定位孔和连接孔,所述顶部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三定位孔插接配合的第三定位凸部、正对所述连接孔的配合孔,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配合孔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二者通过紧固件连接。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
CN202320177392.3U 2023-01-17 2023-01-17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19063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7392.3U CN219063734U (zh) 2023-01-17 2023-01-17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7392.3U CN219063734U (zh) 2023-01-17 2023-01-17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3734U true CN21906373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2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77392.3U Active CN219063734U (zh) 2023-01-17 2023-01-17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3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30756Y (zh) 电连接器壳体
JP2012054050A (ja) 基板搭載型コネクタ
CN219063734U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113091138B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风道结构的加工系统
CN118391805A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KR200430659Y1 (ko) 리셉터클 터미널
CN219063754U (zh) 空调器的面板支架、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212390593U (zh) 空调器
CN21746464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803906B (zh) 电视机
CN215578865U (zh) 模组壳体及电池模组
CN215513145U (zh) 一种暖风机总成壳体的安装结构
CN220303869U (zh) 一种热水器
CN219063730U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220688894U (zh) 连接装置和照明设备
CN217510767U (zh) 器械盘及器械盘壳体的安装结构
CN21700466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061954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145318U (zh) 护角以及具有其的角码组件、边框和光伏组件
CN220524348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084384B (zh) 前面板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15892563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密封盖
CN220966906U (zh) 一种床邦、床尾的加固结构及包含其的床
CN217553849U (zh) 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CN213872942U (zh) 空调器的防水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