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2044U -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2044U
CN219062044U CN202320367786.5U CN202320367786U CN219062044U CN 219062044 U CN219062044 U CN 219062044U CN 202320367786 U CN202320367786 U CN 202320367786U CN 219062044 U CN219062044 U CN 219062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fixing structure
mounting plate
upper cover
annular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77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文康
廖聪雁
罗伟锦
曾庆河
邱水兵
罗炜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77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20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2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20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电机固定结构包括:安装板;上盖,上盖与安装板连接,上盖和安装板之间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电机,电机设于安装空间内,安装板上具有供电机的输出轴伸出的通孔;第一减震垫,第一减震垫设于安装空间内且至少部分设于电机的轴向端面和安装板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固定结构,电机与安装板之间无需设置复杂的减震器结构,且电机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

Description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的送风装置例如无叶风扇整机的高度不可调节,由于其结构无法伸缩,所以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空间。根据此问题已设计出了相应的升降无叶风扇,其出风风道可伸缩隐藏。但由于其内部应用的升降方案包含了电机,而电机噪音及其震动较大,噪音会透过产品壳体传至外部,同时其震动也会传递至产品结构件上造成共振,形成更大的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机固定结构,所述电机固定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上述电机固定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固定结构,包括:安装板;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上盖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安装板上具有供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出的通孔;第一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电机的轴向端面和所述安装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安装结构,通过设置安装板,在安装板上设置上盖,在上盖与安装板之间的限定空间内安装电机,在安装板与电机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垫,通过第一减震垫的形变吸收电机底部的震动,使得电机对安装板1的震动影响减小,同时第一减震垫的设置使得电机与安装板之间无需设置复杂的减震器结构,使得电机安装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垫包括:第一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设有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的外周壁上且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上盖之间;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套设于所述输出轴外,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径向外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轴向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位于所述电机的轴向端面和所述安装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部与所述电机为过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垫还包括:第三环形部,所述第三环形部位于所述通孔内且套设于所述输出轴外,所述第三环形部的轴向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径向内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环形部与所述通孔为过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二减震垫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设于所述电机的远离所述输出轴的一端,所述第二减震垫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上盖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垫包括:第四环形部,所述第四环形部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远离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的外周壁上;第五环形部,所述第五环形部位于所述电机的远离所述输出轴的轴向端面和所述上盖之间,所述第五环形部的径向外端与所述第四环形部的轴向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环形部与所述电机为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包括:壳体;风道件,所述风道件可伸缩的设于所述壳体上;上述的电机固定结构,所述电机固定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与所述风道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通过设置上述电机固定结构,通过设置安装板,在安装板上设置上盖,在上盖与安装板之间的限定空间内安装电机,在安装板与电机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垫,通过第一减震垫的形变吸收电机底部的震动,使得电机对安装板1的震动影响减小,同时第一减震垫的设置使得电机与安装板之间无需设置复杂的减震器结构,使得电机安装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输出轴连接;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从动轮连接;移动件,所述移动件与所述风道件连接且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固定结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固定结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固定结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固定结构的安装板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A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送风装置;
10、电机固定结构;
1、安装板;11、通孔;12、安装孔;13、减震垫通孔;
2、上盖;21、上盖通孔;22、支脚;
3、第一减震垫;31、第一环形部;32、第二环形部;33、第三环形部;
4、第二减震垫;41、第四环形部;42、第五环形部;
5、电机;51、输出轴;
20、传动组件;210、主动轮;220、从动轮;230、传动带;240、丝杆;250、移动件;
30、壳体;40、风道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安装结构1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固定结构10,包括安装板1、上盖2、电机5和第一减震垫3。
具体地,参考图2和图3,安装板1是电机5的安装基础,上盖2与安装板1连接,在上盖2和安装板上均设置相互配合的多个安装孔12,上盖2上的多个安装孔12沿上盖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开,安装板1上的多个安装孔12分别与上盖2上的多个安装孔12一一对应设置。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上盖2和安装板1上安装孔12的数量均为3个,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上盖2和安装板1上安装孔12的数量均可以为更多个,例如4个、5个、6个或7个。在本申请中,通过紧固件与上盖2和安装板12上的安装孔12配合使得上盖2与安装板1连接,简化了上盖2和安装板1之间的连接方式,且保证上盖2和安装板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上盖2和安装板1之间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电机5设于安装空间内,上盖2用于保护电机5,上盖2的顶部具有供电机5电源线伸出的上盖通孔21,使得电机5能够通电工作。
另外,如图1所示,上盖2的靠近安装板1的部分具有沿上盖2周向间隔开的多个支脚22,电机5的部分裸露在相邻的两个支脚22之间,使得上盖2并未完全将电机5完全封闭,使得电机5的散热效果良好。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支脚22为3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支脚22可以为更多个,如4个、5个、6个或7个。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安装板1上具有供电机5的输出轴51伸出的通孔11,可以避免安装板1影响其他部件与输出轴51之间的连接,使得电机5的输出轴51可以定位准确,使得电机5能够初步定位在安装板1上。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减震垫3设于安装空间内且至少部分设于电机5的轴向端面和安装板1之间,通过第一减震垫3的形变吸收电机5底部的震动,使得电机5底部对安装板1的震动影响减小,使得减震效果良好。
当安装电机固定结构10时,先将第一减震垫3安装于电机5上,再将电机5和第一减震垫3安装于安装板1上,并使得输出轴51伸出通孔11,将电机5初步定位在安装板1上,再将上盖2通过安装孔12和紧固件与安装板1进行连接,使得第一减震垫3与安装板1止抵,使得电机5固定在安装板1上,当电机5工作时,震动传导至第一减震垫3上,通过第一减震垫3的形变吸收电机5底部的震动,使得电机5对安装板1的震动影响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安装结构10,通过设置安装板1,在安装板1上设置上盖2,在上盖2与安装板1之间的限定空间内安装电机5,在安装板1与电机5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垫3,通过第一减震垫3的形变吸收电机5底部的震动,使得电机5对安装板1的震动影响减小,同时第一减震垫3的设置使得电机5与安装板1之间无需设置复杂的减震器结构,使得电机安装结构10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减震垫3包括第一环形部31和第二环形部32,第一环形部31套设于电机5的设有输出轴51的一端的外周壁上且位于电机5和上盖2之间,减弱了电机5底部和上盖2之间的震动传导,当电机5底部径向震动时,带动第一环形部31径向震动,由于第一环形部31在电机5和上盖2之间,使得第一环形部31受到电机5和上盖2的挤压,产生形变,从而吸收电机5底部的径向震动,使得电机5底部对上盖2的径向震动影响减小,减震效果好。另外,由于上盖2限制了第一环形部31的径向移动,使得电机5底部只能在第一环形部31的形变范围内径向震动,减少电机5底部的径向震动幅度。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环形部32套设于输出轴51外,第二环形部32的径向外端与第一环形部31的轴向一端连接,第二环形部32位于电机5的轴向端面和安装板1之间,减弱了电机5底部和安装板1之间震动传导,当电机5底部轴向震动时,带动第二环形部32轴向震动,由于第二环形部32在电机5和安装板1之间,使得第二环形部32受到电机5和安装板1的挤压,产生形变,从而吸收电机5底部的轴向震动,使得电机5底部对安装板1的轴向震动影响减小,减震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环形部31与电机5为过盈配合,第一环形部31的内径小于电机5的外径,依靠第一环形部31内缩的弹性使得第一环形部31与电机5外壁贴紧,使得第一环形部31和电机5相对固定,同时为防止第一环形部31胀裂,第一环形部31的内径不能过小。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环形部31的内径与电机5的外径差小于等于4mm,例如4mm、3mm、2mm或1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减震垫3还包括第三环形部33,为防止电机5下部径向攒动,第三环形部33位于减震垫通孔13内且套设于输出轴51外,第三环形部33的轴向一端与第二环形部32的径向内端连接。当电机5底部发生震动并向径向方向发生攒动时,位于减震垫通孔13内的第三环形部33限制电机5底部发生径向攒动,使得电机5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三环形部33与减震垫通孔13为过盈配合,第三环形部33的外径大于减震垫通孔13孔径,使得第三环形部33固定在减震垫通孔1311中,同时为便于第三环形部33安装至减震垫通孔13内,第三环形部外径不能过大,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第三环形部33的外径与减震垫通孔13孔径差小于等于4mm,例如4mm、3mm、2mm或1mm。由于第三环形部33的外径大于减震垫通孔13的孔径,依靠第三环形部33外胀的弹力,使得第三环形部33与减震垫通孔13的内壁贴紧,使得第三环形部33固定在安装板1上,从而使得第一减震垫3更好地固定在安装板1上,从而使得电机5底部更好地固定,进一步减少电机5底部的震动幅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机固定结构10还包括第二减震垫4,第二减震垫4设于安装空间内且设于电机5的远离输出轴51的一端,使得第二减震垫4位于上盖2和电机5之间,通过第二减震垫4的形变吸收电机5顶部的震动,使得电机5顶部对上盖2的震动影响减小,使得减震效果良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减震垫4包括第四环形部41和第五环形部42。第四环形部41套设于电机5的远离输出轴51的一端的外周壁上,减弱了电机5顶部和上盖2之间的径向震动传导。当电机5顶部径向震动时,带动第四环形部41径向震动,由于第四环形部41位于电机5与上盖2之间,使得第四环形部41受到上盖2和电机5的径向挤压,产生形变,从而吸收电机5顶部的径向震动,使得电机5顶部对上盖2的震动影响减小,减震效果好。另外,由于上盖2限制了第四环形部41的径向移动,使得电机5顶部在第四环形部41的径向形变范围内震动,减少电机5顶部的径向震动幅度。
进一步地,第五环形部42的径向外端与第四环形部41的轴向一端连接,第五环形部42位于电机5的远离输出轴51的轴向端面和上盖2之间,减弱了电机5顶部和上盖2之间的轴向震动传导。当电机5顶部轴向震动时,带动第五环形部42轴向震动,由于第五环形部32位于电机5和上盖2之间,使得第五环形部32受到上盖2的挤压,产生形变,从而吸收电机5顶部的轴向震动,使得电机5顶部对上盖2的轴向震动影响减小,减震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四环形部41与电机5为过盈配合,第四环形部41的内径小于电机5的外径,依靠第四环形部41内缩的弹性使得第四环形部41与电机5外壁贴紧,使得第四环形部41和电机5保持相对固定,同时为防止第四环形部41胀裂,第四环形部41的内径不能过小,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第四环形部41的内径与电机5的外径差小于等于4mm,例如4mm、3mm、2mm或1mm。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00。
参考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30、风道件40和上述电机固定结构10。风道件40可伸缩的设于壳体30上,电机固定结构10设于壳体10内,壳体10用于保护电机固定结构10,安装板1与壳体30连接,电机5通过传动组件20与风道件40连接,电机5的输出轴51沿轴向向下与传动组件20进行连接。
当电机5工作时,电机5带动传动组件20工作,传动组件20与风道件40连接,带动风道件40移动,实现风道件40在壳体内伸缩。同时,由于电机固定结构10的减震效果良好,使得电机5与传动组件20之间的震动减少,由于传动组件20与风道件40连接,风道件40与壳体30连接,从而使得风道件40和壳体30的震动减少,并且避免上述结构之间引发共振,从而使得送风装置100的震动减少,使得送风装置100在伸缩风道件40时,减少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00,通过设置上述电机固定结构10,通过设置安装板1,在安装板1上设置上盖2,在上盖2与安装板1之间的限定空间内安装电机5,在安装板1与电机5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垫3,通过第一减震垫3的形变吸收电机5底部的震动,使得电机5对安装板1的震动影响减小,同时第一减震垫3的设置使得电机5与安装板1之间无需设置复杂的减震器结构,使得电机安装结构10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传动组件20包括主动轮210、从动轮220、传动带230、丝杆240和移动件250。主动轮210与输出轴51连接;从动轮22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30上;传动带230套设于主动轮210和从动轮220;丝杆240与从动轮220连接;移动件250与风道件40连接且与丝杆240螺纹配合。
当输出轴51带动主动轮210进行转动时,主动轮210通过传动带230带动从动轮220转动,从动轮220与丝杆240连接并带动丝杆240转动,丝杆240上的螺纹与移动件上的螺纹相配合,使得丝杆240带动移动件250沿丝杆轴向移动,由于风道件40与移动件250连接,从而带动风道件40移动,实现风道件40伸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机固定结构10并不限于风扇电机,还可用于其他电机,如发动电机和升降电机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板;
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上盖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
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安装板上具有供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出的通孔;
第一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电机的轴向端面和所述安装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包括:
第一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设有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的外周壁上且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上盖之间;
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套设于所述输出轴外,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径向外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轴向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位于所述电机的轴向端面和所述安装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与所述电机为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还包括:
第三环形部,所述第三环形部位于所述通孔内且套设于所述输出轴外,所述第三环形部的轴向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径向内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环形部与所述通孔为过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二减震垫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设于所述电机的远离所述输出轴的一端,所述第二减震垫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上盖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垫包括:
第四环形部,所述第四环形部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远离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的外周壁上;
第五环形部,所述第五环形部位于所述电机的远离所述输出轴的轴向端面和所述上盖之间,所述第五环形部的径向外端与所述第四环形部的轴向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环形部与所述电机为过盈配合。
9.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风道件,所述风道件可伸缩的设于所述壳体上;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固定结构,所述电机固定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与所述风道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输出轴连接;
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
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
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从动轮连接;
移动件,所述移动件与所述风道件连接且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
CN202320367786.5U 2023-02-28 2023-02-28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Active CN219062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7786.5U CN219062044U (zh) 2023-02-28 2023-02-28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7786.5U CN219062044U (zh) 2023-02-28 2023-02-28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2044U true CN21906204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6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7786.5U Active CN219062044U (zh) 2023-02-28 2023-02-28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20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10978B2 (en) Drum-type washing machine with elastic oil damper
WO2010122735A1 (ja) 駆動モータ
CN101742876A (zh) 组合式风扇框架
CN219062044U (zh) 电机固定结构及送风装置
CN110247502A (zh) 一种低噪高散热型汽车交流发电机
CN207333258U (zh) 扇头组件及风扇
CN208704028U (zh) 空调
CN212619158U (zh) 涡环发生装置及空调器
CN203504344U (zh) 电机组件和具有其的吸油烟机
CN213628003U (zh) 一种节能环保永磁变频空压机
JP2011072124A (ja) 駆動モータ
JPH0729392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8844130A (zh) 空调
CN210861428U (zh) 空调压缩机的固定结构及空调
KR100526113B1 (ko) 모터용 댐퍼
CN111156204A (zh) 一种减震降噪风扇
CN217628999U (zh) 洗衣机
JPH0510843U (ja) 圧縮機の防振支持装置
CN216812306U (zh) 减振组件及风扇
CN220910096U (zh) 一种离心式风机的支架组件
CN219041538U (zh) 一种减震降噪装置以及空气净化器
CN110986188B (zh) 一种可变刚度脚垫、压缩机及空调
CN217979223U (zh) 一种空调家用电机的壳体结构、空调家用电机
CN216867093U (zh) 可减震的风扇壳座
CN216278678U (zh) 风扇减振机构、风扇总成及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