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0791U - 接线端子及电源 - Google Patents
接线端子及电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40791U CN219040791U CN202223487650.2U CN202223487650U CN219040791U CN 219040791 U CN219040791 U CN 219040791U CN 202223487650 U CN202223487650 U CN 202223487650U CN 219040791 U CN219040791 U CN 2190407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piece
- housing
- clamping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及电源,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导电件。第一壳体设于开槽,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一壳体的表面,且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以显露或遮盖第一壳体的开槽。导电件设于第一壳体内,且导电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收容于开槽中。当接线端子中设有连接件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卡紧连接件,且与连接件电性连接。上述的接线端子,将连接件可拆卸设于开槽内,并与导电件连接,对连接件的维护和更换更加便捷,且减少接线端子所占用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线缆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及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配电系统中的电源需要使用维护更为方便的方案。一般所采用的电源中,起到过电流保护作用的连接件,即保险管通常是与接线端子分开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起到过电流保护作用的连接件维护较为复杂,也不便于进行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及电源,旨在能够更加便捷的对连接件进行维护或更换。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导电件。第一壳体设有开槽。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一壳体的表面,且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以显露或遮盖第一壳体的开槽。导电件设于第一壳体内,且导电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收容于开槽中。当接线端子中设有连接件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卡紧连接件,且与连接件电性连接。
这种接线端子通过设置开槽,并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设置在开槽中,通过导电件与连接件连接,导电件能够通过连接件实现电流回路的连通。连接件可拆卸地与导电件连接,便于对连接件进行拆卸,从而提升对连接件进行维护或更换的便捷性。在第一壳体的表面设置第二壳体,通过第二壳体对开槽进行遮盖,以对设于第一壳体内的连接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另外,相较于将连接件与接线端子单独设置,将连接件设于接线端子内可减少连接件和接线端子所占用的整体空间。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壳体包括壳部和卡扣组件,壳部套设于第一壳体的表面,卡扣组件设于壳部的表面,用于卡扣板端连接器。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壳体包括壳部和设于壳部上的卡扣组件,在壳部套设于第一壳体的表面后,通过卡扣组件与板端连接器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二壳体与板端连接器之间卡扣连接,进而对第一壳体进行固定,防止第一壳体松与端连接器松脱。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扣组件包括固定件和卡扣件。固定件设于壳部和卡扣件之间,且与壳部及卡扣件连接。卡扣件包括扣合端和按压端,扣合端与按压端设于卡扣件的相对两侧。当驱动按压端,卡扣件以固定件为支点运动,扣合端脱离板端连接器。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扣件通过固定件与壳部连接,且卡扣件通过扣合端卡扣于板端连接器。而将扣合端和按压端设于卡扣件的相对两侧,使得在驱动按压端时,扣合件以固定件为支点,利用杠杆的原理驱使扣合端脱离板端连接器,更加方便的对扣合端与板端连接器进行解锁,同时无需花费较大的力气。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部包括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第一壳部套设于第一壳体的表面,第二壳部套设于第一壳部的表面,且第二壳部能够相对于第一壳部移动。卡扣组件包括固定件、卡扣件和限位件,固定件设于第一壳部,卡扣件连接固定件,限位件设于第二壳部。卡扣件的一侧设有卡勾,另一侧设有第一凸起,限位件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凸起设于第一通孔中,卡扣件朝向第一通孔的表面还设有止挡部。当止挡部位于限位件内时,卡扣件通过止挡部对卡勾进行限位,使卡勾卡扣于板端连接器。当止挡部位于限位件外时,驱动第一凸起,卡扣件以固定件为支点运动,卡勾脱离板端连接器。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扣件通过固定件与第一壳部连接,并在其相对个两侧设有卡勾和第一凸起,卡扣件可通过卡勾与板端连接器扣合,并通过按压第一凸起,使扣合件以固定件为支点进行转动,进而驱使卡勾脱离板端连接器,实现卡勾与板端连接器之间的解锁,该种锁定方式操作更加便捷、且省力。同时,在扣合件上设置止挡部,通过限位件与止挡部的配合,可提升卡勾卡扣于板端连接器的稳定性。例如,止挡部位于限位件内时,由于止挡部抵持在限位件的内壁,驱使第一凸起,卡扣件无法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卡勾难以脱离板端连接器,避免由于误触第一凸起而造成卡勾与板端连接器脱离的情况。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部还包括第二凸起,第二壳部还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有抵持部,且第二通孔容置第二凸起。当抵持部抵推第二凸起时,抵持部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抵持部能够驱使第二壳部在第一壳部移动。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壳部设置第二凸起,在第二壳部设置第二通孔,并使第二凸起容置于第二通孔中,同时,第二通孔内设有抵持部。当抵持部抵推第二凸起时,抵持部可发生形变,发生形变的抵持部能够提供弹性回复力,可驱使第二壳部自动回弹,无需通过人工去推动第二壳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插接端,第一插接端至少具有两个插槽,沿第一壳体插接的反方向,至少两个插槽的中心在第一壳体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第二壳体的中心在第一壳体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第一投影点位于第二投影点的周侧。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第一投影点设置在位于第二投影点的周侧,使得至少两个插槽的中心与第二壳体的中心之间处于偏心的状态。当将第一插接端与板端连接器进行连接时,如果第一插接端以反方向去插接,则无法插入板端连接器中,从而起到了防呆的作用。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的相对两侧具有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自第一插接端背离第二插接端的表面延伸出,用于对第一插接端定位。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一定位部,在将第一插接端插接于板端连接器时,第一定位部可对第一插接端进行定位,使其能够与板端连接器相配合,以提升第一插接部插接的准确性,对第一插接部的插接也起到防呆的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设于第一壳体相邻的两侧壁,且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相连通,连接件设于第一槽体,可自第二槽体伸入第一槽体中,以放置或取出连接件。
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相连通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将连接件自第一槽体设于第一壳体内,第二槽体在取出或安装连接件的过程中可其他避让的作用。例如,当需要将连接件从第一壳体取出时,可人工或者通过工具从第二槽体伸入第一槽体内,以夹持连接件,便于连接件的拆卸。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导电件及连接件。第一壳体设有开槽,连接件设于开槽内。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一壳体的表面,且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以显露或遮盖第一壳体的开槽。导电件设于第一壳体内,且导电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收容于开槽中。当连接件设于开槽内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卡紧连接件,且与连接件电性连接。
这种接线端子通过设置开槽,并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设置在开槽中,通过导电件与连接件连接,导电件能够通过连接件实现电流回路的连通。连接件可拆卸地与导电件连接,便于对连接件进行拆卸,从而提升对连接件进行维护或更换的便捷性。在第一壳体的表面设置第二壳体,通过第二壳体对开槽进行遮盖,以对设于第一壳体内的连接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另外,相较于将连接件与接线端子单独设置,将连接件设于接线端子内可减少连接件和接线端子所占用的整体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源,包括电源主体、板端连接器和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实现方式的接线端子,板端连接器包括金属连接片。板端连接器设于电源主体,接线端子通过第一壳体插接于板端连接器,导电件与板端连接器的金属连接片电性连接。
这种电源通过采用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实现方式的接线端子,进而便于对接线端子中的连接件进行更换或维修,以提升电源的使用时长,同时操作也更加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第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接线端子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了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中,连接件与导电件设于第一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壳体进行了剖面。
图6是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沿VI-VI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第二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接线端子沿VIII-VIII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的侧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源 001
接线端子 100
第一壳体 10
开槽 11
第一槽体 111
第二槽体 112
第一插接端 12
第二插接端 13
插槽 121、131
第二壳体 20
卡扣组件 21、21a
固定件 211、211a
卡扣件 212、212a
卡勾 2121
第一凸起 2122
止挡部 2123
扣合端 2121a
按压端 2122a
限位件 213
第一通孔 2131
壳部 22、22a
第一壳部 221
第一壳部本体 2211
第二凸起 2212
连接部 2213
第一螺纹 2214
收容槽 2215
第二壳部 222
第二壳部本体 2221
第二通孔 2222
抵持部 2223
拉环 223、23a
导电件 30
第一导电组 31
第一夹针 311
第一导通部 312
第一紧固部 313
第一定位块 3131
第一螺钉 3132
第二导电组 32
第二夹针 321
第二导通部 322
第一夹持部 3221
第二夹持部 3222
第二紧固部 323
第二定位块 3231
第二螺钉 3232
连接件 40
第一连接部 41
第二连接部 42
锁紧件 50
第二螺纹 51
锁紧部 52
密封件 60
电源主体 700
板端连接器 800
卡槽 80
线缆 900
长度方向 X
宽度方向 Y
深度方向 Z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如果有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如果有用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下述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局部结构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0第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100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0的分解示意图。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100,应用于电源(图未示)。该电源可为刀片电源,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为其他类型的电源。
接线端子10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导电件30。第一壳体10设在第二壳体20内,导电件30设在第一壳体10内,一连接件40设于第一壳体10内,并可拆卸地与导电件30电性连接。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0移动,以将设于第一壳体10内的连接件40显露出或者对连接件40进行遮盖。当第二壳体20显露出设于第一壳体10内的连接件40时,以便于对连接件40进行维护或更换,而通过第二壳体20对连接件40进行遮盖,可对连接件40起到保护的作用。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接线端子100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0中,连接件40与导电件30设于第一壳体10内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壳体10进行了剖面。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设有开槽11,连接件40能够自开槽11装入第一壳体10。
在一实施例中,开槽11包括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12。第一壳体10具有相邻的两侧壁,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12设于第一壳体10相邻的两侧壁,且第一槽体111与第二槽体112相连通。其中,第一槽体111的长度和连接件40的长度大致相同,“大致”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第一槽体111的长度等于连接件40的长度,或者比连接件40长2至5cm。第一槽体111的宽度大于连接件40的宽度,以使得第一槽体111能够容置连接件40。同时,第二槽体112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所设置的距离小于第一槽体111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设置的距离,以使得第一壳体10能够对连接件40进行止挡,同时也可避免连接件40自第二槽体112脱离出第一壳体10。
通过设置第二槽体112,能够提升对连接件40取放的便捷性。例如,当需要将连接件40从第一壳体10取出时,如果通过手取出,由于连接件40与第一壳体10的侧壁之间的缝隙小,难以取出连接件40,或者,采用辅助工具如镊子对连接件40进行夹取。但是在使用镊子的过程中,镊子的两个夹臂在连接件40与第一壳体10之间的活动范围小,不便于操作。在设置第二槽体112后,如果通过手取出连接件40,可通过两个手指对连接件40进行夹持以取出连接件40。或者,手动取出不方便时,可采用辅助工具镊子,使镊子的一夹臂自第二槽体112伸入第一壳体10,另一夹臂通过第一槽体111伸入第一壳体10,从而使镊子能够方便夹住连接件40,因此,第二槽体112的设置能够提升夹臂的活动空间,以便于对连接件40进行夹持。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第一壳体10的相对两侧具有第一插接端12和第二插接端13,开槽11位于第一插接端12和第二插接端13之间。
第一插接端12设有至少两个插槽121,沿第一壳体插接的反方向,至少两个插槽121的中心在第一壳体10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第二壳体20的中心在第一壳体10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第一投影点位于第二投影点的周侧。其中,将第一投影点设置在第二投影点的周侧,使得第一投影点和第二投影点不重合,即将至少两个插槽121的连接中心使其与第二壳体20的中心进行偏心设置。
将至少两个插槽121的中心与第二壳体20的中心进行偏心设置,可避免第一插接端12在插接的过程中,出现插反的情况。例如,当将第一插接端12与板端连接器进行连接时,如果第一插接端12以反方向去插接,由于至少两个插槽121和第二壳体20采用偏心设置,使得第一插接端12无法插入板端连接器中,从而起到了防呆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端12还可包括呈三角分布的三个插槽121。
第二插接端13也设有两个插槽131,以在使用接线端子100时,板端连接器800的金属片与线缆的金属端能够自插槽121、131中伸入第一壳体10内和导电件30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还包括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自第一插接端12背离第二插接端13的表面延伸出,用于对第一插接端12定位。例如,在将第一插接端12插接于板端连接器时,板端连接器可设置与第一定位部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一定位部可为凸柱,第二定位部可为容置凸柱的凹槽,通过凸柱与凹槽的配合,可提升第一插接端12与第二壳体20插接的准确性,对第一插接部的插接也起到防呆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凸柱与凹槽的位置可以进行互换,或者,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还可替换为其他能够起到等同功效或作用的结构。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包括壳部22和卡扣组件21,壳部22套设于第一壳体10的表面,卡扣组件21设于壳部22的外表面并靠近第一插接端12。在第一插接端12与板端连接器插接后,由于是壳部22上设有卡扣组件21,卡扣组件21能够与板端连接器进行卡扣连接,以对第一壳体10进行固定,进而防止第一壳体10与板端连接器松脱。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壳部22包括第一壳部221和第二壳部222,第一壳部221套设于第一壳体10的表面第二壳部222套设于第一壳部221的表面,且第二壳部22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部221移动。第一壳部221包括第一壳部本体2211,第一壳部本体2211套设于第一壳体10的表面,第一插接端12伸出第一壳部本体2211外,使得第一壳体10能够插入板端连接器中。第二壳部222包括第二壳部本体2221,第二壳部本体2221套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壳部22还包括拉环223,拉环223设于第二壳部本体2221靠近第二插接端13的一侧,通过拉动拉环223可带动第二壳部本体2221在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移动。
可以理解的,第二壳部本体2221和拉环223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二壳部本体2221与拉环223设置为可拆分的结构。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卡扣组件21包括固定件211、卡扣件212和限位件213,固定件211设于第一壳部221,卡扣件212连接固定件211,限位件213设于第二壳部222。其中,固定件211沿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Y自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朝远离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方向延伸出,卡扣件212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设置并延伸,固定件211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壳部221的外表面和卡扣件212,使得卡扣件212与第一壳体10之间存在间距,进而卡扣件2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部221发生运动。限位件213设于第二壳部222,进一步的,卡扣件212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一侧,限位件213设于第二壳部本体2221与卡扣件212相对应的一侧,使得第二壳部本体2221套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时,限位件213能够容置部分卡扣件212。
卡扣件212的一侧设有卡勾2121,另一侧设有第一凸起2122。限位件213设有第一通孔2131,第一凸起2122设于第一通孔2131中。在一实施例中,卡扣件212靠近第一插接端12的一侧设有卡勾2121,卡勾2121自卡扣件212朝向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延伸出。卡扣件212远离第一插接端12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2122,第一凸起2122自卡扣件212背离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超靠近第二壳部本体2221延伸出。
限位件213可容置卡扣件212设有第一凸起2122的部分,例如,限位件213能够容置卡扣件212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限位件213设有可容置第一凸起2122的第一通孔2131,第一通孔2131的侧壁可对第一凸起2122进行止挡。例如,通过拉环223带动第二壳部本体2221在第一壳部本体2211移动时,当第一凸起2122抵持于第一通孔2131的侧壁,则无法使得第二壳部本体2221再继续移动,进而通过设置第一凸起2122可对第二壳部本体2221起到限位的作用。
将第一凸起2122自第一通孔2131显露出,可对第一凸起2122进行操作,以使卡勾2121脱离板端连接器。例如,当卡勾2121卡固在板端连接器,而需要将接线端子100从板端连接器进行拆卸时,可对第一凸起2122进行按压,使得卡扣件212以固定件211为支点进行转动,进而卡勾2121脱离板端连接器。卡勾2121不再卡固于板端连接器时,便可将接线端子100从板端连接器拆卸下来。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卡扣件212朝向第一通孔2131的表面还设有止挡部2123。止挡部2123自卡扣件212背离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向第二壳部本体2221延伸出,且止挡部2123的横截面积大致为半圆形。第二壳部本体2221能够在第一壳部本体2211上移动,且限位件213能够显露出或遮盖止挡部2123。
图6示出了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100沿VI-VI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0第二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接线端子100沿VIII-VIII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请参阅图1和图6,当止挡部位于限位件213内时,卡扣件212通过止挡部对卡勾2121进行限位,使卡勾2121卡扣于所述板端连接器。即图1和图6中所展示的止挡部2123被限位件213遮盖,且止挡部2123抵持于限位件213的内壁。此时,若对第一凸起2122进行按压,由于限位件213的内壁对止挡部2123进行了止挡,使得卡扣件212无法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卡勾2121难以脱离板端连接器。通过设置在卡扣件212上的止挡部2123与限位件213之间的配合,使得限位件213对卡扣件212起到限位的作用,进而使得第二壳体20自身能够进行自锁,避免由于误触第一凸起2122而造成卡勾2121与板端连接器脱离的情况,也提升了卡勾2121与板端连接器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7和图8,当止挡部2123位于限位件213外时,驱动第一凸起2122,卡扣件212以固定件211为支点运动,卡勾2121脱离板端连接器。即图7和图8中所展示的止挡部2123显露于限位件213外部,通过拉动拉环223,进而带动第二壳部本体2221向远离第一插接端12的方向移动,直至限位件213显露出止挡部2123。限位件213显露出止挡部2123后,若对第一凸起2122进行按压,卡扣件212能够以固定件211为支点进行转动,进而驱使卡勾2121脱离板端连接器,实现卡勾2121与板端连接器之间的解锁,该种锁定方式操作更加便捷、且省力。
将止挡部2123的横截面积设置大致呈半圆形相较于将止挡部2123的横截面积设置为矩形,能够减小止挡部2123与限位件213之间所接触的面积,进而减小第二壳部本体2221在移动的过程中止挡部2123与限位件213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使第二壳部本体2221更容易被驱动。
请参阅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部221还包括第二凸起2212,第二壳部222还设有第二通孔2222,第二通孔2222内设有抵持部2223,且第二通孔2222容置第二凸起2212。当抵持部2223抵推第二凸起2212时,抵持部2223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抵持部2223能够驱使第二壳部222在第一壳部221移动。其中,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外表面延伸有第二凸起2212,第二壳部本体2221在与第二凸起221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通孔2222。第二壳部本体2221套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表面时,第二凸起2212位于第二通孔2222内,第二通孔2222内设有抵持部2223,第二凸起2212能够对抵持部2223进行止挡。
例如,当需要使得卡勾2121脱离板端连接器时,通过拉环223带动第二壳部本体2221在第一壳部本体2211上移动,此时,位于限位件213内的止挡部2123逐渐显露出限位件213,抵持部2223逐渐靠近第二凸起2212,直至抵持部2223抵推第二凸起2212后发生弹性形变。而卡勾2121脱离板端连接器后,且松开拉环223,发生弹性形变的抵持部2223可向第二壳部本体2221提供弹性回复力,使得第二壳部本体2221在第一壳部本体2211移动,第一凸起2122不再抵持第一通孔2131的内壁,限位件213遮盖止挡部2123。通过第二凸起2212与抵持部2223的相配合,可驱使第二壳部本体2221自动回弹,进一步的,可使得第二壳部222能够自动回弹,无需通过人工推动第二壳部222。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212和卡扣件212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同一表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212还可与卡扣件212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相邻两表面。
请再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部本体2211设有两个卡扣组件21,两个卡扣组件21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的相对两个面,以提升第二壳体20与板端连接器卡固的稳定性。第二凸起2212也可设置为两个,以增大对第二壳部本体2221的弹性回复力。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212还可设置为三个、四个等。
请再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卡扣组件21a包括固定件211a和卡扣件212a,卡扣件212a沿第一插接端12的插接方向设置,固定件211a设于壳体和卡扣件212a之间,且与壳部22a及卡扣件212a连接。其中,第二壳体20可仅包括一个壳部22a,即可将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壳部221看作该实施例中的壳部22a,且取消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壳部222。固定件211a沿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Y设置并延伸预设距离,卡扣件212a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设置并延伸预设距离,固定件211a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壳部22a的外表面和卡扣件212a,使得卡扣件212a与壳部22a之间存在间距,进而卡扣件212a能够相对于壳部22a发生运动。
卡扣件212a包括扣合端2121a和按压端2122a,扣合端2121a与按压端2122a设于卡扣件212a的相对两侧。当驱动按压端2122a,卡扣件212a以固定件211a为支点运动,扣合端2121a脱离板端连接器。其中,扣合端2121a设于卡扣件212a靠近第一插接端12的一侧,按压端2122a设于卡扣件212a远离第一插接端12的一侧。在对按压端2122a进行按压时,卡扣件212a能够以固定件211a为支点进行转动,进而使扣合端2121a脱离板端连接器。使扣合端2121a与板端连接器相互脱离后,便可将接线端子100从板端连接器上拆卸下。
扣合端2121a可以是卡勾,可以理解的是,扣合端2121a还可以是与卡勾相配合的卡槽、卡孔等,使得扣合端2121a能够与板端连接器800进行卡固即可。
为了便于将壳部22a从板端连接器上拆卸下来,还可在壳部22a设置拉环23a,通过在扣合端2121a脱离板端连接器后拉动拉环23a,可带动第一壳体10从板端连接器冲拔出。
请参阅图3和图4,导电件30设于第一壳体10内,用以电性连接板端连接器和线缆,使板端连接器和线缆之间实现连通。导电件30包括第一导电组31合第二导电组32,第一导电组31和第二导电组32沿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Y并排设置。
第一导电组31包括第一夹针311、第一导通部312和第一紧固部313。第一夹针311与第一导通部312的一端连接,第一导通部312的另一端伸入第一紧固部313中。
第一紧固部313包括第一定位块3131和第一螺钉3132,第一螺钉3132沿第一壳体10的深度方向Z穿过第一定位块313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块3131中空的矩形块,且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第一定位块3131呈被贯穿的状态,使得第一导通部312的端部能够伸入第一定位块3131内。
第二导电组32包括第二夹针321、第二导通部322和第二紧固部323。第二夹针321与第二导通部322的一端连接,第二导通部322的另一端伸入第二紧固部323中。第二导通部322包括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间隔设置,且第一夹持部3221与第二夹针321连接,第二夹持部3222伸入第二紧固部323中。当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设于第一壳体10内时,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收容于开槽11的中,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具有夹持的作用,从而夹持连接件40。其中,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为金属弹性夹,以能够和连接件40电性连接的同时还可固定连接件40。
第二紧固部323包括第二定位块3231和第二螺钉3232,第二螺钉3232沿第一壳体10的深度方向Z穿过第二定位块323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块3231中空的矩形块,且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第二定位块3231呈被贯穿的状态,使得第二夹持部3222的端部能够伸入第一定位块3131内。
第一定位块3131和第二定位块3231对应第一壳体10的第二插接端13,以使得线缆可伸入第二插接端13后并延伸至第一定位块3131和第二定位块3231中。
其中,第一导电组31与第二导电组32可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例如,第一夹针311、第一导通部312、第二夹针321、第二导通部322可采用金属材料,如铜、铝等。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其替换为合金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通部312可为铜排。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通部312还可替换为其他具有等同功效或作用的结构。
当导电件30分别与板端连接器和线缆连接时,第一夹针311和第二夹针321分别夹持板端连接器800中的金属片,并和金属片电性连接。线缆中的金属端分别插接入第一紧固部313和第二紧固部323中。通过拧紧第一螺钉3132和第二螺钉3232,使得第一导通部312的端部和第二夹持部3222的端部分别与线缆的金属端接触并固定,以实现板端连接器800和线缆的连接。
第一导电组31为接线端子100的正极,第二导电组32为接线端子100的负极,线缆中的零线和火线分别与对应的正负极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一紧固部313通过第一螺钉3132来使得第一导通部312和线缆之间电性连接,第二紧固部323通过第二螺钉3232来使得第二夹持部3222和线缆之间电性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螺钉3132和第二螺钉3232分别替换为两金属弹片,将两金属弹片分别可转动的设于第一定位块3131和第二定位块3231,并分别能够抵持第一导通部312的端部和第二夹持部3222的端部与线缆分别电性连接,再将两金属弹片扣合于第一定位块3131和第二定位块3231,以保证第一导通部312的端部和第二夹持部3222的端部与线缆的持续连接。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连接件40可拆卸连接导电件30,且连接件40在与导电件30连接时为电性连接。其中,连接件40包括第一连接部41和两第二连接部42,两第二连接部42对称设于第一连接部41的两端部。在将连接件40与导电件30进行连接时,两第二连接部42分别被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夹持,使得连接件40能够被导电件30进行固定。
第一连接部41为一玻璃管,且玻璃管中有金属丝(图未示),该金属丝分别连接两第二连接部42。当两第二连接部42分别与第一夹持部3221和第二夹持部3222电性连接时,第二导电组32通过连接件40实现导通。在接线端子100分别与板端连接器和线缆接通时,电流可从第一导电组31和第二导电组32流通。而当电流过大时,第一连接部41中的金属丝会被电流熔断,从而断开电流回路,进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提升了接线端子100的安全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40为保险管。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40还可替换为其他具有等同功效或作用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导通部312设置为两段,将连接件40设于第一导通部312中,而将第二导通部322采用铜排制成。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00还包括锁紧件50,锁紧件50用于将第二壳体20与线缆锁紧。其中,锁紧件50包括第二螺纹51和锁紧部52,锁紧部52大致呈圆柱体形,以能够容纳线缆,第二螺纹51形成于锁紧部52的内表面。当第二壳体20采用包括第一壳部221和第二壳部222的方式时,第一壳部221具有连接部2213,连接部2213设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靠近第二插接端13的一侧。连接部2213的外表面设有第一螺纹2214,且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连接部2213的直径逐渐减小,使得部分连接部2213可贴附在线缆的表面,对线缆进行固定。锁紧部52可套设于连接部2213的表面,并通过第一螺纹2214和第二螺纹51之间的螺纹连接来实现锁紧件50与第二壳体20的连接。
可以理解的,当第二壳体20仅包括一个壳部22a时,连接部2213可设于壳部22a靠近第二插接端13的一侧,以和锁紧件50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锁紧件5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以在转动锁紧件50的过程中,可避免锁紧件50与拉环223发生干涉的情况。例如,锁紧件50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锁紧件50与拉环223发生相接触的情况时,锁紧件50可发生变形,进而改善与拉环223之间的干涉问题。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锁紧件50还可采用其他具有等同功效或作用的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00还包括密封件60,第二壳体20的一侧设有收容槽2215,密封件60设于收容槽2215内。当第二壳体20包括第一壳部221和第二壳部222时,收容槽2215形成于第一壳部本体2211靠近第一插接端12的一侧,密封件60设于收容槽2215内,当接线端子100插接于板端连接器时,密封件60可对板端连接器和收容槽2215之间的部分进行封堵,以避免液体流入第一壳体10内。例如,当接线端子100用于户外时,如果遇到雨天情况,通过密封件60进行密封,可改善雨水从板端连接器与收容槽2215相对应的位置处流动至第一壳部本体2211内,进而改善雨水进入第一壳体10内的情况,提升了接线端子100的防水性能。
可以理解的,当第二壳体20仅包括一个壳部22a时,收容槽2215可设于壳部22a靠近第一插接端12的一侧,并将密封件60设于收容槽2215内。
请结合图3和图4,对接线端子100与板端连接器、线缆连接的过程,以及更换连接件40的过程进行说明。
驱动第二壳体20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X移动,以显露出开槽11。在将连接件40设置于第一壳体10内并与导电件30电性连接后,将线缆插接于第一壳体10内,并伸入第一紧固部313和第二紧固部323,将第一螺钉3132和第二螺钉3232拧紧,以使第一导通部312及第二夹持部3222分别与线缆的金属端电性连接。移动第二壳体20,直至第二壳体20的端部抵持第一壳体10的第二插接端13。再将锁紧件50与连接部2213进行锁紧,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线缆可以同步移动。
将接线端子100的第一插接端12插入板端连接器,使导电件30的第一夹针311和第二夹针321分别与板端连接器的金属片电性连接。同时,卡扣组件21卡固在板端连接器,进而将第一壳体10固定在板端连接器上。
当要对连接件40进行更换时,先通过拉环223拉动第二壳部222移动,使得止挡部2123显露出限位件213,再驱动第一凸起2122使卡勾2121脱离板端连接器,便可将第一壳体10从板端连接器上拆卸下,导电件30与板端连接器的金属片断开连接。拧松锁紧件50,使得第二壳体20能够在第一壳体10上移动,再次显露出开槽11,进而可对连接件40进行更换。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接线端子100,该接线端子10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导电件30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连接件40。连接件40设于第一壳体10内,并可拆卸地连接导电件30。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0移动,以将设于第一壳体10内的连接件40显露出或者对连接件40进行遮盖。当第二壳体20显露出设于第一壳体10内的连接件40时,以便于对连接件40进行维护或更换,而通过第二壳体20对连接件40进行遮盖,可对连接件40起到保护的作用。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001的侧视示意图。
请参阅图9,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001,包括电源主体700、板端连接器800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100。板端连接器800设于电源主体700,且板端连接器800包括金属片(图未示)。接线端子100通过第一壳体10插接于板端连接器800,导电件30与板端连接器800的金属片电性连接。该电源001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100,进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00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板端连接器800在与卡扣组件2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卡槽80,当接线端子100插接于板端连接器800时,卡勾2121或者扣合端2121a能够卡固于卡槽80内,以提升接线端子100与板端连接器800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卡扣组件21与卡槽80的位置还可进行替换。例如,卡扣组件21设于板端连接器800,卡槽80设于接线端子100。
在一实施例中,卡槽80也可替换为能够其他能够与卡扣组件21相配合的卡固结构。例如,也可将卡槽80设置为卡勾与卡扣组件21进行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该电源001可用于户外或户内。电源001可包括多个接线端子100,多个接线端子100插接于同一板端连接器800,且每一接线端子100连接一根线缆900。多个接线端子100可沿着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Y并排设置多个,也可沿着第一壳体10的深度方向Z层叠设置多个。多个接线端子100设于板端连接器800上,由于将连接件40设于接线端子100内,相较于将连接件40设于接线端子100的外部,可减小连接件40和接线端子100整体所占用的空间,且接线端子100卡固于板端连接器800或从板端连接器800脱离的操作也更加便捷,进而可提升电源001的高密度配置。
本申请提供的接线端子100,将连接件40可拆卸的设于第一壳体10内,并与导电件30电性连接,可实现电流流通的同时,也可对电路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连接件40的维护与更换也更加方便。接线端子100的卡固以及从板端连接器800脱离的操作方式简单,易于实现。电源001采用上述的接线端子100,由于接线端子100占用的空间小,进而使得电源001能够进行高密化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开槽;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且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移动,以显露或遮盖所述第一壳体的开槽;以及
导电件,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收容于所述开槽中;
当所述接线端子中设有连接件时,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卡紧所述连接件,且与所述连接件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壳部和卡扣组件,所述壳部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所述卡扣组件设于所述壳部的表面,用于卡扣板端连接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固定件和卡扣件;
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壳部和所述卡扣件之间,且与所述壳部及所述卡扣件连接;
所述卡扣件包括扣合端和按压端,所述扣合端于所述按压端设于所述卡扣件的相对两侧;
当驱动所述按压端,所述卡扣件以所述固定件为支点运动,所述扣合端脱离所述板端连接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部包括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所述第一壳部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所述第二壳部套设于所述第一壳部的表面,且所述第二壳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移动;
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固定件、卡扣件和限位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壳部,所述卡扣件连接所述固定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二壳部;
所述卡扣件的一侧设有卡勾,另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限位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卡扣件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表面还设有止挡部;
当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限位件内时,所述卡扣件通过所述止挡部对所述卡勾进行限位,使所述卡勾卡扣于所述板端连接器;
当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限位件外时,驱动所述第一凸起,所述卡扣件以所述固定件为支点运动,所述卡勾脱离所述板端连接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部还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壳部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抵持部,且所述第二通孔容置所述第二凸起;
当所述抵持部抵推所述第二凸起时,所述抵持部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所述抵持部能够驱使所述第二壳部在所述第一壳部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至少具有两个插槽,沿所述第一壳体插接的反方向,至少两个所述插槽的中心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第二壳体的中心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所述第一投影点位于所述第二投影点的周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两侧具有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自所述第一插接端背离所述第二插接端的表面延伸出,用于对所述第一插接端定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
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相邻的两侧壁,且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二槽体相连通,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槽体,可自所述第二槽体伸入所述第一槽体中,以放置或取出所述连接件。
9.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开槽;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且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移动,以显露或遮盖所述第一壳体的开槽;
导电件,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收容于所述开槽中;以及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开槽内;
当连接件设于所述开槽内时,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卡紧所述连接件,且与所述连接件电性连接。
10.一种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主体、板端连接器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9所述接线端子,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金属连接片;
所述板端连接器设于所述电源主体,所述接线端子通过所述第一壳体插接于所述板端连接器,所述导电件与所述板端连接器的金属连接片电性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87650.2U CN219040791U (zh) | 2022-12-21 | 2022-12-21 | 接线端子及电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87650.2U CN219040791U (zh) | 2022-12-21 | 2022-12-21 | 接线端子及电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40791U true CN219040791U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6289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87650.2U Active CN219040791U (zh) | 2022-12-21 | 2022-12-21 | 接线端子及电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40791U (zh) |
-
2022
- 2022-12-21 CN CN202223487650.2U patent/CN2190407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648665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automatically recoverable pull tab and latches | |
CN101491167B (zh) | 具有锁扣机构的电连接器插座 | |
US20210281012A1 (en) |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080299811A1 (en) | Power inlets and power connectors | |
CN212497734U (zh) | 电池快拆组件、移动底盘及机器人 | |
US8444429B2 (en) | Unlocking device, connector device, and connector | |
TW200836432A (en) | Quick connection terminal device | |
US20120302084A1 (en) | Bi-directional cpa member to prevent unmating of multiple connectors | |
JP5303348B2 (ja) | ロック構造及び該ロック構造を用いた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9040791U (zh) | 接线端子及电源 | |
KR100396978B1 (ko) | 래칭 포스트, 래칭 장치 및 전기 커넥터 | |
US5232375A (en) | Parallel latching device for connectors | |
CN219018020U (zh) | 接线端子和电源 | |
CN215497192U (zh) | 一种接线连接器及其拔取工具 | |
CN212304022U (zh) | 扣合机构、插头组件及充电装置 | |
CN113328269B (zh) | 连接组件、线缆插头以及线缆组件 | |
CN115706380A (zh) | 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108615983B (zh) | 按压开关接线装置 | |
KR100284568B1 (ko) | 테이블탭 | |
CN216902770U (zh) | 漏电机构和断路器 | |
CN221486391U (zh) | 插入式断路器 | |
CN214479591U (zh) | 一种浪涌保护器卡扣组件 | |
CN219086344U (zh) | 接线装置和电器设备 | |
CN209844135U (zh) | 便于接线的电连接器 | |
CN218602850U (zh) | 电子设备的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